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因特网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因特网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发布时间:2021-03-13 18:59:44

『壹』 关于因特网的历史和发展

见网络词条
计算机网络只是传播信息的载体,而INTERNET的优越性和实用性则在于本身。因特网最高层域名分为机构性域名和地理性域名两大类,目前主要有14 种机构性域名。 它连接着所有的计算机,人们可以从互联网上找到不同的信息,有数百万对人们有用的信息,你可以用搜索引擎来找到你所需的信息。搜索引擎帮助我们更快更容易的找到信息,只需输入一个或几个关键词,搜索引擎会找到所有符合要求的网页,你只 因特网示意图
需要点击这些网页。
英文介绍
The Internet is an international computer network. It connects computer networks all over the world.People can get different kinds of information from it.There are millions of websites on the Internet.There is a lot of useful information on the websites.You can use search engines to find the information you need.Search engines help us find information quickly and easily.Type in a keyword or keywords and the search engine will give you a list of suitable websites to look at.
编辑本段溯源
TCP/IP
因特网是Internet的中文译名,它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主持研制的ARPAnet。 20世纪50年代末,正处于冷战时期。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 关于因特网的技术资料
,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美国国防部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因特网的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经有了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的计算机之间互联通信,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仍然不能互通。为此, ARPA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支持学术界和工业界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互联,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称之为“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研究实现互联的过程中,计算机软件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现了连接分组网络的协议,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网际互联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这两个协议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通信协议,TCP是帮助IP实现可靠传输的协议。 TCP/IP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即TCP/IP的规范和Internet的技术都是公开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正是后来Internet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选定Internet为主要的计算机通信系统,并把其它的军用计算机网络都转换到TCP/IP。1983年,ARPAnet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仍称ARPAnet,供民用。
发展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5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1988 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主干网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证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术,准许各大学、政府或私人科研机构的网络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从军用转向民用。 Internet的发展引起了商家的极大兴趣。1992年,美国IBM、MCI、MERIT三家公司联合组建了一个高级网络服务公司(ANS),建立了一个新的网络,叫做ANSnet,成为Internet的另一个主干网。它与NSFnet不同,NSFnet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而ANSnet则是ANS 公司所有,从而使Internet开始走向商业化。 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而此时Internet的骨干网已经覆盖了全球91个国家,主机已超过400万台。在最近几年,因特网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就达到了今天的规模。
编辑本段历史
Internet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从60年代开始,ARPA就开始向美国国内大学的计算机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经费,以促进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1968年,ARPA为ARPAnet网络项目立项,这个项目基于这样一种主导思想: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它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有五大特点: ⑴支持资源共享; ⑵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 ⑶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⑷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 ⑸采用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
1972年
ARPAnet在首届计算机后台通信国际会议上首次与公众见面,并验证了分组交换技术的可行性,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使用。
1980年
ARPA投资把TCP/IP加进UNIX(BSD4.1版本)的内核中,在BSD4.2版本以后,TCP/IP协议即成为UNIX操作系统的标准通信模块。
1982年
Internet由ARPAnet,MILNET等几个计算机网络合并而成,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该年1月,ARPA把TCP/IP协议作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其后,人们称呼这个以ARPAnet为主干网的网际互联网为Internet,TCP/IP协议簇便在Internet中进行研究,试验,并改进成为使用方便,效率极好的协议簇。与此同时,局域网和其它广域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
1986年
NSF建立起了六大超级计算机中心,为了使全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能够共享这些超级计算机设施,NSF建立了自己的基于TCP/IP协议簇的计算机网络NSFnet。NSF在全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中心相联,最后将各超级计算中心互联起来。地区网的构成一般是由一批在地理上局限于某一地域,在管理上隶属于某一机构或在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用户的计算机互联而成,连接各地区网上主通信结点计算机的高速数据专线构成了NSFnet的主干网,这样,当一个用户的计算机与某一地区相联以后,它除了可以使用任一超级计算中心的设施,可以同网上任一用户通信,还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和数据。这一成功使得NSF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贰』 有关因特网的发展现状

