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城隍庙历史文化内涵

城隍庙历史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21-03-12 08:41:54

㈠ 平遥城隍庙是如何均体现了我国古代儒道两教为主的文化内涵

平遥古城内的另一处著名景观是位于古城东侧的城隍庙。此庙初建于明代初年,1544年重修。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城隍庙又曾多次修葺补筑。1859年,城隍庙在庙会期间毁于火灾,1864年才得以续修。城隍庙庙院宏大,布局完整,总占地面积为7302平方米。平遥城隍庙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城隍庙、财神庙、灶君庙三庙合一。

城隍庙位于整个建筑群中轴线,坐北朝南,前后四进院落,殿宇高大挺拔,临街山门,殿前戏楼,殿后寝宫,是我国道教庙宇殿堂的典型建筑形式。城隍庙的牌楼、山门、戏楼、献殿、城隍殿、寝宫层层叠进,游廊、官厅、东西厢房、配殿纵深相连,贯穿为一体,既有寺庙殿堂配置特色,又具有官署建筑的风格,其神学意趣和“前朝后寝”的功能十分明显。平遥城隍庙是我国国内保存昀完整的城隍庙之一,尤其以规模之大,内涵之丰,建筑之精而著称。平遥城隍庙无论从建筑结构,还是局部的艺术处理,均体现了我国古代儒道两教为主的文化内涵。

㈡ 城隍庙的来历

据《礼记》中记载,古代天子在十二月举行祭祀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在所祭祀的神灵中,有“水墉”神,认为水墉神能够使水土归其本位,不为祸人间,“水墉”神是城隍神的原形。最迟到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祭祀城隍神的记载。

据《南史·邵陵携王纶传》中记载,梁简文帝大宝元年(公元550年)王纶到郢州,多次碰到怪异的事情,想祭祀城隍神以得其护佑,将要烹牛之时,一条赤蛇从牛口中钻出。

城隍又称城隍爷,是古代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2)城隍庙历史文化内涵扩展阅读:

城隍庙结构:

1、仪门

仪门是过去官衙的第二道正门。仪门前面有二副对联。一副对联的上联是:阳世之间积善作恶皆由你;下联是:阴曹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这副对联的意思就是,在阳世,你生活中,做好事或者做坏事,都是由你自己决定的。

