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欧洲发展历史

欧洲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2-06 13:26:53

Ⅰ 欧洲史分为哪几个阶段

古希腊文明——罗马帝国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工业革命时期。

1、古希腊文明

爱琴文明时期。它产生了雄伟的宫殿建筑,而且还产生了文字,这种文明始于公元前2000年,止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荷马时代,阿卡亚人毁灭了迈锡尼文明,希腊半岛重新回到氏族部落阶段。

古风时代,贫民和贵族之间的斗争,希腊城邦逐渐形成了贵族政治和民主政治城邦,公元前500年到公元前337年的古典时代是希腊文明最为辉煌的时代,希腊文明在民主政治,发展到了一个巅峰。

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希腊,希腊并入罗马共和国境内,至此,古希腊时代结束。

2、罗马帝国时期

公元前27年屋大维为“奥古斯都”,罗马进入“帝国时代”;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皇帝被日耳曼人罢黜,西罗马帝国灭亡。

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破,东罗马帝国灭亡。古罗马存在了2206年,对欧洲及世界文明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3、中世纪时期

在经历了古希腊和罗马的繁荣之后,蛮族的入侵开启了欧洲中世纪历史的序幕。

这一时期,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地理边界开始逐渐形成(如英国、法国、德意志及北欧诸国等),这牵涉到宗教、战争、种族等多方面的因素,错综复杂。

4、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在欧洲兴起的一个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14世纪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在政治上,民族意识开始觉醒,从而在文化艺术上也开始出现了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时期。

5、工业革命时期

公元1776年,英国的詹姆斯·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工业革命正式开始,欧洲正式进入工业时代,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

(1)欧洲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哲学、艺术、政治思想的源头都起自古希腊。希腊后被罗马占领。罗马人在打仗和治理国家方面都比希腊人更加擅长,但在其他许多方面,罗马人都非常虚心地向希腊人学习。

基督教是犹太教的一个分支。基督教的始祖,耶稣,从犹太人的律法和教训中延伸出自己的教义,耶稣将犹太人的道德教训转化成宇宙大爱,基督教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

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蛮族在治理国家方面却问题重重,渐渐地,这些只会打仗的战士纷纷接受了基督教信仰。这是最后一个连结点:日耳曼蛮族支持基督教。

从君士坦丁大帝改奉基督教开始到公元476年罗马帝国灭亡称为古典时期,从公元476年到1400年历史学家称为中世纪。很多历史学家认为公元1400年是近代的起点。

至公元1400年,这个混合体开始分崩离析,分裂首先始于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常常被描述为古希腊罗马学术的再发现。

Ⅱ 我想知道欧洲历史发展的详细的过程,就是一个时期脉络,越详细越好,需要从史前文明开始,一直到现在的

欧洲有着悠久的文明发展史。公元前4000~前2500年在南欧和西欧曾广泛分布有巨石文化,随后位于欧洲东南部的爱琴海地区勃兴为世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称爱琴文明,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公元前6世纪,古罗马国家兴起,逐渐发展成一个囊括半个欧洲(大不列颠群岛至多瑙河口一线以南)及北非、西亚在内的庞大帝国,而意大利所在的意大利半岛一直是其政治和经济的核心区域。纪元初年,欧洲人口约3200万,其中半数以上分布于南欧,而东欧、北欧及不列颠群岛合计尚不足1/10。公元3世纪后,罗马帝国渐趋衰弱,原先居住在北欧的日耳曼人及居住在东欧的斯拉夫人相继大量入侵,这一历史进程所伴随的人口大迁移和经济、文化上的广泛交流,大大促进了欧洲的全面开发,14世纪中叶全洲人口达到8100万,南欧的比重降至1/3,其他地区尤其是东欧均明显上升。

15~16世纪,在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通过地理大发现和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相继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强国,在随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西欧进一步确立了在欧洲经济、文化中的领先地位。19世纪中叶,北欧、中欧和东欧诸国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南欧国家发展则相对缓慢。1900年欧洲人口为4.15亿,南欧的比重已不足1/4。由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19世纪欧洲的经济、文化水平在世界上已遥遥领先,几个欧洲列强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几千万欧洲人移居海外,对世界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0世纪的前半期,欧洲先后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策源地。由于战争的破坏,以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对下降,其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1900年的25%下降到1950年的20%,工业生产所占比重亦由65%降至45%。在这个过程中,欧洲政治地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17年并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涌现出一批新的社会主义国家。自50年代起,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为一方,以华沙条约缔约国为另一方,在欧洲形成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长期对峙,这一基本形势迄今没有根本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40年中,欧洲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世界上仍有着广泛的、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原有基础或社会制度等的不同,战后欧洲各地区的发展速度有较大差异,南欧、中欧和东欧发展较快,但西欧、北欧的经济、科技发展总的水平在全洲范围内仍处于领先地位。

