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陵川县的历史沿革
陵川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塔水河遗址、西瑶泉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2.6万年前旧时期晚期人类就在此居住.塔水河遗址位于今陵川夺火乡塔水河畔,1985年出土了一个六龄童头盖骨化石及大量哺乳类动物化石、石制品、灰烬层、烧骨、破碎骨片等。
陶唐时代,尧分天下为九州,属冀州之域,陵川地区是尧舜两个部落的地盘。
舜建虞朝,舜帝继承尧制,肇启天下为十二州,此属冀州。
夏商两代,均为冀州所领,且属于 “王畿”之地。
西周初期,陵川地区属于晋国的封邑。后为北狄所据,至春秋中期复为晋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韩、赵、魏被正式册命诸侯,三分晋地,陵川地区当时隶属于韩。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将白起伐赵,上党太守冯亭为了联赵抗秦,即以17城归赵,陵川地区为赵所有。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长平大战后,陵川地区归于秦国。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陵川地区属上党郡。
西汉初期,汉武帝始置并州,领上党、雁门、河东等郡,陵川地区划归上党郡泫氏县。
东汉大致沿用西汉旧制。
三国时期,陵川地区属曹魏。
西晋政权建立后,泫氏县仍属并州上党郡。晋光熙元年(306年),陵川地区为北汉领土。晋永嘉五年(311年),刘渊族人刘翟攻陷长安,北汉之平阳以东地区皆归羯人石勒,陵川地区也在其内。
东晋大兴二年(319年),石勒建赵国于邯郸,史称后赵,陵川地区属后赵。东晋孝武十一年(383年),西燕慕容永称帝,始置建兴郡(郡治阳阿城),陵川地区属建兴郡,称泫氏县。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罢建兴郡为建州,领高都、安平、长平、泰宁四郡。由原泫氏县分置平高县,二县都隶属建州长平郡,郡治设于泫氏。陵川地区当时划归平高县。北齐末,改平高县为高平县,并把泫氏县并入。
北周灭北齐后,于周建德三年(574年)并高都、长平二郡置高平郡,属建州,陵川地区为建州高平郡所辖。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天下郡,改建州为泽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划高平县东之一始部置陵川县。陵川立县不久,于隋大业三年(607年)又废州改郡,泽州改置为长平郡,陵川属长平郡。隋义宁元年(617年),长平郡复改为泽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分泽州为盖、建、泽三州。于高平置盖州,领高平、丹川、陵川、盖城等四县。其中的盖城县为设置盖州的同时,在陵川境内西南部新置县,其范围大部在陵川,包括高平、丹川两县接近陵川边境的一些地方。盖城县治在今陵川西南21.5公里的盖城村。唐武德六年(624年)建州废入盖州。武德九年,并废丹川、盖城两县。原盖城县所领的地区,分别划归陵川和高平二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盖州废入泽州,全国分为10道,泽州陵川县属河东道所辖,州治由端氏迁回晋城。
唐天保元年(742年),泽州改高平郡,陵川县属高平郡所辖。唐乾元元年(758年),高平郡复为泽州,陵川县复属泽州。
五代十国时期,陵川沿革时有变更。唐末属泽州、隶昭义节度、河阳节度等。后晋属泽州、昭义军。当时因梁、晋时常争夺泽州,陵川县时属梁,时属晋,时属时间都不长久。
宋太宗时,划全国州郡为15路,陵川归河东路泽州(或称高平郡)所领。
金天会五年(1128年),泽州改南泽州,陵川属南泽州,金天德三年(1151年),复为泽州,陵川县属之。
金元光二年(1224年),升泽州为忠昌军节度,陵川属忠昌军节度。
元纪祖中统元年(1260年),置泽州司侯司。陵川县隶泽州司侯司,属河东山西道,为腹里。元代确立行省制度后,陵川仍隶泽州司侯司,属中书省平阳路。元大德九年(1305年)改属中书省晋宁路。
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泽州直隶州,直属于山西布政使冀宁道,陵川县隶属于泽州直隶州。
清雍正六年(1728年),改泽州府,陵川为山西省泽州府所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等5县之一,直至清末未变。
民国三年后,撤销泽州府。山西分为雁门、河东、冀宁3道。陵川属山西省冀宁道管辖。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裁道,实行省、县二级制,陵川又直接归山西省政府辖领。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山西实行专署建制之后,陵川属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该专署原为阎锡山所辖政权机构,不久变为共产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政机构。阎锡山发动“十二月事变”爆发后,陵川成了国民党晋东南和豫北一带的活动中心。国民党在其所占领的地区,设立了军区设计委员会。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日军侵占陵川后,把陵川划归上党道。1943年,太行抗日根据地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在原陵川和高平两县边境划出一部分,设立陵高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陵川全境解放,太行解放区日益扩大,行政区划作了新的调整,废陵高县,恢复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以前的建置。1945年12月,属太行第四专区。辖7县1市(除陵川之外其余都在豫北),专区初驻沁阳紫陵镇,后移焦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焦作之后,一度迁至陵川盖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下半年,撤销边区建制,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之后,陵川划归太行第三专区。专区所辖各县在原晋东南地区。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后,撤销太行行署,恢复原山西省建制,陵川归属山西省第三专区。
