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打過哪些勝仗戰績如何
國軍打贏日軍的幾個勝仗
一、取得全面勝利的勝仗
1、上高會戰。
指揮官: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岳、副司令長官兼第19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南昌的日軍企圖拔掉駐守在上高的中國軍隊第十九集團軍這顆釘子,於1941年元月份開始,陸續將派往鄂西及武漢的部隊調返原駐地,並積極補充兵員,增加給養。2月中旬至3月14日集結完畢。其間,日軍積極進行渡河及夜戰演習,並有侵華日空軍第三飛行團主力先後飛抵南昌機場。日軍擬兵分三路,總兵力約6.5萬人,配有戰車40輛,飛機150架。3月15日,日軍第11軍司令官圓部和一郎指揮2個師團、1個獨立混成旅團,由安義、南昌等地分3路向上高地區進攻,企圖攻殲國民黨軍第9戰區第集團軍主力。羅卓英於19日下決心:利用既設陣地,逐次抗擊,誘日軍進入上高地區予以圍殲。到4月3日戰役結束,日軍被擊敗,中國軍隊擊斃日軍少將指揮官岩永、大佐聯隊長濱田,殲滅日軍16000餘人,擊落敵機1架,繳獲日軍軍馬2800餘匹,輜重物資無數,粉碎日軍吹噓的「攻必克」狂言。軍委會參謀總長何應欽將稱之為「抗戰以來最精彩的一戰」。蔣介石對擔任攻擊主力的74軍甚為滿意,特以軍委會名義授予74軍「飛虎旗」一面,此為國民革命軍中最高獎勵。
2、第三次長沙會戰。
指揮官:第9戰區司令長官薛岳。1941年12月8日,日軍「中國派遣軍」第23軍在南方軍發動太平洋戰爭的同時,也從廣州向香港發動進攻。中國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了配合英軍的作戰,於對日宣戰的當天(9日),也命令各戰區對當面日軍發動進攻,以牽制日軍;同時還命令第四戰區向日軍第23軍進攻,以策應香港英軍,並令第5軍、第6軍和第66軍分別由廣西、四川向雲南集結,准備進入緬甸直接支援英軍防守緬甸。日軍第11軍發現中國軍隊第2軍、第4軍由長沙附近南下,在這一情況下,12月13日,11軍參謀長木下勇少將認為有必要牽制國軍南下行動,配合香港作戰。遂決定先發制人,向汨水(汨羅江)方面採取攻勢,以牽制中國軍隊南下,配合其第23軍攻佔香港的作戰,認為這樣「即使不能拖住敵人,也將給予其他重慶軍隊以嚴重威脅」。第三次長沙會戰因而展開。中國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提出「天爐戰」的戰法,即在日軍進攻的地區內徹底破壞道路,實施空室清野,設置縱深伏擊陣地,誘敵深入,以尾擊、邀擊、側擊、夾擊,使這一地區成為一個「天然熔爐」,將日軍圍殲於內。薛岳將第九戰區的兵力集中在湘北地區,在日軍進攻的地點逐次抵抗,將中國主力部隊置於兩翼,引誘日軍主力於瀏陽河、撈刀河間地區,然後集中優勢兵力進行包抄,形成一個南堵北追、東西夾擊、四面合圍的戰備態勢,將日軍予以殲滅。並將整個戰役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逐次抵抗、誘敵深入,消耗日軍、爭取集中兵力的時間;第二階段是長沙保衛戰,以一個軍的兵力死守長沙,贏取其餘部隊包圍進攻日軍的時間;第三階段為反攻追擊階段,即對包圍的日軍進行殲滅追擊。這一戰略取得了空前成功。戰至1942年1月16日,日軍被擊退,基本上恢復了會戰開始前的態勢,日軍傷亡56944人,俘虜日軍中隊長松野榮吉以下官兵139人,繳獲步騎槍1138枝、輕重機槍115挺、山炮11門、無線電台9架及其他軍用品;中國軍隊傷亡官兵29217名。中國軍隊取得輝煌勝利!這是珍珠港事變以來,盟國在亞洲戰區中唯一的勝利,是自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盟軍的第一次重大軍事勝利。這時候日本的南方軍,在百日之內,就橫掃盟國在亞洲所有的據點與要塞。
