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煤化工行业如何健康发展
前瞻《中国煤化工行业月度市场监测分析报告前瞻》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10月,我国精甲醇的产量为267.75万吨,同比增长24.26%;1-10月,我国精甲醇的累计产量为2296.83万吨,同比增长4.74%。
新型煤化工项目是我国煤炭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这些项目多数集中在煤炭资源丰富,而生态环境又十分脆弱的北方地区,加之项目耗水量巨大,这些地区水资源又普遍短缺,给生态环境带来不小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严格的论证和环境评估,很容易引起社会的不满。
纵观全局,尽管煤化工项目具有一定的环境风险,但也能带来当地上下游配套产业的落地,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等。项目的实施除了信息公开透明外,最终还得尊重公众的选择权。
❷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历史沿革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各自有着光荣传统和辉煌成就的原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和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两家中央科技型企业。 成立于1952年,是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科研设计事业单位,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专业煤矿设计院。1999年转制为中央直属的科技型企业,2001年更名为中煤国际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中煤国际拥有工程总承包及工程设计、勘察、监理等数十项甲级资质;拥有中国煤炭工程技术领域最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人力资源;是中国煤炭工程行业规模最大、技术最强、市场占有率最高的工程公司。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依托,以工程全过程服务为主业,加快发展成为科工贸一体化的国际型工程公司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了贯穿工程全过程服务的技术服务体系,形成了咨询、勘察设计、工程总承包、生产服务四大产品和矿井、露天、选煤、环保、电厂、水煤浆等十大专业的业务板块布局。其主营业务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60%,在矿井、露天采矿、洗选煤、水煤浆、清洁能源、环境工程等技术应用领域处于领军地位,部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提升我国煤炭工程技术水平、提高我国大中型矿井现代化建设水平的主力军,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影响力。 成立于1957年,是原煤炭工业部直属科研事业单位,煤炭行业唯一的综合性科学研究院,1999年转制为中央直属的科技型企业。
煤科总院坚持技工贸一体的发展道路,拥有一大批煤炭工业重点实验室及国家级、行业级质量检测中心、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大批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具备雄厚的科研开发实力。坚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自主发展为方向,做强做大主业、适度发展相关配套产业,发展形成煤机装备制造、安全技术仪器设备、工程技术服务三大产业板块,并积极发展煤化工产业板块。承担了70%以上的煤炭行业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取得科研成果500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发明奖1000余项,获得各种专利500余项;倡导和推动了我国煤炭工业历次技术变革,持续引领与支撑了中国煤炭工业的科技进步,为我国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2008年6月,为适应培育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的需要,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报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国资委决定对两家煤炭工程和煤炭科技的“国家队”企业实施战略性重组,合并组建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❸ 迁安中化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发展简史
项目一期工程于 2003年6月20日 破土动工, 2004年11月26日 一期工程两座焦炉及其附属工艺投入试生产;
2006年底二期工程两座焦炉实现顺利投产。公司拥有4座55孔JN60-82型焦炉,焦炉煤气发生量为105600立米/小时,设计年产焦炭220万吨;年产化工产品焦油50000吨,粗苯13000吨,硫铵13000吨。公司采用先进的干法熄焦技术,拥有2套干熄焦及发电系统,干熄焦设计处理能力为140t/h,2台12MW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年发电量为14400万kwh。
公司三期工程项目已于2008年初正式开工建设并已于09年10月完工投产,新增年产110万吨焦炭的焦炉及相关配套设施,投产后公司总规模为年产焦炭330万吨。
❹ 煤化工的发展运用
全球煤化工开始于18世纪后半叶,19世纪形成了完整的煤化工体系。进入20世纪,许多以农林产品为原料的有机化学品多改为以煤为原料生产,煤化工成为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石油化工发展迅速,很多化学品的生产又从以煤为原料转移到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从而削弱了煤化工在化学工业中的地位。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全球石油市场的动荡和石油价格的攀升,煤炭作为储量巨大并且可能替代石油的资源重新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煤中有机质的化学结构,是以芳香族为主的稠环为单元核心,由桥键互相连接,并带有各种官能团的大分子结构,通过热加工和催化加工,可以使煤转化为各种燃料和化工产品。
世界上生产的煤,主要用作电站和工业锅炉燃料;用于煤化工的占一定比例,其中主要是煤的焦化和气化。80年代世界焦炭年产量约340Mt,煤焦油年产量约 16Mt(从中提炼的萘约1Mt)。煤焦油加工的产品广泛用于制取塑料、染料、香料、农药、医药、溶剂、防腐剂、胶粘剂、橡胶、碳素制品等。1981年,世界合成氨总产量95.3Mt,主要来源于石油和天然气。以煤为原料生产的氨只约占10%;自煤制合成甲醇的比例也很小,仅占甲醇总产量约1%。
美国煤化工1984年美国用煤717.7Mt,其中用于炼焦的占5.5%,达39.5Mt。炼焦副产的苯占苯总产量的9%,以电石乙炔为原料生产的醋酸乙烯在其总产量中占 8%。1984年美国建成由褐煤气化再甲烷化生产高热值城市煤气的工厂,日加工褐煤22kt,产气3.89Mm。同时,又在煤气化和液化方面,进行了不少新工艺试验。
联邦德国煤化工1984年联邦德国用煤84.8Mt(不包括褐煤),炼焦用煤占32.6%,为27.6Mt,煤焦油年产量约 1.4Mt。全国钢铁等企业的焦炉生产的煤焦油集中到五个焦油加工厂进行加工,生产的化学品达500多种。电石乙炔化工方面曾有很大发展,当前在技术上仍有改进。在煤的加压气化和直接液化研究方面也有一些新的进展。
日本煤化工1984年日本共用煤106.9Mt,由于其钢铁工业很发达,炼铁等冶金用焦炭需要量很大,因此炼焦用煤占66%,为 70.5Mt。每年的煤焦油产量达2.4Mt,提供了全部萘的工业来源。以电石乙炔为原料生产的醋酸乙烯在其总产量中占23%。
