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日游擊戰爭在抗日戰爭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詳細
1、維持了各民族和黨派的抗日政治統一局面。沒有中共的抗日武裝,就不會出現全民抗日的政治意志。
2、在敵後廣泛開展武裝斗爭。這里要說明一下,什麼叫做「敵後」。敵後就是在國民黨潰敗後逃跑放棄的地區,國民黨一直從東北潰敗到西南,這些放棄的地方都是中國抗日游擊隊的活動范圍。這些地區處於日軍的後方,不是國軍的後方。
3、大大牽制了日軍的戰鬥力。日軍將華北90%的兵力用於對抗中共的抗日游擊隊,這起到了強力支持國民黨正規部隊抗日作戰的作用。
4、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日鬥志,中共的抗日范圍涉及一億國民居住地區,三分之二的國土面積,因為有他們的存在,使得全國人民相信抗日一定能取得勝利。
2. 抗日戰爭中的游擊戰
包含
地雷戰,地道戰,鐵道游擊隊等等
游是走,擊是打,游而不擊是逃跑主義,擊而不游是拚命主義,游擊戰的精髓是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疲我打,敵逃我追。遵循合理選擇作戰地點,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選擇作戰時機,戰斗結束迅速撤退五項基本原則的作戰方式,叫做游擊戰.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發展了游擊戰的理論和原則,主要有:
1.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是游擊戰的基本原則;
2.以襲擊為主的進攻,是游擊戰的基本作戰形式;
3.革命根據地,是游擊戰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依託;
4.在一定條件下,游擊戰可以作為某個戰略階段的主要作戰形式;
5.戰略上的集中指揮與戰役戰鬥上的分散指揮相結合,是游擊戰的指揮原則;
6.游擊戰要向正規戰發展。
7.游擊戰因兵力少而突擊力弱,很難獨立地解決整個戰爭問題,只有積極創造條件,使游擊隊發展成正規軍,使正規戰與游擊戰緊密配合,才能加快戰爭勝利的進程。
游擊戰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難獨立地進行長時間作戰,只有積極創造條件,以機動力、主動出擊化整為零,消耗敵人戰力、拖延敵人行動、誤導敵人方向,形成敵人心理壓力才可能致勝。
著名的游擊戰例子
1.中國在日軍敵後的游擊戰給侵華日軍造成了相當的兵員損失,削弱了日軍「以戰養戰」搜刮淪陷區支撐前線的能力,據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華北方面軍參謀部任職的加登幸太郎說:「現在回憶起來,筆者在任時,整個方面軍一天平均死傷50名。50名雖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離開戰列,是大消耗戰」。
2.越南戰爭(簡稱越戰)可說是近代最成功的例子之一:越共軍隊先用游擊戰的型態和法國對抗,獲得效果;在美國大規模介入之後,即使美軍使用現代化的裝備與精良的武器,游擊戰的型態依然使美軍吃不消,最後終於擊敗美國
。
3.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為什麼選擇游擊戰
1.共產黨人數少,不適宜與敵正面交戰;
2.共產黨佔領著廣大農村地區,與百姓、民兵緊回密結合起來,利於他們協答同作戰;
3.正面戰場傷亡慘重,共產黨武器裝備落後,而且容易引起日本人的高度關注;
4.發展敵後力量,為日後內戰做准備;
5.
4. 抗日戰爭時期正規戰和游擊戰哪個有效
缺一不可吧,如果只有正面日軍就會全力進攻國軍沒有後顧之憂。如果只有游擊戰沒有陣地戰就表示國民政府已經投降。那樣日軍就等於佔領了中國。游擊戰就等於是剿匪
5. 抗日戰爭是靠中國共產黨的游擊戰勝利的嗎
抗日戰爭能最後勝利,還是因為美國參戰了,日本帝國最後是被美國擊敗並摧毀的。中國式站版對了權隊,上對了車罷了。
而最終能熬到美國參戰,也是得益於中國人的4年孤軍奮戰,打死不撒手。而能熬下來,其實也是靠正面戰場的國軍46次會戰,並付出368萬陣亡的巨大犧牲來支持的。八路軍主要在華北,面對的是日本的6萬蒙疆駐屯軍和32萬北支派遣軍共計38萬日軍,但是同時扛著這38萬日軍的還有國民黨的第一和第二戰區,也不全是八路軍在那裡頂著。而新四軍,最主要的戰績都是打國軍,主要精力都放在搞摩擦上了。對日軍的威脅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退一萬步講,就算華北38萬日軍都是八路軍扛著呢,但是也僅占關內日軍總數98萬的39%,剩下的61%日軍可也沒閑著,像第11軍,13軍,23軍,第6方面軍都是在和國軍鏖戰。所以從這個比例來說,國軍也是扛長活兒的主力。