羅斯福在第三次長沙大捷後的第22天給蔣介石發來了一份熱情洋溢的賀電,同時宣布再次向中國提供5億美元的貸款。其後,他並以他夫人的名義,邀請蔣介石夫人宋美齡訪問美國,在美國國會發表演說。他還通過他的代表,駐華美軍司令官、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授予第9戰區司令長官、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具體組織者、指揮者薛岳一枚美國勛章。另外,第三次長沙會戰勝利後不久,美、英政府便主動向中國提出,要廢除西方列強與中國歷屆政府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歸還上海、廈門等地的公共租界,取消領事裁判權。
3、滇緬之戰。
中國遠征軍於1942年深入緬甸與日軍作戰失利後,一部分撤到印度境內。後又陸續空運補充一部分中國軍隊到印度,接受美國的裝備和訓練。同時從緬甸撤到滇西的遠征軍,經過整頓,補充和訓練,於1943年4月在雲南楚雄成立「中國遠征軍司令長官司令部」,陳誠任司令長官(10月起由衛立煌接任)。6月,中國駐印軍總指揮部成立,史迪威任總指揮,羅卓英任副總指揮。兩軍准備從印度和我國雲南西部同時向侵佔緬甸和我滇西的日軍進行反攻,並打通中印公路。
1943年10月,揭開了緬北滇西反攻的戰幕。其時,日軍的緬甸方面軍有11個師團,近30萬人馬。中國駐印軍從印度的列多發南地區出發,向侵緬日軍攻擊。官兵經一年多作戰,先後贏得了胡康河谷戰斗,孟拱河谷戰斗以及密支那等戰役的巨大勝利,在中國遠征軍的配合下,攻克八莫,南坎等地,親乘勝向滇西畹町推進。
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天險,從滇西開始反攻。將士們堅持血戰8個月,連克日軍重兵防守的騰沖,松山,龍陵,芒市等重要城市。1945年1月下旬,終於和中國駐印軍在畹町勝利會師。
4、湘西會戰。
在中國正面戰場上,中國空軍首開反攻的先聲。國軍和美空軍協同作戰,不斷襲擊日本空軍的重要基地,多次與敵40架以上的戰斗機激戰,並取得勝利。同時,頻繁轟炸敵人的地面部隊和各種軍事目標,從海南到東北敵占區,從日本本土到南洋的敵海上交通線,都在我嚴厲打擊之下。中國取得了制空權,為全面反攻的勝利奠定重要基礎。
1945年上半年,日軍在中國廣闊的戰場上已陷入全面被動和被包圍殲滅的狼狽境地。這時,中國戰區最高統帥部已擬定出中國戰區總反攻計劃,調整了戰斗序列,我正面戰場從抵擋敵人進攻轉入反攻。1945年3、4月間,日軍為破壞我靠近前線的野戰機場,糾集重兵向湘西發動進攻。
4月8日,敵第6方面軍的第20軍主力一部,在空軍的配合下向湘西進犯,企圖佔領芷江空軍基地。我軍除第3、4兩個方面軍擔任防禦外,並將在緬北作戰的新6軍空運到芷江參加任總作戰。我軍對日軍從逐次阻擊到截擊、夾擊,將日軍分割包圍。在中國戰區的中、美空軍,也集中力量於芷江方面。由於制空權完全被我牚握,日軍陷入了手足無措狀態,侵華日軍中國派遣軍新任總司令岡村寧次被迫於5月8日下令停止攻擊,狼狽逃竄。我軍乘勝反攻,至6月7日,日軍所佔地區全部收復,並斃、傷日軍24000餘人,取得了湘西會戰的勝利。
二、取得局部階段性勝利的勝仗
1、台兒庄大捷。指揮官:李宗仁。台兒庄大捷是抗戰爆發後中國在正面戰場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在歷時半個多月的激戰中,國民黨軍隊付出了巨大犧牲,參戰部隊40萬人,傷亡失蹤近3萬人。但也取得了重大戰果,殲滅日軍11984人。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軍民堅持抗戰的必勝信心,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作為國民黨在正面抗戰中的第一次勝利,此戰對於鼓舞軍民抗戰士氣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此戰也讓台兒庄這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小城鎮成為了堪與蘇聯斯大林格勒、波蘭華沙並提的二戰名城。
