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民国电政管理局发展历史

民国电政管理局发展历史

发布时间:2021-03-12 06:11:39

❶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中华民国在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的意义

临时参议院的主要建树之一,是制定了一份具有宪法效力的《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
制定约法,临时参议院中各派的意见是一致的。因为《临时政府组织大 纲》并不完全具有宪法性质,而且组织大纲中的若干规定,已迅速暴露出与 现实不合的缺陷。
鉴于《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有不少缺陷,尤其是它仅为政府之规制而非 为民国之规制,因而孙中山提出应另制新法。他在给参议院的咨文中说:“查 临时政府现已成立,而民国组织之法尚未制定,应请贵院迅为编定颁布,以 固民国之基。并据法制局局长宋教仁呈拟《中华民国临时组织法草案》五十 五条前来,合并咨送贵院,以资参叙。”①但被参议院拒绝。原因有两个,一 是认为组织法的名称,不能包括“人权”的内容,因而主张制定一份名为“临 时约法”的文本;二是认为立法如“受命于政府,有损立法独立之尊严”, 应由临时参议院自行起草②。1 月 31 日,参议院将原案退回政府,自 2 月 7 日起,召集临时约法起草会议,名为编辑委员会,着手起草临时约法。
编辑委员会最初拟具的约法条文,是继续采取总统制。但在制定过程中, 发生了将由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的新情况。前已提到,汉口的各省代表会 已作出过决议,只要袁世凯公开赞成共和,使清帝退位,南北不发生战争, 便举袁为总统。孙中山对此一直表示认可。同盟会从上到下,充满了对北军 的妥协情绪。中华民国成立后,清政府本已奄奄一息,之所以尚能存在,全 靠袁世凯别有用心的支撑。袁世凯以清政府作为与南方革命党讨价还价的筹 码,他还企图将北京清政府与南京临时政府同时取消,由他在天津另组中央 政府,重新议定国体。这一阴谋被孙中山公开揭露。1 月 29 日,孙中山斥袁 是“民国之蠹”,并宣布“此次停战之期届满,民国万不允再行展期”①。袁 世凯看到阴谋已被揭穿,便改变伎俩,反过来以革命势力强硬为理由逼清帝 退位。2 月 12 日,隆裕太后发出退位诏书。次日,袁世凯公开声明“赞成共 和”。当天,孙中山便实践诺言,向参议院提出辞职,并荐袁世凯继任。孙 中山以民国政府的巨大利益换取了袁世凯的“永不使君主政体再行于中国” 的虚假保证。
临时大总统既已易人,“临时约法”如仍采总统制,将意味着袁世凯大
权独揽。为预作防范,革命党人便寄厚望于“临时约法”,企望它能迫使袁 世凯遵循资产阶级的政治轨道。于是,临时约法草案由总统制急变为责任内 阁制。革命党人计划推黄兴或宋教仁为内阁总理,而将大总统袁世凯置于虚 尊地位,用这一办法来制服“野性难驯”的“袁宫保”。
责任内阁制的出发点是谋内阁的政策与议会的意旨相一致,行政与立法 相一致,以维持政权的稳定,所以它亦称为议会内阁制。它的基本内容是:
1.国家元首处于最神圣的地位,对国务不负实际政治责任;2.内阁成员的任 命,形式上由总统下令,实际上内阁不须听命于总统,相反总统对于内阁会 议所决定了的政策没有否决权;3.总统发布的法律文书必须经内阁副署,以

① 《南京临时政府公报》第三号(元月三十一日)。
② 杨幼炯:《近代中国立法史》。
① 白蕉:《袁世凯与中华民国》,《辛亥革命》(八)第 135 页。

此表明内阁对于全国国务负有责任,未经内阁副署而由总统发布之法律文书 统归无效;4.内阁阁员的进退取决于议会的信任与否,因此往往由议会中的 多数党受命组阁而出现“政党内阁”,内阁产生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内阁必须 对议会负责,内阁的政策如不被议会信任,内阁便须辞职;5.在两院制的国 家中,所谓内阁对议会负责是指对下议院(众议院)负责,内阁如被下议院 投不信任票,内阁便应辞职,而内阁认为下议院不代表民意时,可提请总统 解散下议院,总统在取得上议院(参议院)多数同意的情况下,可下令解散 下议院,在全国选举新的下议院议员,然后由新成立的下议院决定内阁的命 运。因此责任内阁制度下的内阁与议会的关系,一方面是力谋两者的一致, 另一方面两者亦相互制约。
临时约法基本制度从总统制向责任内阁制的这一急速变化,“因人立法, 盖有不得已之苦衷在也”①。但参与制定临时约法的谷钟秀、吴景濂后来否认 “因人立法”之说,而认为纯属制度上的考虑,“关于取美国制度,抑取法 国制度,当时争论甚多”,“并非为袁氏要做临时大总统,故定此约法,以 为牵制”②。研究政治史的学者则多数仍然认为“与其谓为制度上之选择,无 宁认为基于人事之考虑”③。“临时约法在不同情况下抛弃总统制而采取内阁 制,用心是很好也是很苦的”④。
后来的事实证明,革命党人想以定都南京、新总统南下就职、和遵守临
时约法三条件为牢笼,使袁世凯就范,只是天真的幻想。袁世凯仅小施计谋, 在京、律、保制造了一场兵变,一下子就把南方提出三条件中的前两项条件 顶了回去。南方被迫同意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并表示定都问题可 待正式国会决定。3 月 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就临时大总统职。11 日,孙中山 在南京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民族资产阶级 剩下的唯一指望。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分为总纲、人民、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副总统、
国务员、法院、附则等 7 章,共 56 条。内容的主要特点是:
1.它是中华民国当时的最高法律。制定约法的临时参议院虽不是民选代 表组成的立法机关,但各省都督府是革命的权威机关,因而由它所派出的代 表组成的临时参议院,其权威性在当时是无可怀疑并无可与之匹敌的。在正 式宪法未产生以前,《临时约法》的效力与宪法相同。
2.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约法规定“中华民国
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 言论、著作、集会、结社、书信秘密、居住迁移、保有财产等项自由,和请 愿、诉讼、应文官考试、选举及被选等项权利。人民被允许享有的这些自由 和权利,其广泛性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当然,这种自由与权利仍是不充 分的,约法规定“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 常紧急必要时,得以法律限制之”,当政府需要限制人民某项权利时,就可 由立法机关自由地制定法律加以剥夺。约法所许诺的自由与权利将轻易地被 单行法所取消。