南非煤化工南非是当前世界上仍拥有煤间接液化工厂的地区,有SASOL-Ⅰ、SASOL-Ⅱ、SASOL-Ⅲ三座合成液体燃料工厂,年加工煤共约33Mt,生产汽油、柴油、喷气燃料等油品数百万吨,副产气态烃、乙醇、氨、硫等化学品数十万吨。
集约化发展
煤炭能源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对于确保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煤化工产业作为实现煤炭资源高效利用的有力手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能源战略发展规划。因此,观研天下煤化工产业分析师分析:必须充分认识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现状,明确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即在确保煤炭资源高效、清洁利用的基础上椎动煤化工产业的规模化以及集约化发展。
“十二五”期间,国内经济结构将继续延续重化工业发展的态势,国民经济对能源消费的需求仍将保持平稳增长。预计国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格局短期难以改变,煤炭消费将基本与国民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增长。
发展新型煤化工可以部分代替石化产品,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我国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日益提高,石油进口比例已经超过50%,国家能源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据报告显示,随着国内石油、天然气供应的日益紧张,国内化工行业出现了向煤化工倾斜的趋势。国家在内蒙、山西、宁夏、河南等地开展了一系列示范工程项目,支持新型煤化工的发展。其中,内蒙古是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部分煤化工技术走在全国前列。
煤化工装备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伴随着西北地区煤化工产业投资热情的高涨,煤化工装备需求即将爆发,这为行业相关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遇,新型煤化工将在“十二五”期间获得新一轮大发展。
从总量上来看,2006年在建煤化工项目有30项,总投资达800多亿元,新增产能为甲醇850万吨,二甲醚90万吨,烯烃100万吨,煤制油124万吨。而已备案的甲醇项目产能3400万吨,烯烃300万吨,煤制油300万吨。2006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政策并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征求意见,以期规范和扶持煤化工产业的发展。2006年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开始从实验室走向生产。
2007年是中国煤化工产业稳步推进的一年,在国际油价一度冲击百元大关、全球对替代化工原料和替代能源的需求越发迫切的背景下,中国的煤化工行业以其领先的产业化进度成为中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煤化工行业的投资机遇仍然受到国际国内投资者的高度关注,煤化工技术的工业放大不断取得突破、大型煤制油和煤制烯烃装置的建设进展顺利、二甲醚等相关的产品标准相继出台。
新型煤化工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产品为主,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气、乙烯原料、聚丙烯原料、替代燃料(甲醇、二甲醚)等,它与能源、化工技术结合,可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煤炭能源化工产业将在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今后20年的重要发展方向,这对于中国减轻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降低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均有着重大意义。可以说,煤化工行业在中国面临着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
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发展煤炭液化、气化等现代煤转化技术,对发挥资源优势、优化终端能源结构、大规模补充国内石油供需缺口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国家“十五”能源 科技和能源建设计划对发展煤化工给予充分的重视,煤化工在我国面临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本文根据国内外煤化工发展的特点,提出“新型煤化工”的概念。与传统煤化工不同,新型煤化工将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煤炭—能源化工新产业,是我国煤炭工业结构调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对未来能源建设和能源技术的发展将有重要影响。
纵观近百年化学工业的发展历史,其间每次原料结构的变化总伴随着化学工业的巨大变革。1984年世界化石燃料探明的可采储量,煤约占74%,而石油约12%、天然气约10%,从资源角度看,煤将是潜在的化工主要原料。未来煤化工将在哪些领域,以什么速度发展,将取决于煤化工本身技术的进展以及石油供求状况和价格的变化。而钢铁等冶金工业所用的焦炭仍将依赖于煤的焦化,而炼焦化学品如萘、蒽等多环化合物仍是石油化工所较难替代的有机化工原料;煤的气化随着气化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仍将是煤化工的一个主要方面;将煤气化制成合成气,然后通过碳一化学合成一系列有机化工产品的开发研究,是进展较快,且引起关注的领域;从煤制取液体燃料,无论是采用低温干馏、直接液化或间接液化,都不得不取决于技术经济的评价。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能源价格出现了快速上涨。其中原油、天然气价格大幅上涨,而煤炭价格涨幅相对较小,与石油、天然气的价差不断扩大。根据2011年的价格,统一热值后的煤炭价格(日本动力煤到岸价)仅相当于原油价格的24%,天然气价格的26%。2012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煤炭价格的快速下跌,原油与煤炭的价格比进一步扩大。煤炭和原油价格表现的差异,使得煤炭作为原材料的成本优势得到提升,煤化工的经济性逐步显现。我国独特的能源结构也进一步提升了发展煤化工的必然性,未来我国煤化工产业,特别是新型煤化工有望迎来快速发展。石油、天然气的进口常常受到战争、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波动较大,因此石油和天然气的过度对外依赖,对我国的能源安全保障带来很大的隐患。由于石油是生产大部分化工产品的原料,石油资源的匮乏使得我国很多化学原料依赖进口,成本居高不下,因此寻找替代能源很有必要。煤化工与石油化工具有相互替代性,比如煤化工生产的烯烃、成品油等均是石油化工的主要产品。发展新型煤化工可以作为石油化工很好的补充,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❺ 煤化工行业发展特点特点及前景
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过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等过程,而以煤炭为原料的相关化工产业被统称为煤化工。从产业链位置来看,煤化工企业分属于焦炭、煤头化肥、煤液化、以电石乙炔为原材料的基础化工几大类。
煤炭行业正在逐渐探底、煤价大幅下降,煤化工项目运营成本不断下调,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多次出台优惠政策帮助煤企和电企上马相关产业园,以期能够帮助企业升级转型、摆脱困境。
