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历史文化链

历史文化链

发布时间:2021-02-06 05:26:23

㈠ 《亚尔斯兰战记》有哪些历史文化背景

里面的历史文化背景大概有包含了中枢令,军机大臣这些历史上会出现的官职。中枢令是这个地位在亚尔斯兰兵收复国土,实际上就是地位比其其他的臣子优先负责御前会议书记工作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公文书也都是由中书令起草的,这个地位最需要的不是谋略,而是人望而且也需要某种程度的年龄,地位,威严经验和知名度。

㈡ 历史文化相关知识

我回答下第一个问题:欧洲和中国封建制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中央集权的程度不同。中国封建制下中央集权相当集中,几本处于人治的状态,君主的权利几乎是无穷大,对地方的统治力很强大,地方长官只有治理权,而无领土权;而欧洲的封建制下君主也只是对自己的领地有直接统治权,欧洲大小封地到处都是,几本上整个领土都被分封掉。地方长官就是领主,领主的土地是君主也无法直接剥夺的,地方的平民是先向本地领主效忠,本地领主再向君主效忠,君权集中程度不够,完全建立在封地领主的忠诚上。
ps:中国是政治独立,宗教基本没有进入统治阶层;而欧洲是政、教同时拥有统治权,甚至教权在政权之上。
1、我国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2、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国情出发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设计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保证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协调均衡发展的根本保证。而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的国情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我们建设新农村面临的国情是怎样的呢?

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不是农业强国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还未发生根本变化——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很大的国家,也就是说,中国根本上还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不是一个工业大国。
与发达国家相比,这是我们的一大劣势。然而,优势与劣势是相对的,不是绝的,从人口生存与发展的第一需要就是粮食这个角度来看,农业大国自有其发展优势。尤其中国有占世界的1/6人口,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没有农业大国这个优势,我们就很难保证粮食自给自足,更别谈对其他国家提供粮食援助了。

