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抗日戰爭的歷史
我以為所謂58%應該是指駐扎在戰線後方的日軍,包括戰略預備隊和駐守各大中城市的日軍,以及各種後勤保障部隊和人員。這些日軍中的相當部分並沒有直接的作戰任務和對象。
而在敵後抗戰中八路軍和新四軍面對的敵軍主要是偽軍而日軍的規模非常小,你只要多看看上世紀五十~八十年代初那些反映敵後抗戰的著名小說你就可以發現這一點(這些小說的作戰作者很多是那段歷史的親歷者,甚至直接參加了的敵後抗戰),通常在這些小說中日軍的出場的最高指揮官通常是大隊長,甚至是中隊長。
畢竟八路軍的本錢小,每次作戰甚至要把子彈的消耗都計算在內。(至少打一仗要繳獲比消耗的更多的子彈,連子彈殼都是很寶貴的,需要專門收集)。所以八路軍不可能和日軍作正面的消耗對抗,只能採用運動戰術,趁日軍分散時,集中兵力消滅日軍一個中隊,一個小隊甚至一個步兵班。
但這並不意味著游擊作戰無足輕重,要知道就在今時今日,在和我們相鄰的一個國家裡,一群拿著簡陋的武器的游擊隊,與代表著21世紀最先進的武力的十幾萬大軍進行了八年的周旋,使其至今無法取得勝利。
㈡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歷史事件
1、一·二八事變
一·二八事變 日本為了轉移國際視線,並迫使南京國民政府屈服,日本侵略者於1932年1月28日晚,突然向上海閘北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發起了攻擊,十九路軍在軍長蔡廷鍇、總指揮蔣光鼐的率領下,奮起抵抗。
2月14日,蔣介石命令由前首都警衛軍87、88師和教導總隊組成第五軍,以張治中為軍長增援十九路軍參戰。
3月初,由於日軍偷襲瀏河登陸,中國軍隊被迫退守第二道防線。3月3日,日軍司令官根據其參謀總長的電示,發錶停戰聲明。同日,國聯決議中日雙方下令停戰。24日,在英領署舉行正式停戰會議。
2、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1935年8月1日,紅軍在長征途中,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王明等人,根據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會議上有關在各國建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精神要求,以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的名義在莫斯科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
八一宣言是推動第二次國共合作的重要文件,意味著中共關門主義的結束,實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的開始。
5、豫湘桂戰役
1944年4月,日本動用12個師團、41萬人的龐大兵力,在中國發動了豫湘桂戰役,即「一號作戰」,企圖打通中國大陸交通線,通過中國大陸將日本和東南亞、西南太平洋戰線連接起來,以挽救太平洋戰場的危局。
豫湘桂戰役歷時8個月,是中日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日軍雖取得了戰役的勝利,但在全局方面仍未能走出中國持久戰,反而影響了在太平洋戰場的對美作戰,宣告了日本「長期戰」戰略的破產。
㈢ 中國抗戰史介紹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後侵佔了中國東北,此後又陸續在華北和上海等地挑起軍事沖突,國民政府當時採取妥協的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之間的戰事隨即全面爆發。1941年12月,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後,中美雙方始正式宣戰,中國與美國和英國結成同盟共同對日本作戰。
日本在戰爭期間,佔領了中國東部大部分地區,並樹立包括滿洲國、汪兆銘政權在內的多個傀儡政權。1945年8月9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中國東北。8月15日,日本宣布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3)抗日戰爭全史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是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一個重大轉折點,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改變了中國自近代以來飽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屈辱 地位,一掃近百年屢戰屢敗的悲觀陰霾,鼓舞著中國人民走出灰暗的歷史低谷,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與自信。
