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卢沟桥烽火的主要内容
卢沟桥烽火》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卢沟桥的战略位置.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第三段(6-8)写中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和声援.第四段(9)中国人民抗战的序幕
中心思想是;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就这么多了......
中心思想:《卢沟桥烽火》本文主要叙述了发生在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着蓄意挑起事端,野蛮侵占我国领土的滔天大罪,讴歌了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顽强精神.
⑵ 卢沟桥烽火主要内容
《卢沟桥烽火 》
苏教版六下第5课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官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声援,并送来了大批慰问品。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
“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
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
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ē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òu xiāo diē
日寇 硝烟 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
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
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 咽喉 挑衅
日寇 控制 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 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
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
军 我军
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狈 举、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
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 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
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的主要故事。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惨败。
⑶ 卢沟桥烽火
[编辑本段]卢沟桥烽火介绍
《卢沟桥烽火》
苏教版六下第5课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官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声援,并送来了大批慰问品。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编辑本段]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
“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
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
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ē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òu xiāo diē
日寇 硝烟 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
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
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 咽喉 挑衅
日寇 控制 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 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
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
军 我军
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狈 举、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
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 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
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的主要故事。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惨败。
⑷ 卢沟桥烽火的资料
卢沟桥烽火
《卢沟桥烽火 》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蚕食华北,妄图把
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本侵略者
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
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
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
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
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
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
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
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呀呀”吼叫着,
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
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
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
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
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
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点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
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
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铁路工人
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声援,并送来了
大批慰问品。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
如荼地展开了。
教案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
“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
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
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e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ou xiao die
日寇 硝烟 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
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
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 咽喉 挑衅
日寇 控制 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 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
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
军 我军
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狈 举、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
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 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
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的主要故事。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⑸ 简洁的说说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回日战争爆发。 七七事变是日答本帝国主义为实现它鲸吞中国的野心而蓄意制造出来的,是它全面侵华的开始。全面侵华,在中国建立殖民统治,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推行的方针。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活动不仅威胁到人民大众的生存,而且直接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中国国民政府对日本残存的一点和平幻想彻底破灭,蒋介石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作出了积极反应。 前所未有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充分体现了“民族意识胜过一切”的思想,在大敌当前的紧急关头,产生了巨大的民族凝聚力。民族危机唤醒了沉睡近百年的中华民族,无情的战争教育了全国各族人民,从沿海到内地、从都市到偏乡僻壤的全中国人民都被动员起来了
⑹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个与桥有关的故事 说说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从此,中国人民团版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倡权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同时,抗日战争也使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⑺ 请结合你的积累说说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七七事变:
1937年7月7日,盘踞于永定河西岸的日本侵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强回行要过卢沟桥到宛平城搜查,遭答到了国民党二十九路军的拒绝。于是日本侵略军就大举武装进攻桥东,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从此,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前仆后继,英勇斗争,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同时,抗日战争也使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一个重要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至今,卢沟桥的望柱以及宛平城城墙上,当年日军的弹痕犹斑斑可见。卢沟古桥只准许行人步行通过,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目前,卢沟桥、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雕塑园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已经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纪念抗日战争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⑻ 卢沟桥烽火按时间顺序交待事情经过的意义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官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县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即严词拒绝。
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嗒嗒嗒……”密集的机关枪子弹倾泻在卢沟桥桥面上。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本鬼子人仰马翻。日寇吃了亏,便拉来大炮。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宛平县城的东门和西门被炸开了。日本鬼子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哇哇”吼叫着,疯狂地向县城扑来。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被杀得哭爹喊娘,狼狈而逃。
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重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亡我之心不死,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全国人民迅速行动起来。北平市民成群结队地前往部队慰劳,长辛店的铁路工人夜以继日地帮助军队修筑工事。各地民众、海外华侨也纷纷来电声援,并送来了大批慰问品。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人民全面抗战的序幕。从此,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便如火如荼地展开了。
⑼ 说说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卢沟桥(Lugou Bridge) 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
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特别是桥墩造法颇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为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乱,最后只有作罢。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谜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今后是否还会发现,谁也不敢来划这个句号。
桥东为宛平县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奋起抵抗,史称“卢沟桥事变”(亦称“七七事变”)。
著名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名闻中外的卢沟桥》一文曾对这些雕刻精美、神态活现的石狮子有过极为生动的描绘:“……有的昂首挺胸,仰望云天;有的双目凝神,注视桥面;有的侧身转首,两两相对,好像在交谈;有的在抚育狮儿,好像在轻轻呼唤;桥南边东部有一只石狮,高竖起一只耳朵,好似在倾听着桥下潺潺的流水和过往行人的说话……真是千姿百态,神情活现。”天下名桥各擅胜场,而卢沟桥却以高超的建桥技术和精美的石狮雕刻独标风韵,誉满中外,实属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观。
历史
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公元1192年)三月完工。全长266.5m,宽7.5m,有11个孔,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据记载原有627个,现存501个。[1]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卢沟晓月”从金章宗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
卢沟晓月碑明朝正统九年(公元1444年)重修卢沟桥。清康熙年间永定河洪水,桥受损。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桥西头立碑,记述重修卢沟桥事。桥东头则立有乾隆题写的“卢沟晓月”碑。公元1908年,清光绪帝死后,葬于河北省易县清西陵,须通过卢沟桥。由于桥面窄,只得将桥边石栏拆除,添搭木桥,事后,又将石栏照原样恢复。
1937年7月7日在卢沟桥发生的“七七卢沟桥事变”,成为中国展开全国对日八年抗战的起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在桥面加铺柏油,并加宽了步道,同时对石狮碑亭作了修缮。1961年卢沟桥和附近的宛平县城被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为保护卢沟桥减少其运输量而建立的卢沟新桥完工,但卢沟桥仍然继续承担交通运输任务。 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目的在于恢复卢沟桥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后铺设的柏油和1967年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同时将机动车的通行移至紧邻的卢沟新桥与之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⑽ 卢沟桥烽火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绿线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狠和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请学生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
3、揭题: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把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板9课题)
4、解题:指名读“烽”(feng),注意读准后鼻音。
“烽火”指什么?比喻什么?“卢沟桥烽火”又是什么意思?
5、设疑。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是怎样的?,它有什么历史意义;对我有哪些启示?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下列词浯:
kou xiao die
日寇 硝烟 哭爹喊娘
①“开火车”读。
②指名读。
③齐读。
④去掉拼音读。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指导分段:
①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②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第6-8自然段):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第9自然段):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
面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1、出示词语,指名读。
魔爪 咽喉 挑衅
日寇 控制 号召
2、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同仇敌忾 猝不及防
万籁俱寂 如火如荼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叫·一样;比喻逐步侵占。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
①“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
出示地图,帮助学生理解“东北三省”及“华北”的位置
东北: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
东部。
华北:我国北部河北,山西、北京市、天津市一带。
通过看地图、朗读,体会日寇急于吞并我国的狼子野心。
指导朗读。
②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学生指出人体中“咽喉”的位置。
本文中把什么比作“咽喉”?为什么这样比?
看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
(4)齐读第一段,小结:
这就是“卢沟桥事变”的起因。
2、学习第二段:
指导朗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
第二天凌晨
军 我军
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狈 举、冒
理解“震耳欲聋”、“吼叫”、“疯狂”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上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同仇敌忾”、“冒着炮火”来体会我国守军不畏强敌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气概。
“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 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第三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交流。
①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
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指名读,体会形势之危急。
②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指导朗读:“天津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否调换位置?为什么连用三个“!”?
③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自由读,齐读。
重读“迅速”、“成群结队”、“夜以继日”、“纷纷”、“大批”
体会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外国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4、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①序幕:本指多幕剧第一幕前的一场戏,用以介绍剧中的主要故事。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样?
(逐步提高,逐步开展工作)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1)指名说说“万籁俱寂”的意思。
(2)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万籁俱寂”?
(3)用“万籁俱寂”说一句话。
5、小结
卢沟桥事变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策划的。历史和剧情发生的原因。
在强大的敌人面前,我军将士同仇敌忾,奋起还击,侵略者遭到可耻的残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