我们要放眼世界看中国。
在世界各国纷纷积极发展工业、服务业时,联合国粮农组织于2006年10月9日发布的一项报告让世界为之震惊。报告称,全球正面临着30年来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有40个国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粮食短缺,迫切需要国际社会提供粮食援助,否则就可能面临饥荒。美国媒体则报道称,目前全球的粮食储备只能勉强满足人们50多天的需求,已经跌破粮食储备70天的安全线。这些警告是否言过其实?世界粮食安全到底处于什么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名单,40个粮食短缺国中 有26个非洲国家(安哥拉、布隆迪、埃塞俄比亚、几内亚、肯尼亚、利比里亚、尼日尔、塞拉利昂、索马里、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乌干达、津巴布韦等),10个亚洲国家(阿富汗、印尼、伊拉克、朝鲜、黎巴嫩、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东帝汶),3个拉丁美洲国家(哥伦比亚、古巴、海地)和俄罗斯(指车臣共和国)。
这项名为《农业收成预计和粮食现状》的报告显示,全球一些地区2006年农作物减产已成定局,预计全球粮食产量只有20.13亿吨,与2004年的26.8亿吨相比,已经是连续第二年呈下降趋势。美国农业部对全球粮食产量的预测更为悲观,认为2006年只有19.84亿吨,这意味着将会有大量的缺口要靠往年的存粮来填补。
粮食安全不单单是解决温饱问题,其战略意义也不可小视。目前,世界粮食分布不均是一大特点。全世界共有近15亿公顷的耕地,近1/2被用作粮食生产。从大洲看,世界粮食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粮食出口国主要集中在10几个国家,而进口国则达100多个。近些年,美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等国不仅是储粮大户,更控制了世界粮食出口量的80%左右。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先进的技术和广阔的耕地资源,生产着远远超过其本身消费量的粮食,而且这些粮食还成了对其他国家进行政治和经济干预的“武器”。
造成目前世界上一些地区粮食短缺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一是地理因素。土地退化,耕地数量减少,人口与土地的比例严重失衡,无法满足粮食供应,导致很多国家常年粮食短缺,比如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
二是自然灾害。反常的炎热和干旱无雨的天气使全球很多粮食生产国不同程度的减产。印度和巴基斯坦史无前例的洪水造成了上百万人居无定所,食不果腹;而尼泊尔约有4.5万人受干旱和水灾影响,急需外部粮食援助。反常的天气也对苏丹及东非一些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使当地农民本就贫困不堪的生活雪上加霜。
三是政局不稳和持续的战乱。伊拉克、阿富汗、苏丹等国受到地区冲突和安全局势恶化的影响,当地不少居民正在等待国际粮食援助。
四是政策因素。国际市场政策与国家发展政策的非科学,甚至背离人性、远违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盲目鼓励工业发展,形成社会畸形格局。工业品不仅不能吃,而且有的工业生产还依赖农业,消耗粮食。
作为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在粮食问题上中国一直受到世界的关注,并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上个世纪,美国有个社会学家莱斯特·布朗曾写了《谁来养活中国》一书,大肆炒作“中国粮食威胁论”。邻国日本也不断出现担心中国人“吃掉”他们粮食的声音。
事实却是,中国没有让别人养,反而养活了世界上很多人。近25年来,世界主要农产品增长份额20%以上来自中国,中国粮食年产量从3亿吨增至5亿吨,不仅以事实回答了布朗的质疑,还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中国在全球千年发展目标中所做的贡献,给予再高评价也不过分”的赞誉,同时让所谓“中国粮食威胁论”不攻自破。
2006年成为一个分水岭,此后中国不再接受联合国的粮食援助。9月,世界粮食计划署的报告称,中国在2005年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欧盟的世界第三大粮食援助捐赠国。报告说,中国2005年提供的对外粮食援助比上一年增长2.6倍。中国对外粮食援助的主要对象是朝鲜,其他的受援国有利比里亚、几内亚比绍、斯里兰卡等10多个国家。
如果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世界上约有1/5的国家处于缺粮状态,那么这种局面是否会蔓延,导致世界范围内的饥荒呢?瑞典农业科技大学的粮食问题专家约翰松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饥荒问题的核心,是究竟多少粮食才能满足当前的人口需要。关于这个问题,各国专家曾有过不同的统计。例如美国有一本书叫《挽救之道》,认为世界上只能生存5亿到9亿人,其余的人全属“多余”,应该被消灭。而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专家通过计算说,全球耕地的潜在供应力为360亿人口。最近几年,多数学者认为,按当今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科技水平,粮食供应的极限人口应在110亿左右。
约翰松认为,就全球而论,当前粮食的供应基本能满足需求,今后若干年也会如此,但只要粮食供求的不平衡没有消除,在部分国家出现饥荒就会成为一种常态。同时他也指出,由于饥荒引起移民潮等动荡,会反过来影响到那些粮食生产和出口的发达国家,这样,全球出现饥荒就不是危言耸听。

我认为,中国的劣势不在于农业大国,而在于不是农业强国。如果中国成为农业强国,不仅可以实现社会经济更快、更好的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世界进步发挥更大的作用。
发达国家农业投资额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通常为10%以上。中国1990年财政支出用于农业的比重为10%,1995年下降为6.3%,2001年为5.5%。2006年有所增加,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农业投资最多、增幅最大的一年,但是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农业资金投入不足,使许多相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形成了政策落实断层、基础建设断层、科研工作断层、农技推广断层等问题。
在13亿人口中,有70%是农民,可是农民的素质很低,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只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和半文盲。
除了个别机械化大农场外,广大的农村仍然使用着铁犁、木耧、耕牛,生产工具极其落后,与春秋战国时期没有本质区别。
农民赖以生存的土地,有的因四季耕种不得轮休,导致地力极薄;有的因远离水源,无灌溉条件,从古至今一直靠天种地、靠天放牧、靠天吃饭;有的因破坏了自然环境,造成沙化、盐碱化程度日趋严重。
除了水稻、小麦、玉米等几种良种在一部分农村得到推广外,大部分五谷杂粮仍旧用普通的种子,并沿用传统的耕作方式,农产品产量和科技含量极低。有许多地方连台像样的机器也没有,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能力极其微弱,甚至几乎等于零。
农业组织化程度很低,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经营分散,无法开展集约经营、规模经营。山村耕地有限,不适宜大面积耕作,可是广袤的大平原也是东一块小麦、西一块玉米,田间管理极其粗放,短期行为严重,既没有规模效益,也没有长期效益。
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土地产出率很低,农产品成本很高,质量很差,价格呈下降趋势,不仅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而且农民面临着增产不增收的尴尬处境。

