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瓦当是干什么用的
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图案的,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
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瓦当的历史
已有的考古资料显示,陕西扶风召陈西周中期宫殿遗址和岐山礼村西周建筑遗址中有少量素面半瓦当出土,这是目前所知最早使用瓦当的地方。稍后的秦、燕、齐三地都曾使用过素面半瓦当,且都具有粗犷质朴、不事雕琢,仅为务实的风格特点。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群雄并起,图像和图案半圆瓦当开始在各地宫殿上广为应用,到了秦代两汉时,制瓦的规模、种类和艺术水准都达到了巅峰,东汉以后逐渐式微。
学界普遍认为陶制瓦当的发明和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保护屋檐椽头免受风雨侵蚀,瓦当当面的图案和文字是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实用与审美融为一体,与先秦两汉的青铜器、漆器、竹简木牍书法等一样,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艺术。
出土在山东临淄齐国故城遗址的半瓦当,瓦当中心饰有两边对称的树木双兽纹,这是齐瓦当最基本的主题纹饰,略显抽象的树木纹贯穿在整个齐瓦当图案的历史长河里,千变万化不离其宗。
常见的图案有树木双兽卷云纹、树木双兽乳钉纹、树木双兽双骑纹、树木双兽双鸟纹和树木双兽鸟猴纹等等,非常珍贵的不做对切直接使用的圆形瓦当也有少量出土。细腻而成青灰色的陶土胎骨,配以浓重的生活气息和灵巧精致的图像、图案,齐瓦当的整体风格显得清新亮丽。
B. 四神瓦当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四神瓦当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又有驱邪除恶,镇宅吉祥的含义。其造型考究,体现了工匠们的高度智慧和艺术才情。
四神瓦当,王莽四神瓦当共四块,每块大小、分量基本相等,瓦头为圆形,直径18厘米;瓦筒呈半圆形,长10厘米。在瓦头上,分别是“四神”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四神”在古代分别代表天上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星宿。战国时期已经有了“四神”的明确记载。
(2)瓦当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关于瓦当
瓦当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周代人们便发明了瓦。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陕西扶风)上的建筑已经有瓦当使用。
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
瓦,即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所谓“当”,据解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瓦当是瓦的头端,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
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而汉代,则流行用圆瓦当。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时期更为兴盛。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瓦当图案的题材多种多样,基本以祥瑞纹样为主,有动物,卷云和文字纹等几种。
C. 瓦当在古代建筑中有什么作用汉代瓦当是用什么做的
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
瓦当俗称瓦头。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檐)前端或位于其前端的图案部分。是古建筑的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 瓦当
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图案写实,简明生动。这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鸿雁、鱼及变化的云 纹。画面与写意相融,图案构思巧妙,有将画面一分为二、也有一分为四的,在对称中求变化,均衡自然,富于生气。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
