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國歷史上共有幾次軍閥戰爭
第一次: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前770-476)、戰國(前475-前221)混戰五百餘年,為中華史上戰亂最漫長時代。
起始:周平王遷都 終止:秦統一中國
影響:我國由奴隸制向封建制轉變的社會大變革時期,人才輩出,百家爭鳴。
第二次:三國時期
184-280,含黃巾之亂混戰近百年,為中華史上最具有傳奇色彩的時代。
起始:黃巾起義 終止:西晉暫時統一中國
影響:雖說是歷史的一段插曲,但三國鼎立是三國各方面勢力面對東漢末期的爛攤子奮發有為,重新收拾舊山河,在對抗中進步,在競爭中發展,從而在漢、唐盛世之間,起到承先啟後的積極作用!
第三次: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
291-589,含八王之亂,混戰近三百年,為中華史上最漫長的對峙時期。
起始:八王之亂 終止:隋朝統一中國
影響:五胡亂華,北方漢族幾乎滅亡,但有促進民族大融合,使中華民族形成56民族,歷經民族混成後的新漢族,不久即開創隋唐盛世,在世界史留下不朽的偉業。
第四次:五代十國時期
907-979,在外有契丹的威脅下,漢族混戰72年,為中華史上內憂外患年代。
起始:朱溫滅唐 終止:北宋滅亡北漢
影響:頻頻的兵戎相見,給百姓帶來了極大痛苦和災難,但從軍事領域上為冷兵器向熱兵器過渡時期。
第五次:清末中華民國時期
1840-1950年6月,民族最危難時期對外對內混戰一百一十年!為中華56民族抗擊外寇和民族解放,從封建帝制過渡到新民主主義時期。
起始:鴉片戰爭 終止:1950年6月將國抿黨徹底趕出大陸(不含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
影響:中華經歷了史上最為黑暗時期,但又從落後、失敗中找到教訓,從挫折、危難中頑強站起來,民族徹底解放成為國家的主人,逐步進入社會主義革命盛世階段。
從中華歷史上五次軍閥大分裂來看,中華飽經滄桑,戰火之亂,然而亂世英雄輩出年代,可喜的是,中國從未亡過一次國,民族也從未消亡過!
只因為中國屢受挫折磨難,才使民族有血有肉,中華永久堅不可摧!
B. 中國歷史軍閥都有哪個分別掌控哪裡
中國歷史上典型的軍閥混戰時期是在民國初年
1912年4月,袁世凱取得政權後,由於同盟會的內部分化,於是袁世凱便趁機拉攏部分革命黨人與之「合作」,實現了中國短暫的「穩定」與統一。1913年的「宋案」和「善後大借款」後,李烈鈞奉孫中山的命令,在江西湖口宣布獨立,組織討袁軍,「二次革命」爆發。江蘇、上海、安徽、湖南、廣東、福建等地先後獨立。由於國民黨人倉促應戰,缺乏統一領導,「二次革命」被北洋軍打敗。袁世凱鎮壓「二次革命」後,便開始了稱帝計劃的實施,加緊復辟帝制的步伐。1915年12月25日,蔡鍔在雲南宣布獨立,組織護國軍興師討袁,發動護國戰爭。隨後,貴州、廣西、廣東、浙江、陝西等省相繼宣布獨立。為了維護北洋軍閥的封建統治,袁世凱於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皖系、直系、奉系三大派系。皖系的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控制皖、浙、閩、魯、陝等省;直系的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制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及直隸等省;奉系的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占踞東北三省。另外,山西的晉系軍閥閻錫山,徐州一帶張勛的定武軍,西南的滇系軍閥唐繼堯和桂系軍閥陸榮廷等,都在外國列強操縱下,爾吞我並,爭斗不已。