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氏的来源
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五。
寻根溯源
1、出自祁姓。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帝尧之子丹朱被舜封为唐侯,后其国被周成王所灭,子孙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又周昭王时,为奉唐尧之祭祀,封丹朱裔孙在鲁县(今河南鲁山县)为唐侯,后被楚所灭,子孙以唐为氏,此为豫鲁(今属河南、山东间地)唐姓。
2、出自姬姓。据《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载,周成王封唐国给唐叔虞,叔虞子孙中有以国为氏者,此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时,楚地(今属湖北)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所灭后,子孙以唐为氏,此为湖北唐姓。
3、其他源流。据《后汉书南蛮传》所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属甘肃)羌族中有唐姓者;据《元史唐仁祖传》所载,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孙以唐为姓。另外,满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瑶、苗、蒙古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姓者。 得姓始祖 唐尧。唐尧姓伊祁,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后,又立国号唐,所以称为唐尧。唐尧是传说中的圣明天子,被后人尊为“良师帝范”、“文明始祖”。据说,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后来禅位给舜。他死后,帝舜又封他的子孙为唐侯。唐国经历夏商两代,周初被周公灭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后人为杜伯(把唐公及其后人迁于杜城,降爵为伯),称为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 繁衍播迁 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带,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颖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姓足迹遍布中国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
上述六省唐姓约占全国汉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Ⅱ 关于唐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唐姓由来
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2、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
[编辑本段]
唐姓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Ⅲ 关于姓氏的历史(唐)
唐姓
唐姓何来
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2、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
唐姓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唐姓家谱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云间唐氏支谱不分卷、唐氏本支谱不分卷 江苏:延令唐氏宗谱四卷、开沙唐氏族谱十卷、丹徒开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昆陵唐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姚江唐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晋昌唐氏世谱九卷、东鲁唐氏族谱兰江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剡东唐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皖桐唐氏七修宗谱 湖南: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衡山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三十二卷、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
历史名人
唐昧(?-前301),战国时楚将。昧一作蔑。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攻楚方城,他率楚军夹沘水列阵,相持六月,后在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被杀,楚失去宛、叶以北地。见《吕氏春秋·处方》、《史记·楚世家》等。
唐棣(1296-1364),元代画家。字子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秀才出身,任吴江(今属江苏)令;一说为休宁(今属安徽)令,官至部郎。工画山水,曾经赵孟頫指教,其师法郭熙。擅于布置厂殿景物,得清森华润之致。并为元宫嘉熙殿作壁画。现存世作品有《霜浦归渔》、《秋山行旅》、《村人聚饮》等图。
唐 寅: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自放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于绘画,且能诗文,与祝允、徐祯卿、文征明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
唐顺之(1507-1560),明文学家。字应德、义修,人称荆川先生。武进(江苏常州)人。《明史》载其“生有异禀,稍长,洽贯群籍”。嘉靖八年进士第一。曾以郎中居浙江御倭,以功升为右佥都御史。学术精深,知晓天文、地理、兵法、音乐、数学等。崇尚唐宋散文,被称为“唐宋派”,主张诗文要有继承和发展,直抒思想,不落俗套。有《荆川集》。
唐 蒙:西汉官吏。武帝时,他出使夜郎国(现在的贵州省),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邦,设犍为郡,从此贵州不再是夷地了。
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白莲教首领,自称"佛母"。
唐甄(1630-1704),清思想家。字铸万,号圃亭,初名大陶,四川达州(四川达县)人。顺治举人。《清史稿》载其知山西长子县,“下车即导民树桑,……民利赖焉”。未几夺归。炊烟屡绝,食树叶,“衣败絮”,仍“著述不辍”。学宗王阳明理学,但反对“空谈心性,不讲事功”。指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忠孝仁义诸道德皆可致人于死地。主张发展生产,富国利民。有《潜书》等。
唐英(1682-约1755),清戏曲作家、陶瓷家。奉天(今辽宁)人,隶汉军正白旗。字隽公、叔子,号蜗寄居士。擅作戏曲,能诗工书,善画山水人物。雍正时,任驻景德镇瓷厂协理官。乾隆初,迁九江关监督,仍掌窑务,所督造之瓷器享有盛名,有“唐窑”之称。后又任广州关监督。著有传奇、杂剧《转天心》、《面缸笑》、《十字坡》等十七种,合为《古柏堂传奇》,另有笔记《陶人心语》。
唐廷枢(1832-1892),清买办资本家。字景星,广东香山(广东中山)人。香港英教会学堂肄业。初任上海海关总翻译,后任英怡和洋行总买办,主办轮船公司及丝茶会馆,任董事长,经营出口贸易。捐道员衔。同治十二年(1873)被李鸿章任命为轮船招商局总办,并助李办开平煤矿,建唐胥铁路。后受盛宣怀排挤而失势。
唐景崧(1841-1903),清臣。字维卿,广西灌阳人。同治进士。光绪八年(1882)自请赴越,会同刘永福黑旗军援越抗法。后又组成景字军,屡挫法军。渐迁台湾巡抚。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反对割让台湾,被台民众推为“台湾民主国”总统。台湾陷落,他乘船逃回大陆,后病死。著有《请缨日记》。
唐才常(1867-1900),清末维新派。字黻承,后改佛尘。湖南浏阳人。贡生。1897年和谭嗣同办时务学堂,编辑《湘学报》,次年创办《湘报》。1898年和谭嗣同创办南学会,宣传变法。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1899年与康有为、梁启超决定回国起兵“勤王”,回到上海,成立自立会,组织自立军,在汉口租界设秘密机关,联络两湖及皖、赣会党和新军组织自立七军,自任督办。8月事泄,21日被捕,22日壮烈牺牲。
唐慎微:宋代著名医药学家,编有《经史证类备本草》,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流传很广。
其他唐姓名人有战国时楚国占星家唐昧、辞赋家唐勒,梁国相术家唐举;南朝宋时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清杂技家唐再丰,才女唐英等。近当代唐姓名人有红军将领唐澍,军事家唐亮,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国民党将领唐生智,滇军军阀唐继尧,抗日将领唐淮源,化学家唐敖庆、唐有祺,计算机专家唐稚松,心理学家唐钺,历史学家唐长儒,文字学家唐兰,教育家唐文治,散文家唐弢,油画家唐一禾,话剧演员唐槐秋等。
还有前外交部长唐家璇.
