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邮箱的历史
一、我国古代的邮驿与烽火台通信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 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 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绎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如竹简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规定五里一,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到了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有驿站1496处,并将邮驿改称为驿站。
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随着部和七下西洋,还开辟了海上邮驿。清初有官办驿站1600余处,驿卒七万余名,驿马四万多匹,归兵部主管。19世纪中叶以后,驿站经费多被官吏贪污中饱,驿政废驰。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邮政逐步兴起,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于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销驿站。
邮驿制度起源于奴隶制度的国家,盛行于封建社会,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终结。邮驿与烽火台通信虽系历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有组织的进行通信工作的开始。它不仅在我国邮政通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我国古代民间的通信组织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缓不济急,且易延误遗失。我国古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鸿雁捎书”一类的故事,可见古代人民通信多么艰难。而今天人们依旧把鸿雁作为邮政通信的象征,又可见人民群众对邮政通信所寄于的厚望。
民间通信组织的形成,大约始于唐朝。当时主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商贸易的需要。首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有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政府驻长安的办事机构,然后再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如教取回,这也就是今天汇兑业务的萌芽。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乡约”探亲带信的出现。相传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思念家乡,相约每年推派代表回乡探望,往返时带些土产和信件,而后逐渐形成民信局。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交通方便、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民信局由私人经营,以谋利为目的。他们一方面是哪里有利就在那里办,偏僻地区无人管;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招揽生意,相竞为主顾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门收取信件、汇款,收费也可以记帐,等等,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清同治年间(公元1821年到1874年)是民信局的最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已达数千家之多。有的在商业中心上海设总店,各地设分店和代办店,民信局之间互相联营,构成了民间通信网。
自宋、元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带的贫苦人民,有的为了谋生,被拐骗国外做苦工,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要与祖国亲友通信,或将物品和汇款寄回祖国,“侨批局”便应时而生。“侨批局” 实际上就是侨信局,因为福建方言把“信” 叫“批”,所以把为华侨通信服务的侨信局习损称为侨批局。由于侨批局对华侨服务周到,信誉卓著,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和汇款的业务。