新型煤化工行业在我国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核心技术、核心设备的研发制造能力明显不够,国企央企在该领域无法实现自负盈亏,知名项目也多以财政补贴勉强维持。
煤化工行业普遍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5-2020年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焦炭产能达到6亿吨,而产量仅为4.28亿吨;2012年焦炭产量4.43亿吨;到2013年,产量达到4.76亿吨,即使不考虑新增产能,我国焦炭产能依然过剩明显。
尿素、电石等行业面临同样的问题,产能虽然陆续提高,但由于需求量有限,产量提升速度相对较慢,造成普遍的开工率较低,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和抗击风险能力较低,产能过剩、技术水平低、环境污染大、能耗高,甚至运输风险等都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未来新型煤化工项目将是重点,虽然国家政策层面的限制因素与地方政府的鼓励势头齐头并进,但研究认为"十二五"期间煤化工发展势头不减。从投入上,各路资本竞相角逐;从地域上,中西部煤炭资源丰富地将集中主要投资;从类型上,煤制烯烃与煤制天然气将是主打项目。
❻ 鄂尔多斯市中北煤化工有限公司的发展简史
色连二号井煤矿是淮南矿业集团执行西部煤炭资源控制和开发战略,在内蒙地区开发建设的第三个矿井,位于鄂尔多斯市东胜煤田高头窑矿区内,行政区属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罕台镇管辖,矿井及选定的工业广场距东胜市区10km左右,矿区交通条件优越,井田探矿权面积38.27 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05平方公里,井田东西最宽约6.9km,南北最长约16.8km,面积106.3平方公里,预计地质储量10.5亿吨,可采5.9亿吨,其中城市规划占1.5亿吨,按照400Mt生产能力服务年限约87年,已获探矿权范围,南北长约8.27km,东西宽约4.6km,面积38.27平方公里,资源量约6亿吨;实际拥有探矿权面积27.58平方公里,资源量4.23亿吨。井田属典型侵蚀性丘陵地貌,海拔高程一般在1440~1480m之间,地势南高北低。矿井为煤层群开采,可采煤层9层,主采煤层为3-1、4-1、5-1上煤层。煤种为长焰煤。矿井属低瓦斯矿井,各可采煤层煤尘均有爆炸性,煤层自燃倾向为易自燃或很易自燃。 矿井建设将充分采用煤炭开采先进装备和技术成果,实现矿井建设“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把矿井建成本质安全型的高产高效矿井。
2010年12月,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与中能源电力公司签订合作开发协议。2011年2月,集团公司组建新的鄂尔多斯市中北煤化工有限公司领导班子,进驻鄂尔多斯接管原中北煤化工有限公司,筹建色连二号矿井;7月20日企业正式完成工商变更。在集团公司、西部公司的坚强领导下,中北公司领导班子保持发展的锐气和激情,带领全体干群克服环境陌生、地区差异等一系列困难,围绕项目核准和矿井建设要务,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实现了安全年。公司逐步实现了“车间”向“企业”的转变,正在向具有科学、有效、有序管理的现代公司迈进。
公司进驻鄂市后大地工程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及煤炭工业合肥设计研究院完成了矿井井口及工业场地的重新选址,完成了矿井开拓方案初步设计,矿井部分主要固定设备已招标采购。
公司现设有工程技术部、机电物资部、土建资环部、经营管理部、党群工作部(人力资源部)及办公室等6部门,在册职工99人(合作方3人),副总及以上领导6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42人。
办公地点:鄂尔多斯市铁西新区天佐新城国际12层。
❼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木煤化工产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陕北“二次创业”的春潮,在2008年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紧锣密鼓地展开了新的律动。神木煤化工产业有限公司作为该集团挺进煤化工产业的新兴经济主体,从2008年11月26日正式运作,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就向集团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2009年,公司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02亿元,超额完成了集团公司下达的3亿元经营目标任务。是何种原因,使该公司的发展绽放出如此炫目的火花?记者走进他们开拓着的热土,从中搜寻出了其中的秘密。 准确定位,理顺思路,公司发展在夹缝中扬起了飞扬的旗帜
作为陕西煤业化工集团挺进陕北“二次创业”的新型经济体,如何在新的发展中抢得先机,如何在新的发展中创出新路,是摆在公司决策者面前的最大难题和挑战。2008年11月26日,在公司刚刚宣布成立后,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党会财,总经理任沛建就带领公司所有班子成员迅速开展工作,义无反顾地投身陕北这块煤化工产业开发的热土,高举起陕煤化人飞扬的旗帜。 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里,公司在西安研究通过了《公司章程》、《领导班子议事规则》以及《公司党委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办法》,并对班子成员进行了工作分工;制定了公司管理框架与定编定员方案;广揽招聘各类急需的管理人才;完成了公司驻地租赁,注册验资、工商登记、税务登记和企业代码登记等法定事项。 2009年元旦刚过,公司人员便迅速入驻神木,党会财和他的战友们的足迹在20多天时间里,踏遍了神木地区几乎所有的煤化工、兰炭生产重点企业,走访了神木县主要领导和10多个职能部门,了解神木地区煤化工产业现有的生产能力和产业布局,最终掌握了制定公司科学发展的最基本要素。“通过资源整合,以股份制合作经营,进行集中生产,采取循环经济模式,才能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是班子成员通过艰苦调研形成的共识。 基于这个准确判断,公司领导班子在理论与实践中,提出并确定了“投资、合作、监管、协调、发展”的10字职能定位,提出了“一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大发展”的工作思路,提出了“以建设具有循环经济特色一流煤化工企业”的愿景目标,为公司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根据集团公司发展战略需要,客观审慎地研究制定了公司2009年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及时召开了公司项目建设工作会,统一了公司上下的思想,从而拉开了发展的帷幕。
统筹兼顾,求同存异,公司发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变“危”为“机”