❷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的70多年间,无数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探索,无法解决这一问题。五四运动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爆发。

热血青年为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奋不顾身;青年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努力探寻改变中国命运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

在救亡图存的不断求索中,在“改造中国”的艰苦实践中,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经大革命的失败、土地革命的挫折、抗日战争的壮大,在解放战争后,建立新中国,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崛起。

(2)民国电政管理局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中国的近代史因此而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

其一是中国无力保卫自己免于侵略;其二是中国不得不接受不平等条约。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4年,胡绳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引起了近代史学界的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

在文章中,胡绳非常明确地把近代史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也就是说,以五四运动为分野,在此之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为近代史;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取代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此后则为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是为中国现代史。

胡绳的这一主张,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

从这时开始,中国历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



❸ 论述民国时期政治演变的特征

内容提要 政学会是中国近代政治舞台上的一个重要派别, 并对中国历史进程发挥过重要影响。政学会的政治主张,实际上是中国特色资产阶级自由派的表现; 它所展开的政治活动, 是体制内中国特色资产阶级自由派的重要政治参与, 其在民初国会中的一系列作为, 对北京民国政府的政治变迁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 政学会 资产阶级自由主义 北京民国政府 政治变迁

政学会是由民国元年国民党分化后形成的一个重要政治派别, 声称以“研究政务、实行改进为宗旨”。政治主张包括: (1) 对于政权取恬静主义; (2) 对于政治取稳和改进主义;(3) 对于政府取劝告监督主义; (4) 对于各政团取亲善联络主义; (5) 对于会务取公开主义; (6) 对于会员取平等主义。政学会成员“百分之九十多是两院议员或由议员而入政府者”,因而在国会、政府中的主张与活动, 对北京民国政府的政治变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913 年10 月16 日由国民党内稳健派国会议员张耀曾等人受托起草的《中华民国宪法草案》提交宪法会议审议。这部宪法草案因在北京天坛祈年殿起草完成,故又称《天坛宪法草案》。袁世凯登上大总统宝座后, 悍然下令解散国民党, 取消国民党议员资格。11 月10日宪法审议会因不足法定人数自行解散。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 1916 年9 月北京宪法会议重新举行, 逐条审议《中华民国宪法草案》,由于各派政见不一, 常常围绕一些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论争。对于省制、定孔教为国教、国会体制等议题, 政学会都发表主张并为之奔走。

省制问题, 主要是如何处理、划分中央和地方的权限。对此, 国会中的研究系和商榷会争论激烈, 主要焦点问题为省制是否入宪、省长应否民选。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研究系,反对限制中央集权和加强地方权限。商榷会则力主将省制写入宪法, 实行省长民选, 其实质是要实行地方自治, 加强省议会与国会权力, 限制北洋势力的集权统治。10 月20 日宪法审议会讨论省制入宪问题。研究系议员汤化龙认为, 省制入宪会引发争端,“不但省制加入宪法一层成问题,且会累及宪法难成”。商榷会议员韩玉辰予以反驳。12 月4 日已是政学会议员的韩玉辰就省制问题提出4 项方案: 除省长任免问题无庸规定外, 地方制度大纲加入宪法; 宪法公布后, 以制宪手续制定地方制度; 省长由大总统自由任免,加入宪法地方制度大纲; 省长由民选, 加入宪法地方制度大纲, 但表决没有通过。政学会、商榷会与研究系为此争执不休。为打破僵局, 政学会代表积极联络其他政团, 提出3 点解决办法: 严守中立;院内冲突之际, 应由院内依法解决; 两院常会及宪法审议会宜维持开会。由于政学会的调解, 各政团代表开始协商省制大纲。政学会还与其他政团协商拟出地方制度的16 条草案, 但每当宪法会议审议时, 反对派议员不断提出修正案, 致使地方制度的具体内容没有获得通过。这样, 省制问题前后共经过9 次讨论, 最终仅以标题形式列入宪法。尽管省制问题是以标题通过, 但政学会限制集权、维护共和政体的分权主张, 体现了其追求中国政治走上宪政轨道和议会政治的意图。

政学会在这一时期的又一重大活动是反对定孔教为国教。主张定孔教为国教本是康有为所倡, 张勋也曾联合各省督军致电北京政府拥护这一主张。1917 年初国会审议宪法第19 条时, 研究系议员再次提出定孔教为国教。政学会为此举行讨论会,该会主席亦是司法总长的张耀曾发表演说, 一方面对宪法作进一步说明, 提出“宪法之为物, 各国不同, 各有其与国俱存之特殊精神贯注于字里行间”,“宪法非学理的而为历史的,半属法律又半属政治”; 另一方面阐释孔子的伟大,“孔子集先圣之大成”,“实超耶、沸(佛) 而上之, 故其性格功业非第为东洋伟人, 而实古今之世界伟人”, 孔子可谓为“历史信仰之重心”、“国民性之主要成分”、“中华文化之主宰”。但他认为“孔子非宗教家,不宜定为国教”, 主张“维持

宪法草案原案”, 并得到了会内议员的一致赞同。由于政学会议员与其他议员的共同努力及社会的广泛呼吁, 2 月20 日宪法审议会上“国教案”被否决。民初建立共和政体后, 即实行两院制。由于不同政治派别间的利益纷争,导致政治上的明显分歧。研究系主张改两院制为一院制,“实质是想缩小国会权限以迎合段祺瑞专制的需要”。政学会认为, 从理论上说, 两院制与一院制皆有可行的逻辑性,但政治上的事实未必都与逻辑上的结果相符,“主两院制者, 其精要所关, 在防止国会专横与立法轻率二点”。从实践来看, 我国实行的两院制并无任何毛病发生, 相反实行一院制的国家,“事实无不失败也”,世界各大国无不实行两院制, 因此主张“从世界多数而采两院制”,并多次协商相关政团取得一致。

这一时期, 政学会还主张改组参议院, 目的是“务求参议院之分子, 稍含保守之性质”, 具体办法是:参议员之资格,必设年龄较高之限制(至少必满三十五岁) ; 须别设互选团体选出之议员,如退职、特任文武官及法定学问团体之类; 依现时选举法选出之议员宜减其数; 上院议员总额以一百五六十人为限。政学会希望参议院网罗各方面人才,“使国内各特团体之分子,悉以其意见表现于国会”, 从而扩大参议院代表的广泛性和影响力。政学会关于两院制的主张及其活动, 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的分权思想。因为, 当时的权力掌握在实行专制的段祺瑞之手,实行分权主义, 有利于扼制北洋势力的集权政治, 对北京民国政府议会政治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为免遭战火波及, 北京政府奉行中立政策。1917 年2 月3 日美国宣布对德绝交,并照会中国与美国采取一致立场。围绕对德问题, 国内各政治派别之间由此展开角逐。对此国家要事,政学会内部的意见并不一致。概言之, 其上层及入阁者多取支持态度, 但多数会员坚持获得民意后由国会裁定。最终因后者占多数,政学会选择了反对参战的立场。

