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徽州历史文化

徽州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06 16:28:16

⑴ 有关徽州的诗词、文化有哪些

  1. 游黄山白岳不果
    吴序怜予乏绝,劝为黄山白岳之游,不果。
    欲识金银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李白当年有诗写道:“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清代诗人黄仲则咏曰:“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儿啊,做得成生意,你是娘的心头肉;做不成生意,成鬼也孤幽。---徽州民谣

  2. 徽州文化(外文名:HuizhouCulture),即徽文化,是中国三大地域文化之一。指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而不等同与安徽文化。徽州,古称歙州,又名新安,为浙江省最早雏形唐末两浙道的组成部分,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府治歙县,包括今安徽黄山市大部、宣城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清代设...

⑵ 关于徽州文化

1、方言

徽州方言又称徽语, 是《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新划分出的一种汉语方言,也有学者倾向于将徽语划归到吴语里去。徽州方言是广义上的吴语,可属吴语徽严片。

2、新安画派

明末清初之际,在徽州区域的画家群和当时寓居外地的主要徽籍画家,善用笔墨,貌写家山,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心灵的逸气,画论上提倡画家的人品和气节因素,绘画风格趋于枯淡幽冷,具有鲜明的士人逸品格调,在十七世纪的中国画坛独放异彩。

3、傩舞

傩戏(拼音:nuó xì),也称为傩舞,是我国长江流域流行的一种传统舞蹈,舞者戴着各种质朴而夸张的面具,带有鲜明的巫术色彩,最早是一种祈福和祷告的仪式。

4、生产习俗

徽州旧时各生产行业,如做农、从意、经商等都有各自的行规习俗。农村要祭“五谷神”,祈求庄稼兴旺;天旱常兴“求雨”,素食斋戒,做道场祭拜龙女菩萨;耕牛转让时,买主要带牛绳将旧牛绳换下,叫做“断索”,表示买卖双方均不得反悔。

(2)徽州历史文化扩展阅读:

徽州 的建筑艺术:

1、民居

旧时徽州城乡住宅多为砖木结构的楼房。明代以楼上宽敞为特征。清代以后,多为一明(厅堂)两暗(左右卧室)的三间屋和一明四暗的四合屋。一屋多进。大门饰以山水人物石雕砖刻。

2、牌坊

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以儒学思想为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条件成为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动力。歙县人少小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足迹遍天涯。

3、雕刻

徽州三雕是指在古徽州一府六县(今安徽省的黟县、歙县、祁门、休宁、太平、绩溪和江西省的婺源县)的区域内,具有徽派风格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三雕历史悠久,技艺精湛,世代相传,有完整的工艺流程,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徽州

⑶ 徽州文化的形成(高峰)时期和代表人物,以及代表文化形式

在明清时达到鼎盛的文化,但这一文化与其早期发展及后期演变都有内在关联。
其开山祖即朱熹本人,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婺源的程洵、休宁的程永奇、汪莘及程大昌等,渊远流长,特别是“在明清,朱子之学行天下,而讲之熟、说之详、守之固,则惟推新安之士为然。”
徽州的传统工艺更是蜚名于外,涉及各个领域。此外,还有徽派盆景、徽漆及各种竹、木编织工艺等等。

⑷ 什么是徽州文化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徽州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徽州人在文化领域里建树、创造了许多流派,这些流派几乎涉及当时文化的各个领域,并且都以自己的特色在全国产生极大影响。主要内容有:

1、新安理学。这是程朱理学的正宗流派,奠基人程颢、程颐及理学集大成者朱熹,祖藉均系徽州篁墩。它从南宋前期到清乾隆年间,在徽州维系了600多年,对徽州社会经济文化都有很大的影响,新安理学核心是伦理常纲,同时也倡导"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的重学思想,"天理为义,人欲为利","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理不计其功"的思想和"修内政","攘夷狄"的节义思想;

2、徽州朴学。也就是徽派考据学。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婺源县的江永和屯溪的戴震。它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直接继承了汉古经学,把经学研究从纯考据的藩篱中解救了出来;

