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丝绸之路的开辟历史意义有哪些
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由德国地理学家F.P.W.von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原指两汉时期中国与中亚河中地区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其后,德国历史学家A.赫尔曼把丝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路的基本内涵。
沿革 丝绸之路很早就已存在。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 。考古资料已充分证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那时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公元前60年汉置西域都护,屯田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以保西域通道。早自张骞西使乌孙结盟后,汉使者、商人便接踵西行。至此丝绸之路益加畅通,大量丝帛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同时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输入中国。魏晋时,东西商业往来不断,位于丝路咽喉重地的敦煌,就是胡商的聚集地之一。5~6世纪时,南北朝分立,但沿丝路的东西交往却进一步繁荣 。北魏建国后不久就派使者前往西域,以后中亚各国的贡使、商人常集于平城(北魏前期都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迁都洛阳后,洛阳更成为各国商人荟萃之地,北齐的都城中也聚集着不少商胡。隋炀帝曾派黄门侍郎裴矩到张掖招徕西域商人,说明当时丝路的兴旺。唐朝西部的疆域超过汉代,在伊州、西州、庭州设立了同于内地的州县。在龟兹、于阗、疏勒、碎叶设立安西四镇(后以焉耆代碎叶)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以后又置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北路的羁縻州府,这为丝路的畅通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因此唐代长安、洛阳以及其他重要都市都有大量商胡,呈现出国际都会的风貌。从9世纪末到11世纪,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沿海转移,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兴起,东西海上往来逐渐频繁起来;同时,中国西北地区各民族政权的分裂、对立,使丝路上的安全难以保障,这就降低了这条陆上通道的重要性。在蒙元时期,由于蒙古的西征和对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直接统治,使东西驿路通畅,许多欧洲使者、教士和商人,都沿此路东来中国,丝路又繁荣一时。明朝建立后,采取闭关政策,虽然出嘉峪关经哈密去中亚的道路未断,但陆上丝路作为中西交通路线已远不如海路重要了。
走向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奠定于两汉时期。大致东起汉长安,西行上陇坂,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先到楼兰。楼兰在古盐泽(蒲昌海,今罗布泊西北部今罗布泊已近干涸,古楼兰遗址几全为荒沙所湮没)。汉代西域有南北两道,楼兰是两道的分岔点。北道自此向西,沿孔雀河至渠犁(今新疆库尔勒 、乌垒 、轮台,再西经龟兹(今新疆库车)、姑墨(今新疆阿克苏)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南道自鄯善的扜泥城,西南沿今车尔臣河,经且末、扜弥、于阗(今新疆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由于千余年戈壁沙漠向南移徙,致使南道东段逐渐沙漠化,伊循、扜泥诸古城均为沙漠所湮,所以今日的南道东段已远在古南道之南。永平十六年(公元73)汉明帝北攻匈奴取得伊吾庐(今新疆哈密)地,置宜禾都尉屯田,以阻截北匈奴之南侵西域。此后“新北道”,改由敦煌向北到伊吾,然后西经柳中、高昌壁、车师前部交河城(均在今吐鲁番盆地)、越天山经焉耆至龟兹,再循汉北道西行抵疏勒。南北朝时期,南朝与西域的往来,主要是从益州(今四川成都)北上龙涸(今四川松潘),经青海湖旁吐谷浑都城,向西经柴达木盆地,北上敦煌,或更向西越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隋唐时期,又开辟了从瓜州北玉门关经伊州、北庭、轮台,越伊犁河至碎叶进入中亚的道路,即北新道。在上述丝路干线外,还有许多支路,而且随着时代变迁,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各条路线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不同,而且不断有新的道路开辟。一些学者更扩大了丝绸之路的概念,认为上述道路只是通过沙漠绿洲的道路,因称之为绿洲道。又将通过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道路称为草原道,经中国南方海上西行的道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南海道”等等。这些提法虽然对研究东西交通有意义,但已非原来意义上的丝路了。
丝绸之路上的古驿站遗址.唐代
Ⅱ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http://ke..com/view/1239.htm#4
Ⅲ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分析)
从经济抄看:在古代中袭西方之间加强了贸易活动.文化交流.发展了友谊.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发展
从政治看:中国的丝绸.铁器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后来的四大发明通过这路传向西方
从文化看:外国货物传入中国.佛教也传入中国
Ⅳ 简述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作用。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内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容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国际大通道,它的开辟,对中国和欧、亚、非各国友好往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成功打开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门,极大地促进的汉朝的繁荣昌盛。在以后的岁月里,随着南海航路的开辟,这条曾经繁荣的大道渐渐衰落。19世纪末,人们对亚欧内陆再度关注,丝绸之路也从沉睡中醒来,继续发挥着连接东西方文明纽带的作用。
Ⅳ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和兴衰历程
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走向世界的标志,它的绝、通与中华民族的兴衰息息 相关,更加关涉着西北大地兴旺萧条的命脉。 文明只有在交流之中才能更加发展。 华夏文明的发展的确也是借助了地区与地区之间的 交流。交流产生需求,也才更加刺激文明的发展。到今天,这种规律依然发挥作用。中国的 发展还是离不开与外界的交流。 特别是在开发大西部的呼声中, 远方静静躺着的 “丝绸之路” 仿佛在召唤我们。因为不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丝路都是中外交往永远的通道。