Ⅳ 唐姓起原
一、姓氏源流
唐(Tá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祁姓,为帝尧之子丹朱被舜封为唐侯之后,以国名为氏:
① 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帝尧之子丹朱被舜封为唐侯,建立唐国。后其国被周成王所灭,其子孙有的以国名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
② 又周昭王时,为奉唐尧之祭祀,封丹朱裔孙在鲁县(今河南省鲁山县)为唐侯,后被楚所灭,子孙以唐为氏,此为豫鲁(今属河南、山东两省之间地)唐姓。
2、出自姬姓,为周代唐国给唐叔虞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载,周成王封唐国给唐叔虞,叔虞子孙中有以国为氏者,此为山西唐姓。又有春秋时,楚地(今属湖北省)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所灭后,其子孙以唐为姓,称为唐氏,此为湖北唐姓。
3、出自其他源流有唐姓:
① 据《后汉书·南蛮传》所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
② 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属甘肃省)羌族中有唐姓者。
③ 据《元史·唐仁祖传》所载,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孙以唐为姓。
④ 满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后简改为唐氏。
⑤ 土族拉什唐氏及瑶、苗、蒙古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姓者。
★★★得姓始祖:唐尧。唐尧姓伊祁,名放勋,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为唐(今山西翼城西)侯,即位后,又立国号唐,所以称为唐尧。唐尧是传说中的圣明天子,被后人尊为“良师帝范”、“文明始祖”。据说,他做了一百年天子,后来禅位给舜。他死后,帝舜又封他的子孙为唐侯。唐国经历夏商两代,周初被周公灭掉。周成王封弟弟叔虞在唐,改封唐侯后人为杜伯(把唐公及其后人迁于杜城,降爵为伯),称为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者,此为陕西唐姓。唐氏后人奉唐尧为唐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唐姓发源地当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带,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省),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省)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颖川(今属河南省),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省)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省当涂县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省)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县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至此,唐姓足迹遍布中国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约占全国汉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五。
三、历史名人
唐 昧:一作唐蔑,战国时代任楚国(今湖北省北部一带)大将。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齐、韩、魏联合攻楚,楚将唐昧战死。周赧王十六年(公元前299年),楚怀王受骗往秦,被扣留,最后死于秦国。从此,楚国一蹶不振。
唐 勒:战国时期楚国(今湖北省北部一带)辞赋家。仕顷襄王为大夫,后于屈原,大约和宋玉、景差同时期人。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唐 举:战国时期梁国(今陕西韩城南)相术家,以善相术著名。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
唐 寅:江苏吴县人,字伯虎,明代画家、文学家。擅画山水,并工画人物、花鸟,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合称“明四家”。唐顺之:江苏武进人,明代散文家,官至右佥都御史、代凤阳巡抚。“唐宋派”人物之一。
唐 甄:达州(今四川省达县)人,清初思想家,著有《衡书》九十七篇,后更名为《潜书》。宗阳明良知之学,反对空谈心性,主张“富民”。
唐 英:清陶瓷艺术家。字俊公,关东沈阳人,隶汉军正白旗。初授内务府外郎兼佐领,历任淮关、九江关、粤海关监督以及督陶使等。他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清《熙朝雅颂集》收集了唐英的23首诗;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着他的许多精美字画;清人曾集其诗文为《陶人心语》。
唐 兰:现代文学家、音韵学家、历史学家、业余曲家、古文字学家。字立庵,号立厂,浙江秀水(嘉兴)人。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馆。曾教周学熙家馆。1931年后在北平师范大学、辅仁大学和中国大学任教。1932年受聘为北平故宫博物馆金石鉴定专门委员。雅好昆曲,工大官生,喜清唱《惊变》、《惨睹》等剧目。1935年至1937年间是俞平伯所组清华大学谷音社成员,参加曲集。亦参加北平城内各曲社活动。1939年在昆明任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副教授、1940年任教授。参加昆明三高等学校昆曲研究会等业余昆曲活动。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北京大学教授,是曲家许丽香所组藕香曲社成员。1949年出版专著《中国文字学》。五十年代后曾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陈列部主任、副院长、研究员。其间亦参加北京昆曲研习社曲事活动。
唐寓之:南朝宋时三吴地区农民起义军首领,在攻占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后称帝建吴国。改元兴平,立太子,置百官。随即遣高道度攻东阳郡。东阳太守、齐高帝族弟萧崇之、长山(今浙江金华)令刘国重拒战被杀,一时朝野震动。时值会稽太守王敬则进京述职,禹之乘虚袭击,命孙泓取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军至浦阳江,郡丞张思祖使浃口戌主杨休武抵御,孙部失利;而齐武帝又出禁军数千,前往镇压,战于钱江南岸。禹之所部无充分应战之准备,又无抗御骑兵之经验,溃败而死。
唐慎微:字审元(1086-1094),蜀州晋原(今四川省崇庆)人,北宋代医药学家。他世世代代以医为业,自己又精通经方,在当地很有名气。尽管如此,他仍然好学不倦,又拜李端伯为师,并因此从晋原迁到成都华阳。据当地一位很有名气的大臣宇文虚中回忆,他小的时候曾见过唐慎微。唐慎微貌不惊人,甚至可以说是丑陋。从外表来看,他举止朴拙,且不善言词,但内心却极为明敏,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如果有人求他出诊,他决不会考虑病人的身份、地位和财富,而是有求必往,不避寒暑雨雪。著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唐赛儿:山东省蒲台人,明末山东农民起义女首领。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识文字。丈夫死后,削发为尼,自称佛母,传教于山东一些州县。永乐年间,明朝为营建北京、修治会通河,北征蒙古,耗资巨大。山东是负担最重的地区之一,加之连年水旱,农民无以为生。唐赛儿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二月起事,迅速发展至数万人,杀死青州卫指挥高凤、都指挥佥事刘忠。但因遭山东都指挥佥事卫青、鳌山卫指挥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袭,于三月失败。明廷搜捕唐赛儿,而唐赛儿等人安然逃走,不知所终。
唐才常:湖南省浏阳人,清末维新派人物之一。早年参与时务学堂的创办,编辑《湘学报》,后被张之洞勾结英国领事将其杀害。
唐廷枢:清末广东省中山人,曾任职英商怡和洋行总买办、轮船招商局总办,后开办开平煤矿和修建铁路,为洋务运动中主干分子。
唐正才:又名正财。湖南祁阳人。早年以贩运木材、粮米为业。咸丰二年(1852年)秋,联合船户在益阳参加太平军,被任命为典水匠,职同将军,统辖水营。后串联大批船户水手加入太平军,随洪秀全从洞庭湖进入湖北。12月22日太平军攻占汉阳城,拟在长江上架设浮桥,以利水陆两军合力攻取武昌,由唐负责设计浮桥方案并主持架设工程。24日晚,架桥开始,大批船只进驶江中,以铁索紧锁群船,衔头接尾,横跨大江,进抵对岸;又将鹦鹉洲上的木材、汉阳城内的木板搬运上船铺为桥面。次日黎明,从汉阳鹦鹉洲到武昌白沙洲,从汉阳南岸嘴到武昌大堤口,两座浮桥架成。29日,太平军攻占汉口后,又在汉阳、汉口之间的汉江上架起一座浮桥,第一次把三镇连接起来。次年1月12日,太平军通过长江浮桥,一举攻克武昌城。25日,长江浮桥缆绳被大风吹断,27日,仍由其主持重建武昌汉阳门至汉阳晴川阁浮桥,上以巨缆横缚大木,下系三四千斤重铁锚沉于江中,以稳固桥身,人马往来,如履坦途。因功升为指挥。太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历任恩赏丞相、殿左五指挥、提水营事务,并封为航王。1863年战死于苏州。
