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我国操作系统发展的历史

我国操作系统发展的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14 16:10:05

1.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DOS(Disk Operating System,及磁盘操作系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年,当IBM在8086的基础上开发出IBM-PC时,却对PC所采用的操作系统感到为难,最后IBM选中了三种操作系统,CP/M-86、P-System和MS-DOS 1.0,MS-DOS 1.0中包括了诸如COPY、DIR、FORMAT命令,它还引进了批处理文件解释程序;最后DOS战胜了其他两种操作系统,成为PC机的主流操作系统。
1983年IBM在其IBM-PC/XT中预装了MS-DOS 2.0,DOS2.0有着崭新的层次结构的文件系统(树型目录结构)和可安装的设备驱动程序(SYS文件);它用文件句柄(File Handle)代替了文件控制块(File Control Block)来打开文件;DOS 2.0还第一次有了一个可驻留DOS程序:PRINT.COM,由此产生了DOS TSR程序(内存驻留程序)。DOS 2.0能支持XT硬盘,尽管它只有10M。
DOS 3.0与IBM-PC/AT机同时发布,它充分利用了80286的性能,增加了对20M硬盘和1.2M软盘的支持,同时加入了电池供电的CMOS。DOS 3.3的发布使DOS达到了完美的阶段,它支持1.44M软盘,可以将硬盘分成32M的分区;它扩展了以前的命令集,使得DOS命令的功能更强大,这许多优点使DOS 3.3一直取代了充满错误的DOS 4.0(DOS4.0本身也是个面向欧洲的版本,大陆并不曾见),直到DOS 5的发表。
DOS 5发表于1991年6月,它是DOS的一个巨大的进步;DOS 5突破了硬盘分区32M的限制;提供了使系统更安全的UNDELETE和UNFORMAT命令;它提供了高速缓存技术SMARTDriver的DOS版本,使磁盘访问更迅速;DOS 5使用了EMM386.EXE,使得DOS能访问640K以上的内存,它将DOS内核装入HMA,将TSR装入UMB,留出最大的内存空间给用户使用;DOS 5还提供了一个可视化图形环境DOS-SHELL,Shell所提供的任务交换器极富潜力,它将Windows的特色引入到DOS中;此外DOS 5提供了菜单式的QBASIC和EDIT,使用户不用再去强记行编辑器单调的命令。
1993年,在DOS 5的巨大成功之后,Microsoft推出了MS-DOS 6,它使用了许多新技术,增加的新功能使得一些著名的DOS实用程序黯然失色。DOS 6能将磁盘上的文件压缩近一半而在读盘时自动还原,这使磁盘可用空间大大增加;Memmaker能自动使用改进的EMM386按照计算机的硬件配置优化内存空间;DOS 6提供了新的BACKUP、UNDELETE、AntiVirus(MSAV)实用程序;DEFRAG合并了磁盘碎片,使得访问磁盘速度更高;SCANDISK(DOS 6.22)取代了CHKDSK,能修复更复杂的磁盘错误;多重配置启动选择使用户在启动时选择需要的系统配置。MS-DOS 6.22使DOS达到了它的巅峰时代。
Microsoft公司将MS-DOS 6.22作为MS-DOS的最终版本。但IBM依然对DOS充满信心,PC-DOS 7.0的发布使DOS的功能更加强大。至今,DOS已经从单纯的操作系统骨架发展到一个功能强大的操作系统软件集。
补充:
DOS从3.0 (or 4.0)开始有了两个版本:IBM的PC-DOS,Microsoft的MS-DOS
MS-DOS 6.22是DOS的最终版本是指不依附于任何Windows并且功能健全的版本