2、萬家嶺大捷(又稱德安大捷)。指揮官:薛岳。萬家嶺之戰,薛岳抓住日軍106師團驕傲輕敵,孤軍深入的戰機,根據當地山區地形,巧設「反八字陣」,幾乎全殲日軍106師團,斃傷日軍一萬餘人。中國軍隊在此次戰役中表現出的機動靈活、組織嚴密的特點,和中國士兵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 大大震驚了日軍上下、朝野內外和國際社會。而日軍整整一個師團幾乎遭到滅頂之災,在日本陸軍歷史上從未有過。 一代名將葉挺將軍如此評價萬家嶺戰役:「萬家嶺大捷,挽洪都於垂危,作江漢之保障, 並與平型關、台兒庄鼎足而三,盛名永垂不朽。」
3、富金山,沙窩雨戰役。國軍第71軍軍長宋希濂率三個師重創日軍,斃敵4506人,傷敵17380人,國民革命軍最高統帥部通電全軍贊揚,宋希濂獲華胄榮譽獎章和獎狀。
4、1937年,關麟征升任五十二軍軍長,轄第二師(師長鄭洞國),第二十五師(師長張耀明),投入抗日戰爭。10月,日軍第十四師團及第六、十六師團各一部在冀南由肥鄉、成安、臨漳等縣進犯漳河,他率五十二軍在漳河南岸與日軍土肥原賢二的十四師團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攻防戰。雙方發生白刃肉搏戰,幾次退而復進,失而復得,雙方傷亡慘重。由於關軍奮勇殺敵,終於使日軍向漳河北岸邯鄲、武安一帶敗退。關麟征從偵察員報告中得知口軍在邯鄲城外建有飛機場和汽油庫,便立即從二十五師中抽調營長梁智偉,讓他率一營部隊夜襲機場,燒毀日本飛機10餘架,繳獲大批槍械彈葯,受到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電令嘉獎。
5、1940年,李彌調任國民革命軍第八軍榮譽第一師師長。次年4月,他率部增援宜昌。宜昌是湖北西部的重鎮,又是四川東部的進出通道,敵我雙方爭奪激烈。李彌採納參謀人員的建議,利用占據的山地優勢,在天皇寺、雨台山一線與日軍對峙,多次擊退日軍的進攻。他們以山炮直接瞄準,擊中日軍宜昌機場的油庫,燒毀敵機二十一架。戰地記者報道了該師作戰英勇,頑強抗日的事跡。
這里有另外一篇文章,供參考
http://..com/question/91678546.html
2. 抗戰時期是哪個外國人當了中國的司令員
史迪威啊,中國戰區司令(盟軍中緬印戰區司令),理論上是比老蔣還大的,可以統領中國印度緬甸軍隊的。當然實際不可能,史迪威實際只有對中國軍隊的建議權,但因為其掌管對華物資的援助,在42年後的中國,還是相當有分量的人物。這個人會講中文,和老蔣矛盾非常大,因為史迪威希望老蔣在中國戰場發動反攻,拿下東部部分機場,實施對日本本土的轟炸並且進行全面反攻收復失地,老蔣則強調要反攻,先要保證援華通道的暢通。所以就僵持住了,史迪威實際上在中國也只能算是光桿司令了。
3.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把中國戰場分為幾個方面軍,各派了多少個軍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按照戰區劃分為華北方面軍、華南方面軍、華中方面軍等。
1939年日軍大本營發布大陸令362號,組建的抗日戰爭時期派遣到中國關內的侵略軍,按照戰區又劃分為華北方面軍、華南方面軍、華中方面軍等。