唐绍仪:广东省香山(今中山)人,清政府时任天津关道、外务部侍郎等职,袁世凯任职临时大总统时,他任国务总理,后任护法军政府代表、国民党政府国府委员等职。
唐继尧:云南省会泽人,为滇军军阀,曾任职贵州、云南都督。唐澍:河北人,陕西渭华起义的领导人,曾任职西北工农革命军前敌总指挥。
唐生智:湖南省东安县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曾担任中国国民党革委会中央常委、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建国后任职湖南省副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唐生明:号季澧,湖南省东安县人。系曾与蒋介石争夺过中国统治权的唐生智先生的弟弟,在旧社会被人称为“福将”。但更多的人却在背地里叫他为“花花公子”,并公开说他是一位“哪里有福享就那里去的人”,这是指在抗日战争中,他跑到南京去投汪逆精卫,他去投靠汪逆,不是为了追求沦陷区的生活享受,而是奉命去搞“曲线救国”的。直到解放后,但谁也不会料到,他能一心一意跟着共产党,在新社会欢度晚年,保持了崇高的晚节。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晋昌郡:晋·永和中分敦煌郡置晋昌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省石泉县)。辖今安西、玉门市一带。其地在隋时均属敦煌郡,唐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此支唐氏,其开基始祖为十六国前凉凌江将军唐郓。
北海郡:汉时分齐郡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省昌乐东南)。隋唐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今潍坊等地,汉唐都在北海郡境。
鲁国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三国魏及晋代改为鲁郡,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一带。晋沿习为郡。治所在鲁县(今山东省曲阜)。
晋阳郡:春秋末,赵筒子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以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东汉后又为并州治所,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西晋扩建。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旋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以龙山为晋阳,晋阳为太原。五代为北汉都城。宋灭北汉,毁晋阳,移并州至阳曲,即今太原。秦置,治故晋阳城。
2、堂号
移风堂:汉朝时候,费汛为萧县令,爱民如子,先教后罚,在官9年,连地方的坏风俗都转变了,全县三年都没有打官司的。邻县沛县发生蝗灾,蝗虫到了萧界,不入萧境。皇帝封费汛为梁相。
此外,唐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晋阳堂”、“晋昌堂”、“北海堂”等。
自立分堂号有:“思本堂”、“忠恕堂”、“敦睦堂”、“移风堂”、“梧桐堂”、“梧封堂”等。
五、宗族特征
1、群英荟萃,名人辈出。
2、从其排列有序的字行,可窥其姓氏特征一斑。如浙江唐姓一支字行为:“福禄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宁聪。”又江苏一支字行为:“本立元孝,起宗节义。”
============================================================
【唐姓宗祠通用对联】
〖唐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桐圭锡庆;
禾册基洋。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周成王与其弟叔虞玩耍,成王将桐叶削成圭形于叔虞,说:“我用这个封给你。”因“君无戏言”,以致戏耍成真,只好封虞叔于唐。
东园高节;
吏部清风。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唐秉,字宣明,号东园公,隐居商山,为“商山四皓”之一。下联典指北周时吏部郎中唐瑾,字附璘,谋略多资。西魏时,历官吏部郎中、吏部尚书,当时朝中典章制度,他多参与草创。于谨奉宇文泰命率军南伐南朝梁时,以他为元帅府长史,攻破江陵,俘获梁元帝萧绎。回师时,他仅带回了两车书。北周建立,官至司宗中大夫,进爵为公。
仙霞立祀;
云壑留名。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兰溪人唐元间,字子焕,为文思院官。与侄子唐良嗣率兵守半溪,在黄盆滩战胜元军,又进兵镇守严州,与元军相持二年,因粮食断绝,战死在龙游白云寺前。百姓修建了唐将军庙来祭祀他。下联典指北宋零陵人唐容,博闻强记,胸有大志,与同乡同学唐麟、东韶并称“城南三杰”。中进士,官丰城宰,政绩一时称最;升任邕州知州时,逢交趾兵入侵,他率兵讨平。后来,隐居在建昌麻姑山,自号云壑老人。
帝尧启绪;
唐叔振封。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陶唐氏部落领袖为尧,后以唐为姓。下联典指周武王子叔虞封于唐,以国为氏。
晋阳世泽;
叔虞家声。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周成王桐叶封叔虞于唐,为晋国始祖,子孙以唐为氏。
商山隐士;
宋室直臣。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秦末唐秉为“商山四皓”之一。下联典指宋·唐介屡劾当道,直声动天下。
-----------------------------------------------------------------
〖唐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江南风流才子;
西蜀思想名家。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画家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吴县人。少年时向周臣学画,后结交沈周、文徵明、祝允明等人,一起切磋文艺。二十九岁时中乡试第一,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被除名。后游名山大川,以卖画为生,性格疏朗放逸,曾刻有“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章。擅画山水,并工人物、花鸟,笔墨秀润,景物生动,工笔、写意俱佳,与文徵明、沈仇英合称“明四家”;兼善书法,能诗文。著有《六如居士全集》。下联典指清初思想家唐甄,字铸万,号圃亭,四川省州人,长于吴江,曾任山西长子县知县。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批判封建道德,在经济上主张“富民”。著作有《衡书》(后改名为《潜书》)、《圃亭集》、《春秋述传》等。
大节全由母教;
侍儿幸配文魁。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唐璘。下联典指明·唐寅。
-----------------------------------------------------------------
〖唐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台湾义举光史册;
总统勋名记人心。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清代同治进士唐景崧,1882年赴越南同刘永福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国侵略。次年,受张之洞命招募军队,与岑敏英军攻越南宣光等地。1891年后任台湾布政使、巡府。反对割让台湾,并筹措抗击日军。曾在台湾建立民国,被选为“总统”。基隆被侵台日军占领后,携家小居厦门。有《请缨日记》。
看遍好花春睡足;
醉残红日夜吟多。
——唐英撰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画家、内务府员外郎兼佐领唐英撰书联。
连天瑞霭千门远;
来道新阴九陌长。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诗人唐彦谦诗句联。
世德孝思绳祖武;
遗风勤俭启陶唐。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氏宗祠联。
晋水发祥源流远;
阳春得气棣萼辉。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氏宗祠联。
-----------------------------------------------------------------
〖唐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定鼎功高,形绘凌烟阁上;
奇魁文妙,席首琼林宴中。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天策府长史唐俭,少与太宗游,见隋政乱,因说以建大计,后佐太宗定天下,为天策府长史,封莒国公,图形凌烟阁。下联典指明代唐皋、唐汝楫、唐文献三人,先后均举进士第一。
沧浪亭中,吴郡名贤占一席;