这个问题问得倒不错,在知道里很少见到不带愚笨色彩的问题,没想到今天还真看到了,很荣幸回答这样的问题。

Ⅲ 欧洲经济发展历史

欧盟经济正处在大变革中。在这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中,欧盟已经取得重要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今后一、二十年,将是欧盟社会经济发生巨变的时期。变革中的欧洲经济需要正确的评估。本文试图在这方面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讨论。
一、欧盟经济发展态势
从短期看,进入21世纪后,由于受美国经济衰退等影响,2002年欧盟经济估计只增1%不到。但从一个较长时期看,欧洲维持上世纪90年代平均2%左右的增长速度,问题并不大。今后十年,欧洲经济增长速度超过美国的可能性不大,但美欧经济增长速度差距将缩小。
欧盟经济增长速度不如美国,但发展比较平稳。通胀率一般低于2%。财政赤字占预算的比重控制在3%以内。内债占GDP比重低于“马约”规定的60%。投资收益率一般在3-4%。今后,在个别年份,上述个别指标可能会突破。欧盟东扩后的一段时间内,这种可能性更会增大。但今后十年,欧盟经济大致会维持平稳的增长。21世纪,欧洲是世界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重要因素。
二、关于统一市场建设
迄今为止,欧盟在统一市场建设方面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进展。欧盟基本上建成了统一的内部市场。1999年1月1日欧元问世和2002年2月欧元进入流通领域,使一体化进程得到进一步发展。
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欧盟统一市场的建设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欧盟统一市场至今并未全面形成。
1958年欧共体成立后,在一个很长时期中,它的主要精力放在关税同盟的建设和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上。到20世纪80年代中,欧共体在这两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展,但它仍然是12个独立存在的、分割的市场。
1985年6月,欧共体通过了《完成内部市场》的白皮书,制定了1992年底完成统一内部市场的计划。同年12月,欧洲理事会又拟定《统一欧洲文件》,把1992年完成建设统一市场目标,以修改和补充罗马条约的形式写进了罗马条约,使统一市场的建设获得了法律上和组织上的保证。欧共体还制定286项立法,通过立法形式来消除阻碍货物、人员、劳务、资本在12国间自由流通的各种非关税壁垒。截止1992年底,这些立法已有95%获得通过,其中85%已转为成员国的立法。(注:伍贻康、周建平主编:《区域性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比较》,1994年经济科学出版社,第106页。)在这种情况下,欧共体宣布1993年1月1日建成统一的内部市场,基本上拆除了阻碍商品、人员、服务和资本自由流通的非关税壁垒。随着欧共体发展成欧盟,特别是统一货币欧元的问世和正式进入流通领域,标志着欧盟在建设统一的内部市场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
但是,欧盟全面的统一市场并未建立。
其一,欧委会2001年4月17日发表专门报告,对15个成员国按统一市场目标改革市场机制的情况进行了评估:在可量化的36个项目中,仅有20项,即占55%的项目能在2001年6月前按预计的时间完成。(注:转引自裘元伦:《欧元的前景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2001-2002年世界经济年鉴》。)另据欧盟有关机构统计,在欧盟1339条“统一市场规则”中,目前只有70%被所有成员国按规则作了转化,尚有30%未成为成员国国内立法。即使已经转化为国内立法的,真正实行和贯彻也还需要时间。
其二,根据2000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做出的承诺,欧盟要到2003年才在成员国之间开放电信和电力市场,在这两个领域实行统一的规则和法规。
其三,里斯本首脑会议还规定,2005年建成统一的金融和资本市场,在这之前先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委员会”,而目前在欧盟内部有40多家金融监管机构。(注:郑秉文主编:《2001-2002年欧洲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51页。)它们各自为政,使统一的金融市场难以形成。
其四,目前欧盟内部还没有统一的劳动市场,各国的养老金等制度并不统一。劳工要能充分自由流动必须无论到哪国工作,都能与该国劳工享受同等的权利及医疗、退休等社会保障。目前,在欧盟内部这方面的问题还很多。
其五,在企业层面上,目前欧盟成员国的利润税等制度远未统一。2002年6月笔者在布鲁塞尔访问时,欧盟的学者曾出示一本厚厚的有关欧盟怎样实施利润税的新书,书中提出了各种有关未来统一利润税的实施方案,并认为这些问题不解决,真正统一的商品市场不可能最终形成。
现在看来,欧洲建立统一市场的过程远比原先设想的复杂。统一市场不是某年某月某一天建成的,它也不是哪一天宣布建成就建成了。这是一个动态的整合过程。欧洲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展现出来的。
三、欧元的作用
1999年1月1日欧元问世之初,人们预料,欧元很快将挑战美元,从而结束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但之后,欧元对美元汇率一直走低。这时人们又对欧元问世的作用及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提出各种各样的怀疑。这些意见都有失偏颇。
欧元问世和进入流通领域对于国际经济和政治,特别是对国际货币体系,有着长远而深刻的影响。它使国际货币体系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2001年,用欧元结算的对外贸易额占世界贸易总额15%左右,欧元占世界官方外汇储备的比重超过12%。2001年第一季度,欧元对美元的比价虽然处于低位,但在国际债券市场发行额中,欧元债券约占47%,超过美元债券所占比重。这是在欧元问世前,任何欧洲国家货币都无法做到的。
但推出欧元首先并不是为了同美元争夺国际货币体系的领导权,而是为了欧洲一体化的内在需要。因此,评判欧元成败得失,不应首先看它对美元的汇价是上升还是下降,而要看它在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进一步完善了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欧元问世和进入流通领域巩固了统一市场的建设,增强和提高了欧洲市场的统一性质和程度。它也有助于建立统一的欧洲金融市场;
增强了居民对欧洲统一的认同感。欧元进入流通领域就是进入了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欧洲公众普遍认为:“欧元让我们深感自己是个欧洲人。”这种认同感对于进一步促进欧洲的一体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消除了欧元区各国之间的汇率风险,成为欧洲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稳定因素;
进一步促进了欧元区国家物价的趋同,加强了欧盟内部的公平竞争。欧元区国家的商品使用欧元统一标价后,消费者可对区内12国的商品价格直接进行比较,这既会促使生产要素在区内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又有助于各国商品价格的逐步趋同,有利于在欧盟各国间进行公开和公平的竞争;
促进了欧元区国家旅游业的发展,节省了大量的货币兑换费用。
欧元问世和投入流通对欧盟经济的上述作用,从本质上看,并不受欧元对美元汇率变动的影响。无论欧元对美元是升值还是贬值,欧元问世对欧盟经济的上述作用都继续存在。欧元问世后,它对美元的比价一度曾步步下跌,但欧盟内部却相当平静。欧元的国际地位也没有因为欧元对美元汇率的波动而有明显变化。1999-2001年,欧元对美元的汇率最低时曾跌到1欧元兑换0.82美元的水平,但它并没有改变欧元作为国际主要货币之一的地位。何况欧元对美元的比价并不是一直走低,2002年即呈升势,1欧元兑换1个多美元。用欧元结算的对外贸易额,总的说来,还出现了扩大的趋势。迄今为止,欧元问世并不久。它需要有一个成长的过程。欧元挑战美元只是时间的问题。过多地强调欧元对美元汇率的升降,或完全以此为标准来评价欧元的国际货币地位的看法,是值得商榷的。
四、欧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欧盟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一点,就是增速不高,活力不足。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由于以下原因:
1.社会经济体制在强调公正和公平的同时,对效率注意不够
欧盟各成员国中,德国一直被认为是欧洲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自由竞争制度视为核心和支柱。社会市场经济的奠基人艾哈德强调,竞争是市场经济“最内在的要求”。(注:参阅顾俊礼:《德国社会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武汉出版社,1999年,第一章;维·克劳斯:《社会市场经济》,路·艾哈德基金会出版,第二章。)与此同时,社会市场经济又强调经济政策应对“经济”和“社会”予以同等的重视,强调用发达的社会保障制度来平衡自由竞争和按资分配带来的社会不公平。1997年6月16日,欧盟15国首脑签署的《阿姆斯特丹条约》特别将实现“就业与公民权利作为欧洲联盟的核心任务”,认为这是欧盟的“基本宗旨”之一。(注:参阅杨伟国:《欧元生成理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第78页。)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欧洲国家普遍存在社会福利措施过多、福利负担过重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欧盟的社会福利费用占GDP的比重平均高达28%,其中1999年德国为33.7%,1998年瑞典为33.3%,法国为30.5%,丹麦为30%。(注:转引自裘元伦:《欧洲的改革:理论解析与实际进展》,2002年2月。)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说:“过去20年,法国5个人工作养活一个人,现在是一个人工作要养活2-3个人。人们一旦失业,初期得到的补贴和工作时得到的相差无几。一年之后也还能得到工资的60%。全法国大约有三分之二的家庭可以享受廉租住宅补贴。有的时候,一个人不劳动反而比劳动能得到更多的收入。”结果如同英国首相布莱尔所说,他们“只知道从福利国家领钱,而对他所处的社会却毫无责任心”。
2.宏观调控不力