纹饰题材有 瓦当,四神、翼虎、鸟兽、昆虫、植物、云纹、文字及云与字、云与动物等。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带字瓦当有1字至12字不等,内容有吉祥语如“长乐未央”、“长生未央”、“与天无极”等,也有标明建筑物名称与用途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当面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在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
瓦当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瓦,即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所谓“当”,据解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瓦当是瓦的头端,瓦用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面,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瓦当是古代建筑用瓦的重要构件。
材质:
瓦当的发明,是在制陶工艺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为适应较为成熟的土木结构建筑的需要而产生的。
瓦当一般为泥质灰陶,陶土一般要求土色纯黄,粘性较好,沙石较少的黄壤土烧制而成。
D. 瓦当的历史发展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瓦当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瓦当做工精细,新出现了装饰有篆体文字的瓦当,这些文字瓦当多为小篆书体,排列组织和谐匀称,布局讲究,显示出汉代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文辞多为一些祈福的吉语,其艺术观赏性可与精致的印章相媲美。
在秦始皇陵封土之北的宫殿遗址的地下土中,出土了一件上饰夔纹的巨型瓦当,直径达61厘米。在中国发现的所有瓦当中,这一瓦当是最大的。人称它为“瓦当之王”。现陈列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
秦汉时代书法在建筑物上应用相当普遍。瓦当是建筑物屋檐筒瓦的下垂部分,用来遮挡椽头以避风雨剥蚀。战国时期,尤其秦汉时代,在瓦当面上饰以图案花纹或文字,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推动中国建筑艺术进步的同时,也带来社会文化的繁荣。陕西是秦汉故都所在,解放后在秦汉宫殿遗址出土的秦砖汉瓦数冠全国。从宝鸡到潼关,从陕北到陕南,包括秦都雍城、咸阳、临潼秦始皇陵、西汉京师仓、汉长安城、汉长陵、甘泉宫等遗址,都有秦汉瓦当出土。
秦汉瓦当有圆形或半圆形的,分文字瓦和图案瓦两种类型。面径一般在15 —18厘米之间,迄今发现的最大型的瓦当高48厘米,宽60厘米。图案瓦当有动物纹、植物纹、几何图形等,大都制作于战国至秦,汉代也有,如象征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四灵瓦”。
汉代以文字瓦当为主。文字瓦当是图案瓦当的发展,文字瓦当的出现与汉字的演化有必然联系。文字瓦当分标名类和吉祥语类两大类别。标名类是在瓦当上写明建筑物的名称,即宫殿、官署、陵园之名。如“上林”“蕲年宫当”“宗正宫当”“羽阳千秋”“八风寿存”“平乐宫阿”“长陵西当”“长陵东当”“京师仓当”“齐园宫当”等。吉祥语类瓦当是表达人们祈祷吉祥的愿望,如“延年益寿”“长乐无极”“长生无极”“与华相宜”“千秋万岁”“永受嘉福”“嘉气始降”“永寿无疆”“六畜番息”“万岁未央”等。除此以外,带有纪念意义的,如“汉并天下”;表示怀念性的,如“长毋相忘”。用于私人居宅及祠堂、陵墓建筑物的,如“马氏殿当”,“李”字瓦当,“金”字瓦当,“冢”字瓦当,“殷氏家当”“巨杨冢当”“冢上大当”等。
文字瓦当四个字的较多,也有多字、单字或两字的。如“卫”字瓦当,“乐”字瓦当,“宫”字瓦当,“便”字瓦当,“商”字瓦当;“甘林”瓦当,“黄山”瓦当,“延年”瓦当,“华仓”瓦当,“上林”瓦当,“都空”瓦当,“佐弋”瓦当,“右将”瓦当等。多字瓦当,如“与民世世天地相方永安中正”“长乐未央延年永寿昌”“千秋万世长乐未央昌”“千秋万岁与地无极”“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下康宁”等。
