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甲午戰爭之時,為什麼西方媒體不同情中國
19世紀的西方對遠東國家的了解相當深入。其綜合性的評論分析文章,既以數據和事實為基礎,又有著扎實的分析和推論。東方發生的事情對於西方讀者不只是獵奇,而是分析自己國家在遠東的利益是什麼,政府應該採取什麼行動才最有利可圖。
克里曼等四人的報道,一經刊發便引起了英美國家的震驚。可是日本政府利用各種手段為自己辯護,同時在幾個西方報刊上發表所謂真相報道,並對克里曼等人進行攻擊和污衊。由於清政府自己對此事不發聲,英、美等國家出於自身利益,也沒有追究此事。於是日軍的旅順大屠殺一事不了了之,在當時沒有形成有影響的國際輿論。
② 中國軍隊在甲午戰爭中一敗再敗嚴復在直報中發表了什麼文章
嚴復的「三民思想」是在維新運動興起之前就產生的。
早在1877—1879年留學英國期間,嚴復就廣泛研讀西方資產階級政治學術理論,並考察了英、法的社會實際,為其維新思想的產生奠定了基礎。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接連失利,在民族危亡的時勢刺激下,嚴復接連發表政論,提出變法救國理論。1895年3月上旬, 清軍在遼寧前線一敗塗地。嚴復於天津《直報》(一家由德國人漢納根所辦的中文報紙)發表《原強》;3月中旬, 日本逼迫清廷派遣李鴻章赴日談判,嚴復發表《辟韓》;5—6月間,清廷被迫簽約,舉國嘩然,嚴復又陸續發表《救亡決論》。在這幾篇文章中,嚴復首次提出了要將「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作為自強之本。嚴復說:「生民之大要三:一曰血氣體力之強,二曰聰明智慮之強,三曰德行仁義之強。」西方政治學家「莫不以民力、民智、民德三者定民種之高下,未有三者備而民生不優,亦未有三者備而國威不奮者也。」(註:嚴復:《原強修訂稿》,載王軾主編:《嚴復集》第1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8頁。)
由是嚴復考察了中國「民力、民智、民德」的狀況,得出一個基本的評價:「民智既不足以與之,而民力民德又弗足以舉其事。」(註:嚴復:《原強》,《嚴復集》第1冊,第15頁。 )進而大聲疾呼:「是以今日要政,統於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開民智,三曰新民德。夫為一弱於群強之間,政之所施,固常有標本緩急之可論,唯是使三者誠進,則具治標則標立;三者不進,則其標雖治,終亦無功。」(註:同④,第27頁。)「民智之何以開,民力之何以厚,民德之何以明,三者皆今日至切之務。」(註:同⑤,第15頁。)
嚴復將「鼓民力、開民智、新民德」提到極端重要的地位,並做了具體的闡發。首先,嚴復認為,衡量一個國家強富的標准在於「三民」:「國之強富貧弱治亂者,其民力、民智、民德三者之徵驗也,必三者既上而後政法從之。」(註:同④,第25頁。)反之,如果「民力已恭、民智已卑、民德已薄」,(註:同④,第26頁。)則富強難行,甚至導向亡國亡種的境地。嚴復說:「使吾之民智無由以增,民力無由以奮」,被外族「奴使而虜用」、「彼常為君而我常為臣,彼常為雄而我常為雌,我耕而彼食其實,我勞而彼享其逸……」。(註:同⑤,第12頁。)那麼,距「無以自存、無以遺種」的境地也就相差無幾了。其次,就中國的情勢而言,謀國救時的根本在於「三民」。嚴復指出,「民力、民智、民德」是「自強之本也」,(註:同④,第32頁。)圖強必須標本並治,「其本,則亦於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開,民力日奮,民德日和,則上雖不治其表,而表將自立。」(註:同⑤,第14頁。)「表者,在夫理財、經武、擇交、善鄰之間;本者,存夫立政、養才、風俗、人心之際。」「表必不能徒立也。使其本大壞,則表非所附,雖力治表,亦終無功。」(註:嚴復:《擬上皇帝書》,《嚴復集》第1冊,第65頁。)
