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河为何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首先,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出现在黄河流域,比如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等等。之所以在黄河流域出现如此多的文明,是因为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较长江流域优越,那时黄河附近有犀牛,象等动物,竹子等亚热带植物说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就象现在的江南一带,而当时的江南气候不仅比现在热,地理环境也不如黄河流域。他没有面积大的平原,大部分是丘陵,不利于古人类的生存。
其次,第一个统一各部落的部落首领是黄河流域的黄帝,之后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也是黄河流域的禹。
再次,中国以后历代皇帝选国都看重的都是黄河流域富饶肥沃的土地,在那时,黄河流域并不像现在这样需要经常修筑防御大堤。所以黄河流域在中国大部分历史进程中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有很多经济发明创造及思想体系都是来源于黄河流域。黄河孕育了像李白这样的浪漫的诗仙,杜甫那样伟大的诗圣。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使中华民族就像中游黄河水一样性情奔放,出现一次又一次壮烈的农民起义;像黄河水一样无私奉献,出现无数像雷锋一样的好战士;像下游黄河水一样温柔,出现了世界都为之敬佩的儒家思想。
2. 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历史
黄河,既是一条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自然河,又是一条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母亲二字本身就包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所以,对黄河旅游区的开发,应把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统一起来思考,尽可能做到二者的完美结合。只有如此,我们开封的黄河旅游区才能显示出个性并独具魅力。
黄河为什么是母亲河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
(1)黄河的传说 :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2)炎黄二帝与尧舜禹的传说(陈梧桐陈名杰)
黄河和她的儿女们,是如何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门槛的,要揭开这个谜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资料外,还要利用古籍记载的许多远古神话传说。炎黄二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便可帮助我们探明黄河及其儿女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某些轨迹。
黄帝和炎帝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古书记载中黄河流域远古时代的两个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当时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传说他们都是“有熊国君”少典氏的后裔,“昔少典娶于有氏,生皇(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里所说的“生”,并非说黄帝和炎帝是少典氏亲生,而是说他们都是少典氏的后裔。“黄帝以姬水成”,是说他在姬水岸边长大,因而以姬为姓。姬水当即古漆水,发源于今陕西麟游县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县汇入渭河。姜水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陕西宝鸡汇入渭河。这就是说,炎黄两个部落,最初的活动地区都在黄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区。
传说黄帝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因是有熊国君之苗裔,又称有熊氏。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伶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后来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率部迁徙到陕西北部定居。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寻找更加平坦、开阔、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那里的黄土地给了他们发展农业的便利条件,但不时出现的干旱又困扰着他们,迫使他们去继续寻找理想之所。于是,黄帝又率领族人从大荔、朝邑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麓进入汾河谷地,再向东北迁移,到达今河北涿鹿附近。那里有由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适宜农耕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供狩猎的山林,他们觉得环境非常优越,就定居了下来。
就在黄帝率领他的部落东迁的时候,炎帝也率领他的族人开始长途跋涉。炎帝又称赤帝,一说他降生于厉(烈)山即今湖北随州市厉山镇,一说他降生于常羊即今陕西宝鸡神农乡常羊山,“育于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为了寻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领部落东迁。但走的路线与黄帝不同,他们先是沿渭河东下,到达今河南西南部,再顺黄河东下,到达现在的豫东地区,在那里安顿了下来。
那时候,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为了互争雄长,经常发生战争。一些部落首领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也发动掠夺财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战争。这种战争加剧了社会的分化,给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但氏族制度调节社会矛盾的习惯法此时又已丧失作用,对此显得无能为力。面对日益增多的战争,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部落便互相联合起来,结成联盟,进而结成范围更大的联合体。炎、黄两大部落这时也都使用武力征讨四方,扩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冲突。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怀来)进行了三次大战,黄帝指挥属下的熊、罴、貔、貅、、虎六个氏族,与炎帝部落杀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惨败,只得缴械投降。由于这两个部落有血缘亲属关系,黄帝没有屠杀炎帝部落,而是和他们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便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炎黄部落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雏形。
后来,定居在山东曲阜地区的九黎首领蚩尤扩展势力范围,又引发了与炎帝部落的战争。九黎即九夷,属于东夷族。传说蚩尤领有9个部落,81个氏族,他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如同妖魔,这可能是出自炎黄子孙对其他部落首领的故意丑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制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战,威震天下。他率领9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西进豫东,进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居地尽失。蚩尤紧追不舍,炎帝向黄帝寻求援助。黄帝于是率部迎击,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这场战争进行得极其惨烈,据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蚩尤放出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黄帝之“臣”风后受北斗星座的启示发明了指南车,他们才得以冲出大雾。黄帝在困境中还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大鼓,用东海神兽夔的皮蒙鼓,用雷兽的骨头作鼓槌,在战斗中擂响,声闻500里。战斗延续了很长时间,最后在冀州进行决战。黄帝派应龙向蚩尤进攻,应龙蓄水,摆下水阵。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一时风雨大作,冲垮水阵,使黄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黄帝又请来天女旱魃阻止风雨,使天气突然转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黄帝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最后的胜利,蚩尤和他请来的风伯雨师都投降了黄帝。黄帝便进入东夷活动的地区,他“驾象车而六蛟龙,毕言(兆火鸟)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顶大会鬼神,并演奏了他亲自作的一支激越悲凉的《清角》乐曲,以纪念涿鹿之战的胜利。蚩尤后来被杀,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黄部落联盟,融入了华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蛮之中。
(3)涿鹿战争的胜利,进一步扩大了炎黄部落联盟的势力,发展成规模更大的部落联合体。黄帝的权威大大提高了,集审判权、祭祀权、军事指挥权与生产指挥权于一身。各部落均需听从他的号令,不听从号令的,即出兵进行征伐。他还开山修路,努力打通部落地区的隔绝,增进部落之间的交往。传说黄帝一生“未尝宁居”,在118岁那年出巡河南时死在荆山,人们将他护送回陕北,葬在今陕西黄陵县的桥山之上,这就是前面提到的黄帝陵。
由于黄帝后来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便把远古时代的许多创造发明都归功于他和他的“大臣”们,如说黄帝建造屋宇,开凿水井,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弓弩,炼石为铜,创制乐律,他的妻子嫘祖发明育蚕,他的“大臣”仓颉创文字,伶伦造律吕,大挠作甲子,等等。同样的原因,由于炎帝也被追尊为华夏的祖先,后人也将一些创造发明的功劳算到他的身上,并称他为神农氏。在先秦的传说中,神农氏和炎帝原本是时代不同的两个人物,神农氏生活的时代要早于炎帝。到战国时,人们将两个人合在一起,称为炎帝神农氏,说“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这些发明当然也是原始时代人们的集体创造。
