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历史

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13 11:09:46

① 暨南大学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暨南学堂,1906年创建于南京,暨南学堂。
1927年迁至上海,更名为国立暨南大学,是年秋始建暨南大学图书馆,时称“洪年图书馆”,由郑洪年校长捐资兴建,留法学者张天方博士为第一任馆长。
此后,图书馆随着暨南大学几经波折,多次停办,直至1978年国务院决定复办暨南大学,图书馆才得以重建,并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华侨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图书馆。

② 浙江大学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浙江大学图书馆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图书馆之一,其前身是始建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藏书楼。
1998年9月,原浙江大学与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四校图书馆也相应合并为新的浙江大学图书馆。
2009年1月,浙江大学图书馆、网络与信息中心两大机构合并成立为浙江大学图书与信息中心。

③ 武汉大学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1893 年——湖北自强学堂图书室
1928 年——国立武汉大学图书馆
1935 年——狮子山顶图书馆建成(现武汉大学老图书馆)
1985 年——现图书馆大楼建成
2000.8 ——原武汉大学图书馆、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图书馆、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图书馆、湖北医科大学图书馆合并组成新武汉大学图书馆

④ 西北大学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始建于1902年的陕西大学堂藏书楼,是西北大学图书馆的源起,也是我国最早的现代新型图书馆之一。西北大学图书馆历经初创、发展、跌宕浮沉、易名更址、创新发展几个阶段。
1950年正式定名为西北大学图书馆。其历史沿革为:陕西大学堂藏书楼(1902.5)→国立西北大学图书部(1925.10)→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图书组(1937.9)→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图书组(1938.4)→国立西北大学图书组(1939.8)→国立西北大学图书馆(1940.12)→西北大学图书馆(1950.12)。

⑤ 长安大学图书馆的发展历史

图书馆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已具备了18T的数据贮存容量,自动化集成管理系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计算机网络及办公管理设备不断更新,形成了多学科的网络化文献信息服务体系,各校区图书馆之间具备了同步借阅、异地借阅与信息查询等多项功能,并且通过与Dialog联机,图书馆具备了文献信息的国际联机检索功能。
图书馆通过完善服务方式和手段,提高了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在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书目查询、文献借阅等传统服务项目的同时,重视特色服务建设,积极开发文献信息资源,开展了数据光盘检索、专业数据库网上检索、网上信息资源导航,文献传递、信息检索培训等信息服务项目。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科技成果查新、立项查新、新产品开发查新和科研课题检索、文献查收查引等多项服务。

