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面對日軍侵略中國人民是怎樣團結抗戰,同仇敵愾的
(轉載)
全民族團結抗戰的勝利
中國抗戰是指1931年至1945年歷時14年的抗日戰爭。在這場艱苦卓絕的偉大斗爭中,各愛國黨派、各社會階層、各團體同仇敵愾,共赴國難,到處燃起抗日的烽火。全國人民英勇反抗侵略者,表明了與侵略者血戰到底、誓死不當亡國奴的決心。
全國抗戰爆發後,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社會各階層紛紛投身到全國的抗日救亡運動中。上海、北平、天津等大中城市的工人群眾紛紛組織抗日義勇隊、宣傳隊,支援前線,參軍參戰。教師學生以及宗教界、婦女界等都建立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救亡組織。1937年7月,上海一批社會名流成立上海抗敵後援會,蔡元培等組織了上海文化界救亡救國會;何香凝、宋慶齡倡議成立了中國婦女抗敵後援會;9月,沙千里等組織了上海職業界救亡協會,等等。這些抗日團體在淞滬抗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民族工商界人士也表現出高昂的愛國熱情。他們踴躍認購救國公債,為前線將士捐贈物資。華中、華北地區的許多工商界人士抱著與敵人斗爭到底的決心,把自己的企業搬遷到西南和西北後方省區繼續從事生產,以支持長期抗戰。上海著名實業家胡厥文等克服重重困難,積極組織民營廠商內遷。進步實業家沈鴻在八路軍辦事處協助下,將其五金廠的機器設備經西安遷往延安,為陝甘寧邊區工業生產發揮了重要的奠基作用。
中國各少數民族也投身到抗日救國的洪流中。從北到南,從朝鮮族、滿族到壯族、瑤族、黎族、苗族等,少數民族人民為保衛中華民族利益,維護祖國獨立和統一,對日本侵略者進行了堅決的斗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在東北,朝鮮族、滿族等少數民族群眾積極參加抗日武裝斗爭。在大青山,蒙古族和漢族群眾組成抗日武裝,成為大青山抗日游擊戰爭的主力。在各敵後抗日根據地,少數民族建立起抗日救國會等愛國團體和抗日武裝,在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1938年1月10日在冀西阜平召開的晉察冀邊區軍政民代表大會,不僅有共產黨員、國民黨員、各抗日軍隊和抗日群眾團體的代表參加,有工人、農民、開明紳士和資本家的代表參加,還有蒙、回、藏等少數民族的代表,以及五台山的僧侶代表等參加。在少數民族的抗日武裝中,冀中回民支隊和渤海地區回民抗日游擊隊最為有名。冀中回民支隊由回族共產黨員馬本齋擔任司令員,人數最多時達2000餘人。他們英勇抗敵,屢建戰功,受到群眾擁戴。冀中軍區曾通報嘉獎回民支隊,授予「無攻不克,無堅不摧,打不垮,拖不爛的鐵軍」的錦旗。為掩護馬本齋的母親,冀中獻縣東辛庄的許多群眾不懼敵人的威逼,被打得死去活來仍守口如瓶。最後馬母見情不忍,挺身而出。在敵人威脅利誘,要她寫信勸兒子投降時,她痛斥敵人說:「我是中國人,一向不知有投降二字。」最後絕食而死。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抗日英雄。
新疆各族人民也為抗戰作出了重要貢獻。僅據募捐一項的統計,自1937年9月至1940年5月,新疆各族民眾共捐款摺合大洋322.617萬余元,金銀首飾2萬余件,除1938年購買戰斗機10架送往抗日前線外,其餘均匯往抗日全國後援總會,支援抗戰。其中,1938年3月13日,新疆庫爾勒縣維吾爾族婦女然比汗,捐抗日救國後援款票銀75萬元。11月6日,阿克蘇區溫宿縣農民沙海阿洪將父親遺留的部分朝汗路費捐作抗日捐款,並稱:「全國抗戰,民很願親赴前方,共同殺敵救國,奈因交通不便,並家務關系,未得前往,故將所有一半自願捐助,以助前方多買幾種槍彈,多殺幾個敵人,好給我們中國報仇」。沙海阿洪這位山村農民熱烈捐款救國的表現,表達了少數民族群眾的愛國之心。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也以各種方式支援和參加祖國的抗戰。他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為抗戰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上海八一三事變的第二天,東南亞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等立即發起成立馬來亞新加坡華僑籌賑祖國傷兵難民大會委員會。1938年10月,東南亞各國的40多個華僑救國團體的代表在新加坡集會,一致決議成立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推選陳嘉庚為主席,庄西言、李清泉為副主席,其分支機構遍布南洋各國,廣泛開展募捐活動,籌集抗戰急需物資,組織華僑青年回國參軍參戰。1939年2月,南僑總會應國民政府軍委會西南運輸處的要求,代雇機工即汽車司機和修理工組成「南洋華僑機工回國服務團」前往新開辟的滇緬公路和西南各省服務。先後有3200餘名南僑機工回國服務,他們克服路險、雨滑、瘧疾乃至敵機轟炸等種種艱難險阻,以忘我的犧牲精神為祖國搶運戰需物資。在美洲,致公黨創始人司徒美堂於1937年10月發動美國紐約市54個華僑團體,成立紐約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號召僑胞募捐支援祖國抗戰。波士頓、舊金山以及南美一些國家的華僑,歐洲、澳洲(大洋洲)等地的華僑,也先後建立了支援祖國抗戰的各種團體,進行抗日宣傳,抵制和阻運日貨,籌集現款和物資,購買救國公債,組織人員回國參軍參戰,增強了祖國的抗戰力量,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貢獻了力量。
