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黄石历史文化

黄石历史文化

发布时间:2021-02-06 07:42:44

『壹』 有谁知道湖北省黄石市详细的历史文化

地 理 区 位

黄石市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东北临长江,与浠水县、蕲春县、武穴市隔江相望,北接鄂州市,西靠武昌县,西南与咸宁市、通山县为邻,东南与江西省武宁县、瑞昌县接壤。境内村村通公路,对外通往全国各地,沪蓉高速公路横贯市区北隅,上通渝蓉,下通宁沪;武(昌)黄(石)九(江)铁路,东连浙赣线,西接京广线;水路依托长江可出海对外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黄石市地处幕阜山北侧,为幕阜山向长江河床冲积平原,过渡地带,辖地内多低山。境内较大的山有东方山、黄荆山、云台山、父子山、七峰山等,最高峰为阳新境内的七峰山主峰南岩岭,海拨860米,次高峰为大冶太婆尖,海拔839.9米,最低处为阳新境内的富水南城潭河床,海拨8.7米。长江自北向东流过市境,北起鄂州市艾家湾,下迄阳新县天马岭,全长76.87公里,市境内主要水系有富水水系、大冶湖水系、保安湖水系、还有海口湖、磁湖、青山湖、三山湖、花马湖、葛湖、荆山源、上巢湖等水系。最大的水系为阳新境内的富水水系,富水河发源于通山,由西向东,注入长江,全长196公里,流域面积5310平方公里,在市境内阳新长81公里。

流域面积2245平方公里;大冶湖水系1339平方公里,保安湖水系570平方公里。境内岩溶地貌发育,溶洞众多,很多具有旅游开发价值。全境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破碎,局部地方形成不完整的山间盆地。岗地坡度一般较为平缓,沿江一带标高较低。

市区形状呈“入”字形,三面环山,一面临江,风光绮丽的磁湖镶嵌市区中心。有东方山、西塞山、飞云洞等旅游景点。磁湖面积8平方公里宛如嵌在市区中心一颗璀璨的明珠,是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市区城市建设用地一般在海拨18-50米之间。

黄石市地质条件较好,地耐力一般较高,除个别软土层低于10t/m2 以上,一般在15-20t/m2之间。地下水含量丰富,工程地质性质良好,这些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有利条件。

