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广东历史的简介
1、镇海楼(广州博物馆)
又名望海楼,俗称五层楼。位于中国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山(越秀公园)小蟠龙冈上,为广州城市标志之一。现是专门收藏、展览关于广州历史文物和史料的场所。
明朝洪武十三年(1380年),永嘉候朱亮祖扩建广州城,将宋三城(子城、东、西两城)合并,并开拓北城800余丈,城墙横跨越秀山,在上面建一座五层高楼以壮观瞻。建筑有雄镇海疆之意,故名镇海楼。
广州城的历史上,除了镇海楼,没有哪座建筑能够在漫长的6个世纪中都稳居“城标”的宝座。广州博物馆馆藏的《十三行油画》,画面描绘了清代广州十三行商船云集的繁荣景象,商馆右后方不远处的一座红色五层高楼格外显眼,这就是镇海楼。藏品中还有一张外国明信片,图片的主体就是清代的镇海楼。
实际上,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镇海楼就是外国人眼中“广州”的象征,进一步引申,也就是“中国”的象征。自明代起,漂洋过海的外国商船,一过狮子洋,经虎门北上,沿途可见莲花塔、琶洲塔、赤岗塔。驶近广州城外,望到高耸在越秀山上的镇海楼,便知到了广州。
600多年间,镇海楼由于它的特殊地理位置而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清初尚可喜兵抵广州城下,300守城将士坚守镇海楼十个昼夜,不眠不休,最后弹尽粮绝,无一生还。如今镇海楼的旁边仍存放有一批大炮,是明清时期广州城防大炮。
1883年,正逢中法交战之时,兵部尚书彭玉麟奉命到广东督师抗法,以五层楼为海陆两军指挥部。1885年,朝廷议和之声甚嚣尘上之际,彭玉麟上书朝廷,力争抵抗。但清政府最终选择了妥协,郁闷中的彭玉麟举目广州城,撰下了一副广东最有名的对联:“万千劫危楼尚存,问谁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候安在,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
对于这副对联,有评论解读说,联中“故侯”指朱亮祖,镇海楼是他建的,如今人亡楼存,可证历史沧桑。“使我倚栏看剑,泪洒英雄!”则是有感而发,当年彭玉麟因中法战争率兵至广东办理防务。他是主战派,反对和议,但最终只得“泪洒英雄”了。此联先咏楼,后写人,意境磅礴,不失为一幅佳联。
据《镇海楼名联话旧》一文作者陈叔垣先生说,少时他曾随其父登镇海楼,亲见三楼悬挂木雕对联,下款署为“宫保雪琴彭玉麟”(宫保是官衔,雪琴是彭的字)等字,五楼则悬挂两广总督瑞麟书写的“镇海楼”三字。
就是说,这副对联当时悬挂在三楼,是彭玉麟本人书写的。彭的手迹后来遗失,改由叶恭绰、沈演公、吴子夏等书法家“补书”。现在这副对联悬挂于五楼,且用两种字体,由两位书法家书写。
清光绪年间,广东几个陈姓族人,倡议在广州筹建一座全省性的陈氏合族祠堂,各地陈氏热烈响应,纷纷慷慨捐资。
1892年,京城传来喜报:一名陈姓子弟被钦点探花郎。这对在建的祠堂而言,可谓锦上添花。族人惊诧四起,喜不自禁:建祠的功效竟然如此灵验!于是更大规模的筹资活动开始。
1894年,宏伟而精致的陈氏祠堂宣告竣工。这座祠堂,就是闻名至今的陈家祠;而那名高中探花的陈姓子弟,叫陈伯陶,东莞市中堂镇凤涌人,他也是修建陈家祠的几个倡议者之一。
陈伯陶五岁就读,六岁师从广东历史上有名的大学者陈澧。他少年勤学,生性聪慧,十岁便能背诵五经。某日,父亲的两位朋友方文炳(东莞报功祠四君子之一)与方应锡来访,夜饮,见伯陶夜读,就出上联为“半夜读书灯火细”的对联叫伯陶应对。伯陶应声说“三更饮酒月轮高”。听后,方文炳对方应锡说“此佳婿也”。方应锡即与陈家订立婚姻,把次女许配给陈伯陶。
21岁,陈伯陶中了秀才,25岁时获乡试第一名。老师陈澧更以对联赠送给陈伯陶,勉励他“文章高似罗浮顶,科第连登会状元”。可惜,此话并未“一语成谶”,光绪十八年陈伯陶复出应试,在殿试中初置第一,也就是状元。然而在试卷中,他将“宣抚司”写成了“宣慰司”,因此被压在第十名之外。所幸得到咸丰朝状元、户部尚书翁同和为他据理力争,谓此积学之士,故改列第三名,成为了东莞历史上唯一的文探花。
在这之后,38岁的探花郎陈伯陶,历任云南、贵州、山东乡试副考官,文渊阁校理,武英殿纂修,国史馆总纂,宪政编查馆一等谘议等职。虽没高官厚爵,而对于生性不善逢迎的陈伯陶而言,也称得上青云直立。即便在甲午战败、戊戌变法等事件冲击下,陈伯陶也是不为所动、坐怀不乱。
庚子乱起,八国联军攻陷京师,光绪和慈禧仓惶出逃。陈伯陶仍不为时势所动,早在1898年,他便亲自见证了李鸿章代表中国与英方签署《拓展香港界址专条》,强租新界及香港地区235个岛屿99年的耻辱之事。两宫返京后,陈伯陶入职南书房,后被派往日本考察学务,归国后出任江宁提学使。陈伯陶重视国学,曾四处奔走,游说劝谕国内外华人华资办学以振兴中华。
1906年,陈伯陶协助当时的两江总督端方,在六朝古都南京创办国内首个培养侨生的学堂,目的是培养华侨学生的国文及国语等,并由陈伯陶命名―――暨南学堂,也就是今天广州暨南大学的前身。陈伯陶更以提学使身份,兼任暨南学堂监督,亲自制定办学章程和经费预算。他与中国教育的深厚渊源,由此可见一斑。
凤凰网—清代兵部尚书青睐镇海楼?
人民网—中国庙立着“黑脸番鬼”?
网络—赵眜
网络—南越文王墓
网络—陈伯陶
B. 广东的历史沿革
“粤”作为广东简称,最原始的意义是指代华南百越(百粤),古文献中“粤”和“越”互为通假,可随意互调使用。隋唐以后,“粤”字意义收窄,指岭南地区,或称“南粤”。
