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青海的历史
青海历史悠久,地处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源头。早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据考古发掘,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证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省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灿烂辉煌 ,青海彩陶举世闻名。青海的古文化与羌人及其先民有关。古羌人活动地区很广,西起黄河源头,东到陇西地区,南达四川西部,北至新疆鄯善一带。秦汉时,羌人部落有150多个 ,每一部落有酋长,互不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态 。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王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设令 居塞,并在河西设4郡。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 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筑西平亭(今西宁市)。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 。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奉命平先零羌杨玉得胜后,罢兵田于河湟,设“金 城属国”,先后设置临羌(治所在今湟源县)、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县)、破羌(治所在今 乐都县)、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允街(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河关(治所 在今贵德县)7县,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中原封建王朝郡县体系。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三 年(222年),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
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人迁入甘青地区,后向青海境内发展,并建立了吐谷浑国。其盛 时,势力范围东南至四川松潘,北到青海祁连,东到甘肃洮河,西达新疆南部,东西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吐谷浑人自进入青海至唐龙朔三年(663年)亡于吐 蕃止。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 区。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先后兼并了羊同、苏毗、白兰 、党项诸羌,尽得其地。唐“安史之乱”后,吐蕃进一步东进,控制了青海全境,统治近200年。五代十国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复统一。唐末,“嗢末”一度控制河湟地区。
宋时,角厮罗势力渐 强,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在河、湟、洮地区建立了以吐蕃为主体的宗咯地方政权, 臣属于宋。徽宗初,角厮罗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崇宁三年(1103年),宋改鄯州为西宁州,是 “西宁”见于历史之始。北宋亡后,金和西夏占有河湟地区,约一个世纪。
公元13世纪,南宋理宗元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青 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 青、甘一带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西宁诸州。
明洪武六年(1371年)改西宁州为卫,下辖6千户所。以后又设“塞外四卫”:安 定、阿端、曲先、罕东(地当今海北州刚察西部至柴达木西部,南至格尔木,北达甘肃省祁 连山北麓地区)。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设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 宁近地,“塞外四卫”由西宁卫兼辖。明初青海东部实行土汉官参设制度。在青南、川西设 有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又在今青海黄南州、海南州一带设必里卫、答思麻万户府等。
16世纪初,厄鲁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清 雍正初年,罗卜藏丹津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朝在青海设置青海办事大臣,统辖蒙古29旗 和青南玉树地区、果洛地区及环湖地区的藏族部落。青海东北部西宁卫改为西宁府,仍沿袭 明朝的土司制度,属甘肃省管辖。
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统治青海近40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决 定新建青海省,治设西宁。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
❷ 青海历史、、
