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飞机夜间对地攻击发展历史

飞机夜间对地攻击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14 13:52:12

① 中国轰炸机发展史

中国战略轰炸机的发展始终走在一条艰辛坎坷的路上。中国空军在成立初期对战略轰炸机就有充分的认识。但受当时国内各方面条件的,国内自行研制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国空军战略轰炸机一开始总的是引进的道路。

中国空军拥有的第一中战略轰炸机是前苏联仿造美国B-29战略轰炸机的图-4“公牛”重型战略轰炸机。1953年3月,苏联将12架图-4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这些飞机全部装备在驻石家庄的空军轰炸机独立4团。使该团成为中国空军当时最强大的轰炸机部队。此后,中国空军图-4“公牛”重型战略轰炸机参加了1956年四川剿匪作战以及1959年的西藏平叛战。随后开始在担负国土警戒任务。在六十年中国研制出核武器后,图-4轰炸机正式携带核弹成为中国第一代战略轰炸机,开始执行战略值班。当退出一线后,中国空军的图-4轰炸机还曾经被改装成大型夜间截击机用来执行拦截台湾省空军P-2V夜间侦察机的任务。图-4轰炸机最后的辉煌是其中一架图-4于1971年被改装为中国第一架预警机“空警1号”。为中国空军在这方面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1988年,中国空军图-4“公牛”重型战略轰炸机完成了他35年的服役,光荣退役。图-4在中国空军轰炸机部队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空军用他培养了大量大型轰炸机飞行员。取得了战略轰炸机使用方面的宝贵经验。

中国空军装备的第2种战略轰炸机是轰-6,这也是目前为止中国空军装备的唯一一种战略轰炸机。轰-6是中国仿制的前苏联的图-16“獾”高亚音速中程轰炸机。1957年,中国从前苏联引进两架原装图-16和相关技术资料。但苏联方面交付给中国空军的资料非常有限。而且并不是中国空军最希望得到的图-16K型的资料。但中国科技人员依靠自己的能力,应是在资料不全的情况下完成了对图-16高亚音速中程轰炸机的仿制工作。1968年12月24日,轰-6首飞成功,于1969年开始批量投产装备中国空军并一直装备、改进至今,成为迄今为止中国空军中国空军装备的唯一一种战略轰炸机。目前轰-6已经发展出多种型号成为一个系列。其中,今年首次公开的最新改进型“轰-6K”型轰炸机是最新改进型。从得到的资料判断,“轰-6K”加装了一对翼下挂架,从而是一下挂架增加到4个,提升了载弹量和击力。拆除了轰炸导航雷达和交联的轰炸瞄准具,加大了机头雷达罩以容纳新的多功能对地攻击大型数字化雷达。“轰-6K”的两个发动机进气口更大,这说明该机换装了新型发动机。国内**体普遍推断是是12000公斤推力的D-30KP型涡扇发动机,也就是伊尔-76型运输机的发动机。这点对轰-6具有极大意义。以往轰-6装备的是国产涡喷-8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油耗大推力小。导致轰-6的航程只有5760公里,作战半径2600公里。D-30KP型涡扇发动机的换装将会让轰-6K拥有更大的有效载荷和更远的作战半径。目前,轰-6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为2600公里。国内**体普遍认为,D-30型发动机加上机体自动布局的适当改进和在武器挂载位置增加副油箱,轰-6K的作战半径有可能提高到3000公里甚至更远。搭配国产新型“红鸟”远程巡航导弹和超音速远程反舰导弹,在侦察卫星等先进远程预警探测指挥系统的支援下,轰-6K将有效提升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对敌方大型水面舰艇如航母和敌第二岛链如美国关岛基地的威慑打击能力。

轰-6轰炸机和他的改进型对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其中的轰-6D型。当时国产轰-6D轰炸机的服役。对中国海军航空兵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前中国海军航空兵只具备普通常规轰炸能力。对敌方水面舰艇的打击能力非常有限。轰-6D和与它配套的C-601空射反舰导弹的服役使中国海军航空兵获得了第一种空.海远程精确打击力量。使中国海军航空兵的打击能力有了质的飞跃。而轰-6H和与他配套的改进自C-601空射反舰导弹的国产鹰击-63空地导弹使中国空军获得了第一种完全具有中国军队自己知识产权的远程空对地精确打击能力。在2005年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轰-6H轰炸机和鹰击-63空地导弹的组合表现非常出色。这两种改进后的武器通过自己的优异表现证明了自身的价值。

② 谁能介绍一下关于变后掠翼飞机的发展史

二战时期,德国于1943年产出第一种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机梅赛施密特262,这种双引擎战斗机比同时代战斗机速度都快,希特勒有命令将其改成战斗轰炸机。后续又生产了彗星战斗机,这种飞机采用大胆的三角机翼。但这些飞机都没有达到超音速。二战以后的抗美援朝战争是第一此喷气式战斗机大战。苏联的米格和美军F战斗机大站。那时的飞机都还不是三角机翼。后续就基本走向三角机翼了如苏27。这都是飞机达到音速的倍数的基础。现在的后掠角度更大了,如美军近期试验的高速飞机。

③ 战机的发展史

目录
第一章第一次世界大战
从没有把握的试验到胜败的决定因素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法国飞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法国飞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英国飞机
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自始至终参战
的阿弗罗 504飞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的德国和奥地利
飞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军用飞机机徽标志(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军用飞机机徽标志(二)
1913~1915年间出现的战斗机
1913~1915年间出现的战斗机
1915~1918年间服役的著名战斗机
_纽波尔。
1916年的战斗机
1916年服役的最优秀战斗机_斯帕德
1917年使用的战斗机
1917年英国的典型战斗机
1917年参战的三翼机
1917年德国战斗机
1918年德国战败时的重要战斗机
1918年大战后期的德国和奥地利战斗机
1918年大战后期的协约国战斗机
1913年俄国首创的4发重型轰炸机
1915年出现的轰炸机
1915~1918年间服役的著名卡普罗尼
轰炸机
1916年的轰炸机
1916年的重型轰炸机
1917年的德国重型轰炸机
1917年的协约国轰炸机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服役的协约国
轰炸机、
1915年同盟国首批C型武装侦察机
1916年的侦察机
1916年的典型教练机和侦察机
1915~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的阿尔巴
特罗斯侦察机
1917年的教练机和侦察机
1918年的意大利侦察机和教练机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侦察机和
教练机
1914~1916年间的水上飞机
1917年的水上飞机
1918年的水上飞机
1898~1915年间的气球和飞艇
1917~1918年间的飞艇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飞机发动机(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飞机发动机(二)
第一章军用飞机三面图

