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德和仁的历史意义

德和仁的历史意义

发布时间:2021-03-13 06:28:57

① 孔子认为的仁的含义是什么啊

1、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冠、婚、丧、祭、餮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

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合乎“礼”的等级制度。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

② 如何看待孔子的仁与德

孔子的仁主要是伦理学范畴,怎样做人与调节人际关系是仁的思想的核心。孔子的仁不是单一的道德,而是以忠孝为本、包罗众德的总道德。仁则是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孔子的修养理论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强调“为人由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且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条基本的道德原则。

③ “仁”的涵义和积极意义是什么

④ 孝悌之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美德我们应该把它发扬光大,作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部分。而其中的众多内容来自于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仁具体表现为“孝、悌、忠、信”等。

其中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

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就道德社会关系中基本道德情感的培养需要从“孝悌”提升出来而言,它是道德根“本”。“孝悌”本意虽然是一个家庭观念,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国家的基本单位。有了家庭的安定和睦,才能有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

中国是以孝治天下的。中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是家族封建制度,家族礼教最重要的就是孝。孝悌之德,恰恰就是五千年文化中的不可逾越的规则。传承传统,维护家族稳定和促进繁衍,保持中华文化的可持续性而不至于断层,巩固族群的同一性。

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保守,顽固,不容易接受开放的文化与文明的缺点。“孝悌”唯以诚为贵。中华民族本有数千年的“孝悌”文化传承,历史上感人的孝亲事迹举不胜举。然而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社会风气受到夜来越多金钱、利益的侵蚀。



社会人心逐步脱离了“孝悌”为本的人性之道,民众“爱钱”之心与日俱增,而“爱人”“孝悌”之心则逐步被削磨弥散。“本”坏则“道”毁,全社会的诚信体系、道德素养、侠义正气都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这和二千多年前春秋末期孔子所处的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倒有了几分相似。

与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有关的一系列社会观念、行为底线、信仰体系、价值取向日渐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已经直接影响到了中华民族崛起的历史大业,直接侵蚀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肌体和整体智慧,直接破坏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性、凝聚力和向心力。在21世纪合理的道德价值:

其一、“孝悌思想是人们日常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根植于中国深厚的哲学和文化土壤中,并贯穿于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最终发展成为维系家族和睦与社会稳定的纽带和基石。正是由于人们对哮悌”思想的重视,才使得中国传统中以家族为中心的伦理道德体系长盛不衰。

在家庭中,“孝悌”思想是根基,只有做到最基本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才能使其他事情有条不紊地进行。在现代家庭中提倡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可以增强每-个家庭成员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感,有助于家庭的稳定。

同时成年人孝敬自己的父母,就是对自己未成年子女最好的言传身教。人们只有将“孝悌”思想内化吸纳,自觉接受并践行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才有利于他们将来在社会上遵循其他伦理道德规范。因此,“孝悌"思想是人们接受其他道德规范的基础。

其二,“孝悌*思想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由于社会的和谐包含多个不同的要素,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妥善处理和协调社会多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协调和缓解各种社会矛盾。

让“孝悌"思想内化为内心的自觉规范,人们就很少做出犯上之事,更不会有忤逆为乱之举。“孝悌”思想注重在家庭中形成一种长幼有序、尊老爱幼的风气,这一点升华到整个社会中,就是对每一层级管理规章制度的认可和服从。

这不仅体现出了博大的仁爱之义,而且反映了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和为贵”。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必须牢牢抓住最根本的道德伦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和谐社会的建设走上康庄大道。

其三、孝悌*思想在变化的社会中保持恒久的存在价值。当今社会,在社会制度、社会环境和社会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孝悌”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非比寻常,可以说,它在当今社会中依然保持恒久的存在价值。

“孝悌”思想作为儒学的根本,曾为了封建社会的统治而存在,也就是前文提到的“以孝治天下”。但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中,“孝悌”思想的基本精神已经融入到了我们文化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段,最终化为了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部分。

这种思想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给中华民族奠定了民族心理的共同基础,我们是不能也不可以随随便便将其抛弃的。可见,作为一种传统的精神文明和文化类型,“孝悌”思想具有恒久的存在价值。