2、大殿

大殿正门上悬“城隍庙”匾额,并配以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

大殿内供奉金山神主汉代博陆侯霍光大将军坐像,左首为文判官,右首为武判官,次为日巡与夜查,日巡、夜查以下为八皂隶。

3、元辰殿

元辰殿:又称六十甲子殿。元,为“善”,元辰,就是指吉利时日的意思。

元辰神灵是中国的年岁神灵,与每一位中国人的年运有关。

㈢ 现在保护城隍庙的意义与价值

闽台一水相隔,地域相近,长期以来福建人民和台湾同胞在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宗教信仰上都有着密不可分的亲缘关系。其中,台湾的城隍信仰源于福建,根于福州冶山都城隍,因此,开展两岸人民所共有的城隍文化研究,将城隍信仰的文化内涵与积极意义进行探索,对促进两岸的文化交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无疑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一 中华民族儿女共同创造的五千年灿烂文化,是维系全体中国人民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和平统一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基础。城隍崇拜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宗教信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我国各地的城隍庙都是由道士当家,各地城隍的诞辰庆典,消灾解厄请城隍出巡的仪式也都是由道士来主持的,这说明了城隍信仰是属于中国道教的一个范畴。我国各地的城隍庙,多是佛、道、儒三教合一,所以,不能排斥儒家的思想,“天人感应”、“天罚神遣”和佛教的“轮回”义理、“因果报应”的学说对城隍文化的渗透,比如:福州冶山福建都城隍的一副对联:“为善必昌,为善不昌,祖宗有余殃,殃尽则昌;为恶必灭,为恶不灭,祖宗有余德,德尽则灭。”此联的含意,就是引用“三世果报”的说法警示世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这种惩治与教育相结合的诱导,容易被世人所接受;假如人人都有爱心,不干坏事,整个社会的治安就稳定多了,因而也易于被官府所接受,不予干涉。 我国自唐宋以后,城隍信仰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推崇。明朝朱元璋限得皇权后,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防止为官不仁,导致官逼民反,多次提高城隍神的地位,洪武二年(1369年)正月,大封京都及天下城隍,诏示天下建立府、州、县城隍庙,规定城隍的官阶规格与当地官署的正衙相同;洪武三年,将城隍这祭列入国家祀典,“定庙制,高广视官署厅堂”,“在王国者王亲祭之。在各府、州、县者令主之。”后来又形成地方礼宾司上任必须斋戒沐浴,祭拜当地城隍的惯例。这样逐级封爵,逐级拜祭,使老百姓心中有了一阴一阳两个衙门,加上阳间的地方官有判不明、断不清的案件,或遇自然灾害非人力所及而求助城隍的事时有发生,也造成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似乎阴官比阳官高,以致城隍信仰遍布各地,深入民心。 洪武二十年(1387年),朱元璋改建京城城隍庙竣工后,曾对翰林院学士宋濂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其子朱棣有一道诏书亦有“监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侥幸而免”之句,都道出了封建帝王推行城隍信仰,利用神明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目的,对此,《明史.礼志》、《太祖实录》均有所记载。 二 我国城隍信仰自远古时代天子蜡祭水庸始。早期城隍所祭祀的是城池建筑物,这是自然万物皆有神的观念使然。查《礼记》“郊特篇”有“天子大蜡八。祭坊与水庸,事也。”(郑玄注云:“水庸,沟也”)古时岁末,夏称嘉平,商称清祀,周称大蜡。《礼记》“礼运篇”又有:“天子大蜡八。水庸居七。”说明春秋时代天子岁终祭祀的八种神中,第七种是水庸神。而在赵翼《陔余丛考》卷35中亦日:“水则隍也,庸则城也。”均说明城隍是由水庸衍化而来的。 城隍神由自然神嬗变为偶像化、人格化的神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据明嘉靖《安溪县志》卷二记载:“后世以为高城深池,捍外卫内,其英灵之气或炳而为神,不可无祀。其祀与山川社稷同义。世人不察其理,往往以人道处之,面目冠裳,侈加封号,失之矣”,①彭韶《兴化府重修城隍碑记》亦载:“隆者为郭,洼者为池,四环而高深,固为城隍之像矣。然人之仰畏,不于其形而于其神,即神目之,则必想其容仪,思其动静,精神会聚,灵感斯通,……塑绘从之而生。”②这两则史料记载,都形象地反映了城隍神偶像化的由来。 城隍神称为“城隍爷”,可追溯到五代清泰年间(934-936年),后唐末帝敕封城隍王爵始。《王礼通考》载“功施于民则祀之,能御灾捍患则祀之。”西汉御史周苛,守荣阳,当项羽攻下城池时被俘,项羽以封其为上将军、享万户侯诱降。周苛非但不降,反怒斥项羽,被烹煮而死。刘邦即位后,思其忠烈,令天下郡县各附城立庙祀之。此事在宋人林通《长乐图经》和清乾隆《福宁府志》均有记载,说明了城隍信仰带有人文崇拜的内容、赋予人格化的城隍神,系出自汉代。 福建最早的城隍庙,是福州冶山都城隍庙,晋太康三年(282年)迁城时所建。1716年来,历经汉、唐、宋、元、明、清各朝均有所扩建,即使因战乱、火灾毁去,亦有官府或善男信女们捐资重建、修葺。解放后于1996年,在福州市人民政府重视支持下,海外乡亲的热情资助下又在原址重建,现庙宇巍峨壮观,内祀主神除周苛外,还有13位自唐至明的名臣烈士,如:唐光禄大夫樊公,宋少师忠惠蔡公、知武冈军杨公、参政知事张公、直龙图阁孙公、将军卢公、烈士范公、元太尉忠献董公、行省都事蓝公、侍御史韩公、英义侯阙公、楚国公李公、明大夫汤公。③他们生前刚正不阿,忠于职守,卫国安民;有的重教学兴,创办医院,兴利除弊,具有卓著的政绩或美德,深受福州人民的景仰和爱戴,所以在他们死后,还希望借助这些官员、烈士的英灵,继续于冥冥之中发挥护国佑民的作用,遂附祀于冶山都城隍庙。 三 城隍信仰和祭祀活动有着一定的文化内涵。在城隍庙修建过程中,事先总要约请当时的社会名流撰写对联刻在门楣和大门的两旁以及庙里的石柱上,内容多系为庙的主神歌功颂德或警世之言,其含义不但富有哲理且遂远,如山东淮县城隍庙有一副清代郑板桥的对联:“切齿漫嫌前本长,平清只在局终头”上海城隍庙的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安微城隍庙的对联:“任凭你无法无天,到你孽镜悬时,还有胆否?须知我能宽能恕,且把屠刀放下,回转头来。”等等。除了劝导世人多做好事,与人为善,还给犯过错误、干过坏事的人留下一条退路,劝其及时觉悟,改邪归正。这与佛教宣传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同小异,都是劝导人们要堂堂正正地做人,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其次,各地城隍庙建成后,总要请当地名人或官员撰写祭文或碑记,在每一年一大祭数小祭的活动中,也多请名流雅士来吟诗作对,这都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历史资料和优美的诗文,如唐代张说《祭荆州城隍文》、李白《鄂州刺史韩公德政碑》,张九龄《祭洪州城隍文》;宋代陆游《宁德县城隍庙记》、《福州城隍祈雨文》;元代韩从政《佑圣王灵应碑记》、虞集《大都城隍庙碑》;明代叶向高《福清县重修城隍庙记》、信阳知州胡守安《任满谒城隍》诗;清代漳州府学司训朱莲《重修鳌城迁建石狮城隍庙记》、台湾彰化知县杨桂森《履任告城隍文》等等。其中,尤以唐代李商隐撰写城隍陴文为最多,可考的有《祭衮州城隍文》、《祭桂州城隍神祝文》、《为怀州李使君祭城隍文》、《赛城隍文》等4篇。这些传世之作,可为后人了解历朝城隍的修建情况、考察地方官吏的修庙行为,以及自然灾害、洗冤判案,抵御外侮、监别善恶等提供了非常翔实的史料。

