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年轻人为什么要学习国学 国学是中华历史和文化的基础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大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西学东渐诞生国学。“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讲习记》,《国粹学报》第19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性。查阅国际君友会资讯中心的国学词目有如下定义:国学,可译做“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狭义的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国学与西学的论战。深究国学的本名原意,原指国家学府,如古代的太学、国子监。单纯的说国学,乃独指经、史、子、集部的语言文字经典训诂学问。自西学东渐、文化分流转型以来,为区别于西学,时人把我国的“六艺、五术”“诸子百家”统统称之为“国学”,西学繁衍于东土,东学式微,现代自五四以来的新青年运动前后,一些国学大师们,为保护国学而开始和西学论战,西学派认为全盘接受西学,而国学家们则誓死保卫祖宗们留下的五千年菁华文化。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分流的发展。国学本为我国之独有,但在中华近代历史时期,由于中西之学的分野,国学与西学在国内开始逐渐分流发展。在中国大陆,国学曾因破除四旧而遭涂炭,文革结束的改革开放以来后,国人的思想学术文化自由逐步有所恢复,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的空间逐步繁衍扩大,枝盛叶茂,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学”复起至今。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贰』 国学的基本含义
国学”这个词产生于清末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至于是谁的“原创”,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有人说,章炳麟(章太炎)在日本组织“国学讲习会”,刘师陪(刘申叔)也有“国学保存会”的发起,大概他们两个就是“国学”这个词的最先用,不过这个答案是不是正确的,尚待进一步考证。
关于国学的定义,从严格意义上说,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作出统一明确的说法,名家众说纷纭。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经世致用他
什么是国学
这种解不能完美论释国学的定义。或许,我们需要借鉴一下其他类似的词语来理解这个词。
和国学差不多意思的名词还有国粹和国故。国粹两个字,似乎有点夸大中国学术乃完全抛弃其他文学精髓的意思,所以人们觉得这个词不那么妥当,又将称之为“国故”。胡适说“国故”是包含着过去中国的一切历史与文化,也包含着“国粹”的精髓,,也包着“国渣”。研究史与文化的学问就叫做“国故学”,简称“国学”。
什么是国学
不过已经去世的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曹伯韩认为,国学这个词还不是十分合理。因为学术没有国界,当代各国都没有特殊的国学,而我们所谓的国学,从内容上看,也就是哲学、文学、史学等等的东西。如果将其延伸,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都可以看作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而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的也不在少数。
所以,我们目前只能暂且给国学一个这样的定义: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当然,即使是这个定义,我们目前还不能将之作为“国学”的准确定义,一切还有待国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才能明朗。
古书记载周朝设立“国学”,本指供王室贵族子弟学习的国家级学府。现代作为学术意义上的国学概念,是在近代随着中西学术交流日益频繁,与“西学”概念相对峙而形成的概念,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在内的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叁』 "国故","国粹","国学"的含义各是什么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
国故:本国固有的学术与文化(多指语言文字、文学、历史等)
国粹,是指完全发源于中国、起源于中国,并属于我们固有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国粹指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中国的国粹有很多,其中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自 “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关于“国故”、“国粹”与“国学”之关系,“国故”一词包含着中国固有的历史与文化之全体,所指范围最为宽泛;而其中之精华者称“国粹,所以“国粹”所指范围小于国故,乃国故之一部分;以国故为研究对象之学问,称“国故学”,简称“国学”。“国学”可大致理解为“国故学”之简称,“国故”与“国学”有相通之处。但仔细探讨,二者又有区别。前者主要表述客观存在之旧物,而后者则已升华为主观能动之学术追求。
『肆』 历史与国学有有什么不同又有哪些联系
历史与国学不不可分割的。望采纳谢谢!
『伍』 为什么要学国学经典有什么目的和意义吗
当代教育家,著名国学专家、读经教育实践家、累积式教育法创始人、育心经典读经教材主编、全家践行经典的楷模赖国全老师认为:
学习经典的目的是单单为了修心养性、完善人格、和谐社会吗?怎么才是完善的人格?怎么才能和谐社会?我们来看一段《易经》的文字,大家仔细思考一下。“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干,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
什么叫富有?很多人说,精神充实就是富有。这正是近千年知识份子的误区。近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学四书,认为精神充实就是富有,其实大错特错。精神要不要充实?当然要。但是不要忘了,你首先要解决的,是安身立命。所以《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孝之终也。”如果只是精神充实,自以为是,如何能够做到立身行道?千百年来,知识分子满足于自己的精神世界,生活上乃至于穷困潦倒,不以为忧,反以为喜。《易经》上说:“举而错诸天下之民,谓之事业。”你一个人精神充实,哪里算事业?!举天下皆精神充实,庶可谓之事业。
而要实现举诸天下,没有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你做得到吗?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大业未举,先明大义。而所谓义者,《易经》上说:“井以辩义。”为什么是井,而不是杯呢?因为杯水车薪,不足道也。而往来井井,则可以无穷也。所以真正的义,不是一个人的义,乃是天下人的义。
什么是德,什么是大德?日新之谓盛德。日新,《尚书》中有“日新其德”。《大学》里也有云:“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什么叫“新”?我们好好看一看太阳,每天出来一次,就叫新。日日都新,久成盛德,这不就是累积法吗?太阳也不是每天都能见到,因为会有乌云,也会偶尔挡住太阳。每一件事皆如此,读经也是,日日都读,就是新,日新其德,日积月累,乃成盛德。
什么是“生生之谓易”呢?易就是变化的,是自然万物的必然规律。第一个生,是动词,变化出,实现。第二个生,是名词,新的,新鲜的东西,事物,包括思想。我们每天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思考,也每天不断地努力,编写新的教材,录制新的录音,这就是生生不息。太阳,她的阳光,是生生不息的,是万物生长的动力,是成就万物的源泉,所以“成像之谓乾”,成就万物,就是乾,“效法之谓坤”,坤是效法,不是生生,如同月亮,她是把太阳光反射过来,不是自身生发的,太阳的生生不息,与井水的源源不断,是真正的大义,是利万物而不绝的大义。
回到千百年来的读书人,自己都养不活,还自我安慰,说是精神满足?这样是自欺欺人的大话。真正的读书人,是能够做到大义,生生不息,善利万物,富有天下,这才是大业,而不是小家子气。读的书都停留在嘴上,不能实现生产力,不能做到自强不息,那个不是大义,乃是小义,甚至是伪义。这个就是我们学习经典,要学到的基本智能。如果我们的孩子通过学习经典,将来一贫如洗,我相信没有人愿意我们的孩子读经典,读出这么个状态。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富有天下,但不为物质所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善利天下,自身不绝,才是真正的大义!
『陆』 论述国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重振国学对挖掘国学的当代价值,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提高国民的精神生活水平,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特别是
作为主流的儒家思想,一向重视人的培养和规范,目的是把人训练成为有良心,有道德,有思想的人,成为一个对国家民族社会以及家庭有责任感和义务感的人并由此形成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和伦理规范。这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历代优秀的儒家都把理想人格作为自己修身的首要追求~
『柒』 国学的意义所在
汲取历史精华,并将精华的意义传给大家
『捌』 国学在现在的意义
要了解国学的意义,先要了解国学的定义。
我想每个人学习国学,都有他自己的理由。
对我个人来说,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传统价值观,学习国学,是借鉴东方价值观以圆满人生,以及学习传统文化以传承历史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