1939年9月日本大本營為了鞏固其在中國佔領區的統治、統一調配兵,以及便於對國民政府施行政治謀略,命令組成「中國派遣軍」,以西尾壽造為總司令、板垣征四郎為總參謀長,設總司令部於南京,同時撤銷華中派遣軍。
中國派遣軍統轄華北方面軍、第十一軍、第十三軍、第二十一軍及第三飛行集團等,共有二十三個師團又十七個旅團,兵力八十五萬。
1945年夏,日軍中國派遣軍統轄有:在華北的華北方面軍、在湘鄂贛等地的第六方面軍(包括侵華日軍第十一軍和第二十軍等部隊),在江浙等地的第十三軍、第六軍,在兩廣及香港地區的第二十三軍和日本海軍中國方面艦隊。
1945年9月9日,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向中國戰區最高統帥部投降,次日岡村寧次遵命宣布取消中國派遣軍。隨後,中國政府將放下武器的一百多萬日本官兵遣送回日本。
4. 抗美援朝美軍的總司令是誰
抗美援朝美軍的總司令主要有兩位:
1、麥克阿瑟,1950年6月27日,杜魯門下令美軍支援南朝鮮的作戰,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美國起草的決議,組織聯合國軍參加朝鮮戰爭,任命麥克阿瑟為聯合國軍總司令。1951年4月11日,杜魯門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國和聯合國的政策」為借口撤銷他的職務,由李奇微接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2、李奇微,全名是馬修·邦克·李奇微,1951年4月接替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任「聯合國軍」總司令、駐日盟軍最高司令和遠東美軍總司令,5月晉上將。1955年6月退役。
(4)抗日戰爭中國戰場美軍司令擴展閱讀: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 。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15個國家組成的「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
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1951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開始停戰談判,經過多次談判後,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5. 抗戰時期,中國戰場有幾個戰區戰區的司令分別是那些人
抗戰初期有五個,後增加到十個。
這是我在網上找的,應該是五大戰區的
第一戰區(轄區:平漢、津浦兩鐵路線,共26個師又6個旅。)
司令長官:蔣中正(兼)
第一集團軍 總司令 宋哲元;
第二集團軍 總司令 劉峙;
第十四集團軍 總司令 衛立煌
第二戰區(轄區:晉、察、綏,共13個師又16個旅。)
司令長官:閻錫山
第六集團軍 總司令 楊愛源;
第七集團軍 總司令 傅作義;
預備軍 總司令 閻錫山(兼)
第三戰區(轄區:江、浙,共18個師又7個旅。)
司令長官:馮玉祥
第八集團軍 總司令 張發奎;
第九集團軍 總司令 張治中;
第十集團軍 總司令 劉建緒;
第十五集團軍 總司令 陳誠
第四戰區(轄區:閩、粵,共13個師又3個旅。)
司令長官:何應欽
第四集團軍 總司令 蔣鼎文;
第十二集團軍 總司令 余漢謀
第五戰區(轄區:魯,共18個 師又1個旅。)
司令長官:蔣中正(兼),後由李宗仁調任
第三集團軍 總司令 韓復榘;
第五集團軍 總司令 顧祝同
直屬部隊:
第一預備隊 司令長官 李宗仁;
第二預備隊 司令長官 劉湘;
第三預備隊 司令長官 龍雲;
第四預備隊 司令長官 何成濬;
第十七集團軍 司令長官 馬鴻逵;
