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产品离不开相应的物质载体。S县对古村落资源普查,对古建筑、古树名木保护,有利于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2分)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S县政府财政的专项资金拨付和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为古村落保护工作的稳步推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4分)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S县在保护古村落同时,发挥着生态民宿、旅游观光村落等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4分)
(2)政府的责任在于对人民负责。(2分)S县政府对古村落加强保护性抢救,把古村落保护工作落到实处,真抓实干,充分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4分)同时充分整合项目、资金,满足古村落居民对改善住房的需求,关注民生,为人民谋利益,坚持了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4分)
② 如何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很大的问题,有很多流派、观点。可以参考《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张松,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③ 浙江省03年开始推进村庄建设有什么成果
2003年到年发生局部变化,从整治村庄环境脏乱差问题入手,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成“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181个、整治村10303个。
2008年到2012年发生整体变化: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以生活垃圾收集、生活污水治理等为重点,从源头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16486个村环境整治,全省绝大多数村庄得到较好整治。
2010年至今发生质的变化,按照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正式作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决策,明确了从内涵提升上推进四个美(即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和三个宜(宜居、宜业、宜游)的建设,到去年底已经成功培育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24个。
具体成效:
1、村庄规划方面:全省85%的规划保留村、43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217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一般村、200个中心镇、3468个中心村完成了规划编制。
2、环境整治方面:全省新增村内主干道2.5万公里,添置垃圾箱(池、房)40万个,改造农户厕所172.4万户,建设改造农村公厕1.7万个,实现生活污水治理235.6万户,种植绿化苗木1902.7万株。 县和乡镇每年安排保洁经费约12亿元。全省已拆除国省道沿线违法广告4648个,清除陈年生活、建筑垃圾3805处,新增河道保洁3000公里,完成通道绿化里程4777公里。成功打造了二批共24个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规划建设了60多条景观带、240多个整乡整镇创建乡镇和180多个特色精品村落。
3、公共服务方面:全省行政村等级公路实现了“村村通”,广播实现“村村响”,用电实现了“户户通、城乡同价”,客运班车通村率达到93%,安全饮用水覆盖率达到97%,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1%。
4、就业经营方面:全省累计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点2800多个,农家乐经营从业人员11.5万人,2012年直接营业收入88.4亿元。
5、风貌保护方面:全面启动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第一批43个重点村和217个一般村的各项工作已经顺利展开。摸清了全省971个历史文化村落的种类分布、建造年代、建筑类型、古树名木、民俗风情、集体经济等现状,确定了历史文化村落保有重要市、集中县、重点村和一般村,明确各地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目标值、路线图和时间表,形成了时间纵向明确、重点区域突出、任务衔接紧密的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目标责任体系。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分别给予每村500-700万元左右的资金扶持;对一般村,每村也给予30-50万元左右的支持。
6、建设投入方面:十年来浙江投入村庄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已经超过1200多亿元,省财政安排的专项资金从起初的400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5.6亿元,每年还另外安排1个亿的资金用于美丽乡村创建的以奖代补;全省当年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总量的10%以上用于新农村建设,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优先满足美丽乡村建设。 2003年以来,村集体和农民投入占总投入的57%。
④ 如何普及古村落保护开发知识
①乡村是传统文复化的重制要载体,透过传统村落可认识传统文化,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3分)
②保护传统村落对于展现中华民族多样的历史文化成就具有重要作用,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有重要作用。(3分)
③能够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点,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3分)
④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实现文化强国。(3分)
⑤ 浙江是如何打造美丽乡村的
山乡巨变十五年,诗画江南尽村野。浙江省自2003年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以来,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取得了显著成效,也为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美丽中国带来了丰富的经验启示。
“美丽乡村”千姿百态
西部翠竹茂林、山青水净,中部田园小城、宜业宜居,东部古镇悠悠、传唱千年……美丽公路串起“整乡整镇美丽乡村”“精品村”“美丽庭院”,江南小城德清如诗如画。