㈣ 城隍庙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仕版城隍庙初建于宋代,初为一座简陋小庙。村民自发集资,历版经元、明、清三代权修建,至明末清初定型,清朝道光时庙堂壮观,解放后多次重修重建,至今,公园休闲地和老人活动之家与城隍庙逐渐连接在一起。
伦教仕版城隍庙也是广东三大庙之一(另两大庙是德庆悦城龙母庙、广州黄埔波罗庙)。
有关人士指出,仕版城隍庙已经民俗化了,它不单是民间信仰活动,还是农耕社会留传下来的文化遗产,对当地经济文化的具有促进作用。~

㈤ 城隍庙的历史故事

旧时文化活动不多,市民除在城隍庙烧香拜菩萨外,还将城隍庙当作大众专娱乐场所,凡到宁波属来的人都喜欢逛逛城隍庙,所以城隍庙是宁波人气最旺的地方。平时庙内有许多摆摊的和民间活动,如有测字、看相、唱宁波滩簧、说书、变戏法、看哈哈镜等等。明代末年有一首《城隍庙》诗,也可以作为宁波城隍庙的一个写照:“城隍庙内去烧香,百戏纷陈在西(亦作两)廊。礼拜回头多买物,此来彼往掷钱忙。”清代末年开始,城隍庙又多了卖字画的活动,本地和外地的书画家现场作书画现卖,给庙市增添了文化气氛。当年,尚未成名的萧山人任伯年也在城隍庙卖过画,一天,正在城隍庙观画的宁波诗人、书画家姚燮看了任伯年的画之后,邀请他到镇海姚氏大梅山馆做客。在姚燮的精心指导下,任伯年画艺大进,后来终于成为著名画家。

㈥ 杭州西湖城隍庙历史

西湖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锁定
同义词 杭州西湖一般指西湖(浙江省杭州市西湖)
西湖,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面,是中国大陆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它是中国大陆主要的观赏性淡水湖泊之一,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和中国唯一一个湖泊类文化遗产。
西湖三面环山,面积约6.39平方千米,东西宽约2.8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绕湖一周近15千米。湖中被孤山、白堤、苏堤、杨公堤分隔,按面积大小分别为外西湖、西里湖、北里湖、小南湖及岳湖等五片水面,苏堤、白堤越过湖面,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个小岛鼎立于外西湖湖心,夕照山的雷峰塔与宝石山的保俶塔隔湖相映,由此形成了“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的基本格局。
中文名称
杭州西湖
外文名称
West Lake Cultural Landscape of Hangzhou
地理位置
中国浙江杭州市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约6.4平方千米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景点级别
国家A级风景名胜区
门票价格
免费
著名景点
西湖十景 新西湖十景 三评西湖十景
遗产名录
世界文化景观遗产
湖泊长度
3.2千米(南北)
湖泊宽度
2.8千米(东西)
湖泊面积
6.39平方千米
平均深度
2.28米
库容量
1429万立方米
湖岸线长度
15千米
经纬度
30°14′45″N 120°8′30″E
名 诗
《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湖中一山
孤山
湖中二塔
保俶塔,雷峰塔
湖中三岛
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
湖中三堤
白堤,苏堤,杨公堤
环湖名街
北山街,南山路,湖滨路
建议游玩时长
3-6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3-5月、9-11月
目录
1 历史沿革
▪ 名称由来
▪ 秦汉到唐
▪ 五代两宋
▪ 元明清时期
▪ 近代时期
▪ 解放后
▪ 21世纪
▪ 列入世界遗产
2 地质
3 山水西湖
▪ 一山
▪ 二塔
▪ 三岛
▪ 三堤
▪ 西湖十景
▪ 环湖街道
4 人文西湖
▪ 宗教艺术
▪ 文学作品
▪ 美术
▪ 民间传说
▪ 名人故居
▪ 西湖游船
5 生态西湖
▪ 植物
▪ 动物
▪ 人工治理

历史沿革

名称由来
西湖图出自《咸淳临安志》清同治六年补刊
《汉书·地理志》:“钱唐,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东入海,行八百三十里。”[1] 后又有钱水、钱唐湖、明圣湖、[2] 金牛湖、石涵湖、上湖、潋滟湖、放生池、西子湖、高土湖、西陵湖、龙川、销金锅、美人湖、贤者湖、明月湖诸般名称,但是只有两个名称为历代普遍公认,并见诸于文献记载:一是因杭州古名钱塘,湖称钱塘湖;一是因湖在杭城之西,故名西湖。最早出现的“西湖”名称,是在白居易的《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和《杭州回舫》这两首诗中。北宋以后,名家诗文大都以西湖为名,钱塘湖之名逐渐鲜为人知。而苏轼的《乞开杭州西湖状》,则是官方文件中第一次使用“西湖”这个名称。