是时, 无论是政府阁员还是地方大员, 政学会均有重要人物入选, 府院也颇重视该会对德问题的态度。2 月7 日政学会重要成员李根源赴任陕西省长前, 黎元洪设宴送行,“垂询对德宣战案”。李根源说:“当兹大势所趋,为自身国际地位计, 惟有断然宣战”。对此,“黎公颇首肯, 惟曰孙先生有反对宣战通电”,李根源主张“派人赴沪疏解”。2 月11 日政学会开会表决,“对于此次对德外交一致赞助政府”,但同时认为中国外交失败的“最大之弱点可一言以蔽之曰无后援”,因此决定组织外交后援会, 派韩玉辰和李肇甫与其他政团协商。12 日各政团决定共组外交后援会,次日即通过组织办法。

25 日外交后援会成立,“会中所有人物以议员为限??会中所有主张,闻纯以政府所定之方针为趋向, 只尽协助之力, 不加非难之语”bp。显然, 政学会组织外交后援会不仅体现了其自身的政治立场,还试图结集更多的政治力量以支持政府的对德外交。

起初, 府、院均主张对德绝交, 但出发点不一。黎元洪是为迎合美国, 以使今后个人更多得到美国的支持。段祺瑞是为迎合日本,意在得到日本的援助以扩充自己实力。因此, 美国发现日本与段祺瑞的图谋后, 反对中国对德绝交和参战,国务卿兰辛要求芮恩施致电中国表示:“美国政府极感激中国的动向,但他不愿因此而使中国卷入战争的危险”, 黎元洪向来唯英美马首是瞻, 且也畏段祺瑞“假公济私”, 遂由赞同转向反对。但他并不直接表明态度, 认为对德外交“系关国家生死关头”,政府“应先与代表国民之国会协议”, 国会与政府若主张一致,“彼必不反对”。他还强调“今次之大战争,实为国家与国家之战争”, 主张“此事之真正决断必出之于人民”。黎元洪的主张看起来是要反映民意、发挥国会的作用,真正目的是借助国会之力制约政府。3 月4 日段祺瑞率阁员至总统府,请黎元洪核准对德绝交电文并盖印, 黎元洪要求增加“倘国民反对即作为无效”的内容, 段祺瑞则以“各国亟亟欲我表明态度”为由, 认为难以修正, 黎元洪坚持“不修正则不能发”,段祺瑞负气“拂袖退出”, 下午即辞职赴津。当日, 政学会召开会员总会讨论外交, 主张加入协约国和对德绝交,“适段辞职赴津之信至, 议决主挽留段”, 同时访晤黎元洪,主张维持段内阁。由于政学会的斡旋及与其他政团的一致努力, 黎元洪答应让步条件, 段祺瑞6 日晚返京复职。

在此过程中, 政学会的两位阁员也支持对德绝交。张耀曾指出:“中国当与英、俄、法、意、日五国取同一态度。”谷钟秀认为:“如不绝交,恐受人强迫, 体面亦失, 今日姑决定绝交, 来日之事, 容来日讨论之。” 由于二人是政学会的领袖,其意见对国会中的政学会议员颇有影响。参、众两院开会前,政学会均发表通告,宣称政府对德方针, 本会议决赞同,“顷闻政府定期明日赴院报告并征求国会意见”,“务恳届时拨冗出席, 查照本会先后两次议决, 一致主张”。由于政学会持赞同立场,又极力鼓动两院中的本会议员出席议会并投赞同票, 因而两院开会表决均以多数票通过对德绝交案, 显示了政学会在对德外交问题上的“举足轻重之势”。对德绝交案通过后,接下来便是宣战问题。对此, 政学会内部的意见再现分歧。一些会员认为, 对德宣战“实国家安危所系之大问题”, 主张“政府方面应注意民意”, 对德宣战案“若交到国会则望其可以通过,否则认为国家之不幸”。因此,他们希望政府慎重考虑对德宣战问题,“勿以此为政争之具,否则有莫大危险”。这颇引起政府的重视,“故政府亟于疏通”。5 月3 日段祺瑞以晚餐形式邀请政学会的议员, 说明宣战有“二不得已, 二不必虑,二希望”。政学会议员李肇甫说, 该会尚未讨论对德宣战问题,“具体的意见此时无从陈述”, 但此事是“自有中国以来第一重大事件, 关系国家兴衰存亡”, 对德宣战案向国会提交“必须盼其顺畅进行”,“苟尚无把握,无宁暂缓”, 希望总理能就议员反对或怀疑之处作明确解释,“斯为立宪的政府应尽之责任”, 对民间舆论竭诚疏通,“俾收举国一致之效”。5 月6 日段祺瑞特邀政学会李述膺、杨永泰等晤谈, 解答了“外间疑团”,“惟言及有人主张不信任则未答”。李述膺、杨永泰等再次声称“此事因关系重大,故未议决”,继续奉劝段祺瑞“先求全国人民释疑”。这些意见, 集中体现了政学会对政府取劝告监督主义、对政治取稳和改进主义的政治主张, 即“不事对立”、“不走极端”。是时, 政学会多次召开会员总会讨论对德宣战,争论非常激烈, 意见很难统一。5 日晚开会,“议对德宣战态度, 赞否未决”; 7 日晚再开会, 到会者八十余人, 发言者二十余人之多,“辩论之激越, 为从来所无”,“赞否未表决”; 9 日晚继续召开协议会,赞成与反对两派就对德宣战问题论战约4 小时,“谷钟秀、张耀曾交起说明不得已宣战之理由, 力图融洽反对者之意见,然终无效, 其后票决, 赞否之结果以数人之差, 终归反对派之胜利”。本来“政府方面有一线之希望者在政学会”, 政学会最终取反对参战立场, 使段内阁“遂愈陷于穷境”。