那麼,「三民思想」的具體內容是什麼呢?嚴復提出了三方面的具體主張:
所謂鼓民力,主要是禁止鴉片、纏足,使人民體質增強,有強健的體魄,作為提高民智和民德的基礎;
所謂開民智,主要是廢除八股,提倡西學,使人民打開眼界,掃除蔽障,啟迪新知;
所謂新民德,主要是創立議院,各級官吏由公民選舉,以改變封建專制,使人民養成愛國公德,「合天下之私以為公」。(註:同④,第31頁。)
由此可見,與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志趣不同,嚴復從一開始就將著眼點放在「民力、民智、民德」這些國民主體的革新上面,深刻認識到中國的救亡問題,其根本在於國民主體的程度的提高。從這一點出發,嚴復提出的「鼓民力、開民智 、新民德」的救國主張,是一種貌似緩進、實則堅實的獨到之見。這一思想,同時也決定了嚴復在戊戌變法時期的具體表現,呈現出獨特的特點,當其他維新志士致力於政治活動和制度變革時,嚴復卻以發表政論、提供思想為己任,並且他的思想比康、梁等人的政治活動具有更為持久的影響力。
二
引起人們關注的,是戊戌變法失敗後嚴復思想所經歷的巨大變化,包括他對戊戌變法的反思和對辛亥革命的態度。從表面上看,嚴復在各方面都趨於保守,從批判封建專制轉向反對共和,從提倡資產階級新學回到封建主義舊學。但是,在這種表象的背後,被人們所忽視的,是其對「三民」思想的堅持和發展。
戊戌變法過程中。嚴復並未參加比較重要的政治活動,僅蒙光緒帝召見一次,略陳變法對策。事後應光緒帝之命,繕抄《擬上皇帝書》准備呈進,但尚未完成而政變已經發生。變法失敗後,嚴復感慨「臨河鳴犢嘆,莫譴寸心灰」,(註:嚴復:《戊戌八月感事》,《嚴復集》第2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414頁。)幸而與康梁關系不甚密切,免於株連。但嚴復自此更為遠離政治旋渦,潛心於教書、譯書、著書,繼續為實現中國的富強做奠基的工作。1900年義和團之役後,嚴復避居
③ 晚清報紙有哪些
第一批近代中文報紙是19世紀初由英國傳教士創辦: 《察世俗每月紀統傳》1815——1821
《特選撮要每月紀統傳》1833——1838 ,《東西洋烤每月紀統傳》1833——1837 .
《上海新報》(1861~1872)
《上海新報》(The Chinese Shipping List & Advertiser)創刊於清咸豐十一年十月十七日(1861年11月19日),由北華捷報館創辦,字林洋行發行,是上海也是中國新聞史上第一張中文報紙。歷任主編先後為美國傳教士詹美生、華美德、英國牧師傅蘭雅和最後一任主編美國傳教士林樂知。
《字林滬報·晚報》(1895)
《字林滬報·晚報》於清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六日(1895年5月10日)創刊,由字林滬報館出版發行,創辦人蔡雲松。該報是上海由中國人最早創辦的中文晚報。
該報創辦時正逢中日甲午戰爭失敗後簽訂馬關條約,社會各界對新聞信息的需求意識增強,商業行情也朝夕不同,因此該報的出現,受到部分市民的歡迎。
但該報發行時間不長,原因是當時上海還未興夜市,商店和洋行一般都在下午5時下班,晚報不能及時送達。報館雖曾允諾「雇專人遞送,五點前准到」,但很難實現,不久停辦。具體時間不詳。
《上海晚報》(1898~?)