自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任凭侵略者侵夺我国邮权,并伙同洋人利用亦官亦洋的特殊权利,采取强令民信局登记,接受海关邮政领导,限制民信局向轮船发运邮件,并采用资本主义的竞争手段,将大部分民信局置于无法经营的境地。到1935年,民信局已被国民党强迫停办,而侨批局一直到解放前夕尚有100多家。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邮政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止,在长达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岁月中,我国邮权同遭丧失,形成了邮驿、民信局、侨批局、客邮、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相继并存的混乱局面,
(一)“客邮”
自1840年中国封建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资本主义侵略者打开后,中国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首先是英国在中国领土上任意开办英国邮局,接踵而来的是法、美、德、俄、日等国也在中国领土开办起他们自己的邮局,而清政府把这些掠夺中国邮权的外国邮局美其名为“客邮”。这些所谓的“客邮”,从沿海到内地,直至边远地区的新疆、内蒙等地,几乎遍布全国。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客邮”的目的,并非为了方便我国人民使用邮政,而是为了对我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目的而服务的。有些国家还利用“客邮”大量贩运鸦片、吗啡等毒品,走私漏税。“容邮”实际上是掠夺我国财富、毒害我国人民的场所。直到1921年在美国召开的九国太平洋会议和限制军备会议上,才通过撤销“在华客邮案”,但日本在东北和英国在西藏的“客邮”,都赖着不撤,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西藏的“容邮”,直到1954年4月1日才移交我国。
(二)海关邮政与大清邮政
海关兼办邮政也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产物。1861年,原由各国使馆自派专差传送文件的办法,因其感到不便,故要求清政府“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当于今天的外交部)代收代寄邮件。清政府承担不久,由于北方捻军和南方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总理衙门怕负责任,便想推给海关办理,而当时海关的总务司(相当于今天海关总署署长)英人赫德,对中国的邮权早已垂涎三尺,此举正中下怀,便于当年(1866年)移交海关兼办邮政。1878年7月发行了第一套大龙邮票;并于次年将所办邮局命名为殖民地色彩的“海关拨驷达”。(拨驷达是英文邮政一POST的译音)。
公元1896年,虽将海关拨驷达改称为大清邮政官局,但邮政大权仍然操纵在英法等外国人手中。1905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相当于交通部,主管铁路邮电),直至1911年海关才将邮政移交给邮传部。移交时,海关当局还向清政府索取了所谓办理邮政垫款、白银184万余两,由清政府逐年计息归还。同时,依旧容许外围人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实际上邮权并未全部收回。
四、中华邮政
1911年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将大清邮政的招牌换成了中华邮政,但邮政大权依旧操纵在帝国主义者手中。例如,当时的邮政总办法国人帛黎,对辛亥革命竞宣布“临时中立”,还在大清邮票上加印“临时中立”字样,经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外交部、交通部联合提出抗议后,又加印了“中华民国”四个宇,成为“中华民国临时中立”的怪邮票。由此可见一斑。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从此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一个新的历程。1924至1927年,爆发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在全国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全国邮政职工也卷入了革命洪流,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撤销洋人邮务长、收回邮权、组织工会、要求改善职工生活待遇等一系列的斗争。这场斗争眼看就要取得胜利,但由于蒋介石的背叛而告失败。
蒋介石在1927年背叛革命,建立起他的反动独裁政权后,把军统、中统特务插进邮局,检扣进步报刊和邮件,同时摧残和镇压邮政职工的反抗运动。到了民国后期,中华邮政虽日具有一些现代通信事业的基础,但由于国民党的腐败和破坏,当1949年回到人民手中时,已变成了一个残破不全、连职工工资也无钱发放的烂摊子。
五、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人民邮政
