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发布时间:2021-03-13 02:27:13

『壹』 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①军事方面:推动中国军事近代化

②经济方面:推动中国经济近代化

③科技和教育:推动中国教育科技近代化

『贰』 洋务运动给我们什么启示

洋务运动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教训,从洋务运动的失败中,我们能够得到许多启示。今天我们讲技术引进,不单单是指生产技术上的引进,还要引进先进的现代企业制度、管理制度,以及先进的、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思想。

新的生产力是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不相容的,是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的制压下充分地发展起来的,故要发展近代企业,要维护民族资本,要想培养洋务人才,要改变封建制度。

西方国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他们担心有一天中国会超过他们。所以我们不可以一切都仰赖外国,需要自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新式企业需要新的管理体制,给予商人一定的发言权,政府干预不易过多。委派技术人员,以营管理,对现代企业也有一定的帮助。

我们说要向西方学习,但这并不等于说什么都要学习人家的。我们必须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自己的国情,总结出一条适合我国的发展模式,这才是正确的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对现状不断进行反思和剖析,并及时、果断地做出改革,必要时还应进行革命,这样才能救中国。

(2)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扩展阅读:

自古以来,中国人轻商思想极为严重,建国后,受苏俄的影响,中国人普遍认为商人不义。

但改革开放改变了这一切,中国人逐渐意识到商业文明的力量,这实际上是将中华文明的勤劳、踏实与英美文明的商业崇拜结合起来,形成了新型的中华文明。

这实际上中国的一大进步。文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竞争,商业竞争就是最能促进人类进步、且代价最小的竞争。改革开放后,中国人一改以往的观念,变得热爱商业,是中国之福。

事实上,今日中国企业称霸全球,得益于改革开放后观念的巨大改变。相比之下,洋务运动对中国人的观念影响非常有限。

『叁』 洋务运动的总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的意义有这些:

  1. 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2.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外国资本输出的侵略的作用。

3.尽管洋务企业在兴办过程中存在种种问题,也未能真正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它对中国的早期现代化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4.社会阶级结构发生变化,诞生了民族资产阶级。

拓展资料:

洋务运动的最终结果虽然是失败,但是其对中国近代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1)对近代军事的影响:

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派主要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二是建立近代海防海军,同时改进陆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三是建立近代军事学堂,培养新式陆海军人才。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一大批大型近代军事工业相继问世。

1885年设立的海军衙门,统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和国防的现代化建设。清军队战斗力有所提高,对外国的侵略势力有一定的抵抗力,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进程。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2)对近代经济的影响:

洋务运动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就是资金、原料、交通等方面的问题,于是在"自强"口号兴办军事工业之后,洋务派又在"求富"口号之后开始兴办民用企业,着重点在于采矿、冶炼、航运、铁路等一系列配合军事工业的项目。

在洋务派的倡导下,许多达官显贵以兴办洋务为荣,深深的动摇了从商鞅变法开始的,中国几千年文明中"重农轻商"的概念,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对近代政治的影响:

洋务运动的创办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对近代文化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要开始洋务运动,兴办洋务就必须要有精通洋务的人才,但是中国传统的科举制教育却远远无法满足洋务运动对人才的需要。因此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就成了洋务运动进行下去的一项总要的举措。

开办新式学堂,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24所新式学堂,主要为翻译、工程、兵器、通讯、医务等培养新型人才,虽然学堂规模不大,但是依旧打破了古老的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不同于传统的近代科技知识分子,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会文化风气,为后面科举制的废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派遣留学生,为了更系统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向西方派遣 200 多位留学生,为洋务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西学知识的新式人才,一方面也对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准备了最初始的文化条件。

积极作用和意义:

19世纪60年代初期到90年代,出现了暂时的"中外修好"的和局,清政府统治集团内的一些开明人士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而采取了一系列"自强""求富"的措施,虽然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内忧外患"维护封建统治,但这一运动是符合历史潮流的。

并且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促进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和国防的近代化。

其意义表现在:

1、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洋务派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输入;

3、洋务运动打开了封建教育制度的缺口;