黄石地震设防烈度为6度。
2006年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黄石市统计局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不断深化各项改革,狠抓项目建设,大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了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及教育、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GDP)406.47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2 %,是1997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82 亿元,增长3.9 %;第二产业增加值212.53 亿元,增长16.5 %;第三产业增加值162.12 亿元,增长13.6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比例为7.8:52.3:39.9。与此同时,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044元,比上年增长11.7%。
在黄石市经济增长中,内需拉动作用明显,外需拉力有所增强。初步测算,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7.9%,拉动GDP增长6.8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45.6%,拉动GDP增长6.48个百分点;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5%,拉动GDP增长0.92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运行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3%,比上年上涨1.3%。分品种看,食品价格上涨1.5%,居住类价格上涨4.8%,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6.9%,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价格上涨1.9%。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下降0.7%,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2.3%,衣着类价格下降2.1%;烟酒及用品价格与上年持平。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3.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0.8%。
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年末全市城镇单位就业人员78.9万人,净增0.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98万人,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94万人,其中,“4050”人员1.85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工业投资力度减弱,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部分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等。
二、农业
农业经济形势继续好转。全年农林牧渔业完成总产值49.11亿元,比上年增长3.5%。完成农业增加值31.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9%。其中,种植业增加值17.46亿元,增长1.9%;林业增加值1.13亿元,增长2.3%;畜牧业增加值5.74亿元,下降0.6%;渔业增加值6.99亿元,增长15.6%;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50亿元,下降1.7%。
农作物播种面积稳步增加。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27.4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97千公顷,增长2.23%。其中,粮食播种面积136.2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22千公顷,增长3.2%;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播种面积91.22千公顷,增长0.8%。
主要农产品产量均保持增长。粮食总产量64.92万吨,增长1.8%;油料7.12万吨,增长2.3%;蔬菜67.6万吨,增长0.8%;水产品产量10.66万吨,增长7.7%;禽蛋产量1.62万吨,增长3.2%。生猪出栏92.01万头,增长1.5%;牛出栏10244头,增长25.29%;肉类总产量8.15万吨,增长3%。
农村生产条件继续改善。2006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6.94万千瓦,比上年增加3.1万千瓦。农村用电7.57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5%。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4.0万吨,增长1.5%。有效灌溉面积35.36千公顷,增长3.7%;旱涝保收面积28.93千公顷,增长8.1%。
三、工业、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28.06亿元,比上年增长36.3%。重工业产值为486.17亿元,增长37.8%;轻工业产值41.89亿元,增长19.4%。规模以上工业中的轻、重比例为7.9:92.1。2006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95.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0.15亿元,增长29%,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91.9%,比上年提高8.8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加突出,2006年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2%。产销衔接趋好,工业生产保持了产销两旺的发展态势。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523.85亿元,增长36.1%,工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6年,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6.9点,比上年提高23.2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2.88%,提高3.51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5.92%,提高2.08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8.78%,提高3.2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23890元/人,增长5.2%;流动资产周转次数2.57次,加速0.42次;资产负债率62.08%,下降0.53个百分点。全年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88.57亿元,增长30.3%;实现利税总额52.38亿元,增长53.1%;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26.39亿元,增长84.2%。
大中型重点企业支撑作用增强。全市产值过亿元的大中型企业达到71家,比上年增加15家,共完成总产值469.57亿元,增长34.3%,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84.1%上升到88.7%,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0%以上。主导产品产量大幅增长,钢材产量283.15万吨,水泥1483.76万吨,分别增长15.7%和10.5%;铝8.38万吨,铜23.12万吨,发电量63.7亿千瓦时,分别增长13.8%、20.6%和20.7%;压缩机产量608.17万台,增长52%;镀层板产量29.77万吨,增长23.3%;磁卡产量2.05亿片,增长7.9%。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6.6亿元,比上年增长6%。全市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产值59.6亿元,增长24.8%。资质以上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20.8万平方米,增长15.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8.05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其中,城镇以上投资完成123.88亿元,增长35.4%。按投资主体划分,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完成投资40.1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9.1%,比上年下降9.47个百分点;非国有投资97.86亿元,比上年增长49.7%。
第三产业投资支撑作用增强。全年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5.3亿元,比上年增长42.6%,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一批重点项目进展顺利,为黄石经济发展增强了后劲。2006年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生铁1.2万吨/年、粗钢20万吨/年、热轧钢材29万吨/年、铁矿开采48.4万吨/年、铜采矿14万吨/年。
房地产开发高速运行。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6.96亿元,比上年增长49.7%。全年房屋施工面积达到258.58万平方米,增长27.3%。房地产交易市场活跃,全年商品房屋销售面积达到99.73万平方米,增长24.4%,商品房屋销售额达到15.89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额14.35亿元,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8.2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从城乡市场看,城乡市场趋于同步发展,市、县、县以下零售额分别完成88.02亿元、29.61亿元和30.6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5.3%、13.9%和13.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121.86亿元,增长13.8%。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1.19亿元,增长21%。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2006年,消费品市场汽车、信息产品、教育服务型消费亮点频现。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通讯器材类比上年增长38.8%;汽车类、金银珠宝类销售额分别增长28.3%和25.5%;书报杂志类销售额增长13%。2006年全市超亿元的消费品市场5个,全年成交额达到6.9亿元,比上年增长3.2%。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完成10.3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1%。其中,进口额6.35亿美元,增长49.8%;出口额3.98亿美元,增长33.4%。其中,一般贸易出口2.63亿美元,增长70.3%,加工贸易出口1.35亿美元,增长6.3%。2006年经济外向度进一步提高,外贸出口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稳步增加。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同比增长7.1%。外商直接投资16809万美元,下降12.1%。2006年,全市外商投资新批项目27个,其中,中外合资企业9个,外资企业16个,外商投资股份制企业1个,合同外资金额15296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全年完成货运量6185万吨,增长3.3%;客运量完成3839万人,增长5%。全年完成货运周转量69.58亿吨公里,完成客运周转量13.23亿人公里,比上年分别增长3.5%和5.8%。
邮电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通信业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93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3.17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7.91万户,农村电话用户15.2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7万户。
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年国内旅游人数198.2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1.5%;国内旅游收入8.45亿元,增长41.3%。海外旅游人数3969人次,增长59.5%;外汇收入145.71万美元,增长55.39倍。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6年实现财政收入41.33亿元,比上年增长30.3%,大大高于当年经济增长速度。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33亿元,同比增长28.3%。全年完成各项税收36.57亿元,同比增长29.1%,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88.5%。经济运行质量进一步改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0.2%,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全年财政支出32.8亿元,增长37.9%。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稳步增长。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27.24亿元,同比增长17.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2.11亿元,同比增长20.5%。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2.34亿元,同比增长27.3%;存贷差额154.9亿元。现金收入777.97亿元,增长14.4%;现金支出800.94亿元,增长13.3%;现金净投放22.98亿元,下降14.4%。全年保费收入6.53亿元,比上年增长18.7%;保险赔付支出1.57亿元,增长18.9%。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保持较快发展。2006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2.95万人,比上年增加0.08万人,增长2.78 %;成人高校在校生1.28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学校22所,在校学生3.16万人,增长33.67%;普通中学146所,在校学生21.17万人,增长1.14%;普通小学700所,在校生24.45万人,下降9.87%。学龄儿童入学率为99.8%。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专利申请量1100件,专利授权量 319件。组织申报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2项;争取省和国家科技资金778万元。市级鉴定科技成果40项,居国际领先水平2项,居国际先进水平11项。获省级科技进步奖和创新奖15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200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达到130.85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4.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6.21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5.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11.37%,比上年提高1.12个百分点。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日益繁荣。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3个,文化4个,公共图书馆3个,博物馆4个,电影放映管理机构6个。广播电台3座,电视台3座,有线电视用户28万户。全年出版市级报纸2700万份,其中,黄石日报1100万份,内部期刊9万余册。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266个,卫生技术人员11102人,病床床位8080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4个,卫生技术人员320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运动健儿在国际比赛中有3人5项次获世界冠军。在全省十二届运动会中,获83枚金牌,名列全省第二。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国民体质达标合格率90.5%,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 2006年,黄石市人口出生率为8.46‰,死亡率为4.2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4‰。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53.8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126.3万人,乡村人口为127.57万人。按常住人口计算,2006年黄石市城镇化率达到49.75%。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72元,比上年增加969元,增长11.4%;农民人均纯收入3182元,比上年增加372元,增长13.3%。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用于吃的支出比重继续下降,用于吃以外的居住、学习、文化娱乐、交通通讯等方面支出比重显著上升。2006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3.6%,均比上年有所下降。
十二、资源和环境
全市水资源总量27.04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070立方米。总供水量13.13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供水12.81亿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0.32亿立方米。
2006年,黄石市中心城区环境空气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二氧化硫0.038毫克/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0.122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碳0.031毫克/立方米。空气污染指数为86(属于优良),空气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290天,优良率为79.5%。
全市各级环境监测机构3个,环境监测人员69人。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28个,总投资1.67亿元。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7个,控制区总面积75.9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4个,环境噪声达标区总面积73.6平方公里。

二00七年三月十五日
历 史 沿 革

1949年5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黄镇。随后成立石灰窑工业特区办事处、湖北大冶工矿特区人民政府,黄石市在此基础上过渡建成。1959年1月26日,大冶县从黄冈地区划归黄石市。

大冶县始建于宋乾德五年(967年)以前。李煜为南唐主时,以境内矿产丰富,冶炼业发达,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三乡与之合并,新设一县,取自殷商以来一直“大兴炉冶”之意,便定名为大冶县。

唐虞之世,市地属二苗。

夏、商时,市地属荆州之域。

西周时称鄂,为鄂侯领地。

周夷王七年(公元前887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杨粤至鄂(今鄂州、大冶),封其中子熊红为鄂王,市地为楚国鄂王辖地。春秋战国属楚、秦。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分南郡竟陵以东及江南置江夏郡,从此鄂县南移属江夏,江夏郡统有鄂、下雉等14县,市地在鄂县境内。

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都于鄂(今鄂州),改鄂为武昌,并割鄂之南建阳新县,以武昌、下雉、阳新、柴桑、沙羡、浔阳六县为武昌郡,市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州)、阳新两县之间的下雉县境内。

魏黄初四年(223年),孙权将郡治迁至夏口(今汉口)。又改武昌郡为江夏郡,市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阳新县境内。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江夏郡为武昌郡,以武昌、柴桑、鄂县、阳新、沙羡、沙阳、高陵等七县属地。市地在武昌、鄂县、阳新三县境内。不久,武昌与鄂县合并,仍为武昌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东晋元帝建武元年(317年)江州由豫州移至武昌。至孝武帝太元九年(384年),始移浔阳。安帝义熙八年(412年),下雉县并入阳新县。市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南朝宋孝建元年(589年),改阳新为富川,不久又改富川为永兴,市地在武昌、永兴两县境内。梁置西陵县于此,后废。