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
历史起源 因特网,又叫国际互联网,英文是Internet。它最早是美国国防部为支持国防研究项目而在1960年建立的一个试验网。它把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计算机联接到一起,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通过这个试验网随时进行交流,而不必再频繁地聚在一起开会讨论问题了。同时,由于各地的数据、程序和信息能够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资源,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工作成本。
因特网的发展70年代末,计算机远距离通讯需求开始实现,于是针对性的研究开始实施并最终在技术上得以实现,越来越多的、更广范围的计算机可以联接在一起,充分体验到这一全新通讯方式的优点。
1983年,因特网已开始从实验型向实用型转变。随着对商业化使用政策的放宽,因特网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信息的传递,网上信息服务出现了。许多机构、公司、个人将搜集到的信息放到因特网上,提供信息查询和信息浏览服务。人们把提供信息来源的地方称为“网站”,即因特网上的信息站点。凡是连入因特网的用户,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刻,都可以从网站上获取所需的信息和服务。可以说,此时的因特网才真正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正是从这时起,因特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机构、团体和用户,这个网也随之越来越庞大了。
因特网现状 进入90年代,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的节奏,伴随着高性能的计算机走进普通家庭,因特网也进入了飞速发展时期。目前,全世界已有两亿多用户接入因特网。我国在1994年正式接入因特网之后,已形成4个主要干道进入因特网,它们是: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技网(CSTNET)和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目前,中国联通和铁路信息网也正在加入其中。
因为因特网起源于美国,最初网上几乎全都是英文信息,随着中国的加入,为华人服务的中文网站出现了,大量中文网站的涌现最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用户走进因特网的世界。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最新统计数字表明,截止到去年底,我国上网用户达到210万,与1998年7月公布的数据相比,我国上网用户数半年内就增加了接近一倍。如果互联网用户继续以半年一倍的速度增长,会出现怎样的前景呢?据有关专家保守预测,到2000年,我国上网用户将达到400万至500万;到2010年,将达到2.8亿;甚至有专家大胆预测到2000年底,中国上网用户就会达到1000万。
人们从因特网上不仅获取了大量的信息,更重要的是因特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的各个角落,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因特网的新时代,在这里你会发现,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定义因特网现在所谓的因特网已是世界规模最大、用户最多、影响最广的一个全球性的、开放化的大网络,在这里蕴藏着丰富的信息资源,等待着每一个上网者来探索和寻求。

『叁』 因特网的起源和发展是什么

因特网最早是美国国防部为支持国防研究项目而在1960年建立的一个试验网。它把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计算机联接到一起,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通过这个试验网随时进行交流,而不必再频繁地聚在一起开会讨论问题了。同时,由于各地的数据、程序和信息能够在网上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各地资源,这无疑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1983年,因特网开始从实验型向实用型转变。随着对商业化使用政策的放宽,因特网不仅能提供信息传递,而且能提供信息服务。许多机构、公司、个人将搜集到的信息接到因特网上,提供信息查询和信息浏览服务,人们把提供信息来源的地方称为“网站”。凡是连人因特网的用户,无论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刻,都可以从网站上获取所需的信息和服务。可以说,此时的因特网才真正发挥出它的巨大作用,也正是从这时起,因特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机构、团体和用户,这个网也随之越来越庞大了。

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的节奏,伴随着高性能的计算机走进普通家庭,因特网也进入了飞速发展刚期。目前,全世界已有两亿多用户接人因特网。

