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兩次中日戰爭各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麼影響
第一次中日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民生經濟大受打擊——《馬關條約》中的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以海關關稅為抵押,向外國銀行借款,中國的關稅操縱在外國人手中。條約又准許日本在通商口岸設立工廠,各國紛紛效法,列強可利用中國低廉的勞工和豐富的資源製造商品,再向中國傾銷,嚴重打擊本土工業的發展。該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同時它也成為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日本更加強大——中國承認朝鮮為獨立自主國,實際上是認同日本控制朝鮮,其後朝鮮被日本正式吞並;而台灣、澎湖又為日本所據,這樣日本就可從陸、海兩路向中國並進。另外,日本獲得大量賠款,得以發展重工業和礦張軍備,加緊侵略中國。列強企圖瓜分中國——日本在《馬關條約》得到大量領土和賠款,列強恐懼日本獨佔在中國的利益。於是希望直接控制中國領土,以便獲取各種權益。他們尋找不同借口,強行向中國租借港灣,並劃分勢力范圍,使中國陷入被列強瓜分的危機。甲午戰爭對遠東戰略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認明朝鮮為獨立國家、撤出朝鮮半島,並割讓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予日本,向日本開放多個中國內陸的港口城市,日本又獲2.3億兩白銀的...第一次中日戰爭—中日甲午戰爭。
民生經濟大受打擊——《馬關條約》中的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以海關關稅為抵押,向外國銀行借款,中國的關稅操縱在外國人手中。條約又准許日本在通商口岸設立工廠,各國紛紛效法,列強可利用中國低廉的勞工和豐富的資源製造商品,再向中國傾銷,嚴重打擊本土工業的發展。該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同時它也成為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日本更加強大——中國承認朝鮮為獨立自主國,實際上是認同日本控制朝鮮,其後朝鮮被日本正式吞並;而台灣、澎湖又為日本所據,這樣日本就可從陸、海兩路向中國並進。另外,日本獲得大量賠款,得以發展重工業和礦張軍備,加緊侵略中國。
列強企圖瓜分中國——日本在《馬關條約》得到大量領土和賠款,列強恐懼日本獨佔在中國的利益。於是希望直接控制中國領土,以便獲取各種權益。他們尋找不同借口,強行向中國租借港灣,並劃分勢力范圍,使中國陷入被列強瓜分的危機。
甲午戰爭對遠東戰略格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中國認明朝鮮為獨立國家、撤出朝鮮半島,並割讓台灣、澎湖及其附屬島嶼予日本,向日本開放多個中國內陸的港口城市,日本又獲2.3億兩白銀的戰爭賠款(其中三千萬兩為清朝換回遼東半島的費用),經濟迅速發展,同時日本崛起改變了遠東地區由英國和俄國對立和爭霸的原有格局,導致數年後的英日聯盟和日俄開戰。而清軍在甲午戰爭中的失敗(北洋水師的覆滅)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大清帝國的國際地位自此一落千丈,再次成為列強鯨吞蠶食的對象。清朝國內的改革派對自身的弱點有了更深的認識,准備積極進行進一步的改革(即戊戌變法)。
第二次中日戰爭—抗日戰爭。
抗日戰爭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第一次獲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洗雪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恥辱,是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中國戰場是反日本法西斯侵略的重要戰場之一,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戰後,中國作為二戰主要戰勝國之一成為了新建立的聯合國組織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的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㈡ 抗日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危害
抗日戰爭給中國帶來的危害:
1、財產方面
中國在戰爭中所承受的損失極大,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台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在抗日戰爭中,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另一說6500億美金。
2、空軍方面
抗戰八年中,中國空軍共擊落日機1543架,擊傷330架,出動轟炸、驅逐、偵察、運輸等飛機計18500架次,作戰達4027次。中國空軍損失各種飛機(包括訓練損失)2468架,6164人殉國。
3、人民群眾方面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平民則約有900萬死於戰火,另有800萬平民死於其他因素,9500萬人成為難民。而據蔣夢麟的回憶錄稱有1400萬壯丁被拉夫後死於飢餓疾病。另有估計中國抗戰直接人口損失可累計之估計數為2062萬人,合可累計之戰爭直接傷殘人口,軍民傷亡最低限為3480萬人。