桃花坞里,金阊遗迹足千秋。
——佚名撰唐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唐寅,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吴县人。少不事科举,画于周臣,与祝允明、沈周等相友善。后听祝允明劝,举弘治十一年乡试第一。不久,以程敏政泄试题事牵连,遂下狱,谪为吏。他耻不就职,自放于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绘画,兼及书法,且能诗文,与祝允明、徐祯卿、文徵明齐名,并称“吴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徽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
文采风流,照耀两江标第一;
圣贤经济,静修十载羡无双。
——唐雨梅撰唐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枞阳县唐家湾唐氏宗祠联
============================================================
附录:【唐姓典故、趣事】
〖绝缨〗
“绝缨”这个典故源于汉代刘向的《说苑·复恩》。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平息了叛乱,非常高兴,班师回朝,在宫内举行盛大的庆功会,大摆筵席。庄王下信群臣可以尽情畅饮。到傍晚,酒兴还都未尽。庄王命令点燃蜡烛,继续狂欢。庄王看到群臣们这样高兴,就让自己的爱妃许姬给大家敬酒,许姬漂亮,出来给大家敬酒更加增添了几分欢快的气氛,正当她给大家一一敬酒时,一阵大风吹来,把大厅里的烛火全吹灭了。这进有人趁机扯住了许姬的衣袖,想调戏她。许姬非常聪明,她并没有声张,而是趁机把那人的帽缨扯断,请求庄王查出这个人后处治。庄王听后,却大声说,今日宴会大家都要尽兴痛饮,把自己的帽缨都摘下来,。大臣们都摘下自己的帽缨后,庄王才命令点燃蜡烛。许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席后,许姬埋怨庄王不为她出气。庄王笑着说,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有情可原,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民不会再为楚国尽力,许姬不由的赞叹楚王想得周到。
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军队攻打郑国,不料被郑国的伏兵围困住,正在危急时刻,楚军的副将唐狡单人匹马冲入重围,救出了楚庄王,庄王重赏唐狡,唐狡辞谢说:“绝缨会上,扯许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杀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报。”庄王听后感慨万千。
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来表示宽宏大量,三国曹植的《求自试表》里就运用了这个典故:“绝缨、盗马之臣赦,而楚、赵以济其难。”
-----------------------------------------------------------------
〖唐寓之暴动〗
南齐时庶族地主企图挤入士族行列,享受封建特权而发动的暴乱。南朝庶族地主为了免除所承担的赋役,往往向官吏行贿,在政府的黄籍上注入伪造的父祖爵位,改成百役不及的士族。刘宋以来,这种改注籍状,诈入仕流的庶族地主很多,自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至宋后废帝元徽四年(476年)扬州九郡的黄籍上,被检查出诈注户籍的就有七万一千余户。
萧齐政府为了增加直接控制的户口,提高赋税收入,扩大徭役的负担面。齐高帝萧道成即位的第二年(建元二年,480年),专门设立校籍官,置令史,指派虞玩之主持黄籍的清查。齐武帝萧颐即位后,继续清查,鉴定士族的真伪。那些被认为有“巧伪”的户籍,都须退还本地,名为“却籍”;核查出本应服役纳赋而户籍上造假的,便恢复原来的户籍,继续承担赋役,称为“正”籍 。后来甚至要把被却籍者罚充远戍,这种做法危及曾在户籍上弄虚作假的庶族地主的切身利益,于是爆发了唐寓之事件。
齐武帝永明三年(485年)冬,唐寓之在新城(今浙江省新登东)一带结党四百余人。次年正月,利用会稽太守王敬则去京城建康“朝正”(正月朝拜皇帝)的机会,举兵暴动,首先攻下富阳。三吴地区(即今江苏省南部、浙江东部)的被却籍者纷纷参加,众至三万。却籍的民户,大都是北来侨民,他们的户籍本为白籍,因此暴乱者被称为“白贼”。唐寓之又攻下桐庐,进占钱唐(今浙江省杭州西南)、盐官(今浙江省海宁南)、诸暨、余杭等县,并在钱唐称帝,置太子,改国号为吴,建元兴平。以钱唐新城为皇宫,县廨为太子宫,设置百官,以寒门出身的钱唐富人柯隆为尚书仆射、中书舍人,兼领太官令、尚方令。唐寓之还派其将领高道度等进攻东阳郡(今浙江省金华),杀东阳太守萧崇之和长山令刘国重并遣将孙泓进攻山阴。齐武帝急派禁兵数千,战马数百讨伐。唐寓之临时组合的军队,一战即溃,寓之被杀,各郡县相继被平定。事后,参与暴乱的不少民丁,被罚修白下城(时为南琅邪郡治所,故址在今南京金川门外),或发配到淮河一带作戍卒十年。
此暴乱虽很快平定,庶族地主反检籍的斗争并没有停止。永明八年,萧齐政权被迫停止检籍,并宣布“却籍”无效,对“却籍”而被发配戍边的人民准许返归故乡,恢复宋末升明(477-479)以前户籍所注的原状。许多庶族地主和商人因而取得士族所具免赋役的特权。
-----------------------------------------------------------------
〖唐赛儿起义〗
明初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发生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起义中心在山东益都一带。唐赛儿(生卒年不详)为山东蒲台人林三之妻,略识文字。丈夫死后,在扫墓归途偶得一石匣,内藏有宝剑兵书。经日夜学习,通晓诸术,遂削发为尼,自称佛母,宣称能知生前死后成败事;又能剪纸人纸马互相争斗;如需衣食财货等物,用法术即可得。传教于山东蒲台、益都、诸城、安丘、莒州、即墨、寿光等州县之间,贫苦农民争先信奉。
永乐年间,明朝为营建北京、修治会通河、北征蒙古,耗资巨大。山东是负担最重的地区之一,加之连年水旱,农民以树皮、草根为食,卖妻鬻子,老幼流移,无以为生。唐赛儿于十八年二月与刘信、宾鸿、董彦升等率数百人起义,占据益都的卸石棚寨,迅速发展至数万人。明青州卫指挥高凤领兵镇压,被打死。明成祖朱棣以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派都指挥佥事刘忠佐之,率京营五千人星夜驰赴山东,围卸石棚寨。唐赛儿遣人诡降,言寨中食尽水缺,谋从汲道撤逃。柳升信以为真,统重兵防守汲道。起义军乘夜突围,杀死刘忠,转战安丘、诸城等地。但终因官军众多,又遭山东都指挥卫青、鳌山卫指挥同知王真的突然偷袭,于三月失败。朱明廷为搜捕唐赛儿,竟逮捕了山东、北京等地的数万名出家妇女,而唐赛儿等人还是安然逃走,不知所终。当地人民为了纪念她,称卸石棚寨为唐赛寨。
-----------------------------------------------------------------
〖唐赛儿失踪之谜〗
这场由民间宗教传播多年而组织的起义,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被镇压下去,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一些思考。在义军占据山寨以至其后与官军作战的过程中,始终没有看到过唐赛儿出现,但她却被认定为这场起义的领导者。这很可能因为她始终只是保持着民间宗教领袖的身份,而董彦杲等人的聚众山寨,则只是当时明教势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部分教众的行为,而并非全体教众在唐赛儿领导下的行为,所以只有两千人参加了占据山寨的起事。待到义军攻打安丘时,这场起义的影响已经达到了高潮,参加起事的人数也骤然增多。但是占据山寨也好,攻打安丘也好,唐赛儿作为当时的宗教领袖,都很可能并未直接参加,正因为是这样的情况,所以起义的整个行动显得缺乏统一领导指挥,更缺乏民间宗教背景下起义的严密组织特点。但是这场起义的秘密宗教的特色,在起义失败后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起义被镇压的同月,朝廷下达了追捕唐赛儿的诏令:上以唐赛儿久不获,虑削发为尼,或混处女道士中,遂令法司,凡北京、山东境内女道士,悉逮至京师诘。
两个月后,一无所获的朱棣将追捕的范围扩大到了全国:上惩妖妇唐赛儿通经扇乱,遂命在外有司,凡军民妇女出家为尼及道姑者,悉送京师。
因这两道命令而遭逮捕的妇女不下几万人,成为当时事佛妇女的一大厄难。但是唐赛儿却始终未能捕获。而关于唐赛儿的传闻却愈发神奇了起来。
既而捕得之,将伏法,恬然不惧,裸而缚之诣市,临刑,刃不能入,不得已,复下狱,三木被体,铁钮系足,俄皆自解脱,竟遁去。(祝允明:《野记》卷二)
……获赛儿暨刘峻等男妇百余人。赛儿坐槛车,语解者曰:“今死矣!幸畀我一杯水以止渴。”护解者哀之,不知其诈,比水至,而赛儿遽遁矣。(《存砚楼二集》卷二四《秦五公传》)
在这些记述中,唐赛儿成为了一个通晓妖术的“妖妇”,但许多人把她当作了一个传奇的英雄人物。明朝人大都对唐赛儿未被捕获而感到惊异,认为她一定会有神人相助。这所谓的神人相助,其实便是民间宗教力量的体现。
中国历史上的极端封建专制统治,一向以强大严密而著称,但是在那些信仰着依靠民间宗教精神改变命运的民众面前,却虚弱无用到了这样的地步,一切官府、巡检司、关隘、军队乃至特务机构,都无济于事。唐赛儿的下落永远是一个谜,她谜一般消失在民间。
-----------------------------------------------------------------
〖真实的唐伯虎〗
“笑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缺酒钱?”