2、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民是主体公民

印度
参考资料:http://www.world68.com/sort.asp?bid=8(印度网站导航)

印度共和国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陆,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十亿人口以及上百种语言。如按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印度是全球第四大经济体。
印度的地形分为三部分:尼泊尔以西的中,印边境为喜马拉雅山地,北部主要是恒河平原,南部为德干高原
“印度"(旧译:“天竺”、“身毒“)这个名字来源于梵文,得名于印度河。印度人自称“婆罗多”(भारत / Bhārata)。与印度接壤的国家包括了孟加拉国、缅甸、中国、不丹、锡金(印度已将其归并为自己的一个邦,而不再将其视为邻国)尼泊尔和巴基斯坦,印度又与斯里兰卡和马尔代夫隔海相望。(除此之外,按印度的观点阿富汗也是它的一个邻国)

目录 [隐藏]
1 历史
2 政治
3 行政区
3.1 邦
3.2 联合属地
3.3 国家首都
4 地理
5 经济
6 人口
7 文化
8 其他
9 外部链接

[编辑]历史
参见:印度历史

印度文明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至今已经有大约5000年的历史了。来自西北部的雅利安人部落在公元前1500年侵略了这里;他们与当地人的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Vedic culture)。此后,阿拉伯人在公元8世纪侵犯了这块土地,随后是12世纪到来的土耳其人,以及15世纪末到达此地的欧洲商人。

在击败了当地的莫卧儿帝国后,英国在19世纪成功地获得了印度全境的控制权。而由莫罕达斯·甘地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领导的非暴力抵抗运动终于为印度在1947年赢来了完全的独立。这块次大陆最终被分成“世俗”印度以及较小的回教国家巴基斯坦。

虽然印度的经济成就引人注目,她依然面临了多项挑战,例如与巴基斯坦关于克什米尔地区的领土冲突、人口膨胀、环境破坏、贫穷以及印度国内的种族以及宗教冲突。

㈢ 开封有什么文化历史

开封是享誉中国的著名民间艺术之乡,享有“中国戏曲之乡”、“中国木版年画之乡”、“中国汴绣之乡”、“中国菊花之乡”等美誉,境内有汴绣、官瓷、朱仙镇木板年画等精美工艺品,现存有庙会、灯会、鸟市、花市、夜市、风筝、斗鸡、盘鼓、舞狮、盘鼓、高跷、旱船、唢呐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北宋时期,都城东京开封城内刺绣工艺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开封云集各地及异国的巧匠绣工,官办的有文绣院,民间的有秀巷,汴绣即在此传统基础上发展起来。近些年开封的汴绣独树一帜,山水人物,楼台花鸟,针线细密,不露边缝,绒彩夺目,丰神宛然,色彩丰富,层次分明,立体感强,成为国内外游客必买的艺术佳品。

(3)历史文化链扩展阅读:

历史沿革

开封具有“文物遗存丰富、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风貌浓郁、北方水城独特”四大特色,迄今已有4100余年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先后有夏朝,战国时期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朝代相继在此定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孕育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

开封是世界上唯一一座城市中轴线从未变动的都城,城摞城遗址在世界考古史和都城史上少有。宋朝都城东京城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开封是清明上河图的创作地,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八荒争凑,万国咸通”、“汴京富丽天下无”、“东京梦华”的美誉。