4、洋务运动促使了国防的近代化。

局限性: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洋务运动的失败原因:包括传统封建制度的弊端、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终也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自强"、"中兴"。

『肆』 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1.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长技以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洋务运动,是从军事自强开始的,为实现军事自强。洋务运动的军事自强,使中国军队以近代新式武器装备投入反对日本侵略的甲午战争。开始了中国军队的近代化进程。

2.洋务运动,促使中国近代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成分在社会经济中明显增长,对中国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3.洋务运动的创办者自身的封建性和腐朽性导致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而洋务运动的失败使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其他的有志之士看到了洋务运动的缺陷,刺激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4.洋务运动是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更系统的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洋务派向西方派遣 200 多位留学生,为洋务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西学知识的新式人才,一方面也对中国的教育近代化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为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准备了最初始的文化条件。

2洋务运动的局限性

1.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专制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2.洋务知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

3.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道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自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

4.当时的大多数中国人对洋务知之甚少,思想还处于被愚昧迷信和封建礼教束缚的阶段。

『伍』 洋务运动的背景,主要成就,历史意义,失败的原因,给我们的启示

背景:处于清朝内忧外患时期。主要成就:成立了北洋,福建水师,培养洋务人才,创建了轮船工商局,促进了满清工商化。意义:洋务运动没能使国家强大起来,不过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和先进思想,客观上激发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一定程度上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抵制。失败原因:甲午战争,清廷战败,宣告洋务运动失败。启示:洋务运动救不了中国,中国必须进行革命

『陆』 求:洋务运动对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启示和意义

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刚好30年,中国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后,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国家面貌都发生了用语言难以形容的变化,但在经过井喷式的发展后,一些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也开始显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100多年前洋务运动半途而废的历史教训值得借鉴。

自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才意识到自己到现代社会的差距越行越远,所谓的天朝只不过是一块腐朽的破屋,随时都有坍塌的危险,因此,战败后的清政府开始学习西方,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洋务运动,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北洋和以张之洞为代表的南洋学习西方先进经验,广纳人才,使中国的现代工业、教育、政治体制都得到了很大发展。经过30年的洋务运动后,试点地区南洋和北洋都基本具备了现代社会的基本功能,特别是现代工业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迅速缩小,很多方面甚至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可以说这是100多年前中国进行的最早的改革开放,天津和汉阳也象今天的深圳和珠海一样,成为改革开放的特区。但改革开始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时,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最重要的一条是清政府的腐朽制度与现代社会的要求极不适应,必须对这座腐朽的破屋进行揭瓦掀梁式的改造,但这就触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这时候有两条路可走,一是对社会结构进行彻底变革,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二是保留破屋的残墙破瓦,进行小修小补式的改造,清政府选择了后者,也选择了一条死路。

甲午年一场战争,30年洋务运动的努力付之东流,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北洋船队全军覆没,2.5亿两白银的赔偿和割让台湾的现实让清政府大伤元气,苟延残喘的清政府靠榨取人民的最后一点血汗艰难地熬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有人把中国近代史的一切苦难归罪于日本,但本人不这么认为,不错,是甲午战争中断了中国近代化的路程,是日本的侵略和巨额赔偿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阻碍中国前进的步伐,但本人认为,最根本原因是清政府这坐破屋已腐朽不堪,日本只是压垮的这个腐朽破屋的“最后一根稻草”,我们不能怪日本,他们只是一根稻草,而且是无关紧要的一根稻草,即使没有这根稻草来压我们,我们自己也要倒掉。

100多年后的今天,也是我们进行改革开放30年后,中国也再一次面临十字路口,回顾走过的30年,我们靠什么发展,两个字“三拼”可以概括,而目前拼资源、拼环境、拼血汗的“三拼”经济遇到了严竣的挑战。在拼资源方面,我们已没有什么可拼的了,包括铁矿石、石油等基础资源都必须花高价去买;环境方面我们还可以拼吗?也不行,我们已经见不到绿的水蓝的天,再拼环境就没法生存了;至于拼血汗,我们也没有优势可言了,几十年的断子绝孙式的严格计划,年轻人已经相对少了,早年的血汗工人已渐步入老年行列,他们身上已没有多少血了可以榨了。

