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儒家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中国儒家的发展,分为先秦原始儒学、两汉儒学、宋明理学、近现代儒学四个阶段。
克己复礼——先秦原始儒学
第一阶段就是先秦的原始儒学。原始儒学首先是由孔子开创的,但从思想的源头来讲,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的文武、周公。
原始儒学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常常讲的孔子、孟子和荀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学
到了汉代,应该说是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汉代儒学在理论上吸收了先秦时期其他一些学派的思想,特别是阴阳五行学家的思想,因此内容得到了极大丰富。
理一分殊——宋明理学
北宋有五位理学的奠基者,人称北宋五子,即周濂溪、邵康节、张载、程颢和程颐。他们可以说都是从《周易》入手,来发掘儒家形而上学的东西。但是光靠这个还是不行的,所以他们又借鉴了很多佛道的理论,把它们运用到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去。这样,他们就把儒家的许多具体的解释,提高到了理论的层次,或者说形而上的层次。
以西学解释中学——近现代儒学
到了近代,西方思想的精神对于儒学的冲击很大。开始的时候知识分子应该说并没有完全抛弃儒学,而是通过吸收西方的理论,来解释儒家的思想。其实这种通过吸收别的理论来构建新儒学的做法并不是从近代才开始的,如两汉的新儒学就是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思想,特别是阴阳五行的思想,才成为一种新儒学的;宋明理学成为一种新儒学,也是因为吸收了佛道的思想。显然,儒学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B. 儒家发展的有哪几个历史阶段
儒生实际上在孔子之前就有,但是我们现在的儒家思想是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留下的(大约 两千五百年前);
孔子死了以后,孟子自称继承了孔子的一切 以孔子门徒自居 成为了儒家的第二大巨头 号称“亚圣”(孟子为战国中期)
孟子死后时代发展到了战国末期,人心浮躁,这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出现,——荀子 荀子是韩非李斯的老师 先秦儒家三巨头讲的内容的侧重点都不一样 但是追求的往往差不多(成为尧舜)
从儒家整体的发展史来讲,绝对的孔子真传是说不清的,韩非子就说过这样的话: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移为三,他们都在说自己是正统,谁能区分?先秦的时候儒家并不是社会的主流思想,当时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的知识创造时期,号称百家争鸣,但是从汉武帝罢黜百家之后,再无此景。
历史走到了秦始皇改天换日,秦朝用苛法,商鞅变法之后,秦帝国是地地道道的法家思想,李斯建议焚诗书,百家争鸣一去不回。(焚书和坑儒是两件事,焚书不仅仅烧的是儒家的书,只要不是法律条文和种地建筑的书全烧,其中道家杨朱的书就没传下来)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截点,用易中天老师的话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再也没有真正的“思想家”。后来的那些最多称得上文人或政论家,他们的存在也仅仅是帝国的鹰犬。
时代走到了汉武帝,把所有的思想都废掉,采取董仲舒改编的儒家,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儒家”的思想作为所谓的治国纲领,但是实际上是外儒内法,政局里还是在用刑治,儒家只不过是忽悠百姓的幌子。 (而且就算是儒家,那个儒家也不是孔子的东西,是后来改编的)
时代走到了隋唐,隋文帝开科举,彻底消灭了中国人的思想,从这一刻起,中国人彻底的成为政局的鹰犬,在没有独立的思想,而且学习的目的也彻底变为“走仕途”,(学而优则仕)这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灾难。居然还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实际上是 万般皆下品惟有“做官”高;
宋代是一个很特殊的朝代,宋代由于重视士大夫,除了很多优秀的文人,政论家,把诗词的境界推到了最高,也许只有宋代又会有苏东坡这样的政论家吧。(宋代不阻止文化人言论,可以随意说话,随便提意见,不会因为说错话而被杀头)
宋代的朱熹从新注释了儒家的四书五经,这位后来明代的科举八股大家了坚实的基础。
明代的科举跟现在有异曲同工之妙,是为了考试而考试,所有的东西都从这九本书里出,所谓的四书五经,还必须的是朱熹的著, 然后八股文的水平发展到了极致,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文章写的最华丽的朝代,不过文章也越来越没用,不但思想家没有了,甚至连思想内涵都没有了。
列一个表吧
公元前2500年左右 孔子创造儒家思想 主张“仁义礼智信 着重主张仁爱 等级 文化”
战国中期孟子 主张“义”
战国末期荀子 主张“礼” (儒家为什么会有如此变化 详见易中天的《百家争鸣》
秦始皇废掉了儒家
汉武帝时儒家东山再起 而且尽可以有一种儒家思想
隋朝开科举 儒家变为考试的主要内容
宋代广开言路 儒家思想达到一个高峰
明代的科举八股最变态 儒家文化彻底变成了考试章程 绝不允许有自己的见解
清代也很重视文化 儒家思想用得也实际 忠君爱国的汉臣也一大批 但是随着科学知识的来临 清朝末期的科举八股 阻挡了真正人才的任用 (清末外国留学回来的大学生在大清是不可以做官的 假如你是哈佛的博士也不行 因为你不是大清的进士)