《上海晚報》於清光緒二十四年六月十五日(1898年8月2日)創刊,由時務日報館和游戲報館聯合發行。創辦此報的背景是,當時上海發生法租界擴界釀成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時務日報》揭露法領事館的陰謀,支持甬人起而斗爭,觸怒了法總領事,禁止《時務日報》在法租界發行。時務日報館的葉瀚(浩吾)、汪詒年(仲閣)等聯合《游戲報》主編李寶嘉(伯元),創辦《上海晚報》,以便更換報名滲入法租界地區。半月後,《時務日報》改名《中外日報》出版,該報曾隨《中外日報》附送一天,所載內容就是「演說四明公所全案」。
《上海晚報》在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平息後仍繼續出版,每天下午五時送報。內容注重上海當地的社會新聞,有《論茶樓》、《論酒館》、《論公家花園》、《論總會》、《論禮拜堂》等有關上海十里洋場的生活話題,還附載有《滑震筆記》(即福爾摩斯探案)流行性小說。戊戌政變後不久,《上海晚報》停辦,原因不詳。
《通信晚報》(1910~?)
《通信晚報》於清宣統二年十月(1910年11月)由滬寧車站附近的進行社創辦,宗旨為「捷便靠實,補各日報所不及,並以集各日報之精萃,可省時節力,作茶前酒後之談笑資料」。
該報是專摘各日刊可讀性材料的綜合性文摘報,沒有自己的評論和消息,每天下午出版,專供火車旅客在旅途中閱讀消遣。在此之前,進行社曾於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八月間出版過《旅客》周刊,內容有社說、選錄、記事、小說等,但刊期較長,對經常乘火車來往於淞滬之間的短途旅客來說,缺少新鮮感,因此增出《通信晚報》,很受旅客歡迎。後來《旅客》周刊停辦,進行社集中力量出版《通信晚報》。
《通信晚報》同時也在茶肆酒樓和娛樂休閑場所叫賣零售。主筆郭步陶,後成為《新聞報》著名記者。《通信晚報》何時停刊不詳。
中國教會新報》——《萬國公報》(1868~1907)
《中國教會新報》(The News of Churches)創辦於清同治七年七月十九日(1868年9月5日),由《中華新報》主筆、英國傳教士林樂知出資創辦,創辦初期目的只為傳教。年出50本,聘請兩名「秉筆華士」作助手。
該報為冊報,每期4張,共8頁,約7000字,印《聖經》圖畫。內容分兩部分:一部分刊登與教會有關宣傳文字;另一部分是評論教會之外的社會事件。撰稿者最初規定必須是教會人士,偶爾也刊登一些華人所作竹枝詞之類非宗教性作品,曾遭到一些教會人士非議。但林樂知考慮到擴大報紙的宣傳效果,該報出版後的第二年,把基督教義與中國儒學經典釋義對照,並以中國《禮記》與基督教「聖訓」對比,以此證明基督教與中國儒學「有相通,無相背」,兩者是「中西同源」、「萬國一本」。
《字林滬報》(1882~1899)
《字林滬報》創辦於清光緒八年四月初二(1882年5月18日),日刊。總主筆由《字林西報》總主筆巴爾福兼任,另聘戴譜生、蔡爾康為華人主筆。
該報創辦初期名為《滬報》,報名直書,逢星期日休刊。採用國產的毛邊紙單面印刷,報紙篇幅較當時出版的《申報》略大。正文用四號字體,廣告為五號字體;兩頁中的中縫較寬,便於折疊裝訂,同年8月更名為《字林滬報》,報名橫排。
該報版面編排清秀,十分注重國際新聞報道。創刊時適逢中法戰爭爆發,由於該報有《字林西報》作後盾,消息來源廣泛、迅速,經翻譯處理後,稿件觀點鮮明,刊登時間均比上海一般報館要早幾天,比素以報道迅速見長的《申報》新聞也要早一天。該報還採取擴大版面,取消星期日休刊等改革,一度成為當時上海與《申報》競爭最劇烈的一家商業報紙。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法戰爭結束,一般國際新聞不為讀者注意,該報利用外文稿的優勢日益見弱,相反,《申報》不斷採用電報傳遞消息等手段進行重大新聞的報道,使得該報相形見絀。
《新聞報》(1893~1949)
