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

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1-02-06 00:38:54

① 内蒙古博物院的展厅分布

内蒙古博物院二层的“远古世界”、“高原壮阔”、“地下宝藏”、“飞天神舟”四个基本陈列介绍草原文化的生成之地;三层“草原雄风”、“草原天骄”、“草原风情”、“草原烽火”四个基本陈列以板块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从古代——近代——现代的纵向发展线条;四层“草原日出”、“风云骑士”、“草原服饰”、“苍穹旋律”、“草原华章”、“古道遗珍”六个专题陈列以亮点聚焦方式呈现草原文化。 二层
远古世界:内蒙古自然古生物化石陈列,展示自三十亿年前到一万年前起落恢宏的内蒙古远古生态环境巨大变迁,尤其突出中生代恐龙和第三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标本。高原壮阔:内蒙古自然现生生物陈列,展出现今生存于内蒙古的动物与植物标本,以东部森林、中部草原、西部戈壁沙漠的典型环境生物为点。地下宝藏:内蒙古地质矿产标本陈列,展出内蒙古盛产的各类贵重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和建筑材料等标本。飞天神舟:以内蒙古为基础的大型中国航天科技陈列,展示共和国航天史、航天成就和内蒙古人民对中国航天事业的贡献。
三层
草原烽火:内蒙古现代革命斗争史陈列,展出自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内蒙古的社会状况和革命文物。草原风情:内蒙古近代民族风情陈列,展出近数百年来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满、回、朝鲜、汉等八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尚礼仪、宗教信仰等风俗。草原天骄:古代蒙古族通史陈列,以成吉思汗和大元王朝为点,展示从蒙古族起源到蒙元时代再到明清时期近千年的完整脉络。草原雄风:内蒙古古代民族史陈列,展出草原先民、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古代民族的文物精品,其中突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和辽文化的历史。 草原日出:内蒙古新石器时代文物专题陈列,展示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先民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狩猎、制陶、琢玉、居住、饮食、服饰、婚育、丧葬、文化、宗教和社会组织等内容。风云骑士:内蒙古古代鞍马文物专题陈列,展现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驯养的马种、马具、马的牧放驯养、马对中原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历代骑兵兵器等内容。草原服饰:内蒙古古代服饰文物专题陈列,用跳跃串珠式方法反映北方草原民族和森林民族特有的服饰风格。苍穹旋律:内蒙古古今歌舞艺术专题陈列,反映北方草原数千年生生不息的歌舞传统和独具风采的民族艺术创造力,可与观众直接互动。草原华章:内蒙古古代文化美术文物专题陈列,展现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数千年来北方草原民族的岩画、碑石、石雕等文物。古道遗珍:内蒙古古代草原丝绸之路文物专题陈列,展示自战国时期至清代二千余年间从中原传入草原的文物、西方传入草原的文物、受东西方影响产生的草原文物精品。

② 蒙古历史介绍下

蒙古历史

蒙古一词最早记录于10世纪。那时的蒙古被一个叫突厥民族的维吾尔人统治,而后被Kyrgyz 于公元840年战败。
古时的蒙古人长期处于多民族、多部落纷争与合作的松散联盟状态,直到1206年当一个年仅20岁名叫Temujin的蒙古人出现才结束了这种状况,他经过顽强努力最终统一了绝大多数蒙古部落。
在1189年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意为山峦。他整和了将近20万人的一支忠实于他的军队,根除了乱世纷争并在现今的Karakorum建立起了他自己的首都,而且利用蒙古优秀的经过精挑细选的takhi马创建了自己的骑兵军队以阻击中国和苏联军队的进攻。到他1227年去世,蒙古帝国领域从北京延伸至里海附近。
到成吉思汗的孙子即忽必烈可汗成为中国元朝的皇帝(1271-1368)时,蒙古人创造了自己最高的荣耀:当时帝国领土范围更加扩张,从朝鲜一直延伸到匈牙利,最南端曾到达越南,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帝国。伟大的蒙古帝国在中国维持了一个多世纪。蒙古一直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直到1634年它才成为满清王朝的一部分。满族人一直统治蒙古到1911年12月1日蒙古正式宣布自治为止。
1921年7月11日,人民革命取得胜利并宣布独立。
1924年11月26日,蒙古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第一部宪法宣称蒙古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共和国家。修改了宪法1990年6月进行多党派竞选,并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宗教和集会自由的权利。
4年后,于1996年6月30日,蒙古民主联盟赢得选举,结束了75年坚不可破的共和党的统治。
而后于2000年,蒙古人民革命党赢得国会选举并占据国会中的多数席位。