诗赋自惭称作者,众人多道我神仙。些须做得工夫处,莫损心头一寸天。
唐寅的这首“言怀”诗,前六句很像人所共知的唐伯虎,让人觉得他活得逍遥
Ⅳ 天津唐氏起源,发展。天津宝坻区大唐庄由来
好像两者没关系
Ⅵ 唐姓家族起源
唐姓——姓氏起源(聚集地、家谱、历史名人)
(2009-03-18 22:08:36)
转载▼
标签:
姓氏起源
堂号
唐昧
历史名人
唐氏
晋阳
文化
唐姓起源:
起源主要有二:①出自祁姓和姬姓,黄帝之后。传帝尧乃黄帝轩辕氏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初被封于陶,后迁于唐,故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以“唐”为国号,故又称唐尧。后禅位于舜。尧死后,舜封其子丹朱为唐侯。周武王时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被改封于成王之弟唐叔虞,原帝尧后裔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后裔有以国为氏者,称唐氏。另唐叔虞子孙也以国为氏而姓唐。又,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于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亦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后人亦称唐氏。以上四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②出自少数民族。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后汉书·南蛮传》载,汉代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三国志·郭淮传》载,陇西羌族有唐姓;《元史·唐仁祖传》载,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孙以唐为姓满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后简改为唐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瑶、苗、蒙古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姓。
始祖:唐尧。
唐姓聚集地(迁徙分布):
唐姓发源地至少有四处:陕西、山西、豫鲁(今河南、山东间地)、湖北。上述陕西、山西、豫鲁三地在发展中成为唐姓繁衍的中心地带,也是唐姓主要望族所在地。秦汉时,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据载,战国时魏国人唐雎之孙唐厉迁于沛国(今属江苏),唐厉四世孙唐都任临邛(今属四川)令,唐都之孙唐林被封为建德侯,唐林之子唐蔚因封地被除,徙居颖川(今属河南),唐蔚之三世孙唐帽任会稽(今属浙江)太守,唐帽之子唐翔任丹阳(今安徽当涂东北)太守。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此时,唐雎一支唐翔之子唐固,任孙吴政权中的尚书仆射一职,唐固三世裔孙唐彬任晋镇西校尉、上庸襄侯,唐彬之子唐熙因娶凉州(今属甘肃)刺史张轨之女,遂把家安到凉州,唐熙之子唐郓任前凉凌江将军,从凉州迁居晋昌(山西定襄西北),后发展成为唐姓历史上最大郡望。唐郓之曾孙唐瑶任西凉晋昌太守、永兴侯,唐瑶之孙唐褒任后魏华州刺史、唐纯任后魏太原太守,唐褒之子唐茂任秦州刺史,唐茂之子唐翼任后魏凉州太守。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至此,唐姓足迹遍布中国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目前唐姓人口列全国第二十六位。
唐姓郡望:
晋昌郡晋永和中分敦煌郡置,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辖今安西、玉门一带。其地在隋时均属敦煌郡,唐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此支唐氏,其开基始祖为十六国前凉凌江将军唐郓。
北海郡汉时分齐郡置,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隋唐北海郡即青州,治益都。今潍坊等地,汉唐都在北海郡境。
鲁国郡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三国魏及晋代改为鲁郡,在今山东曲阜、泗水一带。晋沿习为郡。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
晋阳郡春秋末,赵简子家臣董安于筑晋阳城,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秦以为晋阳县。为太原郡治所。东汉后又为并州治所,今陕西太原西南。西晋扩建。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旋在旧城增设龙山县。隋以龙山为晋阳,晋阳为太原。五代为北汉都城。宋灭北汉,毁晋阳,移并州至阳曲,即今太原。秦置,治故晋阳城。
唐姓堂号:
移风堂汉朝时候,费汛为萧县令,爱民如子,先教后罚,在官9年,连地方的坏风俗都转变了,全县三年都没有打官司的。邻县沛县发生蝗灾,蝗虫到了萧界,不入萧境。皇帝封费汛为梁相。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晋阳、晋昌、北海、鲁国。②自立堂号:思本、忠恕、敦睦、梧桐、梧封、壳贻、在城等。
唐姓字辈:
某支唐氏字辈:开辟乾坤久,声称敦擅长。伦常千古在,孝悌百年芳。甲第宜高占,利名卜远物。流罄波浩荡,遗泽自汪洋。
浙江某支唐姓字行:福禄永隆昌,和良瑞世美,才智端宁聪。
江苏某支唐姓字行:本立元孝,起宗节义。
善邑唐氏字派:伯宝涵全楚,清桂兴添住。仲允崇世万,继希志方启。续:钟济植耀达,锡汝新煌基,镇淑相照载,钦治乐鸣培。又续:克绍彰先泽,诗书迪俊贤,传家维孝友,福寿自连绵。
金田唐氏派语:新系培本,庆远泽成,连开甲第,大振家声,勋铭钟鼎,运翊升平,绳其祖武,率乃攸行。
晋阳堂唐氏派语:小河旧派:日子化三千,际开裕廷锡。大屋旧派:汝再朝兴,际开裕廷锡。小河大屋新派:锡洪植焕起,金源本辉基,锦泽树荣增,铭湘集炳培。
湖南湘潭醴南唐氏派语:青紫传芳昭如,圭章学遵诗礼,行重伦常惟著,有庆家声辉煌。
重庆涪陵唐氏字辈:咨文司朝光,大德维先政,群才启师昌,邦家应必胜,万世庆明良。
永州唐氏字辈:思彦世文永,仕明国正开,继登朝廷上,修治定家帮,勋树怀风化,光天应赐昌。
重庆铜梁唐氏字辈:应大盛虞元,辉泽正山川,富贵荣华美,世代庆朝先。
四川岳池、广安唐氏字辈:千万克讳永,志彦文世国,君学有奇士,朝廷正联科。续派:祖德开维明,宗仁履清芳,裔贤冠时盛,安邦定泰长。
唐姓名人:
唐昧(?-前301),战国楚将。昧一作蔑。楚怀王二十八年(前301),齐将匡章、魏将公孙喜、韩将暴鸢攻楚方城,他率军夹泚水列阵,相持六月,后在垂沙(今河南唐河西南)大败,被杀,楚失去宛、叶以北地。见《吕氏春秋》、《史记·楚世家》等。
唐蒙,西汉臣。汉武帝时任番阳令。王恢击东粤,奉命出使南粤,因知夜郎与南粤有道可通,遂上书建议开通夜郎,武帝许之,被任为中郎将,前往夜郎,以厚礼招致夜郎侯多同归汉。还报,汉以其地设犍为郡,并发巴蜀卒开辟道路,自僰道通指牁牂江。
唐慎微,北宋医学家。蜀州晋原(今四川崇庆)人,后迁居成都。字审元。世业医。终身不仕。大观中,曾将《补注神农本草》、《图经本草》两书合并,收辑经史百家文献内所载方药,并博采民间单方、草药,编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总结了宋以前药物学成就,为李时珍著《本草纲目》的蓝本。
唐棣(1296-1364),元代画家。字子华,为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秀才出身,任吴江(今属江苏)令;一说为休宁(今属安徽)令,官至部郎。工画山水,曾经赵孟頫指教,其师法郭熙。擅于布置厂殿景物,得清森华润之致。并为元宫嘉熙殿作壁画。现存世作品有《霜浦归渔》、《秋山行旅》、《村人聚饮》等图。