货币政策是欧盟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欧盟强调,货币政策“不应为短期经济目标服务”,而要以“稳定币值”为首要目标。这也是欧洲央行坚持的政策方向。根据“马约”的规定,欧央行是一个独立于欧盟其他机构和各成员国政府的独立机构,其人事任免、运营操作具有很大的独立性,目标是维持成员国“物价的稳定”和“适度的”经济增长。
应当说,迄今为止,欧盟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是在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的,这种状况必然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欧盟对经济的调控,目标首先是为成员国经济达到一个入盟的共同标准服务,否则便难以把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宏观经济政策各不相同的各成员国纳入到欧洲联盟中来。这时如果去强调增长速度,必然会使成员国之间的差别进一步扩大,为欧盟的建立平添更多困难。因此,各成员国必然要压缩财政支出,限制财政在刺激经济增长方面起的杠杆作用。从长期看,从根本上看,稳定有助于经济的增长,但从短时期看,对稳定的严格要求会制约对经济的投入,限制增长速度的提高。二是调控的效率不高。欧盟层面的宏观调控同各成员国不同的利益要求之间的矛盾,使成员国常常不去执行欧盟的有关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调控的效率,最终影响经济的增长。2002年7月20日,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说:“目前欧盟的经济制度存在漏洞”,“即使欧委会通过财长会议做出的决议,也缺乏必要的约束力。”他认为,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注:新华社柏林2002年7月20日电。)
3.科技投入不足,内部的科研合作亟待加强
欧盟与美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在相当程度上是二者在科技投入和科研合作方面的差距造成的。欧盟委员会负责科研的委员菲·比斯坎指出,欧盟对科技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及美国和日本。欧盟各成员国对科研的平均投入只占GDP的1.8%,而美国和日本的科研投入已分别占GDP的2.8%和2.9%。欧洲科技界流行一种说法,法国科学家从巴黎到德国慕尼黑的实验室去工作,比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去工作更为困难。如何联合和集中整个欧盟的科研力量,进一步加强对科研的重视程度是摆在欧盟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注:新华社巴黎2000年2月26日电。)
4.劳动市场僵化既影响雇主,又影响雇员的积极性
欧盟各国普遍存在比较强大的工会组织。雇主一旦聘用了一个工人,很难轻易解雇他。员工的工资一般是由工会和雇主协会通过“自主谈判”决定的,政府不予干预。因此,雇主在雇用人时非常慎重,这就影响了就业机会的增加。雇员一旦受雇,不太担心被解雇,影响了积极性的发挥。
5.德国为“统一”付出很大代价,削弱了欧盟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作用
德国每年为东部地区的重建付出的开支占GDP的5%。德国经济部的克劳斯教授认为,今后10-15年时间内,德国仍要为消化西部地区付出沉重代价。目前德国东部地区的年轻人在大批地向西部地区流动,结果东部地区“人空为患”,西部地区就业形势却变得格外严峻。在欧盟其他成员国中也存在形式不同的结构性失业现象。这是欧盟失业问题难以解决的一个重要原因。
6.统一内部市场的建设既有利于出口,又有影响竞争力提高的另一面
欧洲统一市场的建设为各成员国企业提供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内部市场,从而有利于欧盟经济的增长,但长期地过分依赖地区内部市场,又限制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7.政府对企业约束过多,影响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欧洲国家是以高福利和高税收著称的。高税收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居民个人征收的税收税种多,税率高。如2000年底,法国个人所得税的最高税率高达54%。二是企业的税负重。如上世纪末,法国的企业税达37%,意大利为41.3%。(注:转引自裘元伦:《欧洲的改革:理论解析与实际进展》,2002年2月。)税负重影响了企业的投资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欧盟未来改革问题
20世纪后半期,欧洲主要做了一件事,就是进行了一体化建设。21世纪上半期,欧洲面临三件大事:东扩、深化政治和经济的一体化建设以及内部改革。三者之中,内部改革是基础。
从目前情况看,欧盟的改革具有三个特点。
第一,这场改革是由上而下推动和进行的,核心是要解决欧盟体制缺乏活力的问题。
半个世纪以来,欧洲在一体化建设方面,虽然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但它始终没有解决欧洲社会惰性大,体制缺乏活力的问题。它使欧洲在新的世纪里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正是这些困难和问题迫使欧盟把内部改革问题进一步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2000年,欧盟在里斯本召开首脑会议,制定了欧盟的社会经济发展远景规划。2001年3月,欧盟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特别首脑会议,讨论如何落实里斯本会议制定的远景规划。会议认为,为了落实里斯本会议定下的战略目标,欧盟在现阶段必须在就业、经济改革、科研和技术创新以及增强社会凝聚力等4个方面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这些问题涉及欧盟必须进一步建立或改善一系列有关的制度、标准、机构、法律和政策,并传递和落实到各成员国。为了进一步建立统一的市场机制,欧盟在1999年召开的赫尔辛基首脑会议上已经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2000年里斯本首脑会议又制定出了具体的改革方案,要求各国逐项加以实施。
第二,改革的覆盖面很广。这是一场全面性质的,而不是局部性的改革。
欧委会主席普罗迪在解释欧委会提交给2001年3月斯德哥尔摩首脑会议的建议文件时说,尽管欧洲的失业率有所下降,但在欧盟范围内仍有1400万人没有工作;尽管共同市场已存在许多年,但电信、能源、运输、邮政和政府采购等关键领域的统一市场仍远未形成;尽管欧盟的高新技术投入已较前有较大增长,但与美国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尽管成员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贫困和发展失衡现象仍在欧盟范围内继续存在。斯德哥尔摩特别首脑会议确认,要解决这些问题,欧盟必须在全方位开放劳动力市场等十个方面采取措施。这些措施既涉及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又涉及社会问题的改革;既涉及生产领域的改革,又涉及服务和金融等部门的改革,既涉及宏观层面的问题,又涉及企业层面的许多问题。这是一场带有全面性质的改革。21世纪,欧盟企业改革的重点不在于把尚剩的为数不多的国有企业私有化,而在于放松政府对私有大中型企业的限制和约束,鼓励企业去建立各种激励机制,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第三,改革的幅度较大,涉及了一些多年积累的深层次问题。
比如在养老金制度的改革方面,欧盟有些国家,除法定养老金外,开始重视建立私人补充养老金。在农业问题上,2002年7月10日通过的改革方案,被称为是一项“彻底”的改革计划。多少年来,欧共体的农民一直是按农业产量领取补贴的。改革后将停止这一做法,改而采取固定的补贴额,农民享受的直接补贴将和农业产量脱钩。
六、关于欧盟的发展前景
欧洲要走自己的路,建立一种既非美国式的,又非传统欧洲模式的资本主义。
欧洲的资本主义历来被称为“社会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以别于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欧洲在改革,但不会根本放弃欧洲的价值观和社会发展模式。这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的原因。历史上,欧洲是资产阶级启蒙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以及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故乡和发源地。二战前的一段时间内,欧洲面临纳粹的“社会主义”和苏联社会主义的夹击。二战后初期,社会主义运动在世界各地的发展曾对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生存构成现实的威胁,“人民资本主义”等思潮在欧洲一度被广泛传播。社会民主党在欧洲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力量。这些都是欧洲不同于美国的地方。欧洲要改革,目的是革除欧洲社会和经济体制中缺乏朝气和竞争力的一面,而不是照搬美国的社会经济模式,全盘接受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就拿社会福利制度的改革来说,欧洲也不是要摒弃社会福利制度的基本理念和核心部分,而是要杜绝滥用,消除过度的社会福利负担,让“那些不尽其力、不尽其责的人……丧失他原来享有的社会团结,即国家资助的权利”。欧洲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需要一个长的过程。同一体化一样,改革会取得成功,但进程是曲折的。困难将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改革越深入,越要求各成员国向欧盟转移更多的国家主权和更多地触及各成员国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引起更多的矛盾和利益的碰撞。二是这样的改革是一种巨大的创新,在历史上没有可资借鉴的经验,任何重要失误都会带来严重后果。三是欧盟正处在扩大的过程中。2002年12月,欧盟首脑会议决定接纳10个新成员国,这10个候选国业已完成入盟申请程序,并将于2004年成为欧盟的正式成员。新成员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更加参差不齐。他们目前的总体水平还不如入盟前意大利等“南方国家”的发展水平。东扩将给欧盟带来新的困难。但东扩势在必行。预计今后10年内,欧盟将拥有27至28个成员国,届时欧盟的土地面积将达400万平方公里,人口5亿多,GDP超过11万亿美元。这将改写欧洲的政治版图,并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Ⅳ 欧洲的历史发展的阶段