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二十多年间,俄罗斯和瑞典的一些学者、旅行家,在西伯利亚叶尼塞河流域和哈萨克斯坦塔拉斯河(Talas River)河谷,先后在石头、墙壁和陶器上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陌生的文字。当时把这种文字的字母与起源于北欧斯堪的纳维亚地区、后来进入到古日耳曼文的鲁纳(runa、runs)文字的字母联系起来,认为是鲁纳文的一个分支,遂称之为鲁尼文(runic)字母。当然这是一种误解,后来学界已经知道这些字母其实是古粟特文字母的变体,但人们久已习惯这一称呼,到现在“鲁尼文古突厥碑铭”的说法仍然很常见。现在我们知道,这种所谓的鲁尼文,是7~10世纪突厥、回鹘、黠戛斯等族使用的音素与音节混合型拼音文字,字母一般认为有38~40个,大部分源于阿拉米字母,直接来自粟特文字母。与常见的粟特文字母不同的是,由于书写工具和铭刻而造成字母书写的变化,如线条僵硬、劲直,这也是人们最初没有把这些铭刻文字与粟特文字母联系起来的原因。
如果没有突厥三大碑的发现,那些奇异的铭刻文字的解读也许仍然处于蒙昧阶段,甚至仍然迷失于错误的方向。19世纪早期在南西伯利亚发现了一些刻有同样文字的石柱,尽管风化严重,但显然揭示了一种未知的草原文化。这首先引起了探险家的兴趣。据说最早发现鄂尔浑碑铭的是芬兰人A.Geikel,他1890年来到蒙古鄂尔浑河东岸和硕柴达木(Khoshoo-Tsaydam)地方,发现了两座巨型的、刻有不认识文字的石碑(即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另有一种说法,1889年夏天,俄国学者雅德林采夫(N.Yadrintsev)就发现了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最早解读古突厥文的丹麦学者汤姆森(Vilhelm Thomsen),就是依据了Geikel于1892年在赫尔辛基出版的有关报告。
汤姆森(1842-1927)是哥本哈根大学的比较语言学教授,他此前已经学习和研究了数十种欧亚语言和文字,他的有关古俄罗斯语言文化与北欧关系的研究,在俄罗斯以外的欧洲学界有很大的影响。偶然的机会下,汤姆森接触到Geikel的报告,就着力解读这些古文字。首先,他确定了铭刻文字的书写和阅读方向,不是由左而右,而是如中文一样自右而左。其次他清点了字母的数目,并确认这是不见于史籍记录的古老文字。最后,他开始解读和辨认单词,第一个被读出的单词是“天”(tengri),后来这被看成一个神秘的巧合。1893年12月15日晚间,汤姆森向丹麦皇家科学组织提交了一篇寥寥数页的论文来报告他的发现,后来人们把这个时间,称作“突厥再生”(Rebirth of the Turks)的时刻。在汤姆森完成这一伟大工作的同时而稍晚,俄罗斯学者拉德洛夫(W. Radloff)也独立抵达了几乎同一个目标。古突厥文的解读和古突厥史的重建,使近代突厥学的建立成为可能。三年后汤姆森的名著《鄂尔浑碑铭译解》(Deciphered Orkhon Inscriptions)出版,标志着突厥学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暾欲谷碑就是在突厥文刚刚解读、突厥学正在建立的时候,于1897年,由克莱门茨(E.L.Klements)率领的俄国探险队发现的。虽然位于土拉河流域,但由于立碑时间与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相近,内容也基本相关(暾欲谷是毗伽可汗的岳父),所以被一并纳入鄂尔浑碑铭中研究,甚至被称为鄂尔浑碑铭。幸运的是,和阙特勤、毗伽可汗一样,暾欲谷碑的主人暾欲谷,在中国唐代史籍里有不少地方提到,这对于学者解读和研究古突厥碑文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由于此碑的出现,有很多学者相信暾欲谷与史籍中另一个突厥要人“阿史德元珍”,可能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的用名。中国学者对古突厥的解读基本不曾发挥作用,但是借助欧洲学者的转写、翻译,一些中国学者利用中国唐代文献加入了对突厥碑铭的研究,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可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近代以来的中国学者,还没有人能够亲身远赴漠北拜访三大碑。现在我们获得了这样的机会,其激动与兴奋就可想而知了。
2004年8月5日清晨9点(蒙古实行夏时制,9点即中国8点),我们就是在这样一种激动与兴奋的心情中上车,溯土拉河东行,前往暾欲谷碑所在的草原。全体队员加上蒙古国立大学的钢巴特尔和博物馆的一个小伙子,分乘两辆俄国“普洛冈”越野型中巴车(这两辆车外加一辆三菱中巴,就成为后来我们西征哈拉和林的全部运载工具)。土拉河蜿蜒西流,河谷里成片成片分布着白桦和白杨。暾欲谷碑位于乌兰巴托以东60公里的巴彦楚克图地方,属于土拉河河谷地带,西距鄂尔浑河东岸的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460公里。上午10点多,我们来到一片开阔的青翠草原上,远处零星地分布几座毡包,更远处在如波起伏的草地上,有羊群和牛群。汽车停在一处铁栅栏围起来的很大的略有缓坡的方形台地上,这里就是暾欲谷碑的所在。
和报告中所见的情况接近,暾欲谷碑立于一片开阔的草原缓坡上,一大一小,都基本完好。两碑的西面,有青砖地基,可见当年本有大型地面建筑。周围零乱地堆放着石头和石像。栅栏范围内的西南角,有明显发掘大坑的地方,散乱地堆放着原来应是树立成石穴或石室的六块大石板,石板的一面有线雕的宝相花图案。两碑的东面,在铁栅栏以外,有数百块石条排列成的一条数百米的长线,向东方的草地伸出。这种形式的突厥墓葬在中国境内似乎尚未发现,但在蒙古境内还有很多。8月12日上午我们在中央省忽斯台国家公园(Khustai National Park)内土拉河北岸翁哥特山(Ongot Uul)的东麓,参观一处突厥古墓葬,也见到同样的石头排列的长线。鄂尔浑碑铭里提到balbal,学者们认为即是《北史》提到的“尝杀一人,则立一石,有至千百者”的突厥丧葬制度,名之曰“杀人石”。