秦汉到唐
2000多年前,西湖还是钱塘江的一部分,由于泥沙淤积,在西湖南北两山——吴山和宝石山山麓逐渐形成沙嘴,此后两沙嘴逐渐靠拢,最终毗连在一起成为沙洲,在沙洲西侧形成了一个内湖,即为西湖,此时大约为秦汉时期。张岱《西湖梦寻》记载:“大石佛寺,考旧史,秦始皇东游入海,缆舟于此石上。”此处所言大石佛寺,即位于西湖北侧的宝石山下,尚有“秦始皇缆舟石”之景。
自从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开凿江南运河,与北运河相接,沟通南北五大水系,便捷的交通也促进了杭州的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
唐朝,西湖面积约有10.8平方公里,比近代湖面面积大近一倍,湖的西部、南部都深至西山脚下,东北面延伸到武林门一带。香客可泛舟至山脚下再步行上山拜佛。因为当时未修水利,西湖时而遭大雨而泛滥,时而因久旱而干涸。
建中二年九月(781年),李泌调任杭州刺史。为了解决饮用淡水的问题,他创造性地采用引水入城的方法。即在人口稠密的钱塘门、涌金门一带开凿六井,采用"开阴窦"(即埋设瓦管、竹筒)的方法,将西湖水引入城内。六井现大都湮没,仅相国井遗址在解放路井亭桥西。其余五井是:西井(原在相国井之西),方井(俗称四眼井),金牛井(原在西井西北),白龟井(原在龙翔桥西),小方井(俗称六眼井,原在钱塘门内,即今小车桥一带)。
长庆二年十月(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在任期间,白氏兴修水利,拓建石涵,疏浚西湖,修筑堤坝水闸,增加湖水容量,解决了钱塘(杭州)至盐官(海宁)间农田的灌溉问题。其实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堤坝,在钱塘门外的石涵桥附近,称为白公堤,并非近代的白堤。白氏在钱塘门外修堤,建石涵闸,把湖水贮蓄起来,还书写《钱塘湖闸记》刻于石碑,写明堤坝的功用,以及蓄放水和保护堤坝的方法。如今白公堤遗址早已无存,但后人却借白堤(当时称“白沙堤”)以缅怀白公。白氏不仅留下了惠及后世的水利工程,还创作了大量有关西湖的诗词。最为著名的作品有《钱塘湖春行》、《春题湖上》和《忆江南》。

五代两宋
历史上对西湖影响最大的,是杭州发展史上极其显赫的吴越国和南宋时期。西湖的全面开发和基本定型正是在此两朝。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907—960年)以杭州为都城,促进与沿海各地的交通,与日本、朝鲜等国通商贸易。同时,由于吴越国历代国王崇信佛教,在西湖周围兴建大量寺庙、宝塔、经幢和石窟,扩建灵隐寺,创建昭庆寺、净慈寺、理安寺、六通寺和韬光庵等,建造保俶塔、六和塔、雷峰塔和白塔,一时有佛国之称。灵隐寺、天竺等寺院和钱塘江观潮是当时的游览胜地。由于西湖的地质原因,淤泥堆积速度快,西湖疏浚成了日常维护工作,因此吴越国王钱镠于宝正二年(927年)置撩湖兵千人,芟草浚泉,确保了西湖水体的存在。
北宋后期,著名诗人苏轼对西湖治理做出了极大贡献。从五代至北宋后期,西湖长年不治,葑草湮塞占据了湖面的一半。元祐五年(1090年),苏轼上《乞开杭州西湖状》于宋哲宗,断言:“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同年四月,动员20万民工疏浚西湖,并用挖出来的葑草和淤泥,堆筑起自南至北横贯湖面2.8公里的长堤,在堤上建六座石拱桥,自此西湖水面分东西两部,而南北两山始以沟通。后人为纪念他,将这条长堤称为“苏堤”。相传杭州名菜“东坡肉”,就是苏东坡犒赏疏浚民工的美食。与白居易一样,大诗人苏轼也在杭州留下了众多诗篇,其中最有名的有《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湖楼醉书》。
1127年,南宋定都临安后,杭州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口激增,经济繁荣,进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写道:“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玩殆无虚日。西有湖光可爱,东有江潮堪观,皆绝景也。”杭州的旅游者,每年除香客外,又增加了各国的使臣、商贾、僧侣,赴京赶考的学子,国内来杭贸易的商人。西湖的风景名胜开始广为人知。当时,西湖泛舟游览极为兴盛,据古籍记载,“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皆精巧创造,雕栏画拱,行如平地。”南宋诗人林升在诗《题临安邸》对当时的盛况做了生动的描绘。另外,诗人杨万里也曾作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盛赞西湖美景。