Windows(视窗)是一个为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用户设计的操作系统。它的第一个版本由微软公司发行于1985年,并最终获得了世界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软件的垄断地位。所有最近的Windows都是完全独立的操作系统。
微软自1985年推出Windows 1.0。最初运行在DOS环境下,有Windows 3.0,windows3.1,windows3.2,其时已经捆绑了word和excel软件,后来升级到Windows 95时就是独立的操作系统,不再依赖于DOS,再后来就是耳熟能详的windows97(95改进版)、windows98、Windows 2000、windowsME、windowsNT、windows2000(windowsNT5.0)、Windows XP等等。由于优秀的图形操作界面取代了DOS曾经的地位。
Windows系统发布时间表
1985.11 Microsoft公司推出Windows 1.0。
1988.10 受雇的David Cutler与其以前的Digital同事一起开始NT的开发工作。
1989.6 由Chuk Whitmer领导的项目组开始从事NT的图形工作。开始时,项目组试图使用C++来编写代码,但后来因性能原因,部分代码使用C来编写。
1989.7 NT项目组完成的首个系统首次使用Intel i860处理器运行。
1990.1 比尔.盖茨将主要设计师集中在一起,讨论在Intel公司的386+处理器上运行NT的重要性,并选择非Intel i860的一种新RISC处理器。一个月后,首个NT专门测试项目组组建。
1990.5 Windows 3.0发布。代码名称为Chicago,该版本具有一个增强的程序管理器和图标系统,一个新的文件管理器,支持16色,运行得更好且更快。这一年,该软件销售了3百万套。
1991.5 Microsoft公司向其合作者公开NT的一些详细内容。
1992.4 Windows 3.1发布。前两个月,软件的销售量为三百万套,直到1995年Windows 95接替其前,其一直保持为首号操作系统。
1992.10 推出NT的第一个Beta版本。
1992.11 用于Windows NT的首个Win32软件Development Kit发布。
1993.8 Windows NT 3.1最终发布。
1993.10 Microsoft公司发布NT 3.1的首个补丁(Service Pack),其修复了90处以上的错误。
1993.12 Motorola和Microsoft公司宣布将Windows NT引入PowerPC平台。
1994.8 NT首次发布升级版本(NT 3.5)。Office for Windows NT的第一个版本包含了Word和Excel的32位版本。同时,发布了BackOffice。
1995.2 首台运行NT的PowerPC系统推出。
1995.5 Microsoft公司宣布了一个小但很重要的升级(3.51),以允许NT与即将出现的、专门为Windows 95设计的应用程序兼容,这令用户感到很惊奇。
1995.8 Windows 95发布,这是不要求MS-DOS的第一个Windows版本,且被看作是一个用户界面相当友好的操作系统。其包含了一个集成的TCP/IP堆栈、拔号网络和长文件名支持。
1996.8 Windows NT 4发布,其带有类似于新95的外壳。
1996.9 Microsoft公司宣布64位支持将被添加到NT 5.0这个专门的版本中。
1996.10 Microsoft公司宣布在PowerPC上的NT支持将被取消,而只让Alpha和x86作为唯一剩余的选项。
1997.9 Microsoft公司在PDC将NT 5.0的首个测试版本公诸于众。
1998.6 Windows 98发布。基于MS-DOS内核的最新Windows版本内置有IE 4。
1999.4 Windows 2000 Beta 3发布。
1999.11 Windows 2000 Release Candidate 3(RC3)在美国发布。
2000.2.17 Windows 2000最终版本的发布日期。
2000.3.20 Windows 2000在中国的发布日期。
2000.10 Microsoft发布了面向家庭的Windows Me 。
2001.10.25 Windows XP发布。
2003.11 Windows2003 家族发布。

2. windows系统发展史是什么

1985年Windows 1.0正式推出,相信老一辈计算机使用者应该熟悉吧

1987年10月推出Windows 2.0,比 Windows 1.0版有了不少进步,但自身不完善,效果不好。

1990年5月Windows 3.0 版推出,期间微软继2.0后还有代号为286、386两款系统,但因其自身原因,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注意。直到3.0的出现才改观了这种局面,Windows逐渐占据了个人电脑系统,3.0也首次加入了多媒体,被舆为“多媒体的DOS”。

1992年Windows 3.1发布,该系统修改了3.0的一些不足,并提供了更完善的多媒体功能。Windows系统开始流行起来。

1993年11月Windows 3.11发布,革命性的加入了网络功能和即插即用技术。

1994年Windows 3.2发布,这也是Windows系统第一次有了中文版!在我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1995年8月24日Windows 95发布,Windows系统发生了质的变化,具有了全新的面貌和强大的功能,DOS时代走下舞台。95标明了一个“开始”按钮的介绍以及桌面个人电脑桌面上的工具条,这一直保留到现在视窗后来所有的产品中。

1996年8月24日Windows NT4.0发布,在93、94年微软都相继发布了3.1、3.5等版NT系统。主要面向服务器市场。

1998年6月25日Windows98发布,基于Windows 95上,改良了硬件标准的支持,例如MMX和AGP。其它特性包括对FAT32文件系统的支持、多显示器、Web TV的支持和整合到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的Internet Explorer。Windows 98 SE(第二版)发行于1999年6月10日。它包括了一系列的改进,例如Internet Explorer 5、Windows Netmeeting。98是一个成功的产品。

