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軍事戰爭 > 抗日戰爭最成功的戰役

抗日戰爭最成功的戰役

發布時間:2021-03-10 07:35:08

1. 在中國抗日戰爭中,有哪些有名的戰役

1.淞滬會戰:1937年月13日~11月11日

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中國軍隊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2.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國民黨軍此時兵力凋零,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

3.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中國軍隊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

4.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日軍打通了津浦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黨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多人。

5.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萬人、近10萬日軍因戰斗、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1)抗日戰爭最成功的戰役擴展閱讀:

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含國共兩黨)軍隊共進行大規模和較大規模的會戰22次,重要戰役200餘次,大小戰斗近20萬次,總計殲滅日軍150餘萬人(忽略了日軍傷員治癒後重返戰場的人數)、偽軍118萬人。戰爭結束時,接收投降日軍128萬餘人,接收投降偽軍146萬餘人。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便是其對外擴張侵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一次。這次戰爭是日本的對外擴張政策、日中兩國國力的懸殊對比以及國際社會綏靖主義政策等多種因素作用的後果。

2. 抗日戰爭的重大戰役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中日雙方共有約10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2、五原戰役

1940年(民國二十九年)3月20日,各部隊向五原及外圍據點發起總攻。當日午夜,中國軍隊向五原舊城、梅令廟、新公中等日軍據點同時發起進攻。至21日拂曉,第35軍新31師部隊擊潰新公中之日軍,日軍殘部向北山撤逃中被第8戰區第101師全部殲滅。

戰至11時,新31師及警備旅佔領了舊城除平市官錢局和屯墾辦事處以外的各據點;新32師攻佔了廣盛西及新城的外圍據點,集中圍殲新城城內之日偽軍;第101師及新6旅擊潰據守烏加河與王六子壕的日偽軍。

17時,新32師攻佔新城。黃昏,新31師全殲舊城日偽軍,並包圍了平市官錢局、屯墾辦事處兩據點。與此同時,第101師在烏加河北岸與包頭、固陽來增援之日偽軍展開激戰。日偽軍在飛機和重炮掩護下反復沖鋒,始終未能突破第101師陣地,為攻城部隊全殲五原守軍創造了條件。

22日新31、新32師殲滅了五原新舊城之日偽軍,收復了外圍各據點。打援部隊向日偽軍展開猛攻,激戰至24日,日軍又增派騎兵集團主力和第26師團一部,在飛機大炮掩護下強行渡河。打援部隊奮力阻擊,與日偽軍激戰3晝夜,在完成阻擊任務後奉命撤出陣地。

在日偽軍優勢炮火攻擊下,為避免與其決戰,傅作義採取誘敵深入,相機聚殲的方針,下令所部於24日晚轉移到有利地區尋機殲敵。25日,日軍分兵兩路,一路追擊中國軍隊,一路直趨五原,妄圖殲滅中國軍隊主力。26日中午,日軍在飛機掩護下進入五原,又於4月1日逃出五原,撤出後套地區。

3、上高戰役

上高戰役(上高戰役、錦江作戰、鄱陽掃盪戰、宜春會戰)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1941年3月,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是為「上高戰役」。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

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4、豫南會戰

豫南會戰是中國第5戰區軍隊在河南南部抗擊日軍的一次作戰。 1941年1月,日第11軍為了打通平漢鐵路南段,解除中國軍隊對信陽日軍的威脅,糾集步兵7個師、騎兵1個旅、戰車3個團的兵力,在司令官園部和一郎的指揮下,分左、中、右3個兵團,分三路,准備向豫南發起進攻。

第5戰區司令長官決定採用避實擊虛的戰略,留少數兵力正面抗擊,主力轉向兩翼,待日軍進攻兵力分散之時,從其兩側及背後圍殲之。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 。

5、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為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並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為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盪」。

3. 抗日戰爭中國所有獲勝的戰役

第一次長沙會戰
1939年(民國二十八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以湖南、湖北、江西三省接壤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役,中國軍隊共斃俘日軍2萬餘人,炸毀日軍飛機20餘架,粉碎了日軍消滅第9戰區主力的企圖。作戰中,中國軍隊傷亡3萬餘人。

第二次長沙會戰
1941(民國三十年)年9月至10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等部隊在湖南省長沙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禦戰役。此次會戰歷時月余,中國軍隊共殲滅日軍4.8萬餘人,擊落飛機3架,擊沉汽艇7艘,使其妄圖一舉殲滅第9戰區主力的計劃遭到失敗。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民國三十年)12月至1942年1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湖南省新牆河至瀏陽河之間地區抗擊日軍第11軍進攻的防禦戰役。在此次會戰歷時20餘日,中國軍隊採用逐次抗擊,誘敵深入,堅守長沙核心陣地,合圍聚殲,動員敵後軍民破壞日軍補給線等戰法,取得長沙會戰勝利。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爭開始後盟國的第一次大捷,引起了國際上的強烈反響。中國軍隊傷亡3.1萬餘人。日軍傷亡56944人,被俘139名。但據日方資料為6000餘人。
緬北滇西戰役
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10月至1945年3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駐印軍和中國遠征軍在美、英軍的協同下,在緬甸北部和雲南省西部對日軍緬甸方面軍的進攻戰役。是役歷時一年半,中國軍隊以陣亡31443人、負傷35948人的代價,斃傷日軍25000餘人,打通了中國西南國際交通線。
密支那戰役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5月至8月,在抗日戰爭的緬北滇西戰役中,中國駐印軍在緬甸北部密支那地區對日軍第18師團等部的進攻戰。此役,中國駐印軍共擊斃日軍2000餘人,俘70餘人。
強渡怒江戰役
1944年(民國三十三年)6月至7月,在抗日戰爭的緬北滇西戰役中,中國遠征軍第11集團軍在雲南西部怒江西岸對日軍第33軍所部的進攻作戰。

