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急需一篇有关纪录片的论文,以策划编剧的角度写,
携手论文,网聚天下论文,本编辑部编辑可以帮你这个难题o
网络“携手论文”,看看吧~!
㈡ 文化历史类电视纪录片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现在的历史已经有很多的虚构了,不是很真实,所以现实理论无从捉摸
㈢ 我需要有关纪录片的论文,急!!!!
中国纪录片的成长和萎缩
《我们的留学生活》和它的制作人张丽玲近来因有报刊指其“作假”而不断出现在媒体的新闻榜上。这其中的琐碎是非不是我们关注的,但是这件沸沸扬扬的官司或“准官司”为我们回放中国新纪录片运动提供了一个话由。
在许多人心目中,中国新纪录片的上限是1991年的《望长城》,而在另外一些人心目中,中国新纪录片的上限是1990年吴文光的《流浪北京》。这实际是两条不同的线路,我们都要去追溯。
在某种意义上,《望长城》成为中国第一部最像纪录片的纪录片,长镜头,同期声,采访者身份的(而不是朗诵者、宣示者)主持人。很快成为一个范本,被跟从者效仿。这个范本的修正本或缩写本,则是1993年改版后的《生活空间》。而此前出现在上海电视台黄金时段的《纪录片编辑室》,则是相对独立的范式。虽然在二者之间有许多相似元素,但它们的相似不是或更多的不是互相的参照,而是导源于对国外纪录片的引进学习。
独立制片人蒋樾曾经为《生活空间》制作过30多条10分钟的短片。其中一个片子说的是国棉三厂一个女工早晨上班挤车的全过程。她的上班时间是7:30,早晨5点出门,换了单程倒了四次车,但赶到单位还是迟到了。
这样的片子当然是触动人心的。但独立制作者们在看了外国一些纪录片大师的作品后,就再也不能满足于这样简单的记录了。日本小川绅介和美国怀斯曼对中国纪录片独立制片人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中国纪录片人从他们那儿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纪录片以及他们对现实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大家很快沉淀到底层的生活中去,吴文光、段锦川、蒋樾、康健宁等人全都用一年甚至两年的时间做一部片子,他们更耐心和平等地接近被拍摄者,捕捉最真实、最有质感和最有意味的生活场景。康健宁的《阴阳》、吴文光的《江湖》、段锦川的《八廓南街16号》、蒋樾的《彼岸》等篇幅较长的纪录片都是在漫长的等待、静观中打磨出来的,这些以独立制作的方式拍摄的作品取消了从前惯用的宣传片里的诸如旁白、解说和访谈等手法,更直接,更客观,更讲究生活的原汁原味,更能挖掘出生活中的问题 ————那些因为司空见惯而被忽略的问题,毫无疑问,朴素的形态和日常场景中蕴藏的深度使它们更接近正宗的纪录片。对于他们来说,走马观花地拍,等于是把好端端的题材浪费了。段锦川在一次访谈中就批评了某电视台拍摄的《一个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题材挺好,但是拍得非常糟糕,太仓促了,三天五天拍了一次,过了一个月又去拍了两天,就完了,弄了一个50分钟的。”段锦川的100分钟的《八廓南街16号》拍了一年,杨荔钠的《老头》拍了两年半,剪了半年。
标志着中国新纪录片进步的,不仅有理念和形式的本质转变,也有纯粹的技术的更新。数码技术的发展,使记录设备日益小型化、个人化,摄、录、编剪可以很轻松地由一个人独立完成,制作人可以更从容更自如地记录原汁原味的生活实态,它所带来的变化可能是革命性的。吴文光说,这是他梦寐以求的个人方式,拿着像笔一样小巧的DV机,他可以像作家写作一样做纪录片,他甚至开始用DV机来做日记。这种变化已经促使许多业外人不断进入纪录片的制作行列,这意味着很多新的可能性。
纪录片在前进,但纪录片的市场却在萎缩。比起九十年代初的一派繁荣,今天的纪录片似乎长时间地处于低谷状态。中国纪录片几乎没有群众基础,这是一些纪录片制作者的共识。最雄辩的证据就是纪录片没人放也没人看了。当年创下36%的收视率、比电视剧更火爆的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如今收视率已暴跌至7%—8%。《我们的留学生活》能够创下那么高的收视率,按照一位资深纪录片人的说法,是因为制作者很能吃透国内观众希望看到什么东西,全力迎合,她提供的是国外也很流行的“肥皂纪录片”。电视上最受欢迎的还是电视剧、足球和其他综艺节目。
