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舞蹈的教育意义是什么
少儿舞蹈与成人舞蹈有相同的规律,都是以人体为工具,通过人体动作的语汇,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动态艺术。但与成人舞蹈相比,少儿舞蹈的动律更为欢快明朗,它包容青少儿的“童心”与“童趣”,蕴含着孩子们对于“真善美”的感受与亲和力。少儿舞蹈教育对少儿的智力发展、道德养成、意志品质的培养、身体素质的提高、审美能力的培养等,具有课堂教育所无法代替的积极作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略谈几点体会。
一、有利于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
少儿舞蹈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了模仿能力,加深了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舞蹈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孩子们常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这些动作的内涵。而这些动作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拓创造性的思路。
在少儿舞蹈的教学过程中,我并不单一满足于教会孩子一个技巧、一段组合,而是给孩子们留下一个创造性的空间。?例如,?我曾以一段抒情的音乐,配之以《雪花》的命题,让孩子们自编自演,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结果,每个孩子都跳出了对雪花的不同感受,或赞美,或喜爱,或突出其寒冷,或强调其萧瑟……这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帮助孩子们完成了从平面形象到立体形象的升华转换。它能培养孩子们的形象思维,训练其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的感知、联想、想象、幻想等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从而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
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少儿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如果有一个孩子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通过这种步调一致的训练,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会养成一种自觉守纪律、主动关心帮助他人、注意集体协作的行为习惯。
少儿舞蹈还能培养孩子们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少儿,特别是当代独生子女,在家中受到亲人的宠爱,在公众场合可能会有内向害羞、娇气任性的毛玻而舞蹈是当众表演的,这种艺术活动有着现场即时进行人际交流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舞蹈的外向特征,激发学生进行富有表情的表演。通过参加排练、外出演出、集体活动,许多学生克服了性格内向、胆小害羞等不健康的心理。参加艺术活动,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开朗活泼的个性。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孩子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因此,有些比较娇弱的孩子,经过刻苦的训练,他们的毅力得到了充分的磨炼。
三、有利于提高少儿身体素质,增强形体与气质美感
舞蹈是人体动态造型美的精华,科学、协调的舞蹈训练,会提高学生身体各部分的协调性和灵活性,促进儿童的骨骼发育,增强孩子们的消化机能,增进食欲,提高身体素质。
在我所教过的学生中,有一些孩子原来曾有“驼背”“抠胸”“端肩”等不良习惯,我在舞蹈教育中常常注意提醒他们自觉地改变这种不良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他们的这种习惯,能被有效地纠正。受过舞蹈训练的孩子,都有仪表、举止端庄得体的特点。这种形体特点,又会使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充满自信乐观,为他们以后得体地待人接物打下一个基矗经过舞蹈训练的少儿,能让人感受到我们民族的一代新人挺拔向上、大方活泼的形体和开朗美好的气质,有助于培养和提高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审美感觉
舞蹈通过调动人体动作、表情、姿态、情感内心体验等多种心理和生理机能,为孩子们提供和构筑了富于童心的审美欣赏与审美创造空间。少儿舞蹈以它独到的寓教于乐的方式,可以潜移默化,使孩子们习惯于热爱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憎厌一切假、恶、丑的行径。可通过舞蹈的具体形象来认识缤纷的世界,认识真善美,从而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追求美的能力。长期以来,在我们民族传统的儿童教育观念中,往往片面地强调使孩子们“乖”、“听话”、“静”,而不大注意培养儿童的动态美感和动作美造型能力。因此,在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发挥少儿舞蹈教育在培养健全的新一代外形与内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❷ 舞蹈的教育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少儿智力的发展。 少儿舞蹈非常符合孩子们爱动、爱跳的特点,也很符合少儿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在动作、节奏、娱乐中提高了模仿能力,加深了对于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二、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 舞蹈是一门整体艺术,少儿舞蹈往往是以群舞形式进行排练或演出的,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
❸ 宋代舞队的作用是什么
宋代的城乡文娱抄活动,呈现出多向交袭叉的状态,都市与民间相互影响,表演形态也就自然互渗,出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形。另外,宋代舞队原本即民间艺术的表演形式,它在社会生活里主要起着随心所欲地抒发性情,自由自在地表现本心的作用,其名称多样也就不足为怪。
❹ 中国的民族舞蹈有那些意义
民族舞蹈是一种起源于人民生活中的肢体动作语言,以日常活动抽象化为表现形式。亦可称为土风舞、民俗舞蹈或国际民俗舞蹈。其意义则指自然形成的、受地理、地形、气候、生活...