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首先开辟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当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为了革命的需要,创立了一种叫“步递哨”的通信组织。其通信方法是由党组织指定部分群众,负责一村传一村,一站传一站的把各村连成一个通信网。后来为了适应反围剿斗争的需要,又将这种群众性的“步递哨”发展成“传山哨”。传山哨也是群众性通信组织,以农村赤卫队为基础,指定若干哨员,每个哨员有一定哨点,平时在山头放哨,发现敌情,用信号将敌人人数、武器种类、行动方向等传给邻村。
另外,革命根据地和国民党统治下的部分地区,还设立了地下交通站,来往传递信息,护送干部和运送物资。
1928年5月湘赣边区工农民主政府,在江西永新县成立了中华赤色邮政湘赣省总局,并于次年发行了邮票。图案是空心五角屋,中有镰刀和锤子。1932年3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赤色邮政对红军指战员及其家属互寄的信件免费优待,党政军各单位的通信实行贴票制度,对中华邮政发来的邮件,代收代投。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陕北,成立陕甘宁苏维埃,备省设苏维埃邮政分局,县设邮局。1936年在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内务部领导下,成立了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总局。
在抗日战争时期,各解放区内、从边区到各行署、专区、县,甚至各树庄都设有通信组织。如陕甘宁边区即设有通信总站,在各重要地区设有分站,各县设有县站,各区设有联络站,各村还有沿村传递的农村通信站。其他各根据地的通信组织也大体相同。由于各根据地经常处在战争环境中,各机关团体经常移动,有时一天之内要转移三四个地方,但我们的交通站仍能保证各级党组织直到党中央以及各地区彼此间的联系。当时的口号是:“一处通,百处通;这里不通,那里通” ;“县不出县,区不出区” ,坚守岗位,顽强战斗。为了通过敌伪封锁线,还在各交通要道组织了“武装交通队” 。当时京汉、京包、京津各个铁路沿线,敌军都在铁路两旁挖了深达两三丈的壕沟,沟外筑起高墙,墙上架着铁丝网,铁丝网上还挂着铃和灯,每隔不远就有座岗楼,由敌伪军守望。我们的交通站既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完成通信任务的。
在抗日根据地的交通站,不但传送党政军民的公文和信件,还发行抗日报刊。交通员们把抗日报刊传播到各个根据地的每个角落,鼓舞了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抗日斗争意志。有时还把报纸贴到敌人的据点里和岗楼上,甚至贴到敌人盘据着的城门上,对鼓舞人民斗志、瓦解敌伪军心也起了很大作用。
从事革命通信工作的前辈们,都是忠心耿耿,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的通信事业。他们在遇到敌人的时候,不措“与文件共存亡’,用生命来保住党的重要文件,写下了无数可歌可颂的光辉篇章。
在解放战争中,组织和扩大了随军邮政机构来支援战争。在各野战军政治部之下都建立了军邮总局,在各兵团、纵队和师团中设立了许多军邮分局、支局和军邮站,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军邮通信系统。
大家知道,当时我军采用的是运动战,一支部队常常一天转移几次。可是我们的军邮局却有办法使各部队和后方的邮件随时都能交流.当时,我们军邮局的交通员们一般还都是肩背步行,往往白天跑七八十里路,晚上又跟着部队行军。有时在特殊情况下,部队一昼夜行军二三百里路,军邮员也要在这二三百里路上带着邮件一站一站的跟着跑。有些军邮员往往连续十天半月行军,几天几夜不睡觉,而且在长途跋涉之后又立即投入线前战地的通信工作。他们把后方报刊和指成员们的家债,一直送到前沿阵地,大大鼓舞了士气,支援了解放战争。
六、建国以来人民邮电事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邮电通信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类邮政业务量都有大幅度增长。1988年与1949年比较,邮政业务总量由69500万件发展到了3149900多万件,增长了44倍,业务收入达323000多万元增长了35培。其中:函件由59000万件发展为5970O0万件,增长了9倍;包件由277万件发展到10500万件,增长了37倍;汇票由447万张发展到17500多万张,增长了38倍;报刊发行由建国初期实行邮发合一时的8900万份,发展到25160O0多万份,增长了280多倍。近几年还陆续开办了特快专递、电子信函、邮政快件业务和恢复开办了邮政储蓄业务,深受广大用户欢迎。
在国际邮政通信方面也有很大发展。目前,我国已与世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直接通邮关系,年收寄国际函件8200多万件,包件近60万件。中国集邮总公司还向8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中国邮票,我国邮政还同16O多个国家交换邮票。
40年来,邮政固定资产由5亿元增加到20亿元。改革开放的十年邮政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前30年的总和。邮政服务机构达52800处,比建国初期增加了一倍,其中农村地区占80%以上,增加了60多倍,从而基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广大农村和边疆地区不通邮的局面。