但是段祺瑞一意孤行, 5 月10 日众议院审查对德宣战案, 段祺瑞导演了让“请愿团”散发传单、“公民团”包围国会的事件, 压迫国会通过宣战案。针对段祺瑞的这一行为,政学会阁员甚为愤慨, 指出“围绕议会, 压迫议员, 殊非立宪的行动”。次日, 谷钟秀、张耀曾提出辞职。谷钟秀在辞呈中称“此等现象, 殊非立宪国家所应有”, 认为“外交问题必因此益增反感,而国内更将责难于政府”。他们还催促政府“速办免职令, 还我自由身”, 其他阁员也纷纷递交辞呈。5 月19 日众议院表决暂缓讨论宣战案, 三分之二议员赞成先改组内阁,“实际已构成国会对内阁的不信任”。因此, 段祺瑞的武力手段非但没能使国会通过宣战案,反而导致内阁成员辞职和国会对政府的不信任, 5 月23 日段祺瑞被免职,实是弄巧成拙。



政学会是由民国元年国民党分化后形成的重要派别, 但与之已有较大不同。作为一个新的政治派别, 政学会成立之初就极力在国会和政府中就一些重大的政治、外交问题提出主张、开展活动,显示出强烈的政治参与和政治改造意识, 为民初政坛增添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他们的政治主张及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其他政治派别的赞同和支持, 进而推动和影响了北京民国政府的政治变迁及中国近代历史的进程。

政学会围绕省制、定孔教为国教、国会体制等提出的主张及活动, 体现了反对集权和强调“权力制衡”的思想倾向,追求的是分权主义议会政治的道路,表明政学会继承了民国元年国民党的自由派传统。分权主义的议会政治道路, 是中国特色资产阶级自由派实现自身价值, 推行政治纲领以及最少风险公开行动的最佳选择。因为,走分权主义的议会政治道路, 可以通过议会立法的民意化, 使自己的纲领变成当权者的主张; 通过行政手段的法治化, 使自己虽不居其位, 但得行其是; 通过议会政治分权原则的司法独立化,可以避免和其他政治势力在发生利益分歧时正面对抗; 通过宪法规定有任期限制的首长对军队的统率权, 避免个人私有军队, 而使军队国家化。

围绕对德参战问题, 政学会的主张及活动直接影响了国会能否通过对德绝交与宣战案, 由于其对内阁的支持和积极斡旋,段祺瑞辞职赴津后又返京复职; 其阁员的辞职又引发政府危机和段内阁的垮台, 由此可见政学会对北京民国政府的政治变迁颇有重要影响。政学会最终取反对参战的立场, 实因其以岑春煊出任四川督军作为帮助政府通过宣战案的交换条件遭到段祺瑞的毅然拒绝,即是说政学会“借机扩充本派势力的条件未能得到段的同意”。他们的打算是,“拥戴岑春煊为领袖, 谋取地方实权, 以求将来发展”。因此, 以岑春煊督川是他们的一个重要目标。可见,获得实际政治权力始终是政学会极力追求的目的, 无论在国会还是在内阁都是如此, 而对德外交恰好为政学会寻求发展提供了机会。政学会一度支持段祺瑞政府对德绝交, 是因为段祺瑞内阁中政学会有两名阁员,同时祺瑞段拥有北洋军事实力, 若能借助必有利于实现其政治目的。但面对段祺瑞的暴力举动, 政学会认为是“玷及政府, 耻在历史”的事件, 是对北京民国政府分权主义议会政治的破坏,因此选择与其分道扬镳。而黎元洪提出对德宣战与否, 政府“应先与代表国民之国会协议”, 真正的决断“必出之于人民”; 政学会认为“但须府院国会一致”, 并多次强调“政府方面应注意民意”,此后二者的主张渐趋一致。再者, 黎元洪对民初建立共和政体有功, 于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恢复共和有劳, 政学会能在国会有一定力量和影响, 在北方获得较大发展,“皆黎氏提携之力”,同时也与黎元洪进行了较好的合作。

政学会对德宣战态度的演变过程, 明确地反映了其“不走极端”、“不事对立”、“不崇拜个人”和“难进易退”的政治主张,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资产阶级自由派的属性, 是体制内中国特色资产阶级自由派的一次重要政治参与。其在民初国会中的一系列作为, 对北京民国政府的政治变迁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❹ 百年电力发展史

百年电力发展史:

19世纪百年电力发展史1800年,伏打发明第一个化学电池1831年,人们开始获得连续的电流法拉第制造了最早的发电机——法拉第盘1866年,西门子制成第一台使用电磁铁的自激式发电机1870年,格拉姆制成了环形电枢自激发电机供工厂电弧灯用电1875年,巴黎北火车站建成世界上第一个火电厂。

用直流发电供附近照明1879年,旧金山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商业发电厂,两台发电机共22盏电弧灯。同年先后在法国和美国装设了试验性电弧路灯1879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1881年,英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小型水电站1882年;

爱迪生在纽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正规发电厂1882年法国人德普勒在慕尼黑博览会上表演了电压为1500~2000V的直流发电机组经57km线路驱动电动泵1884年英国人制造了第一台汽轮机1885年制成交流发电机和变压器1886年3月在马萨诸塞州的大巴林顿建立了第一个交流送电系统,电源侧升压至3000V,经1.2km到受端降压至500V。

,显示了交流输电的优越性1891年德国在劳芬电厂安装了第一台三相100kW交流发电机,通过第一条三相输电线路送电至法兰克福1894年建成利亚加拉大瀑布水电站。1896年采用三相交流输电送至35km外的布法罗。结束了1880年来交、直流电优越性的争论。

20世纪百年电力发展史1903年,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装设了第一台5000kW汽轮发电机组,标志着通用汽轮机组的开始。1916年,美国建成第一条90km的132kV线路1922年,美国在加州建成第一条220kV线路。

二战后,美国于1955、1960、1963、1970和1973等年份分别制成并投运30、50、100、115和1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1954年,瑞典首先建成了380kV线路,采用2分裂导线,距离960km,将北极圈内的Harspranget水电站电力送至瑞典南部。

1954年,前苏联建成第一座核电站,1973年法国制成120万kW核反应堆1964年,美国建成第一条500kV交流输电线路1965年,加拿大建成第一条765kV交流输电线路1965年,苏联建成第一条±400kV的470km直流输电线路,送电75万千瓦1970年,美国建成±400kV的1330km直流输电线路,送电144万千瓦1989年,苏联建成第一条最高电压1150kV的1900km交流输电线路。

(4)民国电政管理局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百年电力的意义:

溶思想性、权威性、文献性、可视性和科普性于一体,是一部反映中国百年电力发展历史的文献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节约型社会的电视教材,同时又是一部进行爱国主义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主旋律作品。同时该片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解中国电业及其发展历史的一扇窗口,是对电力职工进行职业教育和传统教育的理想教材;对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职工凝聚力、鼓舞士气和激发职工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的作用。