尽管炎黄二帝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他们的发明创造也都是远古时代黄河儿女智慧的结晶,但是他们作为华夏民族先祖的象征和中华文明奠基者的化身,还是受到后人的无限尊崇与怀念。因此,在黄河流域以及黄河流域之外的中华大地上,一直流传着许多有关炎黄二帝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同他们有关的名胜古迹。除了前面提到过的陕西黄陵县的黄帝陵和宝鸡市的炎帝祠、炎帝陵外,比较著名的还有山东曲阜的景灵宫,河南新郑的黄帝故里,济源的王屋山天坛,灵宝荆山的黄帝陵,河北涿鹿的黄帝城、黄帝泉,四川都江堰的黄帝祠、轩皇台,盐亭的嫘轩宫、嫘祖墓,安徽黄山的黄山轩辕峰,湖南岳阳的轩辕台,浙江缙云的仙都鼎湖峰,甘肃平凉的问道宫,湖北宜昌西陵山、嫘祖庙,随州的神农祠,山西高平的神农城、神农井,河南淮阳的神农五谷台,郑州炎黄二帝塑像,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等等。这些源远流长的传说和名胜古迹,对于增强华夏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产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了几位杰出的部落联合体首领,他们就是尧、舜、禹。这时已是龙山文化的晚期,处于氏族制度行将崩溃的时代。传说中尧又称陶唐氏,他的发祥地在今山西汾河流域,现在山西临汾市南的伊村有“帝尧茅茨土阶”碑,尧庙村有尧庙,临汾县有尧陵、神居洞。他的生活非常简朴,古书说他“茅茨不剪,采椽不斫,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裘,夏日葛衣”,也就是说,他住的是用没有修剪过的茅草芦苇、没有刨光过的椽子盖起来的简陋房子,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鹿皮,夏天穿件粗麻衣。但他对百姓却很关心,部落里有人挨饿受冻,他说这是他使他们挨饿受冻的,有人犯罪受了处罚,他说这是他平时没有管教好的缘故,自己出来承担责任。舜又称有虞氏,出生在姚墟(今山西垣曲东北)。传说他在接替尧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之前接受尧的考察时,曾在历山(中条山别称)耕田,在雷泽(今山西芮城北)捕鱼,在河边的陶城(今山西永济蒲州镇北)制陶,后来尧把他封在虞地(今山西平陆西南),担任部落联合体首领后,又都蒲坂(今蒲州镇),看来他的活动中心在现在山西的西南部,今天山西运城市安邑镇还有舜帝庙、舜帝陵。舜严于律己,而又宽厚待人。他曾几次遭到继母和同父异母兄弟的陷害,好在他贤惠的妻子巧设智计,才使他化险为夷。但他被推举为首领后,却不计前仇,宽待他的继母和弟弟,使他的一些仇人都受到感动,一心向善。禹的先祖传说住在河套一带,禹的时候迁徙到今河南西部。他以天下为己任,率领百姓治理水患,发展生产,更是受到高度的赞扬。由于尧、舜、禹治理有方,当时的社会获得很大的发展,呈现一片安宁、祥和的太平景象,“天下大和,百姓无事”,他们也因此被后人尊奉为圣贤人物。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高程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于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落差2280km。黄河流域位于东经96°~119°,北纬32°~42°之间,东西长约1900km,南北宽约1100km,流域面积79.5万km(包括内流区4.2万km2),加上下游受洪水影响的范围共约91.5万km2。
地形地貌 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抵阴山,南达秦岭。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四个地貌单元。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个阶梯。第一级阶梯是流域西部的青藏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高程3000~5000m,有一系列的西北—东南向山脉,山顶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青海高原南沿的巴颜喀拉山绵延起伏,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祁连山脉横亘高原北缘,构成青海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黄河河源区及其支流黑河、白河流域,地势平坦,多为草原、湖泊及沼泽。
第二级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高程1000~2000m。本区内白于山以北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黄河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白于山以南为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及太行山地。
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托克托,长达900km,宽30~50km,海拔高程1200~900m。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发达,是宁夏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河套平原北部的阴山山脉和西部的贺兰、狼山犹如一道屏障,阻挡着阿拉善高原的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沙漠向黄河流域腹地的侵袭。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黄河河套以南,北、东、西三面为黄河环绕,南界长城,面积约为13万km2,海拔高程1000~1400m,是一块近似方形的台状干燥剥蚀高原。高原内风沙地貌发育,北缘为库布齐沙漠,南部为毛乌素沙漠,河流稀少,盐碱湖众多。高原边缘地带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
黄土高原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鄂尔多斯高原,海拔高程1000~2000m,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地貌类形有黄土塬、梁、峁、沟等。地表起伏变化剧烈,相对高差大,黄土层深厚,组织疏松,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中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区。黄土高原中的汾渭盆地,系地堑式构造盆地,经黄土堆积与河流冲积而成。汾渭盆地地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历史悠久,是晋陕两省的富庶地区。
横亘黄土高原南部的秦岭山脉,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南北分界线,也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对于夏季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冬季来自偏北方向的寒冷气流,均有巨大的障碍作用。耸立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太行山,是黄河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本区流域周界的伏牛山、外方山及太行山等高大山脉,是来自东南海洋暖湿气流深入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屏障,对黄河流域及我国西部的气候都有影响。由于这一地区的地表对水汽抬升有利,暴雨强度大,产流汇流条件好,是黄河中游洪水主要来源之一。
第三级阶梯自太行山以东至滨海,由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和鲁中丘陵组成。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达25万km2,海拔高程多在100m以下。本区以黄河河道为分水岭,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以南属淮河流域。区内地面坡度平缓,排水不畅,洪、涝、旱、碱灾害严重。鲁中丘陵由泰山、鲁山和沂蒙山组成。一般海拔高程在200~500m之间,少数山地在1000m以上。
气候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临海洋,西居内陆高原,东西高差显著,流域内气候变化极为明显。从季风角度看,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属西藏高原季风区,其余地区为温带和副热带季风区。从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角度看,流域东南部基本属湿润气候,中部属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属干旱气候。本流域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干燥严寒,降水稀少。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暧湿的海洋气团进入流域境内,蒙古高压渐往北移,冷暧气团相遇,多集中降水。
黄河流域的降水主要以降雨形式出现,降雪所占的比重不大。全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为3701亿m3,只占全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的6%,折合降水深为465mm(包括内流区)。年降水量地区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地区为秦岭北坡,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左右,局部地区可达900mm以上。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为宁蒙河套地区,年降水量只有200~300mm,特别是内蒙古杭锦后旗至临河一带,年降水量不足150mm。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00~600mm。降水年内分配得不均匀,以夏季(6~8月)降水最多,占全年的54.1%,最大月份为7月,占全年的22.1%;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占全年3.1%,最小月份为12月,占全年的0.6%。年降水量的变差系数(Cμ值),全流域在0.15~0.40之间。
黄河流域气温,东南部高于西北部,高山低于平原。多年平均温,上游为1~8℃,中游为8~14℃,下游为12~14℃,月平均气温,以7月为最高,大部分地区在20~29℃之间,洛阳市极端最高气温达44.3℃。1月份为最低,绝大部分地区都在0℃以下,青海玛多极端最低气温达―48.1℃。气温日较差大部分地区为10~15℃。
水资源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为580亿m3, 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1%,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mm,只相当于全国平均径流深276mm的28%,在全国七大江河在仅略高于辽河。流域人均水量593m3,约为全国人均水量23%。耕地亩均水量324m3,相当于全国亩均水量18%。