『肆』 因特网发展史

Internet的历史和发展
Internet最早来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建立的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从60年代开始,ARPA就开始向美国国内大学的计算机系和一些私人有限公司提供经费,以促进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计算机网络的研究。1968年,ARPA为ARPAnet网络项目立项,这个项目基于这样一种主导思想:网络必须能够经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它部分应当能够维持正常通信。最初,ARPAnet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有五大特点:
⑴支持资源共享;
⑵采用分布式控制技术;
⑶采用分组交换技术;
⑷使用通信控制处理机;
⑸采用分层的网络通信协议。
1972年,ARPAnet在首届计算机后台通信国际会议上首次与公众见面,并验证了分组交换技术的可行性,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使用。1980年,ARPA投资把TCP/IP加进UNIX(BSD4.1版本)的内核中,在BSD4.2版本以后,TCP/IP协议即成为UNIX操作系统的标准通信模块。1982年,Internet由ARPAnet,MILNET等几个计算机网络合并而成,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该年1月,ARPA把TCP/IP协议作为ARPAnet的标准协议,其后,人们称呼这个以ARPAnet为主干网的网际互联网为Internet,TCP/IP协议簇便在Internet中进行研究,试验,并改进成为使用方便,效率极好的协议簇。
与此同时,局域网和其它广域网的产生和蓬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网NSFnet,1986年,NSF建立起了六大超级计算机中心,为了使全国的科学家、工程师能够共享这些超级计算机设施,NSF建立了自己的基于TCP/IP协议簇的计算机网络NSFnet。NSF在全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中心相联,最后将各超级计算中心互联起来。地区网的构成一般是由一批在地理上局限于某一地域,在管理上隶属于某一机构或在经济上有共同利益的用户的计算机互联而成,连接各地区网上主通信结点计算机的高速数据专线构成了NSFnet的主干网,这样,当一个用户的计算机与某一地区相联以后,它除了可以使用任一超级计算中心的设施,可以同网上任一用户通信,还可以获得网络提供的大量信息和数据。这一成功使得NSF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那样仅仅借计算机研究人员、政府职员和政府承包商使用。然而,随着网上通信量的迅猛增长,NSF不得不采用更新的网络技术来适应发展的需要。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非赢利性的组织——先进网络和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Science,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美范围的T3级主干网,它能以45Mb/s的速率传送数据,相当于每秒传送1400页文本信息。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干网都已同ANS提供的T3级主干网相通。
1969年12月,当ARPAnet最初建成时只有四个结点,到1972年3月也仅仅只有23个结点,直到1977年3月总共只有111个结点。但是近十年来,随着社会科技,文化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随着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加强,这些都强烈刺激了ARPAnet和以后发展成的NSFnet的发展,使联入这两个网络的主机和用户数目急剧增加,1988年,由NSFnet连接的计算机数就猛增到56000台,此后每年更以2到3倍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1994年,Internet上的主机数目达到了320万台,连接了世界上的35000个计算机网络。现在,Internet上已经拥有5000多万个用户,每月仍以10-15%的数目向前增长,专家预测,到1998年,Internet 上的用户将突破1亿,到2000年,全世界将有100多万个网络,1亿台主机和超过10亿的用户。今天的Internet已不再是计算机人员和军事部门进行科研的领域,而是变成了一个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海洋。在Internet 上,按从事的业务分类包括了广告公司,航空公司,农业生产公司,艺术,导航设备,书店,化工,通信,计算机,咨询,娱乐,财贸,各类商店,旅馆等等100多类,覆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信息社会的缩影。
1995年,Internet开始大规模应用在商业领域。当年,美国Internet业务的总营收额为10亿美元,预计1996年将会达到18亿美元。提供联机服务的供应商也从原先象America Online和ProdigyService这样的计算机公司发展到象AT&T、MCI、Pacific Bell等通信运营公司也参加进来。
由于商业应用产生的巨大需求,从调制解调器到诸如 Web服务器和浏览器的Internet 应用市场都分外红火。
在Internet蓬勃发展的同时,其本身随着用户的需求的转移也发生着产品结构上的变化。1994年,所有的Internet软件几乎全是TCP/IP协议保,那时人们需要的是能兼容TCP/IP协议的网络体系结构;如今Internet重心已转向具体的应用,象利用WWW来做广告或进行联机贸易。Web是Internet上增长最快的应用,其用户已从1994年的不到400万激增至1995年的1000万。Web站的数目1995年到三万个。
● Internet的规模
Internet已成为目前规模最大的国际性计算机网络。今天,Internet已连接60,000多个网络,正式连接86个国家,电子信箱能通达150多个国家,有480多万台主机通过它连接在一起,用户有2500多万,每天的信息流量达到万亿比特(terrabyte)以上,每月的电子信件突破10亿封。
同时,Internet的应用业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从学术研究到股票交易、从学校教育到娱乐游戏、从联机信息检索到在线居家购物等,都有长足的进步。据统计,目前在Internet的域名分布中,.com--即商业所占比例最大,为41%;.e--(科教)已退居二线,占有30%分额。去年在Internet的成长中,商企界的成长占了其中的75%。
● Internet的未来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Internet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其应用将涵盖从办公室共享信息到市场营销、服务等广泛领域。另外,Internet带来的电子贸易正改变着现今商业活动的传统模式,其提供的方便而广泛的互连必将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影响。
然而Internet也有其固有的缺点,入网络无整体规划和设计,网络拓补结构不清晰以及容错及可靠性能的缺乏,而这些对于商业领域的不少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安全性问题是困扰Internet用户发展的另一主要因素。虽然现在已有不少的方案和协议来确保Internet网上的联机商业交易的可靠进行,但真正适用并将主宰市场的技术和产品目前尚不明确。另外,Internet是一个无中心的网络。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Internet的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Internet才能更好的发展。