全国邮路总长度达150多万公里,比建国初期增加了7倍.目前,具有自备火车邮箱500多辆,邮运汽车9600多辆,机动邮船15艘,加上委托民航运邮,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形成一个水陆空邮政运输网。
随着社会主义电通信事业的发展,邮电职工队伍已由1949年的103000人发展到1989年的1028000人。他们在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自觉地接受党的部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发扬“人民邮电为人民”的优良传统,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格的通信纪律、在社会上赢得信誉,人民群众亲切地称呼邮递员为“绿衣使者” 。
在邮电企业管理方面,经过长期反复实践,初步取得了适合我国具体情况的社会主义管理体制和制度,从而使邮电企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进程中,基本上适应了党和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对通信的需要。
在党的对外实行开放,对内搞活经济,加快“四化”建设的方针指引下,被列入先行行列的邮电通信事业将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邮电通信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先行官”作用,保证到2000年使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翻的宏伟目标,届时我国将建成一个以邮区中心局为基础以缩短传递时限为目标的水、陆、空多层次、多渠道、综合利用、四通八达的邮政通信网。
『贰』 邮箱是谁发明的
电子邮件发展历史 电子邮件的诞生 据电子邮件的发明人雷.汤姆林森(RayTomlinson)回忆道,电子邮件的诞生是在1971年秋季(确切的时间已经无法考证),当时已经有一种可传输文件的电脑程序以及一种原始的信息程序。但两个程序存在极大的使用局限——例如:使用信息程序的人只能给接收方发送公报,接收方的电脑还必须与发送方一致。 发明电子邮件时,汤姆林森是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博尔特.贝拉尼克.纽曼研究公司(BBN)公司的重要工程师,当时,这家企业受聘于美国军方,参与Arpanet网络(互联网的前身)的建设和维护工作。汤姆林森对已有的传输文件程序以及信息程序进行研究,研制出一套新程序,它可通过电脑网络发送和接收信息,再也没有了以前的种种限制。为了让人们都拥有易识别的电子邮箱地址,汤姆林森决定采用@符号,符号前面加用户名,后面加用户邮箱所在的地址。电子邮件由此诞生。 电子邮件的30年发展历程 虽然电子邮件是在70年代发明的,它却是在80年才得以兴起。70年代的沉寂主要是由于当时使用Arpanet网络的人太少,网络的速度也仅为目前56Kbps标准速度的二十分之一。受网络速度的限制,那时的用户只能发送些简短的信息,根本别想象现在那样发送大量照片;到80年代中期,个人电脑兴起,电子邮件开始在电脑迷以及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开来;到90年代中期,互联网浏览器诞生,全球网民人数激增,电子邮件被广为使用。 Eudora简史 使电子邮件成为主流的第一个程序是Euroda,是由史蒂夫·道纳尔在1988年编写的。由于Euroda是第一个有图形界面的电子邮件管理程序,它很快就成为各公司和大学校园内的主要使用的电子邮件程序。 然而Euroda的地位并没维持太长时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Netscape和微软相续推出了它们的浏览器和相关程序。微软和它开发的Outlook使Euroda逐渐走向衰落。 在过去5年中,关于电子邮件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基于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任何联网的计算机在邮件网站上维护他们的邮件帐号,而不是只能在他们家中或公司的联网电脑上使用邮件。这种邮件是由Hotmail推广的。如今Hotmail已经成为一大热门网站,微软在8月宣布,邮件服务的用户已经达到了1.1亿。但微软在1998年收购此网站的时候却仅用了4亿美元,这个价格后来令Hotmail的创建者沙比尔·布哈蒂尔后悔不迭。 Hotmail的成功使一大批竞争者得到了启发,很快电子邮件成为门户网站的必有服务,如雅虎,netscape,Exicite和Lycos等,都有自己的电子邮件服务。
希望采纳
『叁』 电子邮箱最早是谁先发明的
电子邮件发展历史
电子邮件的诞生
据电子邮件的发明人雷.汤姆林森(RayTomlinson)回忆道,电子邮件的诞生是在1971年秋季(确切的时间已经无法考证),当时已经有一种可传输文件的电脑程序以及一种原始的信息程序。但两个程序存在极大的使用局限——例如:使用信息程序的人只能给接收方发送公报,接收方的电脑还必须与发送方一致。
发明电子邮件时,汤姆林森是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博尔特.贝拉尼克.纽曼研究公司(BBN)公司的重要工程师,当时,这家企业受聘于美国军方,参与Arpanet网络(互联网的前身)的建设和维护工作。汤姆林森对已有的传输文件程序以及信息程序进行研究,研制出一套新程序,它可通过电脑网络发送和接收信息,再也没有了以前的种种限制。为了让人们都拥有易识别的电子邮箱地址,汤姆林森决定采用@符号,符号前面加用户名,后面加用户邮箱所在的地址。电子邮件由此诞生。