其实纪录片不能成为收视的热门,在国外也是正常的,即使传媒发达如法国也只有一家电视台专放纪录片。但以中国纪录片已经取得的成绩,以大众对现实的关注程度,它实在不应该受到如此冷遇。一些耗去制作者大量心血的出色之作,在电影节上周游列国之后,又压到了作者的箱底。随着纪录片栏目的日渐萎缩,电视台对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早已不像90年代初那么大张旗鼓。靠纪录片的制作者自己拿着录像带和高清晰的机器跑到酒吧和大学里去放映,其效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我们的留学生活》虽然是本期专题的话由,但是几乎不可能拿它作为样本进行认真的讨论,因为这一“事件”的许多情形截止到目前并未澄清。我们借用另一相似的版本来看。1993年发生在日本NHK的“作假”事件。著名的“NHK特集”中播出了《喜玛拉雅深处王国———木斯塘》,创作人员中有人向传媒揭露了其中的“作假”,引起巨大震动。NHK的会长震惊之余,在没有充分查实“作假”的情况下,就在电视上发表了“谢罪讲话”,于是,“文字媒体的报道规模甚至超过了杀人事件(的报道规模)”。事后的结论是:导演并没有刻意的捏造行为。一个重要也是被批判得最多的例证:“高山病”。实际上确有一位摄制组成员在去途中因“高山病”而病倒,只是摄制组忙于照顾病人没有或不忍拍摄,于是在返途中导演决定“再现”这一幕。该片导演最后被停职降薪。翻阅一下纪录片史,就会发现,“搬演”和“再现”从来就是纪录片习用的手法之一,问题是:这种“虚构”的底线在哪儿?
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在他的几部名作《北方的纳努克》、《摩阿拿》、《亚兰岛人》中,都请土著居民“再现”了他们曾经有过但已经基本遗忘的渔猎方式,仍然具有人类学价值。这里的前提就是当事人“确实有过”,而不是无中生有的“捏造”。
还有一个底线,当许多逝去的事件不可即时纪录时,适当采用“搬演”时,在片中予以提示或标示。时代—华纳公司著名的“发现”频道中许多节目采用的就是这种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全部影片不会因个别的“搬演”而有“全面失真”的危险。真实感,从前以及未来都是纪录片的命脉所在。
㈣ 求关于中国纪录片的情况的论文,一千五百字左右,不要那些复制粘贴过来的
控制性详细规划
㈤ 求一篇论文,题目是纪录片的存在理由及其价值,不要是网上随便复制粘贴的,要有些思想深度。
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
底层平民生存状态的艺术呈现——贾樟柯电影作品研究
摘要: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体现文化价值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
表现手段,由于其制作手段和取材的陈旧,使得很多及其具有历史文
献价值的纪录片并没有被观众接受。文献纪录片如果想走近电视主流
群体,就必须在受众观赏的融合性上多下功夫,探讨出更加贴切现在
社会的表达手段。
关键词:文献纪录片;受众观赏;表达手段
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标识逐渐成为一种影像语言性的文化产
品,这其中包括对自然生态、地域文化、社会事件、民族特色等
多方面的纪录,而文献纪录片则是这其中最严谨最能反应历史性
的一种纪录片,也因其对文献史料要求的真实性谨慎性,使得大
部分文献纪录片的叙述方式看起来死板而教条,在观众的接受过
程中,这种死板教条的印象有时甚至让降低了观众对于文献纪录
片的兴趣,从而降低了史料价值的珍贵性。
一
文献纪录片作为一种从电影纪录片过渡到电视纪录片,又
逐渐分离出的一种纪录片类型,文献纪录片不仅传承了纪录的作
用,更重要的是展现了珍贵文献的价值性,所以传统意义上的文
献纪录片都是现有影像资料、文本资料、当事人口述等方式对事
件进行全方位的纪录、演绎和剖析,从而达到纪录历史、反应历
史、还原历史的目的。
所有纪录片都具有文献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纪录片都是文
献纪录片——文献纪录片必须有文献,即影像、图片、档案等资
料,而不是泛泛的文献价值。文献纪录片是在大量占有文献资料
的基础上制作完成的,文献价值是其最基本的价值。法国《电影
辞典》这样定义纪录片:“具有文献资料性质的、以文献资料为
基础制作的影片。”这种广义的文献纪录片概念赋予了所有纪录
影像以文献价值。
中国承袭了苏联的纪录片观念,习惯上将“汇编性”纪录
片称为“文献片”,即利用以往拍摄的具有文献价值的影像资料
辅以新近拍摄的素材进行再创作性编辑。这种狭义的“文献纪录
片”历来为中国纪录片创作所重视。
以上两种定义或过于宽泛,以至于忽略了文献纪录片的特
质;或过于狭窄,不能全面涵盖当今文献纪录片发展的新态势,