神木县作为榆林地区国家能源基地建设的热土,煤化工发展的起步虽然起步较早,但多属县办或由个人联合组织形成的股份合作制小型企业。不仅产业集中度低,产能低,更为严重的是对资源的浪费严重,而且营销大多采取“单打独斗”,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煤化工作为技术含量高、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的新兴产业,如何在发展中体现前瞻性,彻底打破无序的发展格局,实现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效益的最大化。公司的决策者敏锐地提出,“必须提高产业的集中度,提升产业的自主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也是产业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公司没有在危机中退缩,积极把握政策导向和产业发展趋势,变“危”为“机”,强势抢占榆林地区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2009年1月,公司刚成立就迅速主持召开了新组建的天元、富油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选举了董事会、监事会成员,董事会迅速聘任了经理层,新公司开始正式运行,确保了集团公司“50万吨/年中温煤焦油轻质化项目”和“12万吨/年中低温煤焦油综合利用工程”两个重点示范项目的顺利推进。4月,公司与大连理工大学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确保了该校研究的煤化工技术新成果有优先使用权。为了确保在煤焦油转化领域的技术优势和技术储备,10月公司与上海胜帮公司进行了深入交流,初步意向参股重组上海胜帮公司。11月重组了联众、来喜、五洲、东源等四家兰炭企业,新成立了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木能源发展有限公司,重点实施循环经济一体化项目。即年产260万吨兰炭项目、焦炉煤气发电4×50MW(一期2×50MW)项目和年产30万吨电石项目。重组成立的能源发展公司,一举成为陕西省最大的兰炭企业航母。 面对不同的利益主体,面对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如何通过企业的多元化整合重组,提升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知名度和感召力,使众多的投资主体愿意与国企肝胆相照,真诚合作?“统筹兼顾、求同存异、依法评估、协商确定”是公司在企业整合重组中赢得各方人气,抢占发展空间的制胜法宝。公司与九江、莱德、江泰公司的合作重组前期尽职调研基本结束;与神木发电有限公司的合作重组已完成了前期工作,集团公司董事会已原则同意;富油公司的土建施工已基本结束,部分单元已进入如火如荼的设备安装阶段。
有梦想,就会有希望,面对未来,公司发展的路子将越走越宽
2010年,面对新的压力和挑战,神木煤化工产业有限公司在发展中并没有止步不前,而是将目光放得更远。结合集团公司下达的经营目标任务,公司提出了实现两个转变(工作重心由“投资、合作”转向“监管、协调”、工作重点由基本建设向生产经营转变,向完成产品产量、销售收入、利润指标转变)、突出四个重点(突出安全管理、项目建设、原料供应和产品销售)、抓好六件大事(抓好天元、富油公司投产;电石、电厂一体化项目建设;科学规划“十二五”公司发展目标;建立完善销售体系;打造煤干馏科技研发平台;合作重组六件大事)、实现七个目标(销售收入52亿元;利润总额5000万元;主要产品产量455万吨;天元公司一季度达到竣工验收条件;富油公司6月底建成试车;能源发展公司30万吨/年和神木发电公司50万吨/年电石一体化项目一期年底建成试车;安全方面杜绝重伤及以上生产安全责任事故,杜绝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千人负伤率≤0.8)的总体工作部署,强势舞起科学发展、和谐奋进的龙头。 围绕“十二五”远景目标,公司紧扣集团公司陕北“二次创业”战略,提出了建设柠条塔载能工业区兰炭产业整合、红柳林循环经济工业园区,锦界工业园区、安崖园区盐化工和榆阳区麻黄梁工业园区板块的战略构想,力争到“十二五”末,新增产品年产兰炭180万吨,粉焦1320万吨,煤焦油18万吨,煤焦油加工产品(汽油、柴油、液化气)223万吨,金属镁4万吨、卤水150万吨,真空盐200万吨,发电38亿度,实现年销售收入183.15亿元,利税20亿元,年利润10亿元的经营目标。
❽ 什么叫煤化工企业
简介
chemical processing of coal 煤化工过程将煤炭转换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产品或半产品,而后进一步加工成化工、能源产品的工业。 包括焦化、电石化学、煤气化等。随着世界石油资源不断减少,煤化工有着广阔的前景。 以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化学品的过程。 主要包括煤的气化 、液化 、干馏,以及焦油加工和电石乙炔化工等。 在煤化工可利用的生产技术中,炼焦是应用最早的工艺,并且至今仍然是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煤的气化在煤化工中占有重要地位,用于生产各种气体燃料,是洁净的能源,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环境保护;煤气化生产的合成气是合成液体燃料等多种产品的原料。 煤直接液化,即煤高压加氢液化,可以生产人造石油和化学产品。在石油短缺时,煤的液化产品将替代目前的天然石油。
编辑本段发展运用
煤化工开始于18世纪后半叶,19世纪形成了完整的煤化工体系。进入20世纪,许多以农林产品为原料的有机化学品多改为以煤为原料生产,煤化工成为化学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石油化工发展迅速,很多化学品的生产又从以煤为原料转移到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从而削弱了煤化工在化学工业中的地位。煤中有机质的化学结构,是以芳香族为主的稠环为单元核心,由桥键互相连接,并带有各种官能团的大分子结构,通过热加工和催化加工,可以使煤转化为各种燃料和化工产品。焦化是应用最早且至今仍然是最重要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制取冶金用焦炭 ,同时副产煤气和苯、甲苯、二甲苯、萘等芳烃。煤气化在煤化工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用于生产城市煤气及各种燃料气 ,也用于生产合成气 ;煤低温干馏、煤直接液化及煤间接液化等过程主要生产液体燃料。
编辑本段加工过程
煤中有机质的化学结构,是以芳香族为主的稠环为单元核心,由桥键 加工过程
互相连接,并带有各种功能团的大分子结构(见煤化学),通过热加工和催化加工,可以使煤转化为各种燃料和化工产品(见图)。 在煤的各种化学加工过程中,焦化是应用最早且至今仍然是最重要的方法,其主要目的是制取冶金用焦炭,同时副产煤气和苯、甲苯、二甲苯、萘等芳烃;煤气化在煤化工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用于生产城市煤气及各种燃料气(广泛用于机械、建材等工业),也用于生产合成气(作为合成氨、合成甲醇等的原料);煤低温干馏、煤直接液化及煤间接液化等过程主要生产液体燃料,在20世纪上半叶曾得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其产品在经济上无法与天然石油相竞争而趋于停顿,当前只有在南非仍有煤的间接液化工厂;煤的其他直接化学加工,则生产褐煤蜡、磺化煤、腐植酸及活性炭等,仍有小规模的应用。
编辑本段世界煤化工
世界上生产的煤,主要用作电站和工业锅炉燃料;用于煤化工的占一定比例,其中主要是煤的焦化和气化。80年代世界焦炭年产量约340Mt,煤焦油年产量约 16Mt(从中提炼的萘约1Mt)。煤焦油加工的产品广泛用于制取塑料、染料、香料、农药、医药、溶剂、防腐剂、胶粘剂、橡胶、碳素制品等。1981年,世界合成氨总产量95.3Mt,主要来源于石油和天然气。以煤为原料生产的氨只约占10%;自煤制合成甲醇的比例也很小,仅占甲醇总产量约1%。 美国煤化工 1984年美国用煤717.7Mt,其中用于炼焦的占5.5%,达39.5Mt。炼焦副产的苯占苯总产量的9%,以电石乙炔为原料生产的醋酸乙烯在其总产量中占 8%。1984年美国建成由褐煤气化再甲烷化生产高热值城市煤气的工厂,日加工褐煤22kt,产气3.89Mm。近年,又在煤气化和液化方面,进行了不少新工艺试验。 联邦德国煤化工 1984年联邦德国用煤84.8Mt(不包括褐煤),炼焦用煤占32.6%,为27.6Mt,煤焦油年产量约 1.4Mt。全国钢铁等企业的焦炉生产的煤焦油集中到五个焦油加工厂进行加工,生产的化学品达500多种。电石乙炔化工方面曾有很大发展,当前在技术上仍有改进。在煤的加压气化和直接液化研究方面也有一些新的进展。 日本煤化工 1984年日本共用煤106.9Mt,由于其钢铁工业很发达,炼铁等冶金用焦炭需要量很大,因此炼焦用煤占66%,为 70.5Mt。每年的煤焦油产量达2.4Mt,提供了全部萘的工业来源。以电石乙炔为原料生产的醋酸乙烯在其总产量中占23%。 南非煤化工 南非是当前世界上仍拥有煤间接液化工厂的地区,有SASOL-Ⅰ、SASOL-Ⅱ、SASOL-Ⅲ三座合成液体燃料工厂,年加工煤共约33Mt,生产汽油、柴油、喷气燃料等油品数百万吨,副产气态烃、乙醇、氨、硫等化学品数十万吨。
编辑本段中国煤化工