桂柳反攻戰役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4月至8月,在抗日戰爭的抗日戰爭中,中國第2、第3方面軍在廣西省龍州、南丹、全州、陽朔地區對日軍第6方面軍進行的反攻作戰。此戰,中國軍隊共擊斃日軍4000餘人、擊傷5000餘人。
湘西會戰
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4月至6月,在抗日戰爭中,中國第4、第3方面集團軍在湖南省西部對日軍第6方面軍所部進行的轉守為攻的戰役。此役,中國軍隊轉守為攻,斃、俘日軍2萬餘人。

4. 抗日戰爭著名戰役

1台兒庄戰役
1938年3月23日至4月7日,
中國軍隊和日軍在山東嶧縣台兒庄(今屬棗庄市)一帶進行的戰役。
台兒庄戰役是中國軍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在歷時半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 6萬人,傷亡失蹤7500人。在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擊下,取得了殲滅日軍1萬餘人的巨大勝利。此次戰役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鬥志
2平型關戰役
平型關戰役是我晉綏軍在平型關一帶縱深對日進行的防禦作戰,是太原會戰的一個重大戰役,此戰役最終因日軍突破平型關關口而失敗
3百團大戰
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地區使用105個團的兵力,向日軍佔領的交通線和據點發動的大規模進攻戰役。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帶戰略性的進攻戰役。在這次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華北敵後抗日軍民,齊心協力,前仆後繼,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奮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百團大戰嚴重地破壞了日軍在華北的主要交通線,收復了被日軍佔領的部分地區,給了侵華日軍以強有力的打擊。百團大戰對堅持抗戰、遏制當時國民黨妥協投降暗流、爭取時局好轉起了積極作用,進一步鼓舞了全國人民奪取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威。它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5. 抗日戰爭中的幾次著名戰役