2000年9月14日Windows Me发布,集成了Internet Explorer 5.5和Windows Media Player 7,系统还原功能则是它的另一个亮点。

2000年12月19日Windows 2000(又称Win NT5.0)发布,一共四个版本:Professional、Server、Advanced Server和Datacenter Server。

2001年10月25日Windows XP发布,Windows XP是基于Windows 2000代码的产品,同时拥有一个新的用户图形界面(叫做月神Luna),它包括了一些细微的修改。集成了防火墙、媒体播放器(Windows Media Player),即时通讯软件(Windows Messenger),以及它与Microsoft Pasport网络服务的紧密结合。是目前操作系统使用率最高的一个系统。

2003年4月底Windows 2003发布,是目前微软最新的服务器操作系统,算是2000的一个升级。

Longhorn是微软公司下一版本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的开发代号。它是继Windows XP和Windows Server 2003之后的又一重要的操作系统。该系统带有许多新的特性和技术.

现在该版本已被命名为Windows Vista

3. 中国电脑发展史

以下表格记录了中国计算机发展历史:
1958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电子管通用计算机103机(八一型),标志着我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
1965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第一台大型晶体管计算机109乙,之后推出109丙机,该机为两弹试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4年,清华大学等单位联合设计、研制成功采用集成电路的DJS-130小型计算机,运算速度达每秒100万次;
1983年,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运算速度每秒上亿次的银河-I巨型机,这是我国高速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1985年,电子工业部计算机管理局研制成功与IBM PC机兼容的长城0520CH微机。
1992年,国防科技大学研究出银河-II通用并行巨型机,峰值速度达每秒4亿次浮点运算(相当于每秒10亿次基本运算操作),为共享主存储器的四处理机向量机,其向量中央处理机是采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自行设计的,总体上达到80年代中后期国际先进水平。它主要用于中期天气预报;
1993年,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后成立北京市曙光计算机公司)研制成功曙光一号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这是国内首次以基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通用微处理器芯片和标准UNIX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的并行计算机;
1995年,曙光公司又推出了国内第一台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机(MPP)结构的并行机曙光1000(含36个处理机),峰值速度每秒25亿次浮点运算,实际运算速度上了每秒10亿次浮点运算这一高性能台阶。曙光1000与美国Intel公司1990年推出的大规模并行机体系结构与实现技术相近,与国外的差距缩小到5年左右。
1997年,国防科大研制成功银河-III百亿次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采用可扩展分布共享存储并行处理体系结构,由130多个处理结点组成,峰值性能为每秒130亿次浮点运算,系统综合技术达到90年代中期国际先进水平。
1997至1999年,曙光公司先后在市场上推出具有机群结构(Cluster)的曙光1000A,曙光2000-I,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峰值计算速度已突破每秒1000亿次浮点运算,机器规模已超过160个处理机,
1999年,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神威I计算机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并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运行。系统有384个运算处理单元,峰值运算速度达每秒3840亿次
2000年,曙光公司推出每秒3000亿次浮点运算的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
2001年,中科院计算所研制成功我国第一款通用CPU——“龙芯”芯片
2002年,曙光公司推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腾”服务器,龙腾服务器采用了“龙芯-1”CPU,采用了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计算所联合研发的服务器专用主板,采用曙光LINUX操作系统,该服务器是国内第一台完全实现自有产权的产品,在国防、安全等部门将发挥重大作用。
2003年,百万亿次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曙光4000L通过国家验收,再一次刷新国产超级服务器的历史纪录,使得国产高性能产业再上新台阶。

4. 概括国产操作系统的历史

我所经历的20年国产操作系统研发

(本文摘自中科红旗软件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孙玉芳所著《UNIX、Linux与国产操作系统》一文。在过去的20年间,孙教授曾积极地参与UNIX的引进及国产操作系统COSA的开发,他还是红旗Linux发行版本的主要策划者。作为国产操作系统研发历史的见证人之一,孙教授在该文中就我国操作系统的研发历史、经验教训和Linux今后的发展等三大部分作了长达3万多字翔实而精辟的论述。)