从总量上来看,2006年在建煤化工项目有30项,总投资达800多亿元,新增产能为甲醇850万吨,二甲醚90万吨,烯烃100万吨,煤制油124万吨。而已备案的甲醇项目产能3400万吨,烯烃300万吨,煤制油300万吨。2006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政策并利用各种渠道广泛征求意见,以期规范和扶持煤化工产业的发展。2006年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煤化工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开始从实验室走向生产。 2007年是中国煤化工产业稳步推进的一年,在国际油价一度冲击百元大关、全球对替代化工原料和替代能源的需求越发迫切的背景下,中国的煤化工行业以其领先的产业化进度成为中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煤化工行业的投资机遇仍然受到国际国内投资者的高度关注,煤化工技术的工业放大不断取得突破、大型煤制油和煤制烯烃装置的建设进展顺利、二甲醚等相关的产品标准相继出台。 新型煤化工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产品为主,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气、乙烯原料、聚丙烯原料、替代燃料(甲醇、二甲醚)等,它与能源、化工技术结合,可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煤炭能源化工产业将在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利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今后20年的重要发展方向,这对于中国减轻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降低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均有着重大意义。可以说,煤化工行业在中国面临着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
编辑本段煤化工前景
纵观近百年化学工业的发展历史,其间每次原料结构的变化总伴随着化学工业的巨大变革。1984年世界化石燃料探明的可采储量,煤约占74%,而石油约12%、天然气约10%,从资源角度看,煤将是潜在的化工主要原料。未来煤化工将在哪些领域,以什么速度发展,将取决于煤化工本身技术的进展以及石油供求状况和价格的变化。从近期来看,钢铁等冶金工业所用的焦炭仍将依赖于煤的焦化,而炼焦化学品如萘、蒽等多环化合物仍是石油化工所较难替代的有机化工原料;煤的气化随着气化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仍将是煤化工的一个主要方面;将煤气化制成合成气,然后通过碳一化学合成一系列有机化工产品的开发研究,是近年来进展较快,且引起关注的领域;从煤制取液体燃料,无论是采用低温干馏、直接液化或间接液化,都不得不取决于技术经济的评价。
编辑本段发展条件
丰富、廉价的煤炭资源
一是我国的能源禀赋特点是“缺油、少气、煤炭资源相对丰富”;二是煤炭价格相对低廉。有很多地方,煤炭资源丰而不富,如资源分布广而散,小矿多,大矿少,鸡窝矿多。这会导致煤炭供应数量的不稳定;成分上不 稳定。化工生产是要长周期稳定运行的,原料数量和质量不稳定,化工生产就无法正 常操作。一般地讲,一个像样的煤化工项目,一年要消耗几百万吨煤炭,要保持煤化 工企业运行几十年,考虑到开采率等问题,没有几十亿吨的储量是难以满足煤化工企 业的要求的。如果当地煤炭资源储量不大,成分不稳定,或者灰粉太高,热值不高, 那么,就不必要硬去搞煤化工,还是把这些煤用作燃料为好。 煤炭价格是发展煤化工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煤价过高,就使得煤化工企业没有竞 争力。相对于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而言,煤化工单位产品投资大,财务费用高。煤 价过高,单位产品成本就必然高,体现不出煤化工的优势。2004 年美国一家煤化工公 司的到厂煤价为 20 美元/bbl。在工作中遇到很多煤化工项目,有的原料煤价格很便 宜,在 100 元/t 以下,项目效益很好,如陕北、内蒙古等地;而有的地方虽然有煤 炭资源,但煤价很高,有的烟煤甚至达到 400 元/t 以上,有些山西无烟块煤到厂价 达到 700 多元/t 甚至还要高,项目竞争力很弱。
充足的水源
耗水量大是煤化工的一大特点。很多地方煤资源丰富,水资源却短缺。中国北方和沿海大部分地区都属于这种情况。有许多煤化工企业受缺水的困扰,常常出现煤化工企业与农业或其他工业争水现象。要保持煤化工企业正常运行,起码要保证每小时 上千吨新鲜水的供应。真正上规模的煤化工企业,2000-3000t/h 的用水量也是必要的。 同时,煤化工企业对水价也比较敏感。全国各地水价相差很大,一般南方靠近江 河的地方水价便宜,新鲜水价格 0.2-0.3 元/t,水资源费 0.02-0.03 元/t,大部分地区 水价格在 0.4-0.5 元/t。然而,有的地方要从很远地方调水,有些工业园区水价很高, 达到 1.5 元/t,企业难以承受。个别沿海缺水地区,选用海水淡化,水价至少达到 5 元/t,若煤化工企业用就承受不起。
交通便利
煤化工企业产品和原料运输量大,交通运输显得十分重要,最好是靠近铁路或水运方便的地方。铁路、水运和汽运比较起来,一是铁路和水运在数量上可以很方便地满足要求,数量大了,汽运组织起来很麻烦;二是铁路和水运价格大大低于汽车运输 价格。目前铁路运价一般为 0.15 元/(t·km)(指国铁),水运价格为 0.10 元/(t·km), 而汽运价格为 0.32 元/(t·km),相差甚大。三是汽车运输损耗大。当然,煤化工企 业坐在煤田上,靠皮带运输,可以大大减少原料煤的运输量。但产品还要运出去,还是有铁路好。国外的经验也是这样的。目前国内也有很多小型煤化工企业不靠铁路运 输,发展受到限制。
有一定的环境容量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但总体上说,煤含硫高,开发利用的环保要求高。2003 年中国 SO2 排放和 CO2 排放分别占世界第一和第二,其中 90%的 SO2 的排放来自煤的使用。 煤化工企业排污是不可避免的,即使经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总还是有三废要排放 的。这是不可回避的问题。中国南方煤质含硫量高,很多地方环境容量已经饱和或已 超标,尤其是山区较多的地区,废气扩散困难,很多地方酸雨严重,再发展煤化工已 没有余量,项目很难通过环保部门的审批。 煤化工替代燃料产品可分为三类:含氧燃料(醇/醚/酯)、合成油(煤制油)、气体燃料(甲烷气/合成气/氢气)。其中含氧燃料技术成熟,是近期应予推广应用的重点;合成油与现有车辆技术体系和基础设施完全兼容,但其技术尚待完善,将在2020年发挥重要作用;气体燃料车优点很多,我国将从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创新、工程应用开发等方面逐一突破。
❾ 大同煤业的历程
与共和国同龄的大同煤矿,成立于1949年8月,55年的风雨历程,走出了一条“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企业发展之路。经过改革和专业化重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逐年攀升。目前,大同煤矿集团累计生产煤炭13亿吨,上缴国家利税169亿元,是国家投资的3.4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5年,同煤集团产销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达到10027万吨,销售收入实现236亿元,各项经济指标实现了历史的跨越,同年,集团入选“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突出企业”,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40位。目前同煤集团无论从资源占有量、产运量、销售收入、还是固定资产、职工人数等规模优势上,都已成为继神华之后中国第二大煤炭集团。公司在我国能源资源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1年7月29日,同煤集团作为主发起人,整合资源,强强联手,联合中煤能源集团公司、秦皇岛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宝钢集团国际经济贸易总公司、大同同铁实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大同市地方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大企业、大集团和科研机构共同发起组成大同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该公司的诞生,宣告了一个面向世界的大型化、专业化煤炭能源基地崛起的开始。