第二章两次大战之间的军用飞机
1922~1931年间法国研制的战斗机
1931~1937年间的法国战斗机
1923~1929年间的英国战斗机
1931~1935年间的英国战斗机
1926一1934年间的美国陆军航空队战斗机
1927~1932年间的美国海军
战斗机
1923~1936年间的美国海军和美国皇家海军战斗
两次大战之间苏联和日本最主要战斗机
1924~1925年间的意大利战斗机
1934~1937年为准备战争而制造的德国空军
战斗机
1925~1932年间的欧洲小型战斗机
20年代英国轰炸机(1924~1929年)
30年代英国轰炸机(1930~1937年)
1923~1937年间的英国海军航空兵鱼雷
轰炸机
1920~1937年间的美国陆军航空队轰炸机
1928~1939年间的美国陆军、海军攻击机和鱼雷
轰炸机
1928~1934年间的法国轰炸机
1929~1937年间的意大利和苏联试验型超大型
轰炸机
1921~1935年间的日本、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
轰炸机。
两次大战之间的美国和美国侦察机
(1927~1935年)
1923~1933年间的侦察机
1928~1932年间的教练机和通用飞机
第二章军用飞机三面图。

第三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军用飞机
1936~1945年各国军用飞机机徽标志(-)
1936~1945年各国军用飞机机徽标志(二)
1936~1945年各国军用飞机机徽标志(三)
1936~1945年各国军用飞机机徽标志(四)
1938~1939年间的法国战斗机
1935~1939年间的欧洲战斗机
1937~1941年间的最后双翼战斗机
1937~1939年间日本和苏联过渡时期的
战斗机
飓风_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一流战斗机
(1937年)
喷火_ 1938年自始至终参战的战斗机
压.109_%B

④ 中国战斗机的发展历程

歼-5由沈飞工业公司研制,是单座单发高亚音速喷气式战斗机,主要用于昼间截击,具有一定的对地攻击能力。歼-5是仿制苏联的米格-17Ф(米格-17F)歼击机。
1956年,歼-5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并参加了1956年国庆大典。
歼-5采用单座、单发、机头进气、后掠式中单翼布局。后掠式中单翼的后掠角是45°,为双梁结构。机翼内侧有角度可控的后退式襟翼。起落架舱在机翼根部,主起落架收在机翼的两个舱内。全金属半硬壳式构造机身是圆形截面的流线体,机头进气。机身后部装有可操纵的减速板。垂直尾翼分成上下两段,下段固定在后机身的承力斜框上,上段可拆卸。水平尾翼后掠角为45°,安装在垂直尾翼下段顶部。升降舵向上可转动32°,向下为16°。
前三点式起落架均为单轮。前起落架收入前机身下部的轮舱内,主起落架收入机翼内。密封式单人座舱在应急时可抛掉舱盖,可弹射座椅保证飞行员在紧急时迅速安全地脱离飞机。
歼-5采用一台涡喷-5离心式加力涡轮喷气发动机,静推力2600千克,加力推力3380千克。该发动机是苏联克里莫夫设计局的VK-1F发动机的仿制品。机内燃油1170千克,外挂两个400升副油箱。歼-5最大平飞速度为1145千米/小时(高度3000米) ,巡航速度为800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6000米 。
机载设备包括超短波指挥电台、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接收机、敌我识别器、护尾器、测距器等。
机头左侧下方装两门23毫米机炮,机头右侧下方装一门31型37毫米机炮。机翼下可挂两枚100-250千克的炸弹。
歼-5为解放军开拓了喷气战斗机的先河,打下了解放军驾驭喷气战斗机的基础。歼-5的主要改型包括夜间型歼-5甲、以及教练型歼教-5。

歼6

歼-6是中国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制造的单座双发超音速战斗机,是60年代至70年代中国空军的主力歼击机,可以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前线局部制空权,亦可执行一定的对地支援任务。
歼-6飞机是根据前苏联的米格-19仿制和发展的。1958年初开始试制,原型机于1958年12月首次试飞,歼-6飞机1960年投入批生产。1986年停产,生产数千架。歼-6飞机尺寸小、重量轻、推重比大、机动性好,适于近距格斗空战。飞机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方便,价格便宜,是世界上同类飞机中最便宜的。歼-6飞机除装备中国空、海军外,还向国外出口。
歼-6主要型号有:全天候战斗机歼-6甲、高空截击型歼-6I、用于高空高速拦截的歼-6Ⅱ、高空高机动型歼-6Ⅲ、教练型歼教-6以及侦察型歼侦-6等。

歼7

歼-7战斗机的原型为苏联于1961年转让的米格-21-F13,为第二代喷气式超音速战斗机,是我国目前的主力战斗机,有多种改型。
中国由50年代末开始对米格-21产生了浓厚兴趣,1961年中苏签署协定,授予中国米格-21F-13飞机及R-11F-300发动机的制造特许权。但由于中苏交恶,实际上大部分的技术资料没有到手,到手的有很多错误,真正有用的就只有几架样机,这给试制带来了困难。
米格-21的原型机于1964年初开始生产,1965年11月完成机体静力试验。第一架生产型歼七于1966年1月17日,进行了首次飞行。到当年4月底,中国就制造了12架歼-7战斗机。
歼-7基本型的机载武器是一门30毫米航炮,可外挂2枚霹雳-2空空导弹或38枚火箭,后续型号的武器配置有很大变化,后期型导弹数量增加到四枚。
歼-7基型揭开了歼-7系列的序幕。此后歼-7衍生了众多的改型,包括I型、Ⅱ型、Ⅲ型、A型、B型、E型、M型、MG型、PG型、P型、MP型、FS型、MF型等,其中A,B,M,P等型号用于出口。目前该机已经停产。

歼8

歼-8是中国在米格-21的技术基础上独立研制而成的高空高速战斗机,北约编号“长须鲸”。
为满足高空作战要求,沈阳飞机设计所提出歼-8的设计思想是:突出高空高速性能,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和加强火力。
歼-8方案突出高空、高速、增大航程、提高爬升率、加强火力等性能。相比歼-7,各项性能指标均有改善。最大速度M2.2;最大升限2万米以上;最大爬升率每秒200米;基本航程1500千米,最大航程2000千米;规定了在高度为1.9万米空中的作战时间;安装改进设计的航炮和空空导弹;安装搜索距离较大的雷达。
尽管最初歼-8被定位为全天候高空高速截击型号,将作为国土防空的主力,但由于交流电、火控雷达进度跟不上,不得不先行装备直流电、测距器的白昼截击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歼-8白天型。而原本计划配套使用的霹雳-4甲/乙型中距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也无法按时研制成功,只好先用霹雳-2和霹雳-5近距红外制导空空导弹系列,中距空战能力成为歼-8和解放军空军的致命弱点。进入80年代,由于歼-7的不断改进和歼-8II的出现,歼-8逐渐被部队冷落,于87年停产。
歼-8I型,又称歼-8全天候。与白天型相比,主要改进有:安装歼雷-7甲改(JL-7AG)型火控雷达、射瞄-8A改瞄准具、火控计算机、导弹随控装置等十一项电子设备;舱盖改为与歼-7II相同的向后开设计。座椅、氧气系统和组合仪表重新设计;武器系统改装23-Ⅲ型双管航炮、4枚霹雳-2乙导弹、4组火箭。后进一步加装了霹雳-5乙导弹。I型1985年7月设计定型。歼-8和歼-8I飞机的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自行设计的歼击机达到了一个新水平。1985年7月27日,航定委正式批准歼-8I设计定型。