公元2世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拓通了我国与亚欧大陆之间的商业贸易之路。在此后的1700多年间,我国丝绸大量通过此路运往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地中海沿岸,故此路被誉为“丝绸之路”。古丝路从今西安为起点,向西到陇西地区分为北、中、南三道,在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又归于一路,到走廊西端出玉门关或阳关,又有南、北、中三个去向。它把我国东部封建农耕文明集中发达的中原地区和渭水流域(包括黄河中、下游地区),与西部游牧部落经济的“西域”(今新疆等地区)及其以西各个邦国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大大地促进了彼此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由于古丝路绝大部分路线通过戈壁沙漠绿洲,历史上也称为“绿洲古路”。历史学家根据对史书方志和考古文献的研究得出: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隋唐(公元581~907年)和元代(公元1206~1368年)属于古丝路的兴盛畅通时期;东汉和魏晋南北朝(公元初~6世纪后期)、五代及两宋(公元10世纪初~13世纪后半叶)和明清两代(公元1368~1910年)为古丝路相对荒芜沉寂时期。此外,大量史料还告诉我们,在古丝路兴衰变迁中,即存在总体畅通繁荣期中的短期阻塞或某一分支路线的荒芜(在新疆境内尤其如此),也存在总体衰废期中的短期复苏或某些路段的畅通。自唐代以后,我国经济重心渐次向东、南方转移,加之“海上丝绸之路”日渐兴起,“绿洲古路”就逐渐沉寂了
Ⅵ 简述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价值
古代丝绸之路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不同文明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共同绘就了人类文明繁荣的壮丽篇章。古代丝绸之路成为人类历史上文明交流、互鉴、共存的典范,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一、古代丝绸之路开创性地打通东西方大通道,首次构建起世界交通线路大网络。
古代丝绸之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堪称世界道路交通史上的奇迹。大大小小、难以胜数的中外交通线路,构成古代丝绸之路的“血脉经络”,构筑了古代丝绸之路的基本格局,建构了古代东西方世界相互连通的交通网络,成为亚欧大陆之间最为便捷的通道。
众多的通道使得人畅其行、物畅其流,东西方使节、商队、僧侣、学者、工匠川流不息、络绎不绝,沿线国家商贸与人文交流的半径由此被大大扩展,贸易市场半径由此被大大拓宽。
二、古代丝绸之路极大地促进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实现了东西方商贸互通和经济往来。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商贸往来的生命线,通过丝绸之路,我国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输出到沿线国家;来自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珠宝、药材、香料以及葡萄、胡麻、胡桃、胡萝卜、胡瓜等各类农作物络绎不绝进入我国。
丝绸是沿线国家商品交易中最主要的高档货物。原产于我国的丝绸,在古代西方国家十分名贵。在古希腊购丝绸、穿丝绸成为富有和地位的象征,甚至公元前5世纪希腊帕特农神庙的“命运女神”和埃里契西翁的加里亚狄像等身上都穿着透明的中国丝织长袍。
公元5世纪前后,我国茶叶通过陆地和海上丝绸之路陆续传入南亚、中亚、西亚,15世纪一经传入即迅速风靡整个欧洲。茶叶贸易使沿线国家的贸易收入大幅增加,带动了沿线经济的繁荣及相关行业的突飞猛进,转口贸易也随之长足发展。
三、古代丝绸之路推动了科学技术的交互传播,广泛而又深刻地推动了沿线国家生产进步乃至社会变革。
丝绸之路是我国与沿线各国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欧洲近代工业革命之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炼铁术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西方,成为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
我国古代造纸术大约从公元4世纪起传入朝鲜和日本,公元8世纪传入中亚、北非和欧洲。8世纪末,阿拔斯王朝先后在巴格达、大马士革开办造纸厂,大马士革一度成为欧洲用纸的主产地,造纸技术又传到埃及、摩洛哥。随着12世纪西班牙、法国出现造纸作坊,中国造纸术席卷意大利、德国、英国。
我国古代印刷术是沿丝绸之路西传的又一重要技术。早在公元7世纪我国就发明雕版印刷,在吐鲁番、敦煌等地发现了用于雕版印刷的木刻板和部分纸制品。北宋时期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不久,即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至13世纪,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欧洲人将这一技术带回欧洲。15世纪时,欧洲人谷登堡利用印刷术印出了一部《圣经》。1466年欧洲第一家印刷厂在意大利设立,印刷技术迅速传遍整个欧洲。
英国学者弗朗西斯·培根盛赞中国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他说: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弗朗西斯·培根:《新工具》,许宝骙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103页)马克思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三大发明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事实上,我国四大发明的西传,为欧洲文艺复兴和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古代丝绸之路助推了多样性文化交流,是东西方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纽带。
古代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相互交流、彼此融合的文明之路,丝绸之路横跨亚欧非数十国,把中华、印度、埃及、波斯、阿拉伯及希腊、罗马等各古老文明联结了起来、交融了起来。
东西方文化交流遍及音乐歌舞、天文历算、文学语言、服装服饰、生活习俗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民乐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相互借鉴,通过与当地音乐形式、演奏技巧的有机融合,不仅成为沿线国家民族化、地域化的代表和标志,而且深深地镌刻在了沿线各国各民族文学、戏曲、歌舞伴奏、民间生活等各个方面。
在唐代,琵琶从我国传入朝鲜、日本、越南。从我国传入日本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至今收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堪称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品。