3、新安画派:开先河的为元代的程政,明朝开始形成新安画派风格。明末清初,江韬(渐江)、查士标、孙逸、汪元瑞"海阳四家"异风突起,有力地冲击了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四王"画派在中国画坛的统治地位。他们主张师法自然,寄情笔墨,大胆创新,给明末清初画坛带来新的生气。近代的黄宾虹,主张"先师古人,再师造化,而以自然为归",丰富和发展了新安画派;

4、徽州篆刻。徽派篆刻始于明朝的何震。其后著名的有汪关和以程邃为首的"歙中四子"、以黄士陵为代表的"黟山派"。徽州篆刻讲究用笔运刀,刀随意动,章法整齐活泼,一改当时篆刻庸俗怪异、擅改篆字型义、趋向屈曲乖缪的风格;

5、徽派版画。这是画家、刻工、印刷通力合作的产物。肇端于墨模镂刻,于明万历始兴。徽派版画以歙县虬村黄姓为中心,有"徽刻之精在于黄,黄刻之精在于画"之说。从明万历到清初的近百年中,黄姓有300多人从事刻书,其中三分之一从事版画镌刻。徽派版画以白描手法造型,典雅静穆,抒情气息浓厚。明代胡正言(休宁人)印刷的《十竹斋书画谱》、《十竹斋长笺谱》为徽派版画的最高成就;

6、徽剧。这是徽州艺人在明清时期吸收弋阳腔和西秦腔等的基础上,经过衍变形成的,到清代中期,徽剧风靡全国,已经形成了一个唱、念做、打并重的完美剧种。"四大徽班"由扬州进京,把徽剧推向顶峰。道光年间,徽剧与汉剧结合,产生了京剧。当时活跃在城乡的徽剧社班有47个,大的社班有艺员180多人,可谓声势浩大,繁荣昌盛;

7、徽州刻书。它始于中唐,盛于明,万历年间达到鼎盛。至崇祯年间,徽州刻书跃居全国之首。徽州刻书有坊刻、官刻、家刻和书院刻。著名的坊刻有歙西鲍宁耕读书堂,于天顺年间所刻的《天原发微》5卷,现存北京图书馆;著名有家刻有歙县汪启淑的飞鸿堂,刊有自撰的各种图书12种,近300卷。家庭出版社在古徽州各县都有;

8、新安医学。"肇自北宋,盛于明清,从宋代至清末,涌现著名医家543人,撰、辑医籍460多部,其中部分医籍东传朝鲜、日本"。(徽州地区简志)著名的有宋代张杲撰写的《医说》10卷,这是我国现存最早载有大量医史人物传记和医学史料的书籍,也是第一部较完整的新安医学著作;祁门汪机撰《石山医案》3卷,"学宗的丹溪之医理,临床不拘一格,精于望诊、切脉;""歙县江辑《名医类案》12卷,搜集上自扁鹊、仓公、华佗,下迄元明诸名医验效医案,内容十分丰富,是我国第一部汇集历代名医医案之专蓍。"(徽州地区简志);

9、徽派建筑。它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它在总体布局上,依山就势,构思精巧,自然得体;在平面布局上规模灵活,变幻无穷;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10、徽菜。南宋年间发端于歙县,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菜系的形成是经济、文化发达的结果。徽菜重(讲究)油、重色、重火功,而且选料精良,制作考究,尤其注重原料的产地、季节、鲜度、部位、品种等,擅长炒、炸、烧、炖、溜、焖、,加上火腿佐味,冰糖提鲜,料酒除腥引香,使徽菜的风味更加鲜明。名菜有:火腿炖甲鱼、红烧果子狸、清蒸石鸡、虎皮毛豆腐、凤炖牡丹、红烧划炎、香菇盒等。一九四九年以前,烹调之乡的绩溪县,到外地开饭店有222家,如上海的大中国、大中华、大富贵,武汉的大中华等皆是。

此外,还有徽派雕刻、徽派盆景、徽州漆器、徽州竹编、文房四宝(徽墨、歙砚、澄心堂纸、汪伯立笔)、徽州民俗、徽州方言等,这些都是徽派文化的重要内容。

这些文化的内涵,不仅体现了中国最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受到了释家、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因此,徽州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反映,徽州是儒家、释家、道家文化的一个厚实的沉淀区。