唐代市地在鄂州武昌、永兴两县境内。唐末,南方九国兴起,市地在吴国境内。唐哀帝天?二年(905午),吴王杨行密将永兴县和武昌划出一块地盘置青山场院,进行大规模采矿、开炉冶炼。市地在吴国鄂州境内。

五代十国时市地在鄂州武昌县、永兴县境内,梁唐时属吴、晋、汉、后周北宋初时局南唐。

宋乾德五年(967年),南唐始建大冶县。从此,自宋至民国市地隶属兴国路、兴国州、武昌府、湖北省大冶县。

民国16年(1927年),大冶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1930年成立大冶县苏维埃政府,先后隶属于湖北省鄂东革命委员会、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鄂东办事处,湘鄂赣省鄂东南苏维埃政府。民国21年(1932年)国民政府在省、县之间设立湖北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市地属湖北省第二专署大冶县;1938年改属第一专署。

民国27年(1938年)大冶沦陷,日军在大冶建立伪政权,盗称“中华民国湖北省大冶县政府”,并在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建置“石黄示范区”,国民党大冶县政府则流亡至毛铺等地。民国31年(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五师14旅,在大冶、阳新、鄂城等地先后建立大鄂政务委员会、鄂大政务委员会、阳大政务委员会,统属于鄂南政务委员会领导。民国3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国民党大冶县政府接管,复置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隶属大冶县辖。民国37年(1948年)将石灰窑和黄石港两镇合并为石黄镇,隶属于大冶县。

1949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石黄镇。不久,经中原临时人民政府批准,设置湖北大冶特区办事处直属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同年l0月,成立湖北省大冶工矿特区人民政府。1950年8月21日,成立省辖黄石市。

人口资源
(根据2005年黄石市1%人口抽样调查公报)

一、总人口
2005年年底全市总人口为252.8万人,其中常住人口为239.9 万人(指常住本市半年以上人口)。总人口与2000年底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总人口247.75 万人相比,增加了5.05万人,增长2.04 %;年平均增加 1.01万人,年平均增长0.41%。
二、就业和失业人口
全市人口中,2005年底就业人口140万人,比上年底净增加 1.7 万人;城镇就业人口77.3万人,比上年底净增加2.8万人;城镇失业人口5.7万人,比上年底减少2.5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6.90%,比上年底下降3.5个百分点。
三、城乡构成
全市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25.41万人,占总人口的49.61%;居住在乡村的人口127.39万人,占总人口的50.39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了0.29个百分点。
四、性别构成
全市人口中,男性为131.82万人,占总人口的52.14 %; 女性为120.98万人,占总人口的47.86%。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 108.96。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性别比下降了1.61个百分点。
五、年龄构成
全市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54.05万人,占总人口的21.38 %;15-64岁的人口为182.47万人,占总人口的72.18%;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16.28万人,占总人口的 6.44%。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7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2个百分点。
六、民族构成
全市人口中,汉族人口为252.42万人,占总人口的99.85%; 各少数民族人口为 0.38万人,占总人口的0.15%。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5.1万人,增长了2.06%;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600人,增长了18.75 %
七、受教育程度
全市人口中,每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为 430人,高中程度的人口为1506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3602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2927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同口径相比,每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 54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212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84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775人。
八、家庭户人口
全市共有家庭户74.68万户,家庭户人口为251.6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37人。其中:城镇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12人,农村为3.83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全市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减少了0.47人,城镇减少0.03人,农村减少0.33人,家庭户规模向小户型转变。
九、自然增长率
2005年全市总人口出生率8.26%,死亡率4.1 %,自然增长率4.16 %。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出生率下降0.05个百分点, 死亡率上升0.55个百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0.5个百分点 。
十、全市人口的分布
全市7个县(市、区)(含开发区)的人口分布如下:

地 区 总人口 常住人口
全市 252.8 239.9
阳新县 97.11 86.06
大冶市 88.88 83.10
市区 66.81 70.74
#黄石港 17.86 19.60
西塞山 24.82 26.4
下陆区 11.06 11.15
铁山区 6.77 6.71
开发区 6.30 6.88

『贰』 湖北黄石在十年后的发展会是怎样的

被合并

『叁』 黄石历史上的名人为家乡所做的贡献

曹壮父(1896-1929年),阳新县龙山区曹家湾人。少时进柳林高等学堂。后入武昌中华大学预科。1923年考入南京河海大学。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国共合作后,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任国民党江苏省党部秘书长。暑假回乡,支持胞兄曹玉阶及李品芳成立除毒会,并发动成立妇女天足会与龙山书社,同豪绅地主作斗争。1925年初,任中共浦口地委(后改南京地委)委员。五卅惨案后,组织工人、学生成立五卅惨案后援会,领导罢工、罢课、罢市,举行万人示威;开展募捐活动;设置仇货检查机关,抵制日货、英货;积极发展中共基层组织,所属党员增至113人。1926年8月,任中共徐州独立支部书记。
是年底,曹调中共湖北区执行委员会工作。1927年初,任中共宜昌特别支部书记。7月,以国民党鄂西临时党务委员会主任公开身份,任中共宜昌中心县委书记。9月,任中共鄂西特委委员,领导鄂西农民暴动,兼暴动军总司令。1928年6月,赴莫斯科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2月,任中共中央特别巡视员,到鄂豫边区传达"六大"政治决议案,后向中共中央汇报黄(安)麻(城)地区游击战争情况,并提出鄂东特委关于建立鄂豫皖区建议。建议未被采纳,但曹从实际出发,按原部署创建鄂豫边区根据地。1929年1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兼秘书长。2月上旬,叛徒告密,在汉口楚善里机关办公处被捕,入湖北监狱,受尽酷刑。3月4日,在武昌通湘门外就义。