风景名胜

开封境内的铁塔、相国寺、包公祠、延庆观、禹王台、繁塔等重点文物古迹,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及旅游价值。开封作为河南三大石刻集中地之一,境内的名胜古迹中保存以及馆藏有上自汉代、下至民国的各类石刻珍品1000余件,是研究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科学技术和书法艺术的宝贵文物古迹。

㈣ 祖国的历史文化有哪些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专思属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文化是宇宙自然规律的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根本。

㈤ 江西历史文化

江西省,简称赣。因为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

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派颖侯灌婴率兵进驻南昌,并修筑南昌城,俗称灌婴城,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并为豫章治郡,隋初为洪州治。

唐、宋为江南西道及洪州治所,为东南有名的都会,故又称"洪都"。 江西古代就形成了读书成风的优秀传统。相传最早在江西传播中原文化的是孔子的弟子澹台灭明。中国从隋唐以后,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至清代,历代全国进士计98689人,江西进士10506人,占10.7%;

全国状元724人,江西状元41人,占5.6%。江西另有武状元6人。 江西也是佛道两教的源流之地,形成了宠大的宗教派别。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江西龙虎山,是道教正一派的发源地,创始人为汉代张道陵和他的曾孙张盛。

张道陵被张盛尊为掌教、正一天师,因而又称天师道或正一道,为中国道教的鼻祖。金、元以后,正一派与全真派南北对峙,成为独树一帜的道门分支。庐山东林寺,是中国佛教十派之一净土宗的发源地,创始人是晋代慧远和尚。

因此,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庐山东林寺等,一直是全国重点寺院,近年来,多有外地和日本、韩国佛教徒前来朝拜。 另外,江西的农业自古就以种植水稻为主。隋唐以后,国家经济重心南移,江西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繁荣兴旺,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茶叶种植和加工也大大发展,数量和质量都居全国之首。同时,陶器、造船和银、铜冶炼在全国亦居领先地位。明清时期,江西成为全国造纸业和以布为主的纺织业中心。农业和手工业的发达,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商业市镇。

(5)历史文化链扩展阅读:

江西建制沿革

江西开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

江西境内有邗越(干越)、百濮,《荀子·劝学篇》注:“邗越古国名”。已进入青铜器时代,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一致。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国分争江西 。

秦设三十六郡,江西属九江郡,置庐陵县、新淦县、南壄县。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县,下辖18县。

汉武帝时划全国为13个监察区,称13部州,江西属扬州刺史部。献帝建安五年(200年)时,孙策分庐陵、雩都等县置庐陵郡。建安十五年(210年),孙权厘置彭泽郡(旋废)、鄱阳郡。嘉禾五年(236年),孙权庐陵南部都尉,隶扬州。

隋时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至唐时增加到8州37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划全国为10道监察区,江西属于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时增为15道,属江南西道,其监察区下辖8州,治洪州(南昌市)。

江西地区先辖于吴后辖于南唐。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划6州、4军、55县。交泰元年(958年),南唐中主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初设江南路,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仍治洪州,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江西行省辖区大于今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和今广东省的大部分。江西行省下辖13路、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

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辖13府78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巡抚成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财政与司法监察。

江西省共辖81县。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省,1947年划回安徽省,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省。

2014年,江西省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2016年6月,赣江新区成为第18个国家级新区。

㈥ 如何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日益成为各地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指标和关键因素,成为21世纪经济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于一个地方而言,文化是灵魂、是其内在吸引力,文化产业对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有其他产业所不能比拟的优势,特别是对城市形象、城市环境、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凝聚力、城市地位甚至城市的政治文明等方面的直接促进和价值提升作用非常巨大,是提升城市综合实力、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宁洱县的文化旅游产业要发展,以下几个因素不容忽视。