❺ 宋代队舞的主要特点
宋代宫廷中用于礼仪、典礼和欣赏娱乐的节目主要是“队舞”。宋代队舞也是规模宏大,多姿多彩的。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类别:一个是72人表演的“小儿队”;一个是由153人表演的“女弟子队”。每队又各有十个节目,从各个节目的名称上看,如“小儿队”的《柘枝队》、《剑器队》、《婆罗门队》、《醉胡腾队》、《玉兔浑脱队》等等,“女弟子队”的《菩萨蛮队》、《拂霓裳队》、《采莲队》等等,都很像是唐代宫廷名舞的直接继承。但从表演形式、手段等具体记述考察,则可以看出已经有了许多的发展变化。比如:每部乐舞都增加了杖子头、竹竿子(都是率领舞队的人物)、花心(领舞者)、四角(群舞者)等不同角色和勾队(召演员出场)、放队(让演员入场)、致语、唱念、问答等各种表现手段。这些变化不可忽视,实际上是舞蹈表演在向舞、乐、诗、歌、白相结合,有简单的人物、情节,有一定表演程式的戏曲形式演变中的一种早期过渡样式。所以宋代队舞虽然吸收了唐代舞蹈的一些东西,但又没有能够把唐代那些著名舞蹈都直接继承下来。这就是“队舞”中增加的那些“名堂”告诉我们的事实。至于此中的原因当然是多种多样的,如社会的变革,政治、哲学思想的影响,经济的发展带来的人们生活习俗和艺术欣赏习惯、爱好的变化等等,都在起着或隐或显的作用。
❻ 一个舞队的队服象征着什么
象征的团队宗旨,团队整体的精气神,团队服装是团队宗旨的外在表现。
❼ 宋代民间歌舞的发展及其历史意义有哪些
宋代民间歌舞内容丰富多彩且富有生活气息,其代表性的舞种有:村田乐、划旱船、讶回鼓、舞鲍老答、十斋朗、扑蝴蝶、抹跄变阵子等。民间歌舞大多是对当时社会生活反映,因此,成为广大百姓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这是宋代民间歌舞发展的原因之一。其次,唐末社会动乱,宫廷大批艺人流落到民间,提高了民间舞蹈表演技艺。第三,宋代商业兴盛,为适应商业需要,宋代社会出现许多勾栏瓦舍,使民间舞蹈有了固定的演出场所,为民间舞蹈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宋代民间歌舞艺术发展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为后世的元杂剧、明清戏曲艺术表演的形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❽ 简述宋代宫廷队舞的结构特征及艺术特性
在宋代,宫廷舞蹈主要被称为“队舞”,而民间舞蹈则被称为“舞队”。相比较而言,专“队舞”的表演形属成了相对固定的程式,歌诗、朗诵和舞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渐渐向戏曲表演形式过渡;“舞队”的表演则零散化且带有极大的随机性,其表演可长可短,组合可前可后,类似于一种杂耍表演。对于一个时代的舞蹈文化风貌来说,宋代民间“舞队”是更具典型特征的。
❾ 舞蹈队型在群舞作品中起到什么作用!!急!!!