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了早期古人(马坝人)。商与西周时代,广东先民便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经济文化往来。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闽、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历史上楚庭、南武城的传说,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系。《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上占领岭南。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博罗、四会4个县(据《汉书》记载),郡治番禺。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粤西有一部分属象郡和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这是广东历史上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任嚣死后,赵佗即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际,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当时,广东除今连州及乐昌北境属长沙郡管辖外,都属南越国地盘。赵佗及其后的南越国,都与汉朝一样实行郡县制。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为了便于监督各郡官吏,汉朝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其中设在苍梧郡广信县(今广东封开)的交趾部,专门负责纠核岭南九郡。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东汉末,赤壁之战后逐渐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公元210年(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吴国的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264年(吴景帝永安七年),东吴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今两广大部)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东吴时期,今广东省境除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 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唐朝中期潮州汕头一带曾经隶属福建,属闽州都督府和福建节度使等。756年(肃宗至德元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这是广东省名中“东”字的由来,也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为南汉王刘氏占据,行政区划基本上继承唐朝的建制。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在州县稀疏的粤东和粤北,增置1府4州。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后梁贞明三年(917),清海、靖海两军节度使刘岩立国,国都广州。国号初名大越,年号乾亨,次年改国号为汉,史称南汉。南汉立国后,承袭唐朝典章制度,并大体沿用唐代官制。升广州为兴王府,在粤东和粤北增置一府四州。启用幕府士人分领诸州,刺史不用武官,从而摆脱唐后期藩镇割据之弊。仿唐制开科取士,扩大地方士人的仕途。大规模铸铜、铅两种“乾亨重宝”。这是岭南首次大规模造币,促进了岭南地区商品流通。积极开展对外商务活动;又与邻国创造良好外交关系。南汉历四主55年。南汉国的建立,促进了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宋代地方行政制度分路、州(府、军)、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广南东路14州和广南西路境内的7州,共61县。宋朝对唐制有所继承又有所调整。粤西及海南岛裁撤8个州,而粤东、粤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汉所增置的4个州。997年(宋太宗至道三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今广东省境分为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终明之世,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其中,属明代新置的有顺德、从化、高明、饶平、惠来、大埔、普宁、澄海等22县。这些新置的县大多集中在粤东地区,基本形成当今县制的分布格局。南澳岛此前属福建管辖,明万历三年(1575年),南澳岛分属福建,广东,设南澳副总兵,即“协守漳潮等处驻南澳副总兵”,分广东、福建两营。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升设南澳总兵,管辖闽南、台湾、粤东海域军事,直到1915年,南澳全岛才划给广东。澳门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被葡萄牙人借口船舶遭风浪波涛,请求借地晾晒货物,并贿赂地方官员,取得澳门的赁居权 。