下一步我们靠什么去拼,一些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享受着高级待遇的人们信心十足,满足的大话,开口闭口五千年盛世,这和当年满清死到临头还自封自己为天朝大国如出一辙。

开改开放30年后,中国到了对社会结构进行改革的时候了,对社会结构的改革必须是推墙揭瓦式的改造,而绝不是保小修小补,现在中国的政府职能基本上是为了养人,以此次地震灾区的汶川县为例,一个仅5万多人的地区,为什么要保留一个县级行政编制,既然是一个县,各级行政机关一个不会少,从电视报道来看,光汶川县公安局就有140多人,如果包括派出所、消防中队,小小县城光公安系统不会少于200人,另外还有几十个局,包括事业单位,吃财政饭的人估计会过万人。本人所在的一个小县级市,基本没有工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城市的基本上是政府机关和象移动石油银行等垄断行业的人员,现在很多乡镇机关、县级政府基本上是为了养人,没有发挥一点作用。另外,中国的科研体制和创新机制官企不分,无不存在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问题,不进行根本改革,中国不可能有创新。

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了对社会结构动刀的时候了,而且要动大刀,否则,100年前洋务运动的历史有可以在今天的中国重演。

『柒』 洋务运动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洋务派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是以不改变封建生产关系为前提的。所办企业,具有很强的对外依赖性、封建性和一定程度的垄断性。因此,洋务派要在中国兴办近代工业企业和筹办海防,都不得不在工业技术、资本乃至管理上受帝国主义的左右和牵制。因而也就加深了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军事和经济的控制,洋务派也就加速了自身的买办化。这样的企业不仅无法避免自身遭到破产的命运,而且严重地阻碍和压制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捌』 洋务运动对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启示和意义

