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文化发展 > 历史文化走进学校

历史文化走进学校

发布时间:2021-03-11 21:09:17

Ⅰ 如何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

1.政府组织文化、教育专家对传统文化学习内容,就阶段性的必修、选修分别进行顶层设计和科学界定。制定从幼儿园到大学等不同阶段的课程、课时、教学方法、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将传统文化学习纳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体系中进行统筹谋划。采取动画寓教于乐的方式,把传统文化和艺术教育融入相应课程。
2.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专项事业经费。整合文化资源进入学校,开展学校教育资源与文化艺术素质两大培训。借鉴“传统戏曲文化进校园”的经验,在文学、书法、绘画、民间技艺等相关领域积极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的手段,创新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的传承及传播方式。
3.对“传统戏曲文化进校园”动画制作提供专项经费支持,将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京剧、秦腔、黄梅戏、花鼓戏等地域性戏曲进行创造性地普及推广。通过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文化传承品牌和大众普及方式。
4.强化公共服务责任,通过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赛事等活动,将“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以人们喜闻乐见、能够广泛参与的方式不断予以推广。

Ⅱ 参观学校历史写观后感

河北农业大学弘扬太行山精神 坚持太行山扶贫道路
从1979年开始,河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全省科技力量,对太行山区进行技术经济开发,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开发当地优势资源,使农民很快摆脱了贫困,走出了一条科技扶贫的新路子。国务院对此发来了贺电,国家科委发了贺信,并誉之为“太行山道路”。“七五”以后,我省围绕《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在国家科委的大力支持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农业科技工作始终坚持面向扶贫开发主战场的方针,积极弘扬太行山精神,把科技扶贫工作拓展、延伸到全省贫困地区,为推动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全省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做出了贡献。

一、因时制宜,科学制定科技扶贫战略
科技扶贫工作是党和政府实施脱贫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省扶贫开发战略的需要,河北省科委制定了河北省科技扶贫总体战略,即通过促进贫困地区的科技发展,努力平衡并满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现实需求与战略需求;为了实现上述科技扶贫的总体战略目标,根据我省在不同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要求及经济发展形势的变化,我们又分别确定了不同时期我省科技扶贫工作的战略重点。
进入90年代,从促进“两高一优”农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将重点放在贫困地区农业科技规模的扩大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上,并加大新产品开发和关键增产技术的攻关力度,为提高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技术支撑。为此,我们在贫困人口集中的黑龙港流域、山区和坝上分别布设了一批科技攻关综合试区,其目的是根据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进行科技攻关、科研成果中间试验和示范,形成一批适于不同类型区需要的技术体系,带动整个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科技攻关综合试区的建立,为贫困地区开发出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品种、新产品,从而为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据统计,“八五”期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35%,有力地促进了我省扶贫工作的开展。
“九五”期间,随着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深入实施,扶贫开发进程的加快,扶贫已经到了最艰难的攻坚阶段。同时,随着市场农业的不断深化以及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我省科技扶贫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这一时期,我省科技扶贫的重点是加大贫困地区农业综合试区的科技攻关力度,强化小流域综合治理和农村产业化的发展,针对解决贫困地区生态条件恶劣、地理环境复杂以及制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等关键性技术难题进行重点攻关。通过提高单产,改善产品品质,增加效益,促进贫困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贫困地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循环。
二、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加快我省扶贫攻坚进程
十几年来,我省科技扶贫工作始终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努力促进科技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效益,使科技进步成为推动扶贫攻坚进程的强大动力。
(一)强化科技培训与宣传,提高贫困地区广大干部和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1、建立星火培训基地,充分利用培训基地开展培训工作。一是组织省内外专家和技术人员办先进实用技术的培训班,对县、乡、村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农民分期分批加强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提高贫困地区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二是针对生产中的具体问题,有重点地组织专家讲课和到生产第一线进行技术指导;三是结合科技开发和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进行技术培训。

2、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一是利用现代媒介,传播科技知识。将需要推广的先进技术,先进成果录制成专题录象片、磁带,在市、县电视台、广播电台连续播放,向农民传授技术和科普知识;二是利用集市组织有关部门科技人员赶科技大集,发放农业科技资料和明白纸;三是举办农业知识大奖赛和畜牧业优良品种大奖赛,以充分调动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趣味性和积极性。

