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国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国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13 10:20:06

①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一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回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答
教育之初为孔子,创建学校;
教育观念开始发展,出现私塾;
逐渐出现太学等高等学府,学校逐渐注重学生的自学和讨论,有成套的规章制度,有多种多样的分科和独特的学风;
到了近代出现学堂,到了近现代,中国曾积极向外国学习,在教育制度上学过日本、德国、美国。引进西方的政治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技术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课程。教育观念正成熟;
再后来有了大学,国家在教育方针、学制、课程和教育方法上都有很多创造,需要认真地研究和总结。
以后还有发展》》》

② 概述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

这个问题问的有水平。
中国古代教育分为官方教育和民间教育。
官方教育据史书回记载:
夏商时期答叫“庠”、“序”(就是学校);
西周时期叫“辟雍”;
西汉时期官方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地方上置“学宫”;
清朝光绪年间学校叫做“学堂”;
辛亥革命后将“学堂”更名为“学校”沿用至今。
我们国家的古代教育从从远古就开始了,那时并未有文字,更不可能有书籍教材,只有言传、手教、示范这种传统的师傅教徒弟,直到文字的出现,记录之后可供后人观看学习。现有民间教育,类似于私塾,广收门徒,如老子、空子、门子等,而后转向了官方办学与民间私塾并存,而职业教育还是传统的模式。例如木匠、瓦匠等。直到清末才将教育分专业划分。

③ 国学教育的前景怎样大家对国学教育的认可度怎样

揭晓兮老师:简而言之,国学就是一国独有之学说,独有之文化。儒家、道家、佛家以及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是中华国学的主要内涵。它还应该包含传诵千秋的古典诗、词、曲、赋、文、联等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内容。中华国学可以理解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代表,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和坚韧纽带,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主体意识的集中体现,具有鲜明的历史特征与时代精神。正是这种优秀的文化,使中华民族以特有的品质与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引领世界历史发展的风骚。几千年来,她已积淀为普遍的民族心理和宝贵的历史财富,为中国历史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④ 国学发展史

国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至今众说纷纭,许多读者也不甚了解。在黄玉石看来,“当前社会上对国学概念、国学主要内容、国学的意义还处于一个探索的状态。如果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来看,国学应该是指推动我国持续发展的正统学术和主流文化的总称。如果从中华国学的发展史来看,五千年来不断发展壮大的、以培养昂扬向上民族精神和全面传承中华文明为宗旨的儒学,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国学主体,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黄玉石著述《国学五千年》的初衷,就是力图多层次、多角度地再现儒家思想文化的历史面貌,并借此纠正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人们对儒家思想的误读,使今天的读者能够在一幅展开的历史画卷中轻松地了解中国国学的主体——儒家思想文化。
国学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四书》、《五经》,这种在许多人的心目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概念,黄玉石认为理解过于狭窄。“国学也是与时俱进的,它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应该还包括经济学、法制学、科技学等,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三学”和《四书》、《五经》等,就是今天大家都能看得见、学得来、用得上的国学主要内容。“弘扬国学不仅仅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提高国人的道德修养等,更重要的是,她对维护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文化安全等,都具有重大的作用。”黄玉石认真地说。
现在国内的国学学习,基本上处于一种民间自发进行的阶段,所以,在日前北京召开的《国学五千年》研讨会上,黄玉石已诚恳地向国家教育部提出建议,尽快把国学正式完整地纳入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和各类学校的教育体系中。他的最大期盼,就是希望能以通俗易懂的话本语言,引领大家走进国学之门。 要想更了解国学 介绍一本书给你: 《国学五千年》是中国作协会员、莆田市文学院院长黄玉石历时8年完成的一部多卷体长篇文化读本。作者本着“厘清被误读的儒家历史,引领读者走进国学之门”的宗旨,力图全方位地展示国学发展史。该书自出版后,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还专门举行了《国学五千年》作品研讨会。谢谢采纳!

