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股票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建馆
1、2002年'以转让股票遗产与文物的形式,协助湘财证券公司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证券博物馆。
2、1998年'以转让股票遗产与文物的形式,协助上海证券证交易所创设“中国证券陈列室”。
3、2003年'以捐赠股票遗产与文物的形式,协助四川长虹股份公司创设“中国上市公司股票纪念馆”。
4、2005年,协助与加强上海财税局建立财政证券遗产档案。以转让债券遗产与文物的形式为,协助上海财税局建立财税历史陈列馆做好了基础工作。
著作
1、1999年与中央财经大学协作出版了《中国证券精品图录》。
2、1999年受复旦大学出版社邀请协作出版《中国老股票》,主要任务是到四川自贡盐业博物馆联系解决出谱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乾隆1779年的股份制契约“类股票”,并担任第二主编。
3、2001年协助深圳证券交易所出版了《百年中国证券典藏》。
4、2001年协助九州出社出版《中国证券》,主要协作解决书中的中国证券实物提供与编排出谱,并担住副主编。
5、2004年由北京大学金融与研究中心、西南财经大学货币证券博物馆、申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中央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研究所授权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市公司股票图谱大系》。并担任主编。
6、2006年协助淮北市政府、淮北市博物馆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市公司股票经典绝藏》。并担任主编。
展览
1。1998年11月17日,在北京大学展览中国股票遗产与文物。
2。1998年11月,在中央财经大学展览中国股票遗产与文物。
3。1998年11月9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展览中国股票遗产与文物。
4。1998年12月26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展览中国股票遗产与文物。
5。1999年4月13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展览中国股票遗产与文物。
6。2003年3月15日,在香港展览中国股票遗产与文物。
捐赠
1。2003年12月,向四川长虹“中国上市公司股票纪念馆”捐赠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市公司股票遗产与文物。
2。2004年3月7日,向上海证券报捐赠中国早期股票遗产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市公司股票遗产与文物与文物。
3。2004年5月18日,向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币博物馆捐赠中国各历史时期股票遗产130件与文物。
4。2004年5月22日,向北京大学金融与研究中心捐赠中国各历史时期股票遗产130件。
5。2004年5月25日,向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捐赠中国各历史时期股票遗产130件。
6。2004年5月19日,向中国保利艺术博物馆捐赠中国各历史时期股票遗产135件。
7。2005年1月12日,向财税局捐赠中国清末、民国、革命根据地时期证券遗产375件。
8。2005年10月,向淮北市博物馆捐赠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市公司股票遗产。
9。2005年11月,向西南财经大学货币证券博物馆捐赠中国证类遗产600件。
Ⅱ 中国性文化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1995年春,当刘达临不惜举债30万元,在青浦徐泾创办中国第一家性文化博物馆时,他并没有计划公开展览,只是给自己多年来从事的性学理论研究一个实物支撑,给辛辛苦苦搜集来的几千件性文物一个归宿。1999年8月,性博物馆自青浦迁至闹市区的南京东路,从闭门纳客到公开展示。“之所以做这个决定,一方面希望更多人了解中国古代的性文化,另一方面也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刘达临坦言。
然而,繁华地段并没有带来预期的门票收入。
“博物馆说是在南京路,入口其实开在距南京路十几米的一个支弄里,游客找起来非常困难,”谈及往事,刘达临的无奈仍然溢于言表,“本来,问题不难解决,只要挂一个指示牌就迎刃而解了。但是管理部门坚决不同意,理由很简单:‘中华第一街’上不能出现‘性’字。那么,‘生殖’两字可不可以呢?回答是‘也不行’。”
博物馆入不敷出,与之合作的一家百货公司终于失去投资兴趣,打了退堂鼓。无奈之下,2001年4月30日,刘达临撤离南京东路,举馆搬到较为僻静的武定路。虽然是被迫易址,刘达临却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以前和百货公司合作,对方是董事长,我这个总经理徒有虚名,任何事都要得到他们首肯才可以做。搬到武定路就不一样了,我们完全是自主经营。”
尽管,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却失去了财力后盾,博物馆在武定路上的日子也不好过。“主要是缺乏环境烘托。周围既不是繁华商业区也没有旅游景点,很少有人特意上门参观,客源又成了问题。”兜兜转转之间,刘达临发现,资金依旧是他绕不开的最大障碍。
“一开始租了上下两层,房租要5万多元,半年后难以维系,只好将楼下退掉。只保留楼上一层,每月房租加物业管理费也要3万多元,门票收入肯定不够。”无奈,刘达临只能靠贴补“养”着博物馆,“贴补的渠道主要有三种:我的稿费和版税、抽出部分展品到各地巡展的收入、以及胡宏霞博士开办钢琴修配厂的收入。”