『伍』 因特网的发展史

互 联 网 发 展 史

1、什么是Internet?
Internet是计算机交互网络的简称,又称网间网。它是利用通信设备和线路将全世界上不同地理位置的功能相对独立的数以千万计的计算机系统互连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网络通信协议、网络操作系统等)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数据通信网。

2、Internet的起源和发展

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从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经费,联合计算机公司和大学共同研制而发展起来的ARPAnet网络。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网络必须经受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能维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利用。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同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逢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起来。NFS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样仅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使用。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非盈利的组织―先进网络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美范围的T3级主干网,它能以45Mbps的速率传送数据。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干网都与ANS提供的T3级主干网相联通。

Internet的第二次飞跃归功于Internet的商业化,商业机构一踏入Internet这一陌生世界,很快发现了它在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世界各地的无数企业纷纷涌入Internet,带来了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飞跃。

3、Internet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及现状

关于中国公用数据通信网 我国已建立了四大公用数据通信网,为我国Internet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中国公用分组交换数据通信网(ChinaPAC)。该网于1993年9月开通,1996年底已覆盖全国县级以上城市和一部分发达地区的乡镇,与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的44个数据网互联。

(2)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该网于1994年开通,1996年底覆盖到3000个县级以上的城市和乡镇。我国的四大互联网的骨干大部分都是采用ChinaDDN。

(3)中国公用帧中继网(ChinaFRN)。该网已在我国的8大区的省会城市设立了节点,向社会提供高速数据和多媒体通信。

(4)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该网于1995年与Internet互联,物理节点覆盖30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城市,业务范围覆盖所有电话通达的地区。1998年7月,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骨干网二期工程开始启动。二期工程将八个大区间的主干带宽扩充至155M,并且将八个大区的节点路由器全部换成千兆位路由器。

2000年下半年,中国电信利用n*10Gbps DWDM和千兆位路由器技术,对ChinaNet进行了大规模扩容。目前,ChinaNet网络节点间的路由中继由155M提升到2.5Gbps,提速16倍,到2000年底ChinaNet国内总带宽已达800Gbps,到2001年3月份国际出口总带宽突破3Gbps。

关于中国Internet的发展阶段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6.6-1993.3是研究试验阶段(E-mail Only)

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联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而且仅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发展经历如下:

1986 : Dial up (Terminal)

1990 : X.25 (1989.11: CNPAC,1993.9: CHINAPAC)

1993.3 : Leased Line(DECnet) (Email Only)