转一篇文章——《洋务运动与中国改革开放思想的历史寻踪点滴》
19世纪中国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包括对经世致用思想对于一国实力的增加有什么帮助,这几乎是每一个对中国近代社会有兴趣的人,都在考虑的问题。因为不管是以后的戊戌变法、百日维新、或是救亡图存、还是以为找到了进化论的这个改造中国社会的所谓法宝,或是保皇或是君主立宪、或是建立共和等等方式,对于中国来说,改革并贸易真正引起中央朝庭的重视,而是民间的力量在起作用,中央集权统治者并没有主动自上而下的进行改革。因而一个维持就有模式的国家机器面前,任何的所谓的改革之路似乎都不能真正找到强盛之路。而仅仅是上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同样是不能奏效的,对于这一点已经被一些国家的发展经历所证实。
这一点我们似乎在阅读<<近代中国思想历程>>一书中的一些论述就颇能发人深思--这就是在19世纪的80到90年代,中国已经出现了要求系改革的动态,并且浮现出一批系统改革内政的方案设计。“这种现象不是偶然的,中国不是被动地学习西方,只有从中国内部经世脉络里产生的问题和思路,与西方的理解发生了联系时,才会产生模仿某种体制的直接动力。在这个意义上,单从洋务运动的演变和反思,来解释晚清改革,显然是不够的。”“也就是在这个时期之后,受到西方影响的一些改革思路,不是从洋务运动本身的思想脉络中产生的,而是在京城清议和地方士绅政治化的场域里浮现。它表明,在19世纪不断发展的经世论述,由于其对体制问题的关注,倒是更容易超越西方经济发展的魅力,对西方的内部体制产生感应。”
不过没有了中国的洋务运动,那么国人的这些思想也许是不会建立起来的,因为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中日甲午之战之后,人们好象对于纯粹的用什么实业救国,技术救国的思想以及作用,不再依赖或是崇拜了。
人们基本是比较同意这样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中日甲午海战之后,一个竭力鼓吹和推行了这么多年“洋务运动”国家,最终的结局依然是被自己的近邻日本所打败,所以这次失败震动了晚清朝廷。在这样的一种局面下中国向何处去,的确为世人所关注,因为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列强对中国觊觎的局面,让感到中华的民族的存亡,仅仅是用所谓纯粹发展经济的方式是不能真正强国的。中国的强国梦一直在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的洋务运动的发展和兴起,在当时并不触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形下,企图依靠洋务运动就能真正改变中国的命运,在今天看来显然是不行的。但是,向西方学习这毕竟是有积极的思想意义的。有人曾把中国所谓的 “洋务运动”也称之为“自强运动”,自强的思想其实在中国人面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建立起来之初,一些有为之士就有了这样的认识,但是中国的朝廷对于洋务运动与清朝命运的认识并非深刻。因为当时所谓的“洋务”在中国,不过是一些朝廷重臣和一些外省督抚,以他们个人的能力和眼光,在看到了中国时局的一些弊端,以及睁眼看世界之后提出的主张,但是作为中央集权专制的统治阶级,他们作为既得利益者,是不会放弃自己“家天下”的,这种专制主义,其实正是中国近代化不能真正发展起来的主要原因。同时,当洋务派在中国的沿海一代继续进行的时候,清帝国内部,则是在忙于陆续镇压各地的起义和重建帝国的秩序。试想在这样的一种社会政治环境中洋务运动的拮据以及命运,其实在开始进行的时候,结局早就有了答案。
史学界有这样的一个说法,日本的明治维新用几十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用了近200年才走完的近代化道路, 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则成为中国近代化发展史上的一个永久的遗憾。这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伤和伤痛。但现在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步入了快车道,尤其是中国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和回收,则对于当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会是一个最为现实的凝聚力量,同时也展示了中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体现出的勃勃生机和活力。相信中国在今后经济的发展里程中,将会以这个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历史时刻为契机,深化改革尤其是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加大力度,在今后的发展中会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以我的学识评价洋务运动显然是有些力不从心的,但是,任何一个研究和中国近代史的人,对于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非常重要作用和影响的“洋务运动” 是不能不关注的。因为,在我们对历史进行审视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任何历史上的革命或是变革,都是不能在不触动社会的、政治制度中建立起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的,因为所谓的经济的体制所要依赖的仍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对那些不适应经济发展的上层建筑也需要改革,也 要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才行。
“洋务运动”的三十年,最终以中日甲午之战中的失败,遭受到致命的打击而告终,但是“洋务运动”对于中国的近代化,以及它为了自身的安全所做出的努力,包括在经济发展上所取得的成绩,同样是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在所创办的一些工业企业,后来也为中国近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有些企业甚至成为现代企业的雏型。以山东为例,一些在洋务运动中所建起的一些军用工业和开采的矿山业,都为建国以后轻重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就政治层面的意义来看,“洋务运动”在中国的发展,毕竟阻止和延缓殖民化的进程,并且以自己渐渐发展的工业和军事工业的实力,提高了与列强较量的能力。自然就其思想意义来看,洋务运动毕竟让国人开了眼界,认识到富国强兵的重要性,而落后就要挨打也日益成人国人的共识。
其实,就像我们通过洋务运动本身来思考当代中国国情时,会发现当下中国改革的进程中不得不要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我们不真正从政治制度的层面进行改革,我们就很难真正发展为近代国家的,在这里有专家指出了所谓的“后发劣势”的问题,这对于我们今天重新认识“洋务运动” 也是有现实意义的。当年的那些朝廷重臣或是那些地方的督抚对于“洋务运动”的热衷,从自身的条件来看,它不能成为整个国家架构的发展思路或是成为“国策”,在一个封建的以统治阶级既得利益毫无触动的情形下发展自己的经济,而是只是用所谓的技术和科学来强国,在一段时间,或是在一些工业领域中也会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就其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仍然有其障碍发展的因素存在。
现在我们党提出要发展和建立社会主义的现代企业制度,对经济体制改革也出台了很多好的方案,而且政治体制改革也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措施,可以说中国要想进一步发展,要真正走向富国之路,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势必要涉及到政治体制的改革,这也是不能逾越的门槛。这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于各种经济成份参与经济发展、共建小康社会,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其中的一些提法是这样说的--要大力发展和积极完善引导非公有经济,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其中对于产权问题也有新的解释,那就是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分明、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而这些提法显然是要比过去有了更进一步的开放意识。预示着中国的未来经济发展会在一个新的平台上展开。
显然这个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如何让中国的改革继续走下去,产权是不能绕过去的一个槛,那么同样的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不能绕过去的,因为现在要深化改革,就不能不涉及到政治层面的问题,而这似乎也是洋务运动失败给我们的一个启示,那就是改革不能触及既得利益者,同样也不能不涉及到政治体制的层面。而这一点,也正如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所说的,那就是改革不是自己到超级市场去买东西,可以尽挑自己喜欢的的带走,不喜欢的就不要。
(作者 济南 李华新)