《新聞報》創刊於清光緒十九年正月初一(1893年2月17日)。初期由中外商人合資興辦,共同組織公司經營,以英國人丹福士為總董,斐禮思為總理,中國人張叔和為主要出資創辦人,蔡爾康為主筆。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股權為美國人福開森(John. C. Ferguson)購得,聘汪漢溪為總經理,汪去世後由其子汪伯奇繼任。金煦生、李浩然等相繼任總編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組為有限公司,稱美國公司。福開森任總董,朱葆三、何丹書、蘇寶森等為華人董事。民國5年(1916年)因懾於風起雲涌的抵制美貨運動,改在香港注冊,改稱英國公司。報紙標榜「無黨無偏」、「經濟獨立」,實際上反對義和團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
辛亥革命後,該報逐漸改革報紙內容,以報道經濟新聞為主,工商界為主要讀者對象。為有充足的經濟信息來源,除設專職記者采訪外,還在各行各業聘請通訊員,在會審公廨、捕房等處聘請特別報事員,在北京設常駐記者,國內各大城市均建立通訊網;在各國首都也聘請了訪事人員,隨時向報館提供信息或直接供稿。報紙還逐日介紹商情、商場動態,經濟信息靈通,為工商界所重視。報紙也兼及時事、社會新聞和市民生活的報道。所辦副刊《庄諧叢錄》,創刊於清末,民國3年(1914年)改名《快活林》,由嚴獨鶴主編,注重趣味性、知識性、通俗性,受到市民階層的歡迎。
聖教新報》(上海口音)(1895~)
《聖教新報(上海口音)》創刊於清光緒二十一年七月二十四日(1895年9月12日),何人創辦不詳,為上海基督教新教的報紙。以單張的形式發行,每周出一號,每逢星期四齣版。除每周出一號外,每月還增出一附張,無刊頭,隨報附送。按陽歷年每年是52周多一天,故該報每年以52號為一段落,第二年重新從第一號開始。該報為4開張(左右兩版四欄),油光紙單面印。出附張是因「長的事體登勿落,送拉看客,報印價錢勿要個」。
該報由美華書館編印。美華書館為美國北長老會所經營。刊登的文章,全用上海方言寫成,以增強對上海普通市民閱讀該報的吸引力,刊頭註明「上海口音」4個字。刊發內容,主要是教會的消息,還有介紹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的文章,以及社會論述、文藝性質的連載作品。該報對美術設計較為講究,插圖為銅版的人物畫。刊發的文章使用標點符號,類似今日的逗號、句號。
該報何時停刊不詳。今見的最後一號是出版到第五年的第二十三號,即清光緒二十六年正月初九(1900年2月8日)。
《亞東時報》(1898~1900)
《亞東時報》於清光緒二十四年五月初七(1898年6月25日)創刊,冊報。封面有日、清兩方的紀年,署「明治三十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光緒二十四年五月七日」。該報由日本乙未會主辦,日人山根之助(立庵)主編。初為月刊,第六號起改由唐才常主編,第七號起改出半月刊。每冊約30頁。並用日、漢兩種文字刊登。
該報創刊之時,正值戊戌變法運動達到高潮,表現了同情和支持中國變法維新的態度。創刊號上汪康年撰《〈亞東時報〉敘》雲:「將以擴興亞之願,出中國之蒙」,「不教子弟,不能保其家:不存其鄰,不能保其國,亦勢之相激之使然!」《亞東時報》同人也寫了篇《敘》,說明《亞東時報》「以通兩國心志」「樹立興亞大計」為宗旨,認為欲敦兩國之交,莫善於疏通其國民之心志。
上述報刊均為晚清時期,外國人在中國創辦發行的報紙。
④ 中國近代先後創辦了那些報紙
1、19世紀,外國人在中國一共出版了一百多種中外文報刊,占當時中國報刊總數的一半以上。外國人創辦的第一份中文報紙,是1815年8月5日在馬六甲創刊的《察世俗每月統計傳》,創辦人是英國倫敦佈道會傳教士馬禮遜(1782~1834)和米憐(1785~1822),月出一冊,一些外國人相繼在中國辦報。1827年創辦了《廣州紀錄報》,1833年創辦了《東西洋考每月統記傳》。前者是中國境內的第一份英文報紙,後者是中國境內的第一份中文報紙,均在廣州出版。其主編人德國傳教士郭士立(1803~1851)、美國傳教士裨治文(1801~1861)等,都是當時著名的「中國通」。
鴉片戰爭以後,外國人在治外法權保護下,繼續在中國辦報。先後創辦了《遐邇貫珍》(1853,香港)、《六合叢談》(1857,上海)、《萬國公報》(1868,上海)、《中西聞見錄》(1872,北京)、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報》)、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報》)及《申報》(1872,上海)、《新聞報》(1893,上海)、《順天時報》(1901,北京)等一大批中外文報刊。其中,《萬國公報》由英國傳教士林樂知(1836~1907)主編,是廣學會的會報。