儒家思想垄断了人才的选拔 给帝国制度有过帮助 最后也给予帝国制度沉重的打击 以至毙命
C.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历程
春秋战国时期是儒家思想的产生与初步发展期。西汉,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宋明时期是儒家思想的新发展阶段,形成了新儒教。明末清初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与继承时期。
发展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明朝理学走向极端——王阳明的心学
①创立背景:明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
②目的:“破心中之贼”,维护封建统治。
③主要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
④评价: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走到了极端。
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从事丧葬行业的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D. 儒学的发展历程
1、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划时代的历史变革中,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
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2、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加之汉字尚处于雏形,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正统的儒家思想已基本消失。
3、汉代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4、汉朝以后,儒学地位下降,在魏晋南北朝时玄学盛行。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代时发展为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都以朱熹的理学内容为考试题目。直到五四运动才取消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4)历史儒家发展结构图扩展阅读:
儒家思想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学派:
1、程朱理学
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狭义理学专指程朱学派(广义的理学包括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该文的理学特指程朱理学)。理学肇始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完成于南宋的朱熹。
2、陆王心学
中国宋明时期的哲学流派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南宋时期,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陆九渊提出“心即理”;针对朱熹“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陆九渊提出更为便捷的“发明本心”的主张。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3、宋学与汉学
汉学与宋学的对立是清代儒学的主线,又因满清变成儒学和皇权的道统之争,康熙等以宋学的名义逐渐从儒学士人手中夺取儒学道统。
E. 儒家学说的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的儒学如果从孔子算起,绵延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的变化与发展,儒家学说从内容、形式到社会功能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与发展.不了解儒家学说的历史演变。
一、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 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养"士"("君子")为己任."士"者"仕"也.孟子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孟子·滕文公下》),意思是说,士出来任职做官,为社会服务,就好像农夫从事耕作一样,是他的职业.荀子在讲到社会分工时,也把"士"归于"以仁厚知能尽官职"(《荀子·荣辱》)的一类人.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讲,原始儒家学说也可以说是为国家、社会培养官吏的学说,是"士"的文化. 子贡曾向孔子提出"何如斯可谓之士矣"的问题,即怎样做才称得上"士".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
二、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白虎通义》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 汉初统治者为医治秦末苛政、战乱造成的社会民生极度凋敝的状况,采用了简政约法、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方针政策,以恢复社会的生机.与此相应,在文化思想上则主要是推崇和提倡黄老道家学说。