同時,還有估計認為,中國抗戰直接傷亡人口合計可能在4100萬上,合戰時失蹤被俘等項數字,戰爭直接給中國造成的死亡、傷殘及失蹤等項人口損失共計超過4500萬人;而從人口損失的角度看,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損失總數應在5000萬人以上。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㈢ 抗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有哪些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戰爭和全民族解放戰爭,無論在世界反版法西斯戰權爭中還是在中國歷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著偉大意義,從此中華民族由衰落走向振興。
(一)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二)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三)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掙脫了大部分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廢除了帝國列強強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四)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中華民族從此由衰落轉向振興。
(五)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根本轉折,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由此走向勝利。
㈣ 抗日戰爭的意義對中國的影響
抗日戰爭是中國歷史上空前的一次反侵略戰爭和全民族解放戰爭,無論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還是在中國歷史上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抗日戰爭的勝利,具有著偉大意義,從此中華民族由衰落走向振興。 (一)抗日戰爭的勝利,結束了近代中國在外敵入侵時屢戰屢敗的歷史,是一百多年來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從1840年開始,帝國主義列強紛紛入侵中國,由於清政府腐敗軟弱,最後都以割地賠款而告終。抗日戰爭的勝利,洗雪了百年來的民族恥辱。中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終於徹底打敗了日本這個世界第二號法西斯強國。這是中華民族的勝利,是世界和平民主力量和人類進步事業的勝利。
(二)抗日戰爭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戰前世界政治格局,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抗戰以前,中國在世界上毫無地位可言。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中國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成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中四大國之一。
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是由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地位所決定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曾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個師團的日本兵,可以調到其它方面來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們可以毫不費力地把這些地方打下來,他們並可以一直沖向中東。」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說:「只有當日本侵略者的手腳被捆住的時候,我們才能在德國侵略者一旦進攻我國的時候避免兩面作戰。」英國首相丘吉爾說:「如果日軍進軍西印度洋,必然導致我方在中東的全部陣地崩潰。而能防止上述局勢出現的只有中國。」因此,1942年1月,26個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國家共同宣言》,中國作為四大國之一在宣言上領銜簽字。1945年4月籌建聯合國,會議在美、英、蘇、中四大國首席代表輪流主持下進行。中國是聯合國創始國之一,也是安理會擁有一票否決權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這種國際地位的變化,在中國近代史上是有重要意義的。
(三)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掙脫了大部分束縛在自己身上的枷鎖,廢除了帝國列強強迫中國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在1942年以前,蘇聯宣布放棄沙俄在中國的特權;美、英兩國政府也於1942年10月通知中國,表示願意廢除領事裁判權及其他特權(九龍租借權除外)。中國還收回了被日本侵佔達半個世紀的台灣、澎湖列島等中國領土,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四)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中華民族從此由衰落轉向振興。