中文不同材料对暾欲谷碑的介绍颇有谬失。比如有中文著作介绍暾欲谷两碑,一为1.7米,一为1.6米,实际上到现场一看,那块大碑至少有2.7米高,小碑也不可能低于2米。对两碑碑文的翻译介绍,国内有韩儒林、耿世民和芮传民三种,但基本上是由西文译本再翻译而来。现在通行的英文译本与文法研究,是土耳其学者Talat Tekin在美国出版的《鄂尔浑突厥文法》(A Grammar of Orkhon Turkic),这是代表古突厥文研究的重要作品。
暾欲谷墓地所作的清理发掘,看起来相当草率,地面随地堆放的石像、石条、石板可以证明。已经扰乱了的原墓地诸石刻排列秩序,现在只有根据早年的考察报告才能知道。一部分残破的石雕被搬迁到附近的仓库里,我们还到仓库里仔细观摩。掌握墓地铁栅栏大门钥匙和仓库大门钥匙的,是附近一个牧民家庭,他们家的小男孩远远见到我们的汽车,很主动地骑马跑来开锁,还打开仓库大门。
我们在暾欲谷墓地逗留约两个小时,因要前往曼珠锡林寺,不得不上车离开,前往中央省的省会宗莫德(宗莫德,其实就是康熙三十五年那场著名的昭莫多大捷的战场)。离开暾欲谷碑之前,全体考察队员在大碑东侧合影留念。匆匆而来,匆匆又去,心中实有一种无可言说的怅惘。
见到三大碑中的另外两个大碑,是在8月8日下午。
8日这天中午,我们从布尔干省(Bulgan Aimag)的达欣其楞县(Dashinchilen Sum)附近的哈尔布哈古城(Har Buhyn Balgas)出发,向西翻过一道平缓的山梁,就告别了土拉河,从土拉河流域进入鄂尔浑河流域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急行军,下午3点,抵达鄂吉湖(Ogiy Nuur)畔。从早晨起来,就难得看到太阳,越向西行,云色越重。在鄂吉湖边停车时,开始下雨了。鄂吉湖显得很不安静,风吹雨斜,波澜翻卷。只好在车内生火烧水,照例是泡方便面。3点45分吃完饭,冒雨继续赶路。从鄂吉湖西端折向南行,走了半个小时,到达Chilin Hiyd古城,一般认为这里是突厥毗伽可汗的夏宫,但也有人认为是辽代的招州。从Chilin Hiyd古城向南,在和硕鄂尔浑河东岸行驶一小时,下午5点半,我们来到和硕柴达木(Khoshoo Tsaydam)地方,这里就是我们向往已久的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所在地。
雨越下越大,汽车雨刷在玻璃上划出急促的声音,草原被雨雾遮掩得只剩汽车周围很小的一片。尽管如此,当汽车停下时,我们从车窗向外张望,还是很快就看见了那座黑色大理石石碑。这就是著名的阙特勤碑。风吹雨骤,车外气温只有摄氏10度左右,但是,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冒着大雨冲下汽车,扑到阙特勤碑下。
和暾欲谷墓地一样,阙特勤的墓地也被圈在绿漆铁栅栏之内,被圈起来的墓地面积约有三百平方米。除了大石碑之外,还有很大的石构件,散乱地分布在铁栅栏内外。石碑无疑是墓地现存最主要的遗物,雨水冲刷之中,大碑自有一种略带忧郁的庄严。“故阙特勤之碑”的汉文碑额十分醒目,碑阳的汉文部分也大致可以辨认。碑阳汉文部分,史籍记载是唐玄宗亲自写的。《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开元)二十年,阙特勤死,诏金吾将军张去逸、都官郎中吕向齎玺书入蕃吊祭,并为立碑,上自为碑文,仍立祠庙,刻石为像,四壁画其战阵之状。”唐玄宗写的碑文里有“故制作丰碑”的话,而突厥文碑文里毗伽可汗说自己请求中国皇帝派人来建造永久的石碑和宏伟的建筑物、画上动人的画等等,与史籍基本相合,可见阙特勤的墓地基本上是由唐朝工匠建造和装饰的。现在那些建筑物都已荡然无存,只有那些石构件和地上的青砖,还可以令人略存遐想。对于研究突厥史最有价值的是石碑四面刻写的突厥文。突厥文以毗伽可汗的语气,详述其弟阙特勤的历史功绩,也追溯了突厥汗国衰而复兴的历史。碑文中有一段毗伽可汗自陈丧弟之恸,韩儒林先生用半文言翻译出来,别有意味:“今弟阙特勤死矣,余甚哀之!余目光虽能视,已变如瞽;思想虽有知,已同于聩……泪从眼出,悲从中来!”
在风雨和寒冷中告别阙特勤碑,向南约一公里的地方,就是毗伽可汗墓地。毗伽可汗碑早受雷击而碎裂,所以我们过去并没有见到完整的全碑照片。2001年土耳其与蒙古联合考古队在这里作了细致发掘,发现大量珍贵的文物,特别是发现多件金银器物。据说,最令人震惊的文物是一件金冠,冠上有一只金鸟。这个带鸟的金冠,是否与阙特勤头像带鸟形饰物的冠有关呢?这还有待研究。这个头像已经从阙特勤墓地搬到乌兰巴托的国立蒙古历史博物馆陈列。从毗伽可汗墓地出土的文物,现在都送到土尔其去作修复和研究,我们也没有见过照片,只在网上读过简短的报道。毗伽可汗碑碎裂的碑身,都被移到附近的仓库里重新拼接,原碑所在的地方,也就是毗伽可汗的墓地,发掘之后都回填了。站在回填了的墓地上,看着新鲜的黄土被雨水敲打出一个个泥窝,不禁有一种“昔人已乘黄鹤去”的感慨。
从毗伽可汗墓地来到附近的仓库,首先看到的是被重新拼接起来的高耸的毗伽可汗碑。由于碑身碎裂严重,现在被拼接起来的碑身并不完整,特别是许多刻有文字的表层严重残损,保存情况与阙特勤碑比起来就差得多了。不过,对我们而言,看到一座树立起来而不是碎裂在地的毗伽可汗碑,仍然是相当幸运的。史书记载,毗伽可汗死,唐玄宗“诏宗正卿李诠往申吊祭,并册立伊然,为立碑庙,仍令史官起居舍人李融为其碑文”。毗伽可汗碑也是唐朝工匠建造的,碑阳的汉文部分由李融撰文,现在可以识读的文字已经不多。毗伽碑的突厥文部分,和阙特勤碑一样,是毗伽可汗与阙特勤的侄儿药利特勤所写。
仓库中还堆放着从阙特勤墓地及毗伽可汗墓地搬来的大量石像、石板等物。根据2001年发掘前的报告,这两处墓地都有暾欲谷墓地前那种长列石像,毗伽可汗墓地前还有四座较大的石雕人像。可惜原有布局已经不复存在了,对于研究突厥墓葬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就在我们即将离开仓库的时候,堆放在仓库一角的、出自阙特勤墓地的石板上的浮雕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经过多人共同观察,我们认定这个浮雕与中国近年出土的粟特人墓葬中所见祆教祭司图像相同。这真是令人兴奋的发现。据蒙古历史博物馆馆长敖其尔先生说,蒙古境内发现的相同浮雕,一共有三处。
在这里参观一个半小时后,下午7点,为保证天黑前到达哈拉和林,我们依依不舍地告别这两座显然注定要继续成为我们关注对象的突厥古碑,启程向南直奔哈拉和林。雨停了,天慢慢晴起来。鄂尔浑河谷草原是如此美好,我们找不到适当的词句来形容她。晚7点40分,前方远远看见了哈拉和林。和林背后那一脉青山,就是著名的杭爱山(燕然山)了。