中世纪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和东方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滨,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大不一样。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政权对农民进行剥削。在欧洲,基督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税和教会“什一税”等形式侵吞。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是起义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多次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封建经济主要是以一家一户农民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由于可以拥有一些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产品,因此,劳动积极性比奴隶高得多。中世纪时代铁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使社会财富大大丰富起来,并且促进了商业的发展。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中国在16、17世纪,在江南一带城市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生产关系中滋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明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它的尽头。从那时候起,欧洲一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兴起已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势头。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而在中国,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宗教在世界广大地区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教”。儒家学说则主宰了中国的思想领域。这种文化现象虽然对封建社会的巩固一度有推动作用,而当资本主义兴起后,它就成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障碍。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出现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大飞跃。在东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桎梏,社会发展趋于缓慢,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发生在十八世纪的欧洲,最初产生在英国,而后发展到法国、德国与俄国,此外,荷兰、比利时等国也有波及。法国的启蒙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声势最大,战斗性最强,影响最深远,堪称为西欧各国启蒙运动的典范。

从字面上讲,启蒙运动就是启迪蒙昧,反对愚昧主义,提倡普及文化教育的运动。但就其精神实质上看,它是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思想体系的运动,并非单纯是文学运动。它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反禁欲、反教会斗争的继续和发展,直接为一七八九年的法国大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启蒙思想家们从人文主义者手里把反封建、反教会的旗帜接过来,进一步从理论上证明封建制度的不合理,从而提出一整套哲学理论,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要求建立一个以"理性"为基础的社会。他们用政治自由对抗专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对抗宗教压迫,用自然神论和无神沦来摧毁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天赋人权"的口号来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用"人人在法律面前平"来反对贵族的等级特权。他们就用这些思想启发教育群众,去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进而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上述的这种思想,称为启蒙思潮,宣传这种思想的话动,就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既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 会斗争的继续和深化,也是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的理论准备阶段。如果将它同文艺复兴运动作一比较,那就更为清楚了。首先,从反封建方面说,文艺复兴运动的反封建,主要是反对封建领主的割据状态,要求建立民族统一的君主专制政 体,以便在王权保护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而在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已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进一步提出要求获得政权,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文艺复兴时代的反封建侧重于思想意识、伦理道德的范畴;而启蒙运动侧重于政治制度和政权性质方面。

其次,从反教会方面说,文艺复兴时期主要是揭露中世纪天主教会的贪污腐化,谴责修道院戕害人性的罪恶,要求进行宗教改革,废除烦琐的宗教仪式,提倡比较简便的礼仪。在启蒙运动时,由于唯物论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因此在反教会方面就比文艺复兴时期更为彻底,它已把反教会提高到自然神论和无神论的高度。

再次,从人文主义思想的内涵上说,文艺复兴时代强调的是反禁欲主义,要求个性解放,执着尘世,面向现实。到了十八世纪启蒙时代,人文主义思想的重点,就转移到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原则方面来。由于启蒙运动具有政治思想革命运动的性质,因此启蒙运动的参加者决不限于文学家。除法国的盂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卢梭等四大启蒙作家外,英国的哲学家洛克,科学家牛顿德国的美学家莱辛和海尔德尔,荷兰的哲学家斯宾诺莎等等,均属启蒙思想家的行列。

还有,从文艺的风格和方法上说,启蒙时期的现实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的继续,但又有新的发展。它的特征不在于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不在于刻画人物的性格,而在于具有更多的政论性,作家们都有意识地把他们自己的政治思想贯穿在文学作品之中。这些启蒙著作,成了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争夺政权的精神武器,是传播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网络全书"。作品中的语言不是诗化,而是流畅的雄辩的政论性散文,富有逻辑性,启发性和战斗性。有些作品,由于哲学意义的深刻、强烈,使它们变成小说化了的哲学沦文。启蒙作家的作品都具有纯理性的特点。

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14世纪至16世纪欧洲文化和思想发展的一个历史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新文化运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百花齐放、硕果累累、群星争艳、人才济济的光辉时代。恩格斯称之为《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

文艺复兴最早源于意大利。意大利在当时的欧洲已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阶级准备、思想准备和物质准备。马克思曾说,《资本主义生产,最早是在意大利发展》。14、15世纪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等地,随着工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富裕的匠师和大作坊主成为了新兴资产阶级。他们需要取得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社会地位,需要将本阶级的价值观、思想文化提升为社会主流。但当时的资产阶级还是刚刚登上历史舞台、正在成长的新生力量,为抗衡并最终战胜其时顽固、保守、愚昧而残暴的天主教会,必须找到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来武装自己。它必须能唤起大众的觉醒意识,同时应以非暴力、非革命的面目出现。于是,资产阶级将目光投向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他们认为,那是欧洲人都引以为豪的光辉时代,是欧洲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那时盛极一时的古典自然科学、哲学、文学、艺术和罗马法将可用以同天主教会作斗争的实用的、有效的武器。于是,资产阶级积极倡导《复活》、《再生》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掀起了从文化到社会各领域的变革活动。《文艺复兴》即由此得名。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其核心是《人乃万物之本》,主张以个人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人文主义者重视人的价值,提倡个性与人权,主张个性自由,反对天主教的神权;主张享乐主义,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封建迷信。

文艺复兴的发展大致经历四个阶段:(一)13世纪属文艺复兴运动早期,突出特点是文学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这一时期的文化中心城市是佛罗伦萨。代表人物是被誉为《前三杰》的三位文学家:但丁(1265至1321)、彼特拉克(1304至1374)和薄伽丘(1313至1375),他们的杰作《神曲》、《阿非利加》和《十日谈》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突出位置。由于他们的作品广为流传,这三位诗人的家乡------佛罗伦萨------的方言成为现代意大利语的前身。本阶段值得一提的还有被尊为《欧洲绘画之父》的大师乔托(1267至1337),他的艺术手法直接影响了其后一百年的意大利画风。(二)14世纪末至15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兴高潮的准备期。期间人文主义和文学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画家、雕刻家和建筑家,如画家马萨乔(1401至1428)、雕刻家多纳太罗(1386至1464)和建筑家布鲁涅列斯基(1377至1446)。其中,由布鲁涅列斯基于1434至1437年间主持设计的佛罗伦萨教堂大拱顶,规模宏大、巍峨华丽,令人过目难忘。(三)15世纪末至16世纪上半期是文艺复兴的盛期,文化中心城市已从佛罗伦萨转移到了罗马。主要代表人物是《后三杰》----达.芬奇(1452至1519)、米开朗基罗(1475至1564)和拉斐尔(1483至1520)。他们留下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大卫》、《圣母悲戚》和《西斯多圣母》以及梵蒂冈博物馆内拉斐尔画室的大量壁画堪称世界艺术画廊珍品,在中国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四)16世纪下半期至17世纪上半期为文艺复兴晚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威尼斯画派四大名家:乔尔乔内、提香(1490至1576)、委罗奈斯和丁托列托,还有三位著名科学家、思想家:布鲁诺、伽利略和康帕内拉。