抗日戰爭為爭取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創造了歷史機遇。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 戰爭作出巨大貢獻,中國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國際地位也隨之提高。
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實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戰路線,得到了廣大群眾和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愛國人士的擁護和支持,為新中國成立和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和群眾基礎。
㈣ 抗日戰爭的全過程誰知道
據歷史上說總共是14年抗戰!也就是從1931年開始!以「九一八事變」為起點的「14年抗戰!誰都知道版,日本大規模地侵略權中國,是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的。在侵佔了東北以後,日本侵略者又不斷侵犯上海、華北等地,佔領了中國的大片領土。東北、上海、華北人民及駐守這些地方的軍隊,從「九一八事變」、「一二八事變」、「華北事變」起,就舉起了抗日的大旗。從全國來說這個時期的抗戰,雖然還是局部的,但中國人民的抗戰毫無疑問已經開始了。如果不把「九一八事變」作為中國抗戰的開始,實際上就把「七七事變」以前東北、華北、上海人民的抗戰,以及十九路軍的抗戰、長城抗戰、察哈爾抗戰、遂遠抗戰等中國人民英勇的斗爭,都排除在了中國的抗日戰爭之外。也會讓人以為日本是從「七七事變」才開始侵略中國,抗日戰爭也是從那時才開始的。而這並不符合歷史事實。
正因為如此,中國抗日戰爭是14年,起點是「九一八事變」,這已經成為學術界的共識。
㈤ 抗日戰爭大事年表
中國抗日戰爭大事年表
¡¡¡¡¡¡¡¡¡¡¡¡¡¡
¡¡¡¡中國抗日戰爭的開始,史說為七七蘆溝橋事變。然日本對中國本土的侵略,實以九一八事變為肇端。為全面說明這個過程,本大事年表亦始於九一八。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28日¡¡民眾要求抗日¡¡¡¡南京中央大學學生要求政府抗日,赴外交部請願。迄十二月,外埠湧入南京請願學生達七萬之眾。全國民情鼎沸,要求政府收復東北。當時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堅持盡力延遲對日戰爭的方針。
1931年10月12日¡¡黑龍江淪陷
1932年1月28日¡¡淞滬事變
1933年1月1日¡¡日軍佔領熱河
1933年4月15日¡¡日軍進犯冀東
1935年5月29日¡¡《何梅協定》
1935年8月1日¡¡中共《八;一宣言》
1935年11月24日¡¡冀東內蒙脫離中央
1936年5月5日¡¡國共初步議和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
1937月2月15日¡¡中共接受國民政府改編
1937年7月7日¡¡蘆溝橋事變事變後,國軍最高統帥蔣介石即宣示求戰必應戰戰略原則,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1937年7月26日¡¡平津淪陷
1937年8月7日¡¡國民政府決議抗戰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
1937年8月14日¡¡中國空軍首次對日作戰
1937年9月¡¡中蘇合作
1937年9月2日¡¡日軍進攻山西
1937年10月30日¡¡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1937年11月5日¡&i
㈥ 《中國,被遺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戰爭全史》讀後感作文600字
書中在開頭便說出了一段話:「西方人對中國抗日戰爭知之甚少,希望你們也能了解一些知識。」
書中引用了四個部分完整地講出抗日戰爭:一、大戰在即,主要以「七七事變」之前的5-3年之間發生的事。二、兵災連綿,主要以「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血戰台兒庄」等事件講解。三、孤軍奮戰,用「重慶大轟炸」、「珍珠港偷襲」等事件說明中國的奮力守國。第四部分,飲鴆為盟,講述日本投降,世界二次大戰結束,中國見到了曙光。
在戰後,中國被美國、英國、蘇聯(前俄羅斯)一起忘記、忽略。為什麼會被集體忽略?在我見到這句話時,我便更疑惑了:「當時美國的作戰標准就是確保中國繼續參戰。」當時,我便產生了問題:為什麼當時的中國那麼重要,卻在戰後被忽略?在這一時刻(2015年為二戰戰勝七十周年),無論是當年的中國,還是美、英、法、德、日,都將再一次直面歷史,這段抹不去的歷史,世界應還中國公道!
中國怎麼會被遺忘的?!