黄河天然径流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兰州以上地区域面积占全国的29.6%,年径流量达323亿m3,占全河的55.6%,是黄河来水最为丰富的地区。兰州至河口镇区间流域面积虽然增加16.3万km2,占全河的12.5%,但由于这一地区气候干燥,河道蒸发渗漏损失较大,河川径流量不但没有增大,反而减少了10亿m3。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流域面积占全河的14.8%,来水72.5亿m3,占全河的12.5%。龙门至三门峡区间流域面积占全河的25.4%,来水113.3亿m3,占全河的19.5%。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面积仅占全河面积的5.5%,但来水60.8% 亿m3,占全国河水量的10.5%,是又一产流较多的地区。花园路至河口区间面积占全河面积的3%,来水量为21亿m3,占全河水量的3.6%。黄河干流各站汛期(7~10月)天然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非汛期约占40%。汛期洪水暴涨暴落,冬季流量很小,上游兰州站,1946年汛期实测最大洪峰流量达5900m3/s,非汛期最小流量仅335m3/s,相差近17倍。中游陕县站1933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2000m3/s,最小流量240m3/s,相差近91倍。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及黄河流域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的修建,80年代黄河河川径流年耗用量已达280~290亿m3,其中城市工业及农村人畜耗水约为11亿m3,其余都为农业灌溉耗水。黄河径流的作用率约为50%,与国内外大江大河比较,黄河水资源利用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同时由于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的调节作用,黄河径流的年内、年际分配也有较大变化。
3. 古人留下了这样一句话:黄河清,圣人出现黄河变清了,这句话该怎么理解呢
这是我想起了大禹治水的故事。神话传说大禹治水,出自于古地理典籍《山海经》,有着神秘或者说有着迷信的色彩,因为大禹治水的故事,将大禹塑造成了“神”一样的存在,然而世间本是没有“神”的,有着只是如“神”一般的精神,而这种精神在千千万万普通民众的血液中激情地流淌着,离每一个人并不遥远,就在我的精神世界里,我们精神世界里的那种为追求美好生活而敢于战胜困难的力量,就是“大禹”真正的所在。
对于黄河的治理,伴随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取得了无以伦比的伟大成就,但同时也应看到,几千来黄河并未如人们所期盼的那样变清起来,使黄河变“清”,使黄河常年泛起碧浪,是无数代人的梦想。过去科学技术尚不发达,人们对黄河变清只能寄希望于未来,再加上过去人们思想的局限性,爱将希望寄托于“圣人”,所以才推言“黄河清,圣人出”。做为现代人,对于“黄河清,圣人出”这样的话要有正确理解,要除去糟粕吸收其精华,可这样理解“中华民族的现代盛世的实现,就是黄河变清的时候”,因为只有现代化的中国,才有能力将黄河变“清”。
4. 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远关系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古老的黄河是一匹很难驯服的野马,它任意奔流,好像一个龇牙咧嘴的怪物,日夜怒吼,滔滔不息,吞噬着万顷良田。咬啮着千万重山,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只能在山尖、沟底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
那时候,宁夏不是一马平川的塞上平原,而是青山重叠,沟壑纵横,没有一块平坦坦的田地,也没有一块田能灌上黄河水。
传说,牛首山上住着几户回回和汉人,他们人老几辈在山底挑水,在山头上种地。老老小小忙个不停,却吃不饱,穿不暧,天长日久,谁也 受不了这种折磨。
有一年,一个七十开外的老回回,名叫尔德,在山上开了一个瓜果园,种了些黄瓜。他每天起早贪黑,到黄河里去挑水浇黄瓜,肩膀压肿了,脚底起皮了,精心地务育着黄瓜,黄长得又嫩又甜。
这一天尔德老汉累了,躺在菜园门上睡着了。
他刚睡熟,就梦见天空飘来一朵白云,渐渐地,那白云变成了一个白胡子阿訇,抖动着银色的胡须,对尔德老说:“今天有两场大风,你要注意。中午是一场黄风,能把黄瓜吹蔫;后晌有一场黑风,能使黄瓜蒂落。不管有多大的风,你都不要把黄瓜摘下来。
尔德老汉惊醒一看,不见了白胡子阿訇,却见北面黄风弥天盖地,霎时刮到牛首山来了。尔德老汉细细瞅着黄瓜,果然一个个蔫了,他心里非常难过,一年的血汗白费了,可一想起白胡子阿訇的话,就没有动。
到了后晌,一股黑风过,吹得山摇地动,树叶落下一层又一层。尔德老汉一看,黄瓜快要落地,他气得摘掉了一个又蔫又小的黄瓜使劲扔进了黄河。黄河马上断了一条线。像神仙用刀切过一样,清清楚楚地看见了河底,尔德老汉往下猛扑时,河水“哗”地一下又并拢了。老汉又累又饿,坐在河岸上,眨眨眼睛,金花乱舞,晕晕昏昏啥也不知道了。
这时,尔德老汉又听见那位白胡子阿訇说“这黄瓜就是征服黄河的钥匙,它可以叫黄河断流,也可叫黄河听人的话。可现在黄河叫黄风和黑风这两个伊比利斯折腾苦了。你不能心急,要耐心,要下更大的工夫。明年,你再种一园子黄瓜,黄瓜熟了的时候,你拣最大的一个扔进黄河里。那时,你走进河底洞里,珠宝由你挑,粮种由你拿,还有一把宝剑可以斩龙杀妖,驯服黄河,你指哪里,黄河水就流向哪里。”
第二年,勤劳的尔德老汉又种了一园子黄瓜,他不怕路远,不惜流汗,从黄河里挑水浇瓜。工夫不负苦心人,最后,园子里结了一个三尺长的黄瓜,长得像一把钥匙。老汉高兴地日夜睡在瓜园里,一直等到瓜熟。
这一天,天气晴得没一点子云彩。尔德老汉把那三尺长的黄瓜摘下来,念了个“太斯米”,扔进黄河里。这时只听黄河一声咆哮,裂开了一条长缝河底的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尔德老汉下到河底,见靠着河岸有个洞,洞里珍珠玛瑙应有尽有。老汉拿了些,刚往出走时,听得一阵暴风狂吼,一时河面上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尔德老汉拿起宝剑向那黑旋风和黄旋风左右猛劈几十剑。一会儿,黑风和黄风吹出天边去了。
这时,黄河的断缝渐渐地合严。尔德老汉想起白胡子阿訇的嘱咐,这宝剑可以征服黄河,他心里豁亮了,心想:我要叫黄河填满沟壕,淤平山梁。老汉手持两把宝剑,向黄河猛劈下去,黄河的水马上不流了,好像前面堵了一道长城,只是节节升高,远远地看去真怕人。
三天以后,南至六盘山,西至贺兰山,到处都是水,只留下几个山尖尖。尔德老汉这才抽出宝剑,叫黄河水向前流去。
从此以后,山大沟深的宁夏,变成了一马平川,居住在黄河两岸的回汉人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开渠造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神话传说:
大禹治理黄河时有三件宝,一是河图;二是开山斧;三是避水剑。传说河图是黄河水神河伯授给大禹的。
古时候,在华阴潼乡有个叫冯夷的人,不安心耕种,一心想成仙。他听说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为仙体。于是就到处找水仙花。大禹治理黄河之前,黄河流到中原,没有固定的河道,到处漫流,经常泛滥成灾。地面上七股八道,沟沟汊汊全是黄河水。冯夷东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黄河、跨黄河、过黄河,常和黄河打交道。转眼过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冯夷很得意,又过黄河去一个小村庄找水仙花。这里的水不深,冯夷趟水过河,到了河中间,突然河水涨了。他一慌,脚下打滑,跌倒在黄河中,活活被淹死。
冯夷死后,一肚子冤屈怨气,咬牙切齿地恨透了黄河,就到玉帝那里去告黄河的状。玉帝听说黄河没人管教,到处横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恼火。他见冯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该成仙了,就问冯夷愿不愿意去当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喜出望外。满口答应。这一来可了却自己成仙的心愿,二来可报被淹死之仇。
冯夷当了黄河水神,人称河伯。他从来没有挨过治水的事儿,一下子担起治理黄河的大任,束手无策,发了愁。咋办呢?自己道行浅,又没什么法宝仙术,只好又去向玉帝讨教办法。玉帝告诉他,要治理好黄河,先要摸清黄河的水情,画个河图,有黄河的水情河图为依据,治理黄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着玉帝的指点,一心要画个河图,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乡亲们帮帮忙。乡亲们都讨厌他好逸恶劳,没人答理他。他找到村里的后老汉,讲了他治理黄河的大志。后老汉见他如今成了仙,要给百姓们办点好事,就答应帮帮他。从此,河伯和后老汉风里来雨里去,跋山涉水,察看黄河水情。两个人一跑就是好几年,硬是把后老汉累病了。后老汉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继续沿黄河察看水情。分手时,后老汉再三嘱咐河伯,干事要干到底,不要中途而废,画好图就动手治理黄河,人手不够,他说服乡亲们帮忙。
查水情,画河图,是个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图画好,已年老体弱了。河伯看着河图,黄河哪里深,哪里浅;哪里好冲堤,哪里易决口;哪里该挖,哪里该堵;哪里能断水,哪里可排洪,画得一清二楚。只可叹自己没有气力去照图治理黄河了,很伤心。河伯想想,总有一天会有能人来治理黄河的,那时,把河图授给他,也算自己没有白操心。
河伯从此就在黄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没有露面。不料,黄河连连涨水,屡屡泛滥。百姓们知道玉帝派河伯来治水,却不见他的面,都骂河伯不尽职尽责,不管百姓死活。
后老汉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见面。他对治理黄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儿子叫羿,射箭百发百中。无论后老汉如何讲,羿不让他去找河伯。后老汉不听儿子劝阻,结果遇上黄河决口,被冲走淹死,连尸体都没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着牙说,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后来,到了大禹出来治水的时候,河伯决定把黄河河图授给他。
这一天,河伯听说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来到黄河边,他就带着河图从水底出来,寻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没见过面,谁也不认谁。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见河对岸走着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英武雄伟,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着问起来:“喂,你是谁?”
对岸的年轻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头一看,河对岸一个仙风道骨的老人在喊,就问道:“你是谁?”
河伯高声说:“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吗?”