第二阶段为1994.4至1996年,是起步阶段(Full Function Connection)

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实现和Internet的TCP/IP连接,从而开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务。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互联网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互联网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96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长阶段。

国内互联网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2000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1002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163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839万台,上网用户约2650万人,其中专线上网的用户人数为454万,拨号上网的用户人数为1793万,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的用户人数为403万。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它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用户人数为107万。CN下注册的域名128362个,WWW站点242739个,国际出口带宽3257Mbps。

详情可参考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中国Internet发展大事记》。 中国目前有十家具有独立国际出入口线路的商用性互联网骨干单位,还有面向教育、科技、经贸等领域的非营利性互联网骨干单位。现在有600多家网络接入服务提供商(ISP),其中跨省经营的有200家左右。

在网络基础设施方面,近年来,中国先后启用了数个国际光缆系统。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有;中日、中韩、环球海底光缆系统、亚欧陆地光缆系统;正在建设的有:亚太2号海底光缆、中美海底光缆、亚欧海底光缆。1999年共有13条国内干线光缆投入使用或试运行。光缆总长100万公里。国内互联网骨干网络对原有信道全面扩容,中继电路以155M为主。随着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广泛应用于光通信建设,互联网骨干网带宽可达2.5G-40G。

据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冷荣泉介绍,我国因特网骨干网从1996年至今已经历了3个阶段:1996年之前,多数采用64K至2M传输通道;1997年至1999年多为2M至115M的通道;2000年到2001年从115M跳到了2.5G;从2002年开始,将逐步进入10G时代。

2002年1月11日,中国电信上海―杭州10G IP over DWDM建成开通,该通道所构建的长途波分复用传输系统,采用了思科公司长途波分复用系统和系列高速互联网路由器。这一系统已被世界各地的大型电信运营商用于构建规模庞大、运行快速稳定的“IP+Optical”网络,并被证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先进性。这条全国最宽的数据通信通道的开通,标志着我国因特网骨干传输网从2.5G步入10G时代,标志着中国电信数据传输能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电信的数据网已经成为真正的高速数据网络、海量带宽网。

关于中国十大互联网简况

目前我国有10家网络运营商(即十大互联网络单位),有200家左右有跨省经营资格的网络服务提供商(ISP)。十大互联网络单位分别是:

(1)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 (2)中国科技网(CSTNET)

(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4)中国金桥信息网(CHINAGBN)(已并入网通)

(5)中国联通互联网(UNINET) (6)中国网通公用互联网(CNCNET)

(7)中国移动互联网(CMNET) (8)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CIETNET)

(9)中国长城互联网(CGWNET) (10)中国卫星集团互联网(CSNET)

其中非营利单位有四家:中国科技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互联网和中国长城互联网。这十大互联网络单位都拥有独立的国际出口。调查显示,截止2001年9月30日,我国的国际出口带宽总和已达到5724M(见下图,未包括中国长城互联网的国际出口带宽数据),与CNNIC在2001年1月的互联网统计调查报告中公布的2799M相比,我国大陆在短短9个月的时间里,国际出口带宽增加了2925M,增幅为105%。其中,与美国相连的有4023M(占70.3%),与日本相连的有314M,与韩国相连的有251M,与中国香港相连的有749M,与中国澳门相连的有14M,还与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相连。另外,这十大互联网络单位与国家互联网交换中心(NAP)之间的连接带宽也达到3558M。我国十大互联网单位之间的相互连接带宽数,以及我国部分ISP与十大互联网单位之间的连接带宽数和国际出口带宽情况请参考中国互联网联接带宽Flash图。

4、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给全世界带来了非同寻常的机遇。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当前正在迈进信息社会。信息作为继材料、能源之后的又一重要战略资源,它的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和取得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

首先,网络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递.使得社会的各种资源得以共享。

其次,网络创造出了更多的机会,可以有效地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力地拉动消费需求,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生产力进步。

