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红军发展历史

红军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06 20:57:12

1. 红军的发展历史

红军的发展史:
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 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及其他革命武装正式改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红 军在战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 军、第二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等部队。
建立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 皖、湘赣、琼崖、左右江、闽浙赣、川陕、湘鄂川黔、陕甘宁以及其他革命根据 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数次大规模的“围剿”。至1933年秋,全国红军发展到 30万人。但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排挤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中央红 军未能打破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并受到很大损失。
除陕北红军外,各地红 军主力都先后退出原来的根据地,进行长征。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红军在中 共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和指挥下,粉碎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战胜无数 艰险。于1935年10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宁革命根据地,保存了革命 骨干力量约3万人。
抗日战争开始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 主力红军改名为八路军;坚持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 安徽等8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名为新四军。

2. 红军发展史

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回简称“红军”。中答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1927年黄安县(今红安)农民政府大门两旁写对联出现的“红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红军”一词称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革命军多次“围剿”和“清剿”。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3. 中国红军的历史

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爆发了“南昌起义”。

1928年4月,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与在井冈山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

1934年10月后陆续长征,并胜利到达陕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称八路军和新四军。

(3)红军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红二方面军

原为红二、六军团,1935年接中央命令编为红二方面军,后来和四方面军会师后编成中还包括九军团和三十三军一部整编为三十二军(和四方面军的九军区分)。

总指挥贺龙,副总指挥萧克,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政治委员关向应。同年7月,红二、六军团到达甘孜与四方面军会师,奉命组成红二方面军,并将原属一方面军的三十二军(三十二军就是原一方面军的九军团)编入。

红四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7年黄麻起义后成立的红七军,黄麻起义失败后余部以后发展成红11军第31师。加上在六霍起义和商南起义中诞生的红32师和红33师改编成红1军。

1930中红15军与红1军合并成红四军,军长为邝继勋,政委曾中生,参谋长徐向前。1931年11月,以红4军和红25军正式成立红4方面军。四方面军总指挥为徐向前,政委为陈昌浩,政治部主任为刘士奇。

4. 红军发展和壮大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国民党新军阀为争夺中央统治权而进行的大混战,无疑给中国工农红军和革专命根据地的发属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930年5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红军代表大会,促成了红军战略转变的开始。会议确定了集中各地红军组建正规军团、建设正规红军的决议,由此开始了以转变作战形式为基本内容和主要标志的战略转变。

红军的这次战略转变,是人民军队发展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也是由游击战向带有游击性的运动战的转变,它为此后夺取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5. 有关红军长征的历史

我们知道,红军先后曾有4支队伍从不同地点参加了长征。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是其中的一支,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二万五千里”。“二万五千里”是从哪来的呢?

1935年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12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到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毛泽东根据什么说红一方面军长征有二万余里?他是怎么算出来的?

老红军李中权将军回忆,1937年他在抗大亲自听毛泽东在大会上讲的。毛泽东的算法是从1934年10月出发到1935年10月结束,以每天走70里,共25550里,略为二万五千里。

1937年2月编好的《二万五千里》一书有5个附录,其中《红军第一军团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专门有说明,说明指出一军团直属队:“除休息外,行军作战时间,1934年10月12天,11月24天,12月24天,1935年1月22天,2月26天,3月24天,4月30天,5月27天,6月23天,7月10天,8月14天,9月16天,10月19天。”作战的时间加起来共271天。如果以每天红军行军70里,271天应走18970里,可是编者却将书名定为《二万五千里》。这是为什么?

毛泽东在长征中并不是天天行军。如红军1935年1月7日占领遵义,中央在此停了12天。红军7月底到达四川松潘,到8月底才离开北上过草地,停留了近1个月的时间。这是两次大的停留,仅这两次有一个多月的时间。毛泽东对此是很清楚的,他为什么计算里程时没有将此天数扣除?