因此有必要从新的角度进行理解。一方面,随着历史的发展,纪
录片已逐渐包罗各种题材样式,构成了以“非虚构”为根本属性
的影像集合,是与故事片并列的片种;另一方面,文献纪录片不
再局限于对历史资料的简单汇编,口述、扮演、情景重现、动画
等手段都可以表现具有文献价值的内容。而这种文献的组合是
“作者的主观意图要靠调动材料自身的意义和组合后的含义来完
成,在对事实的描述上求细、求近,在思想和感情的抒发上,保
持客观冷静的态度,尽量隐藏作者的主观叙述。”①
虽然表现形式有所丰富,但是文献纪录片的最基本最突出的
特色还是其历史性,文献性,所以形式只能服务于类型,而所拍
摄的内容的必须绝对真实,这样才能进一步体现其历史性
与文献性,在形式有所变化的情况下,让观众没有产生虚假
的感觉,形成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和对现实的历史性纪录的有机
结合。所以文献纪录片应该是,“文献纪录片”当指那些具有重
大留存价值的、实现了对历史的现实化注解或对现实的历史性记
录的非虚构影视作品。
二
从社会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具有珍贵的历史资料价值,
是民族和国家的影像档案。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在于“纪录”,文
献纪录片的核心要素是它的“文献性”,“文献”二字正是对纪
录片“纪录”功能最有力的注解。百年来虽然有多种理论观点、
众多学术流派和不同创作倾向,但是纪录片以“纪录”作为主要
功能这一点始终未变。无论对人类历史发展而言,还是对电视这
种传播媒介来说,文献纪录片都具有永恒的意义。
文献纪录片是民族和国家的一部历史影像档案。文献纪录
片在记录社会历史进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主流意识形
态的特质,因此,在观看一些珍贵影像资料的同时,我们也可触
摸到社会思想趋势和时代文化思潮,其价值的凸显是“以民族的
根本利益为基础,以现代化的发展为参照,重新审视本民族的文
化,在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和批判中发掘其优秀的内核和传统,在
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架高沟通的桥梁”②,所以说,文献纪
录片同时具有社会思想认知价值。
电视文化角度看,文献纪录片的审美价值提升了电视节目的
文化品位,从而有助于改善电视内容生产格局。文献纪录片具有
较高的品位和审美价值,具体表现在:第一,视野更开阔。文献
纪录片往往采取宏大叙事策略,从国家、民族、时代的高度把握
主题,风格上追求大气磅礴、恢宏豪迈;第二,时空开合大。历
史题材的文献纪录片作品,一般都具有大的时间和空间跨越;而
反映当代的文献纪录片,也常常注意把当下的一些价值取向放到
历史的坐标中去考量;其三,思想有深度。好的文献纪录片往往
具有思想的魅力,可以启迪智慧,让人在历史中重新认识现实。
在电视节目日趋娱乐化的今天,《大国崛起》、《新丝绸之
路》等文献纪录片的播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观众对当今电视媒
体的认知和评价,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文化品位,改变了电视被娱
乐之风裹挟的生态格局,为电视媒体自身的良性循环和未来发展
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重塑了电视文化的尊严。
三
所谓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
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
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纪录片通常最终都是要求达到
对人的刻画,即也应当注意细节对人,对周围环境的刻画描写。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
主题。“不管是哪一类纪录片,他的成功与否最后都取决于对细
节的拥有量和对细节的处理”③,文献纪录片是一种精神产品,
又是综合艺术的结晶,与电影、戏剧、小说一样,同属文艺作品
的范畴,要遵循文艺创作的基本规律。但是,它又不同于文艺作
品,要遵循纪录片创作的特殊规律。一部优秀的电视纪录片,离
不开借鉴和利用文艺创作的一些基本手段,细节描写就是电视纪
录片创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
