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沂南

抗日戰爭沂南

發布時間:2021-03-10 20:50:01

① 山東出過哪些抗戰名將

王耀武,字佐民,山東省泰安市上王莊人,1904年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
張自忠,字藎忱內,1891年出生於山東臨清。容1940年5月16日壯烈殉國,時年49歲
趙登禹(1898—1937),字舜臣,山東菏澤人。
馮安邦(1884-1938),字化民,山東無棣人。
李玉堂(1899~1951)字瑤階,廣饒縣大王鎮大王橋村人。
李延年 字吉甫。1904年3月11日出生在廣饒縣大王鎮王西村一個富裕的耕讀家庭
李仙洲,山東長清人,黃埔一期學生。
朱士勤山東菏澤單縣人,國民黨高級將領,暫30師中將師長,於1942年5月4日壯烈犧牲,為抗日戰爭期間陣亡的中國軍方高級將領之一。

② 山東沂南縣旅遊景點有哪些

【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
2003年9月19日,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在她的家鄉山東省沂南縣馬牧池鄉東辛庄隆重舉行開館儀式。原國家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遲浩田親筆題寫了「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館名。
抗日戰爭爆發後,在中國共產黨人創建沂蒙根據地的抗日活動中,她數十次出色地完成情報傳送任務;1938年冬,已年過半百的王換於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先後任村婦救會長,艾山鄉副鄉長。由於她對黨的忠誠和積極的工作,是當時著名的沂蒙「四大娘」之一,其家成為著名的抗日堡壘戶。1939年春以後,中共蘇魯豫皖邊區省委、山東分局、山東縱隊就經常住在王換於家。同年6月徐向前、朱瑞率八路軍第一縱隊機關到沂蒙後,也較長時間住在王換於家。
從此,王換於的主要工作就是率全家照顧好領導的生活起居和撫養戰時托兒所的孩子。戰時托兒所最多時達50餘人,王換於因撫養革命後代,她的兩個兒媳婦的奶水大部分用於哺育托兒所孩子,為此王換於有4個孫子、孫女因照顧不周而先後夭折。除此之外,王換於還掩救過一大批八路軍傷病員和抗日幹部,掩藏了許多抗日物資。1940年7月,山東省政府前身--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在該縣青駝寺成立,會議出版的《聯合社會會刊》被王換於精心保存,1978年,年逾九旬的王換於將書完整上交縣有關部門,該書被征調到山東省檔案館,填補了省檔案館檔案資料的一項空白。
為昭示歷史,激勵後人,永葆革命傳統精神,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沂南縣委、縣政府決定建設「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紀念館整理製作展出資料80餘平方米,搜集文物50餘件,總投資達200餘萬元。在此期間,原國家軍委副主席遲浩田親筆題寫了「沂蒙母親王換於紀念館」館名和「沂蒙母親王換於故居」,並親筆書寫了「緬懷沂蒙母親,教育後世子孫」的碑文,著名作家李存葆、王光明滿懷深情撰寫了《百年老屋賦》;國家審計署和省直機關黨工委還把此地作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諸葛亮故里】
諸葛亮故里位於沂南縣磚埠鄉的陽都故城。諸葛亮,字孔明,號卧龍先生,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公元181年出生於陽都故城。約公元193年,諸葛亮13歲時隨叔父諸葛玄去豫章,15歲時隨叔父依附劉表,開始了在荊州「躬耕隴畝」的生活,歷時12年。後被劉備請出山,輔佐劉備創建蜀漢政權,成為一代名相,為後人所緬懷。
陽都故城是古代文化遺址,城內耕土下1米左右即是漢代文化層,亦發現戰國文物,陶豆和陶鬲的殘片隨處可見。故城東面緊靠沂河,河西崖有一段出土的古代城牆,石砌而成,十分堅固。北面是東沂河,河岸上約1500米長的東段故城城基至今依稀可辨。1992年,沂南縣人民政府投資40萬元人民幣在沂南縣磚埠鄉孫家黃疃修建了「諸葛亮故里紀念館」,佔地面積2700平方米,為仿古式建築。
紀念館左側豎立的穿孔漢畫像石碑,是漢代遺物。院內有千年銀杏樹一株,高23米,樹圍3.6米,樹冠覆蓋達360多平方米。紀念館三塊漢畫像石均是諸葛亮故里出土的。大殿高7米,寬9米,長12.4米,建築面積111.6平方米,大殿正中安放著諸葛亮塑像,四周是14幅壁畫,全面反映了諸葛亮一生壯麗輝煌的業績。在沂南縣城西山坡修建了「卧龍公園」(亦稱西山諸葛亮公園),此公園總投資600萬元人民幣,自1992年分兩期建設。
