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谁知道锅包肉的由来
樱桃肉:
猪五花条肉400克。 绿叶菜200克。姜5克、红曲米粉2.5克、绍酒25克、大葱10克、酱油1.5克。白糖25克、精盐之克、味精0.5克、猪油15克
条肉刮净细毛洗净,置沸水锅中米至五成熟,去血污,滗出肉汤待用,肉捞出待凉后放在砧板上,用刀在皮面上纵横切成樱桃大小的块(瘦肉不可切断)。炒锅内铺上葱姜,将肉皮朝下放在姜葱上,加绍酒、白糖、酱油、精盐l.5克、肉汤200克,加盖用旺火煮沸,置小火上烧约半小时,加入红曲米粉,使肉呈深红色,捞出装在碗内,加原汁汤,上蒸笼旺火蒸酥为止。热锅加猪油,投入绿蔬菜,加精盐0.5克和味精,炒熟出锅,沥于待用。把肉从蒸笼中取出,覆在盘中,卤汁滗入锅内,收浓,淋在肉上,绿蔬菜围在四周即成
传统“锅包肉”
原料:猪里脊肉300克 姜丝5克 葱丝20克 香菜10克 精盐、料酒、酱油、白糖、醋、味精、鲜汤、水淀粉、色拉油各适量。
制法:
1.猪里脊肉改刀成7厘米长、5厘米宽、0.2厘米厚的大片,用精盐、料酒拌匀码味;用水淀粉及少许色拉油调成稠糊;另用酱油、白糖、醋、味精、鲜汤、水淀粉等对成滋汁。
2.炒锅置火上,放入色拉油烧至六七成热,先将码好味的肉片与稠糊拌匀,再一片片展开,逐一下入锅中,炸至外酥内嫩时捞出沥油。
3.锅留底油,投入姜丝、葱丝炸香,下入炸好的肉片,烹入滋汁,翻拌均匀后起锅装盘,撒上香菜即成。
特点:色泽金黄,外酥内嫩,酸甜可口。
改进后的“锅包肉”
改进后的“锅包肉”前半部分的制法和传统“锅包肉”大体相同,只是在对滋汁的时候,借鉴了粤菜“糖醋汁”的调制方法,在滋汁中加入了一些粤菜调料,使成菜南北融合,风味别致。
原料:番茄酱750克 冰花酸梅酱3瓶 OK汁半瓶 李派林汁200克 番茄沙司1瓶 糖1500克 白醋2瓶 胡萝卜3根 西红柿2个 鲜柠檬1个 胭脂红、柠檬黄色素各少许。
制法:
1.胡萝卜、西红柿、鲜柠檬均洗净切片。
2.锅置火上,掺入清水4500克,放入胡萝卜、西红柿片,用大火烧沸后,转用小火煮至胡萝卜、西红柿酥烂,打去料渣不用,加入番茄酱、酸梅酱、OK汁、
② 锅包肉是哪个地方的菜,起源于什么时候
按菜系分不不在八大菜系之中,按文化流派分属于东北菜
起源于清朝末年,是黑龙江省哈尔滨的名菜,是清末滨江道署首任道台杜学瀛首席厨师的郑兴文发明的。
③ 名菜典故 锅包肉的菜系与来历
锅包肉在东北菜里是比较特别的,甜酸之于鲜咸,就像是一群粗狂大汉里娇羞可人的大小姐。很多人都好奇锅包肉是什么地方的菜,锅包肉的来历。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唠一唠。 锅包肉是什么地方的菜 锅包肉属于东北菜系,是黑龙江省哈尔滨的名菜,是清末滨江道署首任道台杜学瀛首席厨师的郑兴文发明的。在中国现代饮食史上,锅包肉让哈尔滨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它驰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没有人没吃过,这种菜肴兼有北方菜系的咸鲜,还略带西洋风味的酸甜口,连外国人吃着,都竖起大姆指。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锅包肉这道菜是哈尔滨人做出来的。下面就和大家说一说锅包肉的来历吧。 锅包肉的来历 锅包肉是着名的东北菜,深受人们的喜爱。当年道台杜学瀛接待外国来宾,为了迎合他们的口味,作为滨江道署首任道台杜学瀛首席厨师的郑兴文冥思苦想才创出了“锅包肉”这道菜。这个故事鲜为人知。 郑家祖籍辽宁省建昌县,郑兴文从小家道殷实,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郑兴文逐渐对饮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菜肴的制作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并能对菜肴的色、香、味、形加以点评,被人们誉为“小美食家”。