秦汉瓦当,尤其是文字瓦当,是非常重要的史证资料,对研究建筑史、 文字演变史均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从书法的角度看,说明汉字除了表意的功能以外,在两千多年以前即具有艺术欣赏的意义,故已用以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
秦汉瓦当的造型特点:章法布局端庄美观,经营位置得体,且具有突出的思想内涵,是形式与内容高度统一、完美结合的艺术品;字形结构随体佶屈而不失古意,融古汇今,是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完美结合;书法笔画生动,变化多端,刚柔相济,格调高雅,丰富了中国书法的艺术语言。
单于天降瓦当 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屋面瓦垄檐口的装饰,正面刻印有多种图案纹样,也有的刻印表示吉祥的文字。最初,瓦当多为半圆形,称为半瓦当,秦汉时开始出现正圆形瓦当,此后一直延续至今日。历史悠久的瓦当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特有的构件,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精神、审美情趣和一定的文化特征,是具有强烈的时代和区域特色的文化遗存。古都南京是六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南京城市考古工作的深入展开,许多地下六朝建筑被不断发现,大量形形色色的六朝瓦当陆续出土,为六朝文化的综合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现择取其中出土最多的兽面纹、莲花纹、云纹瓦当介绍如下:
兽面纹瓦当(图1)直径13厘米、边轮宽0.9厘米、高0.9厘米。当面所饰兽面上宽下窄,作虎面形,长水滴形双目斜立,垂胆形高鼻梁,鼻梁上部直达额部并在两侧各伸出3根线条,作树枝状。口张大,口外有2道轮廓线,口中露出上下2根长须。头顶上左右各有一个小耳朵,面部两侧和嘴下饰线条硬直的毛须。在鼻、额之间钻有一孔,孔径为0.8厘米。
兽面纹瓦当(图2)直径13.7厘米、边轮宽1.1厘米、高1.1厘米。当面所饰兽面上宽下窄,作虎面形,水滴形双目稍弯曲斜置,目有双线边框,眉作卧蚕状。鼻形小而高凸,额部饰三叉树枝状纹。口张大,口角上翘,露出上下两排门齿和獠牙,吐舌,口外有一道轮廓线,鼻下和上唇间用双线相连。头顶两侧各有一小耳,兽面周边皆饰须发,鼻上部钻有一孔,孔径1厘米。
兽面纹瓦当(图3)直径14.4厘米、边轮宽1.2厘米、高1厘米。兽面上部稍宽于下部,兽面轮廓线更显自由,线条上下皆不封口。椭圆形双目微凸起。鼻约呈正三角形,鼻根线条直达额部,鼻两侧和眼之间用线条勾勒出椭圆形,圈内又饰一小圆圈。长方形口,口内露出上下两排细齿。面部两侧和颌下饰少量须毛。鼻梁上部钻一孔,孔径0.9厘米。
兽面纹瓦当(图4)直径13.8厘米、边轮宽0.8厘米、高0.8厘米。兽面轮廓线简化。水滴形双目斜立,细弯眉,高鼻,鼻下部两侧各饰一个三角形凸起。倒梯形口,口内露出上下两排牙齿和两边獠牙,吐舌尖。口部两侧饰长须。额部有5根竖立的草叶状线条,线条两侧各有一椭圆形纹样。鼻上部钻一孔,孔径0.8厘米。
兽面纹瓦当(图5)直径14厘米、边轮宽1.3厘米、高1.5厘米。兽面轮廓线简化。水滴形双目斜立,高鼻,大口呈倒梯形,口中露出上下两排细齿。鼻两侧、口下和面部两侧满饰须毛。鼻梁上部钻一孔,孔径0.5厘米。
莲花纹瓦当(图6)直径11.7厘米、边轮宽1厘米、高0.8厘米。当面饰9瓣莲花,瓣间分隔线端作三尖莲蕾式,中心莲房凸起,上饰7颗莲子。当面周边有一道凸弦纹。莲房中部稍偏处钻一孔,孔径0.6厘米。
莲花纹瓦当(图7)当面略有变形,呈椭圆状,直径13厘米、边轮宽0.9厘米、高1.1厘米。当面饰16瓣莲花,莲瓣之间有分隔线,线顶端呈箭头状突起,箭头之间以短线相连,使当面被分隔成16个扇面状框格,每个框格里有一莲瓣。中央莲房大而高起,上饰19颗莲子,莲子分2圈排列。莲房中部穿一孔,孔径0.55厘米。
莲花纹瓦当(图8)直径12厘米、边轮宽1.2厘米、高1厘米。当面饰16瓣莲花,莲瓣之间有分隔线,线顶端呈箭头状突起,箭头之间以短线相连,使当面被分隔成16个扇面状框格,每个框格里有一莲瓣。中央莲房大而凸起,上饰7颗莲子,莲房之外一侧钻一孔,孔径0.9厘米。
莲花纹瓦当(图9)当面饰12瓣莲花,莲瓣之间有分隔线,线顶端呈箭头状突起,箭头之间以短线相连,使当面被分隔成12个扇面状框格,每个框格里有一莲瓣。中央莲房高起,上饰9颗莲子,莲房中部穿一孔,孔径0.8厘米。
莲花纹瓦当(图10)残,无边轮。直径约14.4厘米。当面饰8瓣莲花,但仅残存3瓣。瓣形宽肥,瓣与瓣之间饰倒弧边三角形纹。中央莲房大,上饰10颗莲子,莲房与当面在一个平面上,莲房周围有一道凸弦纹。莲房中央钻一孔,孔已残,部分孔壁仍有保留。
云纹瓦当(图11)直径13.8厘米、边轮宽0.8~1厘米、高0.9厘米。当面中央为大乳丁纹,乳丁纹之外以三条平行线分隔成四个对称的扇面形状,每个扇面内装饰一朵简化的蘑菇状云纹。云纹与边轮之间饰一周锯齿纹带。在中央大乳丁纹一侧钻有一孔,孔径0.9厘米,孔壁光滑,但孔外周边有局部破损。