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乃至世界的社会、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文艺复兴诱发了宗教改革,开创了现代世俗国家的雏型;文化领域内以个人为本的内容及严谨典雅的形式都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人文主义者杰出贡献在于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基础;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历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表达了资产阶级破除封建思想休系的精神桎梏,解放生产力、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要求。

Ⅳ 欧洲历史的简介

早在公元前年-前2500年欧洲就出现了巨石文化,现在还留有欧洲巨石建筑遗迹。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希腊人的祖先就定居在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它也成为了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继希腊后,古罗马帝国建立,成为了一个统治半个欧洲的大帝国,意大利半岛是当时欧洲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地区,与中国文明互相辉映。3世纪后,罗马帝国逐渐衰弱,北欧的日耳曼人及东欧的斯拉夫人相继兴起,直至476年灭了罗马帝国,西欧进入中世纪,但帝国的东半部(东罗马帝国)则持续发展至1453年被土耳其人所灭。中世纪时期,许多王国相继而立,实行封建采邑制,战争不断。查理曼大帝(公元732-814年),法拉克国王,是罗马帝国的奠基人。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帝国极盛时期的缰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但到后期,它只剩下一个名号。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的雏型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建立起来的。天主教教会握有极大力量,所有知识传承都在修道院中进行,宗教迫害和十字军东征给欧洲,尤其中东欧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这一时期被启蒙时代的学者称为黑暗时代。源起于中国北方阿尔泰山巴里坤,被中原皇朝击败的汉藏语系阿尔泰人匈奴、突厥则在此时期进入欧洲,代表东亚人称雄于世界的欧亚贸易交接地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之要冲!
从15世纪开始,在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中,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通过地理大发现和对海外的冒险,足迹遍及了非洲、美洲和亚洲,荷兰也在随后的贸易中雄霸一时。由于西班牙、葡萄牙对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盛,也由于缺乏进一步发展,反而使英国先一步获得了更好的机会得到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战胜了西班牙的海军。同一时期欧洲开始发生文化的大量精进,被称为文艺复兴,这也引发了宗教革命,许多国家脱离天主教教会的管辖而改奉新教,政教合一的各国常因教派不同而引发政争,甚至有许多的宗教战争。在西欧的政教纷扰之际,东方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则在彼得大帝及随後的几位沙皇领导下逐渐强盛。
17世纪末,英国政治上发生了光荣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随即影响了欧洲大陆,也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兴起,北美十三州从英国殖民地的地位独立建国,欧陆上的法国则发生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称帝;德国、意大利则在19世纪完成统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对外界的不断探索及进化论的提出,欧洲成为帝国主义的摇篮,撂夺全世界的资源。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极度扩张终于导致欧洲变为战争策源地,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遭受了很大的创伤。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欧洲各国间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除了中国、日本与美国之外,欧洲还是主要的战场。其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又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从195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及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缔约国两个集团对峙的局面。欧洲被划分为两个主要的政治经济阵营:东欧的共产主义和西欧的资本主义,直到1990年左右,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Ⅵ 欧盟发展历程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法国首都巴黎签署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又称《巴黎条约》),1952年7月25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1957年3月25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旨在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条约(又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
1965年4月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6国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又签署《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1967年7月1日,《布鲁塞尔条约》生效,欧共体正式诞生。
1973年英国、丹麦和爱尔兰加入欧共体。
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成为欧共体第十个成员国。
1986年葡萄牙和西班牙加入欧共体,使欧共体成员国增至12个。
1993年11月1日,根据内外发展的需要,欧共体正式易名为欧洲联盟。
1995年奥地利、瑞典和芬兰加入欧盟。
2002年11月18日,欧盟15国外长在布鲁塞尔举行会议,决定邀请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十个国家加入欧盟。
2003年4月16日,在希腊首都雅典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上,上述十国正式签署加入欧盟协议。
2004年5月1日,十个新成员国正式加入欧盟。
2004年10月,欧盟25国首脑在意大利首都罗马签署了《欧盟宪法条约》。这是欧盟的首部宪法条约,旨在保证欧盟的有效运作以及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顺利发展。
2005年,法国和荷兰先后在全民公决中否决了《欧盟宪法条约》。
2007年1月1日,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加入欧盟。
2007年6月,参加欧盟峰会的27国首脑在布鲁塞尔就替代《欧盟宪法条约》的新条约草案达成协议。
2007年10月18日,欧盟27个成员国的首脑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就《里斯本条约》的文本内容达成共识。
2009年10月2日,爱尔兰举行的全民公投通过了《里斯本条约》(俗称《欧盟宪法》的简本),清除欧洲一体化最大障碍。

Ⅶ 19世纪以来欧洲的历史

。19世纪中叶,北欧、中欧和东欧诸国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南欧国家发展则相对缓慢。1900年欧洲人口为4.15亿,南欧的比重已不足1/4。由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19世纪欧洲的经济、文化水平在世界上已遥遥领先,几个欧洲列强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几千万欧洲人移居海外,对世界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0世纪的前半期,欧洲先后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策源地。由于战争的破坏,以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对下降,其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1900年的25%下降到1950年的20%,工业生产所占比重亦由65%降至45%。在这个过程中,欧洲政治地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17年并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涌现出一批新的社会主义国家。自50年代起,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为一方,以华沙条约缔约国为另一方,在欧洲形成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长期对峙,这一基本形势迄今没有根本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40年中,欧洲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世界上仍有着广泛的、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原有基础或社会制度等的不同,战后欧洲各地区的发展速度有较大差异,南欧、中欧和东欧发展较快,但西欧、北欧的经济、科技发展总的水平在全洲范围内仍处于领先地位。

Ⅷ 欧洲历史

1.文艺复兴是指14世纪在意大利各城市兴起,于16世纪在欧洲盛行的一场思想文化运动,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现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马克思主义史学家认为是封建主义时代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分界。

14世纪,在意大利商业发达的城市,新兴的资产阶级中的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借助研究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通过文艺创作,宣传人文精神。
http://ke..com/view/519204.htm

2.欧洲工业革命
Europe,Instrial Revolution in

欧洲资本主义的机器大工业代替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的革命。又称产业革命。它既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又是社会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始于18世纪60~80年代,结束于19世纪末。
http://ke..com/view/966080.htm

