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日戰爭有哪些大型會戰,指揮官分別是誰
淞滬會戰: 日軍將領:松井石根大將 國軍將領: 先由馮玉祥,後期由蔣介石
上高戰役回: 十一軍答司令官園部和一郎 薛岳【殺敵最多中國將領】
南京保衛戰: 白傳義則大將 唐生智
徐州會戰: 畑俊六 寺內壽一 李忠仁
武漢會戰: 華中派譴軍司令畑俊六 蔣介石 陳誠
長沙會戰: 阿南惟幾 薛岳
昆侖關會戰: 中村正雄 白崇禧
百團大戰: 岡村寧次 彭德懷
2.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劃分為幾個戰區各個戰區的最高指揮官分別是誰
1、第一戰區
第一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
最初第一戰區所轄范圍為河北北部及山東北部,後來視戰爭實際情況,第一戰區分別於1938年、1939年與1944年做過三次相當大規模的更動。
司令長官:程潛
第20集團軍商震
第32軍商震(兼)
騎兵第14旅張占魁
第1集團軍宋哲元
第53軍萬福麟
第77軍馮治安
第181師石友三
第17師趙壽山
騎兵第3軍鄭大章
第68軍劉汝明(直屬)
第92軍李仙洲(直屬)
第106師沉克(直屬)
第118師張硯田(直屬)
新編第8師蔣在珍(直屬)
新編第35師王勁哉(直屬)
騎兵第4師王奇峰(直屬)
2、第二戰區
第二戰區是指1938年左右,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
第八戰區所轄范圍為內蒙一帶,並在1945年9月13日訂定的受降計劃中,劃分為受降區之一,接受日軍繳械。
司令長官蔣中正(兼)副司令長官朱紹良
作戰地區為甘肅、綏遠、寧夏及青海一帶
第十七集團軍:馬鴻逵
第八O軍:孔令恂(獨立)
第八二軍:馬步芳(獨立)
以上共轄5步兵師,4步兵旅,5騎兵師,4騎兵旅,不含特種部隊。
3、第三戰區
第三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
最初第三戰區所轄范圍為江蘇及浙江,後來視戰爭實際情況,第三戰區分別於1938年、1939年與1944年做過三次相當大規模的更動。
中國戰區的首次劃分是於1937年8月﹔在日軍迅速佔領北平與天津,且中華民國政府確定與日謀和落空之後。
而同年第三戰區的劃分是以江蘇與浙江兩省,也經歷參與了淞滬會戰等激烈戰役。另外在戰斗序列方面則是:
司令長官馮玉祥,淞滬會戰爆發後由蔣中正兼任
作戰地區為江蘇、浙江
第8集團軍:張發奎
第8集團軍:張治中
第8集團軍:劉建緒
第8集團軍:陳誠
第8集團軍:薛岳
4、第四戰區
第四戰區是指1944年左右,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
第七戰區所轄范圍為廣東省,並在1945年9月13日訂定的受降計劃中,劃分為廣東地區(包含香港)接受日軍繳械的作戰區之一。
司令長官余漢謀
作戰區域:廣東
第12集團軍:余漢謀
直屬暨特種部隊
5、第五戰區
第五戰區是指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後,為了因應戰爭形勢,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於中國境內劃分﹔與日軍作戰的戰區之一。
最初第五戰區所轄范圍為山東南部及江蘇北部,並爆發了慘烈的淞滬會戰。後來視戰爭實際情況,第五戰區分別於1938年、1939年、1944年做過數次相當大規模的更動。
中國戰區的首次劃分是於1937年8月﹔在日軍迅速佔領北平與天津,且中華民國政府確定與日謀和落空之後。而同年第五戰區的劃分是以山東南部及江蘇一部份。
而該戰區司令長官為蔣中正兼任,轄有第3集團軍(韓復矩為集團司令)及第5集團軍(顧祝同)。
司令長官李宗仁
作戰地區為天津至南京浦口之華東一帶(津浦鐵路沿線)
第三集團軍:於學忠
第十一集團軍:李品仙
第二十一集團軍:廖磊
第二二集團軍:鄧錫侯
第二四集團軍:顧祝同(兼)
第三軍團:龐炳勛
第二七集團軍:楊森
以上共轄27個步兵師,3個步兵旅,不含特種部隊。
3. 抗日戰爭中中國軍隊擊斃的日本最高指揮官是誰
日本海來軍在中國被擊斃自的最高將領,是大角岑生大將,死於1941年2月5日,因在珠江口墜機而死,也有說是飛機故障返航途中,被國軍游擊隊(沒錯國軍也有游擊隊)發現擊落的。
日本陸軍在中國被擊斃的最高將領,是冢田攻大將,死於1942年12月18日,南京飛往漢口途中被國軍防空炮火擊落座機擊斃。不過這位大將是死後追授的。
八路軍擊斃的最高將領,是日本陸軍的阿部規秀中將,這位沒有死後追授大將,只是因為他剛晉升中將僅僅1個月而已,但和上面飛機墜毀撿皮夾子式的擊斃不同,八路軍是在1939年11月7日黃土嶺的激戰中擊斃阿部規秀中將的。而且這是中國在抗戰中擊斃的第一個日軍中將,且阿部規秀已內定為天皇侍從官,所以影響很大,日本報紙標題是「名將之花,凋謝在太行山上」