❺ 民国时期的电报局是干什么的

清末年,国家为通讯而专门设立的管理和筹备机构,(1880)八月中旬,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奏准筹设津沪电报线时,在天津成立官办的津沪电报总局。(1881)十一月津沪线完工前,正式命名为中国电报总局。
请采纳

❻ 国民政府国防部军事情报局的历史

国防部保密局是于一九四六年六、七月间由军统局的秘密核心组织扩编而成的。先后由郑介民、毛人凤任局长。局本部设有三个处,一个秘书室,一个督导室,一个设计委员会和特种政治问题研究所。在省一般设站,县、镇一般设组。外勤称通讯员,内勤称组员。其站、组都是秘密设冠的,但又常常打出一块公开或牛公开的招牌作掩护。如东南特区对外称情报搜集所;南京站对外称时事通讯社;东北特别组’对外称长白通讯社;工运组对外称公正通讯社;侦奸组对外称公论通讯站。在“公开掩护秘密,秘密控制公开”的反革命策略下,保密局还在中国国民党、政、军、警、宪以及其它公开单位设有公组,收集各方面情报,控制国民政府内部人员动向。
    保密局成立后,继承了军统局的人员与管理方式,一向以特种手段破坏中共地下组织,是国民政府各情报系统中基础最大、活动范围最广的一个情报组织。
    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后,于一九五四年十月把保密局改为国防部情报局。

❼ 国民政府国防部军事情报局的沿革

国民政府国防部军事情报局的沿革:抗日战争期间,军统也从事一些搜集敌方情报并恐怖活动。也有一些军统人员投降日本,日本占领区的重要特务头子不少来自军统. 1949年,军统主要机构撤至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留在大陆的军统严厉镇压,到五十年代中,军统在大陆大致肃清。

❽ 关于民国初期通电的问题

民国时期电报的发报月份用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代替,而日期用韵目代替。清政府开通电报之初,发送电报非常昂贵,按字论价,所以用地支代替月份,用韵目代替日期。这种方法在电报领域一直延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韵目代日以金代编修的《平水韵》的韵目代表日期。从韵目表中挑选出来代替日期的韵目,总共有三十个,分别代表三十天。前十五天用的是韵目上平声的全部,接后是韵目上声的十个,再来是韵目去声的五个;后来使用公历,又添上—个“世”,代表三十一日,这样用三十一个字分别代表三十一天。
日期 上平 下平 上声 去声 入声
————————————————————————
一日 东 先 董 送 屋
二日 冬 萧 肿 宋 沃
三日 江 肴 讲 绦 觉
四日 支 豪 纸 寘 质
五日 微 歌 尾 未 物
六日 鱼 麻 语 御 月
七日 虞 阳 麌 遇 曷
八日 齐 庚 荠 霁 黠
九日 佳 青 蟹 泰 屑
十日 灰 蒸 贿 卦 药
十一日 真 尤 轸 队 陌
十二日 文 侵 吻 震 锡
十三日 元 覃 阮 问 职
十四日 寒 盐 旱 愿 缉
十五日 删 咸 潸 翰 合
十六日 铣 谏 叶
十七日 筱 霰 洽
十八日 巧 啸
十九日 皓 效
二十日 哿 号
二十一日 马 个
二十二日 养 禡
二十三日 梗 漾
二十四日 迥 敬
二十五日 有 径
二十六日 寝 宥
二十七日 感 沁
二十八日 俭 勘
二十九日 豏 艳
三十日 “卅” 陷
三十一日 “世”、“引”
照规定“三十日”该用“陷”字来代替,但是由于军队中忌讳,便用“卅”字来代替。“三十一日”没有韵目可代,通常都用“世”或“引”字来代替:“世”字是“卅一”的合写,“引”字像阿拉伯数字“31”。
实际电报中常用表示日期的代用字:
一日--东
二日--冬
三日--江
四日--支
五日--歌(微)
六日--鱼
七日--虞(阳)
八日--齐(庚)
九日--佳
十日--灰(蒸)
十一日--真
十二日--文
十三日--元
十四日--寒
十五日--删
十六日--铣
十七日--筱
十八日--巧
十九日--皓(效)
二十日--号
二十一日--马
二十二日--养
二十三日--漾
二十四日--敬
二十五日--有
二十六日--宥
二十七日--感
二十八日--俭(勘)
二十九日--艳
三十日--卅
三十一日--世