强5

强-5型飞机是中国南昌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的单座双发超音速攻击机,其主要任务是近距空中支援和对地攻击,也可用于完成对空作战任务。强-5飞机于1958年8月开始研制,1965年6月原型机首飞,1968年11月开始批生产。该机为两侧进气、大后掠中单翼,机身为全金属半硬壳结构,以铝合金及高强度合金钢为主要材料,在座舱周围布置有防弹装甲,采用两套相互独立的液压助力操纵系统。该机飞行性能优良,操纵灵敏,座舱舒适,视野宽阔,火力强,可靠性及安全性好,完成任务能力强。
强-5飞机有多种改型,包括加大航程型强-5Ⅰ、强-5ⅠA、强-5Ⅱ、强-5Ⅲ/C、强-5D、强-5E以及海军型强-5乙、教练型强教-6等。
强5的机载武器有:左右翼各一门23毫米机炮,有6个外挂点,每个机翼下2个,机腹下2个,可挂多种导弹、火箭、炸弹等。

轰5

1948年7月8日,伊留申飞机设计局的试飞员V.K.克契纳奇驾驶伊尔-28轰炸机原型机首飞。1950年“五一”节伊尔-28首次公开出现,同年开始装备苏联空军和海军航空兵部队,共生产几千架。伊尔-28轰炸型是伊尔-28的基本型,可携带常规炸弹或小型核武器。此外还有伊尔-28Y教练型,将机头领航员舱改为第二座舱,拆除了机炮。当时哈尔滨飞机厂在维修护理苏式轰炸机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相当的技术经验。中国空军首次在1955年1月18日发动的解放一江山的三军联合战役中使用了图-2和伊尔-28轰炸机,成功地掩护了登陆部队作战,有力打击了敌人的环岛防御工事和守军舰只。此事令军方意识到轰炸机的重要性并开始规划国产第一代轰炸机轰-5。
轰-5是我国从苏联引进的伊尔-28(IL-28)喷气轰炸机的仿制品。该机采用两台涡轮喷气发动机,平直翼型,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一种前线轰炸机。机头的玻璃舱是领航员及轰炸手座舱,为导航和光学轰炸瞄准提供了良好视野。
解放军曾打算获取苏联授权组装生产伊尔-28,但在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后,只好通过局部改进伊尔-28的设计,由哈尔滨飞机制造厂自行仿制生产,代号为轰-5(H-5)。
轰-5于1963年1月开始研制,1966年9月25日,首架轰-5试飞成功。1967年轰-5进入量产,随后装备部队。1984年停产。该机采用了两台涡喷-5甲型涡喷发动机(歼-5使用的涡喷-5的改型),单台推力26.48千牛(2700千克)。
主要设备包括轰炸雷达、自动领航仪、敌我识别器及各种通讯导航设备等。炸弹舱在机身中部,正常载弹量1000千克,最大载弹量3000千克。机头一门固定航炮,机尾炮塔有两门活动航炮。轰-5在IL-28的基础上更改量达40%,主要更改是:
·将苏联原机两半扣合的结构改为普通结构,减重110千克。
·机载设备则尽量与当时同期仿制的新型轰-6轰炸机通用,如采用轰-6的尾炮塔,引起了机尾结构的一些变化。经过这些修改,轰-5的战术技术性能有了一定的提升,尤其是雷达探测距离加大,新瞄准具扩大了瞄准角和观测角,轰炸精度和敌我识别能力也提高很大;新炮塔系统电气操纵随动性好,备弹量增加,射速大、射程远。
轰-5机组包括3名乘员,领航员舱在机头,驾驶员在其身后气泡形驾驶舱内。机尾有与前方不连通的通信射击员舱。炸弹舱内携带4枚500千克或12枚250千克炸弹。我军轰-5未见有装载核武器,可能与当时我国尚无法研制小型核武器有关。翼下还有8个挂架,可挂火箭弹或炸弹。机头机尾各装两门23mm机炮,总备弹量为650发。
轰-5基型发展了很多型号,主要衍生出了轰-5甲,加大了航程,减小了起降滑跑距离。还有鱼雷轰炸机、核弹投放机、轰教-5(HJ-5)教练机和光学摄影侦察型轰侦-5(HZ-5)、电子干扰型轰-5(HD-5)等侦察、电子对抗机等机型。其中轰侦-5航程大于基型。
歼10

歼10大家谈论的最多,对于歼10的发展历程,我有很多话要说,可以说歼10的出现是我国空军的一个转折点

⑤ 轰炸机的发展史是怎样的

用于对地面、水面目标进行轰炸的飞机。具有突击力强、航程远、载弹量大等特点,是航空兵实施空中突击的主要机种。有多种分类:按遂行任务范围分为战略轰炸机和战术轰炸机;按载弹量分重型(10吨以上)、中型(5-10吨)和轻型(3-5吨)轰炸机;按航程分为近程(3000千米以下)、中程(3000-8000千米)和远程(8000千米以上)轰炸机、中近程轰炸机一般装有4-8台发动机。机上武器系统包括机载武器如各种炸弹、航弹、空地导弹、巡航导弹、鱼雷、航空机关炮等。机上的火控系统可以保证轰炸机具有全天候轰炸能力和很高的命中精度。轰炸机的电子设备包括自动驾驶仪、地形跟踪雷达、领航设备、电子干扰系统和全向警戒雷达等,用以保障其远程飞行和低空突防。现代轰炸机还装有受油设备,可进行空中加油。

在飞机用于军事后不久,人们就开始用飞机轰炸地面目标的试验。1911年10月,意大利和土耳其为争夺北非利比亚的殖民利益而爆发战争。11月1日,意大利的加福蒂中尉驾一架 “朗派乐”—道比”单翼机向土耳其军队投掷了4枚重约2公斤的榴弹,虽然战果甚微,但这是世界上第一次空中轰炸。