电子邮件的30年发展历程
虽然电子邮件是在70年代发明的,它却是在80年才得以兴起。70年代的沉寂主要是由于当时使用Arpanet网络的人太少,网络的速度也仅为目前56Kbps标准速度的二十分之一。受网络速度的限制,那时的用户只能发送些简短的信息,根本别想象现在那样发送大量照片;到80年代中期,个人电脑兴起,电子邮件开始在电脑迷以及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开来;到90年代中期,互联网浏览器诞生,全球网民人数激增,电子邮件被广为使用。
Eudora简史
使电子邮件成为主流的第一个程序是Euroda,是由史蒂夫·道纳尔在1988年编写的。由于Euroda是第一个有图形界面的电子邮件管理程序,它很快就成为各公司和大学校园内的主要使用的电子邮件程序。
然而Euroda的地位并没维持太长时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Netscape和微软相续推出了它们的浏览器和相关程序。微软和它开发的Outlook使Euroda逐渐走向衰落。
在过去5年中,关于电子邮件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基于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任何联网的计算机在邮件网站上维护他们的邮件帐号,而不是只能在他们家中或公司的联网电脑上使用邮件。这种邮件是由Hotmail推广的。如今Hotmail已经成为一大热门网站,微软在8月宣布,邮件服务的用户已经达到了1.1亿。但微软在1998年收购此网站的时候却仅用了4亿美元,这个价格后来令Hotmail的创建者沙比尔·布哈蒂尔后悔不迭。
Hotmail的成功使一大批竞争者得到了启发,很快电子邮件成为门户网站的必有服务,如雅虎,netscape,Exicite和Lycos等,都有自己的电子邮件服务。
『肆』 邮件的发展历程
E时代的到来,邮件 更是在网络生活中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网络邮件收发频率远大于普通的邮递员送信。节约了很多成本,方便多多。
第一封电子邮件的由来 对于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e-mail),根据资料查找,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1969年10月 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
据《互联网周刊》报道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时间应该是1969年10月),这条消息只有两个字母:“LO”。Leonard K.教授因此被称为电子邮件之父。
Leonard K.教授解释,“当年我试图通过一台位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计算机和另一台位于旧金山附近斯坦福研究中心的计算机联系。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从一台计算机登录到另一台机,当时登录的办法就是键入L-O-G。于是我方键入L,然后问对方:‘收到L了吗?’对方回答:‘收到了。’然后依次键入O和G。还未收到对方收到G的确认回答,系统就瘫痪了。所以第一条网上信息就是‘LO’,意思是‘你好!我完蛋了。
另一个说法是:
1971年,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阿帕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出现了:参加此项目的科学家们在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使用的是不同的计算机,每个人的工作对别人来说都是没有用的。他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借助于网络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的方法。为阿帕网工作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Ray Tomlinson把一个可以在不同的电脑网络之间进行拷贝的软件和一个仅用于单机的通信软件进行了功能合并,名之为SNDMSG(即Send Message)。为了测试,他使用这个软件在阿帕网上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收件人是另外一台电脑上的自己。尽管这封邮件的内容连Tomlinson本人也记不起来了,但那一刻仍然具备了十足的历史意义:电子邮件诞生了。Tomlinson选择@符号作为用户名与地址的间隔,因为这个符号比较生僻,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当中,而且这个符号的读音也有着在的含义。阿帕网的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欢迎了这个石破天惊般的创新。他们天才的想法及研究成果,现在可以用最快的--快得难以觉察--速度来与同事共享了。他们中的许多人回想起来,都觉得阿帕网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当中,电子邮件功不可没。