在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最危急時刻,被人稱為「東亞病夫」的中華民族終於覺醒了。中國抗日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原來「一盤散沙」、四分五裂的中華各界各族人民和海外僑胞、港澳台同胞廣泛參加的一次全民抗戰。海外赤子心繫祖國,泰國1000多名華僑司機回國參加軍事運輸,美國華僑飛行員回國參戰……抗戰的勝利鼓舞了中國人民,振奮了民族精神,增強了民族自信心。
(五)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歷史的一個根本轉折,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奠定了基礎,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由此走向勝利。
抗日戰爭對中國革命的發展有著扭轉乾坤的偉大意義,經過抗戰,改變了中國內部政治力量對比,大大加速了中國革命的發展過程,為新中國代替舊中國准備了精神和物質條件。鄧小平同志說:「在這場以劣勝優的戰爭中,我們成功的主要秘訣是因為有一個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指導原則。」正是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開創了一條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打敗帝國主義侵略的道路,打下了建立新中國的基礎
㈤ 論抗日戰爭對中國的積極影響
第一他組織人翻譯書刊,並編成《四洲志》一書。魏源又在此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主張學習外國先進的軍事和科學技術。以期富國強兵,抵禦外國侵略,開創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新風。19世紀70年代以後,王韜、薛福成、馬建中、鄭觀應等人不僅主張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而且還提出要學習西方政治、經濟制度,強烈反對外國企鵝略,希望中國能早日獨立富強,並在一定程度上提出封建專制的民主思想,這些具有重要的思想啟蒙的意義。到甲午戰爭以後,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之際,帝國主義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機的刺激,。全民族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悟,救亡圖存的思想日益高漲。梁啟超指出;」吾國四千餘年大夢之喚醒,實自甲午戰敗割台灣兩百兆以後始也。「嚴復在其《救亡決論》」中喊出了「救亡」口號,在其《天演論》中用:「」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社會論思想指出,中國如果不自強就有可能亡國滅種、失去民族生存權利。這對中國人來說是一副葯理猛烈的清新劑,也是一個振聾發潰的警世鍾。正是這種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增強了中華民族整體民族利益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成為中華民族自強並永遠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第二、近代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華野心,粉碎了他們瓜分中國和把中國變成完全殖民地的圖謀。帝國主義列強一次次對中國發動侵略戰爭,絕不僅僅是為了通商,而是為了掠奪和擴大殖民地,,為了他們自身的殖民地擴張利益,每一次戰爭,都伴隨著更大的貪婪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要求都遇到了中國人民的反抗,是他們的狂妄野心無法得逞。正是中國人民的英勇斗爭,,表現了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愛國主義斗爭精神,也給外國侵略者以沉重打擊和深刻教訓,使他們越來越清楚的認識到,中國是一個狠難征服的國家,他們雖然可以強迫清政府簽訂一次又一次不平等條約,、但是卻始終無法把中國變成他們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戰爭以後,在瓜分危機的嚴重關頭,中國各階層人民救亡圖存的努力探索和奮起抗爭,是侵略者看到了中國人民中所蘊含的不甘屈服的偉大力量、不得不放棄了瓜分中國的政策。近代中國雖然歷經接難而終未滅亡的正真原因。 第二通過中國反侵略戰爭,了解中國人民,促進了中國人民的奮起直追,大大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覺醒意識。。帝國主義的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沒有那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作為補償的,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以及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的失敗,從反面教育了中國人民,、極大的促進了中國人的思考、探索和奮起直追。鴉片戰爭以後,先進的中國人開始疼定思痛,注意了了解國際形勢,研究外國史地。總結失敗教訓,尋找救國的道路和御敵的方法。於是有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和早期維新思想的的出現。林則徐是近代中國睜眼看世界