1958年省府调整行政区划,改为晋东南专区,陵川仍归其属。1958年11月,于原陵川地区设陵川联社。
1959年2月,改为陵川公社。1959年7月20日,陵川县恢复原建制。
1985年晋东南地区撤销,陵川归晋城市管辖。 2001年,调整陵川县乡镇行政区划,由5镇13乡调整为9镇3乡,乡镇平均人口2.09万人,平均面积146.43平方千米:撤销曹庄乡、城关镇,合并设立崇文镇。撤销丈河乡、附城镇,合并设立新的附城镇。撤销侯庄乡、潞城乡,合并设立潞城镇。撤销横水河乡、马圪当乡,合并设立新的马圪当乡。撤销马武寨、古郊乡,合并设立新的古郊乡。撤销冶头乡、六泉乡,合并设立新的六泉乡。撤销杨村乡,设立杨村镇。原礼义镇、平城镇、西河底镇、秦家庄镇、夺火乡镇建制保持不变。
2012年,陵川县辖7镇5乡,410个行政村,1312个自然村,总户数量级61729户,其中农户57903户,总人口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6万。 2013年,陵川县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2534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0882公顷,比2012年减少310公顷。粮食种植面积中,玉米种植面积17399公顷,小麦种植面积278公顷。 2013年,陵川县全年粮食总产量11.83万吨,比2012年减产3.43%;其中,夏粮产量791吨,比2012年减产24.5%;秋粮11.75万吨,比2012年减产3.3%。2013年,陵川县全年油料产量1011吨,比2012年增产0.8%;药材产量3289吨,比2012年增产52.8%;水果产量2137吨,比2012年减产46.1%;蔬菜产量31480吨,比2012年增产2.55%。 2013年,陵川县全年肉类总产11923吨,比2012年增长36.8%。其中,猪肉产量10345吨,比2012年增长39.2%;牛肉产量88吨,比2012年下降44%;羊肉产量669吨,比2012年增长25.7%。2013年年末生猪存栏96595头,比2012年增长4.1%;生猪出栏116085头,比2012年增长13.9%。2013年年末牛存栏235头,比2012年下降75.2%;牛出栏155头,比2012年下降86.1%。2013年年末羊存栏59453只,比2012年增长18.4%;羊出栏49863只,比2012年增长40.5%。2012年年末禽存栏67.51万只,比2012年增长4.1%;禽出栏56.76万只,比2012年增长44%。2013年全年禽肉产量822吨,比2012年增长39%;兔肉产量95吨,比2012年增长69.6%;禽蛋总产量8099吨,比2012年增长37.8%;蚕茧总产量84吨,比2012年下降27%。
2013年年末,陵川县全县森林面积13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07%。2013年全年木材产量2528立方米,比2012年下降45.65%。2013年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320公顷,比2012年下降28%;四旁植树65万株,比2012年下降35%;育苗面积380公顷,与2012年持平。 2013年年末,陵川县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31.48万千瓦,比2012年增长2%。机械耕地面积15840公顷,比2012年增长0.57%;机械播种面积12860公顷,比2012年增长3.71%;机械收获面积9660公顷,比2012年增长5.11%。全陵川县县农机化经营总收入达到10920万元,比2012年增长7%。 2013年末,陵川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15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17216.7万元,比2012年同比下降20.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9.3%,其中国有控股企业比2012年增长8.2%,非公有制企业比2012年增长15.8%。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比2012年增长0.58%,重工业比2012年增长10.2%。
2013年,陵川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7209万元,比2012年下降4.36%,其中:煤炭行业36898.7万元,比2012年下降36%;农副食品加工业15630.7万元,比2012年增长16%;化工行业17007.8万元,,比2012年下降1.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1808.9万元,比2012年下降1.7%;冶炼行业35862.9万元,比2012年增长60%。 2013年,陵川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969.1万元,比2012年下降79.1%;实现利润-1252.9万元,比2012年下降105.7%;亏损企业亏损额6934.7万元,比2012年增长44.2%。 2013年,陵川县全县乡镇及民营经济增加值22.42亿元,增长4%;总产值67.89亿元,增长4.2%;营业收入58.13亿元,增长3.7%。 2013年,陵川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53亿元,比2012年增长29.2%。2013年年末全县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共有2家,,完成总产值9224.2万元,比2012年增长102.9%;竣工产值5569.3万元,比2012年增长60.9%。 2013年,陵川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29.98亿元,比2012年增长31.2%。其中:第一产业46870万元,比2012年增长11.8%;第二产业114356万元,比2012年增长24.3%;第三产业138532万元,比2012年增长46.6%。2013年,陵川县全年在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132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5个,2013年完成投资10.1亿元,占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3.7%。