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對祖國抗戰在經濟上的支援是巨大的。全國抗戰開始後,中國國民政府陸續向國內外發行救國公債、國防公債及節約儲蓄券等多種債券,總數達30億元。到1942年,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認購總數達到11億元國幣,超過發行國債總額的1/3。而且戰後這些公債並未償還。所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購買的這些公債如同捐款一樣,全部無償地貢獻給了祖國的抗戰事業。為了支援祖國抗戰,華僑紛紛「增寄家費以益外匯」,僑匯連年保持在較高水平上。數額巨大的僑匯收入,不僅可以填補中國對外貿易的巨額逆差,同時作為硬通貨,還被用作發行紙幣的基金,起到了鞏固國民政府法幣幣值、維持戰時經濟的作用。這也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從經濟上支援祖國抗戰的一個重要途徑。
在長達14年的抗日戰爭中,面對日本侵略者的野蠻侵略,全國各民族、各階級、各黨派、各社會團體、各界愛國人士、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團結一心,義無反顧地投身到這場關系民族生死存亡的偉大斗爭中。全體中華兒女冒著敵人的炮火共赴國難,無論是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千千萬萬愛國將士浴血奮戰、視死如歸,各界民眾萬眾一心、同仇敵愾,奏響了一曲氣壯山河的抗擊日本侵略的英雄凱歌,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首感天動地的反抗外來侵略的壯麗史詩。
(李蓉 作者單位: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
2. 為什麼19世紀末中國人民不能團結救國,而抗日戰爭可以
官方的說法,是抄因為資襲產階級領導的資本主義革命或農民領導的封建起義是制度性失敗,只有更為先進的制度和體制也就是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其實回顧歷史,沒有哪一次王朝更迭是真正的「團結」的結果。人性本身是趨利的,開國皇帝往往利用了人類的這種特性來喚起所謂的團結達到其目的。
誰都沒那麼光輝和偉大,只不過有時是為了得到更多,有時是怕失去所有,所以聚眾從眾罷了
3. 抗日戰爭的勝利在於中國人民的團結,四辯陳詞,求大神幫忙啊!!!急啊
民眾覺醒 民族團結 人民戰爭——專家談中國抗戰勝利的根本原因 新華網北京8月30日電(記者李宣良)經歷了14年的浴血奮戰,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最終取得了徹底的勝利。 中國人民何以取得近百年歷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國歷史學家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指出,中 國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根本原因和決定性因素,是中國人民廣泛的民眾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真正的人民戰爭,是中國共產黨全面登上歷史舞台。 中國為何能取得抗戰的勝利,長期以來有各種不同的看法。南京大學中華民國史研究中心主任、歷史學教授張憲文認為,如何看待戰爭勝負的根本原因,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有精闢的論述。《矛盾論》說:「兩軍相爭,一勝一敗,所以勝敗,皆決於內因。勝者或因其強,或因其指揮無誤,敗者或因其弱,或因其指揮失宜,外因通過內因而引起作用。」歷史證明,中國人民一定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打敗日本侵略者。 中央黨校教授郭德宏認為,在14年浴血奮戰的過程中,中國人民廣泛的民眾覺醒、空前的民族團結和真正的人民戰爭,決定了中國人民必將取得最後的勝利。 首先,中華民族在抗日戰爭中真正覺醒起來,全國各族人民煥發出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萬眾一心地投入到了這場轟轟烈烈的戰爭之中。在長達14年的戰爭中,不論是軍人、工人、農民、商人、學生,不論是男人、婦女,不論是青壯年、老人、少年兒童,無不以各種方式,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他們之中,有多少人血灑疆場,壯烈犧牲;有多少人毀家紓難,捐資破敵;有多少人寧死不屈,以身殉國……在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處是「母親送兒上戰場,妻子送郎打東洋」的動人場面,到處是洶涌澎湃的救亡圖存浪潮,到處是浴血奮戰、奮勇殺敵的壯烈景象。這樣,日本帝國主義面對的不再是少數人,而是擁有四億五千萬人民的整個中華民族,是四億五千萬人民用血肉築起的新的長城!正如毛澤東所說,在這種情況下,它只能遭到失敗的命運。 其次,國共兩黨順應歷史潮流,適時地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從而在全國建立起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自1927年以後,國共兩黨進行了持續10年的內戰。在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略中國的關鍵時刻,如果兩黨不能捐棄前嫌,團結一致,就不能挽救中國的危亡。