郑兴文6岁随父来到北京,14岁时已对美食和烹调极为偏爱。郑兴文曾在北京一官员家学做官府菜肴,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后,出徒的郑兴文于1881年 清光绪七年 在北京 当时称北平 的一条街面上开了一家名为“真味居”的中档酒家。1907年,受朋友举荐,郑兴文带了14个技术过硬的厨子进入了当时的道台府做主厨,专门给首任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 作为当时北方重镇的府衙,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的宾客。由于外国人喜欢吃甜酸口味,北方的咸浓口味令外宾们很不适应。为了讨好外国使节,道台杜学瀛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几经冥思的郑兴文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块”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也就出现了新的菜肴,郑兴文按照菜肴的做法称它为“锅爆肉”,可能是洋人在点菜的时候发音有问题,到了现在就被叫成“锅包肉”了。 辽宁菜中的锅包肉用的是番茄汁,也是另一种风味。
④ 锅包肉是谁创的历史呢
东北网10月8日电 历史因为有了人文气息而鲜活起来,追寻道台府遗迹,访寻道台府历史见证人。7日,全国最年轻的“烹饪大师”——郑树国,向记者讲述了他和他烹饪世家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据他讲,他的曾祖父——郑兴文就是滨江道署首任道台杜学瀛的首席厨师。郑树国接受采访时说:“小时候听父亲讲,当年道台杜学瀛接待国外来宾,为了迎合他们的口味,作为厨师的曾祖父冥思苦想创出了‘锅包肉’这道菜。”
从曾祖父开始到现在,郑家四代都是厨师。今年37岁的郑树国4年前在动力区文政街开了一家老店。由于家道渊源,郑树国在几代人的烹调技术基础之上,精益求精,在厨艺上取得了很大成就。2003年,郑树国被国家经贸委、中国饭店协会破格授予“中国烹饪大师”荣誉称号,他成为了迄今为止中国最年轻的“烹饪大师”。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他,虽然没有亲眼看到“滨江道署第一厨”的风采,但是从小父辈们言传身教让他将烹饪世家这段历史牢牢铭刻在心。
据郑树国介绍,郑家祖籍辽宁省建昌县,曾祖父郑兴文从小家道殷实,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郑兴文逐渐对饮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菜肴的制作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并能对菜肴的色、香、味、型加以点评,被人们誉为小“美食家”。郑兴文6岁随父来到北京,14岁时已对美食和烹调极为偏爱。郑兴文曾在北京一官员家学做官府菜肴,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后,出徒的郑兴文于1881年(清光绪七年)在北京(当时称北平)的一条街面上开了一家名为“真味居”的中档酒家。1907年,受朋友举荐,郑兴文带了14个技术过硬的厨子进入了当时的关道台府做主厨,专门给首任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说话间,郑树国拿出了一张已经发黄的老照片,他指着上面一个戴着瓜皮小帽的老者说:“这就是我的曾祖父郑兴文,旁面那个还没有桌子高的小孩就是我的祖父。”
郑树国说,那个年代的厨师不好当,更何况是给官员们做饭,经常受到百般挑剔。特别是作为地方长官的官邸,道台府内的规矩更是多的出奇,平时不允许随便走窜,更不许到大堂和西院。曾祖父当年最自由的就是买菜和上菜的时候,可以随处逛逛。平时在府内,必须低眉附眼,举止言谈倍加小心,做饭时既不能‘叫勺’,也不能‘喊堂’。”