③ 有谁知道成吉思汗陵途中导游讲解词都讲什么

成吉思汗陵 (英Genghis Khan)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规模不算大,占地约5.5公顷,但颇有特色。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距东胜区70公里。 蒙古族盛行“密葬”,所以真正的成吉思汗陵究竟在何处始终是个谜。现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经过多次迁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县的塔尔寺迁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头市185公里,这里绿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壮丽景色。成吉思汗陵现在已经成为内蒙古的一处主要旅游景点。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内的巴音昌呼格草原,是历史伟人、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象征。它以优美的草原环境,神秘的人文景观显示着草原帝王陵的雄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5A级旅游景区。成吉思汗祭祀,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依托于成吉思汗陵发展起来的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控制面积80平方公里,是一个集景点观光、餐饮住宿、民俗展示、民族歌舞表演为一体。在这里你不仅可以领略到独具特色的蒙古族历史文化,还可以感受到达尔扈特人庄严神秘的祭奠,走访具有古老风格的蒙古族民俗村,还可以参加如梦如幻的草原篝火晚会,参观精彩激烈的那达慕大会,欣赏极具民族特色的《鄂尔多斯婚礼》和以成吉思汗文化和蒙古族文化为主题的大型民族舞台剧《成吉思汗大典》和《永远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1162年出生于蒙古部乞颜孛儿只斤氏的一个贵族家庭。经过多年征战,铁木真统一了漠北草原各部。1206年,他建立大蒙古国,尊号“成吉思汗”,蒙语意为“像大海一样伟大的领袖”。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征讨西夏时死于军中,时年65岁。如今,西方

成吉思汗陵的主体是由三个蒙古包式的宫殿一字排开构成。三个殿之间有走廊连接,在三个蒙古包式宫殿的圆顶上。金黄色的琉璃瓦在灿 烂的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圆顶
成吉思汗陵内部
上部有用蓝色琉璃瓦砌成的云头花, 即是蒙古民族所崇尚的颜色和图案。

中间正殿高达26米,平面呈八角形,重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房檐则为蓝色琉璃瓦;东西两殿为不等边八角形单檐蒙古包式穹庐顶,亦覆以黄色琉璃瓦,高23米,整个陵园的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极显蒙古民族独特的艺术风格。

正殿正中摆放成吉思汗的雕像,高5米,身着盔甲战袍,腰佩宝剑,相貌英武,端坐在大殿中央。塑像背后的弧形背景是“四大汗国”疆图,标示着700多年前成吉思汗统率大军南进中原,西进中亚和欧洲的显赫战绩。后殿为寝宫,安放四个黄缎罩着的灵包, 包内分别供奉成吉思汗和他的三位夫人的灵枢,灵包的前面摆着一个大供台,台上放置着香炉和酥油灯。这里还摆放成吉思汗生前用过的马鞍等珍贵文物。

东殿安放着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元世祖忽必烈之父)及其夫人的灵柩。自窝阔台及其长子之后,蒙古族皇帝都是拖雷的子孙,所以其地位极为显赫。

西殿供奉着象征着九员大将的九面旗帜和“苏勒定”。苏勒定即为大旗上的铁矛头,成吉思汗南征北战中,用它指挥过千军万马,传说成吉思汗死后,其灵魂便附在其上,因此在蒙古人民的心目中,苏勒定是十分神圣的。

在正殿的东西廊中有大型壁画。主要描绘了成吉思汗出生、遇难、西征、东征、统一蒙古各部等重大事件。壁画还表现了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统一中国,定都北京,于公元1271年正式改国号为元,并追封成吉思汗为元太祖的盛况。

这里最热闹、最隆重的日子,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七;这一天是成吉思汗建立不朽战功的日子,要举行隆重的祭奠“苏勒定”大会。

成吉思汗陵之最1、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是世界上最大的蒙古历史文化旅游景区。

2、天骄大营中的“天下第一包”是世界上最大的蒙古包。

3、气壮山河是世界上最具蒙古特色的“山”字型门景。

4、铁马金帐是世界上唯一再现成吉思汗铁骑的大型军阵。

5、亚欧版图是世界上最大的展示蒙古帝国横跨亚欧的疆域图。

6、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收藏、展示、研究蒙古历史文化的博物馆。

7、长达206米的《蒙古历史长卷》油画是世界上最长的油画。

8、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以蒙古文字(汗)为造型的建筑。

9、达尔扈特人是世界上唯一近八百年来世代祭祀成吉思汗的守陵人。

10、成吉思汗陵是世界上唯一保留祭祀文化最完整的成吉思汗祭祀场所。

2011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景区

④ 内蒙古博物馆建筑简介

内蒙古博物馆抄,坐落在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中心,成立于1957年5月1日,是全区唯一的自治区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博物馆。全馆建筑面积15000余平方米,展厅面积7000平方米。
内蒙古博物馆的展厅大楼造型别致,极具民族特色。楼顶塑有凌空奔驰的骏马,象征着内蒙古的吉祥与腾飞,该建筑从建成之日起就成为自治区首府标志性建筑之一。

⑤ 鄂尔多斯博物馆的展厅分布


鄂尔多斯博物馆开馆期间将隆重推出《鄂尔多斯古生物展》、《农耕、畜版牧·碰撞、交权融——鄂尔多斯通史陈列》、《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鄂尔多斯发展成就展》等常规展览,并引进了数个国内外高水准的专题展览。
五号展厅《鄂尔多斯通史展》;三号展厅《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二号展厅《鄂尔多斯古生物展》;2个临时展厅。