第三,网络也为各个层次的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互联网的确创造了一个奇迹,但在奇迹背后,存在着日益突出的问题,给人们提出了极大的挑战。比如,信息贫富差距开始扩大,财富分配出现不平等;网络的开放性和全球化,促进了人类知识的共享和经济的全球化。但也使得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成为非常严峻的问题;网络的竞争已成为国家间和企业间高技术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网络带来信息的全球性流通,也加剧了文化渗透,各国都在为捍卫自己的网络文化而努力。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如何使得这种厚重的文化在网络上得以延伸,这个问题显得尤其突出。

5、Internet的发展特点与趋势

Internet发展经历了研究网、运行网和商业网3个阶段。至今,全世界没有人能够知道Internet的确切规模。Internet正以当初人们始料不及的惊人速度向前发展,今天的Internet已经从各个方面逐渐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人们可以随时从网上了解当天最新的天气信息、新闻动态和旅游信息,可看到当天的报纸和最新杂志,可以足不出户在家里炒股、网上购物、收发电子邮件,享受远程医疗和远程教育等等。

Internet的意义并不在于它的规模,而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全球性的信息基础设施。当今世界正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信息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世界发达国家的新的支柱产业,成为推动世界经济高速发展的新的源动力,并且广泛渗透到各个领域,特别是近几年来国际互联网络及其应用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并且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Internet已经构成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和未来信息社会的蓝图。纵观Internet的发展史,可以看出Internet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运营产业化

以Internet运营为产业的企业迅速崛起,从1995年5月开始,多年资助Internet研究开发的美国科学基金会(NSF)退出Internet,把NFSnet的经营权转交给美国3家最大的私营电信公司(即Sprint、MCI和ANS),这是Internet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

2)应用商业化

随着Internet对商业应用的开放,它已成为一种十分出色的电子化商业媒介。众多公司、企业不仅把它作为市场销售和客户支持的重要手段,而且把它作为传真、快递及其他通信手段的廉价替代品,借以形成与全球客户保持联系和降低日常的运营成本。如:电子邮件、IP电话、网络传真、VPN和电子商务等等的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便是最好例证。

3)互联全球化

Internet虽然已有三十来年的发展历史,但早期主要是限于美国国内的科研机构、政府机构和它的盟国范围内使用。现在不一样了,随着各国纷纷提出适合本国国情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已迅速形成了世界性的信息高速公路建设热潮,各个国家都在以最快的速度接入Internet。

4)互联宽带化

随着网络基础的改善、用户接入方面新技术的采用、接入方式的多样化和运营商服务能力的提高,接入网速率慢形成的瓶颈问题将会得到进一步改善,上网速度将会更快,带宽瓶颈约束将会消除,互联必然宽带化,从而促进更多的应用在网上实现,并能满足用户多方面的网络需求。

5)多业务综合平台化、智能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将成为图像、话音和数据“三网合一”的多媒体业务综合平台,并与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公务、电子医务、电子教学等交叉融合。十到二十年内,互联网将超过报刊、广播和电视的影响力,逐渐形成“第四媒体”。

综上所述,随着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趋势的加强,未来的互联网将是一个真正的多网合一、多业务综合平台和智能化的平台,未来的互联网是移动+IP+广播多媒体的网络世界,它能融合现今所有的通信业务,并能推动新业务的迅猛发展,给整个信息技术产业带来一场革命。

『陆』 中国因特网的发展史-------

1987年,由北京向世界发出了第一封中国的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使用因特网的序幕,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了因特网时代.