我国对UNIX的研究与引进始于1979年。从“六五”计划(1981年)起,国家、中科院和地方政府即围绕UNIX开展了一系列的研发。而自“七五”以来,国家调集人力物力开展了国产系统软件UNIX/POSIX标准的攻关项目。这些研发工作取得了一些技术成果,在某些领域有少许影响,但市场份额不大。虽然在中文本地化方面有较强的主导权和重大技术突破,但对国家基础软件的建立,未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鉴于国家信息安全受到威胁这一根本大局,为了保障网络及信息的安全,为了软件产业以致整个信息产业的利润,为了争取应用软件开发的主动权,为了掌握软件市场的龙头,发展自主的操作系统已是中国政府主管部门、科研人员和广大用户的共识。

现在的问题在于能不能认真、客观地总结经验特别是不成功的教训,用新思路来探讨自主操作系统发展问题。虽然讲Linux及其所代表的“自由软件”和“开放源码”运动给我们发展自主系统软件提供了良好契机,但如果主导思想有问题,照样会重蹈覆辙。认真思考、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我本人来说并不轻松,甚至是有点痛苦的事情,但为了将来的成功这又是必须面对的现实。

下面,笔者侧重于教训,从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一、未确立市场和用户需求为导向的指导原则

虽然在立项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中 也对市场作了某种程度的分析,但这种分析主观意念成份比较多,缺乏有力、可行、可具体操作的措施和手段。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才去寻找用户,甚至“求”别人使用,十分被动。没有和国内主流PC厂家结成互利而牢固的联盟,造成“你攻你的关,我做我的市场”的局面,互不通气。事实上,用户的使用是推动系统进步的最大动力,试看现在市场上流行的版本,哪一个不是在使用中不断发现问题和不足,进而不断改进和增强功能的?用户不了解系统,对系统的疑虑就不可能消除,也就愈加不敢使用。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根本没有市场和用户,更谈不上市场份额和占有率。

第二、人员思想、观念未彻底转变

人员(特别是包括笔者在内的具体负责项目实施的总体组)的思想、观念还未彻底转变,以适应新的科研管理及市场经营模式。参加攻关的人员几乎都来自高校、研究所,虽然由原电子部所属中软公司牵头,但主力开发人员都是一些科技人员。恕笔者直言,即使是当时项目主要依托单位中软公司,其第二开发部的管理及研究开发模式与一般科研单位也无太大区别。

总体组成员虽然几乎都是国内这方面的著名专家,勤勤恳恳,一心想把课题做好;但年纪偏大,思想上受原有的科研教学体制影响很深,思路不够开阔,市场导向的观念较差;比较强调技术成果而忽略市场开拓,最终是项目从技术目标上可以说是完成了,技术上有一定水平,却没有市场份额。“九五”前两年注意到了市场这个问题,但总体组领导中很少有人真正在市场上“摸爬滚打”过,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才能有效地开拓市场,也不知道如何把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成商品。

第三、技术路线有偏差

一开始,我们就片面强调自主版权而把自己的手脚和头脑束缚住了。好像什么都要从ABC做起,而没有去最大限度地借鉴和合理利用别人的成果和经验。

比如当时国际上“自由软件基金会”(FSF)的GNU上已经有了大量“自由”的软件可供参考,1992年后Linux已经开始在网上流行。攻关总体组一些专家也提出了要研究这一情况,但总体组在整体指导思想上并未对此引起重视。尤其是担心怕沾上国外的这些东西就没有了自己的自主版权。我们整个课题虽然集中了全国17家单位、200多位科技人员,但面对任务的庞大和时间的紧迫,几乎一切从零开始,实际上是穷于应付,谈不上有更多的协调和创新,最终集成出来了一个系统。但从商品化角度来说,一是脆弱,其中缺陷不少;二是单薄,所含功能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三是行动迟缓,版本升级跟不上快速变化的市场需要。

第四、组织管理乏力

尽管系统软件国产化攻关课题组组织还是相对严密的,当时上有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进行部门协调和技术指导;中有课题总体组进行项目具体组织和管理及技术协调;下有各专题组“分兵把守”,具体进行技术攻关和项目完成;但总的说来,还是沿用以前老的管理模式,组织体制不能针对用户和市场需求以及国内外技术发展的动态作出快速反应。区区这点分散的人力和物力如何与国外一些公司集中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商品开发工作相比呢?总体组虽然每3个月开一次会,但在重大技术问题上,还是协调、反应不够。攻关队伍大部分时间分散在全国各地,互相通气特别是深入了解很少,总体组调控能力不强,不能有效地组织起这支队伍,何况这支队伍在技术、经验及知识上参差不齐,各有“现管”的上级领导,往往各自为政。实际上,总体组也无法实施强有力的支配控制措施。