⑥ 天津大学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天津大学图书馆的前身为北洋大学图书馆,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随学校同时成立,为全国大学图书馆中之最先者。其初设备组织均甚简陋,由校中文案兼任管理员,职名为通判衔兼图书馆经理官。后聘美籍爱温斯和东伊那任图书馆名誉管理员和图书馆主任,管理制度及目录组织等均采用美国图书馆管理方法,直至解放后仍沿用了一段较长时期
民国以后,受时局动荡之影响,发展不大。
抗日战起,学校沦为日军兵营,仅有部分贵重图书寄存于英租界外商公司,相当数量的图书期刊流落社会,损失惨重。
1937年北洋工学院西迁入陕,与北平大学等校成立西北联大。旋于1938年7月与北平大学工学院等校合组西北工学院,成立了西北工学院图书馆。
抗战胜利后,1946年取回寄存图书及收回散失书刊,恢复重建北洋大学图书馆。
解放前夕,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的护校运动中,书刊得以完整保全。
1951年9月,北洋大学图书馆与河北工学院图书馆合并成立天津大学图书馆,以西沽原馆址为天津大学图书馆总馆,以元纬路馆址为南院分馆。
1952年全馆随学校迁至七里台新址。
1956年12月,在全国向科学进军的号召下,教育部召开了第一次高校图书馆工作会议,要求各校加强图书馆工作。天津大学贯彻了这次会议精神,加强了对图书馆工作的领导,配备得力干部,增加经费等,与此同时筹建了规模较大的独立馆舍。
自1958年8月迁入近万平方米的图书馆阅览楼(现图书馆北馆),天津大学图书馆有了较大的发展,规模扩大,藏书增加,建全规章制度,进行了业务改革,中外文图书统一采用自编分类法分类编目,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都有所提高。
1966年文革开始,文革最初几年正常业务基本上停顿,尤其是中断了1967年至1975年部分外文期刊的订购,其中1969年全部外文期刊停订,致使一些重要期刊部分缺藏。幸而全部馆藏书刊基本未受损失。
1969年,部分工作人员被疏散到宝坻县账房圈和大苏庄,一年多后始陆续返校。1971年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后,业务始逐渐恢复。
1976年天津遭遇大地震灾害,馆舍震裂,书架倾倒,书籍散乱。全馆同志在震后修复书架、整理书刊,并在地震棚中坚持借还业务。
1981年国家教委成立了《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天津大学图书馆为天津市委员馆。国家教委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条例》的贯彻,促使天津大学图书馆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经费连年增长,干部队伍扩大,藏书急速增加,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1985年完成4570平方米专用书库的扩建,馆藏书刊得以合理布局,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1990年总面积为 10968平方米、具有现代化水平的科学图书馆(逸夫馆)建成,与同期筹建的300余平方米建筑分馆先后投入使用,馆舍大规模增加,扩大了开架阅览范围和数量,特别是利用现代化技术为教学科研服务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
1993年,在多年积极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上,跟据国家教委1992(55)文件,在天大图书馆设立了高等学校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天津大学工作站。
1995年5月,图书馆引进美国惠普公司HP-9000/800 G30小型机,并配置了相应的图书馆多用户网络系统,初步实现了图书馆业务的计算机管理。
1997年211工程建设项目启动,揭开了天大图书馆历史的新的一页。
在最近的几年中,图书馆先后建成了视像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电子检索室、电子培训室及视像会议厅,自行开发研制了图书馆阅览室集成管理系统,引进了美国SIRSI公司的UNICORN集成管理系统,全面实现了图书馆业务的计算机管理。在电子资源建设方面,先后引进了《CA》、《Ei》等光盘与网络数据库,为帮助师生更好的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在全校研究生、本科生范围内开设了科技文献(信息)检索课,并在全校范围开设了各种定期不定期的文献资源利用讲座。
21世纪是向信息迈进的时代,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具有百年历史的天津大学图书馆正在向着多功能的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具有现代化水平的图书馆迈进。

⑦ 东南大学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东南大学图书馆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图书馆之一,其前身是始建于1902 年的三江师范学堂藏书楼。1923年国立东南大学时期,独立建馆,定名为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该建筑被称为中国20世纪初期图书馆建筑的优秀作品之一。一百多年来,图书馆先后经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图书仪器部”、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国立中央大学图书馆、南京工学院图书馆等历史发展阶段, 1988年,复更名为东南大学图书馆。2000年4月南京铁道医学院等院校与东大合并,2007年3月九龙湖新校区图书馆建成。东南大学图书馆形成了九龙湖校区总馆、四牌楼校区工学分馆、丁家桥校区医学分馆的图书馆体系,整体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⑧ 《高校图书馆特色发展之路》2000字论文 谢谢~