青海省,简称“青”,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唐回、宋属吐蕃,元朝答其土地属宣政院管辖,明朝属朵甘都司等;清朝初为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之始,民国初设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2)青海贵德镇历史文化改变扩展阅读:
青海省地势总体呈西高东低,南北高中部低的态势,西部海拔高峻,向东倾斜,呈梯型下降,东部地区为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
青海省地貌复杂多样,五分之四以上的地区为高原,东部多山,西部为高原和盆地,兼具青藏高原、内陆干旱盆地和黄土高原三种地形地貌,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地跨黄河、长江、澜沧江、黑河4大水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青海
❸ 青海省贵德县有多少个乡镇,行政村,社区
截止2013年,贵德县辖河阴、河西、拉西瓦、常牧及河东、尕让、新街4镇3乡,119个村和4个社区。
❹ 谁能介绍一下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
贵德县位于青藏高原的青海省,黄河途经贵德境内的清清河水近年吸引了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然而在赏了清清黄河水后,人们又惊奇地发现这里还有一处保存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
贵德县文庙和玉皇阁是贵德县现存明清古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这处古建筑群位于贵德县河阴镇,史料记载,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为巩固统治,教化民风,保佑“皇图永固,时岁享昌”,乃“恭择城中场地,创修玉皇圣阁”,历时四年峻工。至清道光十七(1837)年,玉皇阁重建、扩建工程告峻。清同治六年,回民起义,玉皇阁毁于战火,现存古建筑群是光绪年间依次重建。该建筑群占地面积61亩,建筑面积4915平方米,是一处庙观相互毗邻,集儒、道、佛为一体,掮弃门户之见,并存相依,布局独特的古建筑精品。整体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形式,单体建筑以甘肃、青海两地做法为主,富丽堂皇,布局国内罕见,极具历史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文庙包括棂星门、泮池、乡贤名宦祠、七十二贤祠、大成殿等十二个单体建筑。其中大成殿是供奉中华民族伟大先哲孔子之神位,历来为文人祭祀孔子和集会的场所。
除玉皇阁和文庙外,贵德明清古建筑群还包括供奉着关羽、岳飞和马祖三尊神的关岳庙、汉式建筑,藏传佛教寺院大佛寺、仍留有清光绪时期壁画20平方米的城隍庙等。
贵德地处黄河谷地,上有龙羊峡锁关,下有松巴峡守户,四面环山,平川开阔,土地肥沃,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贵德明清古建筑群的发现和钱其琛副总理题词“天下黄河贵德清”,使贵德县的旅游业开始红火起来。据贵德县旅游局梁海珍局长介绍,每年来自全省各地和海内外近百万游客到贵德县赏清清黄河的参观玉皇阁。
❺ 青海的历史 发展次序!南凉 北凉 西夏 吐蕃 汉朝 唃斯啰 羌族 等部落 是怎么演变的!贵德 羊峡古碑 指什么
青海历史悠久,地处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源头。早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据考古发掘,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证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省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灿烂辉煌 ,青海彩陶举世闻名。青海的古文化与羌人及其先民有关。古羌人活动地区很广,西起黄河源头,东到陇西地区,南达四川西部,北至新疆鄯善一带。秦汉时,羌人部落有150多个 ,每一部落有酋长,互不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态 。商周时代形成了羌部落,史称“西羌”。据商朝甲骨文记载,商高宗武丁出兵征伐西羌,青海东部大片地区纳入商朝版图。西周时期,青海与中原地区发生了政治、经济联系。 从中国战国时代到汉朝,匈奴向南入侵几百次,屠杀平民,抢掠财物,严重破坏了中原的正常生活,汉朝被迫反击匈奴。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王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设令 居塞,并在河西设4郡。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 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筑西平亭(今西宁市)。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 。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奉命平先零羌杨玉得胜后,罢兵田于河湟,设“金 城属国”,先后设置临羌(治所在今湟源县)、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县)、破羌(治所在今 乐都县)、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允街(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河关(治所 在今贵德县)7县,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中原封建王朝郡县体系。