曹玉阶(1883-1933年),原名玉树,化名程易亨。阳新龙山区曹家湾人。出身豪门。1924年夏,与李品芳等成立除毒会,砸鸦片烟馆,销毁烟土、烟具。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小组组长。1926年1月,任曹家湾党支部书记。8月,任中共阳新县委委员。北伐军攻克阳新县城后,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参与组建国国党阳新县党部,任执行委员,负责农运部工作。随即回龙山区领导工农革命,建立区党部、区农协,自家带头免租并开仓济贫,公审处决劣绅"七老虎"之一石敬宜。11月底,县农民协会成立,任执行委员。1927年底,恢复党组织活动,领导反"清乡"斗争。1928年1月,与曹大骏等率武装人员处决阳新县清乡团刘慧臣与大冶劣绅罗巨舫。5月,中共阳新县委重建,任县委常委兼农民部长。利用国民党员、县筹款委员会主任身份,在曹家湾建立中共秘密活动据点,筹措革命活动经费。1929年2月,策反小箕铺民团成功。又与程子华、刘振山一道,成功发动阳(新)大(冶)兵暴。1930年,先后任阳新县临时苏维埃政府主席、中共鄂东特委常委兼农委书记、鄂东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中共湖北省委委员,领导鄂东南革命根据地土地改革,发展经济、文化、卫生事业。1931年5月,任中共鄂东南道委常委。秋,任湘鄂赣省鄂东南办事处主任。
1933年5月,曹在龙燕区桐子坪病逝。

吴致民(1900-1935年),又名铁汉,化名胡梓。黄梅县严家林村人。
1917年,吴入武昌启黄中学,在校结识恽代英、林育南等,参加互助社、利群书社活动和五四运动。1920年寒假回乡,与邓雅声、宛希俨等秘密从事革命宣传活动。1921年9月,入南京东南大学。1922年10月,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参加青年团南京地委工作。1925年5月,任中共南京下关工区书记。1926年6月,任中共南京地委书记。7月,调任武汉码头总工会秘书长。1927年,汉口"一三"惨案发生,带领码头工人驱逐巡捕,一度占领英租界。嗣任湖北省总工会秘书长。8月,任中共黄广区特委书记,组织黄梅县秋收暴动。10月8日晚,组织攻打黄梅县城与太和、蔡山,孔垄等地48处土豪劣绅庄院。1928年5月起,以中共湖北省委特派员身份,在阳新及鄂东南各县开展革命工作,先后恢复阳新、通山、鄂城、黄梅、广济5县县委与大冶中心县委,任大冶中心县委书记。因常留满脸胡须,群众称为"胡子",遂化名"胡梓"。1929年1月7日,任中共中央巡视员,指导鄂东南革命运动。9月,任中共湖北省委委员。1930年5月,中共鄂东特委在阳新县王宫山村成立,直属中共中央领导,吴任特委书记。参与组建红十五军,当选中国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1年2月,改任中共鄂东南特委书记,领导土地改革,促进根据地经济文化建设。又在龙港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师(简称"红三师"),接连粉碎国民政府军几次"围剿"。又先后任中共湘鄂赣省委委员、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等职。11月,出席全国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当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委员。1933年10月,兼任中共鄂东南道委书记。
1935年2月,鄂东南道委机关驻地冷水坪遭敌偷袭,吴率军民突围,不幸牺牲。

在共和国的1614名第一代将帅中,有12名是我们黄石人,他们是王平、余立金、马龙、乔信明、汪克明、王义勋、吴嘉民、彭方复、贺俊侦、梅盛伟、吕作松、朱直光将军。在1955年就被授予上将军衔的王平将军又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王平将军是阳新县三溪口镇(今东源乡)大地湖村人,1907年10月生。1926年12月,王平将军参加组织农民协会,任乡农协负责人和村农协会长,大革命失败后坚持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活动。1930年5月,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进入阳新,王平参加红军,被编入由何长工任军长的红三军团第八军。同年9月,王平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随彭德怀领导的红三军团转战湘鄂赣三省,参加了攻打长沙、岳阳等战役和第一至四次反"围剿"。在革命斗争中,王平也迅速从一名战士成长为红三军团的一名团政委。第五次反"围剿"中,王平担任红四师第11团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参加了攻打福建沙县和回师江西保卫广昌的战斗。1934年,王平率部参加长征,在突破四道封锁线、四渡赤水和攻占娄山关、保卫遵义城等战斗中,他率领红11团多次担任军团前卫和后卫,为红军主力开路,保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的安全。到达陕北后,王平参加了直罗镇战役,不久调任红一军团第四师政治部副主任。1936年12月,王平在红军抗日大学学习后,被任命为红27军政委。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平被任命为中共晋察冀临时省委军事部长,赴冀西山区阜平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和开展游击战争。仅用二、三个月时间,他就组织了几千人参加抗日义勇军,创建了河北阜平县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1937年11月,晋察冀军区成立后,王平主持筹建第三军分区并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以后,他为组织和扩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提高部队政治素质和战斗力作出了积极努力,并率部参加了抗击日军对晋察冀边区八路军围攻的战斗。1938年8月,王平任冀中军区政委,全力整训地方武装,为八路军120师输送了几支主力部队,并率部参加粉碎日军围攻冀中的战斗。1939年以后,王平分别兼任第三分区地委书记,冀晋军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和冀晋区党委书记,领导边区军民参加了百团大战,粉碎日军对北岳区的多次"扫荡",并率军向敌后进军巩固了原有抗日根据地,开辟了新的根据地,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王平领导冀晋边区军民加强生产、积极扩编整训部队,为挫败国民党军队发动的进攻作好准备。解放战争开始后,王平指挥冀晋边区部队、民兵积极参加晋察冀野战军组织的正太战役、保北战役、清风店战役等重大战役。1947年10月,王平在指挥边区军民参加解放石家庄战役的同时,又组织边区民众大力支援前线。1948年8月以后,王平先后任北岳军区司令员、察哈尔军区司令员,指挥部队参加了平津战役,解放了张北、张家口、大同等地,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新中国成立后,王平任察哈尔省第一副主席和公安厅长,领导开展了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的斗争。1953年5月,王平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政委、党委书记,与司令员杨勇共同指挥了夏季反击战和抗美援朝最后一次战役--金城反击战,给敌军以致命打击,为促使朝鲜停战作出了重要贡献。后来,王平又于1957年第二次入朝,任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0月,任志愿军政委,组织部队加强战备和参加朝鲜的和平建设。
1955年3月,王平被任命为总参谋部动员部部长,为军队动员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做了开创性工作。1958年11月,王平任解放军军事学院政委,1960年1月又为该院党委书记。他主张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学改革带动各方面建设,为培养适应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所需要的高素质指挥人才,作出了贡献。"文革"期间,王平坚持同江青、林彪集团进行斗争,受到诬陷迫害。1975年恢复工作后,先后任军委炮兵政委、武汉军区政委、总后勤部政委和党委第一书记、中央军委副秘书长等要职,为新中国人民军队的政治思想建设、后勤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王平将军功勋卓著、德高望重,除了于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外,他还曾当选为中共十一届中央委员,十二、十三次全国党代会被选为中顾委常委,是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人大常委。1988年,王平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王平将军十分关心家乡建设,他曾在1977年回家乡阳新视察,还多次为家乡筹集扶贫和教育资金。1986年,他为大冶南山头革命纪念馆题写了"发扬老区革命传统,锐意改革振兴大冶"的题词,这也是对我们整个黄石地区人民的鞭策和鼓舞。
王平将军于1998年2月8日逝世,享年91岁。