3、充分发挥我省各级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在科技培训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利用农业高等院校、农广校、农技校等阵地,聘请专家、教授举办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培养各种专业人才;二是组织有关院校和科研单位的教师及科技人员,编写农村实用技术丛书和科技扶贫培训教材,为贫困地区广大干部和群众学习技术提供指导;三是组织有关院校和科技单位的科技人员组成科技扶贫小分队,深入到贫困地区开展科技咨询活动。通过以上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累计培训技术骨干75万人次,管理骨干5万人次,能熟练掌握1-2门适用技术的农民达800多万人。

(二)加大推广普及先进实用技术力度,努力促进科技成果向贫困地区转化

1、紧紧围绕群众温饱问题,因时、因地确定科技推广重点。解决群众温饱问题是科技扶贫工作的中心。十几年来,我们始终把直接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以当地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等实用技术作为科技推广的重点,并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不同区域的特点,重点推广了粮棉油高产技术和畜牧业、水产业、林果业增产技术,以及成熟配套的综合技术及增产增收潜力大、辐射面广的重大农业新技术。“七五”期间,我们重点推广了农作物和畜禽优良品种、合理施肥、节水灌溉、地膜覆盖等技术;进入九十年代,则把优良品种、模式化栽培、地膜覆盖及中低产田改造等15项先进实用技术作为推广重点;“九五”以来,在继续抓好动植物优良新品种推广的基础上,重点推广了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技术、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水产养殖技术等,保证了贫困地区三大战略任务的如期完成。

2、建立科技扶贫示范区、村、户,以点带面促进科技推广工作。一是依据当地农业立地条件和资源优势,建立不同类型的科技示范区。如我们根据山区、坝上、黑龙港流域的特点,分别在不同区域设立了“小麦丰产栽培技术试验及示范点”、“稻麦良种示范区”、“高寒地区玉米增产技术示范点”、“红富士苹果高产示范园”、“大棚菜生产技术示范区”等示范区、示范田、示范园、示范点,促进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既注重培育科技示范户又特别重视科技示范村建设。村是一个自然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单元,以村为单位加强村级范围的科技培训、技术指导,建立科技示范村有着更有广泛的意义。所以我们在科技扶贫中始终注重建设科技示范村和示范户。如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省科技扶贫在山区实施了“依靠科技双百奔小康工程”,即每年在全省山区设立200个小康示范村,从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有力地促进了先进技术在山区的推广应用,加快了我省山区的扶贫开发进程。

3、组织创办农民科技服务组织,强化科技推广与普及的组织化程度。多年来,在科技扶贫中,我们注重发挥农民的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作用,分别以县、乡两级科委为龙头,组织了各种类型的专业技术协会,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如我们在全省不同地区创办了“农民食用菌协会”、“农民养鸡协会”、“红富士苹果开发协会”、“西瓜协会”、“桃协会”等专业技术协会。专业技术协会的建立,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三)加强科技攻关,着力解决扶贫开发中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为科技扶贫提供技术支撑。

1、建立了一批农业综合试区,为实现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树立样板。我省贫困人口多集中在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恶劣、地理环境复杂、经济发展落后的黑龙港流域、山区和坝上地区,而且各个地区的区情差异很大。针对这一实际,我省农业科技攻关,始终坚持面向扶贫开发主战场的方针,在大名、曲周、南皮、平山、唐县、隆化、张北等不同区域的国家级贫困县设置了15个农业综合试区,组织省内外科技力量联合攻关,重点解决生态环境条件恶劣、地理环境复杂的贫困地区的关键性技术难题,为不同区域的农业持续发展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供试验示范。如1996年8月,特大暴雨袭击我省,灾区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据统计,在全省10个重灾县中,太行山就占了5个。但设置在太行山区的试验区和试验基点普遍显示出较强的抗灾减灾能力。特别是邢台县浆水试区,尽管日降雨量达600多毫米,但上百条经济沟仍喜获丰收。再如,张北试区针对我国北方高寒半旱农牧交错带农牧业生产关键问题进行攻关。“七五”以来,张北试区共取得农、畜、草、经16项科技成果,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1997-1999三年累计推广旱作增产技术面积3010万亩,其中旱作农田2700万亩,人工草地250万亩,错季蔬菜60万亩,共增产粮食9