后羿一听是河伯,顿时怒冲心头,冷笑一声,说:“我就是大禹。”说着张弓搭箭,不问青红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虚汗。心里骂道:“混帐大禹,好不讲道理!”他越想越气,就去撕那幅水情图。正在这时,猛地传来一声大喊:“河伯!不要撕图。”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对岸一个头戴斗笠的人,拦住了后羿。这个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画了幅黄河河图,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开大禹,又要搭箭张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画图的艰辛讲了,后羿才后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随大禹一同趟过河。后羿向河伯承认了过错。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后老汉的儿子,也没多怪罪。大禹对河伯说:“我是大禹,特地来找你求教治理黄河的办法哩。”
河伯说:“我的心血和治河办法都在这张图上,现在授给你吧。”
大禹展图一看,图上密密麻麻,圈圈点点,把黄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画得一清二楚。大禹高兴极啦。他要谢谢河伯,一抬头,河伯跃进黄河早没影了。
大禹得了黄河水情图,日夜不停,根据图上的指点,终于治住了黄河。
5. 在中国历史上,在某种程度上是如何治理母亲河黄河的
黄河作为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是当之无愧的,只不过这位母亲的表现有时候像亲娘,有时候像后妈而已
可是为啥自从北宋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非南即北,偏偏总躲着黄河流域这块中原故土呢?这固然有这个地区过度开发、战乱频仍等原因,但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黄河不但越来越不给力,而且脾气越来越坏。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在世界大河排名中也能名列前茅。但这个“大”指的是河流的长度,其实意义并不是很大,而在对于河流来说非常重要的指标——比如流域面积、径流量等方面,黄河给出的数据就非常拿不出手了。比如说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是亚马孙河,达到了705万平方公里,长江也有180多万平方公里,而在长度上与前二者相差不大的黄河,流域面积只有区区的75万平方公里,可见这位母亲养育儿女的能力有限;在径流量方面,黄河别说拿到世界上去比较了,在国内江河中都进不了前五,可见这位母亲的“乳汁”也严重匮乏。因为严重缺水,很久以来我国北方的经济、民生发展就深受困扰,其实跟这条北方第一大河就有很大关系。
王景在后世名声不显,在史书上只能列入《循吏传》,这是古代技术人才普遍的悲哀
不过黄河改道祸国殃民,不改道也不全是好事——黄河的含沙量太大,导致河道泥沙逐渐淤积、抬高,为了防止洪水漫堤人们只好不断加高河堤,遂使黄河成为“地上河”。到了北宋时期,在山东、河南境内黄河已经到了“河势高民屋殆逾丈矣,民苦久役,而终忧水患”(《宋史·卷九十一·志第四十四》)的地步,终于在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再次暴怒决口,这是黄河第三次大改道。
6. 说明黄河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远关系!!!
首先,中国最早的新石器文明出现在黄河流域,比如蓝田文明、半坡文明出现在黄河支流渭河;龙山文明出现在山东半岛等等。之所以在黄河流域出现如此多的文明,是因为黄河流域的地理环境较长江流域优越,那时黄河附近有犀牛,象等动物,竹子等亚热带植物说明那时的黄河流域气候温暖,就象现在的江南一带,而当时的江南气候不仅比现在热,地理环境也不如黄河流域。他没有面积大的平原,大部分是丘陵,不利于古人类的生存。
其次,第一个统一各部落的部落首领是黄河流域的黄帝,之后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也是黄河流域的禹。
再次,中国以后历代皇帝选国都看重的都是黄河流域富饶肥沃的土地,在那时,黄河流域并不像现在这样需要经常修筑防御大堤。所以黄河流域在中国大部分历史进程中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有很多经济发明创造及思想体系都是来源于黄河流域。黄河孕育了像李白这样的浪漫的诗仙,杜甫那样伟大的诗圣。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使中华民族就像中游黄河水一样性情奔放,出现一次又一次壮烈的农民起义;像黄河水一样无私奉献,出现无数像雷锋一样的好战士;像下游黄河水一样温柔,出现了世界都为之敬佩的儒家思想。
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战国末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改道,东晋、南宋时汉民族的南下使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并在宋时超过北方,但这时黄河已经确立自己母亲河的地位。统治者依就把统治的重心放在北方。这就使得黄河在中国历史上始终是一条与中华民族紧密相依的河流。
黄河,奔腾澎湃,流经黄土高原。黄河流域是黄种人滋生繁衍的地区,也是轩辕黄帝居住营卫的所在。黄河哺育着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得到这份自然的恩赐,瓜瓞绵 延,永无止境,与山川相辉映,与日月共久长。
黄河流域,既是肥沃的地区,又有瑰丽的文化,
自远古时起,黄河流域即为都城所在。三皇五帝的传说,就未远离此域,夏商周三代更辗转迁徒于其间。由秦汉以迄唐宋,咸阳、长安、洛阳、开封,迭为建都之地。都城所在,人文荟萃,历久不衰。
奔腾的黄河,激励世人向外发展,齐鲁方士,期望三神山,秦皇汉武,亲临东海上。虽说是景慕神仙,实际是谋图海外开拓。而张骞凿空,甘英远行,始知西域的广大无垠。海上三神山诚渺茫难稽,日南交趾的设郡,汉廷使者遂得远至已不程国。以今地按之,已达到印度南部海岸。这种向往开拓的精神,历隋唐而至于近世,初未稍泯
炎帝和黄帝皆出自于黄河流域,而我们又都称之为炎黄子孙:
黄帝和炎帝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古书记载中黄河流域远古时代的两个部落首领。黄帝和炎帝都出生于黄河的支流渭河流域,当时已是父系氏族公社时代。传说他们都是“有熊国君”少典氏的后裔,“昔少典娶于有氏,生皇(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这里所说的“生”,并非说黄帝和炎帝是少典氏亲生,而是说他们都是少典氏的后裔。“黄帝以姬水成”,是说他在姬水岸边长大,因而以姬为姓。姬水当即古漆水,发源于今陕西麟游县西部偏北的杜林,在今武功县汇入渭河。姜水为渭河支流歧水下游的一段,即今之清姜河,在陕西宝鸡汇入渭河。这就是说,炎黄两个部落,最初的活动地区都在黄河的支流渭河的上游地区。
传说黄帝原姓公孙,因长于姬水,才改姓姬;曾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因是有熊国君之苗裔,又称有熊氏。他“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伶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后来被推举为部落首领,率部迁徙到陕西北部定居。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寻找更加平坦、开阔、肥沃的土地,又沿北洛河南下,到达今陕西的大荔、朝邑一带。那里的黄土地给了他们发展农业的便利条件,但不时出现的干旱又困扰着他们,迫使他们去继续寻找理想之所。于是,黄帝又率领族人从大荔、朝邑东渡黄河,顺着中条山和太行山麓进入汾河谷地,再向东北迁移,到达今河北涿鹿附近。那里有由桑干河、洋河冲积而成的适宜农耕的宽阔谷地,附近还有可供狩猎的山林,他们觉得环境非常优越,就定居了下来。
就在黄帝率领他的部落东迁的时候,炎帝也率领他的族人开始长途跋涉。炎帝又称赤帝,一说他降生于厉(烈)山即今湖北随州市厉山镇,一说他降生于常羊即今陕西宝鸡神农乡常羊山,“育于姜水,姜姓,以火德王,亦曰烈山氏”。同是为了寻找理想的定居之地,他也率领部落东迁。但走的路线与黄帝不同,他们先是沿渭河东下,到达今河南西南部,再顺黄河东下,到达现在的豫东地区,在那里安顿了下来。
那时候,随着私有财产的出现和氏族制度的瓦解,部落首领逐步掌握了一定的特权。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存空间,为了互争雄长,经常发生战争。一些部落首领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内行刀锯,外用甲兵”,也发动掠夺财富、奴役其他氏族部落的战争。这种战争加剧了社会的分化,给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威胁,但氏族制度调节社会矛盾的习惯法此时又已丧失作用,对此显得无能为力。面对日益增多的战争,具有血缘关系的亲属部落便互相联合起来,结成联盟,进而结成范围更大的联合体。炎、黄两大部落这时也都使用武力征讨四方,扩大自己的势力,从而引发大规模的冲突。双方在阪泉(今河北怀来)进行了三次大战,黄帝指挥属下的熊、罴、貔、貅、、虎六个氏族,与炎帝部落杀得天昏地暗,炎帝部落遭到惨败,只得缴械投降。由于这两个部落有血缘亲属关系,黄帝没有屠杀炎帝部落,而是和他们结成部落联盟,黄帝便成了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炎黄部落联盟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日后华夏族的雏形。