目前,已建成姐妹亭一處,有全國體量最大的諸葛亮銅像一尊,用銅3.5噸,身高7米,總重7000公斤;並建有浮雕,總長50米,共計14幅,每幅5.25平方米。石雕均根據《三國演義》故事雕刻而成,記載著諸葛亮的輝煌戰績。另外,有仿古建築5間,花崗岩石雕戰馬四匹,龜駝碑二尊,碑文刻有諸葛亮的前後出師表。九龍壁面向人民街,總長15.2米,由漢白玉雕刻而成。
【漢畫像墓博物館】
沂南漢墓博物館位於沂南縣城西三公里的北寨村,是在沂南北寨墓群基礎上修建的一座專題性博物館,主要向人們展示北寨墓群墓葬文化及出土遺物,傳播漢代民族文化。沂南漢墓博物館南北長66.4米,東西寬67.5米,佔地面積4017.2平方米。館內設墓室保護房、文物陳列室等。所有建築外形,集仿古與園林風格於一體,均仿照東漢時期的建築,給人們一種身處其時,身臨其境的體驗。
博物館內正中偏北位置,是原址完整保護、聞名遐邇的北寨漢畫像石墓(一號墓),該墓規模宏大,墓室結構復雜,畫像雕刻精美,內容極其豐富,是我國現已發現、保存較為完美的,為中外學者高度關注的一座漢畫像石墓。一號墓坐北向南,用280塊預制石材築成,其中畫像石42塊,畫像73幅,畫像面積44.2平方米。墓南北長8.7米,東西寬7.55米,由前中後三個主室,東三個側室,西兩個側室組成,總計為八室。室與室之間都有門直通。整個墓室的構築是由地面、檯子、支柱、牆壁、橫額、中柱、過梁、橫枋、攔角石、蓋頂石等先後順序壘築起來的,建築技術相當先進。墓門高2.74米,由門楣、橫額和東、西、中三個立柱組成。
門的橫額和立柱上均刻有畫像。立柱部分分別刻有伏羲、女媧、東王公,西王母及羽人、玉兔搗葯等祥瑞圖像。門楣橫額部分則表現出一戰爭場面。前室面闊兩間,進深兩間,從地面到墓頂高2.8米,室中有八角形擎天石柱。頂部是用石條構成幾個方形重疊而上的抹角結構藻井,既美觀又大方。前室畫像內容不少,但主題是祭祀,主要表現了墓主人死後的衷榮,分布於東、南、西三壁橫額上。肅穆虔誠的致祭者或躬立,或跪伏於地,足見墓主人的官位之高。前室四壁、北壁上橫額及八角擎天柱上,則刻有大儺驅鬼、伐鼓、擁彗和神靈、祥瑞圖像。
中室高3.12米,面闊兩間,進深兩間,亦有八角形擎天柱。中室畫像內容更為豐富,有車馬出行,豐收宴享,樂舞百戲等,主要表現了墓主人的高貴身份和富足逸樂的生活。中室的四壁,刻有蒼頡造字、衛姬請罪、堯舜禪讓、荊軻刺秦王、孔子見老子等歷史故事歷史人物,並有榜題「蒼頡、齊桓公、衛姬、蘇武」等12處28個漢字,這些畫像生動細膩,令人驚嘆。 後室由一個斗拱分隔成兩間,僅有一個側室,很顯然是一帶便池的廁所。拱的式樣同中室一樣,梁拱也是由整塊石頭雕成。分布於後室隔牆上的畫像,主要描寫了墓主人的閨房內的生活,有侍女持奩圖、僕人洗滌圖等。 沂南漢墓博物館一號畫像石墓以氣魄雄偉、結構謹嚴見長,表現出漢代建築藝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它是漢代民間藝術家集體創造的作品,是將兩漢建築藝術、雕刻藝術、繪畫藝術綜合起來而去粗存精,推陳出新的作品。 一號墓早年被盜,僅存有少量殘破的陶器和銅鏃,墓主姓名無考。 二號墓在一號墓的南面偏東,兩墓相距20米。是東漢晚期較大的磚石墓。除兩個耳室和一個後室的券頂完整外,其餘各室的券頂均不同程度的損壞。由於墓早期被盜,墓券頂磚的丟落,使墓室內積滿淤泥,經精細清理,出土完整和可復原的陶器、石器、銅器、銀器等80餘件及100多枚銅錢,另有鐵刀和漆器腐朽的痕跡。 沂南漢墓博物館大站東側為拓片陳列室,展有一號墓畫像拓片。圖像清晰,資料豐富,給人們參觀以更多便利。 院內東側則陳列有從沂南各地收集而來的34塊漢畫像石,內容有:車馬出行、大禹治水、祥禽瑞獸等。為研究沂南漢代歷史及漢畫像石墓分布情況,提供了大量的實物資料。
【孔明文化旅遊區】
孔明文化旅遊區為山東省重點旅遊開發建設項目,位於沂南縣城西部,規劃區總面積31平方公里,東至卧龍山路,南至團山南側,北至卧龍山北麓,西到汶河及以西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區。
中心以卧龍山、北寨村、汶河為主。目前在卧龍山東麓已經建成的有:諸葛亮銅像(1993年落成,高7米,重7噸,底座高3米),體量為世界之最;銅像前兩側各有戰馬雕塑兩尊;諸葛亮豐功偉績大理石浮雕群像,浮雕畫面14幅,組成50米的弧形牆,並有迴音效果;佔地6660平方米的諸葛宗祠以及漢街思古、武侯雙闋、智慧橋、聖賢路、御碑亭等景點。
【孟良崮國家級森林公園】
孟良崮國家級森林公園位於沂南縣界湖鎮西25公里的代庄鄉境內,經營總面積近2萬畝,經過30多年來造林、營林,已形成乾果林、防護林構成的萬畝森林規模,主要樹種有松類、刺槐、板栗、赤揚、淡竹、火炬樹、五角楓等。林場林草茂密,怪石林立,是景色優美的森林旅遊勝地。孟良崮森林公園於1992年1月被國家林業部定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③ 請問 在抗戰的 時候 山東有沒有 一個叫 老三團的 的 部隊 老三團 有沒有一個 後勤被服廠