因为他知道中央机关是红军中走路最少的单位。作战部队除行军外还要打仗,就要不断奔袭、迂回。作战部队走的路常常是机关、后勤部队的几倍。这里仅举一例:红军为突破第一道封锁线,三军团四师和先头部队十一团占领古陂圩后,敌人撤退逃跑,十一团和十二团乘胜追击,敌人缴械后,他们再返回追红军大部队,一去一回起码140里。部队的这些行动都是奉军委之令,毛泽东对此一清二楚。他知道在中央停留时,作战部队一直在运动,作战部队行军的里数路线远远超过中央直属队。所以他在计算红军长征里数时,没有扣除中央机关停留的时间。

最早进入陕北的斯诺,于1936年秋采访了许多长征干部,看到《红军第一军团经过地点及里程一览表》。他说:“红军自己普遍总说是‘二万五千里长征’,其实连所有的转折和走回头路都算起来,从福建最远的一点到陕西的西北隅,长征军中的某一些部队所走的路程无疑要超过上述的数字。照第一军团所记的一个准确的、一段一段的旅程计,显示了全部路程两倍于美国大陆的宽度———而且这还是主力行军中的最小的里程。我们必须记着,在全部旅程中,都是步行的,他们这样地跨过了世界最难走的通道,爬越了几个最高的山岭,横渡了亚洲最大的河流,而且从头到底就是一个长久的战争。”

重走长征路,今非昔比

李爱德、马普安所走的路线远比当年红军走得少,走得容易,除经济发展,修了大量的公路,自然条件发生变化,环境大为改善外,还有一个原因,他们是在和平环境,得到众人帮助,平安走完长征路的。而当年红军在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中,为了求得生存,他们要与敌人作战,要寻找敌人的薄弱环节。什么地方敌人的力量薄弱呢?人迹罕至的雪山、草地,在没有路的地方开出一条路来。现在重走长征路,是为学习、体会、宣传长征精神,首先要保证参加者的安全,不能死人,不能伤人,绝对不能让参加者冒险。这是两个长征的最大的不同。

7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人们受时间、体力、交通、经费种种条件的限制,一般只能走最著名的地方,走大的村镇、县城,走容易到的地方。在众多的红军长征路线中,只能选一条路线走。每一个人很难严格按照长征路走完,更不能真正沿着红军的脚印走。

“二万五千里”长征,不容置疑

综上所述,两个外国年轻人走的长征路,只是当年红军长征走过路线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他们所说的红军长征12000至13000里是很不准确的。但是,没有想到他们随便说的一句话竟然在世界各地的报道有100篇之多,产生的影响如此之大,由此可见红军长征在世界影响之大,关于红军长征的任何一个不同的说法都会引起轩然大波。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历史上、情感上重要的路线,红军长征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情感上最重要的路线,也是世界上最长、最著名的路线。红军长征25000里是历史事实,是不容置疑的。红军长征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是空前绝后的,即便是科技发达的今天,任何人也不可能完全重走当年长征路,不可能再现当年长征的艰难险阻。(摘自《解读长征》徐占权编著、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相关阅读

“长征”≠“二万五千里长征”

提到“长征”,不少人都把它等同于“二万五千里长征”。这是不准确的。“长征”的外延较大,是指各支队伍的战略行动的总称。中国工农红军先后曾有4支队伍参加长征: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因此,红一方面军长征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行程近万里;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由四川彰明等地出发,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合编为红二方面军),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宁夏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由此可以看出,4支长征队伍的总行程约六万五千里,而“二万五千里”只是其中的1支—————红一方面军的基本行程。

6. 红军是什么时候成立的

红军是1927年成立的。抄

1927年黄安县(今红安)农民政府大门两旁写对联出现的“红军”,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红军”一词称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武装。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

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

(6)红军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1928年5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通告第五十一号——军事工作大纲(采用广东省委扩大会议军事问题决议案内容)》。

大纲规定:“建立红军已成为的要务,不一定要等到一省或一国暴动成功,只要能建立一割据区域,便应当开始建立红军的工作。

在割据区域所建立的红军,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红军中政治工作,必须特别注意”。“红军应由苏维埃派政治委员监督军官,并负责进行政治工作。政治委员应即为党代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工农红军

7. 红军历史

红军,全称中国工农红军 :

土地革命战争(见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在长征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甘肃南部地区会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8. 红军长征的历史

长征

[解释]1.长途旅行;长途出征。

2.特指中国工农红军1934—1935年由江西转移到陕北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长征(Long Marches)

【时间】1934~1936年间

长征准备阶段(1934年7月7日~1934年10月10日)
长征失利阶段(1934年10月10日~1935年1月15日)
长征转折阶段(1935年1月15日~1935年6月14日)
坚持北上和南下分裂阶段(1935年6月14日~1935年10月19日)
发展巩固和南下受挫阶段(1935年10月19日~1936年7月1日)
大会师阶段(1936年7月1日~1936年12月12日)