云纹瓦当一般发现于六朝地层的最下部,应为六朝早期东吴至西晋时期的遗物,在造型纹饰上还保留着东汉时期云纹瓦当的某些遗风。南京出土的六朝云纹瓦当造型基本相似,变化不多,一般为高边轮,当面中央为一大乳丁纹,外饰一周凸弦纹,其外以凸起的四组三条平行直线分为四区,每区内各饰一朵云纹。当面边缘饰一周由凸起的小三角形或短直放射线条组成的纹饰带。
兽面纹瓦当一般出土于六朝中、晚期地层内,大约相当于东晋到南朝时期,其外形特征亦为高边轮,当面明显低于边轮,多以凸起的线条勾勒兽面纹,兽面变化比较多,有的有上宽下窄的脸形轮廓线,有的没有轮廓线;双目一般作斜立的水滴形,眼有双线或单线边框,也有的没有边框;鼻梁短而凸起,位处双眉正中,大口张开,露出獠牙,神情颇为狞恶;脸的四周以短直放射状线条表示毛发。在六朝中晚期,带有南方造型风格,具有中国传统思想意味的兽面纹瓦当占据了重要地位,与当时如日中天的莲花纹瓦当共同营造了一派具有鲜明时代风范的瓦当格局,而且当形和兽面造型有了新的时代风格。兽面纹瓦当(图1、2)为东晋早中期,瓦当兽面造型图案严谨而规整,构图线条硬直;兽面纹瓦当(图3)东晋中晚期;兽面纹瓦当(图4、5)为南朝瓦当既保留了早期兽面造型的基本风格,同时又发生一些变化,如上宽下窄的兽面轮廓线已经显得自由松散,轮廓线上下不再闭合,兽面周边象征须发的线条由硬直变得柔软。
莲花纹瓦当是六朝瓦当中数量最多、造型纹饰特征最为丰富、分布范围最为广泛的一种类型,其总体特征为高边轮,当面中心为莲蓬,周围装饰数量不等的莲瓣,但在细部纹饰上比较富于变化,比如中央莲蓬占据的面积有大有小,装饰的莲子数量5、7、10颗不等,其中以7颗最为常见;莲瓣形态有的瘦削,有的宽肥,有的瓣尖上翘,莲瓣的数量有8瓣、9瓣、10瓣、16瓣不等,以8瓣为多;在莲瓣之间的分隔线及莲瓣纹外缘的装饰等细节上也不尽相同。莲花纹瓦当(图6)为南朝早期刘宋时期;莲花纹瓦当(图7、8、9)为南朝中后期(约相当于齐、梁、陈时期);莲花纹瓦当(图10)是唯一一种不带边轮的瓦当,造型特殊,其莲瓣肥大,瓣尖之间饰倒弧边三角形纹,具有时代相对较晚的特征,为南朝梁代前后。
莲花纹虽早在秦代就曾作为瓦当的装饰纹样,但数量不多,未形成主流,它在六朝时期迅速流行和久远的历史影响无疑是与当时佛教在中国的广泛影响有着重大关系。在佛教艺术中,莲花代表“净土”,寓意吉祥,象征“自性清净”。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以前,莲花即在印度倍受珍视,传入之后,更是随着佛教文化的传播,广为风行。据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所述,天地开辟之始,毗湿奴的脐中生出莲花,花中坐有梵天,创造万物,因而莲花是佛教修持圆满成就的标志。因此,从六朝早期开始,莲花就随着佛教思想的传播和佛教中国化的过程而逐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到了南朝的梁代,佛教空前盛行,上至皇帝,下至百姓,都是佛教信徒。在梁武帝的大力倡导下,佛教成为“国教”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莲花是佛教尊崇的信物,于是莲花瓦当开始在全国盛行,并且莲花图案出现在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到日用器皿,大到佛堂供器,处处可见莲花纹的装饰。
最有价值的还是南京出土的人面瓦当,该种瓦当其他地区出土较少,切只出现在东吴东晋时期,后期不知为何销声匿迹,因为该种瓦当数量稀少,相当珍贵。
E. 汉朝瓦当的意义
瓦当又称"瓦头",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瓦,即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所谓“当”,据解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瓦当是瓦的头端,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瓦当是古代建筑用瓦的重要构件,
周代人们便发明了瓦。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陕西扶风)上的建筑已经有瓦当使用。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而汉代,则流行用圆瓦当。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时期更为兴盛。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瓦当图案的题材多种多样,基本以祥瑞纹样为主,有动物,卷云和文字纹等几种
