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人类与自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人类与自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21-03-14 06:51:44

『壹』 如何理解自然环境在人类社会中的发展作用

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和前提,是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经常的必要的条件。自然环境或者说地理环境、自然条件、自然基础,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活动相互起作用的那些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复杂的综合体。自然环境是人类创造活动的舞台,是人类创造活动重要的对象。自然环境通过人类劳动对社会发展起重要作用。自然环境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以人类劳动为中介,自然环境在各个不同阶段对社会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和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马克思指出,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较高发展阶段,第二类富源具有决定性意义。地理环境是生产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马克思强调一切社会生产力都可归结为自然力。

一、自然环境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地形、气候更是对农业起决定作用。非洲由于气候干早,土地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可用作耕地,牧地比重也不高。亚洲耕地在土地总面积中占很大部分。欧洲由于地势相对低平,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业生产的耕地占很大部分。

世界主要产粮大国法国、美国、加拿大、印度均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法国是一个以平原为主的国家,且平原土层肥厚,大部分地区属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和,雨量适中,便于推行农业生产,总之,广阔的平原、温润的气候、稠密的水系,为农业生产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而使法国成为世界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美国中部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大部分地区属温带和亚热带,非常宜于农耕。因而美国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出口国。同样作为第二大粮食出口国的加拿大也是如此。这些主要粮食生产国除了气候、土壤条件优厚外,平原面积辽阔也是重要因素。

广阔的平原有利于农业专业化、机械化发展,有利于形成规模效益,小块分散零星的土地则难以做到这一点。一些国家粮食匾乏和自然条件恶劣有关,非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是一块炎热、干旱的大陆。非洲很大部分是沙漠。其中包括世界第一大沙漠撤哈拉沙漠,沙漠周边是十分珍贵的可耕地,上边骄阳似火,下边大地千裂,经常颗粒无收,极大制约了其粮食的生产。虽然还有其他诸多因素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显然是在一定程度上对农业生产起了决定性作用。

二、破坏自然环境导致的毁灭性影响

经济活动作用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又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遵循自然规律对经济活动发展起促进作用,否则将对经济活动产生毁灭性的冲击。当代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资源危机给人类上了一堂又一堂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课。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品尝着由于偏重经济效益而环境遭到破坏所结出的苦果。中国东部发展迅速,西部内陆仍较落后,政府倡导东部支援西部,而在历史上,东西部的关系并非如此。历数各个朝代的东西部关系发现,一直到唐朝安史之乱前,东西部之间的差距都不大,从秦到唐前期,西部甚至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那时的西部,地肥水美,草木茂盛,物产丰富,人口众多。由于过度开发,森林减少,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地力下降,灾害增多,渐渐沦为生态性贫困,丧失了经济中心的地位。

三 、重视自然环境作用,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无论是远古时代,还是知识信息时代,人类都在自然环境的怀抱里生存,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因此,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地理环境的作用,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顺应自然之道的发展才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大道,才能为人类发展保留充满诗意的栖居空间。

『贰』 人类对自然界的关系经历了那四个阶段

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党中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后,全国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在新形势下如何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各项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就水利行业而言,应该如何进一步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各项水利工作,我认为有必要认真回顾总结过去5年来的治水经验和教训,进一步明确今后水利工作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1999年3月,我在中国水利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做好面向21世纪中国水利这篇大文章”的报告,引起全行业乃至行业内外的一场大讨论。针对讨论中的不同意见,1999年11月6日,我在中国水利报社通讯报道工作会议上谈到人们对水的九个方面认识的转变时,第一次提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此后,我们一方面在治水理论上不断探索,一方面在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水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提出,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在国内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2002年9月,在中国水利杂志专家委员会会议暨水资源管理与可持续发展高层研讨会上,我作了题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理论基础和体制保障”的报告,又进一步明确提出资源水利的本质特征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水利发展的转轨时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一种科学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并开始成为各项水利工作的指导思想。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充分肯定了水利部门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指导水利、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总结这些年治水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探索,可以清楚地看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可持续发展最核心的问题。因此,今后要坚持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作为指导各项水利工作的核心理念,推动治水事业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正是科学发展观在水利工作中的具体体现。