2、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最早的一批近代報紙 19世紀50年代起,一些受過西方教育具有資本主義傾向的知識分子開始辦報。1858年在香港創辦了《中外新報》,這是中國人自己創辦的第一份近代報紙,伍廷芳曾經參加過它的編輯工作。這以後,陸續創辦的有《羊城采新實錄》(1872,廣州)、《昭文新報》(1873,漢口)、《循環日報》(1874,香港)、《匯報》(1874,上海)、《述報》(1884,廣州)等。以《循環日報》、《匯報》、《述報》這三家最有影響。《循環日報》是一份大型日報。它的創辦人王韜,曾經游歷過英、法、德、日等國,對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有較多了解,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報刊政論家。他為《循環日報》所寫的《變法》、《尚簡》等文章,提倡學習西方,宣傳政治改革,主張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當時和後來的改良派知識分子當中,有很大影響。《匯報》是中國最早的留美學生容閎參加創辦的,曾經和外國人所辦的中文報紙進行過激烈的筆戰。《述報》創刊於中法戰爭時期,對劉永福所部黑旗軍抗擊法軍和香港人民抵製法國殖民者發動的侵略戰爭而進行的罷工、罷市活動,都作過詳細報道,支持了中國人民反對外來侵略的斗爭。
3、資產階級改良派的報刊 1895年以後,以康有為、梁啟超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開始辦報,鼓吹變法。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創刊的《中外紀聞》、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創刊的《強學報》,分別由梁啟超、徐勤擔任主編,隸屬於強學會,在強學會被封以後,相繼停刊。
之後,梁啟超等人繼續籌備辦報,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創辦了《時務報》。它是資產階級改良派在戊戌維新運動時期出版的一份主要的機關報,旬刊,每期出二十餘頁,三四萬字一冊,由汪康年任總經理,梁啟超任總主筆。在梁啟超主持下,《時務報》先後出版了六十九期,發表了《變法通議》、《論中國之將強》等一大批鼓吹變法的政論文章,最多時日銷達一萬七千份,成為當時國內最受歡迎的一份報紙。和《時務報》相配合,資產階級改良派還在全國其他地方創辦了近八十種鼓吹變法的報紙。主要有1897年2月在澳門創刊的《知新報》、4月在長沙創刊的《湘學報》、10月在天津創辦的《國聞報》、1898年2月在長沙創辦的《湘報》等。其中,《國聞報》由嚴復主編,以在副刊《國聞匯編》上譯載了宣傳進化論思想的《天演論》蜚聲於時。
⑤ 甲午戰爭宣傳變法的主要報刊有哪些
1895年8月17日,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在北京創辦《萬國公報》(後改名《中外紀聞》)鼓吹變法;組織強學會
1896年8月,為了宣傳變法而製造輿論中心,《時務報》在上海創刊。[8]
1897年冬,嚴復在天津主編《國聞報》,成為與《時務報》齊名的在北方宣傳維新變法的重要陣地。
1898年2月,譚嗣同、唐才常等人在湖南成立了南學會,創辦了《湘學報》。在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志士的宣傳、組織和影響下,全國議論時政的風氣逐漸形成。到1897年底,各地已建立以變法自強為宗旨的學會33個,新式學堂17所,出版報刊19種。到1898年,學會、學堂和報館達300多個。
⑥ 19世紀末一西方報紙稱「甲午戰爭以後,中國有三黨:
答案D
本題考查的是維新變法。文中「一黨……意在保國以變法」指的是維新變法運動,故選D。
⑦ 晚清時期有哪些外來報紙呀
第一批近代中文報紙是19世紀初由英國傳教士創辦: 《察世俗每月紀統傳》1815——1821
《特選撮要每月紀統傳》1833——1838 ,《東西洋烤每月紀統傳》1833——1837 .