1840-----1842 年反對英國的斗爭:
1856----1860 年反對英法聯軍侵略的斗爭,
1883----1885年反對帝國的斗爭;
18904——1895年反對日本對中國侵略的斗爭:
1900年反對八國聯軍侵略中國的戰爭,其間包括無數次下層民眾的自發反抗,愛國官兵的英勇抵抗,由於清政府腐敗軟弱,雖然這些斗爭最後都以簽訂不平等條約和割地賠款而告終,但仍具有巨大的歷史意義。
㈥ 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中國的影響
抗日戰爭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中華民族為此付出了死傷三千五百萬人、直接經濟損失一千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五千億美元的巨大代價。中國抗日戰爭史研究專家、《抗日戰爭研究》雜志執行主編榮維木在「七·七」事變六十八周年前夕接受本社記者訪問時表示,抗日戰爭的勝利對中國社會的進步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深遠影響。
一九九一年一月,中國成立抗日戰爭史學會,並出版了以發表抗日戰爭史的研究成果為主的期刊《抗日戰爭研究》。原來在中央黨校從事黨史研究的榮維木,便是那時調到這家刊物,將學術研究重點轉向抗日戰爭。一九九七年下半年,他擔任該刊的執行主編。
談到抗日戰爭對中國社會進步的意義,榮維木說,從政治上來看,「七·七」事變後,共產黨又一次呼籲與國民黨合作,共同抗日,提出國共合作的總綱領和為抗日救國而奮斗的總目標。在中共的努力下,一個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全國各族人民、各黨派、各愛國軍隊、各階層愛國人士以及海外僑胞參加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終於建立起來,為奪取抗戰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而國民黨也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做出了積極的舉動。比如,國民黨一九三八年制定的《抗戰建國綱領》和國民參政會的設立。在此之前,國民政府實行一黨專政,不允許其他黨派的存在,是抗日戰爭的爆發結束了這種局面,國民政府事實上承認了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而國民參政會作為國民政府成立的咨詢機構,聯合各黨各派、學者名流、海外僑胞以及經濟界有信望人士組成,在抗戰期間對政府的重要施政方案提供咨詢和建議,這些都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從經濟因素來說,榮維木認為,國民政府確立的戰時經濟方針,在工業、農業、財政金融、交通運輸等方面都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完成了經濟體制的改革。比如工業,過去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和東北地區。全面抗戰爆發後,許多工廠被迫內遷。從結果看,對改變中國經濟布局特別是工業布局是有好處的。直到現在,西南地區的許多工業是抗戰時期轉移過去的,而西北地區的石油、勘探等也是那時打下的基礎。可以說,中國的西部開發,從抗戰時期已經開始了。
隨著沿海地區工廠、高校的內遷,使西部地區的社會狀況得到改變。榮維木說,中國西部的偏遠鄉村一直處於十分閉塞的狀態。抗戰爆發後,社會動員深入到基層,使百姓開闊了眼界,婦女的地位得以提高。這些都是外部強力作用下反映出來的較好的結果。
抗日戰爭雖然是在中國發生,但它作為亞洲反法西斯的主要戰場,牽制並殲滅了大量侵華日軍主力,有力地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斗爭。榮維木認為,從中國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關系來看,它對中國社會的進步以及世界和平也起到了積極作用。抗日戰爭將日本陸軍主力牽制在中國,致使日本無力「北進」侵略蘇聯及暫時「南進」奪取英法殖民地,打破了德日法西斯的全球戰略,對二戰的進程和結局有著重大的影響。戰後,中國成為聯合國發起國及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以大國的身份參與國際事務,這種國際地位的提高,來自於它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貢獻。總而言之,中國的大國形象是抗日戰爭時期開始顯現的。中國的抗日戰爭,為其國際地位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㈦ 中日甲午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影響如下:
一、使中國洋務運動走向破產。在這以前的中法戰爭中,李鴻章創辦的福建水師在馬尾海戰中已全軍覆沒,在威海衛戰役中李鴻章創辦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說明了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沒有成功。從而標志著其破產。