2013年,陵川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39682.3万元,比2012年增长13.4%。分地域看,城镇92962.8万元,比2012年增长13.6%;乡村46719.5万元,比2012年增长13.1%。
2013年,陵川县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比2012年增长24.5%,服装鞋帽、针、纺织类比2012年增长12%,化妆品类零售额比2012年增长9.7%,日用品类比2012年增长22.9%,汽车类比2012年增长2.9%,石油及制品类比2012年下降8.7%,文化办公用品类比2012年下降57.2%,书报杂志类比2012年增长9.8%,机电产品及设备类比2012年下降16.2%,其它类比2012年增长22%。
2013年,陵川县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582.5公里,2013年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3.86亿元,比2012年增长6.7%。 2013年,陵川县全县邮电业务总量11953.94万元,比2012年增长22.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541万元,比2012年增长13.73%;电信业务总量10412.94万元,比2012年增长23.98%;新增移动电话用户47840户,2013年年末达到185754户,比2012年增长34.7%;陵川县全县宽带接入用户达到27308户,增加5654户,比2012年增长26.1%。2013年,陵川县全年旅游企业个数为16个,共接待旅游人数275万人次,比2012年增长173.2%,实现旅游总收入6.25亿元,比2012年增长46.4%。
2013年年末,陵川县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93106万元,比2013年年初增加19179万元,比2012年增长2.8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48479万元,,比2013年年初增加48293万元,比2012年增长12.07%。各项贷款余额261198万元,比2013年年初减少2178万元,比2012年下降0.83%。
『贰』 山西的历史古迹
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涌现出一批风景区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遥(第二批)、祁县 、新绛、代县(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第一批)、山西省临县碛口镇(第二批)、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 (第三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汾市(13处)
丁村遗址 旧石器时代 山西省临汾县丁村,位于襄汾县城南五公里的地方
丁村民宅 明至清 山西省襄汾县山西襄汾县城南4公里丁村
陶寺遗址 新石器时代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
牛王庙戏台 元 山西省临汾市临汾县魏村
霍州州署大堂 元 山西省霍州市霍州市东大街北一侧
千佛庵 明 山西省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凤凰山巅
山东岳庙元至清山西省蒲县城东二公里的柏山之巅
柿子滩遗址旧石器时代山西省吉县东城乡西村
曲村--天马遗址 周 山西省曲沃县曲村、翼城县
大悲院宋、金山西省曲沃县曲村北
侯马晋国遗址 东周 山西省侯马市遗址在侯马市汾、浍两河交汇处
广胜寺 元、明 山西省洪洞县东北17公里霍山南麓
洪洞玉皇庙元山西省洪洞县
晋城市 (14处)
姬氏民居 元 山西省高平市城东北18公里的陈怄镇中庄村
崇明寺北宋至明山西省高平市东南15公里的圣佛山东麓
开化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的舍利山腰
游仙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南10公里的游仙山麓
定林寺元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东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
南、北吉祥寺 宋~清 山西省陵川县城西15公里的礼义镇
龙岩寺金、明山西省陵川县晋城市陵川县梁泉村
小会岭二仙庙北宋至清山西省陵川县晋城市陵川县小会村
崔府君庙金至清山西省陵川县晋城市陵川县礼义镇
西溪二仙庙金至清山西省陵川县晋城市陵川县西溪村
青莲寺 唐至清 山西省晋城市东南17公里的泽州县硖石山腰
玉皇庙 宋至清 山西省晋城市东13公里府城村后的黄土岗上
晋城二仙庙 宋 山西省晋城市东12公里的泽州县金村乡东南村
泽州岱庙宋至明山西省泽州县晋城市冶底村
长治市 (18处)
正觉寺金至明山西省长治县看寺村
观音堂明山西省长治市
潞安府城隍庙元至清山西省长治市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 1938年 山西省武乡县
洪济院金至清山西省武乡县沁县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北隅
武乡县大云寺宋至清山西省武乡县
会仙观金至清山西省武乡县东25公里的监漳村西
沁县大云院宋至清山西省沁县郭镇
原起寺宋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辛安村
法兴寺 唐 山西省长子县 城东南15公里的慈林山
崇庆寺 宋 山西省长子县紫云山
三嵕庙金至清山西省壶关县乡南阳护村
天台庵 唐 山西省平顺县东北25公里王曲村
大云院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顺县西北23公里的实会乡实会村北龙耳山中
龙门寺 五代~清 山西省平顺县西北65公里的石城乡源头村北二里许的龙门山腰
淳化寺金山西省平顺县
明惠大师塔五代山西省平顺县长治市平顺县虹霓村
九天圣母庙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顺县城西10公里处的北社乡东河村西的土丘上