第十八集團軍 司令長官 朱德;
騎兵第二軍 軍長 何柱國
6. 二戰中中國戰場犧牲的少將以上軍銜的人的名單
國民黨抗日殉國將領名單
姓名 職銜 殉國時間 地點(師級以上)
佟麟閣上將(追授),29軍副軍長 1937、7、28 北京南苑
趙登禹上將(追授),132師師長 1937、7、28 北京南苑
郝夢齡上將,9軍軍長 1937、10、16 山西忻口
劉家麒中將,54師師長 1937、10、16 山西忻口
吳克仁中將,67軍軍長 1937、11、9 上海松江
高志航空軍少將,驅逐司令 1937、11、21 河南周家口
夏國章中將,172師副師長 1937、11、21 浙江湖州
吳國璋中將,75師副師長 1937、11、26 浙江湖州
饒國華上將,145師師長 1937、11、30 安徽廣德(自殺)
肖山令中將,憲兵副司令 1937、12、12 江蘇南京
姚中英少將,156師參謀長 1937、12、12 江蘇南京
司徒非少將,160師參謀長 1937、12、12 江蘇南京
劉震東中將,第五戰區第二路游擊司令 1938、2、22 山東莒縣
王銘章上將(追授),122師師長 1938、3、17 山東藤縣
鄒紹孟少將,124師參謀長 1938、3、17 山東藤縣
趙渭濱少將,122師參謀長 1938、3、17 山東藤縣
范庭蘭少將,豫北別動隊第五總隊總隊長 1938、3、28 河南修武
劉桂五少將,騎兵第六師師長 1938、4、22 內蒙黃油乾子
周元中將,173師副師長 1938、5、9 山東蒙城
李必蕃中將,23師師長 1938、5、14 山東菏澤(自殺)
黃啟東少將,23師參謀長 1938、5、14 山東菏澤(自殺)
方叔洪中將,114師師長 1938、6 山東馮家場
付忠貴少將,魯北游擊司令 1938、9、23 山東
馮安邦中將,42軍軍長 1938、11、3 湖北襄陽
林英燦少將,152師副師長 1938、1、13 廣東清遠
李國良中將,軍訓部輜重總監 1939、3、7 陝西西安
張諝行中將,第一戰區副參謀長 1939、3、7 陝西西安
王禹九少將,79軍參謀處長 1939、3、26 江西高安
陳安保中將,29軍軍長 1939、5、6 江西龍里
張唐聚五少將,東北游擊司令 1939、5、18 河北平台山
韓炳宸少將,山東第十三區保安副司令1939、1、9 山東萊陽
馬玉仁中將,江蘇第一路游擊司令 1940、1、3 江蘇望鄉台
丁炳權中將,197師師長 1940、1、25 江西武寧
鄭作民中將,2軍副軍長 1940、2、3 廣西昆侖
鍾毅中將,173師師長 1940、5、9 湖北蒼台(自殺)
張自忠上將(追授),33集團軍總司令 1940 、5、16 湖北南瓜店(最高級別將領)
張敬少將,33集團軍高參 1940、5、16 湖北南瓜店
戴民權中將,豫南遊擊第五縱隊司令 1940、5 河南遂平
王竣中將,新27師師長 1941、5、9 山西台寨
梁希賢少將,新27師副師長 1941、5、9 山西台寨(自殺)
陳文杞少將,新27師參謀長 1941、5、9 山西台寨
唐淮源上將,3軍軍長 1941、5、12 山西縣山
寸性奇中將,12師師長 1941、5、13 山西毛家灣
金崇印少將,17軍參謀長 1941、9、16 山西橫水鎮
石作衡中將,70師師長 1941、9、6 山西絳縣
賴傳湘中將,190師副師長 1941、9、24 湖南梁家段
朱實夫少將,新3師副師長 1941、9、25 甘肅
李翰卿中將,57師步兵指揮官 1941、9、27 江西上高
武士敏中將,98軍軍長 1941、9、29 山西東峪
朱士勤中將,暫30師師長 1942、5、4 山東潘庄
郭子斌少將,暫30師副師長 1942、5、4 山東潘庄
戴安瀾中將,200師師長 1942、5、26 緬甸茅邦村
王鳳山少將,暫45師師長 1942、6、23 山西張翁村
胡義賓少將,96師副師長 1942、7 緬甸埋通
張慶澍少將,魯蘇戰區高參 1942、8 山東唐王山