清初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4级,但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广东布政使司相同。清设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称“两广总督”,初驻肇庆,清顺治三年(1646),朱元璋后代在广州称帝,年号“绍武”,史称“南明”政权,仅存在40天。1746年(乾隆十一年)总督府移广州。清代广东省最南的辖境是南海诸岛的曾母暗沙。西沙群岛(时称“千里长沙”)和南沙群岛(时称“万里石塘”)属于广东省琼州府的万州管辖。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北宋时期中国政府已在此行使主权,清政府更是经常派水师巡视。明清时期广东北迁,有“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乾隆年间广东、福建下南洋。
1842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中英南京条约》,香港(时属新安县)正式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并开通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 ,1843年6月18日,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进行会谈,7月3日,双方在望厦村正式签订了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又称《望厦条约》 。1843年10月8日,由于英国的要求,中英双方在广州和香港继续商谈,又订立了《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又称《虎门条约》 )。1844年10月中法两国在广州附近的黄埔(今广州黄埔区)签订了《黄埔条约》 ;1858年6月27日正式签订中法《天津条约》,另有《和约章程补遗》,增开琼州、潮州等六口 ,中美签订《天津条约》,增开潮州(后改汕头)、台南为通商口岸 ;1860年8月,签订了《中英北京条约》,占领天津、大沽、登州、北海、广州等处英军,中国割让广东“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葡萄牙获“永驻管理澳门”的特权 ,1898年6月9日在北京正式签订了《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1860年英国所夺占的尖沙嘴以外的九龙半岛的其余部分租与英国 ;1899年11月16日(光绪廿五年十月十四日),清政府与法国签订《广州湾租界条约》,“中国国家将广州湾(今湛江市)租与法国国家······定期99年。”法国把租借地范围内的陆地和海湾,总称为广州湾。从此,广州湾便成为法国的租借地。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10月28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成立;11月6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全省共设珠江、东江、西江、北江、粤中、南路、兴梅、潮汕、琼崖等9专区,共辖7市98县,广州市为中央直辖市。1952年,广东省和广州市由中南行政委员会领导,将北海市及钦州专区划归广西,广西的怀集县划入广东。1954年,广东省改由中央直接领导,原由中央直辖的广州市划归广东省管辖。1955年,广西的北海市和钦州专区所属各县划归广东省,并更名为合浦专区。1965年,北海市及合浦专区所属各县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1979年,原属惠阳地区的宝安县改设深圳市,原属佛山地区的珠海县改设珠海市,均由省直辖。广东省直辖广州、海口、汕头、湛江、茂名、佛山、江门、深圳、珠海、韶关等10市,分设韶关、惠阳、梅州、汕头、佛山、湛江、肇庆等7地区和海南行政区及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共辖14市、92县、3自治县。1981年,设立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由海南行政区直接领导。1983年以后,开始实行市管县、乡镇管村的新体制。1988年,中央政府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另设海南省;同年,广东开始取消地区设置,另设18个地级市(后增加到21个地级市),全面实行地级市管县体制、以及乡镇管村体制。
C. 关于广东历史是…
广东:以广南东路简称得名。唐属岭南道;宋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路,为广得名的开始;元设海北广东道;明置广东省,后改广东布政使司;清改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
D. 广东和广西有何历史渊源呢发展过程如何呢
广东和广西一直都是接壤的两个城市,可以说他们在很多年前也称得上是半个一家人了,广西的很多历史文明都是延续着广东而发展的,而广东也连接了广西人的。一些饮食习惯所以造成了两广地区的相似相同性。但是到了现代,广东由于国家的重视以及当地的发展,可以说外来人口的涌入都改变了广东的格局,现在广东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现代化的大都市,而他的文化也在渐渐改变,现在广东的发展已经非常好了,而广西还是二线城市,不过我相信在未来两个城市都会越来越好,越来越有发展。
E. 古代广东历史简介
首先,南蛮包括百濮和百越,其中只有百越对应的是广东。
其次,南版蛮的历史不等于广东权的历史。南蛮是一个古代族群,而广东是一个地域。