Ⅲ 传承文化进校园主题作文800字

我们中国是文明古国,有很多值得炫耀的文明和文化。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兴盛不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为:第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人的内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习惯等;第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态的形式来表现,涉及人们衣食住行的风习和行为的规范等;第三,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在中华民族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立特征,这种民族性的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时候,觉得这些方块汉字、押韵诗歌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觉得传统就是在夕阳西下时面对微风杨柳感慨万千,就是在中秋节散坐于石凳对月当歌。就和那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一样,安闲而又恬静。
等进入学堂,我才发现传统文化并不是这么简单的,传统文化是多方面的,她早已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融入到了中华民族的记忆最深处。当然,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也就谈不上什么传统,什么文化了。
传统文化并非单纯的四个汉字,那是种精神上的东西,需要不断剖析。而时人尤其是学生对她的忽视却令人痛心,学校开设的有关选修课,无人问津;国外大兴办“XX(文豪、科学家等)年”,我们却津津乐道于超女好男…甚至当端午节成了韩国的专利,也只是几个人站出来捶胸顿足!传统文化的破碎声清晰可辨…中华文明从古绵延至今,从未中断;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我中国与“古中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多么令人惊羡!而当下,学生们都忙于在“数学拓展”“物理研究”等之间奔波,远古的灿烂被还给荒原,泯灭凝成阴风一片,仿佛能听到羌笛声呜咽,闻到记载她的残页发出浓郁的霉味…我将她搂入怀中,这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啊…更确切地说,是每位中华儿女生命的一部分!我们是不是该放弃所谓的“超女好男”了?我们是不是该提高警惕以防传统文化沉入历史了?我们是不是该…
是时候了啊,难道你没发现,原本评论传统文化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今冒出本《品三国》《论语心得》竟引起强烈社会反响,掀起轩然大波!这不是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表现,而影射出了时人对传统的陌生、迷茫!
随着一系列重大事件不断震撼我们的心灵,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伟大复兴的梦想的实现也进入了快车道。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如何复兴传统文化也成了热门话题,在网上我也结识了许多有志于此的同好。我们认为,在这个问题上是需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曾经阅历了无数惊涛骇浪,穿越了无数深峡险滩,其间有过许多灿烂辉煌的时期,也有过不少风雨如晦的朝夕。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特点在于她历尽危机而未消残壮志,在于她屡经考验而能活泼泼的生存下来。现在我至少已经有些头绪了:传统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正所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在这个十字路口上我们应当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剔除不合时宜的糟粕,更重要的是应当根据时代特点将传统文化赋予全新的意义和形式,共同构建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

Ⅳ 如何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

一、将传统文化“请”进校园,着力营造富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高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能为语文教学提供广阔的空间。徜徉在一个随时随地都能学到新知识、新学问,能获得审美感受的校园中,更能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具体说来,学校的整体规划建设,可以设计一些能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代表性建筑、人物塑像、园林景观等。一草一木暗香浮动,一字一画德育无声。学生只有在校园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将其内化为求知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
其次,要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境。像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等等,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立足课堂,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找到成功的乐趣。
回望历史,古人学语文不仅有强记,也有孔子与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的畅快,更有各种各样的轻松的文字游戏。开玩笑、猜谜语、写对联、填诗词,嬉笑怒骂,激扬文字,将语言玩到尽兴玩到极致。也有垂髫小儿、弱冠书生学以致用,在日常生活中常享“语文”的乐趣,常品成功的快乐。
我们的老师,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甜味与魅力。要努力让语文动起来、活起来,从历史故事中明理,从历史笑话幽默中得智,从成语典故中积知,从对联猜谜中获趣,从多种渠道入手,积极激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震撼他们的心灵,让学生人人成能手、成英雄。
我的做法是,精心选择三百个典型的成语,既学习语音字形,成语运用,又增加作文文采,还能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知道一些文学典故,更能带动名句名篇的背诵。我们进行成语接龙,师生名字镶嵌,历史故事大串联等活动,收效很大。此外,散文、诗歌品赏,对联,猜谜,及自制谜面。虽然有些幼稚,但在快乐中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开启了学生的创造才能。玩转语言,玩透语文,学生再面对课本、考试、竞赛,便能找到“老叟戏顽童”的快乐。
在教学中,我常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或者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或者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1.感受传统文化的自然美。教材中写景、状物、山水游记、田园诗歌等课文,对自然美进行了钟情的描述,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自然画面,这些图景经过了作者的摄取拼接,已不再是纯客观景物,它已经是人格化了的自然,它饱含了作者的情思。
2.感受传统文化的社会美。教材中的课文为我们展开了一轴轴性格鲜明的人物画卷和一幅幅生动的社会画面。正义感,嫉恶如仇的精神,对爱情的忠贞,虚心好学的品质,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精神构成了社会美的主体。《邹忌讽齐王纳谏》中虚心接受批评、闻过即改的作风,《送东阳马生序》中不辞劳苦、虚心求学的精神等等,都可在学生心灵中种下真、善、美的种子。教师要准确传导出作品中的情感特征,让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传统文化的震撼,受到洗礼,从而陶冶其美好高尚的情操。