淞滬會戰:盧溝橋事變爆發37天後,日本侵略軍又向上海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中國軍隊英勇抗擊,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淞滬會戰。1937年8月9日,駐滬日海軍陸戰隊官兵兩人,驅車闖入虹橋機場進行武裝挑釁,當即被中國守軍擊斃。8月13日,日軍以此為借口,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駐上海的中國軍隊第九集團軍,在張治中率領下奮起抵抗。國民黨政府陸續調集6個集團軍70餘萬人抗擊,初戰獲勝。從8月23日起,日軍多次在長江口登陸,攻擊守軍左翼,遭頑強抗擊。隨後,日軍逐次增兵,加強上海派遣軍的力量。中國軍隊也陸續增援,不斷調整部署。9月11日以後,蔣介石自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9月下旬至10月初,日軍增援部隊陸續在上海登陸。9月30日拂曉,日軍向中國軍隊發起猛攻,中國守備部隊陷於苦戰,傷亡慘重。10月26日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第2營400餘人(報界宣傳稱「八百壯士」),在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連夜西撤。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守衛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孤軍奮戰,誓死不退,堅持戰斗4晝夜,擊退了敵人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的數十次進攻。11月5日,日軍一部從杭州灣登陸,迂迴守軍側後,合圍上海。守軍被迫撤退。11月12日,上海市區陷落。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上海,嚴重威脅到蔣介石的統治,國民黨政府被迫實行抗戰,從此,全國進入了抗日戰爭。
平型關戰役:1937年9月中旬,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佔領大同後,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為了配合友軍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八路軍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奉命開抵平型關地區集結待機。9月23日,第115師派出獨立團和騎兵營插到靈丘—淶源—廣靈之間地區活動,以鉗制和打擊增援平型關之日軍。24日夜,又以3個團的兵力冒雨設伏於平型關東北公路兩側山地,等待來犯之敵。25日7時許,日軍第5師團(板垣師團)第21旅後續部隊全部進入設伏地域,八路軍預伏部隊居高臨下,迅速向敵發起猛烈攻擊,頓時打亂了日軍的指揮系統,敵軍的車輛自相碰撞,人仰馬翻,亂成一團。這時,我軍戰士勇猛地沖向公路,對敵實行分割圍殲,雙方展開了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戰。經過一天的激戰,八路軍取得了平型關戰役的勝利。八路軍在平型關戰役中共擊斃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火炮1門,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忻口戰役: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在晉北抗擊日本侵略軍的一次大規模的戰役。戰役從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歷時二十一天。參加作戰的部隊有閻錫山的晉綏軍、國民黨的中央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又稱第十八集團軍)。這次戰役是由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朱德、衛立煌、黃紹竑副之)指揮實施的太原會戰的中心戰役。該戰役創殲敵逾萬的紀錄,是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在軍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範例。
台兒庄戰役: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和日本侵略軍在山東南部台兒庄(今屬棗庄市)地區進行的一次會戰。日本侵略軍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繼佔領南京、濟南後,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台兒庄是徐州的門戶,它位於徐州東北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臨城至趙墩的鐵路支線上,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的咽喉,是日軍夾擊徐州的首爭之地。1938年3月23日,瀨谷支隊主力沿台棗支線向台兒庄陣地突進。此時,第五戰區為確保台兒庄陣地,以拱衛徐州,進行了部署調整。24日,瀨谷支隊向台兒庄發起進攻,與中國守軍第2集團軍第31師展開激戰。日軍一部突入東北角,被守軍擊退。27日,瀨谷支隊主力一部突入北門,第31師與敵展開拉鋸戰,守軍傷亡甚重。28日,突入台兒庄的日軍被第31師圍攻,敵方損失甚重。29日,日軍第十師團長命瀨谷支隊迅速擊敗台兒庄附近守軍,同日,在徐州督戰的蔣介石也下達了死守台兒庄的命令,命令說「如果失守,不特全體官兵應加重懲,即李長官、白副參謀總長、林次長亦有處分」。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遂令第2集團軍死守台兒庄陣地,並再次嚴令龐炳勛部南下,協助第2集團軍解決台兒庄之敵。至31日,中國軍隊將進入台兒庄之敵完全包圍。4月3日,中國軍隊向日本侵略軍發起攻擊。日軍拚力爭奪,佔領了市街大部。中國軍隊一次又一次反擊,展開街壘戰,奪回被日軍佔領的市街。雙方陷於苦戰。6日晚,中國軍隊全線攻擊,圍殲被圍之瀨谷支隊。戰至7日凌晨,除一部日軍突圍至峰縣附近固守待援外,被圍之敵大部被殲。台兒庄戰役在歷時半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6萬人,傷亡失蹤7500人。在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擊下,共殲日軍1萬餘人。此次戰役是繼平型關大捷之後全國抗戰的又一重大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鬥志。
百團大戰:1940年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自1939年冬以來,日軍以鐵路、公路為支柱,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盪,並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戰略區的聯系,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八路軍總部決定發動交通破擊戰,重點破襲正太鐵路和同蒲路北段,給日本華北方面軍以有力打擊。這次戰役經歷了兩個主動進攻階段和一個反「掃盪」階段。第一階段(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軍在正太、同蒲、平漢、津浦等主要交通線發動總攻擊,重點破壞了正太鐵路。經過20天的戰斗,預定計劃全部完成。正太鐵路線的路軌、橋梁、隧道、水塔、車站等均被破壞;平漢、同蒲(北段)、石德、北寧鐵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斷;華北各交通線陷於癱瘓。第二階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務是繼續擴大戰果,摧毀交通線兩側和深入各抗日根據地的敵偽據點。在這段時間里,我晉察冀軍區主要進行了淶靈戰役,第129師主要進行了榆遼戰役,第120師主要破襲了同蒲路。在這些戰斗中,八路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但是,我軍計劃要拔除的敵據點未能全部拔除。第三階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務是反擊日偽軍的報復掃盪。在這段時間里,八路軍先後粉碎了日偽軍對太行、太岳、平西、北嶽、晉西北等抗日根據地的大規模掃盪。百團大戰歷時5個多月。從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個半月中,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共計斃、傷、俘和投誠日偽軍達46480人。其中包括: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7人;日軍自動攜械投誠者47人,偽軍反正者1845人。同時,繳獲各種槍5942支(挺),各種炮53門;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橋梁213座,火車站37個,隧道11個;破壞煤礦5個,倉庫11所。此外,還繳獲和破壞了其他大量軍用物資。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黃土嶺之戰:1939年11月7日,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在河北淶源黃土嶺伏擊日軍,擊斃號稱「名將之花」的日軍中將阿部規秀。此役殲敵900餘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
昆侖關大捷:1939年12月18日,中國第五軍在軍長杜聿明指揮下,向被日軍佔領的位於廣西南寧東北50公里處的昆侖關發起攻擊,到12月31日,昆侖關戰役勝利結束。此役沉重打擊了日軍中素稱精銳的第五師團。昆侖關大捷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罕見的一場成功的正面攻擊戰。中國軍隊也付出了極大的犧牲,有11000人負傷,5500人為國捐軀。
五原大捷:1940年3月20日晚,傅作義將軍親率主力奇襲五原。至3月22日徹底消滅日偽軍,擊斃綏西警備總司令永川信夫中將、特務機關長桑原中佐以下日偽軍3000多人。
上高戰役:1941年3月15日至4月9日,中日軍隊在贛北上高進行了為時25天的會戰。中國軍隊斃傷日軍少將指揮官岩永以下1.5萬多人。對中國軍隊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始終掌握戰場主動權的會戰。
仁安羌大捷: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為了保障當時中國惟一有效的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並援助新結成的盟友英國,1942年3月,中國10萬遠征軍入緬作戰。1942年4月17日,遠征軍派新編66軍38師113團前往解救被日軍圍困在仁安羌的英軍。經過激烈戰斗,我軍終於佔領了仁安羌油田地區,使7000餘名被圍被俘英軍及500餘名美國傳教士、新聞記者得救脫險。仁安羌大捷是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第一次主動進攻日軍取得的重大勝利,英軍脫險被稱為是「亞洲的敦刻爾克奇跡」。
常德會戰:1943年秋,日軍集中8萬餘人的兵力和130餘架飛機,對常德地區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中國軍隊集中28個師約19.4萬人、飛機100餘架,進行防禦。1943年11月2日,會戰打響。常德會戰歷時65天,這在抗戰相持階段是少見的。戰斗激烈、傷亡慘重。日軍傷亡4萬餘人,戰死3名聯隊長;中國軍隊死傷5萬餘人,3名師長陣亡。中國軍隊不僅頂住了日軍的進攻,而且將日軍趕出了常德,保住了這一戰略要地,使中國入緬遠征軍無後顧之憂,打通了中印、中緬公路。常德會戰被稱為中國的斯大林格勒戰役。
雪峰山戰役:也稱湘西會戰。1945年4月至6月,中國軍隊近20萬人與日軍約9萬人在湘西雪峰山激戰兩個月。日軍傷亡達29940人,中方傷亡也慘重,僅第四方面軍的統計就達11223人之多。日軍在這次戰役慘敗後,其在華戰略便改為全面的收縮防守。