在潮汕地区,当地人社区确实是一寨一寨开出来的,而且很重视汉族文化教育。不过粤东和桂西,包括广州在内,其社区有很多由汉族移民的城邑发展而来,古代大多数时候,中央政府对粤西的掌控都比对粤东强的多。
F. 广东古代历史发展的线索及各阶段发展的情况
中国古代历史大事年表
原始社会
约170万年前 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一带
约80万年前 蓝田人生活在陕西蓝田一带
约20—70万年前 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一带
约18000年前 山顶洞人开始氏族公社的生活
约5000—7000年前 河姆渡 、半坡母系氏族公社
约4000—5000年前 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父系氏族公社
约4000多年前 传说中的黄帝 、尧、 舜、 禹时期
奴隶社会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 禹传子启 夏朝建立
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 商汤灭夏 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 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 周武王灭商 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 国人暴动 共和元年 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 犬攻入镐京 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
公元前685年 齐桓公即位,任管仲为相
公元前684年 齐鲁长勺之战
公元前656年 齐桓公率鲁、宋等七国联军伐楚
公元前638年 宋、楚泓水之战,宋襄公败
公元前632年 晋、楚城濮之战,楚军大败,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623年 秦穆公称霸西戎
公元前597年 晋楚邲之战,晋军大败。楚庄王称霸
公元前551年 孔子生
公元前506年 吴王阖闾伐楚
公元前496年 越王勾践大败吴军,阖闾死。吴王夫差即位
封建社会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475年 战国时期开始,我国进入封建社会
公元前473年 越王勾践灭吴
公元首403年 韩、赵、魏三家被立为诸侯
公元前359年(一说,前356年) 商鞅在秦变法开始
公元前341年 马陵之战,孙膑大败魏军
公元前307年 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
公元前284年 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
公元前283年 蔺相如完壁归赵
公元前279年 田单用火牛阵攻燕,恢复齐国
公元前278年 诗人屈原投汨罗江
公元前270年 范睢入秦,秦实行远交近攻计
公元前260年 长平之战,秦白起大破赵括
公元前257年 魏信陵君救赵,大破秦军
公元前256年 秦灭周
公元前238年 秦王政亲政
公元首227年 荆轲刺秦王失败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灭六国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13、前212年 奏始皇焚书坑儒
公元前210年 秦始皇死,李斯、赵高立二世皇帝
公元前209年 陈胜 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项羽大破秦军
公元前206年 刘邦攻入咸阳 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 西汉建立
公元前200年 汉高祖在白登被围
公元前196年 汉高祖杀韩信、彭越
公元前188年 吕太后临朝
公元前180年 吕太后死,陈平、周勃迎汉文帝即位
公元前167年 缇萦上书,汉文帝废除肉刑
公元前154年 吴楚七国之乱
公元前138年 119年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33年 汉武帝诱匈奴兵至马邑。汉、匈之间战争开始
公元前119年 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匈奴退至大漠西北
公元前100年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后回汉)
公元前99年 司马迁下狱
公元前87年 汉昭帝即位,霍光辅政
公元前33年 呼韩邪单于到长安,王昭君去匈奴
公元8年 王莽夺取西汉政权 改国号新
17 18年 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23年昆阳之战,刘秀大破王莽军,新朝亡
东汉(25年—220年)
25年 东汉建立
73年 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 蔡伦改进造纸术
132年 张衡制作地动仪
166年 第一次党锢事件
169年 第二次党锢事件,李膺、范滂等被杀
184年 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189年 董卓进洛阳
190年 关东州郡起兵讨董卓
196年 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城
200年 官渡之战
208年 赤壁之战
214年 刘备进占益州
三国(220年—280年)
220年 魏国建立
221年 蜀国建立
222年 吴国建立