依托资源,“创意为王”。

魅力源于实力,实力展现魅力。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是文化产业的基础,发挥地方优势,打造文化品牌的意义十分重要,我认为要本着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独”的特色文化产业理念,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呼应时代,贴近大众,适应市场,把文化资源提升为文化产品,创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文化品牌,才能迅速提高地方知名度和美誉度。然而,有了好的资源如果没有创意、包装与整合,也难于形成产业基础。要提升文化软实力,必须在全面繁荣文化事业的同时,以战略的思维和眼光推进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丽江、凤凰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能把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的效果发挥到了较高水平,且在不断提升创意,体现和贴合群众性和大众消费的特点,较为吸引人。

努力创造市场的聚集效应。

文化产业除了有好产品,还要有市场的聚集效应,必须把旅游、文化、科技、市场有机结合起来,要彰显人气,只有把人吸引进来,才能有效应。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综合考虑文化产业的综合性,提供所需的服务、配套设施,健全功能,使游客既得到精神层面的享受,也得到物质方面的满足,使之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文化资源。我县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控和支配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把市场运作交给企业,既要培养当地的文化企业人才,更要吸引省内外有实力有经验的文化企业和经营人才到我县投资文化产业,通过打造会展、传媒及一大批文化服务和旅游品牌,才能共同形成和做大做强一个地方的文化品牌。

科学规划,保证投入。

规划是做好文化产业的指导性文件,一方面能突出重点,即先做什么项目,后做什么项目;另一方面,可以明确文化产业的政治、经济和市场的目标。文化产业是高投入的产业,特别是创意产业,要不断的研讨,不断的创作,形成产品,还要进行市场运作,整个过程都与投入分不开,可以说,没有投入就不可能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因此,要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产品、管理、服务和营销之中。我们要依托我县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结合实际,科学发展。

做好文化产业必须结合实际,把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人文资源、自然资源、交通基础等和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结合起来,抓住重点,突显亮点。享受文化成果是人类经济社会的必然。借助云南旅游文化市场比较热的机遇,大力发展民族工艺品市场。但作为经济文化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做好这项工作也不宜过急,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干下去,做一个项目成一个项目,逐步繁荣壮大。

几条建议

当前,如何充分发挥宁洱文化优势,打造宁洱旅游文化品牌,是长期以来的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整合宁洱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档次,赋予新意。

如红色旅游方面,把民族团结文化展示从屋内移至公园,着力建设民族团结之圣地;招商引资规划建设普洱茶文化城,着力打造普洱茶、普洱府及茶马古道系列文化,形成滇南大观园;磨黑古镇建设中,把杨丽坤故居与盐文化、磨中的红色文化、饮食文化做大做强;还要把以银饰品加工为代表的民族手工业壮大起来;把以那柯里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做大起来,做精做强文化产品,使游客到宁洱后得到多方面的文化享受。

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环境支持。

借助昆曼大通道及泛亚铁路重点建设工程,极力改善宁洱的交通条件,使之真正成为大通道上的旅游文化重镇。同时,做好景区景点的软硬件建设,提升宾馆档次和服务质量,着力打造县城和特色街区,营造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提高人文素质,服务文化产业发展。

传统农耕文化观念仍在束缚着宁洱文化产业的发展,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少干部和群众中还比较模糊,甚至有不知道文化还是生产力,还能创收的理念与实践都不足,所以,落实“旅游文化活县”的战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大力培养文化经营人才,使文化产业的理念深入人心,自觉的参与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来。

出台鼓励政策,使文化企业有所获、有所乐。

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发好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要保护好、引导好民营资本投资旅游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一批重点民营文化企业,积极促进文化产业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步形成文化产业群,形成新的产业格局。要积极出台对现有文化企业经营户如银饰厂、奇石场的扶持政策,鼓励其他产业的企业家投资文化产业,给他们有培训学习的机会,对前来投资的文化企业,在用地、办理手续等方面给予倾斜协调,使他们有所得、有所乐,我们有发展、有市场。并以文化发展带动和促进旅游、餐饮等的联动发展。