在谈及祖上传下来的美味佳肴时,郑树国眼中充满了骄傲与自豪。郑树国说,作为当时北方重镇的府衙,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的宾客,尤其是俄罗斯人。由于外国人饮食习惯是喜欢吃甜酸口味,北方的咸浓口味令外宾们很不适应。为了讨好外国使节,道台杜学瀛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几经冥思的曾祖父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块”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也就出现了新的菜肴,祖父按照菜肴的做法称它为“锅爆肉”,可能是洋人在点菜的时候发音有问题,到了现在就被叫成“锅包肉”了。郑树国告诉记者:“从小时候开始,父亲就很骄傲地告诉我们,曾祖父就是现在‘锅包肉’的创始人。”
郑树国说:“道台府是没有固定的菜系的,主要是以北方口味的菜肴为主。郑家厨师是在鲁菜传入北京后,融会京菜发展而自称体系。由于杜学瀛道台是浙江绍兴人,很多菜肴都要重新改变才能合乎他的口味,像‘清炖狮子头’就是曾祖父自己在经历了近百次实验才作成的一道杜道台最喜欢的名菜。还有‘熏卤鸭’等,都是后来曾祖父自己研制的菜肴。也一代代传了下来,成了他现在经营老店的招牌菜。”在采访结束时,郑树国告诉记者:“道台府复建是哈尔滨市百年设治文化的延续,作为一名厨师,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做好每一道菜,将“滨江道署第一厨”的技艺传承下去。因为,这也是道台府文化的一部分。”
⑤ 锅包肉代表了什么样的文化,蕴含什么文化信息
锅包肉是东北菜系,是辽宁的代表菜。
锅巴肉制作方法:
制作食材
新鲜猪里脊肉300克 姜丝5克 葱丝20克香菜10克 精盐、料酒、酱油、白糖、醋、鲜汤、水淀粉、色拉油各适量。
制作流程
1.新鲜的猪里脊肉改刀成7厘米长、5厘米宽、0.2厘米厚的大片,用精盐、料酒拌匀腌制十分钟,再把腌好的肉上沾满干淀粉,用水淀粉及少许色拉油调成稠糊;另用酱油、白糖、醋、味精、鲜汤、水淀粉等对成滋汁。
2.炒锅置火上,放入色拉油烧至六七成热,先将码好味的肉片与稠糊拌匀,再一片片,逐一下入锅中,炸至外酥内嫩时捞出沥油。
3.锅留底油,投入姜丝、葱丝炸香,下入炸好的肉片,烹入滋汁,翻拌均匀后起锅装盘,撒上香菜即成。
⑥ 锅包肉的创始人是谁
历史因为有了人文气息而鲜活起来,追寻道台府遗迹,访寻道台府历史见证人。7日,全国最年轻的“烹饪大师”——郑树国,向记者讲述了他和他烹饪世家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据他讲,他的曾祖父——郑兴文就是滨江道署首任道台杜学瀛的首席厨师。郑树国接受采访时说:“小时候听父亲讲,当年道台杜学瀛接待国外来宾,为了迎合他们的口味,作为厨师的曾祖父冥思苦想创出了‘锅包肉’这道菜。”
从曾祖父开始到现在,郑家四代都是厨师。今年37岁的郑树国4年前在动力区文政街开了一家老店。由于家道渊源,郑树国在几代人的烹调技术基础之上,精益求精,在厨艺上取得了很大成就。2003年,郑树国被国家经贸委、中国饭店协会破格授予“中国烹饪大师”荣誉称号,他成为了迄今为止中国最年轻的“烹饪大师”。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他,虽然没有亲眼看到“滨江道署第一厨”的风采,但是从小父辈们言传身教让他将烹饪世家这段历史牢牢铭刻在心。