6. 游擊戰的戰爭方式和戰爭方法,以及它對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的影響
游是走,擊是打,游而不擊是逃跑主義,擊而不游是拚命主義,游擊戰的精髓是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疲我打,敵逃我追。遵循合理選擇作戰地點,快速部署兵力,合理分配兵力,合理選擇作戰時機,戰斗結束迅速撤退五項基本原則的作戰方式,叫做游擊戰。
游擊戰是非正規作戰。以襲擊為主要手段,具有高度的流動性、靈活性、主動性、進攻性和速決性,並能廣泛動員群眾投入戰爭。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大規模、長時期地開展游擊戰,抗擊了60%以上的侵華日軍和95%以上的偽軍。解放戰爭時期,游擊戰有力地配合了正規戰。長期的革命戰爭,使中國人民創造了許多獨具特色的游擊戰戰法,如破襲戰、地雷戰、麻雀戰、伏擊戰、地道戰、圍困戰等。這些靈活機動的戰法,顯示了中國革命游擊戰爭的豐富多彩.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發展了游擊戰的理論和原則,主要有:
1.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是游擊戰的基本原則;
2.以襲擊為主的進攻,是游擊戰的基本作戰形式;
3.革命根據地,是游擊戰賴以生存和發展的依託;
4.在一定條件下,游擊戰可以作為某個戰略階段的主要作戰形式;
5.戰略上的集中指揮與戰役戰鬥上的分散指揮相結合,是游擊戰的指揮原則;
6.游擊戰要向正規戰發展。
7.游擊戰因兵力少而突擊力弱,很難獨立地解決整個戰爭問題,只有積極創造條件,使游擊隊發展成正規軍,使正規戰與游擊戰緊密配合,才能加快戰爭勝利的進程。
另外,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元帥也總結出七條游擊戰術原則,與毛澤東等人頗為相似:
(1)集中作戰,分散游擊;
(2)紅軍作戰盡量號召群眾參加;
(3)敵情不明,不與作戰;
(4)敵進我退,敵退我進;
(5)對敵採取跑圈的形式;
(6)對遠距離的敵人,先動員群眾擾亂敵人,再採取突擊的方式;
(7)敵人如有堅固防禦工事,不與作戰。
游擊戰因兵力少而火力弱,很難獨立地進行長時間作戰,只有積極創造條件,以機動力、主動出擊化整為零,消耗敵人戰力、拖延敵人行動、誤導敵人方向,形成敵人心理壓力才可能致勝。
對游擊戰評價
◆正面
是一種以弱勝強的戰術,而且由於需要堅實的群眾基礎以及熟悉的地形,通常應用於反侵略一方 是一種戰爭藝術。
◆反面
所謂的「融於群眾」其實是利用平民當作擋箭牌。逼迫對手製造戰爭暴行。違反人道主義原則。採用游擊戰的方面通常會高壓壓迫所倚仗的群眾。以達到完成戰略目的意義。是「恐怖主義」的慣用手段。是一種持久戰,大大增強了戰爭的殘酷性。
中國在日軍敵後的游擊戰給侵華日軍造成了相當的兵員損失,削弱了日軍「以戰養戰」搜刮淪陷區支撐前線的能力,據1938年8月至1940年5月在華北方面軍參謀部任職的加登幸太郎說:「現在回憶起來,筆者在任時,整個方面軍一天平均死傷50名。50名雖不多,但一年就有18,000人離開戰列,是大消耗戰」。
7. 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為什麼選擇游擊戰
國軍在正面戰場殺日本人,共產黨在敵後殺日本人,兩個戰場相互配合和支持,兩者都為抗日做出了自己的偉大貢獻。 遺憾的是,本來這種合作還可以做的更好,但由於國共的矛盾,降低了效果。
從當時的力量比較來看,國軍無論財力、人力和武器,遠遠超過共軍。抗戰初期,共產黨最初軍隊不過3、5萬人,國民黨軍隊有幾百萬,裝備遠比共產黨軍隊精良。而且國民黨是當時的中央政府,國民黨可以調動的資源遠遠大於共產黨方面。我們知道兩國戰爭,打的是戰爭潛力、是後勤,是財力。
共產黨在敵後發動為什麼不發動大規模的戰役,這是由日本人和共產黨的力量差距過大客觀決定的。在這種情況下,共產黨只能採取擾敵和疲敵戰術,不時攻擊敵人的後勤等,小規模的殺傷敵人,積少成多。讓日本人防不勝防,疲憊不堪,應該說共產黨的政策是比較成功的。
評價一場戰爭,有時不是簡單從殺傷多少人數來比較,要從各個方面綜合比較,戰爭成敗,不僅僅是打仗決定的,而是政治、經濟、外交等各個因素的綜合作用。僅僅評價戰爭本身,其中一個評價標準是看雙方是否採取了正確的戰略戰術,一個標準是看雙方的戰略目的達到多少。