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三 年(222年),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古代青海东部属于中原王朝统治,汉时曾设西海郡、河源郡、湟源郡、金城郡,控制了今天的青海贵南、贵德以及西宁和湟源等地,还设立护 羌校尉。 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区。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先后兼并了羊同、苏毗、白兰 、党项诸羌,尽得其地。唐“安史之乱”后,吐蕃进一步东进,控制了青海全境,统治近200年。五代十国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复统一。唐末,“嗢末”一度控制河湟地区。 宋时,角厮罗势力渐 强,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在河、湟、洮地区建立了以吐蕃为主体的宗咯地方政权, 臣属于宋。徽宗初,角厮罗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崇宁三年(1103年),宋改鄯州为西宁州,是 “西宁”见于历史之始。北宋亡后,金和西夏占有河湟地区,约一个世纪。 公元13世纪,南宋理宗元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青 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 青、甘一带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西宁诸州。 明洪武六年(1371年)改西宁州为卫,下辖6千户所。以后又设“塞外四卫”:安 定、阿端、曲先、罕东(地当今海北州刚察西部至柴达木西部,南至格尔木,北达甘肃省祁 连山北麓地区)。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设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 宁近地,“塞外四卫”由西宁卫兼辖。明初青海东部实行土汉官参设制度。在青南、川西设 有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又在今青海黄南州、海南州一带设必里卫、答思麻万户府等。 16世纪初,厄鲁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清 雍正初年,罗卜藏丹津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朝在青海设置青海办事大臣,统辖蒙古29旗 和青南玉树地区、果洛地区及环湖地区的藏族部落。青海东北部西宁卫改为西宁府,仍沿袭 明朝的土司制度,属甘肃省管辖。 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统治青海近40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决 定新建青海省,治设西宁。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羊峡古碑 :
羊峡即龙羊峡,在贵德县城西20公里处,是黄河上游最大峡谷之一。黄河贯流其中,两岸峙立,势若门户,汹涌澎湃,龙吟虎啸,极其壮观。"古碑"指峡中峭壁上刻的文字。据民国二十一年(1923年)县长张祜周的《贵德风土调查大纲》记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吐蕃所部州城邀阴乌斯藏使者,掠其辎重,复以愈为征西将军,往讨之。愈分军为三,覆其巢穴。穷追之昆仑山,斩首无算,获马畜一千余万,刻石记铭,遂置归德……谓是此刻"。然年代久远,古壁上字迹,模糊不清,不知所云。
。
❻ 贵德古城怎么样
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唐番古道在境内交错延伸,使得这里成为东西南北的大道通衢,才有古城最初的面貌。 现在城墙基本保存完好。城墙内的建筑群也都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又经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扩建重修。东半部建有文庙,供奉我国古代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关岳庙,又称马祖庙,俗称武庙,供奉关羽、岳飞、马祖三尊神像,供奉马祖在青海可是非常罕见;万寿观(玉皇阁)供奉玉皇大帝、文昌诸神位。西半部建有大佛寺、城隍庙和图书馆,有待维修和重建。 其中玉皇阁是贵德的标志性建筑,座落在镇子的正中心,整个建筑群品字排列。阁的底部以夯土筑实,外用青砖镶砌而成,上建三层歇山顶楼阁,内有梯级直达阁顶,通高28米,雕梁画栋,半拱飞檐,展示古代建筑艺术成就。以其为首的古建群建筑风格非常复杂多变,木作精美细腻,碑刻、壁画也很多。已经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很宽的道路,两旁都是各色小店,一看就是新建的。走到底便是玉皇阁了。 25元/人的门票,可以参观玉皇阁、文庙、武庙。城隍庙和大佛寺在外面,城隍庙需另购门票,大佛寺我们去的时候人都没有一个,只有一条狗不停的在吠叫!
❼ 青海省贵德县古城墙
贵德旧为吐蕃地,早在西秦灭凉后不久,吐谷浑占领此地,首领阿豹就始筑浇河城。元代至元年间置贵德州,再次筑城,后废。明洪武三年,征西将军邓愈开赴其地,七年,委河州左卫指挥修筑土城。八年,设守御千户所,至十二年土城告竣,万历十八年增修。