后来,定居在山东曲阜地区的九黎首领蚩尤扩展势力范围,又引发了与炎帝部落的战争。九黎即九夷,属于东夷族。传说蚩尤领有9个部落,81个氏族,他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如同妖魔,这可能是出自炎黄子孙对其他部落首领的故意丑化。“蚩尤作冶”,“以金作兵”,制造兵杖、刀、戟、大弩,英勇善战,威震天下。他率领9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西进豫东,进攻炎帝部落。炎帝部落无法抵挡,节节败退,居地尽失。蚩尤紧追不舍,炎帝向黄帝寻求援助。黄帝于是率部迎击,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这场战争进行得极其惨烈,据说黄帝与蚩尤九战不胜,蚩尤放出大雾弥漫了三天三夜,黄帝的部落看不清方向,黄帝之“臣”风后受北斗星座的启示发明了指南车,他们才得以冲出大雾。黄帝在困境中还得到玄女的帮助,制作了80面大鼓,用东海神兽夔的皮蒙鼓,用雷兽的骨头作鼓槌,在战斗中擂响,声闻500里。战斗延续了很长时间,最后在冀州进行决战。黄帝派应龙向蚩尤进攻,应龙蓄水,摆下水阵。蚩尤请来风伯雨师,一时风雨大作,冲垮水阵,使黄帝再次陷入了困境。黄帝又请来天女旱魃阻止风雨,使天气突然转晴。蚩尤不知所措,部下惶恐不安,黄帝指挥大军掩杀过去,取得最后的胜利,蚩尤和他请来的风伯雨师都投降了黄帝。黄帝便进入东夷活动的地区,他“驾象车而六蛟龙,毕言(兆火鸟)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凰)覆上”,至泰山之顶大会鬼神,并演奏了他亲自作的一支激越悲凉的《清角》乐曲,以纪念涿鹿之战的胜利。蚩尤后来被杀,一部分九黎人加入炎黄部落联盟,融入了华夏族;一部分南下,融入南方的苗蛮之中。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海拔高程4500m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区,于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km,落差2280km。黄河流域位于东经96°~119°,北纬32°~42°之间,东西长约1900km,南北宽约1100km,流域面积79.5万km(包括内流区4.2万km2),加上下游受洪水影响的范围共约91.5万km2。
地形地貌 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北抵阴山,南达秦岭。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等四个地貌单元。流域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分为三个阶梯。第一级阶梯是流域西部的青藏高原,位于著名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海拔高程3000~5000m,有一系列的西北—东南向山脉,山顶常年积雪,冰川地貌发育。青海高原南沿的巴颜喀拉山绵延起伏,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祁连山脉横亘高原北缘,构成青海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分界。黄河河源区及其支流黑河、白河流域,地势平坦,多为草原、湖泊及沼泽。
第二级阶梯大致以太行山为东界,海拔高程1000~2000m。本区内白于山以北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包括黄河河套平原和鄂尔多斯高原,白于山以南为黄土高原、秦岭山地及太行山地。
河套平原西起宁夏下河沿,东至内蒙古托克托,长达900km,宽30~50km,海拔高程1200~900m。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灌溉发达,是宁夏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主要农业生产基地。河套平原北部的阴山山脉和西部的贺兰、狼山犹如一道屏障,阻挡着阿拉善高原的腾格里、乌兰布和巴丹吉林等沙漠向黄河流域腹地的侵袭。
鄂尔多斯高原位于黄河河套以南,北、东、西三面为黄河环绕,南界长城,面积约为13万km2,海拔高程1000~1400m,是一块近似方形的台状干燥剥蚀高原。高原内风沙地貌发育,北缘为库布齐沙漠,南部为毛乌素沙漠,河流稀少,盐碱湖众多。高原边缘地带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之一。
黄土高原西起日月山,东至太行山,南靠秦岭,北抵鄂尔多斯高原,海拔高程1000~2000m,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分布地区。地貌类形有黄土塬、梁、峁、沟等。地表起伏变化剧烈,相对高差大,黄土层深厚,组织疏松,地形破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中游洪水和泥沙的主要来源地区。黄土高原中的汾渭盆地,系地堑式构造盆地,经黄土堆积与河流冲积而成。汾渭盆地地面平坦,土地肥沃,灌溉历史悠久,是晋陕两省的富庶地区。
横亘黄土高原南部的秦岭山脉,是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南北分界线,也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对于夏季来自南方的暖湿气流,冬季来自偏北方向的寒冷气流,均有巨大的障碍作用。耸立在黄土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太行山,是黄河流域与海河流域的分水岭,也是华北地区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本区流域周界的伏牛山、外方山及太行山等高大山脉,是来自东南海洋暖湿气流深入黄河中上游地区的屏障,对黄河流域及我国西部的气候都有影响。由于这一地区的地表对水汽抬升有利,暴雨强度大,产流汇流条件好,是黄河中游洪水主要来源之一。
第三级阶梯自太行山以东至滨海,由黄河下游冲积平原和鲁中丘陵组成。黄河下游冲积平原是华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积达25万km2,海拔高程多在100m以下。本区以黄河河道为分水岭,黄河以北属海河流域,以南属淮河流域。区内地面坡度平缓,排水不畅,洪、涝、旱、碱灾害严重。鲁中丘陵由泰山、鲁山和沂蒙山组成。一般海拔高程在200~500m之间,少数山地在1000m以上。
气候 黄河流域幅员辽阔,地形复杂,东临海洋,西居内陆高原,东西高差显著,流域内气候变化极为明显。从季风角度看,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地区属西藏高原季风区,其余地区为温带和副热带季风区。从气候对农业生产影响角度看,流域东南部基本属湿润气候,中部属半干旱气候,西北部属干旱气候。本流域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候干燥严寒,降水稀少。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暧湿的海洋气团进入流域境内,蒙古高压渐往北移,冷暧气团相遇,多集中降水。
黄河流域的降水主要以降雨形式出现,降雪所占的比重不大。全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为3701亿m3,只占全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的6%,折合降水深为465mm(包括内流区)。年降水量地区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最多的地区为秦岭北坡,多年平均降水量为800mm左右,局部地区可达900mm以上。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为宁蒙河套地区,年降水量只有200~300mm,特别是内蒙古杭锦后旗至临河一带,年降水量不足150mm。流域的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为400~600mm。降水年内分配得不均匀,以夏季(6~8月)降水最多,占全年的54.1%,最大月份为7月,占全年的22.1%;冬季(12~2月)降水量最少,占全年3.1%,最小月份为12月,占全年的0.6%。年降水量的变差系数(Cμ值),全流域在0.15~0.40之间。
黄河流域气温,东南部高于西北部,高山低于平原。多年平均温,上游为1~8℃,中游为8~14℃,下游为12~14℃,月平均气温,以7月为最高,大部分地区在20~29℃之间,洛阳市极端最高气温达44.3℃。1月份为最低,绝大部分地区都在0℃以下,青海玛多极端最低气温达―48.1℃。气温日较差大部分地区为10~15℃。