❾ 中华民国成立 背景及历史影响

中华民国1912--1949
中华民国是从清朝灭亡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期间的国家名称和年号。简称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终结阶段。
中华民国的创立民国不同于此前中国的君主王朝,它是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斗争而建立的共和国家。19世纪末年,由于清王朝腐败不堪和资本主义列强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中国陷入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探求救亡图存的办法。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和西方政治思想学说的传播,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政治势力开始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以孙中山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首先选择革命救国的道路。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成兴中会,提出推翻清王朝,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兴中会的活动一开始便和传统的王朝更替模式区别开来,而具有新时代的特点。但孙中山的创举当时还不能为广大群众所理解,追随他的志士,只有百余人。1898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维新变法的失败和随之发生的义和团运动以及八国联军的入侵,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社会各阶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推翻清政府。于是,孙中山倡导的反清革命迅速地发展成为广泛的社会运动。20世纪初年,一批公开或秘密反清的革命小团体在国内出现。湖南有黄兴组织的华兴会,江浙地区有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湖北有科学补习所,四川有公强会,安徽有岳王会,广东有群智社等。包括兴中会在内的这些小团体,在组织形式上大都受传统秘密结社的影响,彼此缺少联系。它们发动的反清起义或斗争相继失败,其领导人纷纷逃往国外。
革命的挫折并没有使小团体的领导人沮丧,相反却给了他们反思、改组和大联合的机会。由于孙中山和黄兴的联合倡导,流亡到日本的革命党人于1905年8月20日在东京成立了同盟会。会员包括十余省的革命党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政党。孙中山当选为总理,黄兴负责执行部。仿照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建立起来的同盟会,以激进的民主主义纲领把小团体参差不齐的政治水平提到新的高度。这个纲领就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后来由此进一步阐发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内容的三民主义。同盟会还宣布在未来的民国:“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个共和国的蓝图,对长期受封建君主专制压迫的中国人民有巨大的吸引力。
同盟会成立后,发行《民报》等多种书刊报纸,揭露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祸国殃民的罪行,抨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宣扬的君主立宪主张,鼓动人民加入革命行列。经过与康、梁论战,反清革命思想日益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同盟会在南方一些省区不断组织会党和新军起义。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是同盟会推进革命运动的基本战略。从1906年萍浏醴起义至1911年4月黄花岗起义,革命党人前仆后继,共发动十余次武装起义。这些起义虽然给清王朝一次次打击,显示出资产阶级革命派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但由于起义有脱离广大群众的单纯军事冒险倾向,没能从根本上威胁清政府的统治。而起义的连续失败,却使一些革命党人产生消极情绪,成为此后同盟会上层涣散的重要原因。
一场真正的下层革命,从来不单纯是少数英雄的业绩,而必然伴随着广大人民的普遍觉醒。20世纪最初的十年,中国社会正处在剧烈动荡之中,城乡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如波涛相逐,一浪高过一浪。北方各省民变迭起。长江中下游各省连年发生灾荒,饥民成群流入城市,抢米骚动时有发生。为了抵制革命、缓和人民的不满情绪,清政府举办多种新政:练新军、兴学堂、成立各省咨议局、实行预备立宪,等等。1908年底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死后,三岁的小皇帝溥仪继位,其父载沣监国。处于风雨飘摇中的清政府,内部倾轧日益激烈。载沣放逐北洋新军首领袁世凯,组织皇族内阁,企图把军政大权收揽到满族亲贵集团手中,从而引起立宪派士绅官吏和北洋军将领的普遍不满。1911年5月清政府下令实行“铁路国有”。所谓国有,就是夺取民办铁路权力,转卖给列强,而拒不归还商民已集的股金。这一掠夺措施激起普遍的民愤。在与铁路权益有密切关系的立宪派士绅和革命党人的鼓动下,很快形成全国性的保路风潮,以川汉铁路经过的四川最为激烈(见四川保路运动)。当清政府由湖北抽调新军入川镇压民众时,武昌新军中的革命党人乘机于1911年10月10日起义,一举攻占总督衙门,并迅速光复汉口和汉阳。新军协统黎元洪和立宪派首领汤化龙等都归附革命。黎元洪被举为湖北军政府都督。军政府宣布中国为中华民国,主权属于人民;号召各省响应革命,推翻清政府。
武昌起义震动全国。各省革命党人纷纷发动新军、会党或商会起义。本来反对革命的各地立宪派绅商多顺风驶舵,转向共和,把他们控制的省咨议局变为鼓动独立的机关。清政府的封疆大吏有的弃职逃命,有的被迫表示拥护独立。武昌起义后一个多月,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 上海、 江苏、 贵州、 安徽、 浙江、 广西、广东、福建、四川等省区先后宣布独立,清王朝的统治呈现土崩瓦解之势。12月2日革命军攻占南京,长江上下游革命势力联为一气,南方各省均告光复。湖北和上海军政府都倡议组织临时中央政府。11月30日,各省代表会议在汉口英租界召开,决定在临时政府未能成立之前,由湖北军政府代行中央政府职权,并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代表会议还决定临时政府设在南京,在南京召开大总统选举会。经过反复协商,革命党领导人多主张推举刚刚从海外归来的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在南京选举临时大总统,每省一票,孙中山以十六票当选。黎元洪当选为副总统,仍留在武昌。1912年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定国号为中华民国,改用阳历,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以五色旗为国旗。
中华民国的诞生
中华民国诞生以前,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地大物博,文化灿烂,人口众多,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之一。可是在政治上,则都是帝王专制,人民没有自主的权利。在十八世纪的时候,正值欧美西方国家工业兴起日渐犟大,中国的满清王朝不和外国来往,以为中国仍是天下最犟的国家。到了十九世纪,满清王朝政治腐败,国力衰弱,中国境内动乱不断。而西方列犟也就以它们犟大的经济力量,和锐利的武器,趁机侵略中国。满清政府的无知和无能,使中国几乎沦落到被瓜分的亡国命运。从西元一八四零年中国和英国发生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后,列犟看出中国的衰弱,就展开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几次遭到失败,不断地割地赔款,使中国人几乎完全丧失了民族自信心。
而中华民国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在一八八五年中法战争以后,深深体会满清政府腐败,没有能力挽救中华民族的厄运,於是决定倡导国民革命,倾覆满清建立民国。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发动成功武昌起义,并在随后的两个多月带动中国各地的革命响应。12月29日,清朝原有的22个行省中业已独立的17个省,派出代表,推选刚刚返国的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宣誓就职,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1912年1月至3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为临时宪法,南京为临时首都。2月12日,在清朝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大臣的劝说下,宣统帝溥仪的母亲隆裕太后发布退位诏书,“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为一大中华民国”;至此,中华民国正式取代与继承大清帝国。1912年4月孙中山辞职,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任临时大总统,首都迁至北京;此后至1928年间称为“北洋时期”,该时期的中华民国政府也称为“北洋政府”。代表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巴黎和会的即是北洋政府。北洋时期的中华民国国旗为红黄蓝白黑五色旗,象征五族共和之意。国歌为取自尚书大传虞舜篇的《卿云歌》,其中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完成二次北伐,攻克北京,改北京市为“北平特别市”(简称“平”),并立南京为首都(简称“京”)。国民政府所用之“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取代北洋政府的五色国旗(其后东北易帜),并订于国府的《训政时期约法》中。“约法”相当于宪法。卿云歌亦停用,改以1924年孙中山在黄埔军校开训典礼所撰训辞“三民主义,吾党所宗;以建民国,以进大同。咨尔多士,为民前锋;夙夜匪懈,主义是从。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贯彻始终”为国歌,并沿用至今。
根据1924年国民政府建国大纲,“军政”时期在1928年北伐成功、全国统一后结束,“训政”时期开始。由于国共内战继续,以及日本侵华,直到1946年方订定中华民国宪法并于1947年颁行,训政时期始告结束。1936年5月拟定“五五宪草”预备正式立宪。后因中日战争爆发,立宪遂向后拖延。当时国民政府主席为林森(1932年-1943年),行政院长为汪精卫(1932年-1935年),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为蒋介石(1932年-)。汪精卫因屡遭国民党内压力,后出亡河内,与日本接触,应允反共,停止抗日,于1940年在南京另组一个汪伪国民政府。该政府仅获教廷、意大利、纳粹德国、伪满洲国的承认。汪精卫于1944年病死东京。
1937年,日本先后攻陷华北、淞沪、南京,占据中国大量领土,国民政府被迫自南京迁往重庆,展开十四年抗战的后八年全面抗战。当时,中华民国所属国民革命军投入战争计步兵128个师、46个独立旅;骑兵9个师,又6个独立旅;炮兵4旅,20个独立团,正规军合计170万人。
1937年-1945年间,国民革命军所属第五军、第十军、第十三军、第十八军、第二十六军、第五十二军、第五十九军、第七十四军,新一军及新六军总计与日军共在38,931次小型战斗、1,117次重大战役、22场大会战中较量,伤亡人数高达330余万人(含1937年至1945年间的补充兵员)。国民革命军虽因装备等因素无法取得绝对优势,但也于台儿庄、淞沪、长沙、独山等正规战,上海、笕桥等空战中给予日军重创。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中美英正式对日德意宣战,中国战区遂正式成为二战盟军反法西斯战争战场。盟军委托蒋中正任中国战区(含越南、泰国、高棉,高棉为今柬埔寨、老挝)统帅,派史迪威中将任蒋参谋长。英国封锁之滇缅路亦开放向中国后方运补。同时,国军也派出精锐部队远征南方,留下了转战缅因、血战昆仑关等事迹。
1945年8月初,美国在日本广岛与长崎先后投下核武器,日本天皇于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日本帝国于9月2日与盟国签订降伏文书,接受《开罗宣言》及《波茨坦宣言》规定、归还占领之外国领土。遂即满洲国瓦解,汪精卫政府覆亡,台澎诸岛后由中华民国进行接收。