222年 彝陵(猇亭)之战,刘备被陆逊所败
225年 诸葛亮平定南中,七擒孟获
229年 孙权称帝,国号吴
234年 诸葛亮屯兵五丈原,病死
249年 司马懿杀曹爽
263年 魏灭蜀
265年 西晋建立 魏亡
西晋(265年—316年)
280年 晋杜预、王浚等伐吴,吴亡
291—306年八王之乱
301年 氏族人李特率流兵起义
308年 匈奴人刘渊称帝
316年 匈奴刘曜攻占长安,西晋亡
东晋(317年—420年)
317年 司马睿在建康即位,东晋开始
319年 羯族人石勒称赵王
354年 桓温北伐,到达灞上
376年 前秦苻坚统一北方
383年 淝水之战,苻坚大举进攻东晋失败
399年 孙恩起义
南北朝(420年—589年)
420年 刘裕建立宋朝(刘宋),东晋亡。南北朝开始
439年 北魏统一北方
462年 祖冲之创大明历
479年 萧道成称帝,建立南齐,宋亡
485年 北魏实行均田制
493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494年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502年 萧衍称帝,建立梁朝,南齐亡
523年 六镇起义
534年 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
548—552年侯景之乱
550年 高洋建立北齐,东魏亡
557年 陈霸先称帝,建立陈朝,梁亡。字文觉建立北周。西魏亡
隋朝(581年—618年)
581年 隋朝建立 北朝结束
589年 隋灭陈,统一南北方 南朝结束
605年 开始开通大运河
611年 隋末农民战争开始 山东长白山农民起义
613年 隋炀帝再征高丽失败。杨玄感反隋
617年 瓦岗军占领兴洛仓;李渊太原起兵
唐朝(618年—907年)
618年 唐朝建立 隋朝灭亡
621年 李世民平定东都
626年 玄武门之变,唐太宗即位
627年—649年 贞观之治
629年 玄奘赴天竺取经
630年 唐灭东突厥。各族君长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641年 唐文成公主和吐蕃松赞干布结婚
683年 唐高宗死,武则天临朝
690年 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
712年 唐玄宗即位,次年任姚崇为相
7世纪前期 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8世纪前期 粟末靺鞨建立的政权 以渤海为号
同一时期 南诏首领皮逻阁合并六诏为南诏
8世纪中期 骨力裴罗统一回纥
713年—741年 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 安史之乱
756年 马嵬驿兵变。唐肃宗即位
757年 张巡、许远守睢阳;郭子仪等收复长安、洛阳
762年 诗人李白死
763年 安史之乱结束
770年 诗人杜甫死
780年 实行两税法
783年 朱泚之乱。
805年 王叔文改革(永贞革新)
817年 裴度、李愬想平定淮西
824年 文学家韩愈死
835年 甘露之变
846年 诗人白居易死
874年 王仙芝起义
875年—884年 唐末农民战争
880年 黄巢进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五代(907年—960年)
907年 后梁建立 唐亡 五代开始
916年 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923年 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
936年 石敬瑭灭后唐,建立后晋,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
946年 契丹灭后晋
947年 契丹改国号为辽。刘知远称帝,建立后汉
951年 郭威称帝,建立后周,后汉亡
954年 高平之战,周世宗大败北汉
959年 周世宗死
北宋(960年—1127年)
960年 北宋建立
979年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986年 北宋征辽失败,杨业战死
993年 王小波、李顺起义
1004年 寇准保宋真宗亲征,宋辽澶渊之盟
1005年 宋 辽澶渊之盟
1038年 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043年 范仲淹实行新政
1069年 王安石变法
1084年 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
1115年 完颜阿骨打建立金朝 1125年 金灭辽
1120年 方腊起义
1125年 金灭辽
南宋(1127年—1276年)
1127年 金灭北宋 南宋开始
1130年 钟相起义。韩世忠在黄天荡阻击金军
1140年 宋 金郾城大战
1141年 宋金绍兴和议。次年,岳飞被杀害
1161年 采石之战,虞允文大败金军
1162年 辛弃疾到建康
1206年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10年 诗人陆游去世
1227年 蒙古灭西夏
1234年 蒙古灭金
元朝(1271年—1368年)
1271年 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 元灭南宋
1283年 文天祥就义
1351年 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
明朝(1368年—1644年)
1368年 明朝建立 盟军攻占大都 元亡
1403年 燕王朱棣进应天,建文帝下落不明
1403—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明初 开始修建明长城