这期轰炸任务都是由经过改装的侦察机来进行的。炸弹或炮弹垂直悬挂在驾驶舱两侧,待接近目标时,飞行员用手将炸弹取下向目标投去,飞行员用手将炸弹取下向目标投去,飞行员用手将炸弹取下向目标投去,其命中精度可想而知。1913年2月25日,俄国人伊格尔·西科尔斯基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架专用轰炸机首飞成功。这架命名为 “伊里亚·穆梅茨”的轰炸机装有8挺机枪,最多可载弹800公手斤,机身内有炸弹舱,并首次采用电动投弹器、轰炸瞄准具、驾驶和领航仪表。1914年12月,俄国用 “伊里亚·穆罗梅茨”组建了世界第一支重型轰机部队。于1915年2月15日首次空袭波兰境内德军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轰炸机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当时轰炸机的时速不到200公里,载弹量1吨左右,多为双翼机。

第二次世界,轰炸机又有新发展,装有4台发动机的重型轰炸机是轰炸机发展到新水平的标志,载弹量可达8—9吨,航程为2600—7000公里,其中尤以美国的B—29最为超群显赫,它不仅是投向广岛、长崎两颗原子弹的载机,投下大批燃烧弹,造成著名的东京大火,十几万日本平民伤亡也是B—29r “赫赫战果”。

现代轰炸机的特点 现代高亚音速轰炸机多采用大展弦比的后掠翼,以保证飞机有较高的巡航速度和升阻比。上单翼布局形式可使机翼仅从机身上部穿过,这样,在飞机重心附近的机身内可以用来放置炸弹。炸弹舱的底部有可在空中开启的舱门。由于炸弹布置在重心附近,空中投弹以后,重心不会有很大变化,便于保持飞机的平衡。喷气轰炸机载油量大,除机翼内放置部分燃油外,机身内炸弹舱的前后也对称地布置有许多油箱。飞机上装有完善的通信导航设备、轰炸瞄准装置和电子干扰设备等,以保证飞机准确飞抵预定目标区域,完成轰炸任务。通常飞机上除正、副驾驶员外,还有轰炸领航员、报务员、射击员等。为抵御敌方截击机的攻击,50年代以前设计的轰炸机上普遍装有旋转炮塔。60年代以后,由于空空导弹的发展,炮塔自卫已失去意义。现代轰炸机多靠改善低空突防性能、采用隐身技术来提高自卫能力。

现状和趋势 60年代以后,各种制导武器日益完善,目标的空防能力大为提高,所以战术轰炸的任务更多地由歼击轰炸机来完成。自卫能力差的轻型轰炸机已不再发展。随着歼击轰炸机航程和载弹能力的提高,甚至中型轰炸机的任务也可由它来完成。自从出现中、远程导弹后,战略打击力量的重点已转移到导弹上来,战略轰炸机的地位明显下降。70年代以后,只有美、苏两国尚在继续研制远程超音速轰炸机,如美国的B-1和苏联的图26,都是变后掠翼飞机,装有先进的自动导航系统、地形跟踪系统和电子对抗设备,攻击武器以空地导弹和巡航导弹为主,能在复杂气象和地形条件下隐蔽地进行超低空突防,对目标进行远距离攻击。远程超音速轰炸机易于分散隐蔽,不易受敌方核导弹摧毁,同时使用灵活,便于打击机动目标,已成为弹道导弹的重要补充打击力量。

喷气式轰炸机——喷气式轰炸机是在40年代初由德国首先研制成功。梅塞施米特公司研制的Me—262型喷气式战斗机于1942年7月首次试飞,后来由于希特勒的坚持,Me—262曾被用来执行轰炸任务,它可载两枚重500公斤人炸弹,在这同时,德国阿拉多公司研制了另一种Ar—234型喷气式轰炸机,可载弹1400公斤。Me—262和Ar—234是最早的、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仅有的两种喷气轰炸机。

超音速轰炸机——超音速轰炸机是由美国研制出来的50年代,美国为了与苏联相对抗,研制了以高空高速突防、深入苏联纵深地带投掷核弹、执行战略轰炸任务的—58型轰炸机。B—58于1956年11月首次试飞,它的最高时速达2100公里,为音速人2倍,可载弹5000公斤以上。

“隐身”轰炸机—— “隐身轰炸机首先由美国研制成功,美国洛克韦尔公司研制的B—IB型变后掠翼战略轰炸机是世界上第一种具有部分 “隐身”功能的轰炸机。B—IB在飞机外形、涂料和发动机的进、喷气口形状上作了防雷达各红外线探测处理,这就使它在敌方的雷达和红外线探测器面前,具有了一定的 “隐身”作用。

第一种真正的 “隐身”轰炸机是美国的F—117战术轰炸机。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从70年代中期开始执行秘密研制 “隐身”战斗机的 “臭鼬工程”计划。1977年原型机试飞成功,1981年定型投产。F—117外型奇特,翼身融为一体,整个机身表面几乎全部由多个小平面拼命而成,可将雷达波以各种角度散射,不能形成有效的回波。机身采用了大量统计表合材料。并涂有隐身涂料。这就使得F—117基本上不会被雷达和约外线探测装置所发现。F—117原本是作为战斗轰炸机而设计的,但由于它优异的 “隐身”功能,敌机几乎不可能发现它并与它进行空战,加上它飞行灵活性不够,所以它实际是被用来执行夜间轰炸任务的战术轰炸机。在美国入侵巴拿马和海湾战争轰炸伊拉克的空袭中,美国多闪成功地使用F—117执行轰炸任务,而一次也没有被对方探测到。

美国战略空军和诺斯罗普公司研制成功另一种 “隐身”战略轰炸机B—2是一种纯粹 飞翼”式飞机,它的机身、机翼、发动机融为一体,既无水平尾翼,也无垂直尾翼,据称它的航程达12 000公里,载弹量达34吨,造价高达5.7亿美元,堪称世界之最。

战斗轰炸机——战斗轰炸机又称歼击轰炸机。它是既能执行轰炸任务,又能执行空战任务的飞机。

1915年,德国的 “齐柏林”飞艇不断地轰炸英国本土,英国临时将3架泰洛伊德小型战斗机改装,携带炸弹成功地攻击了德国的飞艇基地。这是战斗轰炸机的最早起源。40年代末,最先冠以 “战斗轰炸机”这一名称的是美国的F—80,它在朝鲜战场上多次执行轰炸和空战的双重任务。早期的战斗轰炸机都是由战斗机改装的。

第一种专门设计的战斗轰炸机,是美国于1955年首次试飞的F—105 “雷公”式战斗轰炸机。它最多可载5900公斤炸弹,还可携带核弹。F—105在越南战场上大量执行轰炸和空战任务。

70年代后,美、苏、法等国战斗轰炸机,其载弹量和航程相当于轻型或中型轰炸机,它们装有先进的电子设备和空对空导弹,飞行性能提高,其空战能力也远高于以前的专用战斗机。