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職位,與在中央掌實權的段祺瑞爭權奪利,發生「府院之爭」。1917年7月,張勛應黎元洪「調停」之邀,率領五千「辮子軍」入京,復辟帝制,激起全國人民的反對。段祺瑞以「功臣」自居,重任國務總理。段祺瑞掌握政府大權後,投靠日本,企圖以武力手段統一南方軍閥。段祺瑞的武力統一行為激起南方革命派及西南軍閥的反對。1917年8月,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隨即討伐段祺瑞的第一次護法戰爭拉開帷幕。在北洋軍的鎮壓下,北伐軍受挫;加之軍政府內部的矛盾,1918年5月,孫中山憤而辭職,護法戰爭失敗。護法運動的失敗,再次證明了資產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已瀕臨絕境。之後的北伐戰爭也證明了北洋軍閥封建主義的殘暴統治之下是不符合歷史潮流的,滅亡是必然的結果。
各軍閥控制的區域如下圖
C. 中國共產黨參與消滅北洋軍閥的戰爭是什麼
國民革命軍北伐
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在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以後,國民政府內部因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態度而一度分裂,汪精衛和蔣介石決裂,北伐陷於停頓。寧漢合流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並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至此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北伐結束後,南京國民政府正式統治全中國,成為中國在國際上唯一代表政權。但實際上,國民政府內外仍有不同勢力割據,造成日後發生中原大戰等連串內斗沖突。北伐期間,中國共產黨與國民政府決裂,開始對抗國民政府,導致十年內戰。
D. 中國軍閥混戰時期戰役
北洋軍閥混戰之二第一次直奉戰爭
北洋軍閥混戰之二第一次直奉戰爭
直、奉兩系軍閥聯合打敗皖系後,因爭奪中央權位和勢力范圍,矛盾日益尖銳,終於引發戰端。1922年
4月
9日,奉軍開始由東北進關(山海關),17日,奉系首領張作霖宣布將入關部隊連同原在華北的部隊共
3個師、10個混成旅、3個騎兵旅約
12萬人,編成鎮威軍,部署於天津東南之軍糧城、馬廠及北京以東通州附近,自任總司令,揚言實行武力統一。直軍以吳佩孚為總司令,率
7個師、5個旅約10萬人迎戰。4月
28日,張作霖下總攻擊令,戰爭開始。奉軍分兩路企圖夾擊直軍大本營保定,直軍則分為三路反擊,雙方在長辛店、固安和馬廠展開激戰。5月
3日,直軍一部由北京以西的良鄉、門頭溝迂迴到西路奉軍側後,西路奉軍腹背受敵,支持不住,退往豐台,其第16師陣前倒戈,西路奉軍總司令張景惠逃回天津,其餘奉軍紛紛後撤,直軍緊迫不舍,雙方在灤縣形成對峙。嗣後經過談判,雙方於6月17日在秦皇島海面英國軍艦上簽訂停戰條約,以榆關(山海關)為界,各自撤軍。第一次直奉戰爭結束。
希望您能採納
如有疑問歡迎繼續追問謝謝
E. 中日戰爭時期,中國有哪幾大軍閥,最終是如何消失在歷
簡單回答下.
首先這個時間段應該放寬到辛亥革命後.因為自張學良東北易幟後,全國名義上都是由國民政府統轄的,不再有個別軍閥這一說.
北伐戰爭前,東北易幟前中國的各大軍閥派系大致有以下幾方:張作霖的奉系(後由張學良繼承,改編為東北軍),吳佩孚的直系,孫傳庭部分,以上是舊有的北洋軍閥的遺留勢力.
北伐戰爭後,有山西的閻錫山,直隸的馮玉祥,山東的韓復榘,雲南的龍雲,廣西的白崇禧,山東的李宗仁,福建的鄧演達等等.
北洋就派的基本是被蔣介石擊敗,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和蔣介石經過中原大戰,戰敗後歸附了蔣,名義上是歸於國民政府的領導的.最後也隨蔣去了台灣.