⑸ 徽州文化有什么特征

与历史上一般世家大族相比较,徽州文化世家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特征。

一是完整的宗族谱系。徽州的世家名族最重视修谱,“族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国无史不立,族无谱不传。”(绩溪《盘川王氏宗谱·凡例》)基于这种认识,他们视族谱为经典,把修谱看作是家族内部的一件盛事,至重至隆。每一族谱都包括了“始迁祖”以来的所有家庭成员,由源而流,本末一贯,形成了丰富、完整的族谱系统。仅据《北京图书馆古籍善本书目》所载,该馆馆藏427部族谱中,徽州世家的族谱就占了一半以上,殊为可观。

二是发达的教育事业。徽州士人普遍把培养子弟读书视为修身、齐家第一要紧的事情。“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绵世泽莫如积德,振家声还是读书”,这些徽州古民居的楹联充分说明了对读书的重视和期望。徽州地区拥有比较完善的教育体系,除了官办的府学和县学,还有宗族或士绅们建立的私塾、社学、书院等各类学校。至于学校的教师,必择方正饱学之士,并为此而不惜资力。绩溪《金紫胡氏家谱》言其家“诲其子必千里求师”。于是科举发达,人才辈出。明清两代徽州府籍的进士人数仅次于苏州府,全国名列第二。许多世家名族往往科甲蝉联,朱紫盈门。如婺源坑头的潘珏一门有明一代就出了十多位进士,其中四位又官至尚书,故后人誉之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

三是辉煌的学术成就。徽州士人进学修德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谋求功名利禄的仕宦或营商,还在于能够自觉地以担当、传承和弘扬学术为己任。他们或利用书院、文会的组织研讨讲学,或潜心隐居著书立说,从而留下了大量的学术文献和著作,有力推动了中国学术文化事业的发展。这是徽州世家名族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表现。以清朝乾隆年间纂修的《四库全书》为例,这是整个封建社会学术文化建设的一项标志性成果。该书收编著作总数3461种,其中徽州一府士人的著作就有197种,占收编著作总数的1/18,超过当时州府平均数的十多倍,也超过了大多数行省的著作数,成就辉煌。这些著作的内容几乎涉及到“四部”的所有领域,其中又以经部最多,子部次之,显示出了浓厚的学术特色。

⑹ 徽州历史文化

徽州文化是历史上的徽州(前称新安郡)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无论在器物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还是在精神文化层面,都有深厚的底蕴和杰出的创造。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徽州文化亦然。东汉、西晋、唐末、北宋四次北方强宗大族的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使这块土地逐渐成了华夏名区。完全可以说,徽州文化是对中原文化的包容整合。南宋以降,这里更是文风昌盛,人文荟萃,成了“东南邹鲁”、“礼义之邦”。如果说徽州文化的全面崛起始于北宋后期,明清时期达到鼎盛,那么作为一种极富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在全国领取风骚已约有800年之久。

徽州文化内涵丰富,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如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剧、徽商、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菜、徽州茶道、徽州方言,等等。在文化的其他领域,有的虽然没有形成流派,但所出的著名学者和杰出人物,则如秋空繁星,不可胜数。

国内外学者注意对徽州问题的研究,始于本世纪30年代。进入80年代后,以研究徽州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徽学“(或“徽州学”)概念广为传播,研究朝着科学化方向发展,原徽州地区及国内不少城市及美、日、朝、新加坡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织或机构。90年代后,徽州文化研究进入了新的阶段,“徽学”被誉为与敦煌学、藏学比肩而立的中国三大地方学之一。

⑺ 黄山市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历史文化

古徽州文化抄旅游区位于徽文化发祥地安徽省徽州黄山市,由徽州古城、牌坊群鲍家花园、唐模、潜口民宅、呈坎五大精品景区组成,北依黄山,南接千岛湖。徽州古城是徽州府治所在地,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棠樾牌坊群为中国最大的牌坊群落,由明清七座紧紧相连的石坊组成,蔚为壮观。唐模,有中国水口园林第一村的美誉。田园风光优雅别致,法式浪漫风情与徽州古村落丝丝入扣。呈坎,被誉为中国风水第一村,这里融自然山水为一体,按《易经》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诠释了天地万物相生克的先哲理论。潜口民宅被誉为我国明清民间建筑艺术的活专著,荟萃了明清时期徽州最经典、最具代表性的徽州民居。古徽州文化旅游区通过对古城生活、宗祠文化、牌坊文化、徽商文化、村落文化、民居文化的聚集,将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文化”完美鲜活地呈现于世。