公元753年,六次东渡终获成功的鉴真,在日本弘传佛法,开创门派,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天平之甍”。
早在公元1世纪初,儒学已传入朝鲜,《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成为朝鲜人的经典读物。5世纪以前,儒学经朝鲜传入日本,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到日本的儒家学者。
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互动,与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相伴始终,丝绸之路在把多种文化、多种文明紧紧连接起来的同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丝路文化和文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作出了不朽贡献。
(6)简述丝绸之路发展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以史为鉴 合作共赢——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一、对内,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堪称中国经济升级的战略引擎。
我国中西部地区改革开放由于起步较晚,相对落后,而中国经济的全面振兴及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西部整体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将形成中西部地区与中亚、东欧、西亚的新商贸通道和经贸合作网络,对推进中西部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维护国家安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调整城市结构和人口布局等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有利于加强与沿线各国的经贸联系与文化交流,促进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借助经济合作的深化,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势必为我国带来巨大的地缘政治利益,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和能源供应。
二、对外,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是加强中国与中亚、南亚,乃至中东和欧洲部分地区各国友好交流、促进区域合作的必由之路,也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然产物。
中国与丝路沿线各国开展的务实的、互动的区域合作,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前景广阔。上合组织六个成员国和五个观察员国都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望惠及近30亿人。
21世纪的高科技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不断修建完善的公路、铁路、油气管道、网络通信等公共设施,宛如古丝绸之路上的现代商队,使丝绸之路经济带最终成为共同发展的合作带和命运共同体。
Ⅶ 请简述古代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意义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路上商业贸易路线。狭义的丝绸之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广义上讲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以西汉时期长安为起点(东汉时为洛阳),经河西走廊到敦煌。从敦煌起分为南北两路:南路从敦煌经楼兰、于阗、莎车,穿越葱岭今帕米尔到大月氏、安息,往西到达条支、大秦;北路从敦煌到交河、龟兹、疏勒,穿越葱岭到大宛,往西经安息到达大秦。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 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2014年6月22日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而成功申遗的项目。
Ⅷ 简述古代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答案
成———于秦汉时期,
发展——三国至隋朝时期,
繁荣————唐宋时期,
转变————明清时期,
Ⅸ 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
历史来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源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Ⅹ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什么历史意义
丝绸之路的开辟,有力地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路。在工业化到来的时刻,完成了它的使命。它已被东起连云港,西至荷兰鹿特丹的10900公里长的新亚欧大陆桥所取代。但是,它仍有可开发的新价值。
走在丝绸之路上的人们,有身揣皇上敕令的使节,有率领千军万马的将军,有心怀发财梦想的商人,有浪漫云游的边塞诗人,有随民族迁徙的民众,尤其是不绝于途的心怀信仰的传教士。
所以,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外交之路、传教之路、军旅之路、漫游之路、迁徙之路等多重文明交往汇聚一体的交往平台。多姿多彩的文明交往历经两千多年的积淀,留下了丰富的物质遗存。
除了物质遗存外,丝绸之路所蕴含的丝路神韵更是一笔丰富的精神资源。与后丝绸之路时代的西方一极化不同,丝绸之路在空间上始终是多极支撑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印度、中东、欧洲四个极点。通过这种多极支撑的交往框架,人类的多个文明中心彼此遥相呼应。
作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之间的交往大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以中亚为分界线,从东西两个方向来观察,可以更加清晰地把握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
从东向西的交通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中期。据《竹书纪年》《穆天子传》《史记·秦本纪》等文献记载,周穆王于公元前10世纪西征犬戎,从长安出发,北上向西,经陇西、兰州、武威、张掖、居延海及巴丹吉林大漠,最远至葱岭、中亚一带。
每到一处,就以丝绸、铜器、贝币和朱砂馈赠各部落酋长,各部落酋长也以马、牛、羊、酒等物品回赠,由此打开了横穿大西北的草原之路。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东向西的交往轨迹进一步明显。从考古发现来看,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时,中国丝绸已经传入希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