*中国现有轰炸机种类包括国产轰六、轰七、歼轰七(即飞豹战机,FBC-1),以及向俄罗斯购买之SU30MK攻击机。其中轰六为一九六○年代产物,系仿制前苏联TU-16型轰炸机,现仍为解放军轰炸机部队构成主力,未来除将强化其挂载武器性能外,并将部分改装为空中加油机。轰七相当于俄制Su-24多用途战轰机,载弹量为五吨,航程二千八百五十公里,作战半径八百五十公里,有十个挂载架,可配备C-601/602、C-801/802、C-803反舰飞弹,及俄制Kh-65SE巡航导弹,是解放军第一种采用线传飞控的战机,为空军本世纪初主力轰炸机。

歼轰七为自行研发的战斗轰炸机中最为优异的攻击战机,其最大飞行速度为一点七马赫,最大航程三千五百七十五公里,作战半径一千至一千五百公里,载弹量六点五吨,并可以一马赫的速度贴地飞行。该机型有十个挂载架,可配备C-601/602、C-801/802、C-803反舰导弹弹,及俄制Kh-65SE巡航导弹、Kh-31A和Kh-31P反辐射飞弹、Kh-41空射式反舰飞弹。

自二○○○年起分三批向俄罗斯采购一一四架Su-30MKK攻击机(每批各为三十八架),该机为Su-27战机衍生机种,具备强大的对地攻击能力。该型机最大飞行速度为一千三百五十公里,极速可达二马赫,最大航程三千公里,有十二个挂载架,可携带R-73E短程空对空飞弹,R-27ER、R-27ET、RVV-AE等中程空对空飞弹,Kh-29L/T中程空对地飞弹、Kh-59M长程空对地飞弹,Kh-31P(反辐射)、Kh-31A(反舰)等型空对地雷射导引飞弹。未来将配备自制HN-3长程空射式巡航导弹(射程二千至三千公里),对敌人航母战斗群形成威胁。

⑥ 飞机的历史

自从莱特兄弟1903年第一次进行了有动力的飞行后,时间仅之过了70多年人类就突破了平流层,进入到了外层空间。时至今日,世界上没有哪个表面能躲过卫星的窥视。达芬奇的梦境和设想成为了现实。

人类是一种好战的生物,从实现空中自由飞翔的美丽梦想到让死神上天仅仅用了八年。而首次真正的空战则只是三年后的事。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蒸汽机、电动机、内燃机等动力装置相继问世,气球的动力来源得到了解决。于是,人们全面展开了对能飞的气球——飞艇的研究。1852年,法国工程师吉法德进行了研究。同年9月,吉法德进行了首次试飞并获得成功。

其后的多次试验发现软式飞艇存在不少问题,飞艇的气囊不仅难以保持外形的恒定,而且容易破损。于是,有人想法在气囊内固定了一个环形龙骨并获得成功。这就是半硬式飞艇。后来,德国一名飞行爱好者用木质材料为飞艇气囊制作了一个外部支架,将气囊固定在支架内保持外形,从而制成了硬式飞艇。这个改进不但彻底解决了保持气囊外形的难题,而且也利于飞艇的搬运。这种结构逐渐成为以后的标准飞艇样式。

1885年底,德国工程师本茨与戴姆勒联合发明了实用的汽油发动机,使人类拥有了推力更大的动力装置。从此以后,飞行器的发展越来越快。

1898年,德国的齐柏林首次设计和制造出了硬式飞艇。这种飞艇使用结构完整的骨架保持气囊的外形,采用活塞式发动机作动力,因而飞行性能好,装载量大。1900年,齐柏林驾驶他那庞大的硬式飞艇成功飞越了康斯坦茨湖,引起轰动。1903年,法国的勒博迪兄弟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艘真正实用的飞艇。这艘飞艇在同年11月12日一次飞行了61公里。

此后,气球与飞艇的发展进入了极盛时期,在军事和交通运输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军事方面,德、法、俄、英等国相继组建了飞艇部队,把飞艇引入了战场。例如在1911年的意大利—土耳其战争中,意大利首次使用了3艘飞艇对土耳其进行侦察和轰炸;1914年8月5日,德国使用品柏林飞艇大规模轰炸法国要塞城市列日;一年以后,德国又出动5艘LZ-38型齐柏林飞艇横跨英吉利海峡轰炸伦敦;炸死7人,炸伤30多人,在英国人中造成了"齐柏林"大恐慌。在运输方面,德国于1910年6月28日在法兰克福与杜塞尔多夫之间建立了一条定期飞艇空中航线。在这条航线上飞行的是LZ-7型齐柏林飞艇,它可载24名旅客和12名空勤人员,飞行速度高达每小时70多公里。1912年,一艘齐柏林飞艇还用20天的时间实现了人类首次环球飞行。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的首次有动力、可操纵持续飞行试验。试验中,飞机成功地飞行了约260米距离。新闻界对莱特兄弟的突破进行了广泛的报道。但这一成功并未引起美国政府及公众的重视和承认。欧洲国家对此则干脆表示难以置信。在莱特兄弟飞行成功9天以后,兰利研制的一架飞机在试飞中失事,这一事件更加影响了飞机的推广。美国人普遍对研制飞机的行为进行了攻击,认为这太浪费纳税人的金钱。莱特兄弟对几年努力的心血得不到承认备感失望,甚至一度想与飞机告别。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后,莱特兄弟决心把研制工作继续下去。他们坚信,迟早有一天他们的成果会得到公正的评价。为了不至于引起公众的批评,莱特兄弟将研制工作转为秘密进行。1905年,他们制造出了一架能够在空中停留半个多小时的飞机。莱特兄弟打算把飞机赠送给美国政府,但当局仍然对他们的成就不加理睬。心灰意冷的莱特兄弟在万般无奈中只好暂时中止了对飞机的研究。

在莱特兄弟的成就促进下,欧洲特别是法国的飞行事业在1909年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这一年的8月,法国兰斯主办了一次盛大的飞行集会,欧洲的飞行员们相继创造了多种飞行记录。然而,给世界带来强烈震撼的还要数法国飞行员路易·布莱里奥。他驾驶一架飞机成功飞越英吉利海峡,降落到了大不列颠国土上。这个事件不仅给世界公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而且也使英国人大为吃惊:他们意识到了某种突如其来的危险。飞机的发展使他们预感到单纯凭借海上防御力量今后已不可能保证自己国家的安全了。