『肆』 黄石公是道家创始人,他和老子的道教有什么区别

道家创始人老子,是春秋末期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传言说孔子还向老子求救过,还说老子是龙,天人莫测。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也让我们学会了无为而治。后来老子被人们神化尊称为“太上老君”。可是对于老子的身世后人也存在疑问。

这就是道家和道教的区别,大家千万要把它们区分开来。很多人说道家不入世,但是,很多开国宰相都是道家学派。从夏商再往下,刘邦开国的谋士、宰相张良,他是跟黄石公学的,也属于道家。所以,在汉朝秉承的是「修生养息」、「无为而治」的思想,结果才有了文景之治,也才能为汉武帝将来去打匈奴、稳定边疆,积累大量的财富。再往下,诸葛亮也是道家,明朝刘伯温还是道家。

『伍』 黄梅、黄石、黄冈有什么关系

黄梅、黄石、黄冈有什么关系?给你资料看看!不过很长!仔细看吧!


一、黄国的建立:
①潢川黄国
建国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
黄国为伯益后代所建,而伯益是被夏启杀害的。伯益死后,夏王朝与伯益后裔东夷族的斗争并未结束。作为伯益东夷集团的一支,黄国也一直参加了反抗夏王朝的斗争。这种斗争从夏启开始,一直持续到夏朝第八代国王姒芬时期,《竹书纪年》有这样的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黄夷、白夷……风夷。”这里所说的黄夷,已不是远古炎黄时代的黄夷黄鸟氏族,而应是指夏代的黄国。至夏芬时期,黄国已被夏王朝所征服。
被征服的黄国,后来又有许多人参加了商族灭夏的斗争。公元前16世纪,原来属于东夷集团的殷商部族在杰出首领成汤的领导下不断强盛起来,最后消灭了夏王朝,建立起历史上强大的殷商帝国。黄国与商族同属原东夷集团,都受夏王朝的压迫,因此,当商族兴起、夏商鼎革之时,黄国人便立即参加了商族反夏、灭夏的斗争。商朝建立后,黄国成为了商的小盟国。
两周之际,黄国势力有所发展,它与淮水流域的同族,原东夷集团的江、道、柏、弦等诸嬴姓国结成同盟,并成为东夷诸嬴姓小国的盟主。它还通过与周王朝封在汉阳地区的同族姬姓诸国的联婚,以改善与周王朝及中原各国的关系。也正是在 这一时期,南方的荆蛮楚国日益强大,对淮、汉流域诸小国的威胁也日益严重,因此,黄国更进一步加强与嬴姓诸国的同盟,又与汉东的姬姓随国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公元前704年,“楚子会诸侯,黄、随不会”。黄、随两国的抵制,使楚国大为恼火,便在这一年派蓬(wěi 伟)章出使黄国进行谴责,同时派大军攻打黄的盟国——随。
《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前658),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国江国一起参加了齐侯主持的贯(今山东曹县南10里处)之盟会,(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了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黄国与齐、鲁、宋、卫、江等盟国一起攻打亲楚的陈国。楚成王以黄国不向楚王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因黄国既不设防,盟国又坐视不救,结果以惨败告终。历史上建国长达1400余年的古老黄国,至此被楚国灭亡。
关于古黄国故城的地理位置,据考古调查和考证,古黄国故城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西北6公里淮水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黄国故城遗址至今仍在,保存完好,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城内遍布春秋时代的遗址遗物,鼎足、鬲足、铜镞、瓦当俯拾皆是。1978年文物普查时,在故城内发现青铜冶炼、制造作坊12处之多,还出土了一批铜器残片。城西,则是一片密集的墓葬区。
1983年在河南潢川之南的光山县城旁宝相寺发掘了古黄国国君黄君孟夫妇的合葬墓。墓主是春秋早期黄国灭亡前的某一任君主黄君孟夫妇。黄君孟其人,经传无载,也不见于谱牒。墓中夫妇都是三重棺,即内椁、外椁、内棺。黄君孟的夫人孟姬,是某一周同姓国大贵族之女,生前高贵,故死后陪葬享受了与国君相等的规格。黄君孟夫妇墓中还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竹木漆器、丝织片,共200余件。其中最多的是玉器,而且精美绝伦,这是其他诸侯国墓所没有的现象。黄君孟的随葬器物共70件,其中玉器为54件;黄夫人棺中的随葬器物共 169件,其中玉器131件。玉器中,又是佩玉为主,造型是生动写实的虎、鱼、蚕、人首等形状,还有兽面纹、窃曲纹等繁复古朴的玉器,十多件色彩艳丽的玛瑙串饰。从这些玲珑剔透、造型精美的大批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国极高的琢玉水平。黄国在春秋前期与姬姓国有联姻和结盟关系。黄国在周朝被封为子爵,所以国君自称“黄君”或“黄子”。

② 晋地汾水黄国
这个汾水之黄,是少昊裔孙台骀的后裔建立的。少昊去世后,黄帝集团的颛顼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原少昊部落的许多鸟夷氏族纷纷向中原内地迁徙,有的还加入到中原华夏颛顼集团。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少昊的裔子(嬴)昧,做了华夏部落颛顼的水官。昧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台骀。台骀像他的父亲昧一样,很善于治水。当时,汾、洮两河水涝成灾,久治不好。颛顼派善于治水的台骀前去治理。台骀采取疏导和障堵相结合的办法治水治河,很有成效。汾、洮两水治好后,人民得以安居。为了嘉奖台骀治理汾、洮的大功,颛顼便将汾川流域封给他作采邑。台骀去世后,人们感怀其功德,尊他为汾水之神。以后,台骀的后裔,在这里建立了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黄夷建立的黄国,是其中杰出的一个。所在之地汾、洮,汾水即今山西汾水,洮水为今山西闻喜县涑水河上游的洮水。洮水北岸、绛县西30里有地名横水(即黄水),旁有一溪名横水,又叫黄水,是洮水的支流。这一带便是古黄国的故地。至春秋早期,周人在这里建立的晋国强大起来,兼并这里的小邦国,黄国也被晋国所灭。
嬴姓黄国被灭之后,黄人以国为氏,姓黄氏,成为历史上黄姓宗族的族源之一。这支嬴姓黄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今山西一带。春秋时,黄姓宗族的许多成员在晋国做官任职,,如晋国贵族大臣黄渊,就是此支黄氏的后裔。
此支黄氏,后代宗族衰弱,载于典籍史书的人物仅见黄渊一人。这支晋地黄国之后的黄氏,后来日见衰落而至于消失。故天下黄姓,都公认祖根在河南潢川。