元明清时期
元朝,西湖依然是歌舞升平的“销金窟”。据《元史》卷23记,在至大二年(1309年),“江浙杭州驿,半岁之间,使人过者千二百余,有桑兀、宝合丁等进狮、豹、鸦、鹘,留二十有七日,人畜食肉千三百余斤。”西域和西欧各国的商人、旅行家,来杭州游览的增多。最为闻名的有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在游记中称赞杭州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元朝后期,继南宋“西湖十景”,又有“钱塘十景”,游览范围比宋朝有所扩大。元世祖至元期间,曾一度疏浚西湖,作放生池,部分湖面又逐渐葑积成桑田。但到了元朝后期,西湖疏于治理,富豪贵族沿湖围田,使西湖日渐荒芜,湖面大部分被淤为茭田荷荡。
直到明朝宣德、正统年间(1426年—1449年),杭州开始恢复繁荣,地方官也才开始关注西湖。弘治十六年(一说:正德三年,即1508年),知州杨孟瑛冲破来自豪富们的巨大阻力,在巡按御史车粱支持下,奏请疏浚西湖,由工部拨款。据明《西湖游览志》卷一载:“是年二月兴工,……为佣一百五十二日,为夫六百七十万,为直银二万三千六百零七两,拆毁田荡三千四百八十一亩……,自是西湖始复唐宋之旧。”疏浚工程使苏堤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一带尽为水面,疏浚挖出的葑泥,除加宽苏堤外,在里湖西部堆筑长堤,后人称杨公堤。
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钱塘县令聂心汤在湖中的小瀛州放生池外自南而西堆筑环形长堤,形成的独特景观。三十九年,杨万里继筑外埂,至四十八年而规制尽善。池外造小石塔三座,谓之三潭。
清朝,因康熙、乾隆两皇帝多次南巡到杭州,促进西湖的整治和建设。康熙五次到杭州游览,并为南宋时形成的“西湖十景”题字,地方官为题字建亭立碑,使“双峰插云”、“平湖秋月”等未定点的景目,有了固定的观赏位置。雍正年间,还推出“西湖十八景”,使杭州的游览范围进一步拓展。乾隆六次到杭州游览,又为“西湖十景”题诗勒石;又题书“龙井八景”,使偏僻山区的龙井风景为游人注目。乾隆年间,杭州人翟灏、翟瀚兄弟合著《湖山便览》一书,记载西湖游览景点增加到1016处,为杭州最早的导游书籍。乾隆年间兴建的北京皇家园林颐和园的昆明湖东西两堤也是模仿西湖苏堤六桥而建的。
明清两代,西湖又经历了几次疏浚,挖出的湖泥堆起了湖中的湖心亭、小瀛洲两个岛屿。
雍正年间,西湖面积尚有7.54平方公里,但葑滩20多公顷,经过大规模的疏浚后,面积广及近代的西山路以西至洪春桥、茅家埠、乌龟潭、赤山埠一带。雍正五年(1727年),浙江巡抚李卫用银四万二千七百四十二两,开浚西湖湖道,在金沙港、赤山埠、丁家山、茅家埠筑石堰各一座,用以蓄泄沙水入湖。嘉庆五年(1800年),浙江巡抚颜检奏浚西湖兴修水利,后由浙江巡抚阮元主持,用疏浚挖出的泥土堆筑土墩(即阮公墩)。至此,现代西湖的轮廓已经形成。同治三年(1864年),创立西湖浚湖局,委钱塘丁丙主事。

近代时期
自清朝末期至中华民国迁台前时期,沪杭、杭甬、浙赣等铁路线以及杭州至上海、南京、宁波等地的公路相继建成,便利的交通条件促进了杭州旅游的发展。除传统的香客外,上海、南京等地游客以及欧美、日本等国的游客也日渐增多。《杭州市政府十周年纪念特刊》记载,民国19—25年(1930—1936年)外地人到访杭州累计为32,845人。
民国时期杭州旅游资源日益丰富,西湖景点和文物古迹不断增多。政府将孤山的清朝行宫中的御花园辟为公园,民国16年,改称中山公园,公园左侧辟为浙江忠烈祠,祀浙军攻克金陵阵亡将士,还在西泠桥附近建徐锡麟、秋瑾等烈士墓。民国6年,修建了灵隐寺的大悲阁,数次翻修岳王庙、岳坟。民国12—20年间,修建黄龙洞。民国12—13年,修整倾废的钱王祠,并构筑园林。民国22年,修护已倾斜的保俶塔。
民国时期,杭州的公园建设始于湖滨公园。1912年浙江军政府拆除钱塘门至涌金门城墙和旗营城垣,沿湖筑湖滨路,离湖20米处设栏,广种花木,称湖滨公园。长约一里的湖滨公园共分为一至五公园。1922年8月29日至30日,中国共产党在西湖举行特别会议,决定有条件地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史称“西湖会议”。1930年春,杭州市政府在长生路之北至钱塘门头,用浚湖之泥填为平地,约21亩余,辟为六公园。1928—1933年,浙江省政府分别在第三公园码头、第二公园码头和第五公园码头建立“陈英士像”、“北伐阵亡将士纪念塔”和“八十八师淞沪战役阵亡将士纪念碑”。