中国近20年的文献纪录片题材从政治宣传走向历史人物、
历史事件,从宏大叙事、空洞说教走向个人视角、细节叙事无疑
是一个巨大进步,不断在各种历史记录当中寻找被记录对象的细
节,重视对文献的挖掘,从那些从来没有面世过的资料里找寻和
收集,形成一种“揭秘”的效果。观众在被那些从未知晓的信息
所吸引的时候,不自觉地就接受了渗透于其中的观念。并对这些
细节加以整理,表现,这既是纪录观念的变化,也是技术的改
进。
中国大部分的文献纪录片选材近似,或聚焦重大题材,揭秘
历史真相,或呈现领袖人物的心路历程,普通百姓在时代变迁中
的生存状态,或通过对历史的全盘审视,解读今天的社会。但不
同的是西方文献纪录片从1980年以后发生了重大变化,即政府或
主流意识形态集团出资拍摄的宣传片大量缩减,以历史人物、历
史事件为主的商业片成为主流,突出故事性与市场价值;同时坚
持主流价值观。中国文献纪录片先前单一关注政治领域而忽视文
化领域是明显的。我们从过去一系列的片子中可以看出记录的重
心放在无产阶级领袖这一群体身上,而对文化精英缺乏关注。
中国拥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不计其数
浅析文献纪录片的价值性及其体现方式
张洁琼 (南京艺术学院影视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影视与传媒
大 众 文 艺
174
摘要:在电视节目泛滥的今天,综艺娱乐类节目几乎成了大哥
大,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收视市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观众更需要看
到一些新的节目形式和新鲜血液的出现。
2011年1月,湖南卫视重力推出解读姓氏文化的电视节目《非常
靠谱》,节目形式新颖,风格幽默娱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
注。但是作为一档新生的节目,《非常靠谱》也尚有许多需要改进的
地方。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非常靠谱》独具一格的特点以及急需改进
的缺陷,为其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非常靠谱;电视节目;文化;娱乐
2011年伊始,综艺大台湖南卫视就发布声明,表示今年湖南
卫视将有几档新的节目出现在观众的视野中,并强调今年湖南卫
视的主题将不再是单纯的娱乐。在其热力推出的《非常靠谱》、
《好奇大调查》、《给力星期天》、《喜剧之王》这几档节目
中,以解读姓氏文化为节目内容的《非常靠谱》节目受到了广泛
的关注。
一、《非常靠谱》节目介绍
《非常靠谱》于2011年1月3日开播,由湖南卫视资深主持人
汪涵挑大梁,每期节目中都会请到几位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专
家学者到场组成“摆谱团”,对每一姓氏背后的故事展开挖掘,
每期到场的观众中有80%都是那一期姓氏的同族。迄今为止,一
共做过7期节目,分别是刘姓专场、姜姓专场、欧姓专场、许姓
专场、伍姓专场以及开春特别企划节目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
《非常靠谱》旨在解读中华民族的姓氏文化,以姓氏为包
装,晒百家姓里的人杰、绝活、故事等,晒祖宗、晒历史、晒文
化,让观众在了解这些姓氏历史的同时找到共鸣,为自己的姓氏
而骄傲。
该节目制作人徐晴表示:当下电视荧屏上的文化类节目大多
与解读历史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族、姓氏解读还属冷门。
电视观众看解读历史的文化类节目只能倾听、借鉴;但《非常靠
谱》可以参与。
2011年2月28日做完十二生肖姓氏专场后,《非常靠谱》一
直处于停播状态,5月10日湖南卫视发表声明,《非常靠谱》将
于5月16日正式回归。
二、《非常靠谱》如何“靠谱”
从契合当今社会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这一点上来说,
《非常靠谱》的出现无疑是非常有价值的。中国人历来讲究认祖
归宗,血脉相承,而姓氏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现象,通常成
为了血缘之间隐形的纽带。另外,《非常靠谱》节目名称中这个
“谱”字指的是家谱、族谱。家谱和族谱也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符