要关顾全局
群舞舞蹈队形
编群舞,个人的动作、姿态、熟练,皆如文章的词藻,运用得好可以增分,运用得差则减分,然而无关乎大局,只是细微末节之事。大局者,似文章的段落,段落条理分明,层次有序,词藻虽不华美,仍有平易朴实的好处,未必全盘皆输。所以舞蹈的舞蹈队形之编排,比细节动机的引发,更为重要,先定舞蹈队形,再想舞之推演,为编群舞应该的步骤。
况且,舞蹈队形,可以纯粹在形式上考虑,不必问有什么意义,如文章起始,自然可以先拟个起承转合顺序,不必先想好内容是些什么,所以更可以优先想好。当然,在编舞过程中,因为对舞蹈动作的安排,而修正先定的舞蹈队形,更改舞蹈队形的排列,未尝不可。只是这是编舞的权变,而不是常态的步骤。
舞蹈队形的型态,大致有两种,一种是适合在跳舞时,每一个人都跳得差不多的舞;因为每个舞者分别跳自己的,与其它舞者少有交集,我们不访称为「独立式」。另一种舞者间彼此有关系,要经常配合,共同组合队形,我们可称为「组合式」。这两种之中,又有各种变形,兹将常见的分述如下:
一、独立式:这种群舞队形,几乎从头到尾不变,常见的有以下三种:
A. 一字排列形:每个舞者面对观众一字排开,各跳各的,没有主从之分,这种队形,优点在人多壮声势,不过显然有些单调,是独立式的基本型。
人 人 人 人 人
B. 雁行式:中间的突出来,其它的依次退后些,如雁飞时的队形,舞蹈的动作也许仍相似,但是观众主观上认为中间突出的是主,其它是次,于是有了主次之分,只是这种主次之分,可以在舞蹈中轮换舞者,来消除其阶序;也可以变换成其它独立式舞队,使主次之分不明显。
人 人
人 人
人
C. 散点式:是一种平均分布的队形,然而其精神是在舞者每个人都同样重要,不分主次,所以前排不可以挡住后排,前排人数也多,所以也没有前排较重要的感觉。(许多街舞采这种方式)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人
D. 圆圈式:这是围着圈圈跳舞的方式,于现在多是镜框式舞台的情形下,已经很少见,然而民族舞蹈中,强调参与,而非给人欣赏的舞蹈,这却是非常多。
○
独立式的舞群,强调每一个成员的平等性,每一个成员的表现,都让人注目,在欣赏这样的舞蹈时,每一个舞者都可以被视为主角,也同时可以被视为舞群中的一员,这样看似矛盾的说法,实在是因为每个人都重要,又每个人都与别人一样的现象造成的。
编这样舞队时的变化法,常见的有:
1. 动作轮流:虽然动作一样,但是时间不同,例如火焰之舞有一段一字排开轮流动作的安排。
2. 交换位置:是指舞者在舞蹈中互换位置,但是舞蹈队形基本不变,这种小插曲,可以多些变化,增加趣味性。
3. A、B、C三种队形穿插变化:舞蹈是时间艺术,可以在其中变换舞队的形式,这三种舞蹈队形性质近似,常有变换的情形。变成D的或许有,但是比较少见。
4. 还有一种轮流突出个人的,例如街舞有时会出现其它舞者皆退后,拍着手打拍子,一个人上前独秀舞技的情形。
5. 至于可不可以与组合式交互运用,变化更多的舞蹈队形呢?当然可以。
舞蹈类型编创还有以下分类:
1:庆典型,一般企业,学校,集团等,都会经常接触到此类舞蹈的安排.这种舞蹈的节目安排,一般都在开场,中间高潮,或压轴.可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类舞蹈(特别是你对与一大片业余或根本没接触过舞蹈的人群时候).在人数上,一般又是以群体的13--24人左右为佳.舞蹈的体裁,不限制.但总的要求是气氛比较高涨,或者音乐比较亢奋的.关于选材,这里说明下,选材是编导的一大难点,特别是对于此类的舞蹈,选材是非常关键的.编导的舞蹈成功与否,这里就占了3分之1的样子.对于这类舞蹈,选材方面最好注意,题材保持新颖,如果保证不了新颖,那么就用翻新的方式。进行在你那里观众最喜欢看的那种庆典型舞蹈,对那个舞蹈用翻新,但是结构基本不变(也就是舞蹈的风味).最好是能活用道具和服装,一般这类舞蹈,气氛比较好,道具也是支持的关键或服装(可以设计点小机关在道具或服装上,不要怕演员麻烦,上了台,人就什么都不记得了).总之,此类舞蹈队型要比动作多(观众感觉上...而不是真的要你队型比动作多),活用三角,平行四边型,大一字,反半圆.少用正圆,太土那个型..其他的小队型自己可以按照实际音乐来穿插.动作方面要新颖,或者说可以癫狂一点.
2:广场型,一般人数在50多人到更多,这样的广场性舞蹈,着重要求道具和服装的运用,动作要求简单划一.活用道具,利用道具做出队型图案,和队型变化,在队型变化方面,要依照自己的道具图形来变化,因为,一般来说,广场上的舞蹈,观众多半是俯视来看的,这样就要求了平面图形要华丽一些,而台面队型也需要,但是相对来说,不像舞台舞蹈,可以减少一些.主要是为了调整到高潮的平面队型,还起到连接的做用.音乐最好是采用节奏点比较明朗的,编排的时候忌讳用音乐副点来进行舞蹈完美安排,因为不是舞台舞蹈,用副点的话,很容易产生队员节奏把握不稳,顺便变化无法到位置的情况,而且人多,小拍音乐最好去掉变化,小拍音乐队型变化一多,就会导致看起来比较凌乱.