中国的瓦当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约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晚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模式,并成为一些大型建筑的重要构件。早期的瓦当多为半圆形,主要纹饰为兽面纹,后来逐渐向卷云纹等其它纹饰发展。当时各诸侯国烧造和使用的瓦当图案种类繁多,各不相同。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在位)统一六国后,瓦当在图案形态和题材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丰富多彩。秦代主要盛行各种动物图案的瓦当。
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是瓦当工艺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瓦当做工精细,新出现了装饰有篆体文字的瓦当,这些文字瓦当多为小篆书体,排列组织和谐匀称,布局讲究,显示出汉代质朴浑厚的艺术风格。文辞多为一些祈福的吉语,其艺术观赏性可与精致的印章相媲美。
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它不但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古建筑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瓦当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考古学年代判断的重要实物资料。此外,瓦当还是中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F. 瓦当在古代建筑中的作用有哪些
瓦抄当是古代中国袭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
特指东汉和西汉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
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图案的,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形的挡片。
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滴水作用。
1、瓦当是瓦的头端,瓦用于古代中国建筑的屋面,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
2、在使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
G. 古代瓦当的发展
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特指东汉和西汉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图案的, 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
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属于中国特有的文化艺术遗产。
君友会王爱君文集《瓦当》篇释义:瓦当,宋,李好文长安图志谓之瓦头。盖中国传统宫殿建筑屋瓦皆系仰列,于两列仰瓦之间则复以半圆形之「筒瓦」。秦汉筒瓦长二尺余,两端皆有笋,延至屋檐则瓦之一端呈正圆形下向以护椽头,径在五、六寸或七、八寸不等,因其正当众瓦之底,且栉比于檐端,瓦瓦相值,故有当名。至于仰瓦其延列至檐端,瓦头下向成半圆形者,俗称半瓦当。瓦当形制周缘突出,仿佛铜镜,其上成记宫观、殿阙、陵厩、关仓之名,或着吉语,或图写物象,官私上下得通用之,其时代始于周秦,而讫于六朝。其图饰花纹者,时代较早,战国瓦当多作饕餮纹、人物鸟兽纹等;汉代以后有日象纹、月象纹、猿纹、鸿雁纹、苍龙纹、白虎纹、朱雀纹、四神纹、云纹、草叶纹等。有字瓦当始于秦代,有十二字、四、五字至一、二字不等,多作篆书,随势诎曲,字形古异,间或亦呈方整者。其工者为士大夫所书,拙劣者为工匠所为,遗物中著名者如秦的维天降灵、延元万年、永受嘉福等;汉的甘泉上林、长陵西神、卫字瓦当等。古时炼瓦多坚细,后代好事者每有将之磨为砚者云。
周代
周代人们便发明了瓦。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陕西扶风)上的建筑已经有瓦当使用。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而汉代,则流行用圆瓦当。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时期更为兴盛。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瓦当图案的题材多种多样,基本以祥瑞纹样为主,有动物,卷云和文字纹等几种,中国的瓦当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约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晚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模式,并成为一些大型建筑的重要构件。早期的瓦当多为半圆形,主要纹饰为兽面纹,后来逐渐向卷云纹等其它纹饰发展。当时各诸侯国烧造和使用的瓦当图案种类繁多,各不相同。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在位)统一六国后,瓦当在图案形态和题材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丰富多彩。秦代主要盛行各种动物图案的瓦当。