⑥ 关于内蒙古博物馆简介

内蒙古博物院简介
内蒙古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东二环与新华东街交汇处西北侧,与内蒙古乌兰恰特建筑毗邻,主体建筑面积5万余平方米,造型独特,设备先进,由陈列展厅区、文物库房区、观众服务区、业务科研区及多功能厅等各部分组成。博物院集合了强烈的现代元素、地域表征与民族特色,是浓缩了中国北方亿万年来生态变迁史与草原文明发展史的一部“网络全书”,也是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内蒙古博物院立足自治区丰厚的古生物化石、现生生物、历史文物、民族文物等资源优势,以“草原文化”为主题思想贯穿全部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形成“草原文化系列展览”,分布于博物院三个层面展厅,计为14个陈列,并在注重观众流线的前提下构建层区风格统一和逐层步步升高的感观态势。其中,二层“远古世界”、“高原壮阔”、“地下宝藏”、“飞天神舟”四个基本陈列介绍草原文化的生成之地,景物交融,栩栩如生;三层“草原雄风”、“草原天骄”、“草原风情”、“草原烽火”四个基本陈列以板块串珠形式展示草原文化从古代——近代——现代的纵向发展线条,简明生动,通俗易懂;四层“草原日出”、“风云骑士”、“草原服饰”、“苍穹旋律”、“草原华章”、“古道遗珍”六个专题陈列以亮点聚焦方式呈现草原文化六大精彩之处,清新庄重,雅俗共赏。陈列多方位、多角度,纵横交错,点面结合,从宏观到微观系统描述了内蒙古的完整形象,个性鲜明,引人入胜。
内蒙古博物院同时集中表现了自治区六十年来文博事业的发展成果。其内部设施实现智能信息化,安防预警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文物管理网络系统装备先进;文物库房、文物养护中心、古今生物标本修复室、陈列展览制作室、技术资料信息中心、学术研究室、青少年活动中心、行政办公室、大型多媒体会议室等功能优化齐全,尤其注重在观众区提供各种人性化服务和文博产业化服务,将内蒙古博物院打造成为社会大众教育、鉴赏、休闲、娱乐的高品位公共场所。
二层四个基本陈列
1、远古世界:内蒙古自然古生物化石陈列,展示自三十亿年前到一万年前起落恢宏的内蒙古远古生态环境巨大变迁,尤其突出中生代恐龙和第三纪、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标本,不负内蒙古“化石之乡”的美誉。
2、高原壮阔:内蒙古自然现生生物陈列,展出现今生存于内蒙古的动物与植物标本,以东部森林、中部草原、西部戈壁沙漠的典型环境生物为闪光点,引领观众走进内蒙古独特的自然生态世界。
3、地下宝藏:内蒙古地质矿产标本陈列,展出内蒙古盛产的各类贵重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和建筑材料等标本,呈现内蒙古丰富的地质矿产资源。
4、飞天神舟:以内蒙古为基础的大型中国航天科技陈列,展示共和国航天史、航天成就和内蒙古人民对中国航天事业的巨大贡献,激发人们探索宇宙太空,发扬草原开放人文精神的情感。
三层四个基本陈列
1、草原烽火:内蒙古现代革命斗争史陈列,展出自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内蒙古的社会状况和革命文物,重点表现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仆后继,英勇悲壮又具民族特色的革命斗争史。
2、草原风情:内蒙古近代民族风情陈列,展出近数百年来生活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满、回、朝鲜、汉等八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艺术、风尚礼仪、宗教信仰等风俗,积极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3、草原天骄:古代蒙古族通史陈列,以成吉思汗和大元王朝为亮点,根据从蒙古族起源到蒙元时代再到明清时期近千年的完整脉络,表现蒙古民族的聪明才智、辉煌创造和波澜壮阔的历史,是最具世界关注性的特色展览。
4、草原雄风:内蒙古古代民族史陈列,展出草原先民、东胡、匈奴、鲜卑、突厥、契丹等古代民族的文物精品,其中突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和辽文化的历史,娓娓讲述草原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与辉煌历程。
四层专题陈列正在更新中
1、草原日出:内蒙古新石器时代文物专题陈列,展示中国古代北方草原先民新石器时代的农耕、狩猎、制陶、琢玉、居住、饮食、服饰、婚育、丧葬、文化、宗教和社会组织等内容,表现草原文明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2、风云骑士:内蒙古古代鞍马文物专题陈列,展现中国古代北方草原游牧民族驯养的马种、马具、马的牧放驯养、马对中原经济文化的影响以及历代骑兵兵器等内容,充分体现北方草原民族的智慧与创造和马背民族的英雄气概。
3、草原服饰:内蒙古古代服饰文物专题陈列,用跳跃串珠式方法反映北方草原民族和森林民族特有的服饰风格,表现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审美价值取向。
4、苍穹旋律:内蒙古古今歌舞艺术专题陈列,反映北方草原数千年生生不息的歌舞传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具风采的民族艺术创造力,可与观众直接互动,极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5、草原华章:内蒙古古代文化美术文物专题陈列,展现新石器时代至清代数千年来北方草原民族的岩画、碑石、石雕等文物,体现北方草原民族思想文化创造中的特有风格。
6、古道遗珍:内蒙古古代草原丝绸之路文物专题陈列,展示自战国时期至清代二千余年间从中原传入草原的文物、西方传入草原的文物、受东西方影响产生的草原文物精品,反映中国北方草原民族的开放意识和在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中的重大作用。

⑦ 蒙古有什么文化遗产啊

蒙古国文化遗产之一——博格达汗宫博物馆
博格达汗宫位于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市南郊的博格达汗山下,是蒙古国最高宗教领袖八世博格达·哲布尊丹巴居住和进行政教活动的场所。博格达汗宫始建于 1893年,采用蒙藏文化风格与中国古代建筑相结合的方式建成,代表了当时建筑科学技术的水平,在蒙古国的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是蒙古国最重要的历史古迹之一。1924年,博格达汗宫改建成国家博物馆,收藏博格达汗使用过的生活物品、宗教法器和17至20世纪部分蒙古国的传统绘画等珍贵文物。
蒙古族文化遗产——呼麦
“呼麦”,又名“浩林·潮尔”,是蒙古族复音唱法潮尔(chor)的高超演唱形式,是一种“喉音”艺术。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音,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声的高因声部,获得无比美妙的声音效果。

有关呼麦的产生,蒙古人有一奇特说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动,见河汊分流,瀑布飞泻,山鸣谷应,动人心魄,声闻数十里,便加以模仿,遂产生了呼麦。新疆阿尔泰山区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麦流传。呼麦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别丰富。大体说来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咏唱美丽的自然风光,诸如《阿尔泰山颂》、《额布河流水》之类;二是表现和模拟野生动物的可爱形象,如《布谷鸟》、《黑走熊》之类,保留着山林狩猪文化时期的音乐遗存;三是赞美骏马和草原,如《四岁的海骝马》等。从其音乐风格来说,呼麦以短调音乐为主,但也能演唱些简短的长调歌曲,此类曲目并不多。从呼麦产生的传说,以及曲目的题材内容来看,“喉音”这一演唱形式,当是蒙古山林狩猎文化时期的优秀文化遗产。
蒙古族优秀文化遗产--蒙医药
自古以来,蒙古族人民过着逐水草而游牧、狩猎的生活,在常年与寒冷、潮湿、风雪等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斗争中,不断积累了医疗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藏医及印度医学部分基础理论,并结合当地民间疗法和西医知识形成了独特的民族医学。蒙药业是内蒙古自治区制药工业的优势产业,蒙药是我国传统医药中具有民族特色、深受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欢迎、疗效独特的天然药品。
蒙医用药范围很广,包括植物、动物、矿物及化学制品,但绝大部分还是取自野生植物。近40年来,自治区组织过对蒙药植物的物种及分类、地理分布、生态环境、蕴藏量、传统用药经验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对采集的大量蒙药植物标本整理鉴定,确定蒙药植物品种945种,其中中蒙医兼用药材732种,蒙医专用药材87种,动物药与矿物药250种,总共达1195种。这些植物大多生存在对生物来说是极端的环境(如高寒、干旱)中,而在极端环境下的植物通常会以代谢途径产生一些特殊的物质,增强自身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保持物种的延续。据统计分析,这些生存在极端环境中的药用植物多具有滋补强壮、活血通络、增强机体耐缺氧、抗疲劳、抗衰老能力,由于游牧民族的特点和极端环境中植物的独特功能,蒙药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一些与其他民族植物药不同的特点,具有蒙古高原的气息和特色。例如:中医药理论认为红花具有活血化瘀、通经破血的功效。而蒙医药理论认为红花有清热解毒、凉血清心的作用。特别是蒙古高原生长的独特蒙药材,在治疗乙型肝炎、呼吸系统及老年病、癌症等疑难病方面疗效显著,毒副作用小,费用低。中医用药材与蒙医用药材之间有交叉,但由于药物理论体系的不同,同一种药材在不同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了不同的功效。数百年来,蒙医药作为蒙古族和北方少数民族防治疾病的主要手段,对保障民族健康和繁衍起着重要作用。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民歌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和中国、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荣列榜中。“蒙古族长调民歌”是中国第一次与外国联合,就同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项目。