6. 關於抗日戰爭期間的重大戰役

1、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2、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又稱南京戰役,是中國軍隊在淞滬會戰失利後,為保衛首都南京與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作戰。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1日,日軍大本營下達「大陸第8號令」,命令華中方面軍與海軍協同,兵分三路,攻佔南京。

蔣介石任命唐生智為首都衛戍部隊司令長官,部署南京保衛戰。因敵我力量對比懸殊,南京各城門先後被日軍攻陷,守軍節節抵抗,犧牲無數。12日,唐生智奉蔣介石命令,下達守軍撤退令。守軍各部因撤退失序,多數滯留城內,被日軍大量屠殺,損失慘重。

3、中條山戰役

中條山戰役(日方稱之為「中原會戰」)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正面戰場國民黨軍隊在山西范圍內的唯一一場大規模對日作戰。1941年5月7日,中條山外圍日軍在航空兵的支持下,由東、北、西三個方向開始全面進攻。

中條山戰役前後歷時一個多月,中國軍隊由於事前准備不足、又缺乏統一指揮,除少數突圍外,大部潰散,被俘虜3.5萬人,陣亡將士4.2萬人,日軍據中方公布斃傷9900人,按日方數字僅戰死673人,負傷2292人。

4、百團大戰

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在華北敵後發動的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盪」的戰役,由於參戰兵力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5、豫南會戰

豫南會戰是中國第5戰區軍隊在河南南部抗擊日軍的一次作戰。 1941年1月,日第11軍為了打通平漢鐵路南段,解除中國軍隊對信陽日軍的威脅,糾集步兵7個師、騎兵1個旅、戰車3個團的兵力,在司令官園部和一郎的指揮下,分左、中、右3個兵團,分三路,准備向豫南發起進攻。

第5戰區司令長官決定採用避實擊虛的戰略,留少數兵力正面抗擊,主力轉向兩翼,待日軍進攻兵力分散之時,從其兩側及背後圍殲之。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

7. 抗日戰爭的最大勝利戰役是什麼

一、台兒庄戰役
台兒庄大捷是抗日戰爭時期徐州會戰中中國軍隊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日本侵略軍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繼佔領南京、濟南後,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
台兒庄大捷是抗戰爆發後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在歷時半個多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6萬人,傷亡失蹤7500人。但也取得了重大戰果,殲滅日軍1萬餘人。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必勝信心,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平型關大捷
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出師華北抗日戰場後首戰大捷,同時也是全國抗戰爆發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八路軍出師華北挺進山西之際,日軍第5師團在察哈爾派遣軍的配合下,正沿平綏路進攻長城沿線,企圖南下進攻太原,奪取山西腹地,並從右翼配合華北方面軍在平漢路的作戰。中國第2戰區制定了沿長城各隘阻擊日軍的作戰計劃,在平型關方面,決心集合重兵殲滅來犯之敵,並請求八路軍配合側擊日軍。為了配合友軍作戰,保衛山西,振奮八路軍軍威,八路軍115師成功進行了平型關伏擊戰,取得首戰大捷。
三、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
中國遠征軍是抗日戰爭中中國為支援英軍在緬甸(時為英屬地)抗擊日本法西斯、並為了保衛中國西南大後方而建立的出國作戰部隊。是中國與盟國直接進行軍事合作的典型代表,也是甲午戰爭以來中國軍隊首次出國作戰並立下赫赫戰功。

8. 抗日戰爭的比較有名的戰役

抗日戰爭中的幾次著名戰役

淞滬會戰:盧溝橋事變爆發天後,日本侵略軍又向上海發動了大規模進攻。中國軍隊英勇抗擊,進行了歷時3個月的淞滬會戰。1937年8月9日,駐滬日海軍陸戰隊官兵兩人,驅車闖入虹橋機場進行武裝挑釁,當即被中國守軍擊斃。8月13日,日軍以此為借口,大舉進攻上海(八一三事變)。駐上海的中國軍隊第九集團軍,在張治中率領下奮起抵抗。國民黨政府陸續調集6個集團軍70餘萬人抗擊,初戰獲勝。從8月23日起,日軍多次在長江口登陸,攻擊守軍左翼,遭頑強抗擊。隨後,日軍逐次增兵,加強上海派遣軍的力量。中國軍隊也陸續增援,不斷調整部署。9月11日以後,蔣介石自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9月下旬至10月初,日軍增援部隊陸續在上海登陸。9月30日拂曉,日軍向中國軍隊發起猛攻,中國守備部隊陷於苦戰,傷亡慘重。10月26日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第2營400餘人(報界宣傳稱「八百壯士」),在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連夜西撤。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守衛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孤軍奮戰,誓死不退,堅持戰斗4晝夜,擊退了敵人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的數十次進攻。11月5日,日軍一部從杭州灣登陸,迂迴守軍側後,合圍上海。守軍被迫撤退。11月12日,上海市區陷落。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上海,嚴重威脅到蔣介石的統治,國民黨政府被迫實行抗戰,從此,全國進入了抗日戰爭。>>>