唐赛儿,明初山东农民起义首领。蒲台(治今山东滨县南)人。林三妻。永乐十八年(1420)率众起义,以益都卸石棚寨为根据地,攻占莒、即墨,围安丘。明成祖派总兵官柳升帅都指挥刘忠前往镇压。忠战死。义军后被卫青击败,不知所终。
唐寅(1470-1523),明画家、文学家。字伯虎、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逃禅仙吏等。吴县(江苏苏州)人。少从周臣学画,“性颖利”(《明史》)。会试因涉科场舞弊案被黜,遂漫游名山大川,致力于绘画。放浪不羁,时用“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印。擅画山水,取法宋元百家。笔墨灵秀,一变斧劈皴为细长清劲线条皴法。并擅画花鸟、人物,笔墨秀润峭利,景物清隽生动。工笔、写意俱佳。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又与征明、沈周、仇英合称“明四家”。兼善书法能诗文。有《六如居士全集》。
唐顺之(1507-1560),明文学家。字应德、义修,人称荆川先生。武进(江苏常州)人。《明史》载其“生有异禀,稍长,洽贯群籍”。嘉靖八年进士第一。曾以郎中居浙江御倭,以功升为右佥都御史。学术精深,知晓天文、地理、兵法、音乐、数学等。崇尚唐宋散文,被称为“唐宋派”,主张诗文要有继承和发展,直抒思想,不落俗套。有《荆川集》。
唐甄(1630-1704),清思想家。字铸万,号圃亭,初名大陶,四川达州(四川达县)人。顺治举人。《清史稿》载其知山西长子县,“下车即导民树桑,……民利赖焉”。未几夺归。炊烟屡绝,食树叶,“衣败絮”,仍“著述不辍”。学宗王阳明理学,但反对“空谈心性,不讲事功”。指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忠孝仁义诸道德皆可致人于死地。主张发展生产,富国利民。有《潜书》等。
唐英(1682-约1755),清戏曲作家、陶瓷家。奉天(今辽宁)人,隶汉军正白旗。字隽公、叔子,号蜗寄居士。擅作戏曲,能诗工书,善画山水人物。雍正时,任驻景德镇瓷厂协理官。乾隆初,迁九江关监督,仍掌窑务,所督造之瓷器享有盛名,有“唐窑”之称。后又任广州关监督。著有传奇、杂剧《转天心》、《面缸笑》、《十字坡》等十七种,合为《古柏堂传奇》,另有笔记《陶人心语》。
唐廷枢(1832-1892),清买办资本家。字景星,广东香山(广东中山)人。香港英教会学堂肄业。初任上海海关总翻译,后任英怡和洋行总买办,主办轮船公司及丝茶会馆,任董事长,经营出口贸易。捐道员衔。同治十二年(1873)被李鸿章任命为轮船招商局总办,并助李办开平煤矿,建唐胥铁路。后受盛宣怀排挤而失势。
唐景崧(1841-1903),清臣。字维卿,广西灌阳人。同治进士。光绪八年(1882)自请赴越,会同刘永福黑旗军援越抗法。后又组成景字军,屡挫法军。渐迁台湾巡抚。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反对割让台湾,被台民众推为“台湾民主国”总统。台湾陷落,他乘船逃回大陆,后病死。著有《请缨日记》。
唐才常(1867-1900),清末维新派。字黻承,后改佛尘。湖南浏阳人。贡生。1897年和谭嗣同办时务学堂,编辑《湘学报》,次年创办《湘报》。1898年和谭嗣同创办南学会,宣传变法。戊戌政变后流亡日本。1899年与康有为、梁启超决定回国起兵“勤王”,回到上海,成立自立会,组织自立军,在汉口租界设秘密机关,联络两湖及皖、赣会党和新军组织自立七军,自任督办。8月事泄,21日被捕,22日壮烈牺牲。
其他唐姓名人有战国时楚国占星家唐昧、辞赋家唐勒,梁国相术家唐举;南朝宋时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清杂技家唐再丰,才女唐英等。近当代唐姓名人有红军将领唐澍,军事家唐亮,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国民党将领唐生智,滇军军阀唐继尧,抗日将领唐淮源,化学家唐敖庆、唐有祺,计算机专家唐稚松,心理学家唐钺,历史学家唐长儒,文字学家唐兰,教育家唐文治,散文家唐弢,油画家唐一禾,话剧演员唐槐秋等。
Ⅶ 关于唐氏的历史和现状一研究报告中的结论
历史:唐氏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第一支出自祁姓,源于上古五帝之一专唐尧。晋朝时,唐姓已属是湖南的著名大姓,甘肃、浙江等地也有唐姓的聚集点。南北朝时期的唐氏族人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
现状:现今唐氏主要分布于湘桂渝、云川东部、广东北部、江西西端、湖北西南,这些地区的唐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1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3%以上,这一区域的面积仅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居住了大约30%的唐姓人群。
(7)唐氏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秦汉时期,唐姓分布于江苏、江西、四川、广东、安徽、浙江、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湖北等地。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北方战火连天,唐姓人随着南迁队伍,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各地。
隋唐时期,随着河南固始人陈元光开漳入闽,唐姓人有加入者。唐雎一支有唐瑶的七世孙唐休王景任职宰相。宋元时又有唐姓人迁居南方,由北方发展而来的唐姓已是大量的居于南方了。明清时,又有唐姓人移居台湾,远徙海外的。
Ⅷ 求唐氏族谱,及唐姓的由来,发展情况。越详细越好!
唐姓,是一个起源中国的姓氏,在《百家姓》中排名第64位。唐姓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地区均有分布。韩国唐姓主要分布在江原道,京畿道以及忠清南道。唐姓在日本主要分布在九州,本州一带。唐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六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六五。唐姓足迹遍布中国大地。今日唐姓尤以四川、湖南、贵州、山东、安徽、广西等省区居多,上述六省唐姓约占全国汉族唐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唐姓由来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还有复姓唐山姓、北唐姓改为唐姓。以上这5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2、据《后汉书·南蛮传》所载,汉代时南蛮白狼王为唐姓。 3、据《三国志·郭淮传》所载,陇西(今属甘肃)羌族中有唐姓。 4、据《元史·唐仁祖传》所载,元代西域畏兀人唐仁祖,其子孙以唐为姓。 5、另外,满族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土族拉什唐氏及瑶族、苗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唐姓。 唐姓分布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Ⅸ 求姓唐的起源和发展还有历史 有什么古人姓唐
唐姓起源与早期分布
唐姓的起源
唐姓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大姓。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在中国当代100家大姓中,唐姓人口占总人口的0.65%,排在第26位。在历史上,唐姓也是枝叶繁茂,名入辈出,不仅有忠臣良将、思想家,也有文人雅士、孝子烈女,甚至还有不少杰出的农民起义领袖。关于唐姓的起源,有关文献和书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唐姓的起源有两个,有的则认为有六个。所以这里首先对唐姓的起源问题作以分析。