Ⅳ 传统文化进校园已全面展开,传统文化进幼儿园有没有成功的案例呢

小小传承人那个传统文化手工DIY,不是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引领传统文化进幼儿园了嘛,这就是一个非常经典的开端啊!让孩子们更能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国,学习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继承我国的优良传统,传承中华文脉!

Ⅵ 传统文化如何走进学校

中华传统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但近百年来,传统经典已慢慢淡出了许多中国人的精神视野。如何让传统经典重新走进当代生活,走进人们的心中,成为滋养精神成长、涵化行为养成的丰美精神食粮,切实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当前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现实课题。加强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传统文化和美德对于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时代,传统文化和美德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让优秀传统文化美德走进生活。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发展进程中积淀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呢?第一,要深化教育改革,为传统经典走进当代生活奠定教育基础。二十世纪上半叶出现的那些学贯中西的大师们都有青少年时代熟读、背诵传统经典的经历。只有让广大青少年从小就把构成文明源头和文化支柱的传统经典牢记心中,未来的文化创新才会根深叶茂、枝干参天。第二,要正确引导“浅阅读”,由“浅”入“深”,让浅阅读成为大众与经典的桥梁。全媒体时代为创作多样化的阅读样式提供了巨大空间,要在研究清楚中华经典所体现的深沉精神追求和突出优势的基础上,把经典的内容和精神转化为适合浅阅读的动漫、图画、影像、故事等形式,让大众通过这些形式一步步认识经典、亲近经典、阅读经典、了解经典,让传统经典以多彩缤纷的样式走进当代生活。第三,要培育探讨问题之风,引导大家把现实问题与传统经典联系起来。传统经典多是关于人生、社会根本问题的,其所以历久不衰,就在于它所论述的问题为各个时代所共有,其观点也常具有永恒的、核心的价值。要抓住社会转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形成这样一个关键历史阶段,引导全社会理性思考、深入探讨各种人生、社会根本问题。在此过程中,把现实问题与传统经典联系起来,也与域外文化经典联系起来,激发大家到经典中获取丰厚滋养,找到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在此基础上建设不负于伟大传统的、更加辉煌灿烂的当代文明。走进当代生活的传统文化经典会成为活的经典,成为催生创新的伟大力量,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Ⅶ 走进学校的历史有哪些小课题

走进学校的历史
有哪些小课题
哪些呐
……
学校的建立时间
建立的由来
学校的人文
曾经的名人
曾经的名师
名事
……
学校现在的发展
现在的发展方向

阅读全文

与历史文化走进学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历史知识薄弱 浏览:23
军事理论心得照片 浏览:553
历史故事的启发 浏览:22
美自然历史博物馆 浏览:287
如何评价韩国历史人物 浏览:694
中国炼丹历史有多久 浏览:800
邮政历史故事 浏览:579
哪里有革命历史博物馆 浏览:534
大麦网如何删除历史订单 浏览:134
我心目中的中国历史 浏览:680
如何回答跨考历史 浏览:708
法国葡萄酒历史文化特色 浏览:577
历史人物评价唐太宗ppt 浏览:789
泰安的抗日战争历史 浏览:115
七上历史第四课知识梳理 浏览:848
历史老师职称需要什么专业 浏览:957
什么标志军事信息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浏览:141
正确评价历史人物ppt 浏览:159
ie浏览器如何设置历史记录时间 浏览:676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十课鸦片战争知识点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