吕梁市(6处)
马茂庄墓群东汉山西省离石市
安国寺明山西省离石市
太符观金至清山西省汾阳市
兴东垣东岳庙金至清山西省石楼县
香严寺金至明山西省柳林县
则天庙 金 山西省文水县
晋中市(11处)
榆次城隍庙 元~清 山西省榆次市
乔家大院清山西省祁县
平遥城墙 明 山西省平遥县
镇国寺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遥县
双林寺 明 山西省平遥县
慈相寺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遥县
平遥文庙金至清山西省平遥县
祆神楼 清 山西省介休市
介休后土庙明、清山西省介休市
旌介遗址 商 山西省灵石县
资寿寺明山西省灵石县
阳泉市 (2处)
关王庙 宋 山西省阳泉市
大王庙金至明山西省盂县
朔州市(3处)
广武汉墓群 汉 山西省山阴县
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 辽 山西省应县
崇福寺 金 山西省朔县
运城市(22处)
马村砖雕墓宋、金山西省稷山县
青龙寺元山西省稷山县
绛州大堂 元 山西省新绛县
福胜寺元、明山西省新绛县
稷益庙明山西省新绛县
太阴寺金山西省绛县
万荣东岳庙 元至清 山西省万荣县
万荣后土庙 清 山西省万荣县
万荣稷王庙金山西省万荣县
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山西省临猗县
禹王城遗址 东周至汉 山西省夏县
司马光墓 北宋 山西省夏县
西阴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山西省夏县
东下冯遗址新石器时代至商山西省夏县
解州关帝庙 清 山西省运城市
泛舟禅师塔唐山西省运城市
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唐至明山西省永济县
永乐宫 元 山西省芮城县
西侯度遗址 旧石器时代 山西省芮城县
清凉寺元山西省芮城县
广仁王庙唐山西省芮城县
芮城城隍庙北宋至清山西省芮城县
忻州市(11处)
洪福寺金山西省定襄县
阿育王塔元山西省代县
边靖楼明山西省代县
雁门关明山西省代县
平型关战役遗址 1937年 山西省繁峙县
岩山寺 金 山西省繁峙县
南禅寺大殿 唐 山西省五台县
佛光寺 唐至清 山西省五台县
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 1938年 山西省五台县
显通寺 明至清 山西省五台县
广济寺大雄宝殿元山西省五台县
大同市(12处)
云冈石窟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善化寺 辽、金 山西省大同市
华严寺 辽、金、清 山西省大同市
平城遗址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方山永固陵北魏山西省大同市
大同九龙壁明山西省大同市
悬空寺 明 山西省浑源县
荆庄大云寺大雄宝殿金山西省浑源县
浑源永安寺元山西省浑源县
曲回寺石像冢唐山西省灵丘县
觉山寺塔辽山西省灵丘县
许家窑一侯家窑遗址 旧石器时代 山西省阳高县、河北省阳原县
太原市 (5处)
晋祠 宋 山西省太原市
龙山石窟 元 山西省太原市
晋阳古城遗址春秋至五代山西省太原市
窦大夫祠元至清山西省太原市
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山西省太原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山、交城庞泉沟、宁武芦芽山、阳城莽河、五鹿山
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宁武万年冰洞、五台山、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大同火山群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
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博物院
『叁』 我来当导游写自己的家乡我家在山西晋城陵川
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端最高地带,北靠上党盆地,西连晋城,东与河南辉县接壤,南与河南修武毗邻。全县总面积1751平方公理,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1300米最高海拔1791米素有“太行屋脊”之称。最低海拔仅有628米,海拔相对高差较大,年平均气温7.9度,夏天平均气温仅有22度左右。以王莽岭为代表的东南部山区,山高林密、气候凉爽,气温较全县的平均值还要低2-3度,早在金元时期元好问就称其为“清凉圣境”是一处天然避暑胜地。其年降雨量为700-1000毫米,是山西省水资源最丰富的县区之一,其东部山峦重叠、山高林密为主要的林业产区,也是一处绝佳的旅游胜地。
陵川历史悠久,隋开皇十六年(记公元596年)始建陵川县。据境内发掘出的塔水河人类遗址考证,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源地之一。全县辖七镇五乡,378个行政村,1322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25.17万人。陵川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城,全县耕地面积45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为1.62亩。其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土豆、小米。全县森林面积为7.66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6%,东部山区覆盖率为60%以上居全省之首,是全国“绿化百强县”“全省生态环境十佳县之一”。
悠久的历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境内现存古建筑1300多处,建筑面积为11万多平方米,大家都知道全国文物北方最多北方文物山西第一,那么你知道陵川文物在全国的地位吗?陵川被专家称为“中国金元时期古建筑艺术博物馆”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3处、市级5处,灿烂的文化孕育了数以百计的哲人贤士,仅宋、金、元、三代就出现过7名状元和93名进士。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郝经曾在元代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还有金元时期文坛巨匠元好问,少年时代就求学于陵川郝天挺,更令人称道的还有陵川武氏武明辅、武天佑、武天和叔侄三人三状元。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史册上作为老区的陵川人英雄辈出,曾留下2463名英烈的名字。陵川县还是首批被国家确定为十九家最具有旅游价值的县地之一。