春风又绿江南岸。暮春四月,行走在浙江大地,一道道旖旎清丽的美丽乡村风光接连呈现,千姿百态、各美其美。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
“废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村头有树荫,河里有鱼虾……”在富春江沿岸村庄,定时收集垃圾的环卫车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以前城市才有的垃圾箱、垃圾车等公共设施,如今在农村随处可见。
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三美融合”场景,正在浙江万千美丽乡村徐徐展开,但质变非在一朝一夕,背后一招一式颇有讲究。
作为基础性、前置性环节,“道路硬化”伴随着“千万工程”,至今经历了一段久久为功、持续升级的建设历程。
2003年浙江实施“乡村康庄工程”,2006年所有乡镇通等级公路,2011年实现“农村公路村村通”,2016年全面创建“万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2017年实现“农村客车村村通”。
15年间,浙江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000亿元,新改建农村公路9万公里,农村交通总体水平居全国前列。如今,浙江省又实施3年提升行动、高水平建设“四好农村路”,为进一步推动“千万工程”提供更好支撑。
从道路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到面源污染整治、农房改造建设,再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从“示范引领”,到“整体推进”,再到“深化提升”……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是浙江“千万工程”生动实践带来的突出经验。
截至2017年底,浙江省累计有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占全省建制村总数的97%;74%的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的建制村全覆盖,41%的建制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群众所需施策所向
“谢谢师傅,今年的用电问题终于解决了!”在变压器装配现场,茶农们由衷感激正在施工的电力工人。临海市白水洋镇界岭村是产茶大村,村民80%的收入源于茶叶,全村700多户几乎家家都有炒茶机。
在配合“千万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过程中,国网临海市供电公司及时消除茶农的用电之忧,界岭村2006年只有两台80千伏安的变压器,如今10台变压器总功率超过3000千伏安。有了充足电力,茶农种茶之余自己制茶,每斤收益是原来的三倍以上。
丽水市遂昌县举淤口村的“村级乡村振兴计划”近日正式公布。今年初,村里报账员发出的征求意见表收集了90多条建议,经过村干部十几次开会、座谈,筛选出“振兴之路建设”“栽植万株‘富民桃林’”“打造版画文化村”等“十大实事”,作为今年“千万工程”任务表。
卫生改厕、垃圾分类、畜禽粪便处理……在推进“千万工程”进程中,浙江始终坚持“群众视角”,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做起,一件件民生小事成为一个个着力点,让广大农民直接感受到了获得感、幸福感。
群众所需,施策所向。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唐冬寿认为,推动“千万工程”需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农民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推动者。
⑥ 古村落旅游的开发与保护该如何进行
古村落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绿维创景-指出,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需要了解古村落旅游开发的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1、旅游开发处于初级阶段:古村落的旅游开发相对较晚,除少数几个古村落外,一般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顺应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而得到开发的,还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在古村落的民居旅游点往往都是只经过简单处理后就开门接客,旅游经济效益在部分古村落虽然初见成效,但旅游开发的带动作用还不是很明显,总体来说对饮食、住宿、购物等的发展未带来很大影响,门票收入是其旅游收入的主要部分,通过旅游开发获得收益的也还只是极少数的村民。
2、具有独特的旅游资源:古村落至少是民国以前建村,保留了较长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地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我们目前所见的古村落跟遗址不同,它是农村乡土环境的重要活见证,是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历史缩影,也是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古村落可以使人从现代都市的喧嚣中走出来,进入一种田园牧歌式的古老空间,去感受“小桥、流水、人家”那种恬静、淳朴、和谐的自然情调,领略东方文化的独特神韵。浓厚的乡村文化和古村落建筑特色交织在一起,使古村落旅游具有显著的吸引力。
3、古村落一般由于地理位置比较偏远幽静,交通不太发达,因此与其他知名度高的人文旅游胜地相比游客数量不多,现代社会的喧嚣和商业气息都还没有进来,古村落里的居民大部分仍照常生活,民俗风情都保留的较为完整。但同时,也由于古村落里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社会迥异,基础设施也不太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游客带来了诸多不便,再加上交通的不便,这些都给古村落的旅游开发和宣传带来困难。
4、古村落旅游资源的易损性决定了古村落旅游开发还要注意保护和开发相结合。古村落对外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生活的刺激,古村落的居民也在向现代化生活迈进,这会使古村落发生很大改变。而保护古村落,目的是正为了延续古村落的独特价值。 古村落的保护应立足于古村落历史的悠久性,古村落的完整性,建筑的乡土性,环境的协调性和典型文化的传承等方面进行全面的保护,这样,传统古村落的价值才不会受很大的影响。“以游兴村,以游保村”,旅游收入的增加,也使当地政府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古村落的修缮和环境的整治,这也是古村落旅游的生命力所在。
⑦ 中国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问题上的几点思考
1.解决古村落产权困扰,建立和完善古村建设开发的管理工作机制