1403年—1433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 明成祖迁都北京
1449年 土木堡之变:于谦率军民保卫北京
1457年 夺门之变;于谦被杀害
1510年 刘六、刘七起义
1565年 戚继光、俞大猷基本肃清倭寇
1572年 张居正辅改开始
1593年 李时珍去世
1601年 葛贤领导苏州织工反税监斗争
明朝中后期 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开始出现
16世纪中期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581年 实行一条鞭法
1616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19年 萨尔浒之战
1625年 杨涟、左光斗被阉党杀害
1626年苏州市民暴动,颜佩韦等五人就义。宁远之战,努尔哈赤受重伤死
1628年 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3年 徐光启去世。
1636年 李自成称闯王。后金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
1641年 李自成破洛阳,张献忠破襄阳。徐霞客去世
1644年 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 农民军攻占北京 明亡
清朝(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1840年)
1644年 吴三桂降清,清军入关
1645年 清兵南下,史可法守扬州
1647年 夏完淳被害
1652年 李定国在桂林击败清军
166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1年 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
1682年 顾炎武去世
1684年 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5 1686年 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公元1690、1696、1697年康熙帝三征噶尔丹。
1696年 昭莫多战役
1727年 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公元1764年 曹雪芹去世
18世纪中期 维吾尔贵族大和卓 小和卓发动叛乱
1771年 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公元1782年《四库全书》修成
公元1796-1805年白莲教大起义
G. 广东省的历史(越详细越好,要真实)
潮汕著名历史人物
自古到今,潮汕地区人杰地灵,人才辈出。其中对我国或潮汕地区社会进步发展作过重要贡献,对民众做过重要好事的著名历史人物,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潮汕地区的著名历史人物,大致可以分为如下8类:
一、古代考中状元人物
林大钦:明朝嘉靖十一年(1531),以《廷试策》切中时弊,且具有苏文风格,被嘉靖帝亲擢为文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洁身自娱,富有文才。
林德镛:清康熙六十年(1721),考中武状元。
黄仁勇:清嘉庆元年(1796),考中武状元。
二、著名清官
潮籍清官很多,较为著名的有宋代的刘允、张夔、王大宝,明代的萧端蒙、陈一松、王天性、薛侃、薛宗铠,清代的郑大进等。
刘允:历任循州(今龙川)户曹、程乡(今梅县)知县、化州知州。体恤民苦,减免赋税,革除弊政。
萧端蒙:历任山东道御史、巡按贵州、巡按江西等。查处龚滩敲诈案,惩办江西藩王部属并弹劾江西藩王。
郑大进:历任正定知府、两淮盐运使、湖南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河南巡抚、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直隶总督等。革弊兴利,兴修水利,力解民困,惩办邪教,重视文教。
三、著名军事家
翁万达:明嘉靖年间,历任梧州知府、广西副使、四川按察使、陕西布政使、兵部侍郎、兵部尚书等。招抚莫登庸,保卫祖国南疆;抵御俺答汗,保卫北边安全;善文能诗,著述甚丰。
四、洋务派著名人物
丁日昌:历任江西万安县令、苏松太兵备道、两淮盐运使、江苏巡抚、福建巡抚、会办南洋海防节制水师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积极参与办洋务,主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支持创办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等;对台湾的开发作出积极贡献。
五、抗金、抗元、抗倭、抗日著名人物
王大宝:历任连州知州、袁州知州、礼部侍郎、谏议大夫、兵部侍郎、礼部尚书等。支持抗金名将张浚北伐,弹劾抗金败将汪澈,致力稳住抗金局势。
陈梦龙:曾任湖北石首主簿,主动请求参加抗元,散家财招兵抗元,协助文天祥在潮阳讨伐陈懿、刘兴,前往赣、闽参加抗元战斗,为营救文天祥而战死潮阳古埕沙堤。
林大春:历任行人司行人、户部主事、浙江提学使等。嘉靖四十二年(1563),他因母丧居潮阳,协助县令郭梦得招义士抗倭,五战五捷。
翁照垣:1931年任第十九路军第七十八师第一五六旅旅长,在“一二八”事变时率所部3000多名官兵誓死保卫阵地,并组织敢死队和大刀队,与敌浴血肉搏,重创日本侵略军,被当时新闻界誉为“抗日英雄”。其后又于1933年在长城古北口及滦河以东一带率官兵与日军鏖战,于1937年在津浦线一带抗日,于1938~1944年回潮汕率领抗日自卫队抗击日本侵略军。