【地点】

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

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

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9. 你知道红军的历史吗

简称“红军”。土地革命战争(即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由中国工农革命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工农武装于1928年5月25日后陆续改称。曾组成第一、二、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粉碎国民党军多次“围剿”。1934年10月后陆续长征,并胜利到
红军
达陕北。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军旗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战略指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于1934年10月撤离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在长征中,红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于1935年9月、10月和1936年10月先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和甘肃南部地区会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后又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0. 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意义

红军长征的时代背景:

一、红军长征是在中国面临民族危亡的危机、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的任务情况下发生的。

1、“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企图灭亡中国的开始。日军加紧侵华,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严重。团结御侮、抗日救亡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主题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2、蒋介石却逆历史潮流而动,顽固以“攘外必先安内”作为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国策,一再对日妥协,不断调集重兵“围剿”苏区和红军。

3、面对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大旗,不断发表宣言,强烈谴责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表示对日宣战,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日;提出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和武装民众等三项条件下,红军准备与任何部队签订停战协定,共同抗日。

二、然而,在党内取得统治地位的以王明为代表的教条主义者,却在革命的生死关头犯了严重的“左”倾错误,使党和红军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

1、他们无视敌强我弱的客观现实,反对红军行之有效的“诱敌深入”方针,主张实行先发制人的进攻战略。在这种进攻战略下,他们反对必要的游击战和运动战,“要求阵地战和单纯依靠主力军队的所谓‘正规’战”等等。

2、王明“左”倾错误推行的恶果,是鄂豫皖、湘鄂西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和中央苏区、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苏区的第五次反“围剿”相继失败,红军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的建设受到严重破坏,党和红军陷入严重的生存危机,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3、中央苏区反“围剿”的失败,改变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大格局,影响了其他苏区,使长征由局部演变为全局性的战略转移。

两大危机,考验着濒临绝境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以谋生存、图发展为主旨的长征随之在中华大地上展开。

红军长征的历史意义:

长征的胜利,极大地影响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一、进行军事上的战略大转移,实现开辟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历史性转折

弱小的红军只能向经济、交通都比较落后,国民党统治也相对薄弱的中国西南部、西部和西北部转移。这样,红军的战略转移便发展为万里长征。各部红军转移的走向基本一致,形成了途中各部的会师,并由局部会师发展为三大主力会师,终于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胜利将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奠基于西北。

红军长征虽然付出了巨大牺牲,但避免了党和红军覆亡的危险,保存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的影响,锻炼了党的队伍,使党和红军由重压下的战略退却成功转变为开辟中国革命新局面的伟大进军,推动实现了中国革命由低谷向高潮、由被动向主动的历史转折。

没有红军长征的胜利,就不会有人民军队后来的发展壮大,也不会有中国革命的重新兴起和最终胜利,更不会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长征,无可置疑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重大历史转折点。

二、形成中国革命成熟坚强的第一代领导核心,迈出走适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的决定性一步

长征初期,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仍为“左”倾教条主义所统治,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从而导致湘江战役的失利,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余人。而“左”倾错误领导人却不顾严峻形势,仍然坚持进军湘西。

危急时刻,毛泽东同志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以避开敌人伏击。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中央多数同志支持采纳了毛泽东同志的建议。随后,红军出其不意进军贵州,取得节节胜利,把国民党的几十万大军甩在后面,争取了主动。

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共中央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从而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和革命战争重大问题的重要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红军长征的历史功绩,不仅仅在于实现了战略转移、建立了新的根据地,更重要的是,经过长征的艰苦探索,中国共产党形成了自己坚强成熟的领导核心。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领导下,迈出走适合中国国情革命道路的决定性一步,为最终取得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三、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奠定民族独立和解放的坚实基础

长征是在抗日救亡成为全民族最紧迫任务的情况下发生的。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后,又把其侵略魔爪伸向了华北地区。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迅速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胜利会师,完成了参加抗战的战略集结。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党的领导下,作为红军继承者的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奔赴抗日前线,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红军长征,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紧密联系在一起,把长征前进的大方向与建立抗日的前沿阵地联系在一起,实现了北上抗日的战略方针,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壮大人民革命力量,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开辟了光明前景。

四、铸就彪炳千秋的长征精神,树立永恒的人类精神丰碑

红军长征不仅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而且谱写了豪情万丈的精神史诗。长征精神,生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风范,集中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充分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长征精神突破了时代和国度的界限,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10)红军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毛泽东在报告中,对红军长征的意义做了高度评价。他满怀激情地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没有,从来没有的。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阅读全文

与红军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