⑻ 徽州历史典故的句子

徽州第一进士村-许村许村源于东汉,古称富资里,南朝梁时,新安太守任昉看中此内地风水,辞官容归隐于此,村名遂为“昉溪”。

到了唐朝末年,户部尚书许儒为避战乱,徙居于此,嗣后人丁兴旺,改名“许村”。大学士许国,末代翰林许承尧均是许村后裔。宋仁宗钦赐为国捐资的许克复为“大宅世家”。宋王安石为《古歙许氏宗谱传》做序。许村历史上先后共出进士四十八人,为徽州古村落之最。

南宋以后,徽商崛起,许村依托着安庆府和徽州府之间的徽安古道迅速繁荣,至明清时达到一个顶峰。近代以来,许村继承发扬优良的教育传统,出现了“一门五博士”“四院士”的盛况,为共和国贡献了一大批人才,成了闻名遐迩的中华古村落典型。许村村落采用传统的“风水”理论,整个村落布局保留着“临水而建,双龙戏珠,倒水葫芦”的基本风水态势。辉煌的历史为许村留下了一大批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种类多样,布局严谨,工艺精湛,在建筑、历史、学术、环境、人类学等方面具有很高的价值。1996年,许村整体申报成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

2006年,许村15处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许村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镇和世界文化遗产。

⑼ 徽州及徽商的文化历史

徽州文化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

http://ke..com/view/269487.htm 去这里看!

徽商的文化历史

徽商,即徽州商人,一般指徽州府所属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和婺源六县经商之人。多数学者认为,徽商始于南宋,发展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盛于嘉靖,清代乾隆达到鼎峰,至嘉庆、道光年间日趋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称雄三百年,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

《晋书》载,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齐梁时,休宁人曹老常往来于江湖间,从事贾贩。唐宋时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的运销外,商品茶和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的问世,更加推动了徽商的发展。

唐代,祁门茶市十分兴盛。南唐,休宁人臧循便行商福建。宋代,徽纸已远销四川。南宋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人们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合称"程十万"。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称"祝半州"。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商人还在徽州境内发行"会子"。元末,歙县商人江嘉在徽州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元末明初的徽商资本,较之宋代大为增加,朱元璋入皖缺饷,歙人江元一次助饷银10万两。成化年间,徽商相继打入盐业领域,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受到严重打击,于是徽商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于中国商界。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当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占70%,极盛时还要超过。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http://www.4lifechina.com/Article/nonglilunwen/200708/1157.html