F. 關於軍閥混戰
軍閥割據時期通常是指自1916年袁世凱之死到1928年東北易幟,共持續了13年的時間。1928年之後,雖然蔣中正的南京國民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中國,但是各路新舊軍閥依然對蔣中正政府及其中央軍保持了相當程度的獨立性,軍事上與政治上的明爭暗鬥或略有式微卻並未停止,這導致了日後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時,統一的國家軍政體系始終未能徹底的建立。
(6)中國軍閥戰爭擴展閱讀:
民國軍閥是指20世紀初影響中國政治格局的主要力量,名義上服從「中央政府」的統治,但他們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勢力並為擴大自己的勢力採用各種手段,以軍隊作為主要政治資本的勢力。分為內外兩方面原因。延續時間從中華民國成立到1949年,分為兩大階段,北洋軍閥混戰階段和國民黨新軍閥階段。
北伐戰爭,是由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以國民革命軍為主力,蔣介石為總司令於1926年至1928年間發動的統一戰爭。1926年7月9日,國民政府成立國民革命軍從廣東起兵,在連克長沙、武漢、南京、上海等地以後,國民政府內部因對中國共產黨的不同態度而一度分裂,汪精衛和蔣介石決裂,北伐陷於停頓。寧漢合流後,國民革命軍繼續北伐,並在西北的馮玉祥和山西的閻錫山加入下,於1928年攻克北京,致使北洋奉系的張作霖撤往東北並被日本刺殺於皇姑屯,其子張學良宣布東北易幟。至此北伐完成,中國實現了形式上的統一。
G. 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的軍閥混戰中原大戰是如何
國民黨「二次北伐」後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從形式上統一中國但地方軍閥與南京面和心不和表面上一團和氣暗地裡陰謀不斷為了打擊地方軍閥實力蔣介石於1929年1月1日召開編遣會議裁減地方軍閥的軍隊遭到李宗仁閻錫山等軍閥的反對,無果而終激化了地方軍閥與蔣的矛盾蔣介石使用各個擊破的計謀打擊桂系在1929年3月27日爆發了蔣桂戰爭由於桂系李宗仁下屬何鍵等叛變投蔣以桂系戰敗告終李宗仁等下野圖謀東山再起。
1929年8月1日召開第二次編遣會議遭到閻錫山等反對而沒有結果。
於
1930年1月31日閻錫山在去往南京就職國民黨三軍副司令時得到了蔣介石令山東省主席韓復渠抓捕自己的消息閻錫山隨即逃回山西為了保護自身利益閻錫山與李宗仁馮玉祥達成同盟。
3月14日第2.3.4集團軍軍官通電令蔣下野推(2.3.4集團軍為馮玉祥閻錫山李宗仁的部隊)
4月1日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於太原潼關桂平就就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司令副司令討蔣
5日南京國民政府開除閻錫山黨籍並備戰中原大戰爆發。
1930年9月9日閻錫山等於北平另立國民政府。
初期反蔣聯盟占據主動但後來由於反蔣聯盟的內訌與蔣的反擊漸處劣勢。
1930年9月8日在蔣的拉攏下張學良率軍入關助蔣反蔣聯盟大勢已去反蔣聯盟軍隊紛紛倒戈。
26日張佔領北平等地閻軍未抵抗。
1930年10月3日,隴海線蔣軍攻入開封,進追鄭州。
1930年10月3日,隴海線蔣軍攻入開封,進追鄭州,南京政府宣布大赦參與中原大戰的諸多將領。4日,汪、閻又密赴鄭州,促馮共同發錶停戰通電。馮陷人眾叛親離四面楚歌境地,只好在5日率副司令部人員撤到黃河以北的新鄉。6日,鄭州為蔣軍十一師陳誠部所佔。馮部陸續退到豫北、晉南。10月5日,閻、馮、汪聯電張學良,表示願意停戰,聽候矛譯平解決。15日,閻、馮決定聯袂下野,閻將晉軍交給徐永昌,馮將西北軍交給鹿鍾麟,聲稱出國暫避(實際上2人均未出國)。閻12月29日在日本人保護下逃往大連,馮則隱居在山西汾陽峪道河。同日,西北軍由鹿鍾麟領銜通電「即日遵令撤防」,「通傷各部罷兵息民」。
1930年11月4日北平國民政府解散。中原大戰結束。
中原大戰是近代史規模最大的一次內戰消耗了中國的國防力量。張學良率東北軍入關造成東北防務空虛誘至918事件的發生。
蔣雖然勝利但在政治上處於劣勢被迫分權與汪精衛國民黨出現了蔣主軍汪主政的「蔣汪體制」
H. 中國抗戰時期有幾大軍閥