第五、经费支持力度不强

在我国,特别是以前一二十年,系统软件的研制只能主要靠国家投入和支持。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软件企业都还刚刚诞生,面对激烈竞争的市场导致的软件价格低廉,以及国人对软件的研发需要巨大成本缺乏正确认识而导致盗版现象严重,这些软件公司都忙于“找饭吃,求生存”,根本没有经济实力去独立开发操作系统和相关的其它系统软件,这种基础软件的研制需要巨大的经费和技术投入且伴有高风险。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在这方面做了很大支持,但与半导体集成电路方面和其它硬件项目相比,国家对于这么重大而基础的系统软件的经费投入实在是太少了。

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对软件行业的发展给予了更大的关注,尤其是1999年,围绕高科技特别是软件业的发展出台了不少优惠政策和相应的积极措施。这对于发展自主基础软件无疑是有巨大推动作用的。

笔者建议,对于基础系统软件特别是操作系统的开发,应该像当年“两弹一星”那样,集中优势,加强投入,争取在较短时间里有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软件产业能尽快有一个飞跃。

国产系统软件未取得预期的市场,未得到国人的认同,究其基本原因,笔者列出了以上五条。本人认为,诸多原因之中最重要的应是第一条,即市场导向和观念问题。如果首先从用户需求出发,根据市场规律制订并认真执行产品开发计划,协调力量,加强进度控制,严格管理和采取产品质量保证措施,策划好市场行销策略步骤和方法,那么国产操作系统是有可能取得成功的。

5. 我想知道电脑操作系统的详细发展历史

七种操作系统发展历史及特点
CP/M系统篇
CP/M其实就是第一个微机操作系统,享有指挥主机、内存、磁鼓、磁带、磁盘、打印机等硬设备的特权。
通过控制总线上的程序和数据,操作系统有条不紊地执行着人们的指令……
主设计人:Gary Kildall博士
出现年月:1974年>>>>>详细内容

MS—DOS系统篇
DOS系统是1981年由微软公司为IBM个人电脑开发的,即MS-DOS。它是一个单用户单任务的操作系统。在1985年
到1995年间DOS占据操作系统的统治地位。
主设计人:Tim Paterson
出现年月:1981年>>>>>详细内容
文件管理方便
外设支持良好
小巧灵活
应用程序众多
Windows系统篇
Windows是一个为个人电脑和服务器用户设计的操作系统。它的第一个版本由微软公司发行于1985年,
并最终获得了世界个人电脑操作系统软件的垄断地位。所有最近的Windows都是完全独立的操作系统。
主设计:微软
出现年月:1985年>>>>>详细内容
界面图形化
多用户、多任务
网络支持良好
出色的多媒体功能
硬件支持良好
众多的应用程序
Unix系统篇
Unix是一种分时计算机操作系统,1969在AT&TBell实验室诞生。从此以后其优越性不可阻挡的占领网络。
大部分重要网络环节都是Unix构造。
主设计:AT&TBell实验室
出现年月:1969年>>>>>详细内容
网络和系统管理
高安全性
通信
可连接性
Internet
数据安全性
可管理性
系统管理器
Ignite/UX
进程资源管理器
Linux系统篇
简单的说,Linux是Unix克隆的操作系统,在源代码上兼容绝大部分Unix标准,是一个支持多用户、多进程、
多线程、实时性较好的且稳定的操作系统。
主设计人:Linus Torvalds
出现年月:1991年>>>>>详细内容
完全免费
完全兼容POSIX 1.0标准
多用户、多任务
良好的界面
丰富的网络功能
可靠的安全、稳定性能
多进程、多线程、实时性较好
支持多种平台
FreeBSD系统篇
FreeBSD是由许多人参与开发和维护的一种先进的BSD UNIX操作系统。突出的特点FreeBSD提供先进的联网、
负载能力,卓越的安全和兼容性。
主设计:加州伯克利学校
出现年月:1993年>>>>>详细内容
多任务功能
多用户系统
强大的网络功能
Unix兼容性强
高效的虚拟存储器管理
方便的开发功能
Mac OS系统篇
Mac OS是一套运行于苹果Macintosh系列电脑上的操作系统。Mac OS是首个在商用领域成功的图形用户界面。
现行的最新的系统版本是Mac OS X 10.3.x版。
主设计人:比尔·阿特金森、杰夫·拉斯金和安迪·赫茨菲尔德
出现年月:1984年>>>>>详细内容
多平台兼容模式
为安全和服务做准备
占用更少的内存
多种开发工具