二、從政治上來看,《馬關條約》的簽訂,進一步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開放新的通商口岸,使外國侵略勢力深入到了長江上游地域;巨額的賠款增加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外國資本的擠壓,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總之它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進程,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確立。
三、從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角度來看,《馬關條約》允許列強在中國投資辦廠,擴大了列強在中國的資本輸出,對中國的自然經濟起到進一步瓦解的作用。再加上清政府為了償還戰爭賠款,放鬆了對民間設廠的限制。這都對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使民族資產階級日益發展。民族資產階級隨著自己力量的壯大,在19世紀末開始登上歷史舞台,從而為維新變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
四從國際上來看,中國戰敗國際地位大大下降,從而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汗潮。使中國面臨空前的亡國滅種的危機,
五、從軍事上來看,清政府為挽救危機,首先進行了軍事改革。1895年,清政府鑒於湘軍和淮軍在戰爭中一敗塗地,先後派胡和袁世凱到天津小站採用西洋方式編練新軍,即後來的北洋新軍,這支軍隊成為晚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也是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勝利果實、建立北洋軍閥統治的軍事基礎。
六、甲午戰爭徹底打破了中國「天朝上國」的迷夢,促使了中華民族的真正覺醒,各階層紛紛掀起救亡圖存的斗爭。
表現有三:
1、促使了維新運動的興起。《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北京以後,正在北京會試的康有為聯合各省的舉人1300多名聯合進行了有名的公車上書,把改良主義思潮推到具有實際意義的政治運動階段。在以光緒皇帝為首的一部分封建貴族的支持下,掀起了變法運動。
2、各地民眾進行反抗斗爭,表現為對侵略的憤慨和保衛家鄉、保衛祖國的自衛本能。如甲午戰爭中及戰後山東就遭受列強侵略特別嚴重,首先在山東爆發了義和團運動。台灣人民從台灣被割以後就進行了連綿不斷的反割台斗爭,持續了半個多世紀。
3、以孫中山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派,試圖從制度上進行變革,仿照美國樣式建立起一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來擺脫民族危機,振興中華。
4、從1901年起,以慈禧太後為首的清政府也推行「新政」來維護統治。
㈧ 抗日戰爭對中國歷史的影響
抗日戰爭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影響
以往人們對抗日戰爭歷史經驗的總結,主要集中在抗日戰爭對中國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影響方面,而實際上,抗日戰爭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也發生過重要影響。這主要表現在:
第一,日本的侵華戰爭打斷了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如果說甲午戰爭已經表明日本的侵略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重大影響,那麼到了20世紀30年代,日本對中國發起的全面侵略戰爭,則完全地打斷了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在抗日戰爭爆發前的10年裡,中國現代化工業每年的平均增長率約為7.6%,而且這種增長突出地表現在基礎工業上 , 1936年資本主義生產已佔工業總產值的65%,占工農業總產值的24.48%。 假設沒有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中國的工業化步伐必將大大加快。這種假設雖然已經無法得到歷史的驗證,但正如毛澤東所說:沒有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的侵略,中國始於明清之際的資本主義萌芽也將緩慢地發展到資本主義。這都是有事實為根據,因而也是合乎邏輯的假設。
但是,假設畢竟沒有成為現實,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徹底地打斷了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先是日本對中國東北的佔領,使中國喪失了1/3的森林、鐵礦和煤礦;4/10的鐵路;7/10的大豆產量;2/5的出口貿易;以及93%的石油;55%的黃金。 另據統計,至1932年底,中國政府在東北的損失達178億元,加上私人損失,不下200億元。 在全面侵華的8年間,日本佔領了中國城市總數的47%以上,其中包括大城市的80%以上。這些城市聚集著中國幾乎全部的現代化工業。這些工業,有的直接損毀於炮火之中,有的因戰爭而失去運轉的條件導致關閉,有的被迫內遷損毀於途中。在淪陷區,日軍不僅任意掠奪公私財產,還截留稅收,把持金融,並建立起依附於日本的以掠奪中國資源財富為目標的殖民地經濟體系。據1995年中國政府公布的數字,中國在抗日戰爭中的直接財產損失是1000億美元,間接損失是5000億美元。對於一個本來就十分貧窮的中國來說,上述戰爭損失不僅使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難以為繼,還足以使它的經濟全面崩潰。