山東有老三團,團長王吉文是115師的戰斗序列,它是後來三縱8師二十二團的前身
在1943年3月,「一一五師和山東縱隊所屬各旅、各支隊番號一律撤銷,兩大系統的部隊編為13個主力團。魯中軍區:一團、二團、四團;濱海:四團、六團、十三團、二十三團;魯南:三團、五團;膠東:十三團、十四團、十六團;清河:直屬一團;山東軍區轄特務團。」山東軍區兵強馬壯27萬大軍,要說頭等主力團也就13個。八師獨占兩個,看看八師的兩把「大刀」,就想起電影《英雄兒女》中的一句台詞。團長說:你們這個團,從來就是大腿桿上綁大鑼,走到哪,響到哪!八師攻打滕縣時,師長王麓水問兩個團長,打破城門你要多少時間?一團長想了想曰:「30分鍾」。另一團長毫不遲疑答:「10分鍾」。好!師長大喜,令箭立馬就交給了這個團長。
這個團長就是二十二團團長王吉文。二十二團在魯南有鼎鼎大名,習慣上又稱老三團。
你家可能是山東沂蒙地區的?是嗎?

④ 跪求!!!!!臨沂歷史名人抗戰所做貢獻的作文 1500字

抗日名將張自忠(歷史名人)

■林治波

5月16日,是抗日愛國名將張自忠殉國60周年紀念日。
「張扒皮」和「活關公」
張自忠,字藎忱,1891年出生於山東臨清。他是個天生的軍人,早年就讀於天津北洋法政學堂,卻因對軍事興趣濃厚而投筆從戎,參加了馮玉祥的西北軍。
張自忠以治軍嚴厲著稱西北軍,綽號「張扒皮」。1933年,張自忠率部在喜峰口大敗日軍,這是他抗日歷史的起點。
全國抗戰爆發後,張自忠猶如蛟龍出水,猛虎出柙,歷經淮河、臨沂、徐州、潢川、隨棗及冬季攻勢諸戰役,攻銳守堅,所向披靡,建立赫赫威名,官至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兼第33集團軍總司令。同時,張自忠也作為一個厲害的敵手而備受日軍欽敬,被他們尊之為「活關公」、「現代關公」。
曾被誤解為「親日派」
張自忠的內心很沉重。因為,盧溝橋事變之前,張自忠身為天津市長曾受命辦理對日交涉並率團訪問過日本,受到國人誤解;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二十九軍撤出北平,張自忠又奉命留平緩沖,更被輿論誤解為逼宮奪權,附敵為逆。在國人的眼中,張自忠簡直成了漢奸親日派。國民政府還一度發布命令,將張自忠撤職查辦。
抗日戰場上的赫赫戰功,逐漸消去了人們對張自忠的誤解;但往昔的罪名仍糾纏在他的心頭,使他難以釋懷。
1939年夏,張自忠在重慶接受《大剛報》記者采訪時曾神色凝重地說:「我張自忠決不是韓復榘,他日流血沙場,馬革裹屍,你們始知我取字『藎忱』之意!」
絕命赴敵
1940年5月1日,15萬日軍向襄河東岸第五戰區部隊發動大規模進攻,棗宜會戰打響。張自忠親筆寫信,告諭五十九軍各師、團主官:「只要敵來犯,兄即到河東與弟等共同去犧牲。願與諸弟共勉之。」
在以後的幾天里,日軍沿襄河東岸迅速向北推進,戰局日趨惡化。為扭轉戰局,援救友軍,張自忠決定東渡襄河,赴第一線督戰。行前,張自忠匆匆給自己的副手寫信說:
「到河東後,設若與179D、38D取不上聯絡,即帶馬之3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
這分明是一封絕命書,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躍然紙上。
上將戰死第一人
5月7日拂曉前,張自忠率部渡過寬闊浩盪的襄河,奔赴河東戰場。
張自忠揮師北向,一路疾進。在張自忠的指揮下,河東官兵拚死搏殺,有效地遏制了日軍的攻勢,並截斷了日軍的後方補給線。日軍被迫抽調兩個師團5萬餘人,集中力量攻擊張自忠部。張自忠立即調整部屬,迎擊日軍,在琚家灣、梅家高廟、方家集等地重創日軍。
不幸的是,33集團軍總部的發報密碼被日軍破譯,張自忠和身邊部隊遂陷入日軍重兵包圍。雙方鏖戰至5月16日,張自忠力戰不退,身中7彈,壯烈殉國,時年49歲。
抗戰以來,以上將銜集團軍總司令職親臨前線,戰死沙場,張自忠為第一人。
英名長留神州大地