『柒』 简述因特网的发展史

网络并不新鲜。在计算机时代早期,众所周知的巨型机时代,计算机世界被称为分时系统的大系统所统治。分时系统允许你通过只含显示器和键盘的哑终端来使用主机。哑终端很像PC,但没有它自己的CPU、内存和硬盘。靠哑终端,成百上千的用户可以同时访问主机。这是如何工作的?是由于分时系统的威力,它将主机时间分成片,给用户分配时间片。片很短,会使用户产生错觉,以为主机完全为他所用。

在七十年代,大的分时系统被更小的微机系统所取代。微机系统在小规模上采用了分时系统。所以说,并不是直到七十年代PC发明后,才想出了今天的网络。

远程终端计算机系统是在分时计算机系统基础上,通过Modem(调制解调器)和PSTN(公用电话网)把计算机资源向地理上分布的许多远程终端用户提供共享资源服务的。这虽然还不能算是真正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但它是计算机与通信系统结合的最初尝试。远程终端用户似乎已经感觉到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味道了。

在远程终端计算机系统基础上,人们开始研究把计算机与计算机通过PSTN等已有的通信系统互联起来。为了使计算机之间的通信联接可靠,建立了分层通信体系和相应的网络通信协议,于是诞生了以资源共享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由于网络中计算机之间具有数据交换的能力,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计算机之间协同工作、实现分布处理甚至并行处理的能力,联网用户之间直接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交换的通信能力也大大增强。

1969年12月, Internet的前身--美国的ARPA网投入运行,它标志着我们常称的计算机网络的兴起。这个计算机互联的网络系统是一种分组交换网。分组交换技术使计算机网络的概念、结构和网络设计方面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它为后来的计算机网络打下了基础。

八十年代初,随着PC个人微机应用的推广,PC联网的需求也随之增大,各种基于PC互联的微机局域网纷纷出台。这个时期微机局域网系统的典型结构是在共享介质通信网平台上的共享文件服务器结构,即为所有联网PC设置一台专用的可共享的网络文件服务器。PC是一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小计算机,每个PC机用户的主要任务仍在自己的PC机上运行,仅在需要访问共享磁盘文件时才通过网络访问文件服务器,体现了计算机网络中各计算机之间的协同工作。由于使用了较PSTN数率高得多的同轴电缆、光纤等高速传输介质,使PC网上访问共享资源的数率和效率大大提高。这种基于文件服务器微机网络对网内计算机进行了分工:PC机面向用户,微机服务器专用于提供共享文件资源。所以它实际上就是一种客户机/服务器模式。

计算机网络系统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计算机之间相互通信涉及到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为实现计算机网络通信,计算机网络采用的是分层解决网络技术问题的方法。但是,由于存在不同的分层网络系统体系结构,它们的产品之间很难实现互联。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4年正式颁布了"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SI国际标准,使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实现了标准化。

进入九十年代,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建立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1993年美国宣布建立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后,全世界许多国家纷纷制定和建立本国的NII,从而极大地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网络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目前,全球以美国为核心的高速计算机互联网络即Internet已经形成,Internet已经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最大的知识宝库。而美国政府又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开始研究发展更加快速可靠的互联网2(Internet 2)和下一代互联网(Next Generation Internet)。可以说,网络互联和高速计算机网络正成为最新一代的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方向。

『捌』 中国因特网发展史

1987年,北京大学的钱天白教授向德国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当时中国还未加版入互联网。

※1991年10月,权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美方发言人怀特·托基提出把中国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

※1994年3月,中国终于获准加入互联网,并在同年5月完成全部中国联网工作。

※1995年5月,张树新创立第一家互联网服务供应商————瀛海威,中国的普通百姓开始进入互联网络。

※2000年4-7月,中国三大门户网站搜狐、新浪、网易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 。

※2002年第二季度,搜狐率先宣布盈利,宣布互联网的春天已经来临。

※2006年底,市值最高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腾讯的价值已经达到了60亿美金。