号,其承载的意义非同一般。
另一方面,从节目形式本身来说,也有许多的创新之处。
1.文化性和娱乐性的结合
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多元化社会,传统文化式微、流行
文化喧嚣。《百家姓》、《三字经》、《论语》、《道德经》、
《庄子》这些国学中的经典固然大家耳熟能详,但是真正能阅读
并理解的人是越来越少。反之,流行元素却铺天盖地,这是一个
把文化弄丢了的时代。
纵观各个电视台的节目,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节目实在是太
少了,还不及娱乐节目的一半,能去收看这些文化类节目的观众
更是屈指可数。《百家讲坛》应该算是为数不多的比较成功过的
案例之一。但是《百家讲坛》作为一档高端的文化历史节目,最
开始的时候也是走的高端路线,请来一些学者专家做讲座,收视
率甚微;直至出现了刘心武、易中天、纪连海等等这些人之后,
《百家讲坛》才随之火了起来。火的理由很简单,因为这些人会
讲历史会讲故事,娓娓道来,十分传神。
从《百家讲坛》的案例可以看出,板起一副面孔以一副老
学究的姿态来讲历史讲文化已经过时了,人们需要了解历史,但
是不代表历史就是枯燥的说教,换一种轻松的方式讲述效果会更
好。
《非常靠谱》就非常注意文化性和娱乐性的融合。主持人汪
涵和摆谱团的专家们在讲述姓氏文化的历史时经常会调侃,也会
通过一些flash的小短片对姓氏历史上的名人做简短的介绍,增
进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寓教于乐,让观众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
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比单纯的讲述更能加深观众的印象。
2.主持人与摆谱团的智慧
《非常靠谱》还在策划的时候,汪涵就直谏台长,要求做该
节目的主持人,甚至连该节目的名称都出自于汪涵的创意。汪涵
自己说,台上的他幽默搞笑,私底下的他却是个非常安静的人,
平时喜欢看书、研究古玩,非常热爱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可以说,《非常靠谱》这一档节目就是为汪涵量身定做的,
也是他从娱乐节目向高端文化节目华丽转身的转折点。因此,在
最初汪涵主持这档节目的消息传出时,他就成了大家共同关注的
焦点。观众都在猜测,那个在《天天向上》中搞笑的他能控制好
这样文化类的节目吗?而节目播出之后,汪涵凭借自己的实力给
观众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节目中的他幽默而不失睿智,搞笑而
不失深沉,正是他身上散发的这种魅力,使得整个节目既有文化
气息又通俗易懂。
该节目的另外一大亮点就是由对姓氏文化颇有研究的学者
《非常靠谱》是否靠谱
崔 瑜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 江苏南京 210000)
的历史事件。中华民族经历过无数文明的变迁与过度,中国人民
在数千年中经历了无数的伤痛但是依然挺立不倒,这些都是中华
文明的文化给了我们巨大的力量,这样生命中的闪光点,不仅是
可以指导中国人前进的明灯,也是吸引外国友人了解中华民族的
地方。到现在为止,我们在很多历史题材的挖掘和呈现上都有所
欠缺。
中国文献纪录片近年来在艺术表现上实现了大面积突破,突
出体现在手法多元,如真实再现、电脑动画等,叙事上开始追求
故事化、悬念感,剪辑上注意蒙太奇效果。但是,就整体而言,
电影语言陈旧依然是纪录片的一个普遍现象,其理论依据是纪录
片的真实性依托于纪实手法。,情景再现的表现手法符合纪录片
创作的语言系统,并不违背纪录片的本质特征,与传统纪录片比
较,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符合时下纪录片创作手法多元化的时
代特征。情景再现是符合现阶段纪录片创作特点的一种有效的手
法之一。然而,人类历史是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不同阶段的社
会环境、文化环境需要不同的创作理念、创作手法与之相适应,
尽管现阶段它体现出的优越性令众多题材的纪录片增色生辉,然
而它只是符合这个时期的创作热潮,如果想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则必须在不违背纪录片本质的前提下,将其丰富、发展、完善。
注释:
①时间.《简论汇编性纪录片(文献纪录片)的创作》.《中国广播电
视学刊》1997年第11期.