唐姓的起源很早,而且也是一个多源的姓氏。当今唐姓大致有这样几个来源:
唐姓的最早来源当出自祁姓,也称伊。祁氏,是陶唐氏的后代。据《世本》、《史记》《通志·氏志略》等文献记载,帝喾有四个妻子,生有四子。其中一个妻子为陈锋氏之一子,名叫庆都,生子名叫放勋,就是后来的帝尧,尧是放勋的谥号。帝尧起初被封为唐 侯,于是他在平阳建都,其地在今山西太原境。后来帝尧让位于舜帝。舜帝时,又封帝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到夏朝时,丹朱的裔孙刘累又迁到鲁县,刘累的子孙仍然有一部分人居守在故地。商朝时,改号为豕韦氏。周朝时又改为唐公。周成王时,唐国发生动乱,周成王派周公灭掉唐国,将其地封给了他的弟弟叔虞,并将唐公迁到杜城(今陕西长安),降其爵位为伯。唐国灭亡后,其子孙就以唐为姓氏。由于唐国位于晋地(今山西境内),故史称这一支唐姓为晋地唐氏。这是唐姓最早的一个来源。
周朝末年,又把留在鲁县的刘累后裔封为唐侯,负责对帝尧的祭祀,其地在唐州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其后代子孙世代居于此地,遂以唐为氏。这也可算是唐姓的一支。其实,这一支唐姓与晋地唐姓是一个祖先。
唐姓的第二个来源出自姬姓。西周初年,周成王灭唐国后,把唐公之地转封给了他的弟弟叔虞(周武王之子,姬姓),号称唐叔。唐叔虞之子燮父的后代,后又被封于唐,其地在随州唐城县(今湖北随县西北唐县镇),地近于楚国,由于势力微弱,遂成为楚国的属邑。鲁定公五年,楚昭王灭唐国,其子孙遂以国为姓。由于这支唐姓位于楚国境内,故史称楚地唐氏。这是唐姓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除了以上几个来源外,还有几支唐姓来自于少数民族。据《后汉书·南蛮传》记载,东汉时,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邦国中也有姓唐的,如唐丛国。东汉永平年间,唐丛国与白狼国等一百余国,60O多万人臣服于汉朝,并进贡方物。后来蛮夷王唐缯等人率其部落17万人向内地迁移,汉政府给他们颁发金印紫授,赏赐甚厚。
东汉末年,居住在我国西北地区陇西一带的羌族中也有唐姓,如陇西羌族名将就有唐蹄等人。
唐姓的早期分布
先秦以前,唐姓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区:一个是今山西太原地区,这是唐姓最早的发源地之一。另一个地区则在今湖北省随县一带,这也是早期唐姓的集中之地。第三个地区在鲁国境内,即今山东省境。第四个地区就是秦国,即今陕西关中地区。
早在先秦时期,唐姓著名人物就有不少。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唐荀;楚国有大臣唐狡,大将唐昧,还有与宋玉齐名的著名诗人唐勒。据说唐勒与宋玉等人曾以屈原为师,以赋著名于当时。梁国有唐举,一作唐莒,为当时著名的方士,善于相术。战国时,晋国人唐雎魏国大夫。齐、楚两国伐魏,魏国便求救于秦国,秦国没有答应。在这紧急关头,年逾九十的唐雎主动请求到秦国劝说秦王。后经唐雎一番慷慨陈词,秦王感悟,遂发兵救魏。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唐姓
秦汉以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唐姓子孙名人辈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唐姓后裔也在不断迁移在新的地区定居下来。总的说来,在这六七个世纪里,唐姓后裔的分布范围逐渐有所扩大,在我国南北各地几乎都有唐姓人物的家园。
秦汉三国时期的唐姓名人
秦汉时期,唐姓的分布范围比先秦时期进一步扩大。从现有文献记载看,当时在陕西城固、广东番禺、沛郡(今江苏沛县)、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桂阳(今湖南郴州)、颍川(今河南禹县)等地都有唐姓人物居住。两汉时期见于史籍记载的唐姓著名人物主要有唐厉、唐秉、唐都、唐蒙、唐擅、唐公房、唐颂、唐珍、唐羌等。
唐 厉 秦汉之际人,汉朝时曾任左司马,因军功升为东部都尉,封成武侯,为汉中尉。因为讨伐黥布有军功,而被封为斥丘侯,食邑一千户。
唐 秉 字宣明,号东园公,商山四皓之一。
唐 都 西汉前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汉武帝曾下令征召精通天文历算的学者,以编制《太初历》,当时共有20人与选,其中就有唐都。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说,他曾经向唐都学习过天文学。
唐 蒙 西汉前期人。汉武帝时,他被任命为郎中将,奉命与司马相如主持修复内地通往西南地区的“五尺道”,四川等地参加修路者达数万人,凿山通道千余里。从此以后,通往西南地区的交通更加便利,西南各地与中原的联系更加紧密。
西汉成帝至王莽时,唐姓的著名人物还有沛郡(今江苏沛县)的唐林、唐尊等人。唐林,字子高;唐尊,字伯高。唐林在汉哀帝时曾任尚书仆射、尚书令等职,后因事被贬为敦煌鱼泽障侯。他们两人都在王莽时任高官,位历公卿,深得王莽器重,唐尊还被封为平化侯。
唐 羌 字伯游,东汉和帝时人,曾任临武县长。以前,南方的交趾郡等七郡每年
要向皇帝进贡龙眼、荔枝等特产。为了保证新鲜,汉政府设置驿马,昼夜不停地由南向北传送,不少人为之死于途中。唐羌为此上书劝谏说:“交趾等七郡贡献龙眼等物,颇相惊动。南方道路恶虫猛兽不绝于路,为此死者不少。龙眼、荔枝二物也未必能延年益寿。”汉和帝听从了他的建议,不再让南方贡献龙眼等物。唐羌上书后,即弃官还家,不应征召。
唐 檀 字子产,东汉豫章南昌(今江西南昌)人。少年时曾到太学学习,学习过《京氏易》、《韩诗》、《颜氏春秋》等,精通灾异星占之术。汉顺帝永建五年,举孝廉,任一郎中。后来弃官而去,回到家乡,以教书为生,前来学习的学生多达一百余人。东汉时,人们大都相信天人感应之说,迷信祥瑞。安帝元初七年(120年),豫章郡境内发现灵芝草,太守刘祗想把此事作为祥瑞上报给汉政府。唐檀对他说:“当今外戚权势很盛,阳道微弱,这能算作嘉瑞(吉祥的征兆)吗?”刘祗便不再上报了。当时南昌有位妇女一次生了4个孩子,这在现在看来是很正常的事。太守刘祗又去问唐檀:此事在人事方面会有什么感应?唐檀认为京师洛阳当有兵气,肯定会祸起萧墙。后来在四年之后,宦官孙程起兵杀掉皇后的哥哥阎显,另立少帝。当时认为他的占卜结果很灵验。其实这些都是些迷信的说法,不过在当时人们却很相信这一套阴阳占卜术。
唐 珍 字惠伯,桂阳(今湖南郴州)人。东汉灵帝时,任司空等职,他的弟弟唐衡为中常侍,兄弟二人权势显赫。
两汉时,曾有两位姓唐的女子入居皇宫,成为汉朝皇帝的妃嫔。一位为西汉景帝妃,史称唐姬,后来生子名叫刘发,被封为长沙定王。另一位则是东汉少帝妃,也称唐姬,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其父唐瑁为会稽太守。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带兵进入洛阳后,废少帝为弘农王,另立汉灵帝。不久董卓又毒杀少帝。少帝死后,唐姬回归家乡,其父想让她另嫁人,她誓死也不答应。后来她又被董卓的部将李催所俘获,李催想以她为妻,她坚决不从。汉献帝知道此事后,十分感动,遂下令将她迎回,册拜为弘农王妃。
三国时,见于史册的唐姓著名人物主要有唐因、唐谌、唐咨、唐固、唐彬等人。唐因,字子正,句容(今江苏句容)人。唐谌,泉陵人。
唐 咨 利城人。曹魏黄初年间,利城郡反叛,杀太守徐箕,众人共推唐咨为主。魏文帝遣诸军讨破之,唐咨遂逃亡至孙吴。他在吴曾任前将军、左将军等职,封侯持节,成为孙吴的高级将领。后被曹魏军队击败,并被生擒,曹魏授其为安远将军。
唐 固 字子正,丹杨人。三国时期著名儒学家,著有《国语》、《公羊》、《谷梁传》注。前来听他讲授的学生常常有数十人之多。孙权为吴王时,拜唐固为议郎,就是孙吴的大臣陆逊、张温、骆统等人,也都拜他为师。黄武四年,为尚书仆射,卒年70余岁。
唐 彬 字儒宗,鲁国邹县(今山东邹县)人,魏晋之际著名将领。其父唐台,曾任太山太守。史称唐彬有经国大略而不拘小节。他少年时喜欢骑马射箭和游猎,身长八尺,奔走速度很快,而且力量过人。后来才专心学习经史书籍,尤其精通《易经》,曾专门拜师受业,学业大有长进。后来回家讲授,听课的学生常有数百人之多。