在1937-1945年,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一員,確確實實就是美英等國的盟友。
在我看來,這就是本書最引人注目之處:一個英國人,願意耗時十年輾轉多國埋頭解密檔案進行研究,只為試圖告訴英美等國讀者,他們國家在二戰期間有過一個盟友,只是從一開始就不那麼為他們國民所熟知,後來因為各種原因,這段並肩作戰的歷史乾脆就被遺忘了。
正是因為英美等國人民分別有著他們自己的視角,所以,中國這個戰時盟友的抗戰歷史就被放在一邊,中國這個盟友一不小心就會被遺忘。
情況有多糟?西方人了解很多關於德國、日本在亞太,甚至還有俄羅斯的情況,但中國在二戰中的故事在西方就沒有真正被講述過。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多數人,比如英國人、美國人、日本人,其實還有中國人自己,往往傾向於專注自己國家的故事。
作為中國人,我們絕不該忘記這段偉大的抗日歷史。可以被美英蘇忘記,但不可以被我們這一代人忘記。
㈦ 中國抗日戰爭歷史 總結
中國抗日戰爭歷史總結:
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十四年的浴血奮戰,打敗了窮凶極惡的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為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新中國奠定了重要基礎,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為世界各國人民奪取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爭取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的抗日戰爭,以中國的勝利和日本的失敗而告終。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日本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在投降書上簽字,128萬侵華日軍向中國投降,日本侵華戰犯受到了嚴正的審判。
中國人民取得近百年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完全的勝利,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的民族恥辱,改變了近百年來中華民族屢戰屢敗的歷史,使中華民族重新找回了民族的自尊與自信。
(7)抗日戰爭全史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是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復興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回望屈辱和悲壯的中國近代史,鴉片戰爭後的百年間,世界列強幾乎都參與了對中國的侵略和掠奪。
盡管中國人民進行過一次又一次抵抗,但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中國失敗而結束的。抗日戰爭則不同,億萬中華兒女逐步凝聚起來、團結起來,形成舉國禦侮的偉大力量,最終贏得了近代以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抗日戰爭是一場促進民族覺醒和團結的戰爭。近代中國反抗帝國主義列強的侵略,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斗爭。抗日戰爭更是以前所未有的氣勢震撼著全體中華兒女的心靈,激發起全國人民團結禦侮的巨大能量,彰顯出氣貫長虹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抗戰精神。
這種偉大的民族覺醒和空前的民族團結,比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進行的歷次抗爭都表現得更強烈、更廣泛,從根本上決定了戰爭的進程和結局。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改變了中國自近代以來飽受帝國主義列強欺凌的屈辱地位,一掃近百年屢戰屢敗的悲觀陰霾,鼓舞著中國人民走出灰暗的歷史低谷,重新找回民族的自尊與自信。
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不但是戰勝日本侵略者的力量支撐,更是實現民族復興的不竭動力,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抗日戰爭是一場改變國家命運的戰爭。從鴉片戰爭到抗日戰爭之前,中國飽受世界列強欺壓,不要說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就連起碼的平等對話的資格都沒有。一個屢戰屢敗的民族,可能贏得同情,但不可能贏得尊重。抗日戰爭為爭取中華民族獨立和解放創造了歷史機遇。
中國的抗日戰爭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巨大貢獻,中國獲得國際社會的尊重,國際地位也隨之提高。中國初步廢除了各國通過對華不平等條約攫取的許多特權,使一個世紀以來世界列強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體系開始崩潰。
㈧ 抗日戰爭的歷史事件有哪些
1、淞滬會戰(抗戰時期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戰役之一)
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
