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社會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社會

發布時間:2021-03-11 12:59:29

⑴ 抗日戰爭時期的時代背景是什麼樣的啊

時代背景:

1、日本對外擴張

日本明治維新後國力的迅速強大,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並逐漸發展成為軍國主義國家。加強了日本的野心。確立了先佔東北、內外蒙古,進而侵佔全中國的擴張政策。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侵佔了中國東北,從而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2、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3、國際環境

各主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國際聯盟,未向中國伸出援手。

(1)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社會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影響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東方主戰場,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偉大的民族解放戰爭。

一、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重大轉折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回望屈辱和悲壯的中國近代史,鴉片戰爭後的百年間,世界列強幾乎都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盡管中國人民進行過一次又一次抵抗,但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中國失敗而結束的。

抗日戰爭則不同,億萬中華兒女逐步凝聚起來、團結起來,形成舉國禦侮的偉大力量,最終贏得了近代以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抗日戰爭是一場促進民族覺醒和團結的戰爭。近代中國反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斗爭。抗日戰爭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氣勢震撼著全體中華兒女的心靈,激發起全國人民團結禦侮的巨大能量,彰顯出氣貫長虹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

這種偉大的民族覺醒和空前的民族團結,比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進行的歷次抗爭都表現得更強烈、更廣泛,從根本上決定了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改變了中國自近代以來飽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屈辱地位,一掃近百年屢戰屢敗的悲觀陰霾,鼓舞著中國人民走出灰暗的歷史低谷,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與自信。

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不但是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力量支撐,更是實現民族復興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抗日戰爭是一場改變國家命運的戰爭。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之前,中國飽受世界列強欺壓,不要說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就連起碼的平等對話的資格都沒有。一個屢戰屢敗的民族,可能贏得同情,但不可能贏得尊重。

抗日戰爭為爭取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創造了歷史機遇。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巨大貢獻,中國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國際地位也隨之提高。中國初步廢除了各國通過對華不平等條約攫取的許多特權,使一個世紀以來世界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體系開始崩潰。

抗日戰爭是一場推動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歷史進程的戰爭。抗日戰爭不僅是爭取獨立和解放的民族戰爭,而且是追求民主與進步的深刻社會變革。在抗日戰爭中,作為中國兩大政治力量的國民黨和共產黨合作抗日,共赴國難,創造了團結禦侮的光輝業績。

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單純依靠政府和軍隊的片面抗戰,不敢放手發動群眾,不肯放棄反共政策,特別是到全國抗戰後期,不斷強化獨裁統治,逐漸失去了民心。

而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廣大民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動員、組織和武裝人民群眾,實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得到了廣大群眾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的擁護和支持,為新中國成立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

二、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

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和消滅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對徹底戰勝日本法西斯起到了決定性作用。

中國首先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日、德、意法西斯發動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通過發動一系列局部戰爭逐步演變而成的。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美列強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在世界東方形成第一個戰爭策源地。

當西方主要國家對日本的侵略實行妥協縱容政策時,中國人民高舉反法西斯侵略的旗幟,奮起抵抗,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至1939年9月戰爭在歐洲爆發時,中國已獨立進行了8年的抗戰;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時,中國獨立抗戰已持續了10年。

中國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1937年,日本發動七七事變,開始了以滅亡全中國為目標的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展開全國性抗日戰爭,在世界東方首先開辟了大規模反法西斯戰場。

在日本戰略進攻、中國戰略防禦期間,中日雙方投入總兵力達400餘萬人,戰線長達1800多公里,戰火遍及中國10多個省區,戰區面積約160萬平方公里,被捲入戰爭的中國人口達4億之多。

中日戰爭的全面爆發,是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的矛盾開始上升為世界主要矛盾的表現,它對世界產生了牽動全局乃至改變格局的影響,實際上已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點。中國人民持續進行了8年全國抗戰,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後結束。

中國始終抗擊和牽制著日本陸軍主力,制約著日本的「北進」和「南進」,保障了同盟國 「先歐後亞」大戰略的實施。在反法西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戰場抗擊和牽制了日本2/3以上的陸軍兵力和部分海空軍事力量,牢牢地捆住日本法西斯的手腳,使其陷入長期戰爭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中國的持久抗戰,遏止了日本侵犯西伯利亞的北進計劃,使蘇聯得以避免兩線作戰;牽制和推遲了日本進攻南洋的南進步伐,致使日軍被迫背著中國戰場的沉重包袱南進,從而粉碎了日本與德、意法西斯東西對進、稱霸全球的戰略圖謀。