在蒙古族形成时期,长调民歌就已存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草原、与蒙古民族游牧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承载着蒙古民族的历史,是蒙古民族生产生活和精神性格的标志性展示。蒙古族长调民歌也是一种跨境分布的文化。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和蒙古国是蒙古族长调民歌最主要的文化分布区。

蒙古族长调蒙古语称“乌日图道”,意即长歌,它的特点为字少腔长、高亢悠远、舒缓自由,宜于叙事,又长于抒情;歌词一般为上、下各两句,内容绝大多数是描写草原、骏马、骆驼、牛羊、蓝天、白云、江河、湖泊等。蒙古族长调以鲜明的游牧文化特征和独特的演唱形式讲述着蒙古民族对历史文化、人文习俗、道德、哲学和艺术的感悟,所以被称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11月28日,文化部长孙家正表示:中国和蒙古国共同将“蒙古族长调民歌”成功申报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在未来的10年里,两国将在蒙古族长调民歌保护方面进行合作,共同协调采取保护措施,把保护工作做得更好。孙家正指出,尽管中国和蒙古国根据本国实际,对其进行了力所能及的保护,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长调民歌整体衰微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对长调民歌所采取的局部、分割或零散的保护方式远远不能应对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与冲击。中国方面提出了与蒙古国联合,共同将蒙古族长调民歌申报“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国政府积极回应了中国方面的建议。中蒙两国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就联合申报事宜,进行了多次不同层次的沟通、协商、考察以及联合文本的制作等一系列工作,终于在联合国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了繁重而紧张的申报工作。孙家正表示,今后两国将在蒙古族长调民歌的田野调查、研究、保护方法、保护措施等方面,进行密切和有效的联合行动。2006年5月,蒙古族长调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⑧ 内蒙古有没有非常有特色的民族博物馆有哪些

内蒙古有着非常多的民族博物馆,其中盛乐博物馆就是一个以北魏鲜卑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还有昭君文化博物院,不仅记载着单于和昭君的爱情故事,还有匈奴历史文化,当然秦汉时期的历史资料在这里也有大量的记载,但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是一个讲述游牧文明的民族博物馆,它依托在一所内蒙古的大学中,就是内蒙古民族博物馆。

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只需简单登记便可参观,这是我非常喜欢内蒙古大学的一个原因,她开放、包容,她的校史馆也是免费开放的,不过已经搬到南区了,我这里是北区。

我可能创了一个参观博物馆用时最短的纪录!有时间一定再补上!

有一位驴友跟我说过旅游要做到“除了照片什么都不带走,除了脚印什么都不留下!”,我一直谨记!与君共勉!