专题:维生素维生素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须的一类营养素,本质为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们不能在体内合成,或者所合成的量难以满足机体的需要,所以必须由食物供给。维生素的每日需要量甚少(常以毫克或微克计),它们既不是构成机体组织的原料,也不是体内供能的物质,然而在调节物质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功能等方面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维生素在医学上有保健和治疗功效。机体长期缺少某种维生素时,可使体内物质代谢过程发生障碍,因而影响正常生长,以致发生不同的维生素缺乏症。如长期缺少维生素B1会引起脚气病;缺乏维生素C则产生坏血病。临床上用维生素纯品或一些富含维生素的制剂来防治维生素缺乏症。专题:食品中的化学“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食品安全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由于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行业起步较晚,技术和法律法规都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出来。例如苏丹红、甲醛啤酒、瘦肉精、蔬菜农药残留等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另外由于人们食品安全知识匮乏,食品安全意识薄弱,诸如食用河豚鱼、半熟扁豆、毒蘑菇而中毒的例子也不胜枚举。虽然有些不安全因素并非是消费者本身可以控制的,但是如果在消费食品的过程中我们拥有足够的食品安全素养,那么我们就能加强自我保护,从而将食品风险降到最低。在我国,还没有建立完善的公民食品安全教育体系,公民主要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来获取食品安全知识。而在日本和美国,食品安全教育早已经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体系,在不同阶段的学校教育中都有涉及食品安全教育的内容。因而在我国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势在必行。特别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必须加强对未来公民的食品安全教育。而我们分析《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就会发现新课标内容标准中含有大量的食品安全教育素材。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是很有意义的。专题:药品中的化学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利用它的直观性可以向学生传递丰富的感性材料,对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在许多化学实验中,相同药品由于其不同的混合顺序,可能会引起反应物用量发生变化,还可能会引起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到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因此,化学药品的混合不能是任意的,需要从安全、环保、操作是否方便、药品用量、药品性质、实验效果等角度考虑,以确定药品的混合顺序,这一点对青年老师尤为重要。专题:核能开发和利用对于中国来说,我们不得不去选择核电,但是我们要选择最安全的核电,这就是中国要做的事情,所有的人都会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所以在追求美好的生活中就会有一定的代价,就会有一定的风险,我们尽可能使这种代价最小,尽可能使这种风险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不久前,大亚湾启动了全面的安全检查,福岛就像一面镜子时刻提醒着每一个核电站,看清各自在核安全问题上的疏漏。就是说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切实地负起了自己的责任,每一个人都心系核安全,这样子才能保证,我们机组的安全性。福岛核危机给人类社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但同时也引发了人类社会对核能应用的更为严肃和理性地思考。其最大的启发就是:就是在核面前人人都要保持一种敬畏的心。专题:化妆品在我们“一白遮百丑”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增白化妆品是化妆品中最多、用量最大的一类。其品种远远超过了其它两类。目前有四种美白成分是公认合格的:维生素C磷酸镁复合物;胎盘素;维生素糖苷和熊果素。应当明确的是即使合格的成分使用后的效果也不一样,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为肤色一般是无法改变的,权威人士认为,这些经常使用的美白成分仍有许多限制,而且黑色素是肌肤自我保护的重要机制,过分干扰或者长期阻止其生长对肌肤健康不利。例如,“最有效”的美白成分“汞”,能使皮肤在短期变得白皙透明,但其代价是造成皮肤不可恢复地色素沉淀。一些美容院还可能会偷偷使用医用淡斑成分“对苯二酚”,在缺乏医疗知识的情况下,往往造成接触性皮肤炎,肌肤红肿过敏,甚至由于过度漂白而导致蓝灰色的色素沉淀。