總的來說,民國時期大約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分別為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黨時期。北洋軍閥時期,最具實力和勢力的軍閥分別為皖系、奉系和直系。
而國民黨時期,最著名的,同時也是影響力最大的軍閥,莫過於國民黨四大集團:蔣介石中央軍;李宗仁、白崇禧的新桂軍;馮玉祥的西北軍和閻錫山的晉綏軍,當然,還有一支繼承了張作霖家底的東北軍。
清帝退位之後,中國最先進入了北洋軍閥時期,在勉力維持北洋集團完整的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迅速分裂為以吳佩孚、曹錕、馮國璋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同時,崛起東北占據東北三省的張作霖的奉系,也被算入了北洋軍閥行列。
特點:
1、軍閥沒有強烈的意識形態,使文化活動自由,讓新文化運動得以興起。如段祺瑞聘蔡元培做北大校長。
2、有輪流執政現象,不將對手趕盡殺絕。
3、以擴充軍隊為第一目的,嚴重阻礙中國現代化。
4、中國自北宋實施重文輕武的政策後,軍人素質嚴重降低。從袁世凱的善後大借款後,袁世凱私心自用提拔行伍,造成軍中(上層軍官)76%文盲。
(8)中國軍閥戰爭擴展閱讀
北洋諸多軍閥之中,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與其說是一個軍閥,還不如說是一個政治聯盟。觀看民國北洋軍閥時期的地圖,皖系軍閥占據了安徽、山東、上海、浙江、福建、陝西等多個省份,似乎實力極強。
但實際上,占據各個省份的軍閥們並不完全服從於理論上的首領段祺瑞,段祺瑞也很難輕易的指揮分布於各省的軍閥部隊。也因此,痛定思痛的段祺瑞才委託徐樹錚編練屬於自己的嫡系部隊,只是最終失敗了而已。
1、皖系首領段祺瑞
因此,真正將軍隊掌握在手中,如臂指使的北洋軍閥,其實只有兩個,分別為吳佩孚的直軍和張作霖的奉軍。巔峰時期坐鎮洛陽的吳佩孚,轄有20餘萬精銳大軍,占據了河南、河北、山東、湖南、湖北等多個省份,同時,附屬於直系的軍閥更難以數計。
而以東北三省為根基的奉系軍閥張作霖,最巔峰時期則飲馬長江,占據了9個省份,擁有40餘萬大軍。北洋三大派系之間爆發的戰爭,最具規模的分別為直皖戰爭、第1次直奉戰爭和第2次直奉戰爭。
2、直奉戰爭
直皖戰爭和第1次直奉戰爭時期,直系先後擊敗了皖系和奉系,成為北洋政府的話事人,而第2次直奉戰爭,直系在戰場上雖然沒有戰敗,卻由於馮玉祥的倒戈一敗塗地,張作霖因此入關佔領九省,達到極盛。
這三場戰爭也是影響力最大,參戰人數最多,波及范圍最廣的軍閥混戰。至於其他軍閥混戰,比如張作霖和閻錫山之間的晉奉大戰,江蘇軍閥和浙江軍閥之間的江浙戰爭,西南軍閥的混戰和幾乎從未停息的四川軍閥混戰,雖然規模並不小,但是影響力卻比之相差較遠。
到了國民政府時期,北伐勝利後的蔣、桂、馮、閻四大派系,隨即發生了激烈的沖突,派系之間的紛爭最終將沖突演變成戰爭。四大集團之中先後爆發了蔣桂戰爭、蔣馮戰爭、中原大戰等大規模混戰。
3、北伐戰爭
尤其是中原大戰,戰爭范圍波及全國,參戰人數超過百萬,中原大戰造成的損失,僅參戰四方軍隊傷亡就高達30萬之巨,至於戰爭的損耗及對於百姓的損失,更難以數計。
中原大戰之後,曾有40萬大軍的馮玉祥西北軍灰飛煙滅,從占據華北四省的閻錫山縮回山西和綏遠兩首,新桂系勢力也大范圍收縮,蔣介石的中央軍大獲全勝,並一直牢牢的控制在國民政府。
其後,一直到全面抗戰爆發,國民黨各大集團基本上沒有爆發大規模的軍閥混戰。當然,如福建事變、兩廣事變等國民政府內部的紛爭依然從未停止。最終,經過了八年抗戰之後,在解放戰爭中,曾經不可一世的軍閥們全部被掃入了歷史的垃圾堆,新中國在一片廢墟中建立。
I. 中日戰爭時期,中國有哪幾大軍閥,最終是如何消失在歷史舞台上好像都沒有完全被蔣收服,這些勢力那裡去
簡單回答下.
首先這個時間段應該放寬到辛亥革命後.因為自張學良東北易幟後,全國名義上都是由國民政府統轄的,不再有個別軍閥這一說.
北伐戰爭前,東北易幟前中國的各大軍閥派系大致有以下幾方:張作霖的奉系(後由張學良繼承,改編為東北軍),吳佩孚的直系,孫傳庭部分,以上是舊有的北洋軍閥的遺留勢力.
北伐戰爭後,有山西的閻錫山,直隸的馮玉祥,山東的韓復榘,雲南的龍雲,廣西的白崇禧,山東的李宗仁,福建的鄧演達等等.
北洋就派的基本是被蔣介石擊敗,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和蔣介石經過中原大戰,戰敗後歸附了蔣,名義上是歸於國民政府的領導的.最後也隨蔣去了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