『伍』 谁发明了电子邮箱
电子邮件发展历史
电子邮件的诞生
据电子邮件的发明人雷.汤姆林森(RayTomlinson)回忆道,电子邮件的诞生是在1971年秋季(确切的时间已经无法考证),当时已经有一种可传输文件的电脑程序以及一种原始的信息程序。但两个程序存在极大的使用局限——例如:使用信息程序的人只能给接收方发送公报,接收方的电脑还必须与发送方一致。
发明电子邮件时,汤姆林森是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博尔特.贝拉尼克.纽曼研究公司(BBN)公司的重要工程师,当时,这家企业受聘于美国军方,参与Arpanet网络(互联网的前身)的建设和维护工作。汤姆林森对已有的传输文件程序以及信息程序进行研究,研制出一套新程序,它可通过电脑网络发送和接收信息,再也没有了以前的种种限制。为了让人们都拥有易识别的电子邮箱地址,汤姆林森决定采用@符号,符号前面加用户名,后面加用户邮箱所在的地址。电子邮件由此诞生。
电子邮件的30年发展历程
虽然电子邮件是在70年代发明的,它却是在80年才得以兴起。70年代的沉寂主要是由于当时使用Arpanet网络的人太少,网络的速度也仅为目前56Kbps标准速度的二十分之一。受网络速度的限制,那时的用户只能发送些简短的信息,根本别想象现在那样发送大量照片;到80年代中期,个人电脑兴起,电子邮件开始在电脑迷以及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开来;到90年代中期,互联网浏览器诞生,全球网民人数激增,电子邮件被广为使用。
Eudora简史
使电子邮件成为主流的第一个程序是Euroda,是由史蒂夫·道纳尔在1988年编写的。由于Euroda是第一个有图形界面的电子邮件管理程序,它很快就成为各公司和大学校园内的主要使用的电子邮件程序。
然而Euroda的地位并没维持太长时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Netscape和微软相续推出了它们的浏览器和相关程序。微软和它开发的Outlook使Euroda逐渐走向衰落。
在过去5年中,关于电子邮件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基于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任何联网的计算机在邮件网站上维护他们的邮件帐号,而不是只能在他们家中或公司的联网电脑上使用邮件。这种邮件是由Hotmail推广的。如今Hotmail已经成为一大热门网站,微软在8月宣布,邮件服务的用户已经达到了1.1亿。但微软在1998年收购此网站的时候却仅用了4亿美元,这个价格后来令Hotmail的创建者沙比尔·布哈蒂尔后悔不迭。
Hotmail的成功使一大批竞争者得到了启发,很快电子邮件成为门户网站的必有服务,如雅虎,netscape,Exicite和Lycos等,都有自己的电子邮件服务。
『陆』 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展
20年过去了,和措恩教授一起敲开中国互联网大门的王运丰教授已于10年前辞世,措恩教回授本人也答已64岁,到了快退休的年纪。不过,让措恩教授感到欣慰的是,中国人民没有忘记他。措恩说,他经常接到中国方面的邀请,到中国访问,与中国科技界进行交流。
9月18日,数十位中外学者在德国波斯坦大学集会,纪念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周年。胡启恒院士代表中国互联网业界向措恩教授赠送了一块水晶玻璃功德牌,上面刻着:衷心感谢您为中国互联网早期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现在中国是使用互联网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政府对互联网在中国的广泛使用提出了互联网+的宏伟计划,中国将通过互联网改变现有的一些工作和生活习惯,让人们在互联网+的时代中,获得更快捷高效的发展质量,让人们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柒』 email的原理及发展历史
电子邮件的诞生
据电子邮件的发明人雷.汤姆林森(Ray Tomlinson)回忆道,电子邮件的诞生是在1971年秋季(确切的时间已经无法考证),当时已经有一种可传输文件的电脑程序以及一种原始的信息程序。但两个程序存在极大的使用局限——例如:使用信息程序的人只能给接收方发送公报,接收方的电脑还必须与发送方一致。
发明电子邮件时,汤姆林森是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博尔特.贝拉尼克.纽曼研究公司(BBN)公司的重要工程师,当时,这家企业受聘于美国军方,参与Arpanet网络(互联网的前身)的建设和维护工作。汤姆林森对已有的传输文件程序以及信息程序进行研究,研制出一套新程序,它可通过电脑网络发送和接收信息,再也没有了以前的种种限制。为了让人们都拥有易识别的电子邮箱地址,汤姆林森决定采用@符号,符号前面加用户名,后面加用户邮箱所在的地址。电子邮件由此诞生。
电子邮件的30年发展历程
虽然电子邮件是在70年代发明的,它却是在80年才得以兴起。70年代的沉寂主要是由于当时使用Arpanet网络的人太少,网络的速度也仅为目前56Kbps标准速度的二十分之一。受网络速度的限制,那时的用户只能发送些简短的信息,根本别想象现在那样发送大量照片;到80年代中期,个人电脑兴起,电子邮件开始在电脑迷以及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开来;到90年代中期,互联网浏览器诞生,全球网民人数激增,电子邮件被广为使用。