⑨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1911年建立清华学堂。1912年清华学堂改建为清华学校,正式建立了小规模的图书室,称清华学校图书室。
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建筑面积2114平方米,迁入新馆舍的同时,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
1928年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后,图书经费骤增,馆藏逐年大量增加,馆舍不敷使用,乃于1930年3月开工扩建馆舍(即今老馆之中部和西部),于1931年11月竣工,馆舍面积增至7700平方米,可容书30万册,阅览座位700余席。大学成立后,建立了图书馆委员会作为学校的常设委员会之一。同时,各院、系也大都建立了自己的图书室。
1935年10月至1936年9月,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教授任图书馆委员会主席兼代图书馆主任。至抗战前夕,馆藏书刊已极为丰富,计36万余册。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南迁。
1938年4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建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清华图书馆运抵昆明书刊23000余册。在运抵过程中,暂存重庆北碚的1万余册图书遭日军轰炸,损失惨重,仅烬余3千余册。
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北京清华园。1946年复校时,图书馆已面目全非。抗战期间,日军以图书馆为外科病房,书库为手术室及药库。这期间馆藏损失达17万5千余册。到解放前夕,馆藏仅有41万余册。
1948年12月15日,随着清华大学的解放,图书馆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1952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清华大学由一所综合性大学调整为工科大学,所有文、理科及一部分工程技术院、系被调整到其他院校,相关图书资料也被调拨出去,至1958年共向外校调拨图书18万余册。但所幸的是馆藏的30万册珍贵古籍善本及甲骨文、青铜器等一批珍贵文物,在时任校长的蒋南翔指示下被保留了下来。为适应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程大学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图书馆对馆藏结构进行调整和改造,重点采集工科类图书。同时积极采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以及进步文艺作品。1966年馆藏已发展到135万余册。
十年文革中,图书经费大大压缩,许多珍贵书刊停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万幸的是,由于全校广大师生员工和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尽力保护,使既有馆藏没有受到大的损失。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战线拨乱反正,迅速发展。清华大学自7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学科调整,逐渐恢复理科、文科等院系,重新扩展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随着学校学科布局的调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图书馆馆藏的种类和数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至1990年已达250万册(件)。
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清华大学图书馆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1991年9月,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和国家教委拨款兴建的新馆落成,后被命名为逸夫馆。新馆由清华大学关肇业院士设计,与老馆浑然一体,曾多次获国家各类优秀建筑奖。新馆建成后图书馆馆舍总面积达27820平方米,阅览座位2800余席。进入九十年代,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逐步建立起比较先进、完备的信息基础设施。先后引进了ILIS、INNOPAC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通过网络提供馆藏中外文图书和期刊目录的公共查询、馆内业务工作如采购、编目、期刊管理以及流通等业务均在INNOPAC管理下进行;还建立了光盘网络查询系统,通过校园网为全校师生提供文献信息检索服务。自1998年以来,图书馆在继续增加印刷型馆藏的同时,大力发展电子资源,已形成了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科学文献为主体,兼有人文、社会科学及管理科学文献,包括中外文图书、期刊和报纸合订本、音像制品以及计算机文档等在内的多种类型、多种载体的综合性馆藏体系。至2003年底,馆藏总量已经超过300万册(件),文摘索引类二次文献已基本覆盖学校现有学科,中、外文学术性全文电子期刊逾25000种。
图书馆有宽敞明亮的阅览室16个,设置阅览座位2000余个,每周开放时间84小时,实行开放式借阅一体化服务,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阅读和学习环境。图书馆为学校校园网的三个核心交换结点之一,有良好的网络应用环境。普通阅览室配备了大量的网络端口和计算机终端,大部分公共区域都可以无线上网。读者在这里可以很方便地查询馆藏信息、使用各类专业数据库等。图书馆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网络信息服务,学校师生可以在校园网上的任意客户端自由访问各种数据库资源或自行预约和续借图书。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信息参考咨询工作日益活跃,图书馆开设了多种信息素质教育课程,为学校师生提供各种电子资源和其他类型的培训。实行学科馆员制度,密切与各院系的联系,针对师生教学、科研的需求主动开展服务工作。设立信息服务中心,承办课题查新、论文咨询、代检代查等服务。师生还可以通过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从国内、外图书馆获得本馆没有的信息资源。自1999年以来,学校又相继建立了人文学院分馆、经管学院分馆、法学院分馆、建筑学院分馆、美术学院分馆等专业分馆。这些分馆的馆藏均实现了与学校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对接,在统一的平台上为读者提供服务。图书馆还开展了多项数字图书馆课题研究。
紧随着清华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清华大学图书馆正向着建设研究型、数字化和开放文明的现代化图书馆的目标不断前进。