其四、孝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从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发展来看,-切伦理道德又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不可缺少的内在机制。作为一种文化传统,“孝悌”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有其儒雅、智慧、淳朴、和谐的一面。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开放,孝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如:“孝悌”所倡导的孝敬父母、敬老爱幼等礼仪文明,有利于社会的和谐、有序、稳定的发展,这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孝悌”要求人们一心一意扑在事业上。

勤勤恳恳工作、建功立业,这是现代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敬业精神;“孝悌”是爱国心的根源,它要求把国家和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对国家、对民族充满神圣的爱。事实证明,世界各国的现代化没有一个是在完全排斥或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条件下完成的。

另外,“孝悌”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人文传统是人类在21世纪发展中的宝贵财富总而言之,“孝悌”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的精髓。我们应该剔除其中的一些糟粕,并继承和发扬其中的精华部分。

当今社会所讲求的“和谐”,其渊源就是孔子的“孝悌思想,在家热爱父母和兄弟姐妹,在外热爱他人、社会和祖国。可见,“孝悌”之道,“作为家庭伦理规范,充满了中国伦理所蕴涵的建立在以家庭模式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基础上的和睦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伦理始于家庭而扩向社会的基本特点,具有调节亲情、维持家庭、稳定社会的独特功能。”

⑤ 以德行仁”是否有现实意义

当然有,而且是唯一的路,不行道德,只会是死路一条

⑥ 关于“仁”的历史典故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请教说:“先生,您讲的仁德、忠义都是极好的。人人相爱,以仁义待人,确实是一种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欲望。假如仁德与生命两者发生了冲突,该怎样处理呢?”

孔子严肃地回答说:“这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会因为贪生怕死而损害仁义,应该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弟子恭敬地给孔子施礼,表示敬服。这时,孔子的学生子贡又问先生说:“仁德一定是很难得到的吧?我们应当怎样去培养它呢?”

孔子回答说:“培养仁德可以从头做起。比如说,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计,必须先有得心应手的工具。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应该选择那些大夫中的贤者去敬奉他;对于自己来说,就应该挑选那些士人当中的仁者交朋友。这样,才会培养起仁德来。”

(6)德和仁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孔子的仁义学说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

⑦ 孔子的“仁”和“德”分别是指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从人从二,也就是人们互存、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儒家把仁的学说施之于政治,形成仁政说,这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孟子在孔子仁说的基础上,提出著名的仁政说,要求把仁的学说落实到具体的政治治理中,实行王道,反对霸道政治,使政治清平,人民安居乐业.孟子提出一些切于实际的主张,重点在改善民生,加强教化.其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要求实行“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把仁政说与王道政治联系起来.认为人皆有仁爱之同情心,即不忍人之心,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行仁政,天下可得到治理;不行仁政,则天下难以治理.孟子认为,即使是百里小国,只要行仁政,天下百姓也会归之而王.他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行仁政须落实到“省刑罚,薄税敛”,发展农业生产等要事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国家经济政治生活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修德行教,使仁爱之心推而广之,即使是坚甲利兵也能战而胜之.强调以仁政统一天下,进而治理天下,提倡以德服人的“王道”政治,反对以力服人的“霸道”政治,批评暴力,反对战争.这是儒家仁政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与仁政学说及重视人权,满足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理论相联系,从政治治理的实践和人的生存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儒家重视民生,主张满足人们求生存的基本物质欲求,并倡富民思想,强调先富后教,使民从善,然后政权得以稳固.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乃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儒家认为,民生是治国之本,民以食为天,衣食足,有恒产才有恒心,满足了百姓的衣食需求,国家才能稳固而得到治理. 儒家从重视民生出发,倡富民思想.儒家经典《周礼》提出“保息养民”的六项措施,即“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富而安之,体现了儒家早期的富民思想.孔子提出富而教之的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使众多的人民生活得到满足而富裕,然后施之以教,使人民有道德.把富民作为施教的前提和基础,可见对富民的重视.孔子还把富民与利民、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利益联系起来.他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强调利民、富民、保民、爱民,体察和顺应民心的向背,这是儒家富民思想的特征.孟子还设想,物质财富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满足,百姓还有不仁的吗?他说:“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满足了百姓的生活需求,使之富足,就会使民众达到仁的境界而国安.而民穷则争,争则起暴乱,国难以治.可见民富才能国安,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民富而国富,是儒家政治思想的基本点.

阅读全文

与德和仁的历史意义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