大山阻绝,交通闭塞,人迹罕至,使这块风水宝地名不见经传,但也因此为我们保存了一块十分完好的原始自然生态环境,让我们今天能有仙境之旅,真实体验反朴归真、心旷神怡的乐趣。
『肆』 山西省陵川县八大景有哪些
崔府君 又名显应王庙。在山西陵川县城西15公里礼义镇。据《长治县志》载,府君姓崔,名珏,字元靖,乐平(今昔阳)人,唐贞观进土,为长子县令,有功德于潞地,因而建庙祀之。庙始建于唐,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年)及清末均有修葺。规模壮观,山门前平台凸起,两侧石阶对峙,左右配以廊庑。山门高居正中,门侧又各建掖门一道,门楼秀丽,雕刻精巧,与一般佛寺外观截然不同。山门最古,为金时原构,五开间,两层,下层砖砌高台,中柱上装青石门框及板门,门框上线刻花纹,图案秀美。上层施平座及勾栏,粱架现整简洁,结构已具元代爬梁的雏形。屋顶琉璃为明代补制,鲜丽劲秀。这种高台以上的门庑或殿宇,见宇敦煌壁画,实物中少有。
北吉祥寺 在山西陵川县城西15公里社义镇西隅。创建地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宋、元、明、清历代重修。寺周细流环绕,寺前古柏四株,人称四大天王。寺宇规模宏敞,布局严谨,三进院落,皆且卡墙相隔,原门不存,现将天王殿称之为山门,两侧有掖门和钟鼓楼,内有厢房、中殿、左右配殿、东西廊庑,后大殿等。天王殿、中殿历史最古,后殿及两厢尚存元制,余皆明清重修。天王殿殿宽深各三间,单檐九脊顶,斗拱五铺作,结构简练,断面规整,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整个形制还是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原构。中殿三间,悬山式屋顶,仅施柱头斗拱,无补间铺作,外观甚为古朴,与天王殿同为宋构。殿顶三彩琉璃脊兽为明代所制。寺内碑碣数通,记述寺史建筑年代等。
南吉祥寺 在山西陵川县城西20公里平川村。原宋家川,唐贞观年间奉敕建造,宋天圣年间迁此重建,金、元、明、清屡有修葺。寺宇规模完整,前后两进院落,有山门(即天王殿)、中殿、后殿、左右配殿及两厢廊庑。中殿历史最古,宋建,后殿金建元修,山着眼点是经明代重修,还保存着元代手法,余皆明、清遗构。中殿三间见方,单檐九脊顶,檐下斗拱硕大,殿内梁架规整,形制古朴,结构严谨。据碑文记载,宋代“潞城里崔氏寄居平川,年迈乏嗣,自捐资财,创修中央殿三间”,现存中殿确为宋构。
崇安寺 亦名丈八佛寺,俗称凌烟寺,位于陵川县城西北隅之卧龙岗上,大有居高临下,俯瞰全城的雄伟气魄。崇安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子山区风景区 以陵辉公路为主的要旅游线路的风景区,西起陵川县杨寨河,东至晋豫两省交界,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陵川人民改造大自然的奇迹。该路全长33.3公里,蜿蜒穿行于太屋脊的崇山峻岭、深涧峡谷之中、沿路苍山秀水如诗如画,奇桥异洞巧夺开工,车过沙场,如入蓬莱仙境,如过洞天福地,上空壁立千仞、壁岩如削,脚下泉水叮咚、吐玑喷玉,弘业门、灵佛洞、卧龙洞、踞虎关、淳江洞、飞瀑长廊等14个遂道竞相争秀,30多座形态各异的桥涵纷纷比奇。 穿行此路,有时峰回路转,山重水复;有时聊暗花明,别有洞天。登览山巅,万象林列,千载之秘,开怀显露。在旧时关隘“嘴上隧道”附近,两岩峰崇岭峻,悬崖壁立,漳谷深险,坡度急陡,河水从落差65米的峭壁上直泻而下,漾如飞烟,形成了著名的古称八景之一——“灵泉瀑布”。这里修建的东双脑水电站,造福人民之余,工程险巧也构成了一大奇观。在路北隔河以下,二十里秀水随路而下,绕山转壁,波澜不惊,被人们称为“小漓江”。
西溪真泽二仙庙 位于陵川县城西2.5公里的城关镇岭常村,此地群山拱翠,松柏掩映,繁花似锦,春色宜人,人称“西溪春色”,是陵川古八景之一。该庙创建于唐乾宁年间(984-897),宋崇宁年间加封真泽宫。金皇统二年(1142)扩建为现今规模。二仙庙代分两院,中轴线前有山门(上即戏楼),左右各有小旁门。中轴线一进院为过殿,过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殿内保存有做工精美的佛道帐,殿前有卷棚式拜亭一座,做工也十分考究。正殿、东西梳妆楼做法古朴,用材较大,为金代建筑。前面院中挺立着四棵古老的桧柏,人们可以从树上找出各自属相的生动造型,如龙、蛇、鼠、锡、猴、牛羊等,被称为十二生肖柏。整个建筑宠伟壮观,布局整齐严谨,加之崇楼高阁,古柏青松,彩色琉璃,显得最重要的是金代著名诗人元好问的游诗碑:“期岁之间一再来,青山无恙画屏开。出门依旧黄尘道,啼杀金衣唤不回。”陵川真泽二仙庙属省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也是一处开发价值较大的旅游胜地。
十里卧佛 陵川县城东南30余公里处的马圪当乡西闸水村附近,近年来发现一自然山体(山名窑顶山)犹如沉睡千古、仰面横卧的睡佛,惟妙惟肖。在距此山十公里处的西闸水村边公路上望去,卧佛头北脚南长约10华里,头、身、足比例匀称,而且面部五官端正,眼睑微瞌,慈祥安静,如静修入定之神态,仔细体味,似有匀细鼻息相闻,其天生妙成,让人叹为观止。
红叶风景区 位于陵川县城南20公里的老槐树岭至夺火岭北段,是陵川县面积最大的红叶区。该景区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宽约10公里。陵(川)修(武)公路蜿蜒于山峦之间。红叶区内崇山峻岭,沟谷深邃,植被茂密。主要树种有柞木、槲树、千捭榆、白皮松、油松、栓皮栎、侧柏、槐、榆、杨等;灌木品种更为丰富,较广泛的有黄栌、山榆、小叶杜鹃、野蔷薇、沙棘、连翘、山桃、胡榛子、山槐、葛等几十种。春夏进节,浓绿浅翠,繁复纷呈的植物将200平方公里的山峦沟旧社会覆盖得象绿毯一般;而当秋季来临,这里便呈现出派灿烂壮阔、色彩纷呈的彩色世界-层林尽染,五彩斑澜。该县红叶节1999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与北京香山红叶齐名的生态环境游30个节庆之一。
『伍』 亲们,谁知道关于陵川的历史啊