⑩ 四川大学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医学馆(原华西医科大学图书馆)
前身是创建于1910年的华西协合大学图书馆。初建时无全时工作的馆员,图书馆文献数量很少,而且多为英文书籍。图书馆第一次接受捐赠是由英国Arthington Fund资助的50英镑。1910年购书经费100美元。 1914年,图书迁到华美二学舍二楼。1915年大学事务所(办公大楼)落成,图书馆即迁入事务所二楼,用房三间,初具规模。 1919年,大学行政会任命华大筹办人之一,理事部书记,加拿大人密士伦夫人为馆员,沈伯贤为助理。图书馆获得的捐赠较多,藏书逐步得以充实。 1922年,学校行政会批准成立大学图书会,旨在宣传介绍近代西方文献,以激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并促使会员们更多地参与图书馆的服务工作。 1926年5月19日,由美国人赖孟德捐资15000美元修建的图书馆落成并正式使用。该馆馆舍总面积为3075平方米,与学校博物馆共用。图书馆采用杜威十进分类法分编图书,并建立了书名、分类、著者三套目录。广东罗氏好一斋捐赠私家中文藏书25000余卷。唐棣之先生赠中文书8100余册,丰富了馆藏。 1931,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资助学校基金30万美元,每年息金的一部分作为购置图书设备之用。 1933年9月23日,四川教育厅转发了教育部关于“私立华西协合大学,应准于立案”的指令。华大图书馆得到进一步发展。由留日学者程芝轩先生任馆长。1935年,华大图书馆得到教育部首笔专门图书补助费。 1936年全校设3院 10系,图书馆得到进一步充实发展。有藏书25000余册,其中中文书刊7000余册, 外文书刊15000余册。在管理上,图书馆下设中文部和西文部。 抗战期间,华大先后接纳了同属美国“中国基督教大学联合董事会(UBCC)”资助的私立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南京金陵神学院、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北京燕京大学、济南齐鲁大学、苏州的东吴大学生物系等学校。这些学校借华大的校舍、实验室、医院、图书馆办学,并由华大图书馆提供与该校读者同等的借阅条件,图书馆先后设立了一些分馆,以方便读者。1938年在该校化学楼建成理科图书馆, 1943年在牙医学院创建牙医图书分馆。又于本市陕西街存仁医院设眼耳鼻喉科图书馆及四圣祠仁济医院图书分馆,以及中国文化研究图书分馆。此外还为学校博物馆的葛氏研究图书馆补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当年领证读者6542人,借出书刊 35423册,馆内阅览315463册,读者253142人次。其时,华大图书馆还从美国华盛顿州及英国伦敦议会得到重要期刊的缩微胶片。由于当时交通不畅,期刊不能按时到达,因此这些科技期刊缩微片很珍贵。李约瑟博士在华西坝进行学术活动,也给华大图书馆送来缩微阅读设备及资料,开始了四川高校图书馆最早的缩微阅读服务。 1951年,学校更名为华西大学。1953年10月院校调整后,卫生部决定将“华西大学”改名为“四川医学院”。图书馆收藏的文理科文献大部分调拨给四川大学、四川省图书馆及省文史馆。图书馆仅保留了华大临床医学分馆所收藏的生物医学方面的书刊,各分馆在院校调整后撤消。至此图书馆馆藏由综合性转为以收藏生物医学文献为主体的藏书结构。 1959年科技情报资料室由科研处划归图书馆。 1983年1月新建图书馆大楼落成。建筑面积为8800平方米,书库面积为2657平方米。阅览室面积3398平方米,设阅览座位900个。临床医学分馆撤消。 1984年6月成立四川省医学图书情报网络,任主任馆。 1985年5月14日学校经卫生部批准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图书馆即更名为华西医科大学图书馆。 1993年卫生部批准在原华西医科大学建立“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查新咨询站”。 江安馆,2005年建成,位于双流县境内,馆舍面积25300平方米,由加拿大著名设计师阿穆莱德先生设计。火炬状的外形现代而时尚,象征着智慧之火延续不灭;浅褐色的主色调稳重而典雅,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馆藏以综合性、基础性为特色。实行以读者为中心的“藏、借、阅、咨一体化”的服务模式。馆内安装了上千个数字化接口,并能无线上网。
四川大学图书馆本着“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在对该校读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亦对社会各界读者,尤其是对西部地区的高校开放,为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

阅读全文

与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