3:一般综合型,这个包含了,单,双,三,和小型集体舞蹈.独舞的特点是比较讲究把音乐副拍做的饱满,因为在台上只有一个演员,所以,在无时无刻都要做到节奏,音乐,动作,呼吸,故事的引用的饱满,对演员的表演性要求比较高,动作设计主要依靠主题内容-故事内容-本内容的特点-音乐特点.(对于业余的,不推荐编导安排业余学生上台表演独舞).双人舞和三人舞,主要特点是两人或三人联系一定要紧密,而不是你跳你的,我跳我的.让观众觉得好像少一个人没所谓一样.一般双,三形式的舞蹈,可以做一个主跳,两个托掂.或一个主一个托掂,故事引擎一定要安排好三人或二人的关系,这样在你构造这个蓝图的时候,才不会让演员空下,在那等音乐,这在舞蹈上是很忌讳的.单双的形式更注重故事的内容,人物的安排和搭配就成了很关键的问题了.小型舞蹈,大体上和庆典型有点像,但是区别在与,小型的舞蹈,比庆典舞蹈就注重一点动作上和音乐上的变化了,可以说,在动作上要比较丰富,更关键在与副拍的舞蹈语汇安排,有点类似独舞的安排,只是多增加了队型变化,比如一个副拍,我可以做动作+队型+呼吸,或者队型+呼吸+造型+动作等等,各种方式都可以,但是记住,不要把所有的个方面元素都放在副拍里面,这样会导致队型和节奏崩溃.一般来3-4个方面元素就足够了
❿ 宋元“队舞”的意义何在O(∩_∩)O谢谢
队舞,宋代的宫廷舞。分小儿队和女弟子队两大类。小儿队中包括柘枝、剑器、婆罗门、醉胡腾、诨臣万岁乐、儿童感圣乐、玉兔浑脱、异域朝天、儿童解红、射雕 回鹘 共十队。女弟子队中包括菩萨蛮、感化乐、抛球乐、佳人剪牡丹、拂霓裳、采莲、凤迎乐、菩萨献香花、彩云仙、打球乐共十队。各队都有特定的服饰、乐曲、歌、舞、道白,表现不同的内容。
龙灯队舞
队舞 :ì wǔ 宫廷歌舞形式之一。唐代李可及曾改制《菩萨蛮队舞》 、创制《叹百年队舞》。宋代有小儿队和女弟子队。分小儿队和女弟子队两大类。小儿队中包括柘枝、剑器、婆罗门、醉胡腾、诨臣万岁乐、儿童感圣乐、玉兔浑脱、异域朝天、儿童解红、射雕回鹘共十队。女弟子队中包括菩萨蛮、感化乐、抛球乐、佳人剪牡丹、拂霓裳、采莲、凤迎乐、菩萨献香花、彩云仙、打球乐共十队。各队都有特定的服饰、乐曲、歌、舞、道白,表现不同的内容。小儿队凡七十二人,女弟子队凡一百五十三人。一般在酒宴第三盏时演小儿队舞,第七盏时演女弟子队舞。宋代队舞,有的即大曲,有的类似大曲结构,一般分“散序”、“中序”、“入破”、“彻”等大段落,其中还分“叠”。有的节目还表演简单的故事情节,如:《勾南吕薄媚舞》表演郑六遇艳狐、崔韬逢雌虎的故事;《五羊仙》表演五仙骑羊降临羊城的神话;《勾降黄龙舞》表演名妓灼灼的爱情故事。第三人称的致语和唱辞逐步发展成第一人称的唱、白,还有类似戏曲的“科介”(如《渔父舞》)。元代宫廷尚有乐音王队、寿星队、礼乐队、说法队等,明代宫廷有万国来朝、九夷进宝、百花朝圣、百戏莲花盆、胜鼓采莲等,然皆用作仪式,日趋僵化。见《宋史·乐志十七》。《金瓶梅词话》第五八回:“那日 乔大户 没来,先是杂耍百戏,吹打弹唱,队舞才罢,做了个笑乐院本。” 阿英 《灯市--<金瓶梅词话>风俗考之一》:“杂耍不外‘队舞’,‘细舞’,‘筒子觔斗’,‘蹬坛’,‘蹬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