6. 简述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发展历程 简述office办公系统发展历程和区别 简述网络的发展史

美国微软公司1983年开始研发WINDOWS,1985年window1.0(1.01)1987年 window2.0(2.03)1990.05window3.0 1991年window 3.1和3.2 1995年 window95 之后是window98 2000 ME

XP(XP2003 2008 XP for2000)XP SP1 SP2还有针对服务器的NT 2000ADVANLED SERVER 2000DATACENTER SERVER SERVER2003 针对掌上的CE POCKET PC2003之后是windows LONGHOM 然后是熟悉的VIENNA (即window VISTA的前用代号)在以后就是今天的WIN 7 WIN 8
WIN 8.1 WIN 10除微软的window外还有MACOS VNI LINUX SUN 红旗 古老的AT&X UNIX VMX之类
OFFICE包含 93-03版 07版 10版 13版
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从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经费,联合计算机公司和大学共同研制而发展起来的ARPAnet网络。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网络必须经受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能维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利用。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同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逢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起来。NFS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样仅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使用。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非盈利的组织―先进网络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美范围的T3级主干网,它能以45Mbps的速率传送数据。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干网都与ANS提供的T3级主干网相联通。

Internet的第二次飞跃归功于Internet的商业化,商业机构一踏入Internet这一陌生世界,很快发现了它在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世界各地的无数企业纷纷涌入Internet,带来了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飞跃。

3、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及现状

关于中国公用数据通信网 我国已建立了四大公用数据通信网,为我国Internet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网(ChinaPAC)。该网于1993年9月开通,1996年底已覆盖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和一部分发达地区的乡镇,与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44个数据网互联。

(2)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该网于1994年开通,1996年底覆盖到3000个县级以上的城市和乡镇。我国的四大互联网的骨干大部分都是采用ChinaDDN。

(3)中国公用帧中继网(ChinaFRN)。该网已在我国的8大区的省会城市设立了节点,向社会提供高速数据和多媒体通信。

(4)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该网于1995年与Internet互联,物理节点覆盖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城市,业务范围覆盖所有电话通达的地区。1998年7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骨干网二期工程开始启动。二期工程将八个大区间的主干带宽扩充至155M,并且将八个大区的节点路由器全部换成千兆位路由器。

2000年下半年,中国电信利用n*10Gbps DWDM和千兆位路由器技术,对ChinaNet进行了大规模扩容。目前,ChinaNet网络节点间的路由中继由155M提升到2.5Gbps,提速16倍,到2000年底ChinaNet国内总带宽已达800Gbps,到2001年3月份国际出口总带宽突破3Gbps。

关于中国Internet的发展阶段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6.6-1993.3是研究试验阶段(E-mail Only)

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联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而且仅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发展经历如下:

1986 : Dial up (Terminal)

1990 : X.25 (1989.11: CNPAC,1993.9: CHINAPAC)

1993.3 : Leased Line(DECnet) (Email Only)

第二阶段为1994.4至1996年,是起步阶段(Full Function Connection)

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实现和Internet的TCP/IP连接,从而开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务。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互联网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互联网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96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长阶段。

国内互联网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2000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1002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163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839万台,上网用户约2650万人,其中专线上网的用户人数为454万,拨号上网的用户人数为1793万,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的用户人数为403万。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它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用户人数为107万。CN下注册的域名128362个,WWW站点242739个,国际出口带宽3257Mbps。

详情可参考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Internet发展大事记》。 中国目前有十家具有独立国际出入口线路的商用性互联网骨干单位,还有面向教育、科技、经贸等领域的非营利性互联网骨干单位。现在有600多家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经营的有200家左右。

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近年来,中国先后启用了数个国际光缆系统。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中日、中韩、环球海底光缆系统、亚欧陆地光缆系统;正在建设的有:亚太2号海底光缆、中美海底光缆、亚欧海底光缆。1999年共有13条国内干线光缆投入使用或试运行。光缆总长100万公里。国内互联网骨干网络对原有信道全面扩容,中继电路以155M为主。随着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广泛应用于光通信建设,互联网骨干网带宽可达2.5G-40G。

据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冷荣泉介绍,我国因特网骨干网从1996年至今已经历了3个阶段:1996年之前,多数采用64K至2M传输通道;1997年至1999年多为2M至115M的通道;2000年到2001年从115M跳到了2.5G;从2002年开始,将逐步进入10G时代。