3.一战后,欧洲的发展标志是欧共体的成立

4.二战后的欧洲划分ZT
http://bbs.cqzg.cn/viewthread.php?tid=337158

5.社会科学院前欧洲研究所所长陈乐民老师开列的欧洲文化史书目

1、Donald Kagan Skven Ogment Franlo.M.Turmen:The Western Heritage
这个书是很厚的两本,西方的历史学系里拿它作为教材。不一定从头看到尾,有什么具体的问题,要知道它的来龙去脉,可以查一查。

2、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黑格尔写的历史哲学,非常难读,我不要求把这个书整本从头到尾读,但是绪论要读,很长一篇的introction,相当于一本专著那样厚,主要讲黑格尔对历史的看法。这本书1956年有人翻成中文,译者是王造时教授。但是依我看,与其看王造时先生的中译本,不如直接去看英文的,那中文实在是难读。

3、陈衡哲:《西洋史》,辽宁教育出版社
这本书我建议你们好好看。我说句大话,到现在为止,中国人写的《西洋史》当中,我还没有见到比这本书写的更好。陈衡哲是谁呢?是五四前后的新文化女战士,文学、历史、哲学兼通。总之这本书写得非常好,文笔非常流利、细腻。

4、德尼菲·加亚尔等:《欧洲史》,海南出版社
这是几个法国人写的大学教科书,翻译者是蔡鸿滨和桂裕芳,北大法语系的老教授。这个《欧洲史》的特点是你要查年代,特别方便,每一章都有一个年代表,可以帮助你们了解历史。刚才不是讲我们这个课不讲那么多细节么,不会讲这个年,那个年,我脑子也没有那么灵活,常常会忘,所以你们自己查书。

5、雷海宗:《西洋文化史纲要》,上海古籍出版社
我认为,这本书是研究西方文化的必备的工具书。雷海宗先生何许人,你们可能都没有人知道了。他是过去的清华大学教授,早年留学美国,回来以后在武汉大学教书,再后来又到清华大学历史系教书。我在清华大学的时候,人们说他讲课“其声如雷,其学如海,史学之宗”,他就是这么一位大学问家。
1952年院系调整的时候,雷先生本来应该是要调到北大历史系。不知道是何缘故,所有的清华大学文科的名牌教授都调到北大来了,少数的调到社科院去了,独独雷海宗先生调到南开大学。南开大学得人啊,因此,南开大学历史系最有它的特色。得一位老师,兴一个学科。当然后来雷海宗先生也免不了和其他的教授一样戴上“右派”帽子,后来就死了。

这本书是他1937年在武汉大学讲课的纲要。现在,他的学生在南开整理出来发表了。我看了之后,实在是佩服。纲要中都是一些大题目,小题目,但是你看那些大题目、小题目的安排,你可以感觉到他思想的开放和钻研的深度。

6、陈乐民:《欧洲文明扩张史》
这个书供批判用,大家看看就是了。我现在讲的和这个“扩张史”有很大的不同了。几次写书,几次缺憾,大概我要把缺憾的东西融进讲课当中。

7、David S.Landes:The Wealth and Poverty of Nations-Why Some Are So Rich and Some So Poor
这本书是新书,不知道北大有没有?