六、近现代著名革命人物
潮汕地区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近现代有不少著名革命人物,为中国革命事业而努力奋斗,其中有的还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牺牲。
杨石魂:1925年3月,创建中共汕头特别支部,1926年任汕头总工会执行委员会委员长,1927年带领部分武装赴普宁参加“四·二三”武装暴动,接着汇合海丰农民武装于陆丰成立惠潮梅革命武装队伍。“八·一”南昌起义军进发汕头时,他奉彭湃指示,率领工农军策应,其后随起义军撤至流沙,护送周恩来、叶挺等安全抵香港。1929年奉中共中央指示,赴武汉参加重建湖北省委工作,任省委常委兼秘书长,同年4月5日在武汉被捕牺牲。
方方:曾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参加东征军。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进入闽西苏区。红军主力长征后,他留在闽西南坚持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书记等职务。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建立后的革命和建设事业中,都作出重要的贡献。
七、教育和科学著名人物
自古到今,潮汕地区的教育和科学著名人物甚多。如古代的赵德、薛侃、唐伯元、刘
H. 请问一下关于广东发展的历史
广东的经济发展是从深圳特区的建立开始的。改革开放之初,国家为了打破经济专发展的僵局,率先设立深属圳经济特区,给了许多优惠政策,一分钱没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国家陆续投入资金,加上港澳台的及海外投资,广东逐渐发展起来。20年来,国家为发展广东,投资不超过五百亿元。
I. 历史上的广东
地理环境:广东处于珠江三角洲面临大海,交通发达;毗邻港、澳、台及东南亚地区,接受新信息较快。
历史背景:在清朝闭关锁国政策下,只允许广州一地对外开放;广东首先受到西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冲击;由于接触西方文化,一批先进的广东人眼界打开,他们积极投入到救国救民道路中来。
广东,名由岭南东道、广南东路演变而来,省会广州,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岭南在秦朝之前已经存在灿烂的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高度文明,岭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后,各省纷纷响应,宣布独立,1921年5月建立中华民国政府,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
(9)广东历史发展扩展阅读:
翻来近代史,无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三元里抗英事件,还是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起义,抑或是康梁的维新运动,更或是孙中山主导的辛亥革命,广东爆发了多少起义,进行了多少斗争很难说清。
几乎每一次起义或斗争都波及全国,影响深远,有的甚至是革命性的。这在其他省份是比较少见的。历史上的广东一直是对外贸易的最前沿,即便是闭关锁国期间,与外一直有密切的往来。
正因于此,广东得风气之先,最容易,也最先受到外来思潮的影响。有人说,在古代广东一直是重型犯人的流放地,各色人等杂糅集聚,而这些人恰恰是最具革命精神的。
广东地偏南端,远离政治中心,中央管理弱化,这无形中给革命思潮成长提供了条件。广东邻近租界港澳,地理位置大大降低了革命失败的风险。
J. 广东省历史
广东,名由岭南东道、广南东路演变而来,简称“粤”,省会广州,是中国大陆南端沿海的一个省份。位于南岭以南,南海之滨,与香港、澳门、广西、湖南、江西及福建接壤,与海南隔海相望。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西和粤北四个区域,下辖21个地级市(其中副省级城市2个),119个县级行政区(60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36个县、3个自治县) 。广东是岭南文化的重要传承地,在语言、风俗、生活习惯、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风格,通行粤语、客家语和闽语,而且粤、客两大方言的中心都在广东 。广东也是中国人口最多及思想、文化最开放的省份,居粤的外国人士达百万。广东省在秦以前,作为中华民族先民的南越族人民已从事农业活动 ,是中国历史上商品性农业最早发展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省份之一。至1987年,广东省工业产值已占全省工农业总值的79.6%,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部门,食品、机械、化工、纺织缝纫业成为广东省支柱工业部门。自1989年起,广东国内生产总值在中国30个省市中,连续占居第一位。广东省已成为中国第一经济大省 ,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8,并超越香港和台湾,成为中国经济规模最大、经济综合竞争力、金融实力最强省份,并已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 、中等发达国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