⑨ 七个主题广场,四大主题公园,三大博物馆,六大文化建筑是什么

康巴什新区文化艺术长廊
康巴什新区文化艺术长廊,是新区南北景观中心轴线,长2.5公里、宽200米,形成了一个开放通透、特色鲜明的旅游核心区。长廊以体现不同草原文化特色广场构成,与南部的乌兰木伦景观湖动态水轴遥相呼应。长廊两边是鄂尔多斯标志性几大文化建筑和大型购物商场、酒店、行政办公区。长廊景点包括成吉思汗广场、双驹广场、太阳广场、休闲绿地、蒙古象棋广场、亚洲雕塑艺术主题公园等,为康巴什新区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迷人的景色。
成吉思汗广场
历史伟人成吉思汗与鄂尔多斯有着密不可分的眷恋。为纪念伟人而建立的成吉思汗广场位于康巴什新区市政大楼前,是康巴什新区景观中轴线的核心部分。广场上耸立的气势恢宏的四组群雕“海纳百川”、“一代天骄”、“闻名世界”、“草原母亲”,高达16米,全部用青铜浇筑而成,成为康巴什新区标志性雕塑群。群雕再现了成吉思汗戎马生涯与丰功伟绩,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为崛起的新城注入了深厚的内涵。
双驹广场
成吉思汗两匹神骏,伴随着动听的故事和民歌,以转世的形式世代在鄂尔多斯草原上传承,成为鄂尔多斯人民的精神偶像。双驹广场,以成吉思汗两匹骏马为文化元素,紧靠成吉思汗广场,成为成吉思汗广场的延伸。广场上的凌空腾飞、搏击争胜的双骏青铜雕塑,高15米,与成吉思汗广场上的群雕相辉映,寓意鄂尔多斯人民奋进的精神风貌,成为鄂尔多斯奔向美好未来的象征。
太阳广场
映着初升的太阳崛起的草原新城康巴什,是鄂尔多斯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缩影。这座美丽的城市设计理念为“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其街道以太阳广场为核心,延伸至四面八方,寓意灿烂的阳光。太阳广场位于新城中轴景观线中央,广场上的八条放射形回廊像是光芒四射的太阳光线,映照大地,成为鄂尔多斯草原蒸蒸日上、繁荣昌盛的吉祥祝福。
蒙古象棋广场
蒙古象棋与国际象棋非常像似,世界上具有广泛影响。蒙古象棋广场占地5万平方米,建立在人防工程顶部。人防工程的通风、采光口上放置用青铜铸造的32个蒙古象棋雕塑棋子。广场中心共享大厅建有点将台,局部节点设置可供游客参与活动的棋盘景观。蒙古象棋广场围绕鄂尔多斯历史文化特点,形成了东西对称、南北纵深递进的景观布局,体现了马背民族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草原情广场
古老神奇的鄂尔多斯,保留着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特点和传统民俗风情。以“草原之歌”为设计主题的草原情广场占地15.98万平方米,展现了鄂尔多斯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自然风景,热情浓烈的人文和多彩的民族风情。整个广场以“奶茶飘香”、“美酒迎宾”、“查干萨日”(过年)、“勒勒车”、“草原生活”系列等14组雕塑再现鄂尔多斯蒙古族风俗生活场景,民族民间习俗和节庆动,成为绚丽多彩的草原风情画卷。
巨力美食广场
位于康巴什新区中心地带的巨力美食广场,是集餐饮、文化娱乐、旅游购物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接待中心,总建筑面积4.41万平方米,共六层。巨力美食广场典雅时尚、整洁舒适,目前有162个商铺进行营业,为游客提供各地风味特色饮食,蒙古民族特色旅游纪念品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服务项目。同时这里设有功能完善的康巴什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尽情为游客全方位服务。
视界广场
视界广场,是康巴什新区构思巧妙、设计新颖的休闲广场,占地15.9公顷。广场形状为圆形,广场中心建有主题雕塑《视界》,雕塑借用“眼睛”的造型,配以喷泉,喻意“慧眼看世界”。广场周边有配套的景观灯柱,通过烘托鄂尔多斯之眼看世界的理念,提升了鄂尔多斯国际会展中心周边的环境氛围,表达望远世界的深远内涵。
亚洲雕塑艺术主题公园
以“吉祥草原、祝福亚洲”为主题的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于2009年8月在鄂尔多斯隆重举行。亚洲雕塑艺术主题公园是为纪念本届亚洲艺术节而建,总面积43公顷。园内建有亚洲文化部长圆桌会议倡议纪念釜1尊,代表与会亚洲国家雕塑作品23尊,鄂尔多斯青铜文物放大雕塑36座,2010年,公园又陆续引进来自欧洲、美洲、亚洲等15个国家及国内知名雕塑家的雕塑30尊。现共有雕塑90尊,雕塑作品异彩纷呈,魅力无限,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深情厚谊。
康巴什中心公园
康巴什中心公园地处康巴什城区中心,以康巴什新区鄂尔多斯国际会展中心为背景,利用自然环境建立的休闲公园。公园占地30公顷,以山地为主。中心公园包括空间特色区、植物特色区及六大景区。六大景区包括玫瑰广场、会展广场、会展空间、引种驯化区、山顶眺望园、宿根花卉区。公园设计突出生态和以人为本的理念,打造高品位的城市中心开放性主题公园,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休闲放松的世外花园。
鄂尔多斯婚庆文化园
鄂尔多斯婚庆文化园,是以展示传统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为主线的体验式主题公园,公园总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由13组展示鄂尔多斯婚礼场景的大型雕塑配以中外婚俗礼仪典故雕塑,结婚一周年至八十周年纪念名称雕塑组成,雕塑全都以真人1:1.5的比例铸造。鄂尔多斯婚庆文化园以鄂尔多斯婚礼文化为元素,以爱情旅游、爱情纪念、爱情教育为主要产业方向,同时也为新婚伴侣提供鄂尔多斯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婚礼配套服务,是集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建设的爱情主题公园和幸福产业基地。
民族团结主题公园
民族团结主题公园位于康巴什北区、成吉思汗广场中心景观轴线延伸线北端,占地面积293.34公顷。公园以生态为基础、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手段、以休闲为载体的设计理念,建设有多彩中华和草原风情两大文化景观区域,园区整体布局依山造势、因地造型。核心景观区包括民族团结门、民族团结广场、民族团结路、民族团结塔、江南水乡、北方院落、藏式酒店、福建土楼、科技馆、草原之梦主题营地等十余处特色景观节点。民族团结广场建设有为天安门广场专门制作的56根高13.6米的民族团结柱,寓意平等、团结、和谐的56个民族、13.6亿人民共同支撑起伟大的中华大地。
鄂尔多斯国际会展中心
鄂尔多斯国际会展中心由会议中心和展厅两部分组成。造型设计融入了草原文化的符号和元素,入口会堂是个蒙古包造型,后面的大会堂和3个大展厅是马鞍造型。会展中心总建筑面积4.75万平方米。其中会议中心建筑面积3.15万 平方米,包括容纳900人的多功能会议厅、300人的报告厅、29间中小型会议室及可容纳108个车位的地下停车场,三个等面积的展厅面积1.59万平方米。会展中心是国内外各类大中型会议、演出及展会举办地。
鄂尔多斯新闻中心
鄂尔多斯新闻中心简约的横竖建筑线条体现了新闻业的真实与理性,中央“新闻眼”造型凝聚了新闻建筑固有的精神价值。新闻中心占地面积1.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42万平方米,总高度41.8m,地下一层、地上八层的大型综合办公建筑。大厦包括鄂尔多斯日报社、鄂尔多斯电视台、鄂尔多斯广播电台、共享区及地下附属用房共五个功能单元。是集开放性、综合性,多功能、信息化为一体的现代化新闻大厦,包含了6个演播厅、18个录音室及其相关配套的制作间、采编室,是传播鄂尔多斯文明、文化的重要窗口。
鄂尔多斯大剧院
鄂尔多斯大剧院建筑体现了鄂尔多斯蒙古族男女头饰造型,由歌剧院和音乐厅两个圆型建筑组成,之间以象征男士帽子飘带的连续曲墙相连接。大剧院占地面积2.2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4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4.4米。内设置1408座位的综合剧场,716个座位的音乐厅以及数字电影厅、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附属服务设施,是一座集剧场、音乐厅、影视文化及办公为一体,地下一层、地上三层的大型综合性建筑。建筑线条流畅而富于动感,彰显了鄂尔多斯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整体设计新颖,民族特点突出,功能布局和设施设备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鄂尔多斯文化艺术中心
鄂尔多斯文化艺术中心建筑以“天圆地方”为设计理念,建筑上部乳白色的轻盈变形体象征着天空、白云、空气、水和乳汁;下部浮动的方形象征着草原和大地。方与圆的结合体现人与自然的对话和宇宙模型的对应。文化艺术中心占地面积2.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23万平方米,总高度35.67米,是一座集文化活动、娱乐休闲及办公为一体,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的大型综合性建筑。文化艺术中心是鄂尔多斯群众文化活动中心。内设有多功能厅、剧场、排练厅、展览厅,展厅内展出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等大型展览,成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活动场所。
鄂尔多斯博物馆
鄂尔多斯博物馆是集文物收藏、展示及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4.12万平方米,总高度39.8米。 建筑似一块巨大的饱经风雨磨砺侵蚀的磐石,象征着鄂尔多斯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寓意着鄂尔多斯古老沧桑和充满生机的草原文明。建筑特有的古铜色金属外表,记录着以鄂尔多斯青铜器为代表的中国北方早期畜牧文明,展现了鄂尔多斯开创未来的创新精神。鄂尔多斯古生物展、鄂尔多斯通史展、鄂尔多斯蒙古族历史文化展等专题展览,以精美的展品和新颖的陈列手段,向世人展示鄂尔多斯地区的自然沧桑变幻,人类社会漫漫历程,中华文明史的跌宕起伏和北方草原文明史的恢宏印迹。
鄂尔多斯图书馆
蒙古族世界三大经典巨著《蒙古秘史》、《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的后两个出自鄂尔多斯。以三大巨著为主体造型的鄂尔多斯图书馆,体现了浓厚的书香文化特色,展现了鄂尔多斯文化的源远流长。图书馆总建筑面积4.14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八层,总高度39.2米,阅读席位2300个,信息点5300个,是一座集阅读、收藏、研究、交流、休闲为一体的文化活动场所。馆内设置普通文献信息服务区、电子资源服务区、特色文献资源服务区、影视音乐报告资源服务区、特殊人群阅览区、读者休闲消费服务区、书店等功能区,是一座环境优雅、安静怡人的国家地市级一级公共图书馆。
乌兰木伦景观湖区
乌兰木伦景观湖区是集水上娱乐、群众文艺、特色餐饮、水域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娱乐活动和旅游景区,是鄂尔多斯市重要公务、旅游接待基地。乌兰木伦河流经市区河段约11公里,最宽处达1000米,最窄处为250米,河道面积约为3.2平方公里,由5座跨湖大桥连接南北两岸。景点包括音乐喷泉广场、群马雕塑、水上娱乐区、六段仿古石窟、(3200)米长雕塑壁画艺术走廊、草原美术文化公园、景观湖南岸瀑布、景观餐厅、儿童娱乐广场、地方小吃广场、蒙元文化长廊。是康巴什新区休闲、旅游和娱乐的首选之地。
鄂尔多斯国际赛车城
鄂尔多斯国际赛车城占地面积106公顷,赛道长3.751公里,是中国第一条山地汽车场地赛道,也是中国西部地区首条国际汽联标准二级赛道,可承办除一级方程式赛车、纳斯卡赛车外的全部卡丁车、摩托车、房车、方程式场地或越野赛事等,目前已成功举办世界超级联盟方程式鄂尔多斯站、中国房车锦标赛、全国摩托车锦标赛等多项国际国内赛事。赛车场内同时配套建设有汽车博物馆、汽车综合服务区等功能场馆,形成涵盖汽车贸易、汽车运动、汽车会展、教育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汽车产业园区。
千亭山风景区
千亭山风景区位于康巴什北区北部的统筹城乡园内,占地约8平方公里。以康巴什新区规划理念为指导思想,体现康巴什北区城市后花园的区域定位,以“亭文化”和“宫殿文化”为主题。将亭看做中华建筑的灵魂,以建筑文化、地域版图、民族融合、书法楹联、文学作品线索为五大文化规划线索。风景区体现了我国不同时代亭廊建筑风格、风貌,达到依山造亭、与景相融、浑然一体的目的。合理利用原生态环境,应势而建,尽量保留了园区内的水域及周围自然生态林地、山丘等原始地形地貌,形成山水一体、和谐统一的风格。千亭山风景区,为宜居、宜业、宜商、宜学的康巴什新区统筹城乡精品移民园区增添优美的景色与幽雅的环境。