三、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以程、朱、陆、王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佛道学说对广大士大夫修养身心方面的巨大影响,引起了一部分儒者的不满与不安.他们认为,以佛道理论修身养性将使人们不守儒学礼法,从而危及社会的统治秩序。
朱熹进一步发挥了程氏的思想,而且把"仁"为"理"的道理讲得更加清楚.这里我们引几条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仁"的解释,以见其大概.如: "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论语·学而》注) "仁者,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也."(《孟子·尽心下》注) "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人得以生者,所谓'元者善之长'也."(《中庸》章句) "仁者,本心之全德.......为仁者,所以全其心之德也.盖心之全德,莫非天理,而亦不能不坏于人欲.故为仁者,必有以胜私欲而复于礼,则事皆天理,而本心之德复全于我矣."(《论语·颜渊》注)。
F. 如何梳理清楚中国儒学发展的历史脉络
①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孔孟学说兴起。但从战国时期一直到秦朝,儒家并未成为统治思想。当时战国各诸侯,信仰更多的是法家思想。
②秦:秦以商鞅变法起家,又用尉缭子和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焚书坑儒,秦代统治者以法家思想统治天下。所以秦被历代儒生视为异类,评价很低。
③西汉:儒家兴起。汉初,理所当然的对秦信奉的法家思想有所排斥。从汉高祖开始,一直到文景之治,基本上信仰道家思想更多,主张无为而治。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才开始成为主流价值观。
④东汉:儒家思想遭遇到的劲敌。东汉仍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价值观。但东汉初年,印度佛教思想开始传入中国。不过东汉时期,佛教并未兴起。但是东汉末年,儒家思想遭遇到最大的劲敌:道教思想。结合印度佛教和中国老子道家思想,形成的道教思想,催生了东汉末年的黄巾之乱,彻底摧毁了东汉统治。
⑤三国魏晋时期:佛教思想开始严重冲击儒家思想。佛经中有一些古希腊哲学思辨,这种哲学思辨方式,是历来中国儒生没有见过的东西。许多儒生沉溺其中,于是就变成了“清谈”。儒生们借用佛教的哲学思辨,结合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来谈一些问题。因为很多问题,其实是很“虚”的哲学或佛教问题,所以被认为是“清谈误国”。魏晋时期的“清谈”,其实是文人儒生们,抵抗佛教思想入侵的一个方式。
⑥南北朝时期:混乱时期。北方的胡人汉化之后,反而极力维护儒家思想,例如鲜卑的北魏太武帝灭佛。而南方的汉人,反而接受佛教。例如梁武帝萧衍,本身是一个饱读诗书、才学极高的儒生,但他本人又笃信佛教。
⑦隋唐:仍是混乱时期。唐虽然是官方以儒家为官方统治思想,但佛教和道教极盛。唐代十几个皇帝,竟然有6个死于道士的炼丹术。以韩愈为代表的儒生们,发起“复古运动”,文学上主张复古,政治上主张推行儒家思想。韩愈还写下《谏迎佛骨》的著名文章,但因此而遭到贬官。整个唐代,儒释道,三教并行,较为混乱。
⑧宋代:儒家复兴。以周敦颐、朱熹为代表的儒生,面对佛教的入侵,借用佛教思想,重新阐述儒家思想,形成“理学”。理学即新儒家思想。宋代和汉代一样,独尊儒术。官方不再迎聘道士和僧人,也不会参与和举办佛道教的法事活动,佛教和道教只能转为民间活动。这是和唐代截然不同的。相反的,北方的蒙古人反而对佛教和道教比较尊崇,例如成吉思汗就尊崇全真教的丘处机,与丘处机讨论求教。成吉思汗的这种行为只会发生的唐代皇帝身上,如果宋代皇帝敢这么做,肯定会被儒生大臣骂死。
⑨明清:两代仍沿袭宋代的“理学”,并且礼教规范比宋代更严格。王阳明等人,在理学基础上,又创立“心学”。心学即明代的新儒家思想。心学同样也借用了佛教思想,重新阐述儒家思想。
民国:以现代西方民主思想为主流价值观。但对儒家思想也不太排斥。
新中国:1919年gc主义兴起之时,就将儒家思想视为首敌。故gc主义排斥儒家,不断攻击和丑化孔子及儒家思想,打倒孔家店。1960年代,林biao本人经常言必称“克己复礼”,有旧思想之嫌,事后一些人发起了“批林批孔”运动,打倒了林biao。基本上,gc主义是仇视儒家思想的。但到了20世纪,为了反抗西方,态度又有些转变,一些人开始鼓吹国学,政府也开始推动“孔子学院”等运动。此时的儒家思想,已经结合gc唯物思想,有了一些完全不一样的阐述。
经学发展史: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才开始成为主流价值观。汉代的“经学”开始兴起。
经学,就是研究儒家经典著作的学问。经学,有五经、六经、十三经之说,都是儒家著作。其中最典型的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春秋》这五经。都是孔子著作或孔子订正过的著作。
汉代经学,还有“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因为古代书籍流传到汉代,有些内容可能被篡改了。今文,意思是儒家经典作品中,有些内容是当时汉代人伪作硬塞进去的,所以当时的人们就称这些伪作内容是“今文”。古文,才是真正孔子时期的原始内容。
西汉末年,古文经学出现了一个疯狂的执行者,那就是外戚王莽。王莽是古文经学的拥趸,他是复古派,他的理想是实现周文王周武王时期圣人时代周礼制度。他将私有土地、盐铁等全部收归“王有”,实现真正的“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的理想。他的各种复古改制,对社会冲击太大,最后遭逢失败。