一、提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都依傍大河而生:中华文明发祥于黄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孕育于尼罗河流域,古印度文明开端于恒河流域,古巴比伦文明渊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而且这些大河都具有水量充沛、泥沙较多、洪水频繁等相同的特点。洪水的泛滥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灾害,另一方面也为人类提供了肥沃的土地,使人类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够收获粮食,繁衍生息。
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依存、开发、掠夺、和谐。在各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不同,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也采取了不同的态度。
第一个时期,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原始社会,人和自然是一种依存的关系,人依附于自然。人类一方面直接或通过简单的生产工具从大自然获得所需的一切,另一方面又要承受自然界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各种威胁。这一时期,人类被动地适应自然,与自然的关系处于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青铜器、铁器的使用及至农业、畜牧业出现后,人类开始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变自然,使得这种关系进入了开发阶段。在这一时期,由于人类开发利用自然的能力有限,还没有对自然造成较大的破坏。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近现代大工业生产出现后,人类的自信心和对生存环境的不满足感,驱使他们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毫无节制地向大自然索取、掠夺,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第三个时期。在这一时期,掠夺性地开发资源,一方面对大自然造成破坏性的灾难,另一方面也招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与惩罚。然而,人类终究是有理性的。当这种掠夺式的开发难以为继时,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四个时期,在哲学意义上是一种否定之否定、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在原始社会,人依附于自然,处于“天人合一”的原始和谐状态;在掠夺阶段,主导人们的是“人定胜天”,对人与自然的初级关系给予了否定;现在,我们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就是要否定“人定胜天”的思想。“人天和谐”不同于“天人合一”,它是人类反思资源过度利用、生态破坏造成恶果之后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是人类主动地在更高层次上同自然和谐相处。
综观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当前提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是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充分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史,对我们在水利工作中自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以牺牲子孙后代的发展条件为代价来求得眼前的发展。这才是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含义。