Ⅸ 求欧洲的发展史。

知识梳理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1、手工工场时代
近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开始于工场手工业经济,其特征是手工劳动,商业资本控制着手工业生产,重商主义盛行。商品经济的发展日益瓦解冲击着自然经济和封建制度。在国际格局中,经济中心先由农业经济发达的亚洲转到商业经济发达的地中海地区,再后转到工业经济发达的大西洋地区;经济领先的国家先是意大利,后是荷兰,再后是英国。
16世纪前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历史产生重大转折,历史从各方面体现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鲜明特点。
⑴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阶段(14~16世纪)
14~15世纪世纪在意大利和西北欧产生了以雇佣劳动为基本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一经济领域的深刻变革,引起了欧洲思想文化和社会政治领域的深刻变革,其表现有三:第一,在社会经济方面,葡萄牙、西班牙率先开辟新航路,引发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国际市场开始逐渐形成,世界开始打破封闭状态,走向统一,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开始形成趋势。同时,西欧国家开始了对亚非拉地区的殖民扩张,它一方面给当地带来深重的灾难,另一方面残暴的资本原始积累也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二,在思想文化方面,随着自身力量的发展壮大,西欧新兴的资产阶级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束缚,14~17世纪掀起了以人文主义为旗帜的文艺复兴运动。这场运动从意大利迅速波及到西欧,沉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思想解放作用。在此基础上,西欧又是掀起了反对天主教专制的宗教改革运动,进一步打击了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解除了精神枷锁。第三,在社会制度方面,在革命条件比较成熟的尼德兰,爆发了世界上第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世界第一个资本主义共和国,影响深远。
⑵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阶段(17~18世纪)
17~18世纪,世界历史继承前一时期所具有的巨大转变的特点,向着更深广的方向发展。在这一时期,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成长已经发展为不可抗拒的潮流,其表现有四:①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这是指17~18世纪处于手工工场阶段的欧美的英、美、法等国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并最终建立资本主义制度。1640~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几经曲折反复,推断了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制度,反映了整个世界的要求。1775~1783年的美国独立战争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它赢得了民族独立,建立共和国。1789~1794年的法国革命担负起反对国内外反对势力的任务,资产阶级由上到下的三个阶层在广大人民的推动下不断把革命推向高潮。成为世界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资产阶级革命。②封建国家的改革:国内外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冲击,使欧洲的封建专制统治出现危机。法国的路易十四、俄国的彼得一世、普鲁士的腓特烈二世、奥地利的特蕾西亚女王和约瑟夫二世等一些有远见的封建君主开始实行改革,这些改革的形式都是封建君主自上而下地推行,目的都是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因而这些改革不可能完成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但客观上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大趋势。③启蒙运动: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也更加成熟,以理性主义为旗帜的启蒙运动从英国波及到欧美,其中法国的启蒙思想成就最高。启蒙运动比文艺复兴更加广泛和深刻,它倡导自由、平等、天赋人权,不仅成为法国和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还为新的资本主义社会提出了一套政治构想。④殖民扩张:为了争夺海外市场和殖民地,资产阶级开始了征服世界的活动。17~18世纪的荷兰、英国和法国进行了多次争霸战争,仍然以公开野蛮的掠夺为主要形式,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这时的资本主义尚处于手工工场阶段,世界上的资本主义国家寥若星辰,从全局上看,资本主义在封建主义的较量中还处在下风,这一点从拿破仑战争失败中已明显反映出。这也说明资本主义的确立、发展还需要经历更长期的斗争与努力。
2、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于18世纪60年代首先从英国开始,大量向外扩展则在19世纪初。因此,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世界近代史的第二个时期——蒸汽时代起于19世纪初,止于19世纪70年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的机器大革命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开始初步确立。
⑴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是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资本主义经济战胜了封建主义经济,人类社会开始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在这个阶段,自由资本主义盛行,经济危机开始出现。
英国最先具备了政治和经济的前提条件,因此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从19世纪开始又向欧美国家扩展开来。1825年经济危机首先从英国开始,标志英国国内市场统一;1847年经济危机蔓延欧洲大陆,标志欧洲市场统一;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又标志着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整个世界开始在此基础上连成一体。由于科技、市场、资本等方面的优势,英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独占鳌头,成为“世界工厂”。
⑵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从物质和精神上壮大了资本主义的力量。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各地兴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这个时期的资产阶级运动有两个历史使命:第一,在德意俄日等封建国家,要推断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结果,德意通过王朝战争实现了民族统一,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俄日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第二,在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要改革手工工场时期的上层建筑,适应新的经济基础。结果,美国通过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英国通过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法国工业资产阶级通过1848年二月革命压权建立了第二共和国。尽管各国革命的具体任务有差异,但是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却是这个时期所有资产阶级运动的根本任务。
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确立的同时,资产阶级征服世界的活动也空前加剧了。由于工业革命的进行,这个时期的殖民活动从野蛮掠夺的形式发展到抢占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大批亚非国家和地区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体系,成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至此,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上得以确立。通过革命改革运动和征服殖民地两种途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了。
3、电气时代
从宏观上看,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上半期的二战结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扩展和深化的过程,即资本主义的电气时代。这一时期的前三十年是和平发展时期,后四十年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但总体来看,经济发展仍很迅猛。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从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最终形成。具体而言,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滤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
⑴第二次科技革命:在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的30多年的稳定发展时期,第二次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力从蒸汽时代进入到电气时代。其基本特征是科技的新成果迅速应用到工业生产上,在能源、交通、电讯和化工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发展的同时,呈现出不平衡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以英法为代表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由于资本外投和技术设备更新慢等原因,经济发展缓慢下来,被美德超过;以美德为代表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由于技术设备更新快、国内外市场扩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完善以及垄断组织的推行等原因,经济发展后来居上;以俄日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基础虽然薄弱,但发展较快。在这一时期,以科技为基础、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手段,以垄断为组织的现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在美德等国形成,成为发展进步的趋向。
⑵垄断的产生:由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也产生深刻变化,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垄断组织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方式应运而生。垄断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越来越大,调节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和政府也日益成为垄断组织的保护者,资本主义逐渐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即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但这个时期尚属于私人垄断阶段,垄断组织还没有发展到垄断整个经济命脉的程度。
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更加疯狂地进行扩张,更加迫切地需要对外进行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19世纪末,资本主义列强将世界领土瓜分完毕,这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但同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整个世界也进一步资本主义近代化了,体现了殖民扩张破坏性与建设性并存的特点。
第二阶段:两次世界大战时期(1914~1945年)
这个时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因为战争的经济危机而大起大落,几经波折,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进一步加强,呈现了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向。
⑴一战严惩破坏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引起了战后经济危机。英国失去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美国却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日本经济也在迅速发展,成为东亚霸主。在美国的“金元”扶植下,西欧经济迅速在战争的废墟上崛起,进入了20年代的稳定发展时期。
⑵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其基本矛盾也日益加剧并激化。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并由此引发了各国的政治危机。英法美这些资本主义制度相对完善、民主传统影响比较强的国家,主要通过政府干预经济的办法摆脱危机,保存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度,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初具形态。
4、电子信息时代
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运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兴起,它将人类社会带入了电子信息时代。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呈阶段性发展,经济格局从美国独霸向多元化、一体化、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彻底崩溃,但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依然存在。
⑴第三次科技革命
条件:科学理论的突破成为理论基础,机械、电子原有技术的进步,成为它的技术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加速了它的到来,战后经济恢复的需要,冷战的刺激,推动了它的到来。标志:以原子能技术的发展和利用、计算机的发展和利用为标志。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在二战后迅速发展的最有利的因素之一。
⑵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具有下列阶段性特征
战后初期,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恢复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削弱了除美国以外的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战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起了主要作用。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西方各国依靠美国资本的援助(马歇尔计划),迅速恢复了生产。50~70年代,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展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70年代以后,是经济“滞胀”和低速发展时期。1973年由于中东“石油战”,引发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1973~1975年),此后西方经济陷入了“滞胀”状态。为此,西方国家经济政策作了重大调整,交替实行强化和放松国家干预经济,鼓励自由竞争或两者兼顾。80年代出现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好势头。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出现了经济发展的新格局。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由70年代前美国独霸、欧日依附演变为美、日、欧三足鼎立的经济发展格局。8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集团化、区域化加强。

二、社会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19世纪初至1871年,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和初步发展
工业革命使工业无产阶级壮大起来,工人运动逐渐兴起。早期工人运动主要表现为自发的破坏工厂和机器,如英国的“卢德运动”。后来,工人阶级也开始要求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并逐渐组织起来,同资本家进行斗争。19世纪30、40年代,欧洲爆发了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即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这表明无产阶级已经觉醒并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工人运动的实践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无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适应时代发展和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需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此,社会主义运动开始蓬勃发展。1848年欧洲革命中,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直接展开了战斗,并发挥了重要作用。1848年革命失败后,欧洲出现了反动政治局面,工人运动暂时转入低潮。19世纪50、6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经济迅猛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人运动再度高涨,并走向国际联合。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应运而生,它的成立推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进入一个新阶段。1871年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之后,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再次处于低潮状态。
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主要体现了自发性、暴力多、政治斗争为主的特点。工人运动的客观历史作用,主要还是作为资本主义运动的辅助力量。因为经济的发展还未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所以工人运动失败是必然的。英国和法国先后成为国际工人运动的中心。
2、1871年至20世纪初,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向纵深发展
19世纪701年代后期,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工人的人数猛增,国际工人运动又逐步走向高潮。罢工运动的次数增多,规模扩大;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工人阶级政党纷纷建立,组织性大大加强。在国际工人运动高涨的形势下,成立了第二国际。它通过历次代表大会的决议,给各国党指出行动方向,推动了欧美工人运动的发展。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内部修正主义泛滥。在与修正主义的斗争中,俄国诞生了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的思维体系,被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列宁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这一时期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要特点是:工人阶级政党广泛建立,有组织的斗争较多;以合法斗争为主要形式,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第二国际内机会主义思潮泛滥;欧洲工人运动中心从法国移到德国再移到俄国。
3、20世纪初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列宁领导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表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放弃了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和政治包围下,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上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着经济政治体制高度集中等问题。
在一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掀起了革命高潮。各国共产党广泛成立。在此基础上,共产国际(也称第三国际)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次代表会议。共产国际是各国共产党的联合组织,30年代在指导各国共产党积极展开反法西斯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时期,人类历史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对抗。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在苏联。
4、二战后至今,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曲折前进
二战以后,东欧的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建立了人民民主国家。亚洲的蒙古、越南、朝鲜和中国也走上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道路。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除南斯拉夫外)形成了社会主义陈营业员,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但是,从50年代后期开始,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的矛盾分歧日益扩大、激化,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原有的合作遭到破坏,60年代初,社会主义陈营不复存在。从80年代后期起,苏联和东欧各国在改革进程中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政治局势发达了激烈的动荡,改革举步维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发生剧变,苏联走向解体,国际社会主义力量遭到重大挫折。中国从中吸取教训,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中国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