即便如此,博物馆的日常运转仍然岌岌可危,2002年年底尤其严重,几乎挺不过去。为了保住博物馆,胡宏霞卖掉钢琴修配厂填补亏空,由于出手急,当时只卖了10万多元,如今想起来,刘达临还禁不住替她惋惜。
从1999年起,刘达临就着手申请“旅游定点单位”的资格。“如果能申请到这块牌子,博物馆就可以列入旅行社游览名单,从而吸引大批团体游客,保证稳定的资金来源。但是,‘旅游定点单位’的牌子始终没能批下来。”
命运多舛的性博物馆进退维谷,又一次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为了它的生存和发展,刘达临奔走呼吁,希望能在上海找到生存之地。“东方明珠、豫园乃至北京、大连的很多单位,都有过合作意向,但由于种种原因均未谈拢,直到同里古镇出现。这也许就是一种缘份吧。”刘达临说。
8月1日,性文化博物馆与同里镇正式签约,2004年4月之前将完成整体搬迁。“我们虽然被迫搬来搬去,但也一直在发展。性博物馆提倡性文明、性科学,是开风气之先,不可能一步到位,要慢慢爬台阶,我对此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刘达临说,“至于说这次搬迁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我们不得不离开上海。”
·1995年春,刘达临举债30万,在上海青浦徐泾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性文化博物馆。
·1999年8月,性博物馆迁至繁华的南京东路。政府禁止打出“性”字招牌,惨淡经营而入不敷出。
·2001年4月30日,博物馆撤离南京东路,搬到较为僻静的武定路。刘达临开始自主经营,失去了财力后盾,加上地处偏僻,日常运转岌岌可危。
·2001年11月底,性博物馆被新浪文化频道搬到网上,一度车水马龙,并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性博物馆起死回生。
·2002年年底,命运多舛的性博物馆又一次站在十字路口。为了它的生存和发展,刘达临奔走呼吁。
·2003年8月,性博物馆与同里镇正式签约,2004年4月之前将完成整体搬迁,最终抱憾迁离上海。
Ⅲ 近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概述
浙江博物馆
100多年来,博物馆在中国走过了一条极不寻常的道路。大约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出现了类似于博物馆的设施,至1905年,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张謇在江苏南通创办了中国人自己兴建的第一座博物馆——南通博物苑。南通博物苑的诞生,无疑属于近代以来“公共领域”在中国不断拓殖的一桩大事。颇堪玩味的是,张謇创建南通博物苑时,一面敦勉家乡的“大雅宏达,收藏故家,出其所诊,与众共守”(《通州博物馆敬征通属先辈诗文集书画及所藏金石古器启》),另一面又在博物苑的石额上殷切题语:“愿来观者,各发大心,保存公益若私家物,无损无缺。”(据《南通博物苑文献集》)题语是在20世纪初,当时自然尚无文物保护法规,有关的市民意识亦极度匮乏,不然张先生的话语中不会透露出如许的无奈。然而,即使到文物法规颁定,乃至一直到今天,似这位状元实业家所要防范的形象,又在多大程度上杜绝了呢? 1914年,以被接收的奉天(今沈阳)、热河(今承德)两地清廷行宫的文物古玩为主要藏品,于北京故宫的文华殿、武英殿设立古物陈列所。此为中国第一个以帝王宫苑和皇室收藏辟设的博物馆,开皇宫社会化之先例。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并对外开放,京城内“万人空巷,咸欲乘此国庆佳节,以一窥此数千年神秘之蕴藏”。(转引自《中国大网络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博物馆史”条)实现皇宫及其珍藏的社会化,其深层意义在于继辛亥革命从政治体制上打倒皇权,进一步通过改造文化事业,冲击、荡涤由“家天下”政治形态所模塑的各种传统观念。“家天下”转化为“公共”的天下,新型的“国家”意识及与之相伴生的市民意识,有可能藉此而唤醒,或更深入人心。当时一篇题为《故宫博物院中东两路参观记》的文章说:“……清宫全部开放之期,数千年宫殿尊严,昔为梦想所不可得到者,今则略破悭囊,即允吾人昂首阔步,眺望谈笑于其间。”该文赞誉这是民国成立以后山,惟一“差强人意”的事情。 从一般原理上讲,博物馆作为现代民主的成果,作为民主信仰在普及性的终身教育过程中的实际体见,它是基于法律赋予的明确权利而建立并维持、发展是的。惟有这样,它追求科学和为公众服务的宗旨,才能得到落实和保障。博物馆行为与国家意志之间的关系,可由以下一个事例得到说明。1929年,在无锡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上,“无锡市政筹备处‘’(这年无锡由县改市,并设立该行政机构)提出”筹设历史博物馆“的计划。此时正值国民党政府推行文化专制主义,提倡尊孔读经,并颁布了《孔庙整理办法》。于是无锡县教育局便拟议在无锡孔庙原址,在既有的祭器、乐器基础上,征集文献古物,创设”县立历史博物馆“。该方案因与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相一致,故很快获得通过。 大连自然博物馆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博物馆工作取得了前所之有的成就,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但是,在奉行极左路线的那些年代,博物馆工作所暴露出的问题也着实不少。比如:由于受经济模式的影响,也由于公共文化机构的过度”行政化“、”机关化“,更深层地看则是由于社会公共空间的严重扭曲和萎缩,不少博物馆透出一股官衙气,其行为常有违于为公众服务的宗旨。更需要引以为戒的是,在”一切为政治服务“的口号下,博物馆工作曾一度丧失其应有的科学精神。例如曲解、篡改或伪造藏品。一位博物馆专家事后承认:在文化大革命之前、文化大革命中以及以后一段时间,他曾篡改过几十种复制品;采用”移位法“、”虫蛀法“、”挖补法“、遮盖法”等方法与技术,将某人、某事的名称与位置进行掉换、删改、除掉、增添、挪位、移植在复制品上。(肖贵洞:《必须停止使用被篡改过的复制品》)这都极大地阻碍和破坏了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Ⅳ 中国书院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岳麓书院副院长陈松长表示,中国书院博物馆和岳麓书院相辅相成,岳麓书院是中国传统书院的典型个案;中国书院博物馆则通过现代化陈列手段,展现丰富多彩的书院文化。该博物馆建筑总面积4768平方米,陈列总面积3180平方米,总投资5000多万元。他还特别提到台湾星云大师的慷慨资助。