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破解中国水问题的核心理念

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对中国治水事业而言,就是要用这种理念去努力破解中国面临的水问题。
当前,水利工作面临四项任务,即解决我国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严重等四大水问题。这些问题表面上是水对人的伤害,但本质上是人对水的伤害造成的后果。因此,在防止水对人的伤害的同时更要注意防止人对水的伤害。破解中国的四大水问题,最核心的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破解中国的四大水问题分别有四个核心要点。
第一,给洪水以出路。这是解决我国洪涝灾害问题的要点。
在处理人与洪水的关系上,我们有很多经验教训。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要给洪水以出路。
去年淮河流域防汛抗洪工作,集中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去年淮河流域发生大洪水,在抗洪救灾中,我们按照中央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科学防控,实施政府有效的社会管理,提早部署、充分准备,利用各种先进的预测预报技术和手段,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作用,及时运用行蓄洪区和分洪河道,做到了“拦、分、蓄、滞、排”合理安排,严密防守、科学抢险,使洪水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实现了对洪水的科学有效防控。精心组织,妥善安置受灾群众,防洪救灾工作井然有序,切实维护了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尽管淮河洪水量级大于1991年,汛情重于1991年,但灾情、抗灾投入和灾害损失均小于1991年。在整个防洪调度和人员撤退中,没有死伤一个人。当然,淮河防洪实践成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具备了必要的工程和技术手段。如果没有这些基础设施和调度手段,再好的理念也是无法实现的。
洪水灾害具有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二者都是灾害的本质属性,缺一不成其为灾害。正因为如此,给洪水以出路,不仅要体现在抗洪期间,而且要把它作为整个防洪工作的指导思想,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就要予以高度重视。比如在城市规划中,不能侵占行洪河道,要注意给河道让出一定的宽度来,防止人为约束河道造成恶果;在堤防建设上,要统一规划,因地制宜,在一些山区、支流或非人口密集区,要适度控制堤防建设规模;在防汛工作中,要加强分蓄洪区建设,科学合理地运用分蓄洪区;在处理江湖关系、雨洪资源利用等一切工作中,都要按照给洪水以出路这个思路来展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人天和谐的理念。
第二,建设节水型社会,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这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的要点。
我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的30%。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南方水多,北方水少,整个北方地区,尤其是西北地区干旱缺水十分严重。
应对干旱缺水,有多种措施。按照常规做法,解决时间分布不均,主要靠修水库多蓄水;解决空间不均,主要靠调水。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水资源总量短缺,靠修水库、建调水工程,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建设节水型社会才是解决我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调水可以解决区域的部分水资源短缺问题,但如果不搞节水型社会建设,人们没有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就可能出现调水越多,浪费越严重的情形。
节水型社会和通常讲的节水先进城市有本质区别。建设节水型社会,不是简单地用行政的办法去节水,其本质特征是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建设节水型社会,是通过社会制度的建设来解决干旱缺水问题,要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从而使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水利部门的一项基本任务,同时也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第三,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这是解决水土流失问题的要点。
面对大自然,人类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因此必须依靠大自然自身的力量来治理水土流失。实践证明,大自然在不受人类干扰的情况下,是可以依靠自身力量实现生态自我修复的。目前生态治理中所采取的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禁柴等措施,就是充分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实现生态的自我修复。
大自然生态是自我平衡的。人为干预大自然的生态,往往会适得其反,造成破坏。如在沙漠中发展绿洲,人工群落用水多了,天然生态就会萎缩。如果人不去伤害大自然,给自然生态提供休养生息的机会,大自然就会自我修复。在沙漠中,只要有水胡杨林就会出现生机。内蒙古的东居延海干涸了11年,西居延海干涸了40多年,黑河调水到居延海后,当地生态迅速得到恢复。
因此在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上,必须把充分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作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即使搞人工治理,其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不要简单地认为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人类就无所作为了。我们需要采取工程措施、行政措施、技术措施等,为大自然自我修复创造条件,增强其自我修复能力。比如搞牧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发展局部的牧区灌溉,使单位草场的载畜量大大提高,就可以实行轮牧,使休牧的大面积草原生态得到恢复。
第四,发展绿色经济,严格排污权管理。这是解决水污染问题的要点。
绿色经济可以涵盖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和消费领域形成完整的生态链条,绿色经济则把这一思想扩大到整个经济结构的布局和经济
发展的过程中间,要求国家在宏观管理上要充分考虑绿色问题。与此同时,解决水污染问题,还要严格排污权的管理。水环境承载能力集中体现在排污权的管理上。正如节水型社会是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建立起一整套社会制度,排污权的管理也应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建立起宏观控制、微观定额两套指标,按照排污权的上市交易规则,采取一系列市场经济的做法,以此来提高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破解中国四大水问题,必须在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的基础上,牢牢把握以上四个核心要点。这四个要点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切实从人定胜天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实现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深化水利改革,确立水资源统一管理新体制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完成水利面临的四项任务,可以综合运用四种手段,即行政手段、工程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在新的形势下,开展各项水利工作,特别是建设节水型社会,必须综合运用这四种手段,尤其要十分注意经济手段的运用,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针对当前的水利情况,有两点需要特别强调:一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注重制度建设,注重经济手段的运用。二是要十分重视工程带来的生态影响。
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促进生产关系的调整。在水利发展进程中最重要的是体制建设。当前亟待我们去研究和开展的是四项改革,它关系到四种体制的建立。
一是流域管理体制改革。水是以流域为单元的,要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的关系,统筹考虑水的多种功能,必须建立起以流域为单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流域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要建立起政府宏观调控、流域民主协商、准市场运作、用水户参与管理的权威、高效、协调的真正意义上的流域管理委员会。政府宏观调控,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流域管理中的宏观调控作用;流域民主协商,是指流域管理委员会是由流域内各省区市组成,要建立民主协商机制,流域内的一切涉水事务都要经过民主协商来确定;准市场运作是指水市场由于受一些因素制约,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市场,水权的转让、交易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进行;用水户参与管理,是指要充分调动广大用水户参与水资源管理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才能更科学、民主,更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二是区域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即水务体制改革,是对供水、节水、排水、中水回用、污水处理等涉水事务进行统一管理。区域水资源统一管理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三是节水型社会建设。要建立起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推动流域和区域水资源的一体化管理。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组织协调和政策、资金支持,做好规划、方案、规则等制度体系建设,并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予以落实,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要充分发挥市场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导向作用;要鼓励公众参与水资源管理,促进节水的社会化。
四是水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对水利非经营性资产,要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制度,建立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利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监管制度,推进水利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的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对在水利国有资产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准公益性资产,要探索建立授权经营、权责明确、补偿合理的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对全局有影响的工程,应由流域或区域的水资源统一管理部门行使出资人职权。
这四种体制的改革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涉及的因素很多,改革的难度相当大,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但是,只有朝着这个方向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能为可持续发展水利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叁』 谈谈中国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中国在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一个大课题,也是我自己非常想探索的。在此,我先提出自己在几个方面的观点与思考方向,希望以后能跟大家一起就更深入、更详细的内容进行探讨([email protected])。