上述为转载内容,不代表本人看法。

『玖』 洋务运动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啊(历史)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 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与顽固派的愚昧守旧态度相比较,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1865年到1895年,洋务派在各地创办了20多个制造枪炮、弹药和船舰的工厂。在自制和外购的基础上,19世纪70年代,淮军已“尽弃中国习用之抬鸟枪,而变为洋枪队”。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改善,使其战斗力有所增强。洋务派的海军建设成效尤为卓著。经过苦心经营,洋务派建立起了北洋、南洋和福建水师。尤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其规模时居世界第4,其中定远、镇远舰的购置,给日本以很大的威慑,推迟了日本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时间。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因此,洋务运动中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两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 但是,洋务运动所具有的封建属性,决定了它不可克服的致命弱点的存在。首先,因为洋务运动由清王朝统治集团中的洋务派所主持,其根本目的又在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所以,他们大规模引进的只是西方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对西方的社会经济制度讳莫如深,对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则坚决抵制和反对。这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其次,洋务派所兴办的企业均由洋务官僚操纵,经营管理大权都被其委派的总办、会办、帮办或提调等把持,他们经营不善,管理腐败,不可避免地使企业内部充满了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的矛盾。这些企业在封建性的严重束缚下,或瘫痪停办,或被帝国主义侵吞,或转让私人经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再次,洋务运动的变革措施与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和本末观发生了冲突,受到传统心理的束缚。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抑商是历代统治者沿袭的基本国策,重义轻利是历代统治者提倡的修身准则,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僵化少变的生活方式,使人们习惯于安定平静的生活,具有较强的心理惰性,面对社会变革,求稳怕乱,抗拒抵制。尽管西学的输入打乱了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轨迹,但长期以来民族发展的惯性,使很多中国人仍然按照本民族特有的观念去看待世界和社会,这就妨碍着他们去接受新的东西,同时也妨碍着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总之,洋务运动处于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它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既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又有消极的不良影响。

『拾』 洋务运动的影响和启示

这可是我的历史笔记哦~~~

洋务运动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内忧外患,清王朝岌岌可危。

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领导人 中央:奕欣;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

指导思想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目的 直接:改变在军事上落后于西方的状态;根本:维护统治

方式、内容 练兵制器

时间 从19世纪60年起,到90年代的中日甲午战争止

经过 1. 1860年代,自强,创办军事工业。
a) 1861年,曾国藩创设安庆军械所,这是洋务派防止西洋武器的第一个军事工业。
b) 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总局,这是当时最大的军事工业企业。
2. 1870年代,求富,创办民用工业。
a) 李鸿章在上海开办了轮船招商局,这是第一个民用企业。
b) 随后兴办的有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3. 创办新式学堂
a) 奕欣等于1862年奏设同文馆
b) 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广方言馆,培养外语和自然科学人才。
4. 派留学生出国
a) 容闳向曾国藩提出派留学生出国留学的建议。
5. 建立近代海军——战争的规模扩大到了海上

纲领、文件 -----

结果 失败。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没有改变社会性质。

历史作用与意义 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生产方式,文化教育,军事。
引进了一些近代的科学生产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一部分官僚、地主、商人受到这些企业的影响,开始投资于近代工业。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实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其他 无

阅读全文

与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