水资源 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为580亿m3, 仅占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2.1%,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mm,只相当于全国平均径流深276mm的28%,在全国七大江河在仅略高于辽河。流域人均水量593m3,约为全国人均水量23%。耕地亩均水量324m3,相当于全国亩均水量18%。
黄河天然径流量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兰州以上地区域面积占全国的29.6%,年径流量达323亿m3,占全河的55.6%,是黄河来水最为丰富的地区。兰州至河口镇区间流域面积虽然增加16.3万km2,占全河的12.5%,但由于这一地区气候干燥,河道蒸发渗漏损失较大,河川径流量不但没有增大,反而减少了10亿m3。河口镇至龙门区间流域面积占全河的14.8%,来水72.5亿m3,占全河的12.5%。龙门至三门峡区间流域面积占全河的25.4%,来水113.3亿m3,占全河的19.5%。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面积仅占全河面积的5.5%,但来水60.8% 亿m3,占全国河水量的10.5%,是又一产流较多的地区。花园路至河口区间面积占全河面积的3%,来水量为21亿m3,占全河水量的3.6%。黄河干流各站汛期(7~10月)天然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非汛期约占40%。汛期洪水暴涨暴落,冬季流量很小,上游兰州站,1946年汛期实测最大洪峰流量达5900m3/s,非汛期最小流量仅335m3/s,相差近17倍。中游陕县站1933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2000m3/s,最小流量240m3/s,相差近91倍。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及黄河流域大量蓄水、引水、提水工程的修建,80年代黄河河川径流年耗用量已达280~290亿m3,其中城市工业及农村人畜耗水约为11亿m3,其余都为农业灌溉耗水。黄河径流的作用率约为50%,与国内外大江大河比较,黄河水资源利用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同时由于黄河上游龙羊峡水库的调节作用,黄河径流的年内、年际分配也有较大变化。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也是世界上有名的大河之一。它发源于青海省中部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穿越黄土高原及黄淮海大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464公里。
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早在6000多年前,流域内已开始出现农事活动。大约在4000多年前,流域内形成了一些血缘氏族部落,其中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后来,黄帝取得盟主地位,并融合其他部族,形成“华夏族”。后人把黄帝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黄帝出生地河南省新郑市有黄帝宫,在陕西省黄陵县有黄帝陵,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都把黄河流域认作中华民族的摇篮,称黄河为“母亲河”,为“四渎之宗”,视黄土地为自己的 “根”。
从公元前21世纪夏朝开始,迄今4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历代王朝在黄河流域建都的时间延绵3000多年。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安阳、西安、洛阳、开封四座。殷都(当时属黄河流域)遗存的大量甲骨文 ,开创了中国文字记载的先河。西安(含咸阳),自西周、秦、汉至隋、唐,先后有13个朝代建都,历史长达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东周迁都洛阳以后,东汉、魏、隋、唐、后梁、后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阳建都,历时也有900多年,被誉为“九朝古都”。位于黄河南岸的开封,古称汴梁,春秋时代魏惠王迁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后历时约200多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全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发展最早的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内已出现青铜器,到商代青铜冶炼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同时开始出现铁器冶炼,标志着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在洛阳出土的经过系列处理的铁锛、铁斧,表明中国开发铸铁柔化技术的时间要比欧洲各国早2000多年。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造纸、活字印刷、指南针、火药,都产生在黄河流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等大量文学经典 ,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 ,也都产生在这里。北宋以后,全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向南方转移 ,但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及黄河下游平原地区仍处于重要地位。黄河流域悠久的历史,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贵的遗产,留下了无数名胜古迹,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7. 在某种程度上,为啥说中国历史就是一部“治黄”史
黄河被称为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哺育和滋养了沿岸的亿万民众,成为了华夏文明发展的摇篮——早在史前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华夏先民就是这条河流的两岸繁衍生息;从夏商周一直到北宋,以关中、河洛地区为主的黄河流域更是历代王朝的核心之地,长安、洛阳、开封等名城更是成为30多个朝代的都城。
黄河文明遂成为华夏文明的代名词。
排除偏见,玄烨是跟李世民最像的皇帝,哪怕在生出一堆混球儿子这点上
康熙的6次南巡并非如影视剧中演绎的那样成天瞎扯淡,而是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比如在第一次南巡中,他采纳了河督靳辅提出的“分黄助淮”的建议作为防止黄河倒灌的办法;第二次南巡时他亲身体验了民生艰困,下免租诏豁免了江南积欠的20多万石粮食;第三次南巡时,他通过实地考察,下令于成龙加修归仁堤、高家堰;第五次南巡时,他查撤了办事无能、扰民很能的总河张鹏翮,消除了民愤;此外,为了彻底解决河患问题,康熙皇帝还两次派人考察黄河源,试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如果皇帝出巡都如康熙一般,想必也不会招来那么多的非议,并演绎出那么多的花边新闻了。
8. 有黄河的地理、历史等等资料吗等着急救,虽然悬赏不多,谢了!!!
第一篇
黄河流域西起巴颜喀拉山,东临渤海,南至秦岭,北抵阴山,流域面积75.2万km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 甘肃、 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 9省、自治区,在山东垦利县注入渤海,干流全长约5400km。
黄河可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各段有它的地势、气候等环境特徵。上游规划自源头至内蒙古的河口镇,高程由海拔4,500米降至1,000米,流域面积384,000平方公里,占全流域面积之半。自甘肃省兰州市以上,河流由西往东,流域内地势崎岖,平地稀少,每年雨量处於300-600毫米之间。虽然雨量并不丰富,但因人口稀薄,用水需求量不大,成为黄河水资源主要供应区。自兰州以下,河道转往北方,进入沙漠地区,雨量略减,流域面积也小,但途经青铜峡(宁夏)灌区和巴盟黄河(河套)灌区,这两地区的用水量极大。以黄河平均年流量581亿立方米计算,上游自兰州以上地段的流入量为323亿立方米,而采用量不过是18亿立方米,可是自兰州至河口镇地段,流入量为6亿立方米,而采用量占103立方米,是为黄河得益最大地区,也是从水资源考虑上“入-出”最不均衡的地段。