2、黄姓的血缘祖先,是夏朝东夷族首领伯益。
伯益的父亲是皋陶。《潜夫论·志氏姓》说:“梁、葛、江、黄……皆皋陶之后也。”
皋陶,名繇,字庭坚,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据《帝王世纪》的说法,他出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赐其为偃姓。据《世本》和刘向《说苑·君道》,皋陶当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传说他的外貌是青绿色,像一个削皮的瓜。他的嘴唇像鸟喙,是至诚的象征,能洞察人情,明白决狱。《论衡·是应》说皋陶治狱,当判决有疑时,就令獬豸决狱。传说中的獬豸,就是只有一只角的羊。据说它很有灵性,能分辨是非曲直,确认犯罪与否,如被疑对象有罪,獬豸就会以角顶触。这种办法很灵验,故典籍称其为“助狱为验”的“一角圣兽”,史书上说当时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小人畏惧,天下太平。舜帝对他的成绩极为赞赏,便把他封于皋,所以,又叫皋繇。因为上古“陶”、“繇”读音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皋陶帮助夏禹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政权的领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正准备让位,但皋陶却于这时去世了。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市。古时,这里有皋陶墓。世人又称为公琴。
皋陶生了六个儿子(或说三个),长子大费(闭 bì 闭),即伯益,是黄、赵、江、秦等姓的共同血缘祖先。
伯益,原姓伊氏,名益,字赜凯(《水经·洛水注》引《百虫将军显灵碑》),又字虞余(《汉书人表考》卷二)。他是传说中的一位大英雄。
年轻时的伯益,就很聪明,有才智,《吕氏春秋·勿躬》说他发明了以封占卜岁时吉凶的方法,又最早发明打井取水。关于打井取水的事,有些典籍说得很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淮南子·本经训》云:“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
由于伯益富有才华,夏禹就向当时中原氏族联盟政权首领帝舜推荐他,帝舜派他辅佐夏禹治水。在佐禹治水的过程中,他立下了大功,夏禹在治水成功后受赏时对舜说伯益也有功劳。舜便赐给伯益白色的旗旒,并说:“以后你的子孙一定会昌盛的!”(《史记·秦本纪》)舜的话果真灵验,后来伯益的后嗣非常繁盛发达。
《国语·郑语》上说,伯益能议百物,以佐帝舜。伯益来自东夷少昊鸟氏族,所以传说他能知禽兽之言,能与飞鸟通话,《汉书·地理志》云:“伯益知禽兽。”《后汉书·蔡邕传》云:“伯益综声于鸟语。”说的都是这个意思,这与中国最早的史书《尚书》上所言伯益“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的意思是相通的,所以舜曾任命他为虞官。《孟子·滕文公上》另有记载,说舜派遣伯益担任火官,伯益用火焚烧山泽,迫使猛兽逃匿,使过着畜牧流徙生活的人们从此过上了安居垦种的生活。后世尊他为保佑人们免遭猛兽伤害之神——“百虫将军”,并修庙祭祀他,就是这个原因。
舜对伯益的十分信任和器重,便将自己美丽的小女姚氏嫁给了他,并且封伯益于费,所以伯益又叫大费,或叫费侯。
舜之后,夏禹继承了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禹对皋陶伯益父子都非常信任,先打算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皋陶,不意皋陶去世,后指定皋陶长子伯益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在晚年授政于益,让自己的儿子夏启为臣。夏禹在位10年,东巡会稽时逝世,临终遗言传位给伯益。传说伯益为夏禹守丧三年后,将王位避让给了夏启,自己在箕山之北隐居下来。在华夏族人的拥立下,夏启于是即天子之位。这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原来氏族社会“公天下”终于被阶级政权的“家天下”所取代,中国历史进入了文明时代。夏启即天子位以后,便开始消灭伯益的势力,在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越绝书·吴内传》),即每年都以牺牲来祭祀他的亡灵。
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所分衍出黄、赵、江、秦等十多个姓氏,都尊他为始祖。

3、黄姓源自远古嬴姓
我国上古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与后来的黄姓有直接的血源关系。颛顼实际上是上古的一个部落首领,号高阳氏,相传他出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曾任命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任命黎为北正之官,掌管民事。可见颛顼的部落已经有了国家政权的雏形。颛顼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在我国广泛流传,据《淮南子·原道》记载,颛顼曾与共工争帝,颛顼不胜,怒触不周山,而不周山是天的西北支柱,它的崩毁造成天向西倾斜,江河遂向东流去。颛顼的曾孙陆终娶鬼方之女。传说此女长期怀孕而不生产,11年后,其左肋裂开,生出了3个儿子,同样右肋也生出了3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成了许多氏,其中之一为赢氏。嬴氏又分成了14个分支,其中之一即黄姓。陆终的子孙在周武王灭商之后被封于黄,其都城在光州定城西 12里,即今河南潢川县西。由于黄国与楚国邻近,所以长期依附于楚国。其实从血缘上看,楚国王族与黄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楚国的祖先是陆终的第六子季连,即从其母肋下生出来的儿子之一。周文王时季连的后裔鬻熊为文王师,由于这个原因,周成王便封其子于丹阳,从此建立了楚国。楚国强大以后,便不断扩张疆土,消灭了周围许多小国。公元前648年,黄国终于被楚国灭亡了。黄国灭亡后,其国人不忘故国,遂以黄为姓。他们虽然分散于各地,但多距原黄国不远,其中在江夏(今湖北新洲县西)一带聚居最多,故后人遂以江夏为黄姓的郡望。