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国民党虽然也宣布批准政协决议,但提出许多保留条件。接着,在3月间召开的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上则公然不承认政协会议的约束力,继续鼓吹一党专政。同时对全国人民要求遵守政协决议和反对内战的活动横加破坏镇压,制造了“较场口事件”、“李闻血案”及“下关惨案”等流血事件。
1946年5月,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国共谈判也转到南京举行。蒋介石借口共产党拒绝从苏北、皖北等地撤退,公然调集二十万军队,于6月大举围攻以宣化店为中心的中原解放区,发动全面内战。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令。 百万雄师强渡长江, 摧毁了国民党军的防线, 于23日解放南京。 中华民国在大陆最后一届反动政府垮台,宣告国民党在大陆二十二年统治的结束。接着,解放军攻占上海、 杭州、 南昌、武汉等城市,共歼灭国民党军四十三万余人,取得了渡江战役的胜利。残余的国民党军队纷纷退向两广、西南、西北及台湾等地。蒋介石从幕后走到前台,在广州成立国民党非常委员会,直接掌握军政大权,后又退到四川,企图负隅顽抗。为了彻底消灭国民党反动派,人民解放军分路展开追歼战,席卷两广、福建、西南及西北地区。在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军的形势下,绥远、新疆、湖南、云南等省的国民党军政人员通电起义。蒋介石带领余部逃往台湾省,仍沿用“中华民国”。
双十节
“双十节”是中华民国的诞生日,源起于1911年(清宣统三年)中国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该年以干支计为辛亥年,故名辛亥革命。它是在清王朝日益腐朽、帝国主义侵略进一步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成长的基础上发生的。其目的是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领导这次革命的是中国资产阶级的政党同盟会及其领袖孙中山。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2000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
1894年11月(清光绪二十年十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合众政府,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开始。
20世纪初,留日学生创办的刊物首先出现排满字样,有的刊物明确主张颠覆清政府。1903年,东京留学界思想愈益活跃,宣传民族主义、民权学说的刊物相继出版。上海知识界也出现了新气象,公开倡言革命。组织革命团体,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1903年11月,黄兴建立华兴会。以后,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江苏、四川、福建、江西、安徽等省也都建立了革命团体。
1905年7月,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等70余人在东京集会,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作为全国的革命领导中心。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其他小团体的成员陆续加入。8月中旬,孙中山在留学生欢迎会上发表了《中国应建设共和国》的演说。同月20日,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为总理,黄兴被推为执行部庶务,会议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出版,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流亡海外,仍以保皇相号召。《民报》创办后即同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展开论战。辩论结果,革命派占据上风,改良派的政治影响大为衰落。
革命派积极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使同盟会的精华遭到重大损失,但有力地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扩大了革命影响。与此同时,自发的群众斗争蓬勃发展,多达千余次。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因切身利益与帝国主义发生矛盾,参加并领导了收回路矿权运动和抵制美货运动。
为了消弭革命,拉拢资产阶级,清政府被迫作出一些开明的姿态。1905年7月,派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6年9月宣布预备立宪。1907年9、10月,下诏筹设资政院和咨议局,允许资产阶级可以通过选举取得向清政府提出建议等部分权力。上层资产阶级从中看到了希望,纷纷成立各种立宪团体,从事君主立宪活动,准备参预政权。但是满洲亲贵们对立宪并不热衷。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大清帝国万世一系,同时宣布预备立宪以9年为期。不久,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3岁的溥仪继承皇位,改元宣统。摄政王载沣采取集权措施,积极推行由皇族独揽国家大权的政策,满洲亲贵和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加深,1910年,国会请愿同志会在北京连续发起国会请愿运动,要求清政府速开国会。1911年5月(宣统三年四月),清政府发布内阁官制,成立以庆亲王奕为总理的皇族内阁。立宪派分享政权的希望完全落空,少数人抛弃立宪的幻想,对革命活动开始表示同情。革命的形势愈益成熟。
1911年5月,清政府唯帝国主义之命是从,将从中国人民手中夺得的权利拱手献给帝国主义,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与铁路国有直接相关的湖北、湖南、广东、四川等省人民强烈反对出卖路权,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四川保路运动尤为波澜壮阔。9月,保路风潮扩展为全省抗粮抗捐,群众暴动接连发生。四川总督赵尔丰在成都逮捕保路同志会和川路股东会的负责人,并枪杀请愿群众数十名,造成流血惨案。同盟会员龙鸣剑等和哥老会组成保路同志军进围成都,转战各地,攻城夺地,猛烈冲击清政府在四川的统治。四川保路运动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在清政府全力应付四川保路运动的时候,湖北新军中文学社、共进会等革命团体乘机发动武昌起义,揭开了辛亥革命轰轰烈烈的一幕。9月下旬,革命党人感到形势紧迫,决定于10月6日(中秋节)发动起义,后由于形势瞬息变化,起义推迟。10月9日(八月十八日),在预定起义的那一天,共进社负责人孙武在汉口装配炸弹时不慎爆炸,湖广总督下令闭城搜查,汉口和武昌的起义指挥机关遭到破坏,一些起义领导人被捕、被杀或避匿。在这种情况下,新军各标营中革命士兵开始主动行动。10日晚7时,武昌城外塘角的辎重营和城内工程第八营几乎同时发动,各标营继起,经一夜苦战,11日晨革命军占领总督署,全城光复,首义成功。汉阳、汉口也先后为革命军占领。11日,起义士兵聚集到湖北咨议局,在咨议局议长汤化龙等人的参与下,宣布成立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革命党的领袖们未亲身参加起义,缺乏政治经验的起义士兵对自己掌握政权没有信心,清湖北新军协统黎元洪在革命士兵的枪口逼迫下任湖北军政府都督。军政府发布文电,号召各省为推翻清朝建立民国而奋斗。11月,湖北军政府公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它是全国第一个按照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拟定的地方宪法。
武昌起义的胜利,在全国得到了连锁反应,各省革命党人纷纷行动起来。至11月底,全国宣告独立、脱离清政府的有14省。北方未独立各省,有的地方是清王朝统治较强,如直隶、山东、河南;有的远在边陲,革命党势力较弱,如新疆、奉天。这些省份也不平静,革命党仍然组织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武昌起义之后,立宪派纷纷表示赞成革命,这也加速了清政府的崩溃。广大人民群众在各省起义过程中表现了高昂的热情。新军士兵、会党群众、知识分子、工人、农民、城市贫民、海外华侨、爱国士绅、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贡献。中国的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沸腾局面。
革命的胜利发展使清政府极为震惊。10月27日,清廷起用袁世凯为钦差大臣,授予指挥湖北军事的全权。11月1日,清军攻陷汉口。同日,摄政王载沣宣布解散皇族内阁,交出全部军政大权,以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黎元洪和黄兴、宋教仁等过高估计了袁世凯的力量和自身的困难,企图利用袁世凯和清朝贵族之间的矛盾,以大总统的位置动员他倒戈,把最终推翻清朝的希望寄托于袁世凯。11月27日,汉阳为清军攻陷。12月1日,双方议订停战3日。此后又拟定双方派出代表讨论大局。停战是辛亥革命从武装斗争走向政治妥协的一个重要转折。
12月18日,袁世凯的代表唐绍仪和革命军政府的代表伍廷芳在上海开始和谈。11月下旬,各省代表议决承认武昌为中华民国中央军政府,以鄂督执行中央政务。接着14省代表会议在汉口英租界召开,筹备成立中央临时政府。12月2日,江浙联军攻克南京,代表会议决定以南京为中央临时政府所在地,各省代表随即自武汉齐集南京。25日,同盟会总理孙中山自海外归来。29日,17省代表会议以16票的绝对多数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孙中山到南京就职,发布《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告全国同胞书》等文件,正式宣告中华民国的诞生。1月2日,通电改用阳历。3日,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确定临时政府组成人员,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28日,又成立南京临时参议院。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和旧官僚3种政治势力。独立各省的军政府多数为立宪派和旧官僚所操纵,南京临时政府和身为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对它们事实上不能行使中央政府的权力。革命派自身的弱点也更多地暴露出来,孙中山的许多正确主张都遭到反对。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袁世凯感到大总统的位置难以到手,立即撤销和议代表,造成谈判破裂的形势,迫使革命势力妥协。帝国主义列强拒不承认南京临时政府,并且制造外国干涉的空气。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孙中山被迫退让。1月22日,孙中山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得到孙中山的保证后,加紧逼迫清帝退位。2月12日,清朝皇帝终于接受中华民国对皇室的优待条件,正式退位。这样,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朝垮台了,延续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也随之结束。2月13日,袁世凯向临时政府正式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辞职。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因实力在北方,拒绝南下就职。孙中山派蔡元培为专使北上迎接,袁世凯暗中指使亲信部队在北京、天津、保定制造兵变;帝国主义也乘机调兵入京,制造紧张空气,以支持袁世凯。南京临时政府再次退让。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次日,孙中山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个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是中国历史上的创举。25日,唐绍仪到南京接收临时政府,组织新内阁。该内阁中内政、陆军、海军、财政、外交等部均由袁世凯的亲信或拥护者担任,同盟会只分配到教育、农林、工商等几个点缀性的席位。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5日,临时参议院议决临时政府和该院迁往北京。至此,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所篡夺。辛亥革命失败了。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点深入人心。中国人民长期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❿ 民国期间的历史