2002年1月11日,中国电信上海―杭州10G IP over DWDM建成开通,该通道所构建的长途波分复用传输系统,采用了思科公司长途波分复用系统和系列高速互联网路由器。这一系统已被世界各地的大型电信运营商用于构建规模庞大、运行快速稳定的“IP+Optical”网络,并被证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先进性。这条全国最宽的数据通信通道的开通,标志着我国因特网骨干传输网从2.5G步入10G时代,标志着中国电信数据传输能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电信的数据网已经成为真正的高速数据网络、海量带宽网。

关于中国十大互联网简况

目前我国有10家网络运营商(即十大互联网络单位),有200家左右有跨省经营资格的网络服务提供商(ISP)。十大互联网络单位分别是:

(1)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2)中国科技网(CSTNET)

(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4)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已并入网通)

(5)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 (6)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CNCNET)

(7)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 (8)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

(9)中国长城互联网(CGWNET) (10)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CSNET)

其中非营利单位有四家:中国科技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和中国长城互联网。这十大互联网络单位都拥有独立的国际出口。调查显示,截止2001年9月30日,我国的国际出口带宽总和已达到5724M(见下图,未包括中国长城互联网的国际出口带宽数据),与CNNIC在2001年1月的互联网统计调查报告中公布的2799M相比,我国大陆在短短9个月的时间里,国际出口带宽增加了2925M,增幅为105%。其中,与美国相连的有4023M(占70.3%),与日本相连的有314M,与韩国相连的有251M,与中国香港相连的有749M,与中国澳门相连的有14M,还与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相连。另外,这十大互联网络单位与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NAP)之间的连接带宽也达到3558M。我国十大互联网单位之间的相互连接带宽数,以及我国部分ISP与十大互联网单位之间的连接带宽数和国际出口带宽情况请参考中国互联网联接带宽Flash图。

4、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给全世界带来了非同寻常的机遇。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当前正在迈进信息社会。信息作为继材料、能源之后的又一重要战略资源,它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取得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首先,网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得社会的各种资源得以共享。

其次,网络创造出了更多的机会,可以有效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力地拉动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生产力进步。

第三,网络也为各个层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互联网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在奇迹背后,存在着日益突出的问题,给人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比如,信息贫富差距开始扩大,财富分配出现不平等;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知识的共享和经济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网络的竞争已成为国家间和企业间高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网络带来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剧了文化渗透,各国都在为捍卫自己的网络文化而努力。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这种厚重的文化在网络上得以延伸,这个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5、Internet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Internet发展经历了研究网、运行网和商业网3个阶段。至今,全世界没有人能够知道Internet的确切规模。Internet正以当初人们始料不及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今天的Internet已经从各个方面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随时从网上了解当天最新的天气信息、新闻动态和旅游信息,可看到当天的报纸和最新杂志,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炒股、网上购物、收发电子邮件,享受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等。

Internet的意义并不在于它的规模,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全球性的信息基础设施。当今世界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信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新的支柱产业,成为推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新的源动力,并且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特别是近几年来国际互联网络及其应用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并且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Internet已经构成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和未来信息社会的蓝图。纵观Internet的发展史,可以看出Internet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运营产业化

以Internet运营为产业的企业迅速崛起,从1995年5月开始,多年资助Internet研究开发的美国科学基金会(NSF)退出Internet,把NFSnet的经营权转交给美国3家最大的私营电信公司(即Sprint、MCI和ANS),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

2)应用商业化

随着Internet对商业应用的开放,它已成为一种十分出色的电子化商业媒介。众多公司、企业不仅把它作为市场销售和客户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把它作为传真、快递及其他通信手段的廉价替代品,借以形成与全球客户保持联系和降低日常的运营成本。如:电子邮件、IP电话、网络传真、VPN和电子商务等等的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便是最好例证。

3)互联全球化

Internet虽然已有三十来年的发展历史,但早期主要是限于美国国内的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和它的盟国范围内使用。现在不一样了,随着各国纷纷提出适合本国国情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已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各个国家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接入Internet。

4)互联宽带化

随着网络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接入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慢形成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将会更快,带宽瓶颈约束将会消除,互联必然宽带化,从而促进更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并能满足用户多方面的网络需求。

5)多业务综合平台化、智能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将成为图像、话音和数据“三网合一”的多媒体业务综合平台,并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公务、电子医务、电子教学等交叉融合。十到二十年内,互联网将超过报刊、广播和电视的影响力,逐渐形成“第四媒体”。