4、黄姓源自陆终
陆终始祖说相当普遍,尤盛于浙、川、滇、黔、桂、台湾等省,氏学经典《元和姓纂》中明言:“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在以陆终为始祖之说中,黄姓家谱中还出现了几种与此紧密相关而又不尽相同的说法。一是以陆终之子为始祖,如广东《开平黄氏族谱》宋庆元四年(1198)的谱序说:“我黄氏,派出陆终之季子讳云者,轩辕黄帝七世孙也。”另一种情况是以陆终之孙为始祖,如《中国文化网络全书》“氏族”章所引台湾《黄氏宗谱》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情况,如《新安黄氏会通谱·黄氏得姓之祖》中,并列陆终及其后裔四人:陆终、樊(陆终之子)、梁(樊之后,事周武王)、缗(梁泽之后)。在陆终的子孙后裔中,有相当数量的黄姓家谱都以南陆为公为一世大始祖。
一、姓氏源流
黄(Huáng)姓源出有六:
1、出自嬴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
4、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据《中国姓氏大全》、《姓氏词典》、《中国姓氏起源》所载,黄氏起源于中国古代南方的蛮族,为黄国遗民的后裔。另《新唐书》中有“邕管(在广西
境内)蛮有黄姓。唐黄少卿、少高、少温是也。”其实,此支黄氏乃是黄国遗民的后裔。
5、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6、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得姓始祖: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江夏堂:后汉黄香,小时死了母亲,他对父亲最孝,夏天用扇子把父亲的席子扇凉,冬天把父亲的被褥暖热。人夸他的孝:“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大量黄氏族谱记载:因惠连公受封于黄国而得胜。黄国被楚所灭之后,子孙四奔他乡,大部分向楚国腹地内迁,分别定居于湖北的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地,并逐步形成黄氏不同分支。其中一支迁徙至江夏、安陆(今湖北省云梦县东南至武汉市)一带,繁衍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这支黄姓宗族世居江夏,代为冠族,至孝子黄香,才倾天下,黄琼、黄琬位至三公,名震宇内,时人誉称“江夏黄氏,天下无双”。今海内外黄姓子孙万派朝宗江夏,认江夏为郡望与发祥地。江夏堂源此。

二、迁徙分布
黄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潢川县西部一带。自黄国被楚所灭之后,黄姓族人散居各地,有的逃至河南中部,大批则迁入楚国腹地定居于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当地也因黄姓而得名。其中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后发展成为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姓。西晋末年,黄姓与中原士族均大举南迁,成为后来入闽(今福建)的“八大姓氏”之一。战国时代能言善辩、博学的春申君黄歇,他的儿孙后来分居于会稽、江夏、零陵、阳夏等地,所以使江夏郡(今湖北云梦一带)成为黄姓的发展繁衍的中心,并且其分支后来在各地都形成了望族。唐宋时期,黄姓在今福建莆田泉州等地繁衍最为旺盛。黄岸十一世孙黄中庸五子分居于兴化军治雷山、西岩、仙游何岩、龙溪;漳郡西林城、诏安,号称中庸公“四代联登八进士”,繁衍昌盛,逐渐成为闽南之大族。在宋代时,江夏人黄震,官至左司马尚书,重修江夏家谱,并且得到了皇帝“兴化无双,黄府清惠;忠孝两全,金墩望族;簪缨世济、绩学多才”。的御批,后黄姓发展成为江苏大丰金墩、广东汕头金墩支派大姓。北宋末年,外族入侵,莆田金墩人黄大侠南徙杭州钱塘,后成为杭州钱塘著姓,支分福州台江、江苏大丰金墩、广东汕头金墩、海丰陆丰等地。宋元之际,巩溪雷山黄姓称盛于泉郡德化承泽、永春逊边、卿园、亭上、梅林、华岩、官田儒林,惠安潭边奎峰、云南鹤庆金墩、至明末清初,开始移居台湾,后来又有不少人播迁海外。由此可见,黄姓虽起源于潢川定城西黄国故都,但从一开始却主要繁衍于我国湖北江夏郡黄州。现今,黄姓分布主要集中于长江以南地区,以广东、福建、四川、湖南、广西和江苏省比较多,上述六省的黄姓人口约占全国汉族黄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姓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黄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八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二。

三、历史名人
黄 歇:战国时楚之贵族,曾为楚相,因有功,被封为春申君,为战国著名四大公子之一。
黄 霸:西汉淮阳阳夏(今河南省太康)人,历任刺史、御史和丞相,与龚遂同为封建“循史”的代表,合称为“龚黄”。
黄 忠:南阳(今属河南省)人,三国蜀名将,官至后将军,赐爵关内侯。
黄 盖:三国时代零陵泉陵(今湖南省零陵)人,为孙氏宿将,成名于赤壁之战,官至偏将军。
黄 巢:曹州冤句(今山东省荷泽)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积财聚众,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来,因皇室奢侈过度,赋税沈重,加上连年发生水、旱灾,遂致民不聊生,盗匪群起。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率盗匪起事,翌年黄巢起兵响应,乾符五年王仙芝败死於湖北,黄巢被推举为冲天大将军,率众攻掠江、浙、闽、粤等地,广明元年(880年)陷洛阳、长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号为帝,在长安称帝建立大齐政权,年号金统。唐以官爵笼络李克用相援,大败黄巢,巢自刎身亡。
黄 筌:五代后蜀成都(今属四川省)人,精于禽鸟、人物、山水、墨竹等绘画,与江南徐熙并称“黄徐”,形成五代花鸟画两大主要派别。
黄 兴:湖南长沙人,民主革命家,早年参加民主革命运动,是著名领导人之一。
黄庭坚:北宋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修水县)人,其诗与苏轼并称“苏黄”,开创了江西诗派,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黄公望:元代平江常熟(今属江苏省)人,工书法,通音律,善散曲,尤精于山水画,为“元四家”之一。著有《写山水诀》。
黄道婆: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学习并传播了纺织等技术,推动了当时棉纺织业的繁荣与发展。
黄宗羲:浙江省余姚人,明清之际杰出思想家、史学家,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著有《明儒学案》、《宋元学案》。
黄遵宪:广东省嘉应(今梅县)人。清末诗人,其创作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著有《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
黄氏入闽始祖---黄元方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浙江省会稽太守、河南固始人黄道隆弃官入闽,隐居今天的福建省仙游县平朋山,俗称双阳山。后来迁徙到桐城(即泉州)居住,中原战乱稍平,他又回河南固始县老家。西晋后期,黄道隆后裔黄知运,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守,有子黄元方(即黄彦丰),任晋安(今福州)守,为避乱遂于怀帝永嘉二年(308年),举家入闽,卜居福唐(今福州市)黄巷,黄彦丰即成为黄氏入闽始祖,从现在能够查找到的史料看,黄元方(字彦丰)应是黄氏入闽第一人。