黄河中游设於河口镇至河南省的花园口之间,流域面积344,000平方公里,河道高程由海拔1000米降至400米。中游北段途经黄土高原,流域气候乾旱,水土流失严重。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主要产沙区,每年产沙十多亿吨,详细情况下面再叙。中游南段的主要支流为汾河与渭河,两流域的气候与雨量都算优惠,自古以来农业发达,人口稠密文明昌盛,为古代中华文化与经济的发源地,赢得“中华文化摇篮”之称。
中游地区每年流入黄河水量有247亿立方米,而采用量不过是62亿立方米,该是“供超於求”的水资源区,但是它是产沙区,流入黄河泥沙很多,大部分水资源浪费于输沙出海的负担上。估计每年输沙用水需要200-240亿立方米,是目前黄河年出海流量323亿立方米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
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占地极小,只拥有两岸大堤以内的滩地和泰山北麓的高地。流域两旁地区人口密集,农业发达,对河水的需求量很大,目前年流入量为21亿立方米,而采用量达88亿立方米。随著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对水源供应的要求不断增加,黄河水资源不胜负担,如用水方法不作有效调整,预测在2000年黄河流域将每年缺水160亿立方米。
黄河下游水患频繁,近两百年来,破坏巨大的洪水灾害就有三次。1843年黄河遇上“千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于开封地段决堤,黄河因此改道,由以往从泰山南路出海河道(所谓“明清故道”)改从泰山北路入渤海湾,成为现有河道。之后於1933年,大堤延线54处出险,淹没田地11,000平方公里,使三百多万人流离失所。两年后,大堤又於山东决口,淹没田地12,000平方公里,受难灾民又达三百万人。
参考资料:http://blog.bjboy.cn/more.asp?name=sun0413&id=5940
第二篇
我开始关注这条河流。
公元2003年11月,三万英尺的高空,在思想怎样寻求SP已经开始混乱和疲惫的市场突围时,我想到了黄河;如果从太空可以拍到蜿蜒万里的长城,如果万里长城的雄奇伟岸能够让世人啧啧,那么黄河呢,从青藏高原的冰峰发源,在向东流淌的过程中几经转折跌宕,涓涓细流滚滚清水经过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裹泥挟沙,一路风尘,滔滔入海,苍劲雄浑的风度气质贯穿始终,百折不挠的精神天造地合地成了中华民族崛起与复兴的伟大象征。如果,用短信来实时地描述报道这条河流的故事,边走边聊,边走边发,那么会不会拯救沉沦的SP,因为这条河的雄浑博大,厚德载物,风情万种,有谁能够会不为此而动情动心?我感到自己找到了一个撬动市场的点,我的公司在中国的SP界脱颖而出,横空出世指日可待了。
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的起源都和水缠绵缠绕在一起,但是没有哪个民族跟水的关系如中华民族跟黄河;中国人的皮肤是黄色的,中国人的祖先叫黄帝,从宿命的角度讲,中国人的根本就在黄河,黄河就是中国人的前生今世和命运图腾。中华民族那些最伟大最耀眼最功勋卓著的人物,中华民族历史上最波澜壮阔,奇崛诡异,可歌可泣的著名事件,中华文明的每一次进步,每一次冲动,每一个细节都深烙着黄河的烙印,那位在黄河边成就了他一生伟业的毛泽东同志就曾由衷而且深情地说过:没有黄河,就没有我们这个民族啊!我最初计划一个人沿着黄河的入海口徒步上溯,用200余天的时间走到黄河的发源地青藏高原的卡日曲,在这6000余公里的行程中,我将用短信现场直播的方式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黄河。
我开始收集有关黄河的书籍资料。
几乎去了上海所有的大书店,书城,思考乐,在旅游及相关书的地方,我看到很多旅行指南和地理介绍,我看的到很多版本的江南及其中国的各个古镇,西南的峡谷,我甚至能看到新西兰这样的国家的介绍,我就是很少看到有关黄河及其区域的书籍!我把目光投向了网络,搜索了100多页关于黄河的页面,我看到的是80多页关于黄河污染和环保的呼吁-我还没有去过壶口瀑布,但是我所有去过壶口的朋友在提到那座著名的瀑布时都用到了一个词:”震撼”,此刻,我感到了一种震撼,以至形成了一种痛,接连很多天起床的时候就觉得整个后背象被重物撞击过一样。我们的民族正在复兴,我们却已经把我们民族的根本和图腾冷落遗忘了吗?小时候我们吃过母亲的乳汁,不论天涯,在所有的岁月,我们都不会忘记那奶的香味和痴情,黄河是所有中国人的母亲,可是,现在有多少人还会无限深情地回味怀想凝望黄河母亲呢?难道,中国人真的是非常聪明有作为的个体,而群体则永远是无意识和忘恩负义的吗? 现代中国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现代中国经济已经形成区域化,我们有改革开放得地利之先敢为天下先的珠江经济区域,我们有后来居上,企业和事业做的红红火火的长江经济区,那么,黄河呢?黄河沿途有九个省区,其中大都是中西部地区,如果用泛黄河的概念来界定黄河区域,则北京、天津、河北都应该属于黄河区域,这个区域可以说是整个北中国的中心,山东的繁荣霸气,四川的天府气象,河南的天下无双,北京的繁华梦想,陕西、山西、青海、宁夏、甘肃各个风华绝代,王孙气质,用一个地理概念和文化概念把这些省区归入黄河区域,资源整合,优势互补,那么,黄河流域重现历史的繁荣就会是一个很现实的事情。中国?”得中原者得天下”的历史古训,中原地区也就是地理上的黄河区域,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华民族的复兴,首先一定是黄河区域的复兴。毛主席在建国伊始就说:”我们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从那个年代的角度理解,是要把治理黄河的问题彻底解决,从现代意义的角度,我们可以说,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就是把黄河流域的经济搞好,让黄河流域真正能在经济上,社会繁荣上比美或者超越珠江流域经济区和长江流域经济区,这样的中国,绝对是一个在世界意义上强大的国家,汉唐年代文化经济政治输出的盛况,也一定会这个时刻成为现实。 随着对黄河的了解的加深,我有了一个关于黄河的真实梦想,我的这个梦想也是一个中国的梦想;我梦想着黄河流域成为基于大文化背景下的经济中心,社会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富裕。如果说,珠江经济区的发展遗憾是文化的缺失,长江经济区的发展困惑是文化的流失,那么,黄河经济区的发展则是以文化为强力引擎,在历史文明的深厚积淀上开始着变梦想为现实的未来之路。我梦想着几年,几十年甚至再往后的中国,人们去旅游的时候,人们在选择揽胜之所的时刻,文人在编?《一生不得不去的N个地方》的时候,他们的首选,一定是最具人文魅力,时尚色彩的黄河区域。李白说:”黄河之水天上来,”那么,我们实现黄河流域梦想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新鲜的登天过程,这个过程的伟大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一点也不比人类登上太空逊色。
从自然景观的角度来看,黄河是全世界一条独一无二的河流,发源地的清澈到入海口的世界第一含沙量,九曲十八湾,滩滩都是别样天,黄河的凌汛,壶口瀑布,鲤鱼跳龙门,那么多的历史遗迹,那么多的多样地貌,高原、盆地、草原、荒漠、峡谷、平原,一条黄河路走下来,还有什么见识是没有的呢。
我把要走黄河的事情告诉了一些朋友,朋友又告诉了朋友的朋友,有30多个人问:可以一起去走吗?走几天就行,我们也想看看黄河,走在黄河边,即使没有芳草碧连天,也是一件很激情,很浪漫,很值得记忆的事情。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个来自西班牙的画家也要跟我去走几天,让我帮他设计走的地方,因为他只能去几天,而且表示还要带上他的中国女友。
我的原始计划在瞬间升华,我觉得沿着黄河去走已经不该是我一个人的事情,不该是一个或者几个SP的眼球秀,而应该是许多人一起参与的活动,在个活动的主题就该是”寻找黄河精”,因为黄河最伟大的精神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那就是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积极进取,而这种黄河精神对于这个年代,对于已经开始松懈或者气馁的人们来说,真的是格外重要。
我想象着几十、几百、甚至成千上万的人们加入到我的黄河行之中,那是一个多么富有情趣和形象鲜活的队伍,我知道一定会有更多的中国人用他们的手机做载体来关注着黄河和走在黄河边上的这些人和这次活动,我知道他们是要通过这种关注来了解黄河的所有故事和显示情景,我知道他们是要在这个对于黄河的关注里释放他们的梦想、激情和抱负,当然还有得到力量刺激和情感的抚摩,雪落黄河,滚滚红尘,多少有趣的事情会在路上发生,多少绚丽的短信文字将从黄河流域飘向中国万里无云的天空,多少江山如画的图片会让那些从来没有来过黄河的人沉醉和向往啊----而这些,都是通过短信的力量来完成的。
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带来社会生活的进步,那么,短信对中国人生活最完美的演示意义将在这次黄河行里得到完美体现,SP的升华将使人们对”做短信的”这些人看起来很美。
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吗?几十几座滩吗?几十几个梢公吆来把船儿牵吗?