航空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各国军事当局认识到了航空气在军事领域里的发展前景,欧洲的各个强国开始搜罗各种各样的飞机以供陆军使用。不过,这时的飞机还主要用于侦察,飞机的研制工作大多也由私人进行,因而进展相当缓慢。在德国,人们的兴趣还主要集中在体积庞大的齐柏林飞艇上,因为此前公众的捐款使齐柏林得以继续以飞艇先驱者的身份从事研制工作,并最终向德国人证明了这种飞艇的实用价值。在另外两个航空大国法国和英国,飞机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但是,军人们已经急不可待地要把这件新式武器用于战争了。尽管飞机此时还存在许多问题,甚至还经常带来一些灾难性的后果,但职业本身就充满危险的军人却顾及不了那么多。于是,飞机在意土战争中首次露面了。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尽管航空兵还处于相当幼稚的时期,但是,飞机已经在实践中显示出了它的非凡作用与广阔的发展前景。飞机上的武器装备也逐渐由手枪、手榴弹发展成为机枪、炸弹。其后的战争实践证明,飞机的参战使战争的整个作战样式、战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类的残杀也从地上海上一下子飞到了空中。

1914年8月,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灾难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这在当时是一种令人无法预料的新型战争:庞大的军队、密集的士兵、彼此相隔数码对峙几月甚至几年的战线……战前人们谁也不会料到飞机会在这次战争中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事实却向人们证明:空中作战的许多样式是在这场战争中播下的种子,从此以后,空中作战思想就开始萦绕在世人的脑海中,并进而改变了整个战争的面貌。

几百年以来,骑兵一直把自己视为陆军的眼睛,因为它可以搜索敌人,并将敌情报告给司令部。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却使骑兵受到了"威胁",因为一架飞机在几百英尺的高空可以完成同样的侦察任务,而且飞行员在几分钟内即可将获得的情报送交司令部。

侦察是飞机在军事上的第一个应用领域,也是飞机在大战初期的核心任务。1914年9月3日,法国的一架侦察机发现德军已经不再绕着巴黎的西郊向前疾进,而是向东直插这座城市的内部,从而将他们的右翼暴露于外。这一情报使法军掌握了德军的弱点。法军抓住时机,发动了规模巨大的马恩河战役,阻止住了德军的进攻,扭转了战场上的不利态势。

最早飞机上没有安装武器,只是侦查用。你飞过来,我也飞过去,见了面还很有绅士风度的打个招呼挥挥手。不过好景不长,很快空战的时代到来了。

人类史上首次空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法国飞行员安德烈驾驶一架双翼飞机飞往比利时列日一带执行侦察任务;与此同时,德国飞行员汉斯也正驾驶飞机前往马恩河岸执行同样的任务。两机在空中迎面相遇,汉斯按照飞行员的规矩绅士般地向对方挥手致意,但安德烈可不吃这一套,反而嘲笑地向他伸出小指头。这一污辱性的动作令汉斯怒火中烧。

报复心促使汉斯立刻调转机头向安德烈扑去,安德烈也不示弱,驾驶战鹰往回盘旋,并再次向汉斯晃动一个小指头。岂有此理!汉斯拔枪射击,安德烈也举枪还击,两人在空中就斗在一起。然而两人却弹弹虚发,谁也没法将对方置于死地,很快便兴味索然。于是两人干脆挥手告别,各干各的活去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场空战便这样草草收场了。

但是,两个人在空中的这番斗气却让军事家们茅塞顿开。汉斯回营后一通诉苦,令德国人大为激动,人类战争史上第一架武装战斗机由此诞生了

1914年10月5日,法军飞行员约瑟夫·弗朗茨和机械员兼观察员路易·凯诺中士驾驶一架瓦赞飞机在己方阵地上空巡逻。这种飞机结构紧凑,有两个座位,采用推进式发动机。观察员位于靴形短舱的前部,操纵一挺0.303英寸口径的能活动的刘易斯式轻机枪。刘易斯式轻机枪是当时最先进的机上机枪之一。这种机枪是美国人艾萨克·刘易斯上校于20世纪初设计的一种轻型气冷式武器,它有一个内装47—90发子弹的鼓形弹匣,插在机匣顶部。拆掉枪筒套筒以后,机枪的重量便减轻许多,因此它是一种很好的机载武器。凯诺中士把这挺机枪架在机头上,机枪的底座是活动的。他摆弄着这挺机枪,怀疑它是否真的有效,很想有个机会试一试。正当他手痒难捺之际,一架倒霉的德国阿维亚蒂克双座侦察机闯入了他的视野。弗朗茨驾机冲了过去,德机并未急着逃跑,因为飞行员没看到那挺可怕的机枪。当两机距离接近时,可怕的机枪吐出了"火舌",惊慌失措的德机一会儿工夫就被击中坠毁。这是战争史上第一次用机枪进行的空战,空中追逐与歼击的时代由此开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飞机还被广泛运用于空地协同作战。在1917年11月20日进行的康布雷战役中,英军派出了1000余架飞机参战。这些飞机以低空盘旋的噪音来掩盖坦克开进的隆隆声,以对地轰炸和机枪扫射来支援地面部队的行动,这些飞机还轰炸了德军的炮兵和指挥部。经过10个小时的激战,英军突破了德军的防线,俘敌8000余人,缴获火炮100余门。11月30日,德军在1000余架飞机的支援下实施反击,收复了失地,俘敌9000余人,缴获坦克100辆,火炮148门。这次战役是坦克、飞机、步兵、炮兵的首次协同作战,为协同战役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航空兵的低空强击战术也在这次战役中得到了发展。在这一时期,德国人在飞机配合陆军作战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他们专门生产了有装甲的J级飞机和轻型CL级飞机用于攻击地面目标。

德国的J级"容克"式飞机是现代强击机的雏形,它的机身全部用铝合金制造,飞机腹部装有下射机枪,座舱周围装有5毫米厚的钢板。飞机携带有集束手榴弹和手抛轻型炸弹,可有效地执行对地攻击的任务。德国还在1918年1月26日颁布的《阵地战中的进攻》细则中明确了航空兵在诸兵种协同作战中的具体运用办法。1918年3月21日,德国航空兵在皮卡迪进攻战斗中实施了这一细则。侦察航空兵首先期飞,进行战场监视和收集情报,使指挥部随时掌握突击进程;歼击航空兵掌握"制空权";强击航空兵随即投入战斗,对敌步兵和炮兵实施猛烈扫射。第二天,德军步兵又在30架强击机支援下,粉碎了英军第50师和61师的抵抗。第三天,德国强击航空兵有效地阻止了英军第5集团军预备队的开进,并袭击了撤退的英军部队和辎重队。这次战役,积累了丰富的在协同作战中使用航空兵的经验。

1914年8月,英国皇家海军改装了3艘水上飞机母舰,每艘可搭载3架水上飞机。1914年11月,皇家海军决定用这3艘水上飞机母舰从海上对库克斯港以南的一座齐柏林飞艇库发动一次袭击。这将是真正的海军航空兵作战。飞机将从海上的母舰上起飞,攻击远远超出任何陆基飞机作战半径的目标。