H. 瓦当是什么
瓦当,是中国古代绘画形式之一。特指东汉和西汉时期,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图案的。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为瓦当,瓦面上带著有花纹垂挂圆型的挡片。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
瓦当俗称瓦头。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也叫滴水檐)前端或位于其前端的图案部分。是古建筑的构件,起着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不同历史时期的瓦当,有着不同的特点。秦瓦当纹饰取材广泛,山峰之气、禽鸟鹿獾、鱼龟草虫皆有,图案写实,简明生动。这时的瓦当纹饰以动物形象居多,有鹿、四神、鸿雁、鱼及变化的云纹。画面与写意相融,图案构思巧妙,有将画面一分为二、也有一分为四的,在对称中求变化,均衡自然,富于生气。汉代瓦当在工艺上达到顶峰。纹饰题材有
四神、翼虎、鸟兽、昆虫、植物、云纹、文字及云与字、云与动物等。出现了以瓦当心乳钉分隔画面的布局形式。带字瓦当有1字至12字不等,内容有吉祥语如“长乐未央”、“长生未央”、“与天无极”等,也有标明建筑物名称与用途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瓦当当面较小,纹饰以卷云纹为主,文字瓦当锐减。在唐代,莲花纹瓦当最常见,文字瓦当几乎绝迹。宋代开始用兽面纹瓦当,明清多用蟠龙纹瓦当。
瓦当文字,秦汉宫殿楼台屋顶瓦片上的模印文字,多作篆书,结字因势变体,用笔抑扬顿挫,曲屈富变化,具粗犷纵逸的趣味,故为书家珍重,篆刻家也常模拟瓦当风格入印。——《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
详情参考
http://ke..com/link?url=_gVw
I. 瓦当在古代有什么作用
瓦当具有保护木制飞檐和美化屋面轮廓的作用。
1、保护木质飞檐
瓦当又称"瓦头",是瓦的头端,瓦用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面,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
2、美化屋面轮廓
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餮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在屋檐上修建瓦当,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
(9)瓦当的历史意义扩展阅读:
瓦当的艺术价值
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它不但是绘画、工艺和雕刻相结合的中国艺术,也是实用性与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在古建筑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瓦当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考古学年代判断的重要实物资料。
此外,瓦当还是中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瓦当不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它的图案、文字有助于了解古人的历史渊源、习俗好尚,并对古代历史地理、思想意识的研究有相当的参考价值。正因如此,唐宋以来,瓦当已引起了好古者的重视,在唐宋文献中记载有当时人用瓦当做成砚台使用。
瓦当的制作也体现了这种东方的智慧,在有意无意间营造出与泥坯相似的厚重和拙朴,这种不加修饰的简朴并非简陋,却给人们带来一种贴近天然的心灵驿动。
中国发现最早的瓦当,出土于周原西周中晚期的宫殿建筑群遗址,当时瓦当事人的制作是先制成圆筒形的陶坯,然后剖开坯筒,入窑烧造,四剖或六剖为板瓦,对剖为筒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