⑩ 内蒙古科尔沁博物馆的建筑布局

2003年10月迁入新址,并更名为科尔沁博物馆。该馆是通辽市2001年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她坐北朝南矗立在通辽市文化体育广场,东西长120米,南北宽42米,地下一层,地面四层,局部高度31米,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整体设计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天园地方理念,正立面顶端造型为一轮弯弓,象征着科尔沁蒙古人的称谓。外墙用天然芝麻白花岗岩和深灰色玻璃幕进行装饰,既富有民族特色,又充满现代气息。
新馆地下一层分三个独立区:中间地下室为人防工程,面积1600平方米,开发利用为文物库房;东西两侧地下室各1600平方米,可开发利用为超市或图书批发市场、文物工艺品交易市场等;地面一层为3000平方米的会展中心大厅和各120平方米的10个旗县市区厅,可举办各类大型展览和接待各种贸易洽谈会;二、三层设计了六个文物展厅,总面积4800平方米。根据我市科尔沁蒙古族人口147万,占自治区蒙古族人口三分之一的特点和馆藏文物1万多件的优势,策划了、《科尔沁历史珍宝》、《科尔沁历史长卷》、《蒙古族文物精品》、《辽陈国公主与驸马墓文物展》、《官布艺术馆》、《刘宝平美术馆》等基本基本陈列展览。。2005年6月,科尔沁博物馆被评为通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通辽市红色旅游景点,现已申报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层为多功能会议厅,面积1400平方米,能容纳800人,可举办各类型大型会议、学术报告会和文艺晚会。目前,会展中心已投入使用,2004年3月开始,已接待通辽市党代会、人代会、自治区农牧产业化会议、人民好公仆牛玉儒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大型会议十几次。
通辽市将成为一个在全国乃至世界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文化大市,科尔沁博物馆作为文化大市的窗口和文化建设的先行者,一定会向全市人民奉献出精致典雅文化内涵深刻的精品展览。
走进博物馆,历史能重演;走进博物馆,顿觉天地宽。科尔沁博物馆真诚欢迎各界朋友。

阅读全文

与蒙古历史文化博物馆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