曹魏时,唐彬曾任过一些职位较低的小官。西晋武帝时,曾任尚书水部郎、邺县令、弋阳太守等职,颇有政绩。泰始初年,被封为关内侯,后又任广武将军。他积极向晋武帝提出灭吴之策,深受武帝赏识。279年(成宁五年)十一月,晋军大举伐吴,镇南大将军杜预出江陵,唐彬与龙骧将军王溶率巴蜀之卒浮江而下,东西共二十余万人,接连攻克许多军事重镇,多所擒获。他知道孙吴政权肯定会很快灭亡,所以当军队前进到距孙吴国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时,便称病迟留,以示自己不和其他将领争功。果然,先到建业者纷纷争夺财物,而后到者又为自己争功。当时的有识之士都认为唐彬这一举动的确高明。孙吴政权灭亡后,我国又进入统一时期。唐彬因为在灭吴战役中有功而受到重赏,被任命为翊军校尉,改封上庸县侯,食邑6000户,赐绢6000匹。朝廷每有什么疑议,他都参预讨论决策,成为当时朝中的重要人物。
后来,居住在北方的鲜卑人常南下攻掠北平。晋政府任命唐彬为使持节、监幽州诸军事、领护乌丸校尉、右将军。唐彬到北平后,积极训练士兵,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又兴修学校,各方面很有起色。于是鲜卑大莫魔、挝何等两部落派遣子弟到晋朝国都贡献方物。他还派人修复了秦朝时所修长城的关隘,从温城到碣石,长城绵延于山谷之间近三千里。他命令军士分别屯守关隘。从而使烽堠相望,边境获安,无犬吠之警。当地百姓追慕他的功德,为他树碑,歌颂他的恩德。
元康初年,他又被任命为使持节、前将军、领西戎校尉、雍州刺史。元康四年(294年),卒于官位,享年六十。晋政府给他家赏赐绢200匹,钱20万,以助其家办理丧事。他的长子唐嗣,后来也官至广陵太守。他的小儿子唐岐,曾任征虏司马等职。
起初,唐彬以东海人阎德为师,跟随他学习。阎德的门徒很多,他认为惟独唐彬有廊庙之才。当唐彬做到高官时,阎德已经去世,于是唐彬为阎德树立了一通石碑,以纪念老师之恩。
南北朝时期的唐姓名人
西晋王朝的统一为时甚短。此后的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人口迁移相当频繁。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唐姓子孙也不断迁转于祖国各地,其中主要是向社会秩序相对安定。的南方迁移。这样一来,唐姓的分布范围也不断扩大。当时,唐姓分布地区主要在以下这些地区:如晋昌冥安(今甘肃敦煌)、巴西郡(今四川绵阳)、富阳(今浙江富阳)、北海平寿(今山东潍坊)、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及今陕西西安等地。这一时期的唐姓人物也很活跃,见于史册的唐姓名人相当不少,仅正史中提到的唐姓人物就不下二十位。
西晋灭亡后,我国历史进入了十六国时期,这是一个动乱频仍的时代。当时唐姓人物见于史册者绝大多数都是以军事见长,因而这时的唐姓将领不少。如后秦时的唐小方,曾任越骑校尉,北魏的唐法乐任武兴镇镇将,南齐时的唐颖任建康城局参军等。当然唐姓也有一些文职官员,如北魏孝明帝时的唐荆宝就任四门博士,曾参议北魏某些朝廷礼仪的制定。
唐 瑶 字昌仁,晋昌冥安(今甘肃敦煌)人,曾任西凉晋昌太守等职。晋隆安四年(400年),他率众推汉人李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于是李暠分封官吏,建立了西凉政权,以敦煌为国都(后迁酒泉),建年号为庚子,唐瑶被封为征东将军。421年,西凉政权被北凉所灭,唐瑶的儿子唐和等人又向西逃亡到伊吾一带。
唐 和 字稚起,晋昌冥安人。他的父亲唐瑶为西凉大臣,西凉亡国后,唐和与哥哥唐契带领外甥李宝逃亡到伊吾(今新疆自治区哈密市)一带。他们招集民众二千余家,前往投靠蠕蠕(柔然),柔然以唐契为伊吾王。
二十年后,唐和与唐契遣使与北魏政权通好。他们受到柔然逼迫,于是率领部落迁到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市)。柔然派大将阿若率领骑兵进攻唐和,当柔然军队快到白力城时.唐和率领骑兵五百人先攻下高昌城,结果在这次战斗中,唐契与阿若都战死了。唐和收集余众,又投奔前部王国。当时,沮渠安周率兵驻守横截城,唐和率兵攻克横截城,斩杀沮渠安周的侄子沮渠树,后又相继攻克高宁、白力二城,占领了这些军事要地。与此同时,他又派遣使者向北魏报告西域地区的形势,为此多次受到北魏的赏赐。
后来,唐和与前部王车伊洛击败沮渠安周,斩首三百。又奉北魏之命参与讨伐焉耆、波居罗城、龟兹等地,多立军功。又曾奉命镇守焉耆。在北魏讨平西域的过程中,唐和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正平元年(451年),唐和入朝,受到北魏太武帝隆重接待。北魏文成帝因其有功,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酒泉公。太安年间。(455—459),唐和又出任济州刺史,甚有政绩。后来入朝任内都大官,主管法律,破获疑案甚多,受到当时人的称赞。皇兴年间去世,享年67岁。北魏政府下令赠以征西大将军、太常卿等官位,封酒泉王,谥号宣。
唐 钦 唐和的儿子,字孟直,为中书学生,袭封其父的爵位。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任镇南将军、长安镇副将、陕州刺史等职,后因故降为侯爵。太和二十年(496年)去世。
唐钦死后,其子唐景宣袭封爵位。唐景宣历任后军府长史、中坚将军、东郡太守等职,普泰年间(531年)去世,北魏赠抚军将军、秦州刺史。唐景宣的弟弟唐季弼,东魏武定年间(543—550)任沧州别驾等职。 唐玄达唐契的儿子,性格坚强果断,有其父之风。他的父亲战死后,他与叔父唐和回归北魏,深受北魏的礼遇,被任命为安西将军,封晋昌公。后出外任华州刺史,仍兼将军之职。他曾率军征战各地,屡立军功。延兴三年(473年),因罪被免官。太和十六年(492年),被降为侯爵。他去世后,他的儿子唐崇(字继祖)袭封爵位。唐崇曾任盛乐太守等职,他的弟弟唐兴业,也曾任定阳、阐熙二郡太守。
唐 频 南朝刘宋时巴西郡(今四川绵阳)人。刘宋元嘉九年(432年),五城(今四川中江县)人赵广率众起义,攻下广汉郡(今四川广汉北)等地,当他们率兵攻打涪城(今川绵阳)时,唐频也率领当地人民起兵,积极响应起义。后来,他率军转战各地,成为起义军的重要将领之一。437年,起义失败,唐频不知所终。
唐天宝 南朝刘宋时人。曾为刘宋后废帝刘昱身边的亲信。后废帝荒淫无道,搞得人心惶惶。元徽五年(477年),在萧道成谋划下,唐天宝与王敬则等25人发动政变,杀掉刘昱,另立安成王刘仲谋为帝(宋顺帝)。
唐 颖 南朝宋齐时人。南齐永明年间,任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局参军。永明十一年(493年),建康莲华寺道人释法智与州民周盘龙等作乱,夜攻城门,射杀唐颖,攻入城内。
唐寓之 本为富阳(今浙江富阳)人,后来侨居于桐庐,父祖相传以图墓为业。他于南齐永明年间领导了南朝时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
Ⅹ 吉林唐姓的起源与发展
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2、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 3、满族的他塔喇氏也改为汉姓唐氏。 [编辑本段]唐姓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编辑本段]郡望堂号 【堂号】 "移风堂":汉朝时候,费汛为萧县令,爱民如子,先教后罚,在官9年,连地方的坏风俗都转变了,全县3年都没有打官司的。邻县沛县发生蝗灾,蝗虫到了萧界,不入萧境。皇帝封费汛为梁相。 唐姓又有以"晋阳"、"晋昌"、"北海"为其堂号的。 【郡望】 晋昌郡:晋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此支唐氏,其开基始祖为十六国前凉凌江将军唐郓。 北海郡:汉时分齐郡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鲁国: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晋改为郡。 晋阳县:秦置,治故晋阳城。秦汉为太原郡治所,东汉后又为并州治所。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