1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有近千年历史的雷峰塔因塔基长期遭盗挖而倒塌,惊动社会舆论。鲁迅为此还特地两度撰文评论此事,而“雷峰夕照”也因此有名无实。1929年6月6日—10月20日,浙江省政府举办首届西湖博览会,参观人数总计达2千余万人次。博览会会址设在断桥、孤山、岳王庙、北山等沿湖地区,旨在提倡国货、奖励实业,除全国一千多个代表团外,还有美国、日本、英国、印尼等国组团参观,为民国时期杭州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盛会。1937年3月下旬,蒋介石与周恩来在西湖边的烟霞洞举行秘密会谈,商讨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史称“西湖会谈”。[3]

解放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杭州为全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杭州市政府实行封山育林,植树绿化,对西湖进行全面疏浚。在西湖风景区,开辟植物园、花圃,兴建花港观鱼、柳浪闻莺公园,改建玉泉观鱼、涌金公园,整修灵隐寺、净慈寺、岳庙、三潭印月、湖心亭、印月亭等风景点,在亭子里还可以看见好多的鱼。修筑环湖西路(西山路)、龙井路、九溪路。1959年杭州西湖共接待外国游客1,400余人,港澳同胞2,300余人,国内游客500余万人次。
杭州西湖的秀丽风光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青睐。这其中尤以毛泽东经常下榻的刘庄(现为西湖国宾馆)、汪庄(现为西子国宾馆)和林彪建造的七零四工程(现为浙江宾馆)最为知名。1953年12月末,毛泽东在杭州西湖边的刘庄(一说汪庄),主持起草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2年2月末,美国总统尼克松与周恩来在刘庄的八角亭内草签了《中美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外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文化大革命”后,来西湖旅游人数迅速增加,1978年接待外宾、港澳同胞共计5.3万人次,国内游客约有600万人次。1983年5月,国务院明确杭州为“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1984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指出:“把杭州建设成为我国东南部的旅游中心和国际上第一流的风景旅游城市”。此后,杭州政府修复灵隐寺、天竺寺、净慈寺、岳庙、大成殿和“西湖十景”碑亭等古迹,扩建虎跑等名胜,新建曲院风荷等公园,开辟“灵峰探梅”景点,在黄龙洞、阮公墩创办仿古游乐活动,还办起夜花园、音乐夜市等夜游活动。

1949年时,西湖污泥淤塞,湖水平均深度仅0.55米,湖底水草遍生,大型游船很难畅行。1976年,国家拨专款200万元,开始第二次疏浚西湖。结合驳墈还整修或新建湖滨公园、中山公园、岳坟、苏堤两侧等供游船停靠的大小埠头10余处。另外,1978年至1985年期间,西湖还进行了环湖污水截流工程和西湖引水工程,提高了西湖水体的质量。
1984年,杭州日报社等五家单位发起新西湖十景评选活动。由于兼具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人文底蕴,杭州西湖在1982年被评选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在1985年入选中国十大风景名胜。2000年,时隔71年后,西湖博览会再度在西子湖畔举行。新西湖博览会(正式名称为“中国杭州西湖国际博览会”)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4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1.2亿人民币。此后,西湖博览会被确定为杭州一年一度的大型会议展览活动。

21世纪
进入二十一世纪,数项整治西湖环境的大型工程被启动。首先是“西湖南线整合工程”。2002年2月至10月,杭州对西湖南线的四大公园(柳浪闻莺、老年公园、少年公园、长桥公园)进行整合。共拆除围栏2.25公里,拆除建筑6.57万平方米,开挖水系2.60万平方米,新种乔木8000株,草坪和地被植物4.5万平方米。四大公园均实现二十四小时免费开放。杭州西湖是中国首家也是至今唯一一家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
同年10月25日,在78年前倒塌的雷峰塔旧址上,71.7米高的新雷峰塔建成竣工。从此,雷峰塔与保俶塔“南北相对峙,一湖映双塔”的美景重现西湖,缺失了近80年的西湖十景自此成为完整的全景。
2002年底,杭州市政府启动“西湖西进工程”(即杨公堤景区)、新湖滨景区和梅家坞茶文化村等三大综合整治保护工程。在杨公堤景区建设中,主要恢复了茅家埠、乌龟潭等共计70公顷的水面面积,并与西里湖互相沟通,改善和复原了周边的生态湿地。西湖水面已由原先的5.6平方公里扩大为6.5平方公里,基本上达到了300年前西湖的面积。新湖滨景区包括从断桥起,沿白沙路、圣塘闸、环城西路、湖滨路至二公园的沿湖地带,工程将湖滨机动车通道移入地下隧道,路面改造成为综合性休闲购物步行街。梅家坞地处西湖风景区腹地,为西湖龙井茶的重要产地,通过本次整治,景区恢复了茶文化和农家旅游的风格。2003年起,靠近湖滨路与平海路交叉口附近的西湖水面上建立了音乐喷泉系统,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去观赏。
2004年国庆节起,杭州花圃、曲院风荷、花港观鱼公园免费向游客和市民开放。加上2002年开放的南线四大公园,西湖沿线成了开放式大公园。2009年3月20日,太子湾公园免费对游客开放。2014年1月中旬起,杭州市政府开始对包括西湖景区在内的高档会所等服务场所展开关停整改等专项行动,以实现“还湖于民,还园于民,还景于民”的反腐和走群众路线工作目标。