平型關戰役:1937年9月中旬,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佔領大同後,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為了配合友軍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八路軍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奉命開抵平型關地區集結待機。9月23日,第115師派出獨立團和騎兵營插到靈丘—淶源—廣靈之間地區活動,以鉗制和打擊增援平型關之日軍。24日夜,又以3個團的兵力冒雨設伏於平型關東北公路兩側山地,等待來犯之敵。25日7時許,日軍第5師團(板垣師團)第21旅後續部隊全部進入設伏地域,八路軍預伏部隊居高臨下,迅速向敵發起猛烈攻擊,頓時打亂了日軍的指揮系統,敵軍的車輛自相碰撞,人仰馬翻,亂成一團。這時,我軍戰士勇猛地沖向公路,對敵實行分割圍殲,雙方展開了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戰。經過一天的激戰,八路軍取得了平型關戰役的勝利。八路軍在平型關戰役中共擊斃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火炮1門,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忻口戰役: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在晉北抗擊日本侵略軍的一次大規模的戰役。戰役從1937年10月13日至11月2日,歷時二十一天。參加作戰的部隊有閻錫山的晉綏軍、國民黨的中央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又稱第十八集團軍)。這次戰役是由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朱德、衛立煌、黃紹竑副之)指揮實施的太原會戰的中心戰役。該戰役創殲敵逾萬的紀錄,是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在軍事上相互配合的一次成功範例。>>>

台兒庄戰役總指揮李宗仁將軍

台兒庄戰役: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和日本侵略軍在山東南部台兒庄(今屬棗庄市)地區進行的一次會戰。日本侵略軍1937年12月13日和27日相繼佔領南京、濟南後,為了迅速實現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連貫南北戰場,決定以南京、濟南為基地,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台兒庄是徐州的門戶,它位於徐州東北30公里的大運河北岸,臨城至趙墩的鐵路支線上,北連津浦路,南接隴海線,扼守運河的咽喉,是日軍夾擊徐州的首爭之地。1938年3月23日,瀨谷支隊主力沿台棗支線向台兒庄陣地突進。此時,第五戰區為確保台兒庄陣地,以拱衛徐州,進行了部署調整。24日,瀨谷支隊向台兒庄發起進攻,與中國守軍第2集團軍第31師展開激戰。日軍一部突入東北角,被守軍擊退。27日,瀨谷支隊主力一部突入北門,第31師與敵展開拉鋸戰,守軍傷亡甚重。28日,突入台兒庄的日軍被第31師圍攻,敵方損失甚重。29日,日軍第十師團長命瀨谷支隊迅速擊敗台兒庄附近守軍,同日,在徐州督戰的蔣介石也下達了死守台兒庄的命令,命令說「如果失守,不特全體官兵應加重懲,即李長官、白副參謀總長、林次長亦有處分」。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遂令第2集團軍死守台兒庄陣地,並再次嚴令龐炳勛部南下,協助第2集團軍解決台兒庄之敵。至31日,中國軍隊將進入台兒庄之敵完全包圍。4月3日,中國軍隊向日本侵略軍發起攻擊。日軍拚力爭奪,佔領了市街大部。中國軍隊一次又一次反擊,展開街壘戰,奪回被日軍佔領的市街。雙方陷於苦戰。6日晚,中國軍隊全線攻擊,圍殲被圍之瀨谷支隊。戰至7日凌晨,除一部日軍突圍至峰縣附近固守待援外,被圍之敵大部被殲。台兒庄戰役在歷時半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6萬人,傷亡失蹤7500人。在中國軍隊的英勇抗擊下,共殲日軍1萬餘人。此次戰役是繼平型關大捷之後全國抗戰的又一重大勝利,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凶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鬥志。>>>

百團大戰:1940年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自1939年冬以來,日軍以鐵路、公路為支柱,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盪,並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戰略區的聯系,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八路軍總部決定發動交通破擊戰,重點破襲正太鐵路和同蒲路北段,給日本華北方面軍以有力打擊。這次戰役經歷了兩個主動進攻階段和一個反「掃盪」階段。第一階段(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軍在正太、同蒲、平漢、津浦等主要交通線發動總攻擊,重點破壞了正太鐵路。經過20天的戰斗,預定計劃全部完成。正太鐵路線的路軌、橋梁、隧道、水塔、車站等均被破壞;平漢、同蒲(北段)、石德、北寧鐵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斷;華北各交通線陷於癱瘓。第二階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務是繼續擴大戰果,摧毀交通線兩側和深入各抗日根據地的敵偽據點。在這段時間里,我晉察冀軍區主要進行了淶靈戰役,第129師主要進行了榆遼戰役,第120師主要破襲了同蒲路。在這些戰斗中,八路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但是,我軍計劃要拔除的敵據點未能全部拔除。第三階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務是反擊日偽軍的報復掃盪。在這段時間里,八路軍先後粉碎了日偽軍對太行、太岳、平西、北嶽、晉西北等抗日根據地的大規模掃盪。百團大戰歷時5個多月。從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個半月中,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共計斃、傷、俘和投誠日偽軍達46480人。其中包括: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7人;日軍自動攜械投誠者47人,偽軍反正者1845人。同時,繳獲各種槍5942支(挺),各種炮53門;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橋梁213座,火車站37個,隧道11個;破壞煤礦5個,倉庫11所。此外,還繳獲和破壞了其他大量軍用物資。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百團大戰