⑧ 中國近代歷史上出現的重要報刊(年代也要)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謝謝各位啦
維新變法時期:
名稱 時間 地點 創辦人
《萬國公報》 1895年8月 北京 北京強學會
《中外紀聞》 1895年12月 北京 北京強學會
《強學報》 1896年1月 上海 上海強學會
《時務報》 1896年8月 上海 梁啟超
《利濟學堂報》 1897年1月 溫州 陳虯、陳黻辰、何迪啟
《湘學報》 1897年4月 長沙 江標、唐才常等
《農學報》 1897年5月 上海 羅振玉、蔣黻
《集成報》 1897年5月 上海 陳念蘐
《新學報》 1897年8月 上海 吳縣葉耀元
《經世報》 1897年8月 杭州 不詳
《國聞報》 1897年10月 天津 嚴復等
《嶺學報》 1898年2月 廣州 黎國廉
《時務日報》 1898年5月 上海 汪康年
資產階級革命派:
報 紙
報名 刊行時間 出版地
中國日報 1900—1913 香港
蘇報 1903 上海
國民日日報 1903 上海
俄事警聞 1903—1904 上海
檀山新報 1903—1907 檀香山
俚語日報 1903—1904 長沙
世界公益報 1903—1904 香港
警鍾日報 1904—1905 上海
大同日報 1904—1912 舊金山
圖南日報 1904—1906 新加坡
廣東日報 1904—1905 香港
刊 物
刊名 刊行時間 出版地
中國旬報 1900—1901 香港
開智報 1900—1901 橫濱
國民報 1901 東京
政藝通報 1902—1906 上海
游學譯報 1902—1903 東京
大陸 1902—1905 上海
女報 1902—1903 上海
湖北學生報 1903 東京
直說 1903 東京
浙江潮 1903—1904 東京
江蘇 1903 東京
立憲派:1906,張謇等,《預備立憲公報》
保皇派的自己找吧~·,主要的兩個,康梁各一個,有一個是論戰中的主要戰場。
⑨ 中國近代最著名的報紙是什麼何時何地舉辦
早期(特點):最初由在華外國人創辦,既有外文的,也有中文的,以後國人開始仿效自辦。早期的報刊大多集中在沿海通商口岸及周邊地區,後來內地省份的一些大中城市也開始辦報。 2.甲午戰爭後:在維新思潮的推動下,許多有識之士都將報刊視為傳播新知、開啟民智、宣傳變法的一種有效手段,竭力鼓吹辦報。出現了以《時務報》、《國聞周報》為代表的一批維新報刊。 3.20世紀後:華資民辦報刊大量創辦,國內報刊業呈現出全面繁榮的態勢,涌現出《蘇報》、《時報》、《民立報》等報刊。此外,留學生以及資產階級維新派、革命黨人在海外也創辦了一些報刊,《清議報》、《新民叢報》、《民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