据郑树国介绍,郑家祖籍辽宁省建昌县,曾祖父郑兴文从小家道殷实,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郑兴文逐渐对饮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菜肴的制作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并能对菜肴的色、香、味、型加以点评,被人们誉为小“美食家”。郑兴文6岁随父来到北京,14岁时已对美食和烹调极为偏爱。郑兴文曾在北京一官员家学做官府菜肴,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后,出徒的郑兴文于1881年(清光绪七年)在北京(当时称北平)的一条街面上开了一家名为“真味居”的中档酒家。1907年,受朋友举荐,郑兴文带了14个技术过硬的厨子进入了当时的关道台府做主厨,专门给首任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说话间,郑树国拿出了一张已经发黄的老照片,他指着上面一个戴着瓜皮小帽的老者说:“这就是我的曾祖父郑兴文,旁面那个还没有桌子高的小孩就是我的祖父。”
郑树国说,那个年代的厨师不好当,更何况是给官员们做饭,经常受到百般挑剔。特别是作为地方长官的官邸,道台府内的规矩更是多的出奇,平时不允许随便走窜,更不许到大堂和西院。曾祖父当年最自由的就是买菜和上菜的时候,可以随处逛逛。平时在府内,必须低眉附眼,举止言谈倍加小心,做饭时既不能‘叫勺’,也不能‘喊堂’。”
在谈及祖上传下来的美味佳肴时,郑树国眼中充满了骄傲与自豪。郑树国说,作为当时北方重镇的府衙,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的宾客,尤其是俄罗斯人。由于外国人饮食习惯是喜欢吃甜酸口味,北方的咸浓口味令外宾们很不适应。为了讨好外国使节,道台杜学瀛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几经冥思的曾祖父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块”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也就出现了新的菜肴,祖父按照菜肴的做法称它为“锅爆肉”,可能是洋人在点菜的时候发音有问题,到了现在就被叫成“锅包肉”了。郑树国告诉记者:“从小时候开始,父亲就很骄傲地告诉我们,曾祖父就是现在‘锅包肉’的创始人。”
郑树国说:“道台府是没有固定的菜系的,主要是以北方口味的菜肴为主。郑家厨师是在鲁菜传入北京后,融会京菜发展而自称体系。由于杜学瀛道台是浙江绍兴人,很多菜肴都要重新改变才能合乎他的口味,像‘清炖狮子头’就是曾祖父自己在经历了近百次实验才作成的一道杜道台最喜欢的名菜。还有‘熏卤鸭’等,都是后来曾祖父自己研制的菜肴。也一代代传了下来,成了他现在经营老店的招牌菜。”在采访结束时,郑树国告诉记者:“道台府复建是哈尔滨市百年设治文化的延续,作为一名厨师,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做好每一道菜,将“滨江道署第一厨”的技艺传承下去。因为,这也是道台府文化的一部分。”
⑦ 东北菜(锅包肉)的由来
锅包肉的做法
锅包肉,原名“锅爆肉”,出自哈尔滨道台府府尹杜学赢专用厨师,“滨江膳祖”———郑兴文之手。由于用急火快炒,把铁锅烧热,把汁淋到锅里,浸透到肉里,所以起名叫“锅爆肉”。俄罗斯人发“爆”这个音为包,时间一长,“锅爆肉”就变成了“锅包肉”。在西安事变以前,由于东三省归属张氏家族管辖,所以道台府的很多菜,都属于禁菜、私菜。1911年在奉天(今沈阳)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郑兴文以高超的厨艺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高度赞誉,获得大会颁发的荣誉牌匾《滨江膳祖》。日本占领黑龙江以后,张学良对东北部部分地区控制渐松,一些民间工艺、美食菜谱逐渐外流,锅包肉也开始在哈尔滨以及外部流传。后来到了辽宁,辽宁人对其加入了自己的改造,最后一步改用番茄酱或者番茄沙司,外观像极了哈尔滨的“樱桃肉”,减少了锅包肉(锅爆肉)原有的香酥金黄。龙泉山庄的厨师曾在全国电视厨艺大赛上,展现过沈阳版本的“锅包肉”。“滨江膳祖”的曾孙在哈尔滨花园街43号开办了美食店。
⑧ 最早的锅包肉是那个年代出来的!