历史据境内发掘的塔水河等处人类遗址考证,陵川县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就有人类居住。夏商两代为冀州之城,春秋属晋国,战国时期,先属韩、后属赵,秦代属高都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始置陵川县,元至元三年(1266)并入晋城,至元三十一年(1294)复置。抗日战争时期曾分置陵川、陵高等县,1945年恢复陵川县。1958年,11月并入晋城县,1959年7月恢复陵川县建制。 从境内塔水河古人类遗址的发掘可以断定,陵川地区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了人类居住。传说中的尧舜时代,陵川地区是尧舜两个部落的地盘。夏商两代,均为冀州所领,且属于 “王畿”之地。西周初期,陵川地区属于晋国的封邑。后为北狄所据,至春秋中期复为晋有。周威烈王二十三年(403),韩、赵、魏被正式册命诸侯,三分晋地,陵川地区当时隶属于韩。 周赧王五十三年(262),秦将白起伐赵,上党太守冯亭为了联赵抗秦,即以17城归赵,陵川地区为赵所有。周赧王五十五年(260),长平大战后,陵川地区归于秦国。秦始皇二十六年(221),秦统一天下,推行郡县制,陵川地区属上党郡。西汉初期,汉武帝始置并州,领上党、雁门、河东等郡,陵川地区划归上党郡泫氏县。东汉大致沿用西汉旧制。 三国时期,陵川地区属魏。西晋政权建立后,泫民县仍属并州上党郡。南北朝混战时期的建置沿革时有变动。晋光熙元年(306),陵川地区为北汉领土。晋永嘉五年(311),刘渊族人刘翟攻陷长安,北汉之平阳以东地区皆归羯人石勒,陵川地区也在其内。东晋大兴二年(319),石勒建赵国于邯郸,史称后赵,陵川地区属后赵。东晋太元十一年(386),西燕慕容永称帝于长子,从并州上党郡中又分置建兴郡。陵川地区属建兴郡,北魏和平五年(464),复置建兴郡,仍设有泫氏县。北魏永安二年(529)又罢建兴,改置建州,并由原泫氏县分置平高县,二县都隶属长平郡,郡治设于泫氏。陵川地区当时划归平高县。北齐末,改平高县为高平县,并把泫氏县并入。北周灭北齐后,于周建德三年(574),设置高平郡,长平郡并入高平郡。高平县也是高平郡所辖。 隋开皇三年(583),曾废郡,高平郡改为泽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划高平县东之一始部置陵川县。陵川立县不久,于隋大业三年(607)又废州改郡,泽州改置为长平郡,陵川属长平郡。隋义宁元年(617),长平郡复改为泽州。唐武德元年(618),在高平置盖州,领高平、丹川、陵川、盖城等四县。其中的盖城县为设置盖州的同时,在陵川境内西南部新置县,其范围大部在陵川,包括高平、丹川两县接近陵川边境的一些地方。县治在今县城西南21.5公里的盖城村。唐武德九年(626),废丹川、盖城两县。原盖城县所领的地区,分别划归陵川、晋城和高平三县。唐贞观元年(627),全国分为10道,泽州、陵川县。属河东道所辖。泽州州址迁于晋城。 五代十国时期,陵川沿革时有变更。唐末属昭义军,后晋仍属昭义军。当时因梁、晋时常争夺地盘,陵川时属梁,时属晋,时属时间都不长久。 北宋初,改昭义军为昭德军,仍辖泽州。宋太宗时,划全国州郡为15路,陵川归河东路泽州所领。金正大元年(1224),升泽州为忠昌军,辖晋城、端氏、高平、沁水等4县,废陵川,不久又复置为县。元纪祖中统元年(1260),置司校司,辖晋城、高平、阳城、沁水、陵川、端氏六县。元至元三年(1266),废司校司,陵川并入晋城。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陵川又从晋城分出,复置为县。元代确立行省制度后,陵川即属于中书省平阳路。元大德九年(1305),晋宁路泽州所辖。 明洪武元年(1368),泽州隶属于山西布政使司。洪武九年(1376),改泽州为直隶州,直属于山西布政使冀南道,后改冀宁,共辖4四县,即陵川、阳城、高平和沁水。清朝初期,仍沿明朝建制。清雍正六年(1728),升泽州为泽州府,在原泽州所辖地区置凤台县(即前晋城县)。当时山西省泽州府辖有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等5五县。府治即设于凤台,直至清末未变。 民国成立后,山西分为雁门、河东、冀宁3道。陵川属山西省冀宁道管辖。民国23年(1934)裁道,实行省、县二级制,陵川又直接归山西省政府辖领。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山西实行专署建制之后,陵川属山西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管辖。该专署原为阎锡山所辖政权机构,不久变为共产党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政机构。民国28年(1939),长治沦陷,专署撤出长治,分为东西两区,并各设有一个办事处,西区办事处驻阳城、东区办事处驻壶关,陵川属于东区办事处所领导。阎锡山发动的“十二月事变”爆发后,陵川成了国民党晋东南和豫北一带的活动中心。国民党在其所占领的地区,设立了军区设计委员会。民国32年(1943),日军侵占陵川后,把陵川划归上党道。同年,太行抗日根据地为适应抗战形势需要,在原陵川和高平两县边境划出一部分,设立陵高县。民国34年(1945),陵川全境解放,太行解放区日益扩大,行政区划作了新的调整;废陵高县,将陵高、长治、壶关3县中原属陵川所辖地区重新划归陵川,恢复了民国32年(1943)以前的建置。同年12月,属太行第四专区。辖7县1市(除陵川之外其余都在豫北),专区初驻沁阳紫陵镇,后移焦作。民国35年(1946)10月,人民解放军主动撤出焦作之后,一度迁至陵川盖城,到民国37年(1948)10月收复焦作之后,再迁焦作。民国37年(1948)下半年,撤销边区建制,成立华北人民政府之后,陵川划归太行第三专区。专区所辖各县都在原晋东南地区,专区驻长治。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后,撤销太行行署,恢复原山西省建制,陵川归属山西省第三专区。1950年,第三专区改名为长治专区,陵川属长治专区。1958年省府调整行政区划,长治专区改为晋东南专区,陵川仍归其属。1958年11月,陵川、高平、晋城三县合并为晋城县。原陵川地区设陵川联社。1959年2月,改为陵川公社。1959年7月20日,陵川从晋城县分出,恢复原建制。1985年晋东南地区撤销,陵川归晋城市管辖。 2001年,调整陵川县乡镇行政区划(晋政函[2001]9号;1月10日晋市政发[2000]6号),由5镇13乡调整为9镇3乡(文件中是7镇5乡),乡镇平均人口2.09万人,平均面积146.43平方千米: 一、撤销曹庄乡、城关镇,合并设立崇文镇。区划调整后崇文镇人口52483人,面积142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西关村。 二、撤销丈河乡、附城镇,合并设立新的附城镇。区划调整后附城镇人口33144人,面积190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附城村。 三、撤销侯庄乡、潞城乡,合并设立潞城镇。