第二,中國的抗日戰爭積累了新的現代化因素。有人認為,中國的現代化本來就不是中國社會內部自身現代性積累和成熟的結果,而是對外部挑戰所做出的回應,因此主張將其稱為「後發外生型」現代化。抗日戰爭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現代化的「後發外生型」性質,同時使得新的「自發內生型」現代化進程在中國反抗日本侵略的過程中悄然開啟。
首先從政治層面來看。抗日戰爭無疑地為中國民主制度的發展,在客觀上提供了條件。中國共產黨於「七七」事變不久即在著名的《抗日救亡十大綱領》中提出了「改革政治機構」的要求,與此同時,其他政治派別也先後發出了開放民主的聲音。而在民族生存受到日本侵略嚴重威脅的時候,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政府也只能順應潮流,在全國開放了民主。盡管這種民主是十分有限的,但卻是前所未有的。但是,國民黨因抗戰所需開放的「民主」是以國民黨執政地位的鞏固為條件的。如果離開了這個條件,「民主」隨時都要被關閉。因此,政治民主還需要另外的社會條件作為支撐,這個條件就是進步力量能夠很好地發揮對社會的主導作用。而這個條件,在抗日戰爭之前的中國社會是不具備的。但在抗日戰爭開始之後,由於以共產黨為代表的進步力量已經在中國社會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在民主與獨裁的較量中,後者就很難佔到上風了。而進步力量的發展和壯大,同樣是中國現代化因素積累的一個重要表現。
另外,關於民主政治建設,就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根據地而言,也同樣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基層政權的普遍選舉制和抗日民主政權中的「三三制」原則,與現代國家的民主制度仍有很大不同,但這些政策的制訂和實施,確實表明了中國社會出現了完全不同於以往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的雛形。這也是現代化因素的積累。
其次從經濟層面來看。前述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打斷了中國原有的現代化進程,指的就是日本侵略對戰前中國積累起來的現代化經濟的嚴重破壞。但是,也正是由於日本侵略對中國經濟的摧殘,迫使中國必須以積極的態度去應對,戰時經濟體制的建立就是應對的結果。戰時經濟體制是一種被迫的應變措施,它的實施一方面是通過金融、物資、資源的統制,集中了抗日戰爭所需的財力物力,一方面又使官僚資本擴大了勢力,從而壓縮了民族資本的發展空間。但是,如果從現代化的視角來審視,這種體制下的現代金融體制的建立,工業結構的調整,資源的調查與統籌開發,工業發展的布局調整等等,都表現出了現代化因素。尤其是被稱作工業化傳動的沿海工業的內遷,改變了中國西部工業落後的狀況。
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根據地,由於它是建立在中國經濟最為落後的地區,在那裡並不具備實現現代化經濟的條件。但是共產黨制訂與實施的包括減租減息,鼓勵墾荒,發放農貸,發展商業等一系列經濟政策,不僅使抗日力量在貧困的地區得以生存,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物質生活,階級構成的比例也由此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最終又為後來的土地革命准備了條件。從這點來看,這是現代化因素的積累。
再次從國家主權層面來看。自1842年中國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以來,帝國主義列強通過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使中國喪失了諸多基本主權,因此,中國一直沒有取得完整意義上的主權國家地位。但是在中國全面抗戰爆發之後,尤其是中國的抗日戰爭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融為一體的時候,這種狀況很快得到了改變。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候,中國已經獨自與日本作戰4年,並且牽制了日本陸軍的大部兵力。正是由於中國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表現出來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得美、英等國不能不對中國加以重視。1943年初,中國先後與美、英等國簽署了廢除舊約、簽訂新約的協議。從此,中國擺脫了束縛百年之久的不平等條約,獲得了一個獨立主權國家應有的尊嚴。
㈨ 分析中國近代兩次中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第一次中日黃海之甲午海戰,讓中國第一次認識到封建時代的沒落。
第二次日本侵華專戰爭屬讓中國跌倒谷底,然後又從谷底爬起用鮮血證明中華民族的氣概。
中日甲午海戰讓人們認識到不在於武器的差別而在於是否敢於迎戰。國家制度是否符合這個時代。
日本侵華讓人民認識到近代國家的強盛需要向工業化發展。日本之所以可以強盛起來就是因為幕末時期遭遇美國的黑船時間後認識到西方的強大。國家從此由上而下進行了徹底的改革。日本的上層貴族社會由天皇自身開始縮衣節食,寧可不吃飯也要發展國家,也要造航母等。
日本的成功在於改革的徹底,日本的發達也在於日本能過很快的適應世界格局的變化。從發達國家那裡學習到強盛自己的文化,制度,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