徽商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在漫长演进的中国封建社会,徽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段的产生、崛起、兴盛和逐渐从顶峰消退,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这样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必然出现,这样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的演进,既和古徽州地域特定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又和中华文化大背景、和长三角历史地理条件紧密相关。古徽州山多田少人众,许多人必须“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经营四方以就口食”。这一义,无反顾的“丢”,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一条生存新路的开辟,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一步很了不起的迈进。“徽民寄命于商”,是一种生存选择,是一种顺时应变。而徽人之先世又大多为中原移民,顽强的生命力是构成徽人开拓性的重要基因。徽人不仅在儒学原典中发掘到不少“士商异术而同道”的理论依据,而且在明清实学思潮特别是王学思想中汲取了不少新鲜的思想营养,“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商贾何鄙之有”的呐喊给徽人为商者“治生为先”信心的坚定以有力的精神鼓舞。最重要的是,徽人一走出大山,展现在面前的首先是江浙等广阔的中国长三角大市场。南宋以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临安(杭州)都城的繁荣,使长三角逐渐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这一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徽商凭便利的新安江水运手段输往杭城等地妁徽州土产竹、木、茶、石料、药材、纸张等有较大需求量。在长三角大市场里,徽商进而得咀清朝廷政策之便,抢占先机经营盐业,获得了商业的空前发展。典当等行业也在江浙两淮遍地开花。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徽商,“贾而好儒”,将儒、官、商进行了灵动的.协调,交替为用,以儒饰贾,以仕护商,以商促仕,终于在长三角这一得天独厚的大市场上首先创出了一片天下,赢得了“无徽不成镇”的声望。
正如葛剑雄教授所言,商的兴衰,说到底一靠市场二靠商品,在某些时候,这些客观因素甚至是决定性的。清道光以后,江浙两淮的地利之便,泛长三角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崛起。受外国资本主义工商影响,这一带新型工商业快速发展,沿海浙商、广东粤商崛起,而传统工商业则逐渐衰竭,一落千丈。徽商主要从事盐、典当、茶木等传统的商业,随着时间推移,清廷官盐经销制度的改变使徽商失去了盐业专利之优势,机器生产方式又占尽了徽商一类传统商人手工作坊生产之先机。特别是咸同太平天国战乱,泛长三角兵荒马乱,徽商昔日快意驰骋的天地已成为商人的畏途,在徽州本土,战乱将平静的徽商故里变成了拉锯战场和荒野废墟,“十室九空”。这场战乱对徽商的打击是致命的。在变化了的时势面前,一些在大都市和沿海的徽商迅速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式和发展思路,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了自己的近代资本主义的转变,有的则定居经营之地,成了近现代的宁波商、浙商、广商。所以梁小民教授认为,说徽商清末以后衰败并不确切,其实是分化了。当然,也有些徽商像胡雪岩们则在外国列强挤压和自身的种种局限制约之下r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需要注意的是,徽商这种从历史颠峰的消退,徽州各县的徽商并不是同步的,清道光以后,徽商盐业整体消退,而茶、漆、酱行业仍鼎行一时。婺源、黟县的徽商则在道光以后的仍在各地浩浩荡荡开辟新的市场,直至民国时期,还出现了周仲友、吴荣寿,郑吉仁、周绥之、程霖生、曹廷声这样一大批名传内外的徽商。
至于有人提出,为何当代以来徽商已销声匿迹,风光不再?众所周知,公私合营以后,社会主义工商改造,传统意义上的徽商已不再有生存的土壤和条件,长期的“灭资兴无”一直发展到“坚决打击投机倒把”,“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哪个徽人还敢执意经商“走资本主义道路”?不是徽商后代湮灭了当年先辈们的开拓闯劲,思想太保守太陈1日,而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市场和商品的条件。改革开放以后,深圳、广东,泛长三角商潮汹涌,在“南下”、“东进”打工经商热潮中, 当代徽商也正在崭露头角,上海码头的歙县徽商,把徽菜馆开到欧洲的槐塘农民,把茶叶叫响京城、亮牌大上海的徽州茶商,他们正在和继续承传徽商的优良传统,创造新时期的更大辉煌。
因此,我们只有把“徽商”首先看作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看作一个动态的历史演进过程,才能理解种种似乎矛盾的徽商现象,恰如其分地评析影响徽商兴衰的内外因素,准确把握历史背景,不至于以偏概全或一概而论。
徽商,是古徽州一府六县自宋以来先后走出大山,在本土和海内甚至海上所到之地经商做生意的所有“徽州朝奉”的统称。历史妁徽商,时间涵盖宋以来直至民国;地域包括一府六县以及周边民众之为商者,也还包括在徽州本土之外的徽人经商者。“徽商”是一个百业齐备、组成庞大而复杂,主要以血缘、地缘、人缘为纽带维系的地域商帮,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相对于晋商、粤商、龙游商等等而言的一个特定人物群体。
这样一个跨时宋、元、明、清、民国数百年的庞大特定人物群体,在各类史志、各种宗谱、族谱、家谱及有关文献记载上有名有姓有事迹可寻的不下数千上万,仅一部光绪《婺源县志》,就载有婺源徽商千余人,那些因种种原因不见记载的徽商,其数目也不在小。要评析和把握这样一个庞大人物群体的整体特性,准确认知其“主体形象”,似乎有几点是需要充分注:意的:我们既要把握徽商的总体共性特征,又要同时关注其群体内部千差万别的个性表现,从这些丰富的个性内容中准确地归纳和揭示其能代表全貌的特性。我们应该坚持从徽商客观实际,史料文本实际出发,认真对这一庞大人物群体作多种视角、多个层面、多种思维方式的量化统计和分析,将个案分析和整体把握相结合,而且这种量化统计和分析必须是比较科学的,比较全面的,比较系统的,而不是主观、随意和严重残缺的
http://www.xici.net/b564493/d33493579.htm

阅读全文

与徽州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