鑒於此,中國共產黨首先發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號召,中國國民黨也順應歷史潮流,放棄內戰政策,從而實現了第二次國共合作,建立起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使全國人民有了團結的核心。 第三,放手發動群眾,實行人民戰爭,使敵人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根據敵強我弱、敵宜速決我宜持久的客觀形勢,廣泛開展人民戰爭,充分採用游擊戰的戰略戰術,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把敵人的後方變成了戰場,使敵人無時不受到驚擾,淹沒於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通過人民戰爭,敵後戰場有力地消耗了敵人,壯大了自己,逐漸改變了敵強我弱的態勢,並且積極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的作戰。抗日戰爭中,中國民眾的動員和參與是歷次反侵略戰爭中最深入、最廣泛的。 「長期的侵略戰爭,已將日本的國力消耗殆盡,日本已無更多的人力和物力支持戰爭。」張憲文說,「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日本的無條件投降,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完)
4. 抗戰時期全世界的華人是不是空前團結
抗日戰爭實際上是促進了中華民族真正意義上的統一融合,將軍閥割據的局面所打破。也的確是全世界中華民族的空前團結,不但是漢人生活在華夏大地各個民族,以及由此出發遷徙到世界各地的中華兒女及後裔,家屬,都是空前的團結的。
5. 國民黨幾乎是一個軍就是一個派系嗎他們在抗戰時期是怎麼能團結抗戰的45年以後怎麼又不團結了啊
不是的
國軍有 中央軍 西北軍 東北軍 桂系 晉綏軍 五大派系(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小的派系)每一系強盛時期都有超過二十萬的兵力 在十個軍以上。
抗戰中最大的幾次會戰(淞滬會戰 武漢會戰 長沙會戰)中中央軍主力幾乎都是傾巢出動 國軍五大主力(新一軍 新六軍 七十四軍 十八軍 新五軍)全是在抗戰中揚名中外的! 根本就沒有蔣介石保存實力 消極抗戰 這一回事(抗戰中國軍海軍全軍覆沒 陸軍更是損失了321萬多人 其中很多都是黃埔嫡系)!
各大派系在抗戰中能夠團結抗日 最主要的是民族主義情感 但也有中央軍特別是黃埔系成功成仁精神的感召!
樓上的提到的台兒庄戰役用以說明蔣介石的排除異己 可你知道不 此戰共成就了三位將軍 李宗仁(桂系)孫鋼頭孫連仲(原西北軍)關鐵拳 而其中的關鐵拳就是黃埔嫡系!還有湯恩伯也並不是如你所說的只是在戰役最後時刻才現身 之前其在台兒庄外圍所進行的運動戰也是戰役取勝的關鍵之一!
雖然蔣介石也曾利用抗戰削弱其他派系的實力 但應該看到 他的這些措施還是對抗戰有很大的作用的 收服劉文輝·盛世才等措施鞏固了大後方的團結 為抗戰提供了一個穩固的後方!
至於抗戰後國軍迅速崩潰 個人以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1·抗戰中損失了大量的精銳部隊
2·在處理敵偽掠奪的財產時存在大量的腐敗現象 以至於失去了民心
3·軍事措施失當 以佔領城市為主要目標
6. 抗日戰爭中有哪些團結事例
1.第二次國共合作復
2.東北抗日制聯軍:抗日聯軍團結廣大群眾。
3.平型關大捷:國共軍隊為御外侮協同作戰
4.忻口戰役:參加作戰的部隊有閻錫山的晉綏軍、國民黨的中央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又稱第十八集團軍)。這次戰役是由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朱德、衛立煌、黃紹竑副之)指揮實施的太原會戰的中心戰役。該戰役創殲敵逾萬的紀錄,是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在軍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範例。
7.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是怎樣堅持抗戰、團結和進步的
1. 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採用「三三制」,團結進步勢力,孤立和打擊頑固派;
2. 建立抗日根據地,廣泛開展游擊戰爭,把擴充自身力量和建設好根據地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對日偽軍的作戰
8. 抗日戰爭中有哪些團結事例
1.第二次國共合來作
2.東北抗日自聯軍:抗日聯軍團結廣大群眾。
3.平型關大捷:國共軍隊為御外侮協同作戰
4.忻口戰役:參加作戰的部隊有閻錫山的晉綏軍、國民黨的中央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又稱第十八集團軍)。這次戰役是由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朱德、衛立煌、黃紹竑副之)指揮實施的太原會戰的中心戰役。該戰役創殲敵逾萬的紀錄,是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在軍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範例。
9. 在抗日戰爭中,全國各階層民眾團結一致,以極大的愛國熱情,投身於民族解放戰爭的洪流。請你舉例加以說明
聶耳創作的《義勇軍進行曲》、冼星海創作的《黃河大合唱》極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