联系点拨
一、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19世纪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1、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受到腐朽的封建制度(或殖民统治)的严惩阻碍,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要突破陈旧的生产关系的束缚。
⑵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断封建专制统治(或殖民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道路,是完全意义上的反封建斗争。
⑶由于这一时期的经济形态上基本是商业资本控制工业资本,所以在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商业或金融资产阶级,革命后当权的是金融资产阶级而不是工业资产阶级。
⑷国内社会主要矛盾是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革命前夕则集中体现为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因此,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力是以农民和城市平民为主体的人民大众。
⑸革命前进行了较充分的舆论准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是清教,较后发生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以启蒙思想为理论武器。
⑹由于封建统治者(或殖民统治者)势力强大,采取暴力压制资产阶级的要求,镇压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因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无一例外采取起义、革命战争的暴力方式采取政权。
⑺由于处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本主义力量并未强大到使革命一蹴而蹴的程度,因而革命道路是曲折的。
⑻革命后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确立了资本主义的所有制,但未彻底实现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只是利用政权运用法律形式奠定治国原则(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若干基本原则),工业革命以后才建立起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社会。
2、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原因、地位和作用
⑴工业革命推动了革命和改革的浪潮
19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在欧洲和北美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继英国之后,法国和美国也完成了工业革命。德意志、意大利、俄国等的工业革命正在展开。工业革命以及随之发展起来的工业资产阶级,不仅要求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同时也要求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因而成为一系列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根本动力。
⑵走改革之路的原因
①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者尖锐对立,加上资本主义相对弱小,资产阶级除了采取团结下层人民用暴力的方式推翻封建压迫,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压取政权则别无他法。
②随着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工人运动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建立在反封建基础上的政治同盟关系已不复存在。
③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有了独立的政治、经济要求,使资产阶级感到恐怖,资产阶级担心革命会革到自己头上来。
④17~18世纪资产阶级在封建国家的改革中积累了经验。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如重商主义政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使资产阶级尝到了甜头。
⑤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力量的对比发生了根本变化,资产阶级在物质上已经取得绝对优势,迫于压力,封建统治者不得不顺应资本主义的潮流进行政治改革。
⑶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在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主要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有四种不同的方式:一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如英国、法国;二是通过民族解放运动,如美国、荷兰(也有人将其归入前一类);三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以俄国、日本为代表;四是通过民族统一运动,德意志、意大利就属此类。之所以有上述不同的方式,是由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运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历史作用。在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革命成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工具;到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一方面为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进一步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到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改革更是资产阶级维护自身利益和增强资本主义制度生命力的法宝。

二、马克思主义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起草的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183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为科学共产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有选择地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使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诞生是西欧资本主义物质生产、阶级斗争、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时代发展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针对新的实际问题的巨大理论改造和划时代的理论创新。

三、19世纪70年代前后工人运动的不同
19世纪70年代前的工人运动主要体现了自发性、以暴力斗争、政治斗争为主的特点,工人运动多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背景下发生的,工人阶级主要以资产阶级同盟的身份参加反封建斗争,与资产主义历史主流的斗争目的基本是一致的。除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斗争外,工人阶级的政治要求基本上属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这一时期的工人运动有早期的工人运动,有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欧洲三大工人运动。1848年革命中,工人阶级积极投入斗争,斗争失败后,欧洲工人运动进入低潮,60年代重新高涨,并建立了第一国际。1871年爆发了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尝试——巴黎公社革命。英国和法国先后成为工人运动的中心。
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工人运动,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和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阶级矛盾的加剧,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国际工人运动高涨,第二国际建立,社会主义运动向纵深发展,这一时期工人运动的突出特点是:①工人阶级政党广泛建立,有组织的斗争增多;②合法斗争成为主要形式,暴力性武装起义减少,第二国际内机会主义思潮泛滥;③经济斗争多于政治斗争,罢工斗争多围绕经济要求展开;④在封建专制影响较大的俄国,工人运动兴起,列宁主义诞生后,工人运动中心转移到俄国。

四、社会主义运动中经历的三次大曲折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此前和之后,社会主义运动中有许多不足和挫折,具体表现在:①苏联自1917~1991年曲折发展;②40年代中斯到90年代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③1919~1943年的第三国际至1947~1956年的共产党工人党情报局,再到60年代以来国际共运的大分裂。
社会主义运动发生重大挫折,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①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存在时间很短,缺乏基本经验,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②“二战”以来的社会主义国家除东德外,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够发达的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主义要赶上或超过资本主义,决非短时期能达到的;③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的巩固比任何革命都艰巨、复杂,需要一个历史长过程才能走向成熟;④社会主义体系的诞生宣告了资本主义永世长存神话的破产,它必然遭到资本主义的敌视、遏制、围剿以至颠覆。
虽然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但是中国在70年代末以来,逐渐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前进的历史给人们以重要启示:①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它不是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②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一定要探索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从实际出发,坚持长期斗争;③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还处在初创阶段,需要不断的革命来完善。

Ⅹ 我想了解一下欧洲的发展历史

欧洲有着悠久的文明发展史。公元前4000~前2500年在南欧和西欧曾广泛分布有巨石文化,随后位于欧洲东南部的爱琴海地区勃兴为世界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称爱琴文明,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公元前6世纪,古罗马国家兴起,逐渐发展成一个囊括半个欧洲(大不列颠群岛至多瑙河口一线以南)及北非、西亚在内的庞大帝国,而意大利所在的意大利半岛一直是其政治和经济的核心区域。纪元初年,欧洲人口约3200万,其中半数以上分布于南欧,而东欧、北欧及不列颠群岛合计尚不足1/10。公元3世纪后,罗马帝国渐趋衰弱,原先居住在北欧的日耳曼人及居住在东欧的斯拉夫人相继大量入侵,这一历史进程所伴随的人口大迁移和经济、文化上的广泛交流,大大促进了欧洲的全面开发,14世纪中叶全洲人口达到8100万,南欧的比重降至1/3,其他地区尤其是东欧均明显上升。

15~16世纪,在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通过地理大发现和对海外殖民地的掠夺,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相继发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强国,在随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西欧进一步确立了在欧洲经济、文化中的领先地位。19世纪中叶,北欧、中欧和东欧诸国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南欧国家发展则相对缓慢。1900年欧洲人口为4.15亿,南欧的比重已不足1/4。由于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19世纪欧洲的经济、文化水平在世界上已遥遥领先,几个欧洲列强的殖民地遍布各大洲,几千万欧洲人移居海外,对世界人文地理和经济地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20世纪的前半期,欧洲先后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策源地。由于战争的破坏,以及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欧洲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对下降,其人口占世界的比重由1900年的25%下降到1950年的20%,工业生产所占比重亦由65%降至45%。在这个过程中,欧洲政治地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17年并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涌现出一批新的社会主义国家。自50年代起,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为一方,以华沙条约缔约国为另一方,在欧洲形成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长期对峙,这一基本形势迄今没有根本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40年中,欧洲的经济得到了迅速的恢复和发展,在世界上仍有着广泛的、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原有基础或社会制度等的不同,战后欧洲各地区的发展速度有较大差异,南欧、中欧和东欧发展较快,但西欧、北欧的经济、科技发展总的水平在全洲范围内仍处于领先地位。

阅读全文

与欧洲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