滨江道署第一厨"后代讲述鲜为人知历史:东北名菜"锅包肉"道台府首创
东北网10月8日电 历史因为有了人文气息而鲜活起来,追寻道台府遗迹,访寻道台府历史见证人。7日,全国最年轻的“烹饪大师”——郑树国,向记者讲述了他和他烹饪世家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据他讲,他的曾祖父——郑兴文就是滨江道署首任道台杜学瀛的首席厨师。郑树国接受采访时说:“小时候听父亲讲,当年道台杜学瀛接待国外来宾,为了迎合他们的口味,作为厨师的曾祖父冥思苦想创出了‘锅包肉’这道菜。”
从曾祖父开始到现在,郑家四代都是厨师。今年37岁的郑树国4年前在动力区文政街开了一家老店。由于家道渊源,郑树国在几代人的烹调技术基础之上,精益求精,在厨艺上取得了很大成就。2003年,郑树国被国家经贸委、中国饭店协会破格授予“中国烹饪大师”荣誉称号,他成为了迄今为止中国最年轻的“烹饪大师”。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他,虽然没有亲眼看到“滨江道署第一厨”的风采,但是从小父辈们言传身教让他将烹饪世家这段历史牢牢铭刻在心。
据郑树国介绍,郑家祖籍辽宁省建昌县,曾祖父郑兴文从小家道殷实,良好的家庭环境让郑兴文逐渐对饮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菜肴的制作也有了一定的研究,并能对菜肴的色、香、味、型加以点评,被人们誉为小“美食家”。郑兴文6岁随父来到北京,14岁时已对美食和烹调极为偏爱。郑兴文曾在北京一官员家学做官府菜肴,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后,出徒的郑兴文于1881年(清光绪七年)在北京(当时称北平)的一条街面上开了一家名为“真味居”的中档酒家。1907年,受朋友举荐,郑兴文带了14个技术过硬的厨子进入了当时的关道台府做主厨,专门给首任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说话间,郑树国拿出了一张已经发黄的老照片,他指着上面一个戴着瓜皮小帽的老者说:“这就是我的曾祖父郑兴文,旁面那个还没有桌子高的小孩就是我的祖父。”
郑树国说,那个年代的厨师不好当,更何况是给官员们做饭,经常受到百般挑剔。特别是作为地方长官的官邸,道台府内的规矩更是多的出奇,平时不允许随便走窜,更不许到大堂和西院。曾祖父当年最自由的就是买菜和上菜的时候,可以随处逛逛。平时在府内,必须低眉附眼,举止言谈倍加小心,做饭时既不能‘叫勺’,也不能‘喊堂’。”
在谈及祖上传下来的美味佳肴时,郑树国眼中充满了骄傲与自豪。郑树国说,作为当时北方重镇的府衙,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的宾客,尤其是俄罗斯人。由于外国人饮食习惯是喜欢吃甜酸口味,北方的咸浓口味令外宾们很不适应。为了讨好外国使节,道台杜学瀛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几经冥思的曾祖父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块”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也就出现了新的菜肴,祖父按照菜肴的做法称它为“锅爆肉”,可能是洋人在点菜的时候发音有问题,到了现在就被叫成“锅包肉”了。郑树国告诉记者:“从小时候开始,父亲就很骄傲地告诉我们,曾祖父就是现在‘锅包肉’的创始人。”
郑树国说:“道台府是没有固定的菜系的,主要是以北方口味的菜肴为主。郑家厨师是在鲁菜传入北京后,融会京菜发展而自称体系。由于杜学瀛道台是浙江绍兴人,很多菜肴都要重新改变才能合乎他的口味,像‘清炖狮子头’就是曾祖父自己在经历了近百次实验才作成的一道杜道台最喜欢的名菜。还有‘熏卤鸭’等,都是后来曾祖父自己研制的菜肴。也一代代传了下来,成了他现在经营老店的招牌菜。”在采访结束时,郑树国告诉记者:“道台府复建是哈尔滨市百年设治文化的延续,作为一名厨师,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做好每一道菜,将“滨江道署第一厨”的技艺传承下去。因为,这也是道台府文化的一部分。”
⑨ 锅包肉的菜品历史
清朝,旗人郑兴文6岁随父来到北京,渐渐对厨艺产生了兴趣,后拜淮阳菜传人陈才保(音)门下。
1907年,郑兴文到哈尔滨滨江道衙门,当上官厨,给道台杜学瀛料理膳食。道台府里经常会宴请国外宾客,尤其是俄罗斯客人。由于外国人喜欢吃甜酸口味。杜学瀛就命府内厨师变换菜肴口味。郑兴文就把原来咸鲜口味的“焦烧肉条”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肴,这一改使哈尔滨成为锅包肉的起源地。
这道菜让俄罗斯客人非常喜欢,每次吃饭都要点这道菜。由于用急火快炒,把铁锅烧热,把汁淋到锅里,浸透到肉里,所以起名叫“锅爆肉”。俄罗斯人发“爆”音为包,时间一长,“锅爆肉”就演变成为“锅包肉”。
西安事变以前,东三省归属张氏家族管辖,很多道台府里的菜,都属于禁菜、私菜。日本侵占黑龙江以后,一些民间工艺、美食菜谱逐渐外流,锅包肉也开始在哈尔滨以及外部流传。辽宁人对锅包肉进行了改造,最后一步改用番茄酱或者番茄沙司,外观像极了哈尔滨的“樱桃肉”,减少了锅包肉原有的香酥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