Eudora简史
使电子邮件成为主流的第一个程序是Euroda,是由史蒂夫·道纳尔在1988年编写的。由于Euroda是第一个有图形界面的电子邮件管理程序,它很快就成为各公司和大学校园内的主要使用的电子邮件程序。
然而Euroda的地位并没维持太长时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Netscape和微软相续推出了它们的浏览器和相关程序。微软和它开发的Outlook使Euroda逐渐走向衰落。
在过去5年中,关于电子邮件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基于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任何联网的计算机在邮件网站上维护他们的邮件帐号,而不是只能在他们家中或公司的联网电脑上使用邮件。这种邮件是由Hotmail推广的。如今Hotmail已经成为一大热门网站,微软在8月宣布,邮件服务的用户已经达到了1.1亿。但微软在1998年收购此网站的时候却仅用了4亿美元,这个价格后来令Hotmail的创建者沙比尔·布哈蒂尔后悔不迭。
Hotmail的成功使一大批竞争者得到了启发,很快电子邮件成0为门户网站的必有服务,如雅虎,netscape,Exicite和Lycos等,都有自己的电子邮件服务。
『捌』 电子邮件是什么时候产生的
电子邮件翻译自英文的email或e-mail,它表示通过电子通讯系统进行信件的书写、发送和接收。今天使用的最多的通讯系统是互联网,同时电子邮件也是互联网上作受欢迎的功能之一。通过电子邮件系统,您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格(不管发送到哪里,都只需负担电话费和网费即可),以非常快速的方式(几秒钟之内可以发送到世界上任何你指定的目的地),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的网络用户联络系,这些电子邮件可以是文字、图象、声音等各种方式。同时,您可以得到大量免费的新闻、专题邮件,并实现轻松的信息搜索。这是任何传统的方式也无法相比的。正是由于电子邮件的使用简易、投递迅速、收费低廉,易于保存、全球畅通无阻,使得电子邮件被广泛地应用,它使人们的交流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
什么是电子邮件呢?每一个申请互联网帐号的用户都会有一个电子邮件地址。它是一个很类似于用户家门牌号码的邮箱地址,或者更准确地说,相当于你在邮局租用了一个信箱。因为传统的信件是由邮递员送到你的家门口,而电子邮件则需要自己去查看信箱,只是您不用跨出家门一步。电子邮件来源于专有电子邮件系统。早在互联网流行以前很久,电子邮件就已经存在了,是在主机-多终端的主从式体系中从一台计算机终端向另一计算机终端传送文本信息的相对简单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
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之后,它现在已经演变成为一个更加复杂并丰富得多的系统,可以传送声音、图片、图象、文档等多媒体信息,以至于如数据库或帐目报告等更加专业化的文件都可以电子邮件附件的形式在网上分发。现在,电子邮件已成为许多商家和组织机构的生命血脉。用户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的讨论会进行项目管理,并且有时要根据快速,或洲际的电子邮件信息交换进行重要的决策行动。但毫无疑问的是,互联网扩展了其应用的范围。过去只能在其局域网上进行交谈的公司现在可以通过网络与他们的客户、竞争伙伴和世界上的任何人进行通信和交流。一旦某个组织的电子邮件系统运行在支持TCP/IP协议的网络上或具有支持两个互联网邮件服务协议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和POP(邮局协议)之一的互联网网关,它的邮件用户就能够连接到任何具有相似连接的电子邮件地址上了,并且不论其电子邮件帐户在何处。
电子邮件发展历史
电子邮件的诞生
据电子邮件的发明人雷.汤姆林森(RayTomlinson)回忆道,电子邮件的诞生是在1971年秋季(确切的时间已经无法考证),当时已经有一种可传输文件的电脑程序以及一种原始的信息程序。但两个程序存在极大的使用局限——例如:使用信息程序的人只能给接收方发送公报,接收方的电脑还必须与发送方一致。
发明电子邮件时,汤姆林森是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博尔特.贝拉尼克.纽曼研究公司(BBN)公司的重要工程师,当时,这家企业受聘于美国军方,参与Arpanet网络(互联网的前身)的建设和维护工作。汤姆林森对已有的传输文件程序以及信息程序进行研究,研制出一套新程序,它可通过电脑网络发送和接收信息,再也没有了以前的种种限制。为了让人们都拥有易识别的电子邮箱地址,汤姆林森决定采用@符号,符号前面加用户名,后面加用户邮箱所在的地址。电子邮件由此诞生。
电子邮件的30年发展历程
虽然电子邮件是在70年代发明的,它却是在80年才得以兴起。70年代的沉寂主要是由于当时使用Arpanet网络的人太少,网络的速度也仅为目前56Kbps标准速度的二十分之一。受网络速度的限制,那时的用户只能发送些简短的信息,根本别想象现在那样发送大量照片;到80年代中期,个人电脑兴起,电子邮件开始在电脑迷以及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开来;到90年代中期,互联网浏览器诞生,全球网民人数激增,电子邮件被广为使用。