4. 抗日戰爭時期華北八路軍最高指揮官是誰
41年前一直都是朱德總指揮在華北指揮作戰,之後朱德返回延安,就由彭德懷副總指揮繼續指揮八路軍作戰
5. 我國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的總指揮是哪個
抗日戰爭來期間八路軍的總指揮是朱德。自
6. 抗戰時期十大會戰的指揮官
抗日戰爭十大戰役分別是:淞滬會戰,上高會戰,南京保衛專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屬戰,長沙會戰,緬北滇西戰役,湘西會戰。
淞滬會戰指揮官:蔣介石(中國),松井石根(日本);
上高會戰指揮官:羅卓英(中國),園部和一郎(日本);
南京保衛戰指揮官:唐生智(中國),蕭山令(中國),昭和天皇(日本),朝香宮鳩彥王(日本),松井石根(日本);
太原會戰指揮官:閻錫山(中國),衛立煌(中國),寺內壽一(日本),板垣征四郎(日本);
徐州會戰指揮官:李宗仁(中國),寺內壽一(日本);
武漢保衛戰指揮官:蔣介石(中國),陳誠(中國),岡村寧次(日本),畑俊六(日本);
桂南會戰指揮官:白崇禧(中國),杜聿明(中國),安藤利吉(日本);
長沙會戰指揮官:薛岳(中國),陳誠(中國),阿南惟幾(日本),岡村寧次(日本);
緬北滇西戰役指揮官:衛立煌(中國),黃琪翔(中國),史迪威(美國),本多政材(日本);
湘西會戰指揮官:王耀武(中國),坂西一郎(日本)。
7. 抗日時期,日本的最高指揮官是誰
抗日時期,日本的最高指揮官是岡村寧次。
岡村寧次在百團大戰後調任華北方面最高司令長官,指揮日軍對八路軍各抗日根據地進行了殘酷的大掃盪。
並對華北地區的平民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屠殺,抗日戰爭末期任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昭和軍閥的三羽烏的第三位。
(7)抗日戰爭的指揮官擴展閱讀:
中國抗日軍民對岡村寧次是恨之入骨的。在岡村寧次的回憶錄里,他自己提到,抗戰勝利後,「在延安發表的戰犯名單約二萬多人,我被指定為第一號戰犯,第二號戰犯為曾任華北方面軍的多田駿大將,第三號戰犯為曾駐山東第四十三軍司令官細川中康中將。」
岡村寧次說,中共方面始終抓住他不放,「中共方面堅決主張把我定為第一號戰犯,直到1949年初與李宗仁談判時,還要求將我引渡共方,作為談判的一項條件。
在我回國以後,至今仍不斷看到報紙上對我的責難和攻擊。」岡村寧次對中共方面不依不饒的態度,對自己榮登榜首的事實,卻始終採取否定的態度。
8. 抗戰期間中國軍隊都消滅了哪些的日軍指揮官
國民黨軍隊在抗戰期間一共消滅了3個大將,15個中將(小笠原數夫、田路朝一、中村正雄、木谷資俊、水川伊夫、前田治、藤堂高英、大冢彪雄、須賀彥次郎、山縣業一、酒井直次、下川義忠、橫山武彥、木村千代太、志摩源吉),至於少將就更多了。
其實,共產黨軍隊在抗戰期間也不止消滅一個中將,應該有3個,除了阿部規秀,還有沼田德重、飯田泰次郎,另外還有幾個少將。
大角岑生(1876-1941),日本愛知縣人,日本海軍大臣,海軍大將,男爵,20世紀30年代海軍艦隊派清洗條約派的得力干將。1941年2月5日在中國(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境內)視察時被我軍(中國挺進第三縱隊,司令袁帶)擊中專機,墜機殞命,是日本在中日戰爭中陣亡官階最高的海軍將領。
飯田泰次郎(1891-1940),日本千葉縣人。1912年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24期步兵科,1921年畢業於陸軍大學校第33期。1936年任參謀本部附,1937年任陸軍省兵務局兵務課長,1938年任近衛步兵第3聯隊長。1939年晉升陸軍少將,任北支那方面軍第35師團步兵第35團團長。1940年11月28日被八路軍冀南軍區陳再道宋任窮所部擊中,戰病死於河南(一說河北邯鄲),追晉陸軍中將。
9. 抗戰中,中國軍隊犧牲的最高指揮官是
國民黨:張自忠。共產黨:左權。
1、張自忠: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臣,後改藎忱,漢族,山東省臨清人,第五戰區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黨上將銜陸軍中將,追授二級上將銜,著名抗日將領、民族英雄。
1937年至1940年先後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1940年在襄陽與日軍戰斗中,不幸犧牲。