12月24日17时,由3艘水上飞机母舰、2艘巡洋舰、10艘驱逐舰、10艘潜艇组成的庞大舰队从哈里奇出发了。在夜幕的掩护下,舰队于凌晨4时30分顺利通过了北海,6时整到达了弗里西亚群岛旺格奥格以北40海里的预定位置。

⑦ 军事历史 有谁知道中国军事飞机的发展历史

一、国产歼五喷气战斗机

歼五是沈阳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亚音速喷气战斗机,是中国制造的第一种喷气式飞机。沈飞于1955年初开始,根据前苏联提供的米格-17Φ喷气歼击飞机为原型进行仿制。1956年7月19日,歼五原型机首次试飞成功,同年9月停产,共生产767架。该机主要用于昼间截击和空战,也具有一定的攻击能力。其改进型歼五甲,机头装有雷达,用于夜间截击空战。

歼-5采用单座、单发、机头进气、后掠式中单翼布局。后掠式中单翼的后掠角是45°,为双梁结构。机翼内侧有角度可控的后退式襟翼。副翼偏转角范围为±18°。起落架舱在机翼根部,主起落架收在机翼的两个舱内。全金属半硬壳式构造机身是圆形截面的流线体,机头进气。机身后部装有可操纵的减速板。垂直尾翼分成上下两段,下段固定在后机身的承力斜框上,上段可拆卸。垂尾后掠角为55°41′。方向舵可转动25°。水平尾翼后掠角为45°,安装在垂直尾翼下段顶部。升降舵向上可转动32°,向下为16°。前三点式起落架均为单轮。前起落架收入前机身下部的轮舱内,主起落架收入机翼内。主起落架装有缓冲器,前起落架装有减震器和减摆器。主轮轮胎压力为8.34×105帕(8.5千克/厘米2)。密封式单人座舱在应急时可抛掉舱盖,可弹射座椅保证飞行员在紧急时迅速安全地脱离飞机。操纵系统为硬式操纵。副翼调整片和升降舵调整片为电操纵。液压系统用于收放起落架、襟翼、减速板、可调喷口和操纵副翼。冷气系统用于刹车、密封座舱、应急收放起落架和应急刹车等。

采用一台涡喷-5离心式加力涡轮喷气发动机,静推力2600千克,加力推力3380千克。该发动机是苏联克里莫夫设计局的VK-1F发动机的仿制品,VK-1F是米格-17的发动机。1951年航空工业局成立后,开始组织发动机生产,学习苏联新的喷气发动机生产工艺资料。在苏联的援助下,引进了VK-1F的专利制造权。1956年6月包括我国知名发动机设计师吴大观在内的队伍,在沈阳航空发动机厂(现“沈阳黎明机械公司”)仿制成功涡喷-5。1964年生产任务转由西安红旗机械厂负责,66年转产定型投入批量生产。涡喷-5加力推力3380千克,最大推力2700千克,额定推力2400千克,巡航推力2160千克,不同状态耗油率介乎2千克/千克/小时到1.05千克/千克/小时之间。机内燃油1170千克,外挂两个400升副油箱。

机载设备包括超短波指挥电台、无线电罗盘、无线电高度表、信标接收机、敌我识别器、护尾器、测距器等。机头左侧下方装两门23毫米机炮,机头右侧下方装一门37毫米机炮。备弹量为200发。机上装有光学半自动瞄准具,有两具照相枪。左、右翼下可各挂一颗100~250千克的炸弹。
机翼为后掠式中单翼,副翼的偏转角范围为±18度。机头左侧下方装两门23-1型23毫米机炮,机头右侧下方装一门H-37型37毫米机炮。装弹量为200发。23-1机炮初速680米/秒,射速800发/分;H-37机炮初速690米/秒,射速400发/分。机翼下可挂两枚100-250千克的炸弹。

技术性能:
翼展 9.60米
机长 11.36米
机高 3.80米
机翼面积 22.6平方米
主轮距 3.85米
前主轮距 3.37米
最大起飞重量(带副油箱) 6000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 5340千克
正常着陆重量 4164千克
空重 3939千克
最大燃油重量(机内) 1170千克
(带副油箱) 1834千克
最大平飞速度(高度3000米) 1145千米/小时
(高度11000米) M0.994
巡航速度 800千米/小时
失速速度 190~210千米/小时
实用升限(无外挂,加力) 16000米
动升限 17500米
爬升时间(0~10000米) 3.7分
最大爬升率 4548米/分
最大使用过载 8g
最大航程(带副油箱) 1560千米
最大航程(机内燃油) 1020千米
续航时间(带副油箱) 2小时50分
起飞离地速度 235千米/小时
着陆接地速度 170~190千米/小时
起飞滑跑距离 590米
着陆滑跑距离 825米

二、国产歼六喷气战斗机

中国空军的主力歼击机,用于国土防空和夺取前线制空权,也可执行对地攻击任务。歼-6是根据苏联的米格-19仿制和发展的。1958年初开始试制,原型机于同年12月17日首次试飞,1959年4月批准定型,开始批量生产。
歼-6最早由沈阳飞机厂(现沈飞集团)研制,该厂自1953年开始参照前苏联米格-19波(Л)型和埃斯型歼击机研制的。工厂称其为“东风102”,于1959年9月23日首飞成功,试飞员是吴克明。9月30日,正式宣布首飞成功。 这就是歼-6昼间型的原型机。后因首批飞机出现质量问题,于1961年重新仿制米格-19埃斯型飞机。新机在1964年9月23日交付部队,并被正式命名为歼-6。

歼-6飞机尺寸小、重量轻,推重比大、机动性好,适于近距格斗空战。F-6飞机结构简单,使用维护方便,价格便宜,除装备中国空海军外,还向国外出口。至1986年停产时,各种型号共生产4000多架。
歼-6的主要型别有:
歼-6I:1966年改装的高空截击型。减速伞仓由机腹改装在垂尾根部。
歼-6II:歼-6Ⅱ是在歼-6Ⅰ基础上的进一部改型,1969年3月25日首飞。进气道中央加可调节整流锥,进气道外壁加8个进气门,机头下方装1门30毫米机炮和1门23毫米机炮,无机翼炮。
歼-6Ⅲ:在原型机基础上改型的超音速昼间歼击机,主要改进是换装WP-6甲发动机,进气道中央加2级可调节整流锥,加大机翼弦长,缩短翼展,加挂空对空导弹,装3门机炮,从而提高空战格斗能力,提高平飞速度,缩短起降距离。1969年8月5日首飞。
歼-6Ⅳ:一种全天候超音速歼击机,1970年9月24日首飞。加长了机身,在机头安装国产雷达,进气道唇口采用薄结构,选用歼-6Ⅲ机翼,只保留机翼根部2门机炮,可挂导弹。
歼-6甲:又称东风103型,仿照前苏联米格-19N飞机制造的全天候超音速歼击机,1975年12月21日首飞,由贵州飞机公司制造。
歼-6乙:又称东风105型,仿制前苏联米格-19NM全天候导弹截击机,是中国第一种全天候导弹截击机,1963年首飞,由南昌飞机公司制造。
歼教-6:歼-6的教练型。
歼侦-6:歼-6的侦察型