产权问题是古村落保护困扰已久的难题。目前不少古村成为空心村,保护、修缮工作难以开展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古村中大部分老建筑都属于私人所有,修缮所需大量资金,村民自己没有承担能力,同时也缺乏对老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的动力,但如果是由政府投入进行修缮,一方面古村落中大量的老建筑需要修复,政府未必能承担大量的资金,而另一方面老建筑的所有权并没有改变,用公共资源用于私人物业的修缮存在不合理,在现实中很难开展。
为解决古村落中的产权问题,部分古镇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中都倾向于采取通过收回老建筑的产权进行保护开发。
2.统筹新村和古村建设
新村、古村统筹建设应首先明确定位新村和古村的不同功能,做好相互衔接,其中一个重要思路应该是“利用古村吸引游客,利用新村完善的设施服务游客”,一方面要保护旧村的原生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旧村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发旅游特色资源;另一方面是做好新村的规划、整治,为村民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并建设完善古村旅游服务的各项设施,如餐馆、旅店、商品等,这些设施应大部分建在新村,避免在古村过度的建设而破化古村的古朴氛围。
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号角吹响了神州大地,各项政策和措施纷纷出台。我们认为农村城市化建设的精髓和关键在于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农村的拆旧建新,丝毫不保留农村的特点。我国很多农村的城市化多为大拆大建,将原来很多富有乡村韵味及历史价值的元素无形中抹杀,兴建了大量现代的建筑,使大部分村庄千篇一律,没有了自己的特色和历史底蕴,这也是当今农村城市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大误区。
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改善,传统文化保持活力的重要物质基础。现阶段我国大部分村镇(乡村)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城乡环境反差较大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由于一方面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没有一抓到底,很多村镇(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处于管理真空状态;另一方面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不足,以各种临时性的补助居多,而没有一个稳定、持久的财政投入机制,致使我国村镇(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较城市滞后,历史欠账较多,不能满足现代人日常生活的需要。要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首要就是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道路、下水道、饮水工程、电网改造、网络通信等方面。
对古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以保护古村的整体风貌为前提,改善居住环境。古村内的麻石巷道、红粉石巷道是古村建筑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进行保护,切不可全部铺上水泥或大理石,对部分破烂,凹凸不平的古巷道可进行平整,固定石块,清理杂草碎石,完善路灯等照明设施;对排水系统的整治应维持原状,不进行上盖密封,以清理淤泥杂物、疏通渠道为主,以保留巷道特色;对供电线、网络线、电视信号线等应尽量埋底铺设,避免乱拉乱扯。
新村的基础设施应按较高的标准进行建设,以满足村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及未来一段时间的需求。
4.维持古村的整体风貌,对老建筑进行适当修缮,采取措施活化
结合股份合作式模式,对所有的古建筑进行详细的摸底调查,登记造册,详细了解古村内每栋老建筑的现状如权属、破损程度、市场价值、需修缮的工作量、资金投入量等,在进行全面普查的基础上联合有关文化部门,聘请专业的设计单位,制订老建筑的详细修缮方案,一是在保留原有建筑风貌前提下,采取原来的特色建筑材料和传统的建筑工艺,对老建筑进行适当修葺和改装,维持老建筑原来的古朴外观和建筑装饰;二是可根据老建筑的用途,在尽量保留原有建筑结构和风格的前提下,大力改善内部的生活设施,如厕所、水电、网络、照明等,满足现代日常生活、办公的需要。
古村内的老建筑长期空置,将不利于古村的保护和文化的传承,因此除了对老建筑进行修缮外,还需结合古村的发展方向,在完善老建筑内部现代设施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手段合理活化古村内的老建筑。
在古迹、古建筑活化方面,北京、香港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例子。如北京皇家粮仓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古色建筑,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是目前全国仅有、规模最大、现状保护最完好的皇家仓廒。历经600年沧桑,如今的“皇家粮仓”成为一座展示文化与时尚的会所,承办新闻发布、庆典、论坛、年会、首映、演出、酒会等商务活动。北京三里屯1949会所原是1949年北京机电研究院在这里开设了一家红砖厂房的工厂,在荒弃多年后,经过改造,成了中西合璧的酒吧及餐厅综合建筑,为人们提供了一个闹中取静的休闲去处。皇家粮仓、1949会所的做法对南社古村古建筑的活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5.结合传统的风俗习惯,加强古村的文化建设
文化保护和建设是古村保护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原居民逐渐迁出古村,古村的生活气息、传统文化不可避免地逐渐流失,最终使古村变成一个只有历史建筑物,而没有软文化的空壳。在马丘比丘宪章中关于文物和历史遗产的保存和保护部分中提出“城市的个性和特性取决于城市的体型结构和社会特征。因此不仅要保存和维护好城市的历史遗址和古迹,而且还要继承一般的文化传统。一切有价值的说明社会和民族特性的文物必须保护起来。保护、恢复和重新使用现有历史遗址和古建筑必须同城市建设过程结合起来,以保证这些文物具有经济意义并继续具有生命力。”
加强古村的文化建设一个重要的措施是要给传统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为传统文化注入活水的源泉就是为了保留并延续原生态的生活气息、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使其与现代文明适应,在村镇(乡村)的不断建设、发展中传承下去,并散发出新的活力,而不仅仅是保护和修缮其物质载体——原来的古村落、老建筑,否则将会陷落“有文物没文化”的尴尬。
6.加强对古村周边自然环境资源的整治利用,营造与自然和谐融合的氛围
古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反映了祖先在建村立围时的智慧。因此古村落自然地理环境的保护和整治也是古村落的保护开发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利用自然环境资源,营造亲近自然的氛围,开辟生态旅游对于古村落的开发也极具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