2005年,大同煤业总资产47.62亿元、原煤产量1018万吨、毛利率56.2%、实现利润4.49亿元,与国内现有的煤炭类上市公司相比,大同煤业的各项指标均名列前茅。
据介绍,作为过渡性措施,公司已托管同煤集团目前所有煤炭资产和股权,公司对生产、销售和运输等享有绝对优先权,而集团不再设置销售机构。公司上市之际,集团作出承诺,2014年前会将所有优质煤炭资产全部注入公司,使公司成为集团下属企业中唯一经营煤炭采选业务的经营主体。届时,大同煤业的业绩和资源将得到充分的增长。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彰显企业发展潜质
早在明清时期,大同“口泉大块”就在全国赫赫有名,是中国煤炭最早的品牌,北京、天津一带的煤商都用“口泉大块”作为招徕顾客的商标。时至今日,大同的老人们说起“口泉大块”来依然津津乐道。
大同煤不但品质好,且储量丰富。大同煤田地理位置为东经113゜7′左右,北纬约40゜4′,地跨大同、右玉、平鲁、左云、朔州等市县,大致为一长方形、走向东北至西南,长85公里、宽30公里,总面积为1827平方公里,煤炭总储量718亿吨。此外,大同煤田具有优越的开采条件。它的煤层离地表很近,开凿井筒一般只要凿下60-100米就能见煤,最深的部分也不超过400米,因此,建井快、投资少。大同煤田煤层倾斜度小,一般的斜度都在5%左右,便于机械开采。大同煤田瓦斯量少,地下水少,排水设备功率小。
大同煤业正在开采的侏罗纪煤系,是最好的动力用煤,被称为“世界动力煤细粮”。一般的煤每公斤发热量5000-6000大卡,煤灰分在10%-20%,大同煤每公斤发热量达约8000大卡,煤灰分只有5-8%。大同煤硫、磷含硫小于1%,含磷只有0.29%,大同煤挥发分含量在30%-34%间,很容易点燃,宜于制煤气,是加工转化成煤化工产品的好原料,且硬度高,运输方便。
大同煤业所属4个矿目前开发的煤层为侏罗系煤层,为天然优质动力煤,传统所言“大同煤”即指公司所属各矿所产煤炭,在整个大同矿区各煤矿中品质最高,可采储量达到3.80亿吨。募集资金拟投资建设的塔山矿井项目,开采煤系为石炭二叠系煤系,其可采储量达30.71亿吨,矿井设计服务年限122年。
从地理环境看,大同煤业所处区域是京津唐工业发展的能源供应区域,又是环渤海经济圈的辐射地带,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从运输条件看,公司有铁路与整个华北乃至全国广大地区相连,主要铁路干线有京包、同蒲和年运量达1亿吨的大秦铁路直达全国最大的现代化煤炭码头秦皇岛港,煤炭产品和开发的商品可便利地运往各地。大同煤业拥有如此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这是许多公司梦寐以求的。
大同煤业产品历史悠久,“大友”、“大沫”、“口泉”和“大有”等四大煤炭产品品牌驰名国内外,市场占有率较高,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目前,大同煤支持着全国5大火力电网、3大港口、6大城市的煤气发生炉以及全国20多个城市、自治区2800多家大中型企业,并出口欧、亚、美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依托技术进步与安全生产成就同行高效率典范
多年以来,大同煤业积极推进科技进步,鼓励自主创新,力图使自己成为技术密集型企业,成为中国煤炭开采业中最具科技含量、最具创新活力的企业。
公司依托同煤集团国家级的技术中心的优势。推进信息化建设,生产指挥调度、瓦斯监测监控和企业物流、财务、计划管理等十多个系统实行了信息化管理;加快了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基本实现了矿井规模大型化、采掘作业机械化、巷道支户锚索化、皮带运输高速化、监测监控信息化。
据最新统计,我国采煤机械化程度平均为42%,国有重点煤矿为75%。目前,大同煤业的综采机械化程度达到100%,高于全国大型煤炭企业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
公司投资1.1亿元装备的大采高工作面,日产稳定在1万吨,平均工效达到123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针对大同矿区“两硬”、“三多”的特有煤层赋存条件,研发、完善了短臂综采、无顶网下分层综采、5米采全高综采、顶煤预爆破低位放顶煤综采、不规则煤层旋转综采、“三下”开采等十多种成熟开采技术,有的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企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37%,居全国煤炭行业之首。被中国科协、国家计委、国务院经贸委授予最高荣誉———“奉献杯”。
“安全为天”是煤炭企业的一句常用警语,更是同煤的一条治企根本,对于这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同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大同煤矿集团总结归纳出安全思想宣传教育“十大模式”,提出了安全工作“十靠十到位”的要求,推行了“六化一落实”的安全管理工作法,形成了一整套具有同煤集团特色的监管机制,连续4年杜绝了瓦斯事故。建立职业安全健康体系,初步实现了安全工作由管结果向管源头和全过程的转变。
2005年5月,全国人大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组前来检查时,对同煤集团安全工作“群防群治、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管党、行政管长、工会管网、共青团管岗、女工”家属管帮带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
同年7月,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下发文件,将同煤集团“井下班组群防群治、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筑牢安全防线”的安全管理成功经验向全国进行了推广。
募股项目为上市公司带来业绩倍增效应
如果说大同煤业是同煤集团,乃至山西省的煤企皇冠,那么公司此次的募股项目———塔山工业园区就是皇冠上熠熠生辉的明珠。塔山园区的建设对整个大同煤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塔山井田位于大同煤田东翼中东部边缘地带,已经探明煤炭地质储量达50.74亿吨,工业储量47.64亿吨,可采储量30.71亿吨,其中主采煤层(3号、5号、8号煤层)合计可采储量26.47亿吨,占全矿井可采储量的86.19%。
塔山矿井煤炭储量丰富,地质构造简单,煤层赋存稳定,煤质优良,塔山的煤炭资源,无论是储量还是煤质,放眼整个国际煤炭行业,都是殊为珍贵的。
塔山的矿井完全严格按照建设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的模式进行设计。其主要生产设备全部由国外引进,技术和装备堪称世界一流,矿井采煤综合机械化程度达100%。
塔山生产系统设计上采用国内外最先进的放顶煤及大采高采煤工艺,配备大功率采煤机及工作面配套设备,引进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系统,用连续采煤机进行巷道掘进,用大功率胶带输送机集中运煤。
而在井田开拓方面的特点是:采用主-副平硐开拓方式,矿井最终形成的生产布局是集中出煤、集中设备运输、分区上下人员、分区通风的分区开拓的生产布局,实现井下开拓、开采及地面生产系统最优化。
大同煤业金宇高岭土化工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塔山矿区石炭二叠纪煤系中高岭岩储量2.59亿吨,品质极为优良,是国内最优质的煤系高岭土资源。塔山矿井及选煤厂每年可提供16.35万吨左右的高岭岩粗矿石,而生产5万吨煤系高岭土产品约需8———10万吨左右的原矿,国内最大的高岭岩开发基地将在公司逐步建成。这一项目利用塔山矿井开采煤炭和加工洗选煤炭过程中废弃的煤矸石为主要原料,对矸石中伴生的优质煤系高岭岩进行深加工,可生产出附加值高、国内市场紧缺的煅烧高岭土,使煤田中与煤伴生的高岭土资源得到合理利用。