正如要研究康熙,不能不研究康熙發的聖旨、康熙的批文一樣。要理解老毛的在抗戰中採取什麼樣的戰略戰術,不能不研究他的著作,包括他在抗戰年代中的命令、電報、講話和著作。關於游擊戰,老毛已經把它提高到戰略層次。網友可以參看毛澤東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裡面提到兩個戰場如何配合的問題。
也許有人看不起游擊戰,認為共產黨沒有對日本發動大規模的戰役。我想是共軍本身力量太弱,無力發動。在1941年至1944年間,估計共產黨在各根據地的正規部隊約為250000人,在陝甘寧有40000人(〈劍橋中華民國史〉)。這樣的規模,如果對日軍展開那種決戰式的大規模戰役,無疑於是羊入虎口,正中日本人下懷。
實際上當時共產黨內部也有此疑慮。針對這種認識,毛澤東教育自己的部隊說:「從三個階段來看,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游擊戰,決不是可有可無的。它將在人類戰爭史上演出空前偉大的一幕。為此緣故,在全國的數百萬正規軍中間,至少指定數十萬人,分散於所有一切敵佔地區,發動和配合民眾武裝,從事游擊戰爭,是完全必要的。被指定的軍隊,要自覺地負擔這種神聖任務,不要以為少打大仗,一時顯得不像民族英雄,降低了資格,這種想法是錯誤的。游擊戰爭沒有正規戰爭那樣迅速的成效和顯赫的名聲,但是「路遙知馬力,事久見人心」,在長期和殘酷的戰爭中,游擊戰爭將表現其很大的威力,實在是非同小可的事業。並且正規軍分散作游擊戰,集合起來又可作運動戰,八路軍就是這樣做的。」
8. 抗日游擊戰影響和意義
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反侵略戰爭從失敗到勝利的偉大轉折,為中華民族的百年屈辱畫上了句號,從而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開端。在人類戰爭史上矗立起一座戰略制勝的偉大豐碑。
抗日游擊戰爭開辟的敵後戰場實質上是人民軍隊在戰略防禦中向日軍實施的帶戰略性的「反進攻」,是處於被動地位中的主動出擊,從戰爭形式上打亂了日軍作戰前線與後方的劃分,把敵人的後方變成抗日的前線,把敵之戰略包圍變為我之戰略反包圍,形成了犬牙交錯的戰爭形態。
八路軍新四軍的游擊戰最大的價值,在淪陷區建立大面積的根據地,解放淪陷區大量人口。此舉,使侵華日軍佔領了中國的土地之後,卻沒能控制這些土地,也沒能控制這些土地上的人口,無法將這些掠奪到的資源轉化為自己的戰鬥力,無法以戰養戰。
(8)游擊戰與中國的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正面和敵後戰場的關系:
1、抗戰初期正面戰場是主戰場,從抗戰中期到抗戰後期,主戰場發生了轉化,正面戰場抗擊日本侵略的作用有所下降敵後戰場逐漸形成並開始獨當一面。最終成為抗日的主戰場。
2、這兩個戰場的形成和地位的變化,對抗日戰爭和戰後中國的政局和前途,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共產黨在中日力量對比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抗日戰爭必須採取正規戰爭和游擊戰爭兩種戰爭方式的戰略主張。
9. 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抗日游擊戰為什麼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一、抄牽制日本極大的兵力襲於華北,在戰略上配合華中華南的正規戰爭。
二、在華北長期堅持抗日戰爭,消耗日本帝國主義的力量,以便最後戰勝日本帝國主義。
三、圍困日本侵入內地的軍隊而最後消滅之,部分地收復失地。
四、給華北人民以斗爭的出路,給漢奸以打擊,暴露投降者的可恥面貌和民族失敗主義者的錯誤,給某些可能的對日妥協企圖以極大的牽制。游擊戰爭將告訴全世界:華北人民為保衛華北的每一寸土地而血戰到底。
五、在游擊戰爭繼續擴大與勝利的過程中,將轉變到以正規戰爭為華北人民抗日的主要斗爭方式,最後驅逐日軍出華北。
(9)游擊戰與中國的抗日戰爭擴展閱讀:
游擊隊取得成功條件:
一、取得人民充分的有組織的幫助,隱蔽自己的行動,了解敵情,並從人民中取得給養與補充,否則游擊隊不獨不能勝利,而且不能存在。
二、在各方面都要有正確的政策,代表人民的利益與意志,取得人民充分的有組織的幫助;
三、有很好的政治紀律和軍事紀律,並實現官長與士兵的平等,保證各種政策的正確執行。
參考資料:人民網-抗日游擊戰爭中的若干基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