大力发展经济,以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

充分发挥宁洱资源、区位、交通之优势,极力招商引资,大力发展县城经济。只有县城经济的综合发展,才能带动和促进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县城经济中的比重,形成良性循环。在推动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宁洱要彰显特色、展示独特魅力,通过大家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不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使之打造成为有活力、有竞争力、有浓厚文化底蕴、有国际化风格的特色产业。

㈦ 甘肃有多少历史文化

第一、天下第一大姓李氏家族。盛唐帝国的创造者李世民世家,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李聃的中国哲学思想和对社会的巨大作用,在整个世界人文历史当中都是及其璀璨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人民日报》对李氏家族已作报道,清楚的说明完整的李氏族谱保存在四川省双流县李德贵家。--世界上东南亚、欧美等很多国家都有中国陇西李氏文化研究会,回国归宗认祖和拜祠的国际人士越来越多。据说陇西县也有一个李氏文化研究会,陇西县应当发挥他们的作用,对李氏家族作系统的发掘研究整理。一个有着九千五百万人的同姓家族,且家史辉煌,人才辈出,分布五大洲四大洋,这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人文奇观,从任何角度看,它的意义远超过了秦兵马俑。四川能把一个小小的熊猫经常在国内外制造新闻,成为持续的宣传热点,使四川饮誉国内外。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有时一个月看不到甘肃的一篇新闻报道,“审时度势”甘肃的宣传人员“要深思”。从旅游的角度看,设想国外有五分之一,国内有一半的李姓人一生中来陇西拜一次祖,再加其他游客,这个旅游的收入就十分可观。这不是空想,这是中国几千年形成的心理定式,旅游就是吸引人们存在的一种猎奇心理定势,旅游也要开发发展,现在的东西看过了,下一步又看什么。在其整个中国和世界范围内,李氏家族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和整体人才群链不亚于孔氏家族,孔氏家族主要创立的是文化思想学说——中国儒学,而李氏家族创立的是中国道教、哲学体系,创立有一套完整的国家学说和民族学说。对优秀文化的吸收有利于现代社会的建设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未来的强盛,这是我们发掘民族文化的目的所在。目前国内最大的道教场所四川成都的“青羊宫”是老子南下涵谷关的最后的落脚点。中国乃至世界,只有一个李白,全国纪念李白的建筑不计其数,在‘陇西布衣’的真正故乡陇西也只能找到一方碑,甘肃能不能建一个“李白原故里”,这些都是甘肃人的精神资产,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资源,这些需要甘肃人乃至于外省来甘肃工作的同仁们通过努力去发掘和建树,为甘肃老百姓留下自己的政绩。屈原、司马迁、王昭君等,他们的故乡都建祠宣传,以增强地方影响力。都江堰造就了天府之国的富饶是我们甘肃人李冰父子建造的,李冰父子的祖籍至今无确凿的史料作定论,这个工作甘肃也应当做。(李冰父子的有关史料传说可派人到山西解州李国荣处了解,陇西、会宁等地家存李氏族谱的人也不少,实际全国各处都还有李氏族谱)。甘肃人创造了陕西前期历史的辉煌,陕西的重要名胜,主要出自秦时期和唐时期,而这些文物上并没有标注“甘肃人”。有利当地经济建设,两地争历史名人争历史名胜,这是正常现象,问题是甘肃人为什么不想法自己宣传。当然陕甘在几千年历史中就本为一省。在甘肃台未通前,我把陕西台当甘肃台看,但是,我不能忘掉家乡,我们甘肃人为陕西创造了那么多辉煌,但至今连个名份都没有,我不能不为甘肃说句公道话。(《新唐书》和各部史典均有李氏籍贯记载)

㈧ 有什么关于古代历史文化习俗的书

《中国人应知道的国学常识》,有“职官典制”、“法律文化”、“民生礼俗”、“衣食住行”
、“体育娱乐”、“哲学宗教”、“语言文学”、“书画艺术”、“戏曲曲艺”、“建筑园林”、“中华医药”

阅读全文

与历史文化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