1、中国缔造的辉煌文明,让东亚(东南亚)地区的民族走进了高度开化的文明时代,直接塑造了东亚文明圈。这是直到现代社会,也能与创造现代文明的欧美文明圈并雄的,能给人类带重大影响与贡献的文明圈。
2、中国文明的榜样力量,在“东学西渐”时给西欧带来了积极影响,启蒙运动前后的欧洲一度极度推崇中华文明并非是盲目的。虽然不能像希腊罗马让西欧文明制度在继承中发展,但遥远东方的智慧结晶与榜样,也让西欧人有了难得的参照与启示。比如,英国人从科举制度中得到启发,开创了现代文官制度。
3、中华民族的创造力,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了不少重大的技术与发明成果。以“四大发明”为首,但远远不只四大发明(请看下面链接的“中国古代100项重大发明简介 ”)。(此外,有不少人质疑“四大发明”,但有些事实是不容置疑的:中国发明了造纸术并传给了全世界;中国发明的火药通过火器给全世界带来了影响;中国的罗盘等为全世界航海技术的进步产生了巨大贡献;印刷术或许不是由中国传给西欧的,但中国与东亚文明圈是最先在印刷术的发明中受益的!)
4、中国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作为农业文明时代的巅峰,其富足与繁荣,是地理大发现最初的原动力,寻找到达东方的新航路,是那个时代航海家与探险家的最大目标。(注:也可以说,中国与印度共同分享了这一荣耀。其时西方人印度与中国不分,中国被称为契丹、上印度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一下。)
5、中国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发展出高水平的农业与手工业,成为全世界的生产中心。丝绸之路不仅为世界输送了精美华贵又实用的商品,还将整个欧亚大陆(包括北非)联系了起来,对人类文明的交流发展起到了大动脉作用,而中国就近乎是这动脉系统中的心脏!这几乎持续了两千年之久!
6、中国文明的影响,还在于它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蒙古高原(中亚)的游牧民族。欧亚大陆文明大格局的所产生剧烈变动,往往是由于中国在东方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以上,是本人匆忙中列出的六点,不全面、不完善之处在所难免。隋唐五代是中国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之一,具体内容可以查看那些论文专著,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很多,网上也不难查找;在此,请楼主原谅我不多费笔墨。

中国古代100项重大发明简介
http://wenku..com/view/702153ec102de2bd96058811.html
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看看本人编的:
中国与世界历史大事编年对照表(简)与《中国历代政治兴亡史》
http://wenku..com/view/fb59f37101f69e314332945b.html
http://wenku..com/view/8872ad68a98271fe910ef97c.html

『肆』 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什么作用

人类在自然界中一切求生存、求发展的活动,都会引起自然界相应的变化。在人类改造自然时,如何使自然界的演化更加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这就是人与自然协调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并不是简单地维持或恢复某种自然平衡,而是通过人类变革自然的活动,使自然界能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可以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从理论分析上讲,一是人与自然界存在着对象性的关系;二是从系统的观点考察人工自然时,所得出的关于自然平衡及人工自然发展的规律性。我们应充分认识人工自然扩大所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要时刻警惕自然对我们的报复。要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既不应该做自然的奴隶,也不应该让自然成为人类的奴隶,人与自然之间需要的是协调的发展。既要反对片面地夸大能动性的无节制开发的征服论,又要反对片面夸大受动性的消极适应自然的宿命论,应坚持实践中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

从历史的角度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问题早在人工自然出现的时候就已存在,只是在低水平的生产条件下并不突出。事实上人工自然的创造一开始就与天然自然存在着矛盾和某种不协调。恩格斯曾讲过:“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梦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了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这样的悲剧今天在许多地方仍在不断发生。

早在19世纪时,恩格斯就曾警告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但当时,多数人都陶醉于工业文明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从现实的角度看,自20世纪以来,大工业的发展,把人工自然扩大到空前的范围,人对自然平衡的干预已超出自然界的再生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使不同水平的自然平衡濒临可能自我修复的极限。人类所面对的生态环境正朝不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方向演化,从而引出了所谓“全球性问题”。“全球性问题”的概念最早是20世纪70年代由世界著名咨询机构——罗马俱乐部提出的。一般是指由下列问题交织在一起的综合性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不可再生的资源问题、工业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它们被看成是“五个最终决定和限制我们星球增长的基本因素”。

提出全球性问题的意义在于,在西方世界陶醉于高增长、高消费的“黄金时代”,清醒地提出了一个不是一个国家,而是所有国家,所有人民,不仅仅是现在,而且也是将来需要面对的选择。历史的教训和现实的忧患都一再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是必要的。