②金元浦.谭浩哲.陆学明.《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出版.第705-706页.
③ 陈汉元.《纪录片的类别》.《电视研究》.1998年04期.
影视与传媒
㈥ 中国古都纪录片研究的论文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和致谢。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题目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署名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引言
(三)论文——引言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材料方法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实验结果
(五)论文——实验结果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㈦ 关于历史类纪录片的发展史
可以参考这套书
中国民族发展史(上下册)
作者:王文光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书籍简介:
本书稿详细论述了中国民族发展的历史,全面展示了中华各民族从孕育、形成到发展的概貌,以及形成多元一体格局的渐进过程。全文历史脉络清晰、人物事件详实,文字语句流畅,体例结构合理。
本书稿是一部有关中国民族发展史的理论专著,对于论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书籍目录:
上册:
导言
第一篇 先秦:中国民族的孕育时期
第一章 石器时代的古代人类及其文化
第一节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
一、旧石器时代早期的猿人
二、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古人
三、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新人
第二节 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的文化及其主人
一、仰韶文化
二、大汶口文化
三、龙山文化
四、马家窑文化
五、齐家文化
第三节 新石器时代中国东北、北方、西北的主文化及其主人
一、东北地区
二、北方地区
三、西北地区
第四节 新石器时代中国西南的文化及其主人
一、西藏地区
二、四川与重庆地区
三、云南地区
四、广西与贵州地区
第五节 新石器时代中国南方文化及其主人
一、河姆渡文化
二、马家浜文化
三、良渚文化
四、屈家岭文化
五、大溪文化
六、江西、福建、广东地区
……
第二章 古史传说的时代先民及所反映出的历史文化
第三章 夏、商、周:华夏族的形成及其周边民族
第二编 秦汉:中国各主要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章 秦汉王朝与汉民族的形成
第二章 秦汉时期的周边民族
第三章 各民族间的相互交流及其关系
第四章 秦汉时期各民族的文化
第三编 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民族在历史的曲折迂回中发展
第一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概述与壮大的汉族
第二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周边民族
第三章 各少数民族建立的民族政权及其变化
第四章 各民放的民族关系
第五章 中国民族与域外民族的交往
第六章 三国两晋北朝时期各民族的文化
购买地址:
http://www.islambook.net/shop/sort_book.asp?proctno=12050
1。新国学网(《四库全书》
http://www.sinology.cn/
2。中国经济史
http://economy.guoxue.com/
3。国学论坛http://bbs.guoxue.com/
㈧ 写一篇关于历史纪录片的观后感。800到1000字,高二