1940年5月16日,張自忠將軍與日軍在方家集激戰,所部官兵在激烈的攻防戰斗中僅剩1,500餘人,傷亡殆盡。屬下警衛員谷瑞雪勸其向東南山口撤退,但遭張自忠將軍拒絕並親自到陣前指揮攻擊,身中5彈卻仍不退後。
未幾,張將軍又身中一彈,在彌留之際,喃喃說道:(我這樣死,對國家,對長官,對人民,良心平安)後,欲持佩槍自戕,為部下奪槍阻止;日軍隨後在大約16:00時分攻破張自忠將軍指揮部,張將軍最終壯烈殉國,其麾下之第七十四師官兵亦全部戰死。
日軍把張自忠將軍遺體審認無誤後,在方家集征調來一口棺木盛殮,並豎木牌,墓碑上書:「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當天深夜,日軍設在漢口之廣播電台插播張自忠陣亡消息。
第三十八師師長黃維綱獲報後,組織了一支敢死隊將遺體奪回,5月18日送回集團軍司令部,以上將禮服重殮,經宜昌轉送回重慶。張將軍殉國後,國府明令褒揚特予國葬,追晉陸軍二級上將。
5月28日,靈柩抵達重慶,蔣介石率軍事委員會的高級將領與國民政府五院院長親臨致祭,蔣介石更是撫棺痛哭。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追認張自忠將軍為革命烈士,2009年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2、左權:
左權(1905年3月15日-1942年5月25日),原名左紀傳,字孳麟,號叔仁,湖南醴陵人。中國共產黨軍事將領,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之一。
左權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到莫斯科中山大學和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回國後,擔任紅一軍團參謀長,參加長征。
1936年,他擔任紅一軍團代理軍團長。
1937年7月,七七事變爆發後,第二次國共合作開始。同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八路軍,左權任副參謀長,進入華北作戰。9月,他協助朱德、彭德懷部署平型關戰役和八路軍配合忻口戰役等行動。
1938年初,率八路軍總部特務團二營在安澤阻擊日軍進攻。其後,參與指揮東路軍各部粉碎日軍的九路圍攻,消滅日軍4000餘人,收復縣城18座。
同年12月,任八路軍前方指揮部參謀長,加強司令部工作建設。1939年7月,指揮八路軍總部機關直屬隊強渡漳河,粉碎日軍的第二次九路圍攻。
隨後,他選址在山西省黎城縣西北部赤峪西端的黃崖洞建軍工廠,後成為八路軍在抗戰期間重要的兵工廠。
1940年2月,兼任八路軍第二縱隊司令員,率部進攻國軍朱懷冰部。同年8月,與彭德懷等八路軍領導人一同指揮針對日本軍隊的百團大戰,突破日軍「囚籠政策」,取得巨大戰果。
1941年11月,日軍向黃崖洞兵工廠進攻,左權直接指揮總部特務團在黃崖洞展開保衛戰,八路軍最終取得勝利。
1942年5月,日軍向太行山區發動大掃盪,對八路軍總部完成合圍;5月25日,左權率部掩護總部突圍,在山西遼縣的十字嶺戰斗中,左權被炮彈擊中而陣亡。
10月10日,公葬左權的儀式在涉縣舉行,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親筆撰寫並手書了《左權同志碑銘》。
(9)抗日戰爭的指揮官擴展閱讀:
舉國送英靈
張自忠殉國當日(1940年5月16日),由38師師長黃維剛帶領敢死隊,端著輕機槍於16日夜間突襲南瓜店,奮勇搶回了張自忠的遺骸。日軍則下令停止飛機轟炸,以免傷到張自忠遺體。
張自忠的屍骨運回後方後,經檢視,張自忠身有八處傷口,其中炮彈傷二處,刺刀傷一處,槍彈傷五處。隨後,將軍遺體被運往當時的戰時首都重慶安葬,路經宜昌時,十萬軍民恭送靈柩至江岸,其間日機三次飛臨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群眾卻無一人躲避,無一人逃散。
1940年5月28日晨,當靈柩運至重慶朝天門碼頭,蔣介石、馮玉祥等政府軍政要員臂綴黑紗,肅立碼頭迎靈,並登輪繞棺致哀。蔣介石在船上「撫棺大慟」,令在場者無不動容。蔣介石親自扶靈執紼,再拾級而上,護送靈柩穿越重慶全城。
國民政府發布國葬令,頒發「榮字第一號」榮哀狀。將張自忠牌位入祀忠烈祠,並列首位。28日下午,蔣介石與軍政要員和各界群眾在儲奇門為張自忠舉行了盛大隆重的祭奠儀式。
張自忠殉國時,年僅49歲,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聞耗悲痛絕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