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回,既涉及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答问题,又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必须在工作中认真把握、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他们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B. 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1)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带领党和人民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大力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集中全党智慧创立了科学发展观,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新成果。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3)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引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在实践中显示了科学理论的强大真理力量。
2、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意义
科学发展观在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卓有成效的创造中,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的系统科学理论。
实践昭示我们,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经济建设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各方面建设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发展的理论,而且是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理论;不仅是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有力武器,而且是帮助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世界观方法论。
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征程上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十七大全面阐述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对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进一步作出精辟概括。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达到党的十八大所要求的新高度。
4、坚定不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我们要从新的思想和政治高度出发,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2)请说明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扩展阅读:
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继承和发展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集中全党智慧,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和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提出的理论基础、时代背景、历史根据和现实依据,对于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完成了中央领导集体的新老交替,作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党和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的任务,就是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集中力量把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设成为“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但要完成这一任务,并不容易,我们只要从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具体内涵,特别是其所深刻分析的我们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中,就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这些问题和困难,既包括生产力比较落后,经济体制等方面不够完善,也包括经济社会、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面临的压力。
显而易见,这些长期积累下来的突出问题和困难,哪一个解决起来都有相当难度,但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又不能不逐一解决。
新的形势和任务,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要求我们党在发展的指导思想上要有新的突破和创新。
C. 简答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重要地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回须坚持和贯彻的重答大战略思想。
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D.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涉及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必须在工作中认真把握、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他们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经济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根本动力。不顾条件、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损于人的发展。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相互协调、社会和谐、人的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在内的,内涵更广泛、更丰富的概念。三是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珍爱自然、延续自然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四是必须正确认识区域之间的协调。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差距很大,这决定了不同地区经济实力和规模的差距将是长期存在的。区域协调不是指各地的经济规模都要一样大,而是指全国的人口与经济分布在各个区域之间要协调,与各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完善国家统筹和转移支付机制的基础上,使地区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五是必须正确认识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不是简单地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过程,也不是全国每个地区都把当地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相同的水平,更不是不顾各地的条件盲目上工业项目。工业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是运用传统生产方式的农业人口不断向拥有现代生产方式的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过程,是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过程。六是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的内涵。推进城镇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不是单纯地加强城镇建设、扩大城镇面积,更不是简单的“地改市”、“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等行政区划调整,城镇化既是壮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数量、繁荣城镇经济的过程,更是转移农村人口、从而改变其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是完善城镇形态、优化城镇体系布局、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
一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新一轮高速增长暴露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宏观调控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转变增长方式,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以“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为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以改革体制、转换机制、完善开放为动力,不断提高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
二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的过程,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基础上的发展,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我国目前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不稳、工业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稳定农业,必须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做强工业,必须加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良,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高技术产业化步伐。同时,通过推进企业重组,完善产业和企业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提升服务业水平,就是要把服务业的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不断提高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必须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
三是完善统筹协调的机制。坚持“五个统筹”,促进协调发展,必须完善体制和创新机制。要建立并完善区域、城乡、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机制,在政府投资、财政转移支付、人口转移、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补偿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的区域调控政策,使我国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缩小,建立在人口、经济、城镇分布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改革分配体制,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加大对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体系,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协调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扩大我国的资源配置空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加广泛的国家利益,同时也让世界分享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好处。
四是加快体制创新。好的制度可以营造好的发展环境,引导好的发展行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强有力的体制和机制保障。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并划分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共职责,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公共财政体系和转移支付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各级政府依法履行公共职责的能力。要消除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使全国统一市场框架下的要素自由流动,更好地发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就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等。只有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有新突破,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才能有切实保障,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