『伍』 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发展与文明演进有何作用

自然环境是人类的立足之地和活动场所, 与人类历史的发展息息相关。正因如此, 自然环境对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是无人能否认的。但是, 自然环境与历史发展的关系却是思想史和史学史上反复探讨的一个问题。法国政治哲学家孟德斯鸠被公认为是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集大成者。1784 年他的《论法的精神》一书用五章篇幅集中阐述了他的决定论。他所以强调地理环境对法律精神的重要性,只是“认为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土壤等,和人民的性格、感情有关系,法律应考虑这种因素”。但“他认为法的‘精神’地理因素而外,还有教育、风俗习惯???等许多因素。他所谓的地理因素并不是绝对化的”。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普列汉诺夫在《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中强调了地理环境的决定作用,因而被批评为“在历史观上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9 ]298 。普列汉诺夫对地理决定论有较大的发展,指出:“自然环境之成为人类历史运动中一个重要的因子,并不是由于它对人性的影响,而是由于它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斯大林地理环境观的再认识》一文中,作者认为“在人类历史的初期, 人类对自然之母的依赖, 就如同刚间世的婴儿对母亲的依赖程度一样, 几乎没有任何自主权。这时候不同种族的不同命运当然只能由他们各自所处的自然环境来决定。”“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主要是地理环境的多样性造成的。地理环境的巨大影响在这里表现的最为充分。至于某个国家、地区、民族本身的历史发展、变化和跳跃, 如果全用地理环境来解释, 则是很荒唐的。”确实如此,在早期工业革命以前,人类的生产力水平低下,机器生产也未普及,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到了主要作用。以世界四大文明中心为例,其文明区域几乎都分布在河流冲积平原的中下游,气候适宜,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等优越的自然条件,文明在此衍生而非沙漠戈壁,道理就如此简单。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主要是由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造成的,即使在一个国家内,也呈现出历史发展、经济发展的多样性,在美国早期历史中,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今天美国的经济布局乃至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特别是二十世纪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有所减弱,所以对自然地理环境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要分阶段来看,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作用形态。而且,随着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自然环境决定论在近代受到了批判,主要是误解所致,单被中国许多近代学者所接受:。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187321929) 、中国第一个综合性自然科学刊物的创办者杜亚泉、中国共产党缔造者之一李大钊等人“在追求中西文化差异性的原因时,主要运用孟德斯鸠提供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理论和方法”。

『陆』 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过程科学发展史起了什么作用

从人类的进化过程看,最早让猿(人类祖先)由四肢行走到直立行走的标志居然是石头(确切地说是“石器”)的使用,由此开启了人类的第一个时代——石器时代。石器时代的开启,也标志着人类从动物群体中彻底脱离出来。石头也因此成为人类最早利用的材料。可以说,是材料见证和推动了人类“从猿到人”的整个过程。石器时代的鲜明特征是以新石器为特征的生产力和人与自然相结合的生产关系,构成了奴隶社会物质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

人类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材料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世界上现存最完整、最早的石器时代遗址是非洲东部坦桑尼亚的奥杜韦文化(距今175万年)和肯尼亚的阿舍利文化(距今176万年);我国最早的石器文化遗存见于云南元谋人遗址(距今170万年),其次是陕西的蓝田人遗址(距今80万~70万年)和北京人遗址(距今50万年)。在这些文化遗址中,均出土了多件旧石器时代不同阶段、具备不同用途和功能的石器。

奥杜韦文化(距今175万年)时期古人类制造的石器

阿舍利文化(距今176万年)中古人类制造的石斧
从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开始摆脱动物性,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具有思考问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最初,人类并没有对石料进行精细加工,只是打制一些简单的石器用来实现砍砸、刮削等功能(旧石器时代),之后才有了磨制石器的产生(新石器时代)。在旧石器时代,火的使用已经较为普遍,火可以帮助人类猎取和烹饪大型的动物,还可以用以取暖。在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粘土烧窑技术,学会了制作陶器,如在土耳其托罗斯山出土的约6 500年前的西亚陶罐已经制作的非常精美。我国的黄流、长江流域也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陶器的地区之一,在陕西西安的半坡村已经发现6000多年以前的陶窑遗址群,显示当时的制陶规模巨大;其次还有距今5500多年的仰韶文化遗址等多地,均发掘出制作精美的陶器。陶器也成为人类第一次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的器物。