中國還派遠征軍開赴緬甸,與盟軍共同對日作戰。作為亞太地區盟軍對日作戰的重要戰略基地,中國為同盟國提供了大量戰略物資和軍事情報,在人力、物力、財力上支援了同盟國的反法西斯斗爭。

中國的持久抗戰,不但為蘇、美、英等反法西斯國家贏得了寶貴的戰爭准備時間,而且為保證同盟國實施「先歐後亞」大戰略起了重要作用。

蘇聯元帥崔可夫說過:「在我們最艱苦的戰爭年代裡日本也沒有進攻蘇聯,卻把中國淹沒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觀事實的人都不能不考慮到這一明顯而無可爭辯的事實。」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1942年說過一段話:「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來作戰?」

中國積極倡導和推動了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建立,為創建聯合國作出了歷史性貢獻。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一場國際性的戰爭,建立廣泛的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是戰勝德、日、意侵略者的重要保證。

中國不但在世界東方率先建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且為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進行了不懈努力。

當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擴大到全球范圍時,中國主動加強與美、英、蘇等同盟國的戰略協調,促成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正式建立,並與同盟國並肩戰斗,為最後取得戰爭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

戰爭後期,中國又參與聯合國的創建,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為徹底打敗法西斯發揮了重大作用。

⑵ 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和日本的歷史背景分別是什麼啊

一、中國背景

1、中國自從鴉片戰爭以來,百年之間,長期遭受列強的侵略與欺凌,積弱不堪。

2、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二、日本背景

1、日本對外擴張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2、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2)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社會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結局:日本投降

1945年8月21日,奉侵華派遣軍司令岡村寧茨之命令,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由南京飛抵湖南芷江進行乞降會談,交出了在華兵力部署圖,接受了令其陸、海、空三軍繳械投降命令備忘錄。「芷江受降」宣告了侵華日軍的徹底失敗。

1945年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在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正式簽署投降書。1945年9月9日9時,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大禮堂舉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受降儀式,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在首都南京陸軍總部舉行的中國戰區受降儀式上,日本駐中國侵略軍總司令岡村寧次代表日本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並交出他的隨身佩刀,以表示侵華日軍正式向中國繳械投降,標志著中國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9月3日被定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

1945年10月25日,中國戰區台灣省日軍投降儀式在台北舉行,中國正式收復被日本殖民統治達50年之久的寶島台灣,洗雪了中華民族的奇恥大辱。1946年5月,國民政府還都南京。

⑶ 抗日戰爭時期的日本平民是怎麼看待的

看了這么多民族主義者的留言,本想沉默的我,只想發言,說客觀一點的話.

日本的民眾對於二戰及戰敗的歷史是很客觀的.現在的日本年輕人根本不關心二戰,日本年輕人認為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好與壞都已經過去了.主流日本老百姓並不迴避歷史,也不會否認二戰時期日軍犯下的罪行.日本確實有一部分人不承認正史,但是那真的不是主流.日本官方電視台NHK也拍攝過關於南京大屠殺,731部隊的紀錄片,確實非常客觀公正.很多的日本老百姓看完也是表示非常震驚,罪惡感滿滿.

但是日本民眾看待二戰期間的軍國主義罪行和我們中國人理解的是完全不同的.這是角度的問題.在日本普通民眾的眼中,中國是戰爭的受害者,日本的平民也是戰爭的受害者.中國人往往會把日本軍隊和日本民眾劃為一體.而在日本人眼裡則完全不是這樣的,在今天日本主流群體對二戰期間軍國主義(軍人參政,軍人直接影響國家走向),也是非常厭惡的,日本從上到下從老百姓到政客都絕不願意再讓軍人干預政權.不允許他們手裡再有半點權利.在二戰期間日本軍國主義在亞洲犯下了滔天罪行,實際上他們在日本普通民眾身上同樣犯下了滔天罪行.每每提起日本人也是深惡痛絕的.在普通的日本人眼裡日本今天已經沒有軍國主義,那一篇已經翻過去了,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個遭受原子彈襲擊的國家,所以日本也是戰爭受害國.

今天日本民眾再看待二戰時期,也是以反戰和戰爭受害者的心態來看待自己.每每由於二戰時期被日本侵害的後人來控告日本的時候,日本老百姓也願意自發組織起來給予賠償.