区划调整后潞城镇人口17751人,面积144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潞城村。 四、撤销横水河乡、马圪当乡,合并设立新的马圪当乡。区划调整后马圪当乡人口8573人,面积236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古石村。 五、撤销马武寨、古郊乡,合并设立新的古郊乡。区划调整后古郊乡人口11690人,面积230.8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古郊村。 六、撤销冶头乡、六泉乡,合并设立新的六泉乡。区划调整后六泉乡人口15682人,面积237.9平方千米,乡人民政府驻六泉村。 七、撤销杨村乡,设立杨村镇。区划调整后杨村镇人口16053人,面积31平方千米,镇人民政府驻场村村。 八、原礼义镇、平城镇、西河底镇、秦家庄镇、夺火乡镇建制保持不变。 附:撤并乡镇摸底统计资料(注:与上述文件最终批复内容略有不同
『陆』 山西有哪些名胜古迹
1、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恒山金龙峡西侧翠屏峰峭壁间,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是因为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在汉语中,“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
2、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约16公里的武州(周)山南麓、武州川的北岸,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3、平遥古城: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还较为完好地保留着明清时期县城的基本风貌,是中国汉民族地区现存最为完整的古城。
4、五台山: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介于北纬38°55'—39°66'、东经113°29'—113°39'之间,景区规划面积607平方千米,行政管辖面积436平方千米。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5、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柒』 山西哪有些革命旧址、遗址、历史古迹
山西的古迹
世界文化遗产
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涌现出一批风景区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纪录。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大同(第一批)、平遥(第二批)、祁县 、新绛、代县(第三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第一批)、山西省临县碛口镇(第二批)、山西省襄汾县汾城镇 (第三批)、山西省平定县娘子关镇 (第三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汾市(13处)
丁村遗址 旧石器时代 山西省临汾县丁村,位于襄汾县城南五公里的地方
丁村民宅 明至清 山西省襄汾县山西襄汾县城南4公里丁村
陶寺遗址 新石器时代 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
牛王庙戏台 元 山西省临汾市临汾县魏村
霍州州署大堂 元 山西省霍州市霍州市东大街北一侧
千佛庵 明 山西省隰县城西一里许的凤凰山巅
山东岳庙元至清山西省蒲县城东二公里的柏山之巅
柿子滩遗址旧石器时代山西省吉县东城乡西村
曲村--天马遗址 周 山西省曲沃县曲村、翼城县
大悲院宋、金山西省曲沃县曲村北
侯马晋国遗址 东周 山西省侯马市遗址在侯马市汾、浍两河交汇处
广胜寺 元、明 山西省洪洞县东北17公里霍山南麓
洪洞玉皇庙元山西省洪洞县
晋城市 (14处)
姬氏民居 元 山西省高平市城东北18公里的陈怄镇中庄村
崇明寺北宋至明山西省高平市东南15公里的圣佛山东麓
开化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东北17公里的舍利山腰
游仙寺北宋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南10公里的游仙山麓
定林寺元至清山西省高平市城东南5公里的七佛山南麓
南、北吉祥寺 宋~清 山西省陵川县城西15公里的礼义镇
龙岩寺金、明山西省陵川县晋城市陵川县梁泉村
小会岭二仙庙北宋至清山西省陵川县晋城市陵川县小会村
崔府君庙金至清山西省陵川县晋城市陵川县礼义镇
西溪二仙庙金至清山西省陵川县晋城市陵川县西溪村
青莲寺 唐至清 山西省晋城市东南17公里的泽州县硖石山腰
玉皇庙 宋至清 山西省晋城市东13公里府城村后的黄土岗上
晋城二仙庙 宋 山西省晋城市东12公里的泽州县金村乡东南村
泽州岱庙宋至明山西省泽州县晋城市冶底村
长治市 (18处)
正觉寺金至明山西省长治县看寺村
观音堂明山西省长治市
潞安府城隍庙元至清山西省长治市
八路军总司令部旧址 1938年 山西省武乡县
洪济院金至清山西省武乡县沁县城北30公里的南涅水村北隅
武乡县大云寺宋至清山西省武乡县
会仙观金至清山西省武乡县东25公里的监漳村西
沁县大云院宋至清山西省沁县郭镇
原起寺宋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辛安村
法兴寺 唐 山西省长子县 城东南15公里的慈林山
崇庆寺 宋 山西省长子县紫云山
三嵕庙金至清山西省壶关县乡南阳护村
天台庵 唐 山西省平顺县东北25公里王曲村
大云院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顺县西北23公里的实会乡实会村北龙耳山中
龙门寺 五代~清 山西省平顺县西北65公里的石城乡源头村北二里许的龙门山腰
淳化寺金山西省平顺县
明惠大师塔五代山西省平顺县长治市平顺县虹霓村
九天圣母庙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顺县城西10公里处的北社乡东河村西的土丘上
吕梁市(6处)
马茂庄墓群东汉山西省离石市
安国寺明山西省离石市
太符观金至清山西省汾阳市
兴东垣东岳庙金至清山西省石楼县
香严寺金至明山西省柳林县
则天庙 金 山西省文水县
晋中市(11处)
榆次城隍庙 元~清 山西省榆次市
乔家大院清山西省祁县
平遥城墙 明 山西省平遥县
镇国寺 五代至清 山西省平遥县