⑤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是怎样发展演变的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是随着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着,因为其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任何一个历史阶段都其深深的阶级烙印。

夏朝时期,传说中国就有了学校。据甲骨文和古书上记载,商朝时已经有了正式学校。到西周时,学校分为“国学”、“乡学”两种。学校主要是“国家大事惟祀与戎”,即传授祭祀知识和作战的技能经验。商周时代,贵族子弟必修的科目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常识教育篇。

⑥ 国学教育的国学简介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欣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
“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严格意义上讲,到目前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给我们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普遍说法如国粹派邓实在1906年撰文说:“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邓先生的国学概念很广泛,但主要强调了国学的实用性。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对孩子进行国学教育可分三个阶段走:
(一)从孩童四五岁识字并诵读和背诵《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等浅显易懂的内容。
(二)八岁入小学开始诵读《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三)读完《四书》并积累了一定量的汉字后,读《史》和《子》部及古典名著。
国学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结合“儿童成长发育四大阶段”的科学研究成果,可将国学教育分四阶段进行:
(甲)儿童三岁以前,正值智慧孕育的时期,也是性格奠基时期。此时主要进行听、看两大感官的教育,可多播放积极性的古典音乐及经典诵读,同时辅以汉字图案以培养视角能力;
(乙)三岁至六岁,此时期的儿童智力开始发育,需要不断利用知识充实自己。该时期内的儿童,就需要变被动为主动,开始培育读说能力及记忆能力,则应当常读诸家经典;
(丙)七岁至十二岁,在既定的性格,及对知识的初步记忆基础之上,需要大人用言行对儿童进行引导,因为儿童已经进入认识世界的阶段,而不再只是记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已经开始了模仿学习,因此,除言行引导外,还需要更多地通过实践,如社会生活等,让儿童对前期记忆下来的知识进行充分的消化,理解;
(丁)十三岁以後的儿童,对外界的认识,不再只是认识、模仿,更多的是探索,研究。此时期之後,儿童已经步入青年阶段,应当开始对诸家经典进行研究,并发展。

⑦ 中国的教育历史概括

中国历来是个教育大国,人们从古遵从“不学不知义”主流思想,对于学习教版育一直存在权崇敬观念。所谓“诚哉古人言”,流传千年的教育正如古人所说该当长思久故,因此在当代中国社会,科教兴国战略的兴起不仅是历史精华的承载,更是学子前行的规章。

最早的教育时代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此时的人们更多把教育理念放在劳动上,上至制造工具,下到捕猎种田都是当时的教育核心。在生产力情况得到改善之后,人们又将教育重心往艺术文化上偏移,开始了对文字与音乐的追求。

在从夏商至春秋的奴隶社会教育时期,人们开始了对人伦事理的研究和记录。直至西周,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以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为准的教育考察规范,在招揽社稷人才时也常常据此选拔。

再后来则到了以孔孟思想为尊的封建王朝教育时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开设私学之风,为近现代学校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这时的人们着重培养君子之风,受孔孟文化影响好读圣贤兵法之属书籍,并不断将前人事迹记录在册,以伦理道德育后,以仁爱之风待人。

⑧ 古代教育学的发展史

1.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2. 西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还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3.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
4. 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也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
5. 明朝:强化了前代的科举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这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明代中期以来,书院比较兴盛,明朝后期东林书院以其评识朝政的活动而著名。
6. 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承袭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⑨ 中国古代教育史

一、中国古代教育发展概述

1.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2. 西汉武帝时期: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还令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步建立起地方教育系统。

3.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完备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整套学校体制。

4. 宋代:学校制度更为完备,在中央有太学、国子学等,宋代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书院注重依照封建伦理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行,在学习方法上也鼓励讨论、辩难和让学生自讲心得,风气比较活跃。

5. 明朝:强化了前代的科举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实行八股取士,这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明代中期以来,书院比较兴盛,明朝后期东林书院以其评识朝政的活动而著名。

6. 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承袭明代的制度,在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

二、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几点认识

1. 孔子的“私学”,使“学在官府”发展到私人讲学,反映了奴隶制教育制度的崩溃以及新萌芽教育制度的发展。

2. 从汉武帝到隋唐、宋元、明清,中央到地方的官办教育体系经历了建立、完善、衰败的发展过程。汉武帝儒学教育加强了中央集权,隋唐教育和科举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明清教育则具有强烈的君主专制色彩。

3. 封建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教育的发展,知识的传播必然为科技进步创造条件。但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中国封建教育是以培养封建官吏,适应封建统治需要为目的的,“学而优则仕”,所以事实上对科技的进步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甚至到了封建社会晚期,教育与学风对科技进步起了反作用。但封建社会繁荣时期至宋元专业教育的贡献是较突出的,则应予以肯定。

阅读全文

与国学教育的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