今天的日本人確實是真心反戰,看待二戰並不是戰爭加害者的心態,更多的時候是以同為反戰人士自居.至於一些日本少數人的發言,甚至還有些人所謂支持軍國主義那都是日本的噴子,鍵盤俠,憤青而已.根本不值得一提.

⑷ 抗戰時期 日本黑社會組織

日本軍國主義組織,成立於1901年,解散於1945年。一度與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展開合作,圖謀推翻中國清朝政府。1905年7月30日,在黑龍會的斡旋下,中國境內的各派資產階級革命組織在日本東京黑龍會總部共同成立了中國同盟會(中國國民黨的前身)。簡介1901年2月23日,頭山滿、內田良平等人在原玄洋社基礎上於東京組織成立黑龍會,目的在於謀取黑龍江流域為日本領土,其會名即從黑龍江而來。內田自任首任「主幹」,聘頭山満為顧問,創建會刊《黑龍》。早年目標是與俄國開戰,霸佔中國東三省,並逐步控制蒙古和西伯利亞。在此目標下,黑龍會一度與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展開合作,圖謀推翻中國清朝政府。1905年7月30日,在黑龍會的斡旋下,各派中國革命組織在東京黑龍會總部共同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日俄戰爭之後,黑龍會與日本軍方的合作日趨緊密,先後發動或參與了對米騷動的鎮壓和關東大地震後對朝鮮僑民的屠殺。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改組為大日本生產黨,支持軍部,鼓吹戰爭。19 34年,內田良平因捲入昭和神聖會事件而被迫淡出黑龍會,改由頭山滿主持黑龍會。二戰結束後,被定義為極端右翼組織,而於1945年9月13日遭盟國佔領當局取締。

⑸ 誰知道:抗日戰爭期間日本國的生活情況

介紹一部電影給你,可以從一個側面了解下二戰時期日本國內民眾的生活狀況。
《螢火蟲之墓》(原本是宮崎駿的動畫版,找電影版的,PPS上就有,)
此外日本戰後文學有許多描寫戰時百姓生活的,特別是關於原子彈和大轟炸的,他們的觀點是日本人民也是受害者,此話不假,但是他們顧影自憐而不承認其他東亞國家的苦難,無非是一種極度右傾的、狹隘的民族主義觀。
日本軍國主義對自己人民也異常的苛刻,為了其「聖戰」的推行,不惜犧牲民眾的利益,慰安婦的合法化只是其壓榨人民的冰山一角。通常慰安婦比較多的部隊往往也是戰鬥力比較強的部隊,如攻陷南京的主力部隊,第六師團,其組成人員大多以北九州的手工業者、農民為主,大多為單身漢。所以,當時的日本政府為了保證軍隊的戰鬥力,不惜使慰安婦合法化。

⑹ 抗日戰爭時日本的國情

1937年爆發的第二次中日戰爭,其戰略戰術水平沒有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范圍,通常人們對十八集團軍和新四軍的游擊戰術津津樂道,然而,這些戰術並非由中共發明,早在布匿戰爭期間,這種戰術就被羅馬的執政官費邊用來對付當時似乎不可戰勝的漢尼拔,一次大戰中,「阿拉伯的勞倫斯」更是將此道發揚光大,中共軍隊的游擊戰術是根據中國當時的國情和自己的實力不得已而為之,不過顯而易見的是,共產黨在中日戰爭中汲取的經驗要比國民黨多,因此在接下來的內戰中他們成功的進行了一系列運動戰,輕而易舉地擊敗了對手,奪取了政權。

戰爭中的日本軍隊,師從一次大戰以前的德國,而中國正規軍的將領,則多半是日本人的門徒,這就是為什麼戰爭開始時雙方大搞正面進攻和單純防禦的原因,日本人的進攻完全乏善可陳,一上來就是三件套:飛機、大炮加毒氣,相比較之下,中國軍隊由於裝備太差,似乎除了敗退之外別無他途。事實上,中國人的最大失利是他們過於注重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忘記了戰爭的最有利武器不是大炮而是「運動」。然而有趣的是,戰爭之初中國軍隊的幾次戰術性勝利,都得益於不正常的「運動」,如平型關戰役,最初戰役企圖是國共軍隊的五路合擊,結果其中兩路放棄陣地、兩路來得太晚,一一五師到得較早,林彪只好對敵人的後衛部隊動手;又如台兒庄大捷,如果韓復榘不是為了保存實力向南飛跑,引得日軍兩個旅團貪功冒進,讓在周圍機動的大批國民軍圍而殲之,而是如以往那樣節節抵抗,李宗仁縱使四十萬大軍在手,又如何抵敵得住?所以韓復榘死得不免冤枉。至於蘭封和萬家嶺戰役的勝利,也是由於日軍過於輕敵勇往直前所致,結果讓周圍沒有被擊潰而只是被「擊退」的國民軍圍了起來。