双林寺 明 山西省平遥县
慈相寺北宋至清山西省平遥县
平遥文庙金至清山西省平遥县
祆神楼 清 山西省介休市
介休后土庙明、清山西省介休市
旌介遗址 商 山西省灵石县
资寿寺明山西省灵石县
阳泉市 (2处)
关王庙 宋 山西省阳泉市
大王庙金至明山西省盂县
朔州市(3处)
广武汉墓群 汉 山西省山阴县
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 辽 山西省应县
崇福寺 金 山西省朔县
运城市(22处)
马村砖雕墓宋、金山西省稷山县
青龙寺元山西省稷山县
绛州大堂 元 山西省新绛县
福胜寺元、明山西省新绛县
稷益庙明山西省新绛县
太阴寺金山西省绛县
万荣东岳庙 元至清 山西省万荣县
万荣后土庙 清 山西省万荣县
万荣稷王庙金山西省万荣县
临晋县衙元至近代山西省临猗县
禹王城遗址 东周至汉 山西省夏县
司马光墓 北宋 山西省夏县
西阴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山西省夏县
东下冯遗址新石器时代至商山西省夏县
解州关帝庙 清 山西省运城市
泛舟禅师塔唐山西省运城市
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唐至明山西省永济县
永乐宫 元 山西省芮城县
西侯度遗址 旧石器时代 山西省芮城县
清凉寺元山西省芮城县
广仁王庙唐山西省芮城县
芮城城隍庙北宋至清山西省芮城县
忻州市(11处)
洪福寺金山西省定襄县
阿育王塔元山西省代县
边靖楼明山西省代县
雁门关明山西省代县
平型关战役遗址 1937年 山西省繁峙县
岩山寺 金 山西省繁峙县
南禅寺大殿 唐 山西省五台县
佛光寺 唐至清 山西省五台县
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 1938年 山西省五台县
显通寺 明至清 山西省五台县
广济寺大雄宝殿元山西省五台县
大同市(12处)
云冈石窟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善化寺 辽、金 山西省大同市
华严寺 辽、金、清 山西省大同市
平城遗址 北魏 山西省大同市
方山永固陵北魏山西省大同市
大同九龙壁明山西省大同市
悬空寺 明 山西省浑源县
荆庄大云寺大雄宝殿金山西省浑源县
浑源永安寺元山西省浑源县
曲回寺石像冢唐山西省灵丘县
觉山寺塔辽山西省灵丘县
许家窑一侯家窑遗址 旧石器时代 山西省阳高县、河北省阳原县
太原市 (5处)
晋祠 宋 山西省太原市
龙山石窟 元 山西省太原市
晋阳古城遗址春秋至五代山西省太原市
窦大夫祠元至清山西省太原市
天龙山石窟东魏至唐山西省太原市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历山、交城庞泉沟、宁武芦芽山、阳城莽河、五鹿山
国家地质公园
黄河壶口瀑布、宁武万年冰洞、五台山、壶关太行山大峡谷、大同火山群
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
山西省图书馆、山西博物院
『捌』 介绍陵川县标的作文
陵川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南端最高地带,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人民政府驻崇文镇。西连高平,西南连泽州县,北、西北与长治市的壶关,长治县毗邻,东部和南部与河南省辉县市、林州市、修武县毗邻,辖7镇5乡。总人口233719人(2013年),总面积1751平方公里。2013年,陵川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3亿元。
旅游资源
编辑
崇安寺
崇安寺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陵川县城中的卧龙岗上,居高临下,俯瞰全城,为陵川大寺之首。历经重修和扩建,崇安寺现存主要建筑为明、清遗物,但也部分地保留着宋、金原作。全寺分为两进院,中轴线前为山门“古陵楼”,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二层三重檐,彩色琉璃剪边。两侧为钟楼二楼,钟楼内现存宋崇宁年间所铸一大铁钟,上饰文字和花纹,中轴线一进院为过殿,两侧为东西插花楼,东插花楼毁于抗战前兵火。二进院为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架椽,屋顶形制分别为单檐歇山顶和悬山顶,大雄宝殿后有一随唐浮雕石佛龛,为一佛二弟子。
棋子山
棋子山,棋子山古名棋子岭、
谋棋岭,位于距山西省陵川县城17公里的六泉乡西南。相传为殷商贵族箕子封地。周武王灭商后,箕子曾避居于此,摆布石子,推演天文。棋子山正在成为世界围棋起源纪念地、历史文化名人箕子纪念地、当代围棋文化与赛事活动中心。
棋子山山势平缓,主峰海拔1488米。山上松树成林,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经国家有关部门考察论证, 陵川棋子山为中国围棋发源地。棋子山方圆数十里之内,颜形成酷似班固《奕指》及《围棋辞典》所称的天然棋石俯拾即是。
景区以围棋起源地、箕子纪念地、度假疗养和森林避暑景观为特色,是融围棋文化和自然风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玖』 陵川县的古陵楼有哪些历史文化古迹和来历
“古陵楼”是陵川县崇安寺的山门,始建于宋代。
古陵楼面宽五间,进深六架椽,平面形制为长方形,屋顶为重檐歇山式。房坡为灰色多筒、板瓦铺制,琉璃剪边。在一层檐下,正面悬有“行山钟秀”、背面有“留月时栖云”共两块匾额。兼左右钟、鼓二楼拱卫烘托,远远望去,巍峨挺拔,气象崔嵬,实为陵川山城壮色不少。
此楼虽改建于明代,但大门上仍用的是宋代青石门框,尚门框上刻有“嘉佑辛丑六月三日”等字样。用青石作门框,在我国寺院中实属罕见。
古陵楼中间是一座雕刻精美的佛龛,内供奉着弥勒佛,意含着佛的宗旨是快乐高院兴,笑口常开,笑迎九法界众生。佛龛上有一幅对联,上联:大肚能涵断却许多烦恼碍,下联:笑容可掬结成无量欢喜缘。四大天王分开两旁,寓意风调雨顺,国泰完民安。背面韦驮护法仗剑而立。对联为,上:受如来嘱卫教安僧,下:显将军身摧邪辅正。山门东侧为钟楼,西侧为鼓楼。两边的钟、鼓二楼,均为重檐歇山顶,琉所璃剪边。此钟铸于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钟高200公分,径长170公分,上面铸有铭文和方格纹及八卦图案,是国内罕见的大铁钟。鼓楼原有大鼓一面,惜清代已毁。
古陵楼内有陵川北宋名士马骧用骈体文撰写的崇安寺三门碑一通。碑高两米,宽一米五,踞坐于大石龟上。其文章优美,书法圆润,文字俱佳 ,实属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