1940年8月20日夜,晉察冀軍區、第129、第120師在八路軍總部統一指揮下,發動了以破襲正太鐵路(石家莊至太原)為重點的戰役。戰役發起第3天,參戰部隊已達105個團,故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

自1939年冬以來,日軍以鐵路、公路為支柱,對抗日根據地進行頻繁掃盪,並企圖割斷太行、晉察冀等戰略區的聯系,推行所謂「以鐵路為柱,公路為鏈,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八路軍總部決定發動交通破擊戰,重點破襲正太鐵路和同蒲路北段,給日本華北方面軍以有力打擊。這次戰役經歷了兩個主動進攻階段和一個反「掃盪」階段。

第一階段(8月20日至9月10日)。八路軍在正太、同蒲、平漢、津浦等主要交通線發動總攻擊,重點破壞了正太鐵路。經過20天的戰斗,預定計劃全部完成。正太鐵路線的路軌、橋梁、隧道、水塔、車站等均被破壞;平漢、同蒲(北段)、石德、北寧鐵路以及主要公路也被切斷;華北各交通線陷於癱瘓。

第二階段(9月22日至10月上旬)。任務是繼續擴大戰果,摧毀交通線兩側和深入各抗日根據地的敵偽據點。在這段時間里,我晉察冀軍區主要進行了淶靈戰役,第129師主要進行了榆遼戰役,第120師主要破襲了同蒲路。在這些戰斗中,八路軍給敵人以沉重打擊;但是,我軍計劃要拔除的敵據點未能全部拔除。

第三階段(10月6日至翌年1月24日),主要任務是反擊日偽軍的報復掃盪。在這段時間里,八路軍先後粉碎了日偽軍對太行、太岳、平西、北嶽、晉西北等抗日根據地的大規模掃盪。

百團大戰歷時5個多月。從8月20日至12月5日的3個半月中,八路軍共進行大小戰斗1824次,共計斃、傷、俘和投誠日偽軍達46480人。其中包括:斃、傷日軍20645人,偽軍5155人;俘虜日軍281人,偽軍18407人;日軍自動攜械投誠者47人,偽軍反正者1845人。同時,繳獲各種槍5942支(挺),各種炮53門;破壞鐵路474公里,公路1502公里,橋梁213座,火車站37個,隧道11個;破壞煤礦5個,倉庫11所。此外,還繳獲和破壞了其他大量軍用物資。

百團大戰粉碎了日軍的「囚籠政策」,推遲了日軍的南進步伐,增強了全國軍民取得抗戰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八路軍的聲望。

9. 抗日戰爭中的四次重大戰役是什麼

抗日戰爭中的四次重大戰役是:台兒庄大捷,淞滬會戰,長沙會戰,遠征軍赴緬甸。

1、台兒庄大捷

台兒庄大捷,又稱台兒庄戰役、魯南會戰或血戰台兒庄。台兒庄戰役的起止時間有幾種說法,一般認為從1938年3月16日開始至4月15日結束。戰役由滕縣戰斗、臨沂附近戰斗、台兒庄戰斗和日軍的潰退,中國軍隊的追擊作戰等部分組成。

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餘人,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日軍自報傷亡11984人 )。

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堅定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信心。這次戰役鼓舞了全民族的士氣,改變了國際視聽,消滅了日本侵略者的威風,殲滅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此次大捷是中華民族全面抗戰以來,繼長城戰役、平型關大捷等戰役後,中國人民取得的又一次勝利,是抗日戰爭以來取得的最大勝利,也是徐州會戰中國民革命軍取得的一次重大勝利。

2、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有約80萬軍隊投入戰斗,戰役本身持續了三個月,日軍投入8個師團和2個旅團20萬餘人,宣布死傷4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及八十七師、八十八師及148個師和62個旅80餘萬人,自己統計死傷30萬人。

3、長沙會戰

長沙會戰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4年8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史稱為「長沙會戰」,或稱「長沙保衛戰」。

國民政府特別重視長沙地區的防禦,由第9戰區集結重兵與日軍在戰線對峙。前2次長沙會戰,雙方都自稱獲得了勝利。從戰術上看,雙方並未分出勝敗,中國軍隊的損失更大;但從戰略上,阻止了日軍的戰略目的,可以認為是抗戰中的勝利。第3次長沙保衛戰則是一場典型的勝仗,國民黨軍隊與之展開殊死搏鬥,終將日軍擊退。第4次長沙會戰日軍以優勢兵力發動猛攻,中國軍隊被迫撤退。

4、遠征軍赴緬甸

遠征軍由第五軍、第六軍和第六十六軍組成,軍長分別是杜聿民、甘麗初、張軫。3月1日,滇緬公路上車輪滾滾,空中有盟軍的飛機護航,在遮放集結的遠征軍乘上英軍的紅頭大卡車,直奔國門畹町而去。這是我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唯一一次派遣軍隊出國作戰,也是中國自甲午戰爭以後第一次援助他國作戰。

10. 抗日戰爭十大戰役的上高會戰

上高戰役(上高戰役、錦江作戰、鄱陽掃盪戰、宜春會戰)是抗日戰爭中中方取得全面勝利的一場戰役,被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稱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

1941年3月,駐南昌的34師團大賀茂因友鄰第33師團預定要調到華北,要求33師團走前配合自己掃盪周圍的中國軍主力,卻因兩個師團嚴重不配合導致34師團扎進4個中國軍的合圍圈。