圆明园的创造是一部人类思维的结晶创造的历史史书,是人类历史上一大不可忘却的奇迹,它是美的化身,然而,它的毁灭也是人类的悲哀,是世界的悲哀,更是中国人的悲哀与耻辱。圆明园的断壁残骸是无声的控诉,这样一部凝结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巨献就这样成为了一片残骸,它的瑰丽就这样在世界上消失了,只有这种三维技术才能设计才能使我们一览这奇迹般的创造。然而它越是瑰丽,就会越引起中国人的哀叹与惋惜。这部纪录片唤醒了所有沉睡在美梦中的中国人,这是屈辱的历史,这是背叛的历史,也是我们不愿重演的历史。 大型史诗性纪录片《圆明园》为我们重现了辉煌的建筑,也是我们更加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虽然这一切都成为了历史的画卷。其实火烧的又哪只是圆明园呢,他烧的其实是精细皇家三山五园,焚毁的范围远远要比圆明园大得多。然而焚烧的又何止是建筑呢?焚烧的是一个个中国人的骄傲,世界的奇迹呀! 在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西合璧的欧洲式水法,它的规模之大与它的神奇是我们所有的人都叹为观止。并且大清的皇帝还可以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去取悦一个自己喜欢的女子,为她建立它喜欢的草原与建筑。它的富丽堂皇就不言而喻了。似乎任何一个建筑都是美的化身。 当时大清帝国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财富,统治者们以此自居,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们目空一切,多次拒绝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视“科技”为玩物丧志的东西,开始了闭关锁国的时代。然而他们却万万没有想到就在此时西方国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先进的工业革命,正在一步一步地的超越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因此,大清帝国注定要从瑰丽的天国中坠落,这样悲剧性的命运是无法逃脱的!今天的我们只能在满目苍遗、断壁残垣中寻找那份失落的美好。正如那句古谚说的一样,历史的真相往往被繁华所遮掩。 鸦片战争之时,西方列强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双方大战,然而清军用的仍然是二百年前的大炮,清军勇士们仍然在用战马和弯刀冲锋。虽然他们的勇气让英法带兵的将军们感到震撼,但结果却是英法联军以五人的微小代价击败了帝国三万大军。最让人深思的是,英使马噶尔尼送来了最好的大炮和枪械,但他们在角落封闭的房间里一睡便是五十年。康熙皇帝是那么的喜欢自然科学,而后世的皇帝却是如此的无视科学的伟大力量,使中国失去了独领风骚的地位。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之后的两次大肆掠夺慰藉了他们饥渴的心灵,每一个战士都获得了丰厚的奖品。当我们看到圆明园中的财务在西方人的手中大肆公开的拍卖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一种耻辱呢?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这样说过: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这一奇迹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评分赃物,然后他们手挽着收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雨果直截了当地揭露了英法联军丑陋的嘴脸与无耻的行径。 圆明园见证了大清帝国的繁荣与衰败。他奇特的建筑与想法是世人所无法想象的,虽然现在也在重修圆明园,但是永远也无法弥补我们历史上的缺憾!圆明园的毁灭已经成了一段不可改变的历史,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却可以创造未来。在未来,这个崭新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建造更加辉煌、更加令人瞩目、更加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为了不让历史再次重演,为了中国的繁荣昌盛,我们当代大学生一定要谨记“保卫祖国,振兴中华”的誓言,努力为我们伟大的祖国做出一份力量
㈨ 纪录片论文 需要写一篇关于纪录片的论文,请问从哪方面入手会好一点
可以从社会学这个大的方向着手 啊,你再看下,你对社会学的哪个小点比较感兴趣,看看(社会科学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