『柒』 地理环境生态环境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马克思考试
(1)地理环境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既是人类赖版以生存的场所权又为人类提供生活资料和生产建设的资源。
(2)地理环境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制约社会的发展。首先地理环境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优越的地理环境可使一个国家或民族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加快社会发展速度恶劣的地理环境可使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从而延缓社会发展速度。其次地理环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部门的分布。再次地理环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最后地理环境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和前景

『捌』 自然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八百字左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人类生活中,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在农业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人类培育出杂交水稻、转基因水果......使粮食的产量不断提高、品质不断优化。人类还发明了各种各样的播种机、施肥机、收割机......使人类在农业方面投入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在医疗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人们发明了各式各样的高科技医疗器械、药物,它可以病人在没有任何痛苦的情况下进行治疗,使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在国防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各国的科学家发明了各种科技武器――航空母舰、导弹、战斗机、雷达等。它们在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生活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应用,我们发明了电话、电视、电脑、汽车、飞机......使我们可以上天入地,在千里之外可以互相联络。科学技术真是太奇妙了!科学家们真是太伟大了!

『玖』 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是什么

科学技术是一种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的历史是人类对自然、对世界的认知史,也是人类智慧的发展史。

20世纪是科学技术成就辉煌的世纪,也是人类理性日益成熟的世纪。人类对自然的观察的视野在微观和宏观两方面都扩大了10万倍以上:对物质结构的认识已经从大于10-10米的分子、原子集团深入到小于10-18米的基本粒子内部,而对宇宙的观察眼界则已经从直径10万光年扩展到150亿光年的大宇宙范围。一方面,由于各门科学的深入发展,我们周围的自然界从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到细胞、细胞核、染色体、DNA分子、基因片段,到宇宙、天体、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所有各个层次都得到了较为深入研究;另一方面,由于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大量兴起,各门学科之间的空隙逐渐得到填补,其中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出现,使物理科学和生命科学之间的鸿沟开始消失。由此,自然界各方面各个层次及其之间的过渡环节也开始逐一为人们所认识,整个自然科学正在形成不断发展的、多层次的、综合的统一整体。伴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人类对科学技术活动认识的哲学眼光、历史视野和战略高度不断扩展和提升。科学哲学、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的发展,以及对于生态环境危机的警觉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对于科技对人类社会自身发展可能带来的危机的担忧,标志着人类对科学技术反省和思考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

20世纪上半叶发生的一系列科学革命,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世界自然图景的认识,而且带动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相对论、量子论和信息论的创立,DNA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夸克模型的发现,系统论与控制论的建立,以及地球板块模型、宇宙爆炸假说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于物质、能量、时空、信息、生命、地球和宇宙认识的新的革命。量子化学、固体能带论、质能转换原理、生物遗传中心法则、受激辐射理论、反馈控制等为技术发展提供了划时代的关键科学原理,开创了信息技术、新材料与制造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海洋技术和空间技术等等一系列高新技术领域。源于核物理学研究的核技术的发展,导致了原子弹、氢弹、核电站以及可控核聚变实验的实现;源于半导体物理学、电子物理学研究的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电子计算机的硬件系统从电子管到晶体管再到集成电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猛发展,其软件系统的发展则是以数学和逻辑学为基础的;源于量子理论的光发射和吸收理论与固体物理学结合导致了激光器的诞生,不仅发展出半导体激光器和气体激光器等多种激光器,还衍生出基于其他物理原理的自由电子激光器和原子激光器等,导致了激光和光通讯技术的出现;而基因控制技术,包括引起震撼的动物克隆技术,则都是以DNA的双螺旋结构和遗传中心法则为基础的。快速推进的科学和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成为技术进步的基础和推动力。基于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创新、技术发明不断涌现,不断引发出影响深远的新的产业革命。技术进步也为科学发现和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实验与观察手段。

上述这些20世纪中最重要的科学技术成就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仍然在不断迸发出对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力。不仅如此,这些划时代的科学技术成就既是与科学技术相互作用的结果,又对其自身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使科学技术在最近100年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绚丽多彩的图景。在这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已经创造出了前几千年都不可比拟的物质文明。今天,人类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的高级发展阶段——信息化时代,并已形成以知识为基础与推动力的知识经济构架。科学技术更加彰显出了推动社会发展的无与伦比的力量,成为国家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转自BBC)

阅读全文

与人类与自然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