步入塔山工业园区,看不到满脸黝黑的矿工、看不到简陋的采矿设备、更看不到满天飞舞的煤灰,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的作业设备、先进的管理手段以及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塔山将以大型煤矿和配套洗煤厂为依托,实现动力煤洁净生产,在塔山工业区,煤-电-建材,煤-电-铝,煤-电-化,一大批纵向延伸产业链条项目已开始起步了。把可能造成污染的煤炭生产剩余原料吃干榨净,内部消化,循环转化为有利资源,进行重新利用。
塔山的“一矿六厂一条路”,将组成一个“循环经济工业园”。原煤通过每小时6000吨的超大功率胶带运输机直接进入洗煤厂,洗选产生的中煤、尾煤和煤矸石、煤泥等进入电厂利用,电厂配套的热电联供系统将发电的余热取代居民锅炉取暖,洗选排放的高岭岩矿石进行深加工,高岭岩厂和电厂的粉煤灰作为水泥厂的生产原料,矿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全部处理并进入电厂循环使用。塔山矿工业园区由此组成一个煤炭生产工业链,做到多业并举,实现资源利用“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
塔山园区的建设,既走上了国际流行的循环经济之路,对于能源的深度加工以及再利用具有非常良好的效应,同时又符合国家倡导的绿色环保理念,将彻底颠覆人们心目中对煤炭企业“傻大黑粗”的形象,代而为“高精净细”。高技术含量、精良的生产设备、洁净的生产环境和矿山形象,以及对不可再生能源的细致分流利用,构建一体化产业链条,将引领国内煤企建设的新潮流。
据了解,塔山矿井2003年2月1日开工建设,截至2005年12月31日,已累计完成矿井巷道工程16302米,完成首采面投产所需总进尺的88.81%,矿井主要设备已到货安装,首采面设备进行了地面联合试运转,预计将于2006年下半年正式投产。
塔山项目一旦正式投产,其年产1500万吨的产能将给公司业绩带来巨幅增长。2005年,大同煤业年产总量是1018万吨,不考虑原有矿井的增产幅度,如果仅仅
塔山正式达产后的产量加上的话,其产量将达到2518万吨。这一总产量在国内上市煤企中排行第二,仅略微次于兖州煤业。所以这一项目将为公司带来可预期的爆炸性的业绩增长。
大企业、大集团战略铸就未来成长空间
煤炭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能源,在我国能源工业和国民经济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建国以来,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一直占2/3以上,并将在可预见的未来继续保持其不可替代的主导地位。近年来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专家预测到2050年,煤炭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例不会低于50%。
我国煤炭行业产业集中度低是不争的事实,其结果是监管难以到位,资源浪费以及安全事故频发。国家“十一五”规划对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指引,行业整合将在结构调整大戏中唱主角。
据了解,全国各地煤炭资源整合基本上由大煤炭企业主导,目的是通过大型煤炭基地的建设,把大型煤炭企业集团培育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的主体、平衡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的主体、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充分发挥大型煤炭企业的管理、技术、融资等优势,重组、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带动整个煤炭工业产业升级。
根据规划,到2010年我国将建成13个煤炭基地,其煤炭产量将达到17亿吨,占全国煤炭产量的78%;并形成5到6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特大型企业集团和5到6个5000万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企业。
公司集团化,产能有序化,价格国际化,生产集约化,将是我国煤炭企业未来的发展潮流。如果说2005年以前全行业的小规模重组是煤炭行业整合的序幕,从2006年开始的“十一五”期间则标志着我国煤炭行业整合的大戏将正式上演。
山西是我国最大的产煤省,从“十五”开始,山西就推出了整合蓝图,全省将形成三大煤炭企业集团:以大同煤矿为主体的动力煤集团、以西山煤电集团为主体的山西焦煤集团、以阳泉、晋城为核心的无烟煤集团。
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大同煤业将依托大股东同煤集团的鼎力支持,利用自身资源、品牌、区位、管理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做大做强。同煤集团将把更多的优质资产逐渐注入股份公司,借风助力,股份公司在资源整合方面将获得强势的支持。
早在2003年10月,山西就制订了《关于做大做强大同煤矿集团有限公司的方案》,总体思路是以大同、宁武煤田为资源基地,大同动力煤为品牌标志,大秦、京包、京原、朔黄铁路为运输依托,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等手段,将同煤集团建设成为我国最大的煤电企业,并进入世界“十大”煤炭企业的行列。
同年11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尽快实施做大做强大同煤矿集团有限公司方案的会议纪要》,提出要加快推进方案的实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同煤集团编制了《大同煤矿集团战略发展规划》。该规划为公司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和持续增长的后盾和平台。
2006年4月,国务院批准山西省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试点工作,包括强化行业管理、完善安全生产机制、深化企业改革、推进资源市场化管理、建立开采综合补偿和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建立企业转产和煤炭城市型发展有效机制等。从长期来看,随着行业整合的切实有效推进,煤炭行业将逐步形成大集团发展趋势,行业集中度大大提高,资源供给不断合理完善高效而稳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得以加强,行业和企业的成长发展更为健康。
大同煤业表示:我们在发展,别人也在发展,比得就是速度和效益,发展慢了,就意味着落后。只有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发挥优势、加快发展,才能赢得胜利,取得胜利。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落实到位,大企业、大集团战略的实施,大同煤业的地位将得到更牢固的确立,这必将推动以大同煤业为代表的中国特大型能源集团的迅速崛起。
漳泽电力28日推出重大资产重组方案,拟以不低于5.56元/股的价格向特定对象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大同煤矿集团临汾宏大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发行约6.23亿股股份,分别购买同煤集团持有的塔山发电60%股权、同华发电95%股权、王坪发电60%股权、大唐热电88.98%股权,以及临汾宏大持有的豁口煤业100%股权、锦程煤业90%股权。标的资产评估预估值约34.62亿元。重组完成后,漳泽电力控股股东将变更为同煤集团。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持有公司股份合计36.24%,为公司第一大股东。资产重组完成后,中电投将把对漳泽电力的控股权让于同煤集团。 重组方案显示,控股股东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拟将所持的漳泽电力13.98%的股权,计1.85亿股,无偿划转给山西省国资委;山西国际电力集团有限公司拟将所持的漳泽电力8.62%股权,计1.14亿股,无偿划转给山西省国资委,分别占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后漳泽电力总股本的9.51%和5.86%。对上述共计2.99亿股股权,山西省国资委将全权委托同煤集团进行管理,并同意以符合规定的方式注入同煤集团。