据贵德县旅游局工作人员介绍,贵德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万历十八年增修,至今有600多年历史。城墙基本保存完好。城墙内的明清建筑群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又经清朝道光、光绪年间扩建重修,形成今日之规模,占地面积约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60平方米。
贵德古城呈正方形,南北二城门外皆有瓮城。南瓮城门东向,北瓮城门西向,均为明后期筑成。南瓮城内有坐南向北的关帝庙,雕梁画栋,檐下用木栅栏护围。南门顶建有城楼,在清同治六年变乱中被焚,后修复,上下两层。
据当地史料记载,大约在民国初期古城北门瓮城失修,因为雨水过多,造成城墙多处塌陷,危及北城门及北门顶真武殿。民国18年,时任国民政府县长的姚钧在地方捐助下重新修复,并亲笔书定“太平门”木刻匾额。目前南城门上的砖刻“天启门”、瓮城门上有砖刻“河阴重镇”横匾依旧保存完好。
据当地文化部门工作人员介绍,在城内街市南北向的有南门街、北门街(后称王家街)、仓门街、北向街共4条。以今南北街为界,当时东侧有何家街(后改为兴文卷)、衙门街等。
昔日繁华
据了解,贵德城里的街巷大概是从明清时代逐步行成的。除了官方衙署仓库、武场、社校外还有寺庙、祠观和部分商贸店铺、民居院落。据当地史志记载,在清同治前后,这些官方建筑、宗教建筑和民间建筑的面积基本上各占三分之一左右。
鼓楼街,名称来历不祥,后称田家街。当地史料记载,清同治时有田姓一户居住,后家道败落。
寺门街(后称蒋家街),此街北边原有清真寺,寺门南向,因此而得名。同治六年。寺院被焚毁于战火。据贵德县文化局负责人介绍,1939年,时任贵德县县长的吴世瑾在此开办造纸厂,用狼毒根、马蔺草作原料,制造草麻纸,在远近颇有名气。
法院街在过去并没有街名,清代儒学训导署在这条街上,民国34年设立地方法院后就有了今天的名称。据《贵德史话》记载:此街居民赵姓一户,祖籍秦州礼店(甘肃陇西县一带)。祖先赵鉴,明洪武时期赠武略将军,官至副千户,辖贵德东山赵家沟。城内建将军府(已故赵冠华住宅处),门巷前有木牌坊,至1949年前后尚存。明洪武27年,皇帝加封表彰,有黄缎绣青龙边的“浩敕”,原赵氏光祖保存,后被青海省档案馆收藏。
关于赵鉴本人事迹,《西宁府新志》记载:“赵鉴,贵德人,本秦州籍,洪武十九年,以镇抚剿野麻谷贼番,亲提兵至界察形势。密林内番贼猝至,迎敌身著数矢,仍力疾战,右胁又伤,为贼所执,不屈,遂遇害。事闻,赠忠显将军,世袭千户,子镛袭。”据《贵德县志》记载,赵氏对赵家沟八庄辖地的治制沿袭至民国时期,该地居民每年向将军府纳粮应差。
古城遗存
贵德古城内,从明初至清乾隆十二年(1746)繁华热闹了一个时期,以后商业贸易市场逐渐移到了城外。城外街面上商号店铺相连,旅店摊贩栉比。据《贵德史话》记载:被称作“贵德王”的马元海初到时贵德孓然一身,寄居在郭拉村祁之灿(清朝贡生)之家,但数十年之后马元海先后大兴土木修建了郭拉公馆、石家糟“熙圆”、河西格尔加“花亭”等私邸,还在今高红崖、新街、多哇、尖扎康杨等地修了简易的公馆。在城外街面上马元海占地修建的砖木结构三面两层楼房30余间,大门顶有其秘书王翼天书写的“本固枝荣”的匾额。
贵德历史上最繁荣的街市莫过于东街,这条街起自北关药王楼,经东栅门直通黄河滴水崖渡口。 卫门街在明末还有蒙古人居住,故有达子街名称,并有把总、照磨署。东城墙根有小校场,占地40余亩。同治六年毁于兵火,后有韩氏一门居住(已迁居西宁)。街口有水渠口,称韩家坝,是城中分水口,今人不知韩家,但知韩家坝。
韩家两代敕封“文林郎’的有韩镇三、韩家明,贡生韩家声特授合水训导。庠生韩家起,凛生韩家鉴。韩家明之子韩树义、孙韩博,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父子同科荣中举人。韩家门楣上有“父子同科”匾额直挂到民国后期。韩家后人多有成才者,出了好多大学生,有多人考入的还是北大、清华、北师大等名牌大学,因此韩家在当地有“大学生摇篮”的美称。
玉皇古阁
文庙和玉皇阁是现存明清古建筑群最具代表性的建筑。这处古建筑群位于贵德县河阴镇,史料记载,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为巩固统治,教化民风,保佑“皇图永固,时岁享昌”,乃“恭择城中场地,创修玉皇圣阁”,历时四年峻工。至清道光十七(1837)年,玉皇阁重建、扩建工程告峻。清同治六年,玉皇阁毁于战火,现存古建筑群是光绪年间依次重建。该建筑群占地面积61亩,建筑面积4915平方米,是一处庙观相互毗邻,集儒、道、佛为一体,摒弃门户之见,并存相依,布局独特的古建筑精品。整体建筑采用中国传统的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形式,单体建筑以甘肃、青海两地传统特色为主,富丽堂皇,布局国内罕见,极具历史文物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
玉皇阁是贵德标志性的建筑,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本地人,玉皇阁是骄傲,它在青海类似的建筑中数第一呢。对于外地人来说,知道贵德的人一般都知道玉皇阁,到了贵德就必到玉皇阁。
玉皇阁是建筑在土筑砖包、高9.9米台地上的三层歇山顶式阁楼,坐北朝南,阁高15.6米,总高25.5米。阁楼斗拱衬托,雕梁画柱。屋脊楼空砖雕饰以龙兽,四竖脊殿角飞起,下挂风铃。踏上32级砖砌台阶,便来到阁楼第一层屏风式门前,两侧花墙下砖墙各以三条砖雕花草图案装饰,浮雕刀法细腻精确,线条流畅。
玉皇阁初名万寿观,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清道光十一年增修,同治六年毁于兵燹,民国二年重修。它前有文庙,东有关岳庙,西有城隍庙,整个建筑布局紧凑,中心突出,合起来凸显出它的宏大气魄和精巧华丽。
玉皇阁古建筑群坐落在县城北大街北端。玉皇阁的第一道门是文庙前的棂星门。这是一座虎殿顶牌楼,三开间,中间宽而两边间略窄。门楣牌匾上“腾蛟起凤”4个大字苍劲有力,神采飞扬。进棂星门,走下数级石阶,就来到了文庙前院。院中间是一座装有雕花护栏的水泥拱桥,建在椭圆形水池——泮池上。贵德县文化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泮池,原为学宫前的水池,是当年文人墨客们饮酒赋诗、赏月抒怀的地方,一般都建在有文庙的地方。
❽ 青海贵德
三百到五百已经不错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