2007年,星云大师出席岳麓书院明伦堂会讲时,得知了中国书院博物馆筹建的消息,当即决定捐出1000万元资助这一“文化善事”。记者在博物馆看到,它的外部建筑具有强烈的现代气息,而内部陈列布展路线则体现了古代书院曲径回环的风格。馆内分为展示中国古代书院千年发展历史的弦歌千年展厅、陈列学习用品和教学方法的书院教育展厅、介绍“名院”和代表人物的书院学术展厅,以及书院祭祀、藏书、刻书展厅等。馆内展品也极为丰富,除古代应试教材、各类匾额和教条、珍贵古籍、文房四宝外,还有北宋真宗亲笔题写的“岳麓书院”石碑,明代代表性书院东林书院丽泽堂、韩国陶山书院典教堂、白鹿洞书院明伦堂、清代学海堂的复原场景,以及明万历朱应台镌朱文公先生真像碑拓和清代朱子造像等。
Ⅳ 博物馆里的中国历史是什么
《博物馆里的中国历史》是一套有深度、有广度、面向少年儿童的文化通识类作品,丛书按照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东南西南的地域分册,故宫单列一册。
每册按照原始时期至清代的历史时间顺序作为讲述线索,涉猎范围全面,包括书法、绘画、壁画、雕塑、器物等各类重要历史文物和国家宝藏。
(5)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博物馆是一个浓缩历史的窗田,文物宝藏是各个时代社会发展、历史、文化、审美等方方面面的高度浓缩。
“博物院”一词,出现于中国图书典籍者,始见于清同治年间孙诒让撰周礼政要观外新。清代西方文化传入中国显见于一般。
以近代西方博物馆之形态出现于我国者,始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法籍神父韩伯禄在上海首创自然历史博物院,后续建新馆,又称徐家汇博物馆。同治十三年英国亚洲文会在上海设立自然历史与考古类博物馆。光绪三十年(1904)设于天津租界的新学中学设立华北博物院,是自然历史及民俗类博物馆。以上三馆均属西人建设。
国人自设博物馆者,乃光绪三十一年张謇开办南通博物院为肇始。次为宣统元年(1909)济南市山东省立图书馆附属山东金石保存所成立,收藏出土古器物及碑龛等万余件。宣统二年,南洋劝业会教育馆成立,以上皆民间建设。
Ⅵ 中国伞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中国伞博物馆综合展示以中国为代表的伞文化、伞历史、伞故事、制伞工艺专技术以及伞艺术属的博物馆,是世界首创的伞主题博物馆。
中国伞博物馆展厅建筑面积2411㎡,临时展厅建筑面积527㎡。坐落于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以拱宸桥为地标,与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手工艺活态展示馆作为一个整体形成了充满浓郁历史文化的博物馆群落,成为了杭州城北新人文景观。穿行于博物馆间,是一次枕着运河记忆流淌的、带着怀旧情怀的寻知之旅。
伞因雨而媚,中国伞博物馆和雨密不可分,馆内有多媒体演绎的虚拟雨景、小水雾等作为渲染,整个场馆以白墙灰瓦色调为主,让人回忆起戴望舒笔下,那个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姑娘。
博物馆还设有互动区,可为伞组装零件,画伞面,修伞。
Ⅶ 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中国民族博物馆复,是国家为保制护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而建立的国家级博物馆,是承担国家民族和文化工作重要任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其功能定位为民族文化遗产的收藏保护中心、民族文化资源的信息数据中心、民族文化遗产的科学研究中心、民族文化的宣传教育中心、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基地、民族文化工作的人才培养基地、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交流和展示基地、相关社会工作的咨询服务机构 。
1956年,费孝通等一批专家学者向中央领导同志建议,希望在首都北京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并与我国的地位相称的民族博物馆。后来,由于国家经济困难等原因,中国民族博物馆项目建设一直没有落实。
1987年以来,国家民委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原国家计委)报送关于中国民族博物馆立项的请示报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也多次呼吁尽快建设中国民族博物馆。
该馆已筹备28年,至今尚未正式立项建设。但已列入国家”十二五“文化发展改革纲要,目前仍在做前期准备工作。自筹建以来,中国民族博物馆相关业务工作一直未曾间断,为正式立项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Ⅷ 中国围棋博物馆的发展历史