這樣看來,中國軍隊並非不能通過會戰取得勝利,只是戰略戰術制定得不恰當而已。淞滬會戰的打法就很有問題,非常類似凡爾登絞肉機,中國人前前後後往這個大爐子里丟了差不多七十萬軍隊,而日本人也送進去二十多萬,如果中方聰明一點,放棄上海的爭奪戰,而將主要會戰場所西移至既設的防禦陣地,有「中國的馬其諾防線」之稱的南京至蘇錫常一線的陣地,則日本人後來在金山衛的登陸戰未免撲空。而且七十萬軍隊中以部分兵力縱深配置,大部分人馬在周圍機動,相形之下,日本人由於兵力太少,當地的地形又多以河汊為主,不利於機械化程度較高的日本人機動,則戰役的勝負就很難說了,當時在上海的蘊藻浜一線的防禦戰就很能說明問題。

我們不妨再來看看武漢會戰,本來日本人已再衰三竭,而中國軍隊在武漢周圍的戰場上卻尚有七八十萬人馬,卻因為遙遠的廣州被日本人攻佔而亂了手腳,自己放棄了武漢,可是即便如此,蔣中正也並未能將多少部隊轉用於南方,這一口氣沒有挺過來,戰爭就多打了好些年:因為日本當時的國力已無法繼續支撐大規模的進攻戰所帶來的消耗,而其號稱世界第三的海軍則在陸戰方面無計可施,如果中國軍隊當時不放棄努力,單單因為補給問題,日本人就無以為繼了,這種情況與甲午戰爭的情形非常相似,那時的滿清政府如果挺過威海衛北洋水師的覆滅和朝鮮戰場的失利,憑當時日本的國力,也是沒辦法再打下去的,所以中國人不爭氣往往就在關鍵時刻。

⑺ 抗日戰爭時期的日本概況

國內軍閥林立,派系之間互相誰也不服誰,都想發展自己的實力蔣作為當時的正統政府,為抗日做的最多,有22次會戰,擊斃日軍40多萬吧,還派出過遠征軍去國外打鬼子,不過現在的書上,都極力掩蓋這些的。某些人游而不擊,藏在背後發展自己的力量,現在好像成了打鬼子的主力。蔣也做錯了很多事情,比如花園口決堤;淹死90多萬;長沙的焦土政策活活燒死2萬多老百姓,無數古玩字畫化為灰燼。但是沒有共軍抗戰是不會勝利的,國軍單兵戰鬥力不行,但是人多,有美援,大規模會戰也是不錯的,我軍要是跟國軍大規模會戰,會輸的很錯的。只能怪日本陸軍戰鬥力太強了,國內互相意見不統一,當年日本人投降之後,我軍趕去接受日軍控制的一個縣城,結果被人家拒絕戀,於是組織了10000多人去搶攻,最後犧牲了一千多個戰士也沒能拿下該城,守城的鬼子有多少人呢,大概只相當於1個營級建制。
至於日本國內,不怎麼了解,感覺日本人是很瘋狂的,拉了很多本國的姑娘去慰安,讓她們用自己的青春來奉獻給「聖戰」。有個女人為了安丈夫的心(丈夫要去中國打仗)就自殺了,得到日本社會的一致稱贊,跟咱們古代對貞潔烈女的贊譽差不多。抗日後期,美國打了日本本土,好像是投了很多燃燒彈炸彈,日本人死得很慘,有的被燒的跳進河裡,河水被燃燒彈燒開了,把跳進河裡的人活活煮死了。物資都支援戰爭了,可以動員用來補助死傷人員的應該很少了,所以戰死士兵家屬處境應該也很慘把。

⑻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國內情況

二戰前,日本人的日子其實挺好過的。雖然日本沒有英美等歐美列強發達富裕,但在亞洲首屈一指,是亞洲唯一的工業國。當時的日本已經擺脫了貧窮落後的面貌,日本不管是農村還是城市,都非常具有現代化的氣息,國內民眾也基本都能吃飽飯。