在本次重组前,中电投共持有漳泽电力36.24%股权。资产重组完成后,同煤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临汾宏大将共持有漳泽电力31.99%的股份,计6.23亿股,成为漳泽电力控股股东。同时,山西省国资委将前述2.99亿股注入同煤集团后,同煤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将合计持有漳泽电力9.23亿股股份,占总股权的47.36%。
此次重组后,中电投将退居漳泽电力第二大股东之位。通过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同煤集团旗下全部发电资产将实现整体上市;而在把两项煤炭资产注入漳泽电力后,同煤集团将消除与大同煤业的同业竞争。
公告显示,重大资产重组后,漳泽电力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664.85万千瓦,加上现有在建、待建和已取得“路条”的项目,“十二五”末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00万千瓦至1500万千瓦,占到山西省火力发电总装机容量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漳泽电力表示,本次重大资产重组将使漳泽电力的生产规模得到成倍扩张,同时原有的火电机组得到了较为稳定的煤源保证;可以充分发挥漳泽电力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优势,进一步提高同煤集团下属四座电厂的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使漳泽电力成为煤电一体化的示范企业。
公司还称,在目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国内煤电矛盾仍然紧张的状况下,漳泽电力经营的火力发电厂将得到充足稳定的煤炭资源供应,并最大限度减少运输费用。大幅改善漳泽电力的盈利能力,全面提高上市公司的综合竞争力。
❿ 世界煤炭产业的历史发展
人类对煤炭的认识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古中国、希腊、古罗马等地都有使用煤炭的记录。距今大约2000多年前,古希腊开始开采和利用煤炭,而中国早在6800~7200年以前,煤炭就被发现和利用作为燃料,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煤的国家。但是,由于生产力的限制,此时对煤炭的认识尚处于早期,柴草是当时最主要的能源。
直到17世纪后,随着手工业的蓬勃发展,木柴作为燃料越来越满足不了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煤炭真正得到广泛利用,取代木柴成为世界的主要能源。
18世纪开始,煤炭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工业和运输能源。早期工业化国家发达的煤炭产业,为工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大量能源,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蒸汽机的推广,冶金工业的勃兴及交通运输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煤炭。因此,各国几乎都在产业革命的同时,迅速兴起近代煤炭工业。18世纪中叶由于工业革命的进展,英国对炼铁用焦炭的需要量大幅度地增加,炼焦炉应运而生。
随着钢铁工业的兴盛,西方工业国家,尤其是英国,迎来了“煤钢时代”。此时英国的主要煤矿产区大都经历了一个钢铁行业耗煤量占煤炭总产量的一半甚至七八成的时段,但是其峰值大多出现在1870年之前。
伴随着能源消耗和产业转型,煤炭产业在20世纪初迎来了繁荣时期。二战前,煤炭生产集中在美、英、德和(前)苏联,合占世界总产量的3/4。1913年,世界煤炭产量13.20亿t,占世界一次能源总产量的92.2%,比1860年增加7倍,从而进入了能源“煤炭时代”。
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大批煤矿被关闭,众多矿工被解雇,这又引发了不断的煤矿工人罢工。与此同时石油的大量开发,又夺走了许多煤炭市场,迫使煤炭产量出现了下降和徘徊局面。20世纪30年代,煤炭产业进入了最暗淡、最困难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速了美国经济的复兴,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中期,美国煤炭产量迅速回升,支持了美国的战争和战后欧洲的复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及大战期间,煤化工也取得了全面而迅速的发展。1950年,世界煤炭产量比1913年增长39.8%,达18.18亿t,占世界能源消费的62.3%。
20世纪50年代开始,煤炭在工业文明中的重要地位不断式微,煤钢时代的几个传统大国在二战后也都不复当年之辉煌。新兴的美国和石油一起逐渐成为世界的主导力量,天然气与核能也在总的能源利用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总体而言,1950~1973年,是石油的黄金时代,其间煤炭产业发展缓慢。1951~1974年,是煤炭生产的萧条时期,20多年间煤炭产量只增加12.2%。一些传统煤炭生产国弃煤开油,西方国家的煤炭工业一度衰落。由于大量廉价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除炼焦工业随钢铁工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外,工业上大规模由煤制取气体燃料的生产暂时中止,不少工业化国家用天然气代替了民用煤气。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料的石油化工飞速发展,致使以煤为基础的乙炔化学工业的地位大大降低。
进入20世纪70年代末,石油危机使煤炭工业重现生机,产量加速增长,生产和利用都有很大发展。1980年煤炭产量达37.89亿t,比1970年增长29.3%;1989年世界煤炭产量达48.8亿t,比1976年增加50%;1990年世界煤产量达47.167亿t,为历史最高水平,比1980年增长59.4%。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世界煤炭生产发生戏剧性的变化,由20世纪80年代的高速增长变为负增长,1996年产量为46.3亿t,比1990年下降1.8%。主要原因是:前苏联经济严重滑坡,煤产量陡降,从1990年的7.03亿t降至1996的4.192亿t,下降40.5%;西欧国家逐步取消煤炭生产补贴,导致产量大幅下降,英国从1990年的0.944亿t降至1996年的0.505亿t,下降46.5%,德国从3.975亿t降至2.351亿t,下降45.8%;全球环境浪潮的冲击,使发达国家煤炭需求减少,OECD国家煤炭总需求量从1990年的13.552亿t煤当量减至1996年的13.35亿t煤当量,减少1.5%;世界第1和第3产煤国中国和印度煤产量增长速度趋缓。此外,曾是世界主要产煤国的法国和日本,煤炭工业即将消失,1996年产量已分别降到990万t和650万t。
进入21世纪,纵观当今世界各主要产煤国的煤炭工业,煤炭企业的发展正逐步走向集团化、集约化、信息化和国际化。除中国外,目前世界主要产煤国家的前4家煤炭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均在40%以上(美国45.8%、南非62%、澳大利亚64%),单井平均生产规模200万t左右(德国280万t、波兰200万t、英国180万t)。
EIA近期发布的一篇报道称:作为世界第一大煤炭生产国,2010年,中国的煤炭产量几乎占了世界煤炭产量的50%,是世界第二大煤炭生产国美国煤炭产量的3倍之多,差不多是继中国之后十大煤炭生产国的产量之和。世界排名前五的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煤炭生产占了全球煤炭总产量的75%,总产量增长占到了98%;而世界其他国家煤炭增长仅占7%。2000~2010年间,全球煤炭产量上涨了66%,年产量一度超过80亿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