1912年(民国元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1913年二次革命。

1915年护国运动开始;新文化运动开始。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护法运动开始。1919年5月4日五四爱国运动爆发。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初香港中国海员大罢工;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23年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

1925年孙中山逝世;五卅惨案、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爆发。1926年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7月15日汪精卫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7月国民革命失败;8月1日南昌起义;8月7日八七会议;8月湘赣边秋收起义;8月秋收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年底广州起义。

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陆军抗战;伪满洲国成立。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10月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一二.九运动。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长征到达甘肃会宁等地,长征结束;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八一三事变;9月凇沪会战;平型关大捷;秋中国共产党陕北洛川会议;12月南京大屠杀。

1938年春台儿庄战役;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1940年3月汪精卫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百团大战。

1941年皖南事变。1942年中国共产党开始整风。1945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中共和谈代表毛泽东等飞抵重庆,重庆谈判开始;双十协定签字。

(10)民国电政管理局发展历史扩展阅读:

中华民国(1912——1949),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是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简称民国。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党在南京建立临时政府,各省代表推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月民国正式建立。

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势力主政中国,北洋政府分崩离析后政局动荡不安,孙中山南下广州,召开国民党一大,建立黄埔军校随而建立国民政府,促成国共合作后的孙中山不久病逝。1926年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国民北伐,意欲统一中国,到1928年东北易帜,国民政府从形式上统一中国,蒋介石成为继孙中山之后的国民党领袖。

统一之后,民国进进入所谓的“黄金十年”建设时期,此间社会稳定,教育稳步发展、趋于定型。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中国成为反法西斯同盟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一举成为美英中苏四大国。1949年后因国共内战失利而迁台。

按照《中华民国宪法》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依其固有之疆域,但其中并未列明何为固有之疆域。若包括蒙古地方,其面积为1141万8174平方公里,是世界领土面积第二大国(仅次于俄罗斯)。

民国坚持共和制政体,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初期颁布临时约法,后以三民主义和《建国方略》为背景,国民政府实施军政期,训政期,宪政期,抗战后召开国民大会,确定了总统制。

民国时期外交呈现了一个国际化与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遵循国际规则与维护国家利益、法理上的独立与事实上的自主等。

参考资料:中华民国-网络

阅读全文

与民国电政管理局发展历史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