⑤ 抗戰時期是沂蒙六姐妹

不是的,沂蒙六姐妹和火線橋沒有任何聯系,這個故事是發生在沂蒙大姐李桂芳的身上。
1947年5月13日,孟良崮戰役打響,李桂芳突然接到聯絡員的命令:「天黑之後,部隊要從這個地方過河。為了節約時間,讓你們在5個小時之內架一座橋。」這可難住了李桂芳,齊腰深的河水,一二十米寬的河面,5個小時之內,又沒有建橋材料,男人又都上了前線,只有這些婦女,怎麼架橋?經過商量,終於誕生了一個獨出心裁的計劃:用門板當橋板,用人來當橋墩。然後分頭准備,並事先進行了試驗。大約晚上9點,華野的一支隊伍朝河邊走來。李桂芳轉身對婦女們喊道:「架橋!」話音未落,婦女們就按照順序抬起門板朝冰冷的河裡走去。剎那間,一座人橋神速而奇跡般地出現在戰士們面前。看到突兀而現的橋,戰士們都不忍心過,因為水裡面是婦女呀,李桂芳站在涼氣襲人的河水中,大聲喊道:「同志們,時間就是勝利,快過橋……」部隊首長眼含熱淚,朝身後的戰士們大聲喊道:「前邊,是婦女們用身體為我們搭起的橋,一定要輕踩,慢走,走中間。」戰士們猶豫片刻,終於走上了這座人橋。夜色中,雖然互相看不清面容,但戰士們心中都明白,橋下是自己的姐妹,他們是踏著親人的肩膀走向戰場的,沒有一個人說話,只是默默地、輕輕地、匆匆地從橋上走過……一分鍾,兩分鍾……整整一個小時,一名戰士,兩名戰士……整整一個部隊。戰士的腳步聲已經消失在炮聲隆隆的前方,她們這32名婦女卻被河水凍得周身麻木,牙齒直打顫,累得癱倒在河岸邊……有誰能想到,在這些婦女中,有的懷有身孕,有的因此落下終生殘疾,不能生育……。這就是在孟良崮戰役中,沂南「紅嫂」用身體架起的通向勝利的火線橋。
在滄桑歲月版塊有四位老人家,她們就是當年帶頭架橋的四姐妹。李鳳英說:「我是婦救會長,我領著上。」任修也說:「我是黨員家屬,我也帶頭上。」 這塊就是當年她們架橋時用的門板,王鳳蘭說:「這塊門板伴她走過了60多年,」直到現在這塊門板依然在她兒子手中保存著。
這邊是電視劇《沂蒙》中再現了當年恢弘感人的架橋場景, 通過這一個個的原景再現,充分反映出了:我們沂蒙山區的女人是革命戰爭的銅牆鐵壁!是她們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托起了革命勝利的橋梁。
(火線橋實景展)
當年李桂芳率領32名婦女,就是用這樣的門板架起了火線橋。
這個山清水秀的地方,就是當年架橋的遺址。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沂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