魏晋乃至隋唐时期,经学式微。
到了宋代,理学兴起。理学即新式儒家。到了明代,心学兴起。心学即明代的新式儒家。
到了清代,因为文字狱兴起,儒生们不敢议论政治,于是,汉代的“经学”再度兴起。
经学与宋明理学不同的是:宋明理学可以针对时政,结合儒家思想进行讨论。但“经学”不敢议论时事,而是躲进故纸堆里,搜集汉儒的经说,加以疏通证明。它的特点就是重视资料收集,而从不下主观判断和评价,以免陷入文字狱之害。
这就形成了清代的“乾嘉学派”。“乾嘉学派”主要是研究汉儒著作,所以又称为“汉学”。清代经学大师主要有戴震、钱大昕、顾炎武等人。
到了清末民初,研究经学的人已经很少了,只有章太炎、梁启超、康有为。且章太炎等人,也一度重新掀起了“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
G. 总结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1、产生背景
东周时期,中国社会处于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坐大,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遭到极大破坏,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级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他们纷纷登上历史舞台,著书立说,提出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办法,形成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他们各自为新兴的地主阶级设计了一套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治国方案,为秦汉以后的社会治国思想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2、兴起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以儒家思想为国家的哲学根本,杜绝其他思想体系。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从此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研究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了显学。此时,孔子已死三百余年。董仲舒在具体的政策上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加以发展,形成了新儒家思想。
拓展资料:
儒学现代意义的两个重要原因:
第一,我们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前夜,此时此刻,必须回顾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
第二,新的世纪,我们的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也必须有个对自身"文化"上的自觉。什么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来研究我们民族文化的历史和它发展的前景,就必须适应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即"新的轴心时代"到来的文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我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有一个文化自觉的要求。
H. 儒家的发展史
儒家定义: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儒家最初指的是冠婚丧祭时的司仪,自春秋起指由孔子创立的后来逐步发展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经历的挫折:明清以来,西学东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之后,面对西学的压力,清代儒家开明派提 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张。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致使人们对中国文化作出反思,儒学内部龚自珍、魏源等,以汉学批宋学,主张改革,成为近代儒学中的异端。之后,又有三次对儒家思想的较大冲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中,草根阶层对儒学的冲击。第二次是戊戌变法时代,变法派思想家对儒学的冲击。第三次是民国成立之后的新文化运动,各类激进主义新思潮对儒学的冲击。
I. 儒家历史发展历程(表格)
理学家最强调天理,而天理又是什么呢,“张之为三纲,纪之为五常,宇宙之间,一理而已”(《朱文公全集·读大记》)。宇宙间只有一个天理,理学家有时候又把它称为太极。而天理具体来讲就是儒家强调的礼教,就是三纲五常。三纲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是指“仁、义、礼、智、信”,这些是人人都要遵守的。
在这个思想之下,理学家又提出了“人人一太极,事事一太极,物物一太极”的思想,就是说每一个具体的事物里面,都整体地体现了一个完整的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落实到具体来讲,虽然三纲五常是一个整体的天理,但其实在每个个体身上都完整地体现了这样一个关系。比如你不能说我只是一个父亲,我没有体现别的,那不行啊,对于你父亲来讲你是儿子,对于你儿子来讲你是父亲啊。所以在你身上既体现了父亲的理,也体现了儿子的理,这个理是完整的,不是孤立的,这就叫理一分殊。也就是说每一个具体的个体中都包含了整体的全部内容,所以是一个整体的体现。