关注黄河,关注短信,就是关注我们不愿苍白的内心。
第三篇
要理解中国历史,就要先理解中国地理,尤其是中国古代地理。例如,黄河在古代大多时期流向今天津海河一代入海,泛滥决口时,才夺淮入海。这对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和军事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再如在古代中国,已开发耕地不多,未开发的森林、草地不胜计数,道路成为连接各地区的关键,道路与河流在古代比今天在战略意义上更为重要。
那么,如何在整体上把握古代中国的地理,从而理解中国历史呢?有三横线,三竖线,这是中国的经纬。
中国北方第一横线,就是长城。长城为战国时各诸侯国修筑,秦统一后连接成完整的一条横线,工程巨大,万事之功,造就了古代中国的实际控制线。值得一提的是,如今很多人诋毁长城的作用,以为是中国的障碍,保守的凭据,其实并非如此。我们低估了古人的智商,如果修长城是愚蠢的,就不会历朝历代都有修筑的。说古人愚蠢,恐怕不合实情。在地图上仔细观察长城沿线,山岭众多,森林茂密,交通不便,长城的修筑恰恰就是很好的一条东西交通线。长城沿线的山岭不仅有东西向的,还错杂以南北向的,大的东西障碍就有太行山、黄河、黄土高原等,使得各地区交通不便。长城连接了这些分割的地区,具有显著的经济作用。当然,长城的作用主要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在古代,农耕民族对付游牧民族,实在是没有很好的方法,你定居,不断受到骚扰,对方处在流动中,你又很难和对方决战。应当说游牧民族乃是游击战的鼻祖。要想吞并游牧民族的土地而占有之,必须花费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迁徙,而当时受寒冷气候、平坦地形的影响,把草原开发为耕地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做成,也无险可守,必然成为其他游牧民族的猎物。长城成为人工第一天险,在历史的大多时期,基本保住了长城以南的平安,也使得中原王朝的兵马进可攻、退可守。给一个不恰当的比喻,长城的威慑作用相当于今日的导弹基地。
长城还保护着两条重要的中国交通东西方的交通线,东边是辽西走廊,西边是河西走廊。古长城最东是延伸到朝鲜的,对于和朝鲜、日本的军事、外交无疑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河西走廊的重要不言而喻,走向西方的丝绸之路全依赖长城的保护,也正因为有了河西走廊的安定,中原王朝才有可能向西开拓疆域,进入西域。有长城必须有驻军,有驻军必须有给养,这就形成了长城沿线的重镇。历代为驻兵长城而迁徙人口在长城脚下实行耕作,开发了长城沿线地区,也使得一些城市迅速崛起为重要的基地。自东往西,辽阳、北京、张家口、大同等等,尤其是北京,成为今天的首都,多拜长城之赐。由此我们也可理解古代中国扩张性不强的一个原因,就是向北经济、军事价值不大,向南万山重隔,尤其是青藏高原,难以逾越,向东为大海,在海上运输不发达时,无法向东进取,向西是沙漠荒凉之地,扩张的意义不大。这就奠定了今天中国的版图。
由长城往南,就是第二条横线,黄河流域。在古代中国,黄河支流众多,如济水、洛水、汴水、颖水、汾水、渭水等等,数以百计,孕育了华夏文明,也是最适宜耕种的地区,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地区。这条线东至山东的胶东半岛,西至河西走廊,有着中国最古老的东西大动脉,大约在周代甚至更早,道路系统就已经完备了。秦修驰道,即宽阔的马路,这条东西干线就是中国文明的成长之地。河南又称中原,是古中国发展的中心,因为它河流众多,地肥水美,是人类天然的发源地。由河南向东发展,就是山东,向北发展,过了黄河,进入河北,都是宜于耕种之地,向南发展,山脉连绵,长江泛滥形成的湖泊沼泽密布,稍有阻碍,直到古中国后期,湖北一带才大量开发,向西发展,洛阳一带,关中一带,类似盆地,自成系统,是绝佳的粮仓。这一线的命脉就是黄河,黄河泛滥与决口,无疑是这一带百姓的心病。同时值得指出的是,黄河除个别地段外,并非天险,由于河道狭窄相对于长江来说,渡河并非难事,而守卫黄河无疑是难事,北宋定都汴梁开封,虽然交通便利,但北方无险可守,最终被金兵突袭得手。这也是历史的教训。这条东西线,有时宽、有时细,狭窄的地方就是险要的关口,是控制东西交通线的重要锁钥,例如函谷关、潼关等,尤其是潼关,乃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再往南就是长江沿线,第三条横线。长江流域地势复杂,道路崎岖难行,长江及其支流成为主要的交通线。东至宁沪杭,西至巴蜀,开发较黄河流域稍晚,但由于气候的原因,富裕程度过之。长江宽阔,很难快速渡过,又成为自然的天险。长江由西向东,自然谁掌握了上游,谁就对下游有发言权,荆州便成了兵家必争之地。由荆州顺流东下,江东很难保住,这也是三国时的重要形势。长江以北,由于淮河泛滥频繁,开发更晚,直到运河修建,才有了长足的发展。淮河以西多山,道路不畅,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十分险要,南北交通不便。长江以南根据地势,可分为江东、江西和两湖三大地域,连接它们的就依靠长江。至于巴蜀,自古行路难,自成系统,不必多说,三峡扼守,至今也是险要之地。值得一提的是,今日武汉一带,过去是一片汪洋,长江在此淹没众多地区,交通不易,直到古代中国晚期,才逐渐开发,武汉也才成为东西南北的重要枢纽。而在古代中国早期,襄阳、江陵的战略地位更为重要。沿长江上溯,至三峡难通,所以汉水在古人来说,更像长江的上游,交通意义更重大,而襄阳城就扼守在汉水上游,是南北往来的重镇,是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衔接点之一。
最东边的竖线就是大运河,北至北京,南到杭州。隋炀帝兴修大运河,使南北交通畅通,南方辎重可以直达北京,而且通过运河可以改造淮河一带水利,使淮河流域的经济迅速发展,人口增多。更重要的是,黄河泛滥决口,也有了道路可走,不再对淮河流域构成巨大威胁。三国时,淮河人口稀少,曹操只有采取屯田政策,来威胁江东。但到了大运河修成后,人们到江东不再是难事,江东也越来越无险可守。因为它同时受到长江上游和运河上游的夹击,失去长江上游和运河上游的保护,江东唾手可得。而由此之后,中国的经济中心开始转移到江东,成为天下的粮仓。值得注意的是,隋朝与秦朝具有类似之处,秦以长城亡,隋以运河亡,二者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工程,长城与运河构成了人字,代表了中国人的巨大成就。但同时由于巨大的人力付出和财力付出,对人的压迫也是巨大的。因为二者都不是以奴隶来进行工程的,必然会引起朝廷上下所有关乎利益的人的反抗,包括了大小官吏,各种地方势力,以及百姓,对全国的经济造成了破坏,终于导致两个短命的王朝灭亡,但却造福了后来者。
向西看去,今日的京广线铁路就是第二条竖线,也是中国古代最早开发的交通线。可以这样理解,早期中国是沿着两条线发展的,东西沿黄河发展,南北沿京广线发展,构成了十字架一样的发展轨迹,随着两条线的延伸发展,扩展形成三横三竖的经纬线。前面说过,古代中国的中心即中原在河南,河南是发展的开始,由河南为基础,向北进入河北,向南越过南阳,进入湖北襄阳,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道路很早就开通了,到秦始皇时修灵渠,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开通,中国的开发进入岭南,中国的版图开始扩大。河南河北地势平坦,经济发达,而湖北湖南,水网纵横,山势崎岖,直到相应的农作物的出现,经济才得以振兴。而其狭窄之地如南阳、衡阳、桂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南北交通的咽喉。
再向西,就是山西大同至蒲口渡过黄河,进入陕西,过西安、汉中,进入成都,一直向南。山西得天独厚,北长城、南黄河、东太行,系黄河,农耕发展较早,自成体系。陕北开发也较早,秦始皇时曾修道路直到长城,但由于气候干旱,水土流失严重,陕北的经济也越来越衰落,至明清时,已经相当贫瘠。但陕南又是别样风景。古人修栈道之后,连接汉中直至巴蜀,秦国得以粮仓丰盈,遂灭六国,成霸业。从地形上看,山西、陕南、汉中、巴蜀自成体系,如同一串珍珠,东西南北皆有屏障,相对来说,南北相通更重要些、容易些。西部这条线相对短小,但却因险要而耗费成本巨大,战略地位重要。西安洛阳为古都多年,背靠的就是西部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横三竖,它们的交叉点就是经济与战略的中心,到今天也起着中心城市的作用。三横三竖,自然地把中国分成了九大区域,就是中国的九州。东方自北至南,齐鲁之地,古青州,江苏安徽,古徐州,淮河长江以南,古扬州。中路自北至南,河北古冀州,河南古豫州,湖北湖南古荆州。西路自北至南,山西古并州,陕西甘肃古雍州,巴蜀古益州。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古今地理变迁、开发程度不同,古代关于九州的说法众多,莫衷一是,这里只是说起大概,实际上是今人的眼光。按照《史记》的说法,禹分九州、九山、九水,名称又自不同,研究九州名称的沿革,可以看出古代的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同来,兹不赘述。
这么多,行吗
9. 黄河沿岸将种幸福林,这条河为什么被写入国家战略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既得益于黄河的滋养,也离不开对黄河的治理。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堪称一部治国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同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一样,是重大国家战略。“千秋大计”、“重大国家战略”,这些定位可谓目光深远、字字千钧。
10. 黄河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关系
身就包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所以,对黄河旅游区的开发,应把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统一起来思考,尽可能做到二者的完美结合。只有如此,我们开封的黄河旅游区才能显示出个性并独具魅力。
黄河为什么是母亲河
早在远古时期,中国境内的原始先民就生活、奋斗和繁衍在黄河流域。在数千里的黄河流域,由于气候温和,水文条件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先民们便定居在这里。中国文明初始阶段的夏、商、周三代以及后来的西汉、东汉、隋、唐、北宋等几个强大的统一王朝,其核心地区也都在黄河中下游一带;反映中华民族智慧的许多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也产生于这一地区;标志古代文明的科学技术、发明创造、城市建设、文学艺术等也同样产生在这里。所以,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哺育了中华儿女,人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意义就在这里。
http://..com/q?word=%BB%C6%BA%D3&ct=17&pn=0&tn=ikaslist&rn=10
与黄河有关的历史人物故事
刘亚飞 作于 2006年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