淞滬會戰中日軍因遭到國民黨的頑強抵抗而損失慘重,這場戰役對於中國而言,標志兩國之間不宣而戰、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盧溝橋事變後的地區性沖突升級為全面戰爭,並徹底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
2、上高戰役
上高戰役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
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3、南京保衛戰(抗日戰爭時期保衛中國首都的戰役)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
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
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
12月13日,南京淪陷,日軍開始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4、徐州會戰(抗日戰爭時期一次大規模的防禦戰役)
徐州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日雙方在以江蘇省徐州為中心的津浦(天津至浦口)、隴海(寶雞至連雲港)鐵路地區進行的一次大規模防禦戰役,其中以1938年三四月間的台兒庄大戰最為著名,因圍殲日軍一萬餘人,史稱之為台兒庄大捷。徐州會戰對日軍給予了巨大的打擊,大大遲滯了日軍進攻的腳步,為中方部署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
5、長沙會戰(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也稱為「長沙保衛戰」。
長沙會戰的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華軍隊,粉碎了日本消滅中國軍隊主力、「以戰迫降」的戰略目標,振奮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 。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作戰,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陣營的地位 。
有力地保衛了湖南廣大地區和我國西南大後方的安全,穩定了湖南局勢,並使之成為支持全國長期抗戰的重要基地。
㈨ 抗日戰爭全過程
中國晉察冀軍區技術研究室科研人員發明了缸塔法工業生產硫酸技術,之後傳到了各大軍區,自此人民軍隊掌握了火炸華葯生產技術,生產無煙火葯,硝銨炸華葯,後又研製硝化甘華油炸華葯成功,晉察冀軍區1944年僅硝化甘新油炸華葯月產量達到了15800斤,華東軍區1948年濟南戰役時炸華葯月產量是15萬斤,在抗日戰爭中晉察冀軍區發明了「坩堝煉銅鋅」製造全新子華彈,在晉冀豫軍區的八路軍總部軍工人員發明了「窯爐燜火法」韌化炮彈彈體技術,相當武器尤其是大部分彈葯是自產的,自己生產才是長久的,可持續的,能源源不斷補充,自己不能造會影響戰斗戰爭,有了炸新華葯包中國人民軍隊就有了大規模攻城戰的能力,武器彈葯能源源不斷補充就可以進行大規模戰爭,我國的問題是因為分裂內戰等原因造成國家處於大而弱的無組織狀態,敵人小而強,力量只能佔領城市,對農村地區則無力佔領,中國處於一個進步的時代,擁有大量生氣,有優秀的領導人,正確的理論,嚴密的組織,這些都是宋國明國滅亡時沒有的,敵人是做不了元朝滅宋清朝滅明的夢的,我們在農村去分散組織發動群眾,建立各級政權,大軍區下轄二級軍區,二級軍區下轄三級軍分區,分別有部隊隸屬,野戰部隊與軍區部隊結合,軍分區下還有縣區武裝,縣大隊區小隊民兵自衛軍,形成一完整戰爭體系,恢復發展生產,發展工業,支援戰爭,通過機動靈活戰術打敗敵人進攻,不斷向敵人進攻,壯大自己,壓縮敵人生存空間,在大規模運動戰和攻城戰中打敗敵人,不斷繼續發展工業,發展教育,進行戰略追擊,解放中國東北人民,解放朝鮮人民,造大船,造飛機,攻佔日本。
㈩ 抗日戰爭的全過程
抗日戰爭全過程簡要如下;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中國守軍第二十九路軍還擊;
1937年7月31日,蔣介石發表《告全體將士書》:「……和平既然絕望,只有抗戰到底」,宣告戰爭已經全面爆發;
1937年8月12日淞滬抗戰爆發,中國守軍堅守上海三個月,打破日軍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言論;
1937年9月,日本為奪取山西豐富的煤炭資源,派出10餘萬陸軍展開進攻。國民政府因應組織展開了太原會戰;
1937年11月南京保衛戰開始,12月13日侵佔南京,製造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
1938年2月,日軍華北方面軍企圖南下和華中派遣軍會合。中國國民革命軍在以徐州為中心的地區與日軍激戰,史稱徐州會戰。中國守軍在台兒庄取得大捷;
1938年8月至10月的武漢會戰是中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會戰,參戰日軍達30多萬人,中國軍隊達110萬人;
1938年10月廣州戰役;
1939年3-4月南昌會戰;
1939年5月隨棗會戰;
1939年9-10月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11月-1940年2月桂北會戰(取得昆侖關大捷);
1940年5月-6月棗宜會戰;
1940年8月-12月百團大戰;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