是為「上高戰役」。中國軍隊統計擊斃日軍大佐聯隊長濱田以下日軍15000餘人,日軍自報傷亡千餘人。上高會戰在政治和軍事上,給日本侵略者造成了極為沉重的打擊。

大大加速了其必然走向滅亡的歷史命運,大大減輕了東南亞各國人民的深重苦難,延緩了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反法西斯同盟的正義戰爭中,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因而具有深遠的國際意義。

(10)抗日戰爭最成功的戰役擴展閱讀:

日本人自從1939年對江西北部(南昌戰役)和湖南北部(第一次長沙會戰)進行了兩次壓製作戰之後,由於江漢會戰以及這以後因為佔領地區陡增而不得不稀釋兵力密度等緣故。

讓第九戰區的人馬過了一年安生日子。但是,在上一年,根據地部隊突然之間對華北日軍的生命線和廠礦設施實施了斷然出擊,結果使東京參謀本部著實大吃了一驚。

因為連第一線的華北方面軍也拿不準,「共軍此種企圖,在今後長時期內是否還會斷然進行,或者根據兵力的擴大而採取某些新的作戰方式」。

在這種迷迷糊糊的情緒支持下,日本人開始調整兵力部署,要求第十一軍司令岡村寧茨抽出一個第33師團北調去充實華北方面軍,岡村寧茨對此大為不滿。

於是便策劃一次新的攻勢來壓制第九戰區,以使第33師團北調之後國民軍不致敢於主動出擊,加上有消息說要他卸任第11軍司令而去華北節度華北方面軍。

因此他就更有理由在去職以前打個大勝仗給他的上司和西方那些喜歡指指點點的新聞記者們瞧瞧。大概是吸取了第一次進攻長沙功虧一簣的教訓。

岡村寧茨這回決心以一個美妙的三路合擊來擊潰贛北的第九戰區部隊,首先奠定左翼的勝利基礎,免得以後進攻長沙又陷於孤軍深入的險地。

從三月初開始,他就把部隊往出發陣地調動:第33師團調到安義,第34師團調往南昌城西,獨立混成第 2旅團調到夏口,三支部隊加起來約莫有五、六萬人—岡村寧茨的戰略意圖很明顯。

是要以這種三管齊下的攻勢由東而西徹底摧垮國民軍的抵抗,向湖南和江西邊界發展。但是,後來事態的發展卻並未如他所料那般一帆風順。

特別是當第33師團自作主張回調之後,它的姊妹第34師團就險些在上高地區被國民革命軍全殲。根據有案可查的戰例,日軍已是第五次陷入被國民革命軍合圍的窘境了。

根據情報判斷,江西北部第九戰區前敵總指揮羅卓英把他的國民革命軍第19集團軍由潦河到贛江之間一字排開,第70軍展開於靖安-奉新-大城-市汊街公路沿線。

銜接由市汊街-梁家渡-羅舍渡一線防戌錦江的第49軍,在這條綿延達六十多公里長的防線之後,以第74軍面向防線縱向配置於高安到上高之間,第72軍作為戰略預備隊掌握於西北方面。

如此分派兵力,極易被在火力上佔有優勢的敵軍集中突破,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若是日軍三路合擊的企圖得逞,戰役結局就很可能不象後來那樣成為1941年國民軍的首次勝利了。