『玖』 因特网的起源与发展

Internet的最早起源于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DARPA(Defenc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的前身ARPAnet,该网于1969年投入使用。由此,ARPAnet成为现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的标志。
从六十年代起,由ARPA提供经费,联合计算机公司和大学共同研制而发展起来的ARPAnet网络。最初,ARPAnet主要是用于军事研究目的,它主要是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网络必须经受得住故障的考验而维持正常的工作,一旦发生战争,当网络的某一部分因遭受攻击而失去工作能力时,网络的其他部分应能维持正常的通信工作。ARPAnet在技术上的另一个重大贡献是TCP/IP协议簇的开发和利用。作为Internet的早期骨干网,ARPAnet的试验并奠定了Internet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较好地解决了异种机网络互联的一系列理论和技术问题。
1983年,ARPAnet分裂为两部分,ARPAnet和纯军事用的MILNET。同时,局域网和广域网的产生和逢勃发展对Internet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ASF(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建立的NSFnet。NSF在全美国建立了按地区划分的计算机广域网并将这些地区网络和超级计算机中心互联起来。NFSnet于1990年6月彻底取代了ARPAnet而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
NSFnet对Internet的最大贡献是使Internet向全社会开放,而不象以前的那样仅供计算机研究人员和政府机构使用。1990年9月,由Merit,IBM和MCI公司联合建立了一个非盈利的组织—先进网络科学公司ANS(Advanced Network &Science Inc.)。ANS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全美范围的T3级主干网,它能以45Mbps的速率传送数据。到1991年底,NSFnet的全部主干网都与ANS提供的T3级主干网相联通。
Internet的第二次飞跃归功于Internet的商业化,商业机构一踏入Internet这一陌生世界,很快发现了它在通信、资料检索、客户服务等方面的巨大潜力。于是世界各地的无数企业纷纷涌入Internet,带来了Internet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飞跃。

『拾』 因特网的现状与发展

的由来

是Internet的中文译名,它的前身是
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主持研制的ARPAnet。

末,正处于
。当时美国军方为了自己的计算机网络在受到袭击时,即使部分网络被摧毁,其余部分仍能保持通信联系,便由
的高级研究计划局(ARPA)建设了一个军用网,叫做“阿帕网”(ARPAnet)。阿帕网于1969年正式启用,当时仅连接了4台计算机,供科学家们进行计算机联网实验用。这就是
的前身。

到70年代,ARPAnet已经有了好几十个计算机网络,但是每个网络只能在网络内部的计算机之间互联通信,不同计算机网络之间仍然不能互通。为此,ARPA又设立了新的研究项目,支持
和工业界进行有关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想用一种新的方法将不同的计算机局域网互联,形成“互联网”。研究人员称之为“internetwork”,简称“Internet”。这个名词就一直沿用到现在。

在研究实现互联的过程中,
起了主要的作用。1974年,出现了连接分组网络的协议,其中就包括了TCP/IP——著名的网际互联协议IP和传输控制协议TCP。这两个协议相互配合,其中,IP是基本的
,TCP是帮助IP实现可靠传输的协议。

TCP/IP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即TCP/IP的规范和Internet的技术都是公开的。目的就是使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都能相互通信,使Internet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这正是后来Internet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

ARPA在1982年接受了TCP/IP,选定Internet为主要的
系统,并把其它的军用计算机网络都转换到TCP/IP。1983年,ARPAnet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军用,称为MILNET;另一部分仍称ARPAnet,供民用。

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组织(NSF)将分布在美国各地的5个为科研教育服务的
中心互联,并支持地区网络,形成NSFnet。1988年,NSFnet替代ARPAnet成为Internet的主干网。NSFnet主干网利用了在ARPAnet中已证明是非常成功的TCP/IP技术,准许各大学、政府或私人科研机构的网络加入。1989年,ARPAnet解散,Internet从军用转向民用。

Internet的发展引起了商家的极大兴趣。1992年,美国IBM、MCI、MERIT三家公司联合组建了一个高级网络服务公司(ANS),建立了一个新的网络,叫做ANSnet,成为Internet的另一个主干网。它与NSFnet不同,NSFnet是由国家出资建立的,而ANSnet则是ANS公司所有,从而使Internet开始走向


1995年4月30日,NSFnet正式宣布停止运作。而此时Internet的
已经覆盖了全球91个国家,主机已超过400万台。在最近几年,因特网更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很快就达到了今天的规模。

阅读全文

与因特网的历史发展和现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