而理学家之的这个想法是从哪儿来的呢?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因为佛教讲理事无碍,讲事事无碍,特别是华严宗讲的月印万川的道理对理学家有很大启发。
佛教讲“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天上的月亮映在地上的千万条江河里面,它都是一个完整的反映,并不是说长江里面的月亮是月亮的一部分,黄河里面的月亮又是月亮的那一部分,它都是完整的体现。所以佛教就认为理是一个整体,而事是理的各种各样的特殊反映,理和事是无碍的,所谓无碍就是圆融的。并不是理是理,事是事,或者事只是理的一部分。进一步讲,因为每件事里面都有一个相同的理,那么事与事之间其实也就是无碍的,这就叫事事无碍。
这种思想就深深影响了宋明理学家,推动他们建立了儒家的形而上学体系。
所以,到了宋明以后,儒学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它开始强调天理、良心。陆王学派,就强调良心。良心跟天理应该说也就是一个东西,无非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强调。一个强调外在的,一个强调内心的,它们本质是相同的,只是分成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
所以后来中国人总是讲天理良心,遇到事就问对得起天理良心吗?是不是按照天理良心去做事啊?这些都是宋明理学以后的一种理念。
以西学解释中学——近现代儒学
到了近代,西方思想的精神对于儒学的冲击很大。开始的时候知识分子应该说并没有完全抛弃儒学,而是通过吸收西方的理论,来解释儒家的思想。其实这种通过吸收别的理论来构建新儒学的做法并不是从近代才开始的,如两汉的新儒学就是吸收了先秦诸子的思想,特别是阴阳五行的思想,才成为一种新儒学的;宋明理学成为一种新儒学,也是因为吸收了佛道的思想。显然,儒学本身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近代的儒学,我认为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他著了很多书,包括《论语注》、《孟子微言》、《礼运注》等。他用很多当时西方流行的思想,其中也包括很多佛教的思想来解释儒家的思想。这一点在谭嗣同身上表现得就更明显了。在《仁学》里,他就认为,儒家的仁,墨家的兼爱,佛教的慈悲跟基督教的爱人,都是一个意思,都是用一个思想完全地贯通起来的。
到了港台的新儒家,也同样是这样。比如牟宗三先生,他就是完全以新康德主义来重建儒学的。
我觉得儒学现在还在第四个阶段里,因为完全回避现在西方文化的影响,去完全恢复原来的儒家,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我第一讲讲的,传统思想想毫不改变地保留到现在那是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要完全斩断传统那也是不可能的,这个就是文化的特征。所以既要保留传统,又必须有所发展,这就是我们现在面对的挑战。
J. 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维护周朝的“礼”,主张贵贱有序。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与任意刑杀,指出统治阶级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2、战国时期--孟子思想的发展: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3、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4、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5、明朝理学走向极端--王阳明的心学
①创立背景:明朝中期,社会动荡不安。
②目的:“破心中之贼”,维护封建统治。
③主要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
④评价:使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走到了极端。
(10)历史儒家发展结构图扩展阅读
周公对儒家思想的创立:儒家思想的起源成书于周公时代。周公也,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姓姬名旦。武王代纣后不久过世,传位于周成王,即武王之子;由周公辅助。
孔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孔子,名丘,春秋时鲁国人。平王东迁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说明王室的势力变弱,各诸候国开始强盛,从而有了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逐鹿中原。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产生了大量的思想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想与治国方针,史称:诸子百家。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孟子,名轲,战国时邹城人,今山东邹城,也是生活在齐鲁大地。从小听到孟子的故事是“孟母三迁”及“子不学,断机杼”,说明孟子从小的家庭教育还是比较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