E.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是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涉及生产专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含属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必须在工作中认真把握、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他们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F. 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和意义
在党的十七大上,来胡锦涛总书源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G.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分别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涉及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必须在工作中认真把握、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他们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经济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根本动力。不顾条件、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损于人的发展。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相互协调、社会和谐、人的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在内的,内涵更广泛、更丰富的概念。三是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珍爱自然、延续自然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四是必须正确认识区域之间的协调。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差距很大,这决定了不同地区经济实力和规模的差距将是长期存在的。区域协调不是指各地的经济规模都要一样大,而是指全国的人口与经济分布在各个区域之间要协调,与各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完善国家统筹和转移支付机制的基础上,使地区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五是必须正确认识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不是简单地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过程,也不是全国每个地区都把当地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相同的水平,更不是不顾各地的条件盲目上工业项目。工业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是运用传统生产方式的农业人口不断向拥有现代生产方式的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过程,是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过程。六是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的内涵。推进城镇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不是单纯地加强城镇建设、扩大城镇面积,更不是简单的“地改市”、“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等行政区划调整,城镇化既是壮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数量、繁荣城镇经济的过程,更是转移农村人口、从而改变其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是完善城镇形态、优化城镇体系布局、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
一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我国新一轮高速增长暴露的一些突出问题和宏观调控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转变增长方式,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要以“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为原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和节约型社会;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支撑,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以改革体制、转换机制、完善开放为动力,不断提高经济自主增长的能力,实现既快又好的发展。
二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的过程,建立在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基础上的发展,才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我国目前经济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不稳、工业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稳定农业,必须切实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做强工业,必须加强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改良,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技术,振兴装备制造业,加快高技术产业化步伐。同时,通过推进企业重组,完善产业和企业的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提升服务业水平,就是要把服务业的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不断提高服务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必须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遏制某些地区、某些行业的盲目投资和低水平扩张。
三是完善统筹协调的机制。坚持“五个统筹”,促进协调发展,必须完善体制和创新机制。要建立并完善区域、城乡、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机制,在政府投资、财政转移支付、人口转移、公共服务、生态环境补偿等方面,实行差别化的区域调控政策,使我国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的缩小,建立在人口、经济、城镇分布与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改革分配体制,完善收入再分配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加大对社会事业特别是农村地区社会事业的投入,改变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状况。要通过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体系,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协调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扩大我国的资源配置空间,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得更加广泛的国家利益,同时也让世界分享中国快速发展带来的好处。
四是加快体制创新。好的制度可以营造好的发展环境,引导好的发展行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强有力的体制和机制保障。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并划分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的公共职责,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国家公共财政体系和转移支付体系的基础上,加强各级政府依法履行公共职责的能力。要消除城乡分割和地区分割的体制性障碍,使全国统一市场框架下的要素自由流动,更好地发挥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的基础性作用。推进就业、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为解决收入差距问题创造条件。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等。只有在体制机制上不断有新突破,科学发展观的树立和落实才能有切实保障,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实现。
H. 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和科学内涵是什么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涉及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更是现实的实践问题,必须在工作中认真把握、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是全面的发展观,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进步和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我们的子孙后代营造更好的发展空间,保证他们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全面理解、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必须正确认识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经济增长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根本动力.不顾条件、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增长速度,可能会有损于人的发展.二是必须正确认识增长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增长就没有发展,但发展是包括经济增长、结构改善、相互协调、社会和谐、人的全面进步、人与自然和谐在内的,内涵更广泛、更丰富的概念.三是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破坏自然、掠夺自然,就是破坏自己、掠夺自己,必须把坚持以人为本与珍爱自然、延续自然结合起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断改善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四是必须正确认识区域之间的协调.我国不同区域的发展条件差距很大,这决定了不同地区经济实力和规模的差距将是长期存在的.区域协调不是指各地的经济规模都要一样大,而是指全国的人口与经济分布在各个区域之间要协调,与各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在完善国家统筹和转移支付机制的基础上,使地区间人均GDP、居民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相对差距逐步缩小.五是必须正确认识工业化的内涵.工业化不是简单地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过程,也不是全国每个地区都把当地工业产值比重提高到相同的水平,更不是不顾各地的条件盲目上工业项目.工业化是一种经济社会结构和生产方式的变化,是运用传统生产方式的农业人口不断向拥有现代生产方式的工业和服务业转移的过程,是不断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过程.六是必须正确认识城镇化的内涵.推进城镇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城镇化不是单纯地加强城镇建设、扩大城镇面积,更不是简单的“地改市”、“县改市”、“县改区”、“乡改镇”等行政区划调整,城镇化既是壮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数量、繁荣城镇经济的过程,更是转移农村人口、从而改变其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过程,是完善城镇形态、优化城镇体系布局、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过程。
I. 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从揭示客观世界来的发展自规律看科学发展观乃全世界遵循之“世界观”
从改造主观世界的思想武器看科学发展观乃人人应确立之世界观
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看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共享的先进文化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它不仅代表我党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而且代表中华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完全具有世界性,是全人类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新的历史条件下,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政治、文化的互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对内重在“文化强民”,事实证明,只有坚强“内部”才能辐射“外部”;对外要在向世界积极推出“科学发展观”这一代表人类文化前进方向的先进文化,迎应全球化条件下“西方文化”的挑战。当前和今后,我们要高调向世界推出科学发展观这一人类先进的文化价值理念,切实让科学发展观成为人类共享的先进文化,引导全人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世界观,从而促进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文明”的协调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整体和谐,促进人类文明迈向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