1、黄岸(674-756年)
字宗极唐号魁杰,隐士黄冲公子,入闽始祖黄元方字彦丰嫡系十一世孙。黄帝一百零一世孙。唐圣历戌戊年以才德兼全科登进士,官历翰林史馆学士、徐州牧、升广西桂州剌史。自福唐候官(今福州东街)黄巷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黄巷为入莆黄巷之始祖。配赵氏封开国夫人、继邱氏封吉国夫人。唐高宗上元甲戌年正月初五日生,唐肃宗至德丙申年三月廿九日卒。及卒,朝廷哀之、寿八十有二。封开国公,赐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合葬延福寺后灵源山之原,被列为“莆田市涵江区文物保护单位”,子三长明经闽县令谣、次典,季乐。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

『陆』 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白沙镇详细历史文化

楼层: 280白沙镇扼鄂东南门户,东临长江水道,西接京广铁路,南连昌九经济走廊,回北靠武黄经济带。辖区面答积140平方公里,行政村33个,总人口11万。为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乡镇,先后被授予“鄂南明星乡镇”、黄石市乡镇企业“十强乡镇”称号,是鄂东南地区快速崛起的一个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发展潜力巨大的经济重镇。
境内物产丰富,市场繁荣,交通便捷,历史上曾为“长乐园”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中心,交通以大沙铁路、106国道为主线纵穿全境,是连接京沪、京广贯通东西的重要通道。物产以金、银、铜、铁、钨、方解石等资源大镇之称。农业以优质水稻、苎麻、双低油菜、花生、芝麻等形成了万吨级之规模,是著名的苎麻之乡和“阳新豚”主产地之一。初步形成了工业以有色金属矿山开采、加工、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家俱业为主,商业以1.5公里商业街、200多家境内外客户入驻经商的工商业经济体系。

『柒』 湖北东部黄冈黄石,思想,文化是否跟荆州荆门宜昌那边差别较大

湖北东都黄冈黄石跟荆州荆门宜昌在思想文化上并没有多大差别,湖北省只有武汉跟其他地方有一定的差别。

『捌』 黄石矿冶文化到底是什么东西啊请解释!

黄石矿冶文化旅游节暨建市60周年庆典活动于2010.8.21-23日举行。
是为了更好地向国内内外来宾宣传容推介黄石深厚的矿冶文化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也是为了以后申报历史文化名城。
响应党中央的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以前黄石市是以矿产资源产业为主柱发展起来的,比如华新水泥、有色金属公司、大冶铁矿等。现在资源好象快枯竭了,所以城市要转型发展,发展旅游业。建了矿山公园,把以前的铜绿山古矿遗址进行了修葺。还有一些自然风光,“半城山色半城湖”,有山有水。现在确实发展得不错。

『玖』 黄石有哪些历史

黄石是我国青铜文化的发祥地。铜绿山古铜矿遗址距今近3000年的历史,1982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2001年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黄石也是中国近代钢铁工业的摇篮。

在1915年以前,钢铁总产量几乎占全国的100%,大冶铁厂(今冶钢)就是历史的见证。黄石还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1929年,何长工、彭德怀等率红军进驻阳新龙港镇开创鄂东南革命根据地,鄂东南特委直属中央,曾领导过湘鄂赣边区21个县(市)的革命斗争,曾在龙港镇云集政治、经济、文化等48家大机关,被誉为"小莫斯科"。黄石悠久的文化历史是我们引以骄傲的,十分宝贵的文化财富。

从1982年开始,中国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已颁布了三批共99个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共有88个。就其中类型来说,分为七种:

(1)古都型;

(2)传统风貌型;

(3)风景名胜型;

(4)地方及民族特色型;

(5)近现代史型;

(6)特殊职能型;

(7)一般史迹型。

根据考古发现,黄石有世界著名"古铜矿遗址",有现代冶炼产业的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和大冶钢厂。曾有过"三楚铜都"、"钢铁的摇篮"美称。为中国的古代和现代工业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因此,申报特殊职能型的历史文化名城比较合格。其它有的职能型城市也是这样,城市中的某种职能在历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这些城市的特征。如,自贡市以"盐城"而著称,景德镇有"瓷都"之称,毫州则是"药都"。

『拾』 黄蜡石的历史文化

据说,古时的这种黄蜡石生产极少,《金玉琑碎》说:“腊石者,真腊国所出之石也,质坚似玉,非砂石不能磨与琢也。昔人曰碔砆乱玉,碔砆即腊石也。”黄蜡石同其他奇石不同,它不以“透、瘦、漏、皱”著称,而以石表滋润细腻,色彩纯黄,耀人眼目,同样具有任人想象的空间而受人钟爱。
据史料详细记载:黄蜡石出产真腊国(今柬埔寨)及广东潮汕、台山等地,属硅化安岩或砂岩,含铁石英。其油蜡之
黄蜡石质感源于石英,而其颜色则来自氧化的铁质。目前我国的玩石家主要认为质最优的“黄蜡石”产于广西贺州、广东潮州饶平等地,贺州黄蜡石又称八步黄蜡石、八步蜡石、贺州玉,产于广西贺州市东北部30公里的八步区里松乡。该石为内含铁、石英的矽化安山岩或砂岩。石表滋润细腻,触感柔和,质地似玉,色泽光彩耀人,形状怪异叠出,淳朴自然,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是陈设厅堂、点缀园林的上佳石种。里松的蜡石蕴藏量丰富,自明代以来,以其质地坚硬、色泽艳丽夺目和外形奇特怪异而被民间收藏并进贡皇室。广东台山产的黄蜡石也不亚于潮汕蜡石而且色彩更加鲜艳、丰富。蜡石按色可分黄蜡、红蜡、白蜡、黑蜡等四大品类,既有黄中透红、黄中透白、黄中透黑,也有一石多色的多彩蜡石,但黄蜡石以黄色为基本色,故称黄蜡石。从质的品位上,黄蜡石分冻蜡、晶蜡和粗蜡等若干等级,黄蜡石的最高品位是质冻色黄。黄中透红或多色相透加上大自然变化而形成的形态差异确定它千差万别的价值和品位差别。黄蜡石之所以能成为名贵观赏石,除其具备有湿、润、密、透、凝、腻六德外,其主“色相”为黄也是其重要因素。
中华民族对色的概念是:宇宙的黄、红、蓝三颜色“黄”为首,天玄地黄,黄乃土地之色,阴阳五行中“土居中”故黄为中央正色,黄为帝皇,黄河之象征。黄色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共同符号。黄色是佛教、道教、儒家思想中地位最高的颜色。黄蜡极品冻蜡是继田黄石后的新贵,好的冻蜡可与田黄竞美。古代称田黄石为“石帝”,而今品品位高的黄蜡石(冻蜡)应封以石皇后
《金元宝》树化玉传奇的博客

阅读全文

与黄石历史文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