歼教-6近年有一种特殊改型,即BW-1变稳飞机。BW-1是中国第一架电传操纵变稳型空中试验机,实际上就是电传系统的试验机。它使我国的战机从机械操纵向电子操纵转化有了可靠的空中试验手段。飞机的前舱改装为评审试飞员舱,采用电传操纵系统的后舱为安全驾驶员舱,保留了原来的机械式操纵系统。两舱驾驶杆之间的小拉杆经电磁离合器,协调电传操纵以及机械操纵前后杆的脱开和啮合。实施电传操纵时,后驾驶杆与机械杆系联动,一且电传操纵出现故障,经应急切断开关,后架驶杆可立即接替飞机的操纵。在改装中,BW-1变稳机加装了数字式气动变稳系统、模拟式电液伺服人感系统、数字式目标跟踪显示系统、机载数据采集记录和遥测发射系统、试验信号放大器、大气扰流信号发生器和各类传感器、变换器、电气和液压副件等共136项。为增加安装空间,还拆除和换装原机有关附件外,还加装了一个机腹设备舱和背鳍鼓包。1988年11月5日BW-1首飞评审通过;88年12月25日,地面滑行3次;89年4月22~26日,改装飞行5次;1989年6月21日,电传操纵系统闭环滑行2次;89年6月27日~7月21日,人感系统试飞10次;89年8月8日~9月28日,电传系统闭环试飞26次。9月28日,该机顺利完成全部闭环试验试飞,开创了我国飞行品质、飞行控制技术研究的新领域。试飞实现了所有设计功能。该机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主要机载设备:
通信电台、雷达测距器、无线电高度表、敌我识别器。
动力装置:
装两台WP-6涡喷发动机,最大推力2×25.5千牛,加力推力2×31.87千牛。
武器装备:
3门23mm航炮,翼下可挂空-空导弹、火箭、炸弹和副油箱等。
尺寸数据:
翼展9.04米,机长(含空速管)14.64米,机高3.89米,机翼面积25.0平方米,后掠角(1/4弦线)55度。
重量:
最大起飞重量882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7400千克,燃油重量(机内)1180千克,正常载重1950千克,外挂重量 50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M1.35/1450公里/小时(高度11000米)
巡航速度:960公里/小时
实用升限:17500~17900米
最大爬升率:180米/秒(高度5000米)
最大航程:(不带副油箱)1390公里/(带副油箱)2200公里
续航时间:(带副油箱)2小时38分/(不带副油箱)1小时43分
起飞滑跑距离:515米
着陆滑跑距离:610米
最大使用过载:8g

三、国产歼七喷气战斗机

1966年1月,首架歼-7在沈阳飞机厂首飞,试飞员是葛文墉。1964年和1965年航空工业部确定成都飞机厂和贵州飞机厂也生产歼-7。后来基型歼-7大约生产了十几架。

歼-7基型装有1门30毫米航炮,可外挂2枚霹雳-2空空导弹或38枚火箭。进气道进气锥可分三级调节。发动机为一台涡喷-7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38.245千牛,加力56.388千牛。涡喷-7是黎明发动机制造公司于1963年按前苏联Р11-Ф-300发动机开始仿制的,1966年12月国家验收,1967年小批生产。1968年转至黎阳公司试制,1970年开始批量生产。首翻期为100小时,总寿命300小时。1980年后涡喷-基型基本停产。在使用初期出现了不少影响可靠性、耐久性与维修性的结构问题,通过改变结构、更换材料和改进工艺,基本排除故障。改进包括,新工艺制造的涡轮叶片和部分重要零部件,加力燃烧室和压缩器则重新设计。后期的涡喷-7的涡轮叶片从31片减少到24片,更大地提高了可靠性,减少了发动机对喘振和失速颤振的敏感性。

⑧ 飞机黑匣子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黑匣子”是一位墨尔本工程师在1958年发明的。1908年,美国发生了第一起军用飞机事故。此后,随着飞行事故不断发生,需要有一种追忆事故发生过程原因的仪器。二战期间,飞行记录装备仪器在军用飞机上应用,后来又用到民航飞机上。飞行记录仪之所以被称为“黑匣子”可追溯到1954年,当时飞机内所有的电子仪器都是放置在大小、形状都统一的黑色方盒里。

飞机上飞行数据记录系统和座舱音频记录系统简称为“飞参”,主要是由采集器和记录器组成。“黑匣子”是飞参记录器的俗称。一般民航客机上会同时安装一个记录数据、一个记录语音的两个黑匣子。

黑匣子的外表不是黑色的,而是醒目的橙色,表面还贴有方便夜间搜寻的反光标识。因为飞参记录器记录的数据必须通过专用的下载设备和回放软件才能解读和分析,加上事故的记录器存储的数据非常关键和神秘,再加上在一些事故中记录器经过火烧后变成了黑色,所以人们将飞参记录器称为“黑匣子”。

黑匣子作为一种事关飞行安全的重要航空电子设备,具有抗强冲击、抗穿透、抗高温火烧、抗深海压力、耐海水浸泡、耐腐蚀性液体浸泡等特种防护能力,能在各种飞机事故中保存其内部存储的信息。

飞机通电后,黑匣子将自动启动工作,记录飞机相关系统运行和状态信息、飞行人员操作信息以及机上相关音视频信息,不受人员控制。根据民航要求,黑匣子的数据信息是实时采集于飞机传感器和相关系统,必须保留断电前至少25小时的飞行数据和2小时的音频数据,记录的数据不可更改。

一般来说,飞行数据黑匣子安装在飞机尾部,使飞机坠毁时对其的破坏降到最低;座舱音频黑匣子安装在飞机前部,有利于语音信号的采集和记录。黑匣子连接飞机应急供电电源,确保能工作到最后时刻。

作为飞机数据客观、真实、全面的记录者,黑匣子是飞机失事后查明事故原因的最可靠、最科学、最有效的手段。伴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黑匣子在飞机日常安全维护、飞行状态监测、消除事故隐患以及故障定位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充当着飞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最早利用黑匣子的是军用飞机。1908年,美国发生了第一起军用飞机事故。以后,随着飞行事故增加,迫切需要有一种研究事故原因的仪器。二战时,飞行记录仪正式在军用飞机上使用。战后,开始用到民航飞机上。早期的记录方式比较落后,用的是机械记录的方法,记录在照相纸上。磁记录方式发明后,才变得方便可靠了。

阅读全文

与飞机夜间对地攻击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