使电子邮件成为主流的第一个程序是Eudora,是由史蒂夫.道纳尔在1988年编写的。由于Euroda是第一个有图形界面的电子邮件管理程序,它很快就成为各公司和大学校园内的主要使用的电子邮件程序。
然而Eudora的地位并没维持太长时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Netscape和微软相续推出了它们的浏览器和相关程序。微软和它开发的Outlook使Eudora逐渐走向衰落。
在过去5年中,关于电子邮件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基于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任何联网的计算机在邮件网站上维护他们的邮件帐号,而不是只能在他们家中或公司的联网电脑上使用邮件。这种邮件是由Hotmail推广的。如今Hotmail已经成为一大热门网站,微软在8月宣布,邮件服务的用户已经达到了1.1亿。Hotmail的成功使一大批竞争者得到了启发,很快电子邮件成为门户网站的必有服务,如Yahoo,Netscape,Exicite和Lycos等,都有自己的电子邮件服务。
『玖』 电子邮件的历史
对于世界上第一封电子邮件(e-mail),根据资料,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
1969年10月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
据《互联网周刊》报道世界上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由计算机科学家Leonard K.教授发给他的同事的一条简短消息(时间应该是1969年10月),这条消息只有两个字母:“LO”。Leonard K.教授因此被称为电子邮件之父。
Leonard K.教授解释,“当年我试图通过一台位于加利福尼亚大学的计算机和另一台位于旧金山附近斯坦福研究中心的计算机联系。我们所做的事情就是从一台计算机登录到另一台机。当时登录的办法就是键入L-O-G。于是我方键入L,然后问对方:‘收到L了吗?’对方回答:‘收到了。’然后依次键入O和G。还未收到对方收到G的确认回答,系统就瘫痪了。所以第一条网上信息就是‘LO’,意思是‘你好!’”
第二种说法
1971年,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阿帕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出现了:参加此项目的科学家们在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是却不能很好地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原因很简单,因为大家使用的是不同的计算机,每个人的工作对别人来说都是没有用的。他们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借助于网络在不同的计算机之间传送数据的方法。为阿帕网工作的麻省理工学院博士Ray Tomlinson把一个可以在不同的电脑网络之间进行拷贝的软件和一个仅用于单机的通信软件进行了功能合并,命名为SNDMSG(即Send Message)。为了测试,他使用这个软件在阿帕网上发送了第一封电子邮件,收件人是另外一台电脑上的自己。尽管这封邮件的内容连Tomlinson本人也记不起来了,但那一刻仍然具备了十足的历史意义:电子邮件诞生了。Tomlinson选择@符号作为用户名与地址的间隔,因为这个符号比较生僻,不会出现在任何一个人的名字当中,而且这个符号的读音也有着在的含义。阿帕网的科学家们以极大的热情欢迎了这个石破天惊般的创新。他们天才的想法及研究成果,现在可以用最快的--快得难以觉察--速度来与同事共享了。许多人回想起来,都觉得阿帕网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当中,电子邮件功不可没。(这个说法也是较为广传的。) 使电子邮件成为主流的第一个程序是Euroda,是由史蒂夫·道纳尔在1988年编写的。由于Euroda是第一个有图形界面的电子邮件管理程序,它很快就成为各公司和大学校园内的主要使用的电子邮件程序。
然而Euroda的地位并没维持太长时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Netscape和微软相续推出了它们的浏览器和相关程序。微软和它开发的Outlook使Euroda逐渐走向衰落。
在过去5年中,关于电子邮件发生的最大变化是基于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的兴起。人们可以通过任何联网的计算机在邮件网站上维护他们的邮件帐号,而不是只能在他们家中或公司的联网电脑上使用邮件。这种邮件是由Hotmail推广的。如今Hotmail已经成为一大热门网站,微软在8月宣布,邮件服务的用户已经达到了1.1亿。但微软在1998年收购此网站的时候却仅用了4亿美元,这个价格后来令Hotmail的创建者沙比尔·布哈蒂尔后悔不迭。
Hotmail的成功使一大批竞争者得到了启发,很快电子邮件成为门户网站的必有服务,如雅虎,netscape,Exicite和Lycos等,都有自己的电子邮件服务。
『拾』 电子邮件诞生并发展于哪一年 A.1972年 B.1974年 C.1971年 D.1973年
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