可以說在當時來講,日本人的生活是非常安逸和富裕的,甚至讓人羨慕。但戰爭爆發後,這種情況徹底改變了。

1936年,由日本軍部支持的廣田弘毅正式上台組閣,標志著法西斯政權在日本正式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次年,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日本進入戰爭狀態。由於日軍遭到了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日本陷入了中國戰爭的泥潭。

日本是個小國,資源匱乏,底子也很薄,沒多久外匯儲備就用光了,財政也開始入不敷出。由於日本無法在國外借到錢,所以只能從國內百姓身上想辦法。為了支援前線,日本人開始節衣縮食,民眾紛紛把積蓄拿出來購買政府發行的公債。但沒多久,日本國民就已經沒有什麼積蓄,全都過的緊巴巴。

沒錢不可怕,節衣縮食還能對付一下。問題是,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是個無底洞。由於戰爭規模越來越大,所以日本政府財政和資源的缺口也越來越大。為了維持戰爭,日本把國內所有的資源都集中到軍事上,並加大了對國內民眾的掠奪,連日本國民的口糧都被徵用了。

城裡人再也吃不上雪白的大米,即使條件好一些的也只能吃一些摻雜粗糧的糙米。而鄉下的農民們就更慘了,農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基本上全部都要上交國家,自己只能吃粗糧和野菜。一到冬天來臨,很多沒吃沒喝的日本農民根本撐不過寒冷的冬季。所以,每年日本農村很多地方都會出現餓死人的情況。

日本人不僅忍飢挨餓沒飯吃,他們的日用生活品也非常匱乏。由於執行配給制,日本國民手裡又沒有錢,所以他們只能分到數量很少、質量極差的生活品。大部分日本人分到的衣服是一種用木漿和樹皮混合著粉碎的廢舊棉布製作的粗製服裝。

這種服裝非常易碎,穿著也不舒服,但能夠分到一套衣服已經非常不容易,因為有的人連衣服都沒有。至於糖、油、肥皂等生活日用品,對於日本人來說完全屬於奢侈品。二戰後期,為了滿足戰艦的燃油需求,日本政府把老百姓炒菜做飯的豆油都給徵用了,老百姓做菜只能用水煮。

公園里的鐵柵欄、路邊的井蓋甚至家裡的收音機和門板也都被徵用了。實際上,日本政府征不徵用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因為大部分民眾連住的地方都沒有了。由於盟軍的轟炸,大量房屋被炸毀,很多人只能住又臟又臭的下水道,和老鼠住在一起。當時日本人的生活可想而知。

更讓他們難以忍受的是,他們沒有任何自由和權力,除了為國家賣命什麼都不能做。即使不被拉到前線充當炮灰,也要在後方像機器人一樣進行超長時間和超長強度的乏味工作,忍受著折磨,為所謂的大日本帝國「聖戰」服務。

所以「滿洲」成為了日本人心目中的樂土,他們都夢寐以求的希望能到滿洲去,因為滿洲國被日本軍部宣傳的簡直就是世外桃源。實際上,真的如此嗎?答案自然不是,當時的滿洲並不比日本本土民眾生活的好多少。不過滿洲擁有他們渴望的和平。

畢竟如果沒有戰爭,也許他們會生活的更好,也不會落到顛沛流離、忍飢挨餓的地步。但不管怎麼說,他們都參與了日本的對外侵略,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他們都充當了日本帝國主義的幫凶,即使忍飢挨餓、遭到轟炸,也不值得人們同情。

(8)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社會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日本國內環境:

日本經濟危機

1929年10月,由美國開始的經濟危機席捲整個資本主義世界。日本在危機中遭受沉重打擊,國民經濟虧損,黃金不斷外流,工業萎縮,農業告急。為了擺脫世界經濟危機造成的深重困擾,轉移國內的注意力,日本帝國走上侵略道路,日本軍國主義者加緊實施其既定的侵華政策。

國際環境

九一八事變後,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特別是各主國聯調查團調查南滿鐵路被炸情況要國家對日本侵略中國所採取的綏靖政策,客觀上縱容了世界法西斯勢力的發展和相互勾連。

中國政府曾將希望寄託於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然而西方政治家們此時主要精力集中於歐洲戰場,未向中國伸出援手。國聯的綏靖主義態度使日本對國際社會不再心存忌憚,它向日本發出了一個錯誤的信號,嘗到了甜頭的日本從此在侵略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時期日本社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