3月15日,敵人第33師團先行由安義出動,直撲奉新,北調之前,個個精神抖擻,上陣一頓猛沖,這里的守軍便招架不住,當天就丟了奉新,敗往上富。

日軍在後窮追不舍,勢不可當,國民革命軍第70軍的預備第9師和第19師依託沿路山嶺也沒能遏住敵人的進攻勢頭,到18日,上富又被打破。

守軍正在焦頭爛額之際,第33師團卻因為要調往華北,自認為右翼國民革命軍已做鳥獸散,久占上富已屬不必,因此也不招呼一聲,拉著隊伍循來路又撤了回去。

可是他們卻沒有料到,第70軍雖然敗退得快,實力卻多半得以保存,另外在銅鼓附近,羅卓英還控制著一個原封未動的國民革命軍第72軍,准備在晚些時候用來夾擊他們。

因此,與第一次長沙戰役的情形相類似,日軍的三路合擊計劃已損失了一個三分之一。與北路敵軍相應地,獨立混成第2旅團也於15日在南路發動助攻,由夏口一線強渡錦江。

在擊退了第49軍的反擊之後,已自沖到錦江南岸,於第二天攻入曲江,但是這個旅團不顧自己實力,硬生生分成三個叉子,一路向西北指向灰埠,一路向西南指向清江。

一路向東南指向豐城,如此一來,向北合擊的那支叉子就不免柔軟無力,在灰埠一線被第74軍的人馬抵住,進展不得,同時進攻豐城的的部隊也打得一塌糊塗。

往南進攻清江的那一支最慘:在19日准備渡過贛江去偷襲清江的時候,被守軍沿河阻擊,死傷慘重,許多人馬溺死江心,終於敗退回去。

由於在灰埠的進攻又被國民革命軍抑制住,因此日軍三路合擊的另一個三分之一也就化為泡影。3月16日,在南北兩路發動助攻後一天,敵人第34師團作為主要突擊部隊。

由中路沿錦江向西攻擊前進,在優勢的空中支援之下,迅速擊退這里的守軍,第三天就攻入高安,並繼續向西邊的上高一帶猛沖。

審時度勢,認識到現在上高一線的有利情形,羅卓英於是嚴令王耀武的國民革命軍第74軍在上高外圍堵住敵人的攻勢,並開始由銅鼓和上富一帶。

向下運動第70軍和第72軍,這樣一來,他就可以依託錦江,成一個類似於台兒庄戰役的合圍圈。考慮到北路敵軍已不見蹤影,因此他就「決先解決錦河南岸之敵」。

按照他的吩咐,剛剛在清江、泉港一線獲勝的第49軍開始收攏兵力,由清江向北反擊灰埠附近的敵人獨立混成第 2旅團,20日,日軍從灰埠出擊,遭到第49軍截殺。

死傷一千多人,已自抵敵不住國民軍的反攻。在中路,第34師團已於19日開始向上高外圍陣地發動沖擊。因有嚴令在身,加上王耀武也稱得上是一員猛將。

所以盡管敵人使用了包括飛機、坦克和毒氣在內的所有厲害武器,國民革命軍第74軍依舊拚死抵擋,不肯退縮,敵人進展十分緩慢,幾乎已經到了無法推進的地步。

20日晚上,被國民革命軍第49軍打得丟盔撂甲的獨立混成第2旅團的一個大隊,乘著夜暗由灰埠溜過北岸,加入了第34師團—這個大隊本意是用以進攻灰埠。

由錦江南岸合擊第74軍,卻被第49軍殺得無力招架,只好加入大部隊作戰。21日,由於與錦江南岸這支日軍會合,第34師團自覺實力大增,不免氣壯如虎,根本不考慮懸軍深入的惡劣環境。

固執地要以武器優勢直貫上高,因此靠了三十多架轟炸機掩護,集中兵力猛烈突擊上高外圍泗溪陣地,第74軍也當仁不讓,一場硬碰硬較量的結果,是防守陣地依然掌握在國民革命軍手中。

這般廝殺到第三天,即23日,日軍的攻勢遲滯下來,加之從上富南調的第70軍已經以一個師包抄到上高外圍的官橋街,敵人右翼的壓力便大大增強。

接著,第70軍的另一個師也沖到楊公圩一線,橫攔住第34師團的後路,並與錦江南岸和第49軍部隊銜接;而由銅鼓南下的第72軍也進抵高安西北水口圩一帶。

這樣,敵人的第34師團,便被國民革命軍合圍於錦江北岸棠浦-高安-楊公圩之間的梨狀包圍圈內。為了輔助這一合圍戰,第49軍在贛江兩岸的兩個師一番猛攻。

將獨立混成第2旅團的南路大隊攆殺到錦江北岸的高安,第78軍由武寧向南進攻奉新外圍的敵軍,在棺材腦等地小有進展—這般多路出擊之下,日軍便難以招架得住。

此時正在武漢的第十一軍司令部內等候捷報的岡村寧茨,卻突然收到第34師團在上高被合圍的灰心消息,頓時涼了半截,情急之下,他立即命令剛回到奉新的第33師團後隊兩千多人改為前隊。

回頭先行增援上高,大隊人馬隨後跟進,另外命令敗退到高安的那個大隊沿錦江西援。針對岡村寧茨的突圍計劃,羅卓英馬上讓錦江南岸第49軍的三個師全部北渡。

截殺獨立混成第2旅團和第34師團的敗兵,另以第70軍攔擊第33師團的援軍。第33師團救人心切,一路劈殺,由於第70軍趕來太晚,被敵人不費什麼力氣就沖到棠浦。

撕開國民革命軍防線,與第34師團會合成功。26日,為了不使敵人脫逃,第74軍與第72軍開始在上高戰線上發動全面反攻,日軍則向北向東分兩路突圍,向東的一支被四十九軍當頭攔住。

殺得大敗虧輸,好不容易撞開一條血路,拚死奔往南昌,第49軍在後窮追不舍,直達南昌城外;向北的一支敵軍靠了第33師團掩護,情形稍好一些,但也因遭到第70軍的尾擊,死傷慘重。

到月底,包圍圈內的殘余日軍已被全殲。四月初,第70軍攻克奉新,所有東奔日軍均處於被擊潰狀態。前後日軍共計傷亡達兩萬多人。

其中包括敵步兵指揮官岩永少將和和中佐、少佐4人。上高會戰,成為贛北戰場國民革命軍所贏得的最大一次勝利。

閱讀全文

與抗日戰爭最成功的戰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歷史知識薄弱 瀏覽:23
軍事理論心得照片 瀏覽:553
歷史故事的啟發 瀏覽:22
美自然歷史博物館 瀏覽:287
如何評價韓國歷史人物 瀏覽:694
中國煉丹歷史有多久 瀏覽:800
郵政歷史故事 瀏覽:579
哪裡有革命歷史博物館 瀏覽:534
大麥網如何刪除歷史訂單 瀏覽:134
我心目中的中國歷史 瀏覽:680
如何回答跨考歷史 瀏覽:708
法國葡萄酒歷史文化特色 瀏覽:577
歷史人物評價唐太宗ppt 瀏覽:789
泰安的抗日戰爭歷史 瀏覽:115
七上歷史第四課知識梳理 瀏覽:848
歷史老師職稱需要什麼專業 瀏覽:957
什麼標志軍事信息革命進入第二階段 瀏覽:141
正確評價歷史人物ppt 瀏覽:159
ie瀏覽器如何設置歷史記錄時間 瀏覽:676
高一歷史必修一第十課鴉片戰爭知識點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