综上所述,随着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趋势的加强,未来的互联网将是一个真正的多网合一、多业务综合平台和智能化的平台,未来的互联网是移动+IP+广播多媒体的网络世界,它能融合现今所有的通信业务,并能推动新业务的迅猛发展,给整个信息技术产业带来一场革命。

7. 我国计算机网络发展史

纵观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以下4个阶段:

  1. 第一代:远程终端连接,时间:20世纪60年代早期,面向终端的计算机网络:主机是网络的中心和控制者,终端(键盘和显示器) 分布在各处并与主机相连,用户通过本地的终端使用远程的主机。只提供终端 和主机之间的通信,子网之间无法通信。

  2. 第二代:计算机网络阶段(局域网),时间:20世纪60年代中期,多个主机互联,实现计算机和计算机之间的通信。包括:通信子网、用户资源 子网。终端用户可以访问本地主机和通信子网上所有主机的软硬件资源。实现了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

  3.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互联阶段(广域网、Internet),1981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订:开放体系互联基本参考模型(OSI/RM),实现不同厂家生产的计算机之间实现互连。TCP/IP协议的诞生。

  4. 第四代:信息高速公路(高速,多业务,大数据量),宽带综合业务数字网:信息高速公路 ATM技术、ISDN、千兆以太网。交互性:网上电视点播、电视会议、可视电话、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络图书馆等高速、可视化。

8. windows系统发展史

1.Windows是由微软在1983年11月宣布,并在两年后(1985年11月)发行的。
2.Windows版本.0是在1987.11正式在市场上推出的。该版本对使用者界面做了一些改进。2.0版本还增强了键盘和鼠标界面,特别是加入了功能表和对话框。
3.Windows3.0是在1990年5月22日发布的,它将Win/286和Win/386结合到同一种产品中。Windows是第一个在家用和办公室市场上取得立足点的版本。
4. 3.1版本是1992.4发布的,跟OS/2一样,Windows3.1只能在保护模式下运行,并且要求至少配置了1MB内存的286或386处理器的PC。
5.在1993年7月发布的Windows NT是第一个支持intel386、486和Pentium CPU的32位保护模式的版本。同时,NT还可以移植到非intel平台上,并在几种使用RISC晶片的工作站上工作。
6.Windows95是在1995.8月发布的。虽然缺少了NT中某些功能,诸如高安全性和对RISC机器的可携性等,但是95具有需要较少硬件资源的优点。
7.Windows98在1998年6月发布,具有许多加强功能,包括执行效能的提高、更好的硬件支持以及一国际网络和全球资讯网(WWW)更紧密的结合。
8.WindowsME是介于98SE和2000的一个操作系统,其出生目的是为了让那些无法符合2000硬件标准同样享受到类似的功能,但事实上这个版本的
Windows问题非常多,既失去了2000的稳定性,又无法达到98的低配置要求,因此很快被大众遗弃。
9.Windows2000的诞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2000年2月17日发布的2000被誉为迄今最稳定的操作系统,其由NT发展而来,同时从2000开始,正式抛弃了9X的内核。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电脑是用这一操作系统。
10.在2000的基础上,增强了安全特性,同时加大了验证盗版的技术,2001.10.25,“激活”一词成为电脑中最重要的词汇。并且,XP的命名方式也广为散播,各种不同类型的软件“XP”颁布开始出现。某种角度看,Windows XP是最为易用的操作系统之一。
11.2006年11月,具有跨时代意义的Vista系统发布,它引发了一场硬件革命,是PC正式进入双核、大(内存、硬盘)世代。不过因为Vista的使用习惯与XP有一定差异,软硬件的兼容问题导致它的普及率差强人意,但它华丽的界面和炫目的特效还是值得赞赏的。
12.Windows 7于2009年10月22日在美国发布,于2009年10月23日下午在中国正式发布。Windows 7 的设计主要围绕五个重点——针对笔记本电脑的特有设计;基于应用服务的设计;用户的个性化;视听娱乐的优化;用户易用性的新引擎。
13.2012年10月26日,Windows8在美国正式推出。Windows 8支持来自Intel、AMD和ARM的芯片架构,被应用于个人电脑和平板电脑上,尤其是移动触控电子设备,如触屏手机、平板电脑等。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续航能力,且启动速度更快、占用内存更少,并兼容Windows 7所支持的软件和硬件。另外在界面设计上,采用平面化设计。

阅读全文

与我国操作系统发展的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