列入世界遗产
2011年6月24日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第35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被列入目录的景观范围共计3322.88公顷(包括“西湖十景”以及保俶塔、雷峰塔遗址、六和塔、净慈寺、灵隐寺、飞来峰造像、岳飞墓/庙、文澜阁、抱朴道院、钱塘门遗址、清行宫遗址、舞鹤赋刻石及林逋墓、西泠印社、龙井等其他文化史迹均在这个景观范围之内),缓冲区7270.31公顷,列入的依据标准包括(ii)(即在某期间或某种文化圈里对建筑、技术、纪念性艺术、城镇规划、景观设计之发展有巨大影响,促进人类价值的交流)、(iii)(即呈现有关现存或者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文明的独特或稀有之证据)、(vi)(即具有显著普遍价值的事件、活的传统、理念、信仰、艺术及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连结)。[4]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浙江省境内的首例世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继江山江郎山(中国丹霞的一部分)后,省内的第二处世界遗产。

地质
关于西湖生成的原因,古代有关书籍记载都较简略。明朝《西湖游览志》卷一载:“西湖三面环山,溪谷缕注,下有渊泉百道,潴而为湖。”近代学者从地形、地质、沉积及水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考证,其中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西湖是由海湾逐渐演变而生的一个潟湖。民国九年(1920年),科学家竺可桢考察西湖地形后发表了《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其称:“西湖原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小湾儿,后来由于钱塘江泥沙沉淀下来,慢慢地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潟湖。”竺可桢还从沉积率推断,西湖开始形成年代距今一万二千年前。竺氏认为西湖形成之初,后由于三面山区中的溪流注入,所挟沙逐渐填充西湖,湖面随之逐渐缩小,倘若没有历代的不断疏浚,西湖早已湮废。1924年,地质学者章鸿钊发表《杭州西湖成因一解》,对竺氏的观点又进行了补充:西湖之成,其始以潮力所向而积成湖堤,其继以海滩变迁而维持湖面,二者为形成西湖之重要条件。
但是,潟湖说在现代科学考察中受到了怀疑。1950年以后,地质部门对西湖湖中三岛和湖滨公园地质钻孔取样分析,认为距今一亿五千万年的晚侏罗纪时,以今湖滨公园一带为中心,曾发生过一次强烈的火山爆发,宝石山和西湖湖底(大部分)堆积下大量火山岩块,由此,曾出现火山口陷落,造成马蹄形核心低洼积水,即西湖雏型。1979年,地质工作者对湖滨钻孔采取的岩样作微体古生物分析后著文认为,根据不同化石的组合,西湖的形成过程可划分为早期潟湖、中期海湾、晚期潟湖三个阶段,随着钱塘江沙坎的发育,西湖终于完全封闭,水体逐渐淡化,形成近代的西湖。
西湖周围的群山,属于天目山余脉。根据岩性差别和山势高低,可分为内、外两圈。外圈有北高峰、天马山、天竺山、五云山等,属高丘陵地形,山体主要由志留、泥盆纪岩屑砂岩、石英砂岩构成,岩性较坚硬,不易风化侵蚀。峰峦挺秀,溪涧纵横,流水清洌,是西湖泉水最多地带。内圈有飞来峰、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吴山等,山势较低,属低丘陵地形。山体均为向斜山地,主要由石炭、二迭纪石灰岩构成,易受水流溶蚀,形成了烟霞、水乐、石屋、紫来、紫云等溶洞。内圈的群山,除岩溶丘陵外,还有横亘西湖北缘的葛岭、宝石山,由火山碎屑岩组成,海拔在百米左右。