围棋是中华民族灿烂的传统文化瑰宝,中国智慧的独特创造,它将科学、艺术和竞技三者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几千年来长盛不衰,它已发展成为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的益智运动。为生动记录围棋这一国粹文化的发展历程,见证历史、补充历史,杭州市将要打造中国围棋博物馆。
中国围棋历史悠久,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当今时代,围棋更多地被当作一种竞技,针对于围棋文化的发掘、整理、研究则相对薄弱,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围棋博物馆”。杭州在做大做强中国棋院杭州分院的过程中,决定依托中国棋院杭州分院所在地天元大厦建设“中国围棋博物馆”,提升中国棋院杭州分院文化内涵,展示和传播我国深厚的围棋文化。“中国围棋博物馆”,将充分发挥天元大厦的优越条件,成为集围棋实用、展示、收藏、交流、培训于一体的具有高品位和传世价值的精神文化殿堂,为杭州整座城市打造“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奠定基础。
Ⅸ 国家博物馆的历史
中国国家博物馆(National Museum of China)位于北京市中心天安门广场东侧,东长安街南侧,与人民大会堂相对称布局,是一座系统展示中华民族文化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国博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集收藏、研究、展览于一身。2011年3月1日国家博物馆新馆竣工。
命名
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前身为1912年7月9日成立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1949年10月1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同日,更名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1959年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的前身为1950年3月成立的国立革命博物馆筹备处。1960年正式命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 1959年8月,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东侧的两馆大楼竣工,为建国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同年10月1日,在国庆十周年之际,开始对外开放。
发展理念
中国国家博物馆坚持“以人为本”的建设发展理念,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坚持“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地位相称,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相称,与蓬勃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相称,与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称”的建馆方向。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为建馆目标。
职能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将会在保护国家文化遗产、展示祖国悠久历史、弘扬中华文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体现中华文化软实力等方面发挥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为适应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将成为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历史和文化知识、接受文明熏陶、进行终身学习的文化阵地和课堂。
设备
2007年3月至2010年底,中国国家博物馆进行了改扩建工程,馆舍总建筑面积19.19万平方米,硬件设施和功能为世界一流。藏品数量为100余万件,展厅数量为48个,设有“古代中国”、“复兴之路”两个基本陈列,设有十余个各艺术门类的专题展览及国际交流展览。
特色
与我国现有的博物馆相比较,国家博物馆还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变化,即能够得到非常高质量的,文化精神上的一种享受。在历史含量方面,文化底蕴方面也是如此。在风格上,国家博物馆将保持庄严、宏伟的建筑风格,高度概括、浓缩我们的发展历程。展览手段上,将不局限于故有的陈列方式,而是综合运用多种现代化展示方法,如大视屏,大屏幕,超薄电视等多媒体手段,尽量为观众还原历史氛围并增加展览的动感。
Ⅹ 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发展历史有哪些
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前身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孝宗乾道四年后(公元1168年),当时属县学、府学考场。
明朝建立后定都金陵,改为乡试、会试的场所,规模随之扩大。
明清鼎盛时期,用于考试的号房多达二万余间,可同时容纳20644名考生参加考试,被称为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2]
明成祖迁 北京以后,专门用作乡试考场。
博物馆在2012年论证、规划,2014年8月11日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