山水西湖

一山
主条目:孤山
中山公园原为清朝行宫御花园,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公园命名“中山公园”。公园进门迎面石级上书有“孤山”两大字,其中孤字没有一点,人们猜测其意为“孤山不孤”。放鹤亭在孤山东北角,为纪念宋朝以“梅妻鹤子”闻名的林逋而建。浙江省博物馆在孤山南麓,现有各类文物藏
孤山位于北侧外西湖中,海拔35米,面积约0.22平方公里,为栖霞岭的支脉,也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南宋咸淳《临安志》卷二十三:“一屿耸立,旁无联附,为湖山胜绝处。”今山上林木葱蔚,多历代人文古迹留存。孤山东西分别以白堤和西泠桥与湖岸相连,且岛上名胜古迹甚

㈦ 城隍庙的传说

郑州城隍纪信
纪信为刘邦的大将,楚汉相争时,刘邦曾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汉军粮绝,为保刘邦,纪信献计自己假扮刘邦诈降。刘邦用其计,趁纪信假扮汉王乘黄幄出东门诈降之际,自带数十骑从西门出走。项羽发现中计后,迁怒于纪信,将其烧死。后人感其忠烈,帮奉其为城隍,世代敬仰。

郑州城隍庙
高高耸立的城隍庙戏楼,金碧辉煌的大拜殿,精细华美的砖雕、巧夺天工的木雕、彩画,还有那古老的大榕树,都凝聚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透视出传统文化的信息。改革开放20年来,城隍庙逐渐成为郑州市老城区民俗文化的重要地带。
城隍原本不是神
城隍庙的来历有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城隍原本不是神,“城隍”二字,从字面上解释,城是城墙,隍是没有水的城壕,俗称护城河。“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军事设施。
城隍庙早在《周易·礼记》中已记述了它的雏形。三国东吴赤乌年间所建的“芜湖城隍庙”可谓是最早的一座城隍庙。后来北齐书《慕容俨传》记载:“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平民百姓流离失所,饱受战争之苦,保护城市乡土的城隍神,在人们心中逐渐诞生。百姓赋予城隍神的职能逐渐扩大到主管生人亡灵,水旱疾疫,赏善罚恶等,俨然成为该城市的行政长官。信仰城隍神及至唐代日趋兴盛。
城隍之神被正式列入祀典
宋代以后,城隍之祀遍天下,城隍之神被正式列入祀典,成为规定祭祀的神灵。
太祖朱元璋曾是土地庙里的小和尚,做了明朝皇帝后,对城隍神极为尊崇,下旨命令京城和各府、州、县都要建庙供奉本地的城隍神,并给城隍神以“王、公、侯、伯”等“爵位”。据统计,朱元璋统治时期,全国有城隍庙多达1472座,每一座城市中至少有一座城隍庙。道教把城隍敬为“剪恶除凶,保国安邦”之神。
城隍神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神”是人想象出来的,而城隍庙里的神并非人们想象出来的,这些神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而皆是在该城市为官或生活过的廉吏、忠臣、英雄、品行正直或做善事的人,所以城隍神因城市而异,如上海城隍庙里的城隍是秦裕伯,郑州城隍庙供奉的是汉刘邦麾下大将纪信。
据说,汉高祖刘邦三年(公元前204年),项羽围刘邦于荥阳,危难之中,纪信冒充汉王,使刘邦得以逃走,纪信被项羽活活烧死。后人为悼念这位忠义之士,被百姓选为郑州城隍庙里的城隍,每逢春节和城隍爷寿辰之日,善男信女都会到城隍庙来进香礼拜。

㈧ 城隍庙的作用和历史

上海城隍庙位于上海市黄浦区方浜中路,为“长江三大庙”之一 [1] 。城隍,又称城隍神、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上海城隍庙传说系三国时吴主孙皓所建,明永乐年间,改建为城隍庙。前殿祭祀金山神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神主,正殿供诰封四品显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后殿乃寝宫。现门前存有1535年所建的牌坊,戏台为1865年建。
上海城隍庙殿堂建筑属南方大式建筑,红墙泥瓦,现在庙内主体建筑由庙前广场、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组成。

㈨ 城隍庙名称的来历

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冥界的地方官,职权相当于阳界的市长。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关并随城市的发展而发展。城隍产生于古代祭祀而经道教演衍的地方守护神。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

城隍,又称城隍神、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9)城隍庙历史文化内涵扩展阅读:

传说系三国时吴主孙皓所建,明永乐年间,改建为城隍庙。前殿祭祀金山神汉大将军博陆侯霍光神主,正殿供诰封四品显佑伯城隍神明待制秦裕伯御史,后殿乃寝宫。现门前存有1535年所建的牌坊,戏台为1865年建。

隍庙殿堂建筑属南方大式建筑,红墙泥瓦,现在庙内主体建筑由庙前广场、大殿、元辰殿,财神殿、慈航殿、城隍殿、娘娘殿组成。

追溯历史已有600多年,从明代开始始建到当代历经沧桑,上海的城隍庙已成为上海著名的旅游景点,作为道教宫观,上海城隍庙可谓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盛名,随着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上海小旅游圈,城隍庙道观、城隍庙小吃、豫园环在周围。

阅读全文

与城隍庙历史文化内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