周 復中將,魯蘇戰區政治部主任 1943、2、21 山東城頂山
張少舫少將,113師參謀長 1943、2、21 山東城頂山
高道先少將,山東鐵道破壞總隊長 1943、5 山東
江春炎少將,114師參謀長 1943、7、4 山東鄒縣
彭士量中將,暫5師師長 1943、11、15 湖北石門
許國璋中將,150師師長 1943、11、21 湖北諏市(自殺)
孫明瑾中將,預10師師長 1943、12、1 湖南常德
盧廣偉少將,騎8師副師長 1944、5、5 安徽穎上
李家鈺上將,36集團軍總司令 1944、5、21 河南秦家坡
陳紹堂少將,104師步兵指揮官 1944、5、21 河南秦家坡
周鼎銘少將,36集團軍副官處長 1944、5、21 河南秦家坡
王劍岳少將,8師副師長 1944、6、10 河南靈寶
王甲本中將,79軍軍長 1944、9、7 湖南東安
闞維雍中將,131師師長 1944、11、10 廣西桂林(自殺)
陳濟恆中將,桂林防守司令部參謀長 1944、11、10 廣西桂林(自殺)
呂旃蒙少將,31軍參謀長 1944、11、10 廣西桂林
齊學啟中將,38師副師長 1945、5、13 緬甸仰光
胡旭盱少將,第三戰區第一突擊隊司令 1945、6 浙江孝豐
在歷時八年的抗戰中,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組織了22次大規模戰役,1117次重要戰斗,小規模戰斗達3.8萬多次,消滅日軍累計233萬人(據國民黨自己公布的是518萬人)。國民黨軍隊官兵傷亡3,211,419人,因傷病死亡、殘廢、逃亡者達1,380,957人,損失飛機2,468架,傷亡駕駛員4,768人。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傷亡60萬人,國民政府征補兵員1,213萬人,各省徵集壯丁1,405萬人
自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從中央軍校畢業了大約二萬五千名軍官,這些軍官中有一萬名犧牲在一九三七年七月至十一月.
在大型會戰中,國民黨官兵象山海關保衛戰那樣整連、整營、整團地為國捐軀者,屢見不鮮。在一九三七年淞滬抗戰中,國民黨官兵每小時的死傷數以千計,主力各師補充兵源達四、五次之多,原有下級軍官和士兵傷亡達三分之二,旅、團長傷亡竟達半數以上。其犧牲的壯烈,在中華民族和世界各民族抗敵禦侮的歷史上鮮有其例。上海五行倉庫八百壯士「中國不會亡」的壯烈歌聲震撼全球。多年來認為中國人是不善戰斗和易受恫嚇的英國人士,也驚於他們的驍勇善戰和堅毅不拔了。英軍史摩萊少將說:「他從沒有看過比中國的敢死隊最後保衛閘北更為壯烈的事了 。」
7. 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中國做出貢獻的外國人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1931年"九一八"事變,特別是 1937年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開始後,全世界反對侵略擁護和平的國家和人民即相繼開展廣泛的援華活動。至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抗戰就與歐洲戰場、太平洋戰場更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中國同各同盟國家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協同作戰,直至1945年8月取得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後勝利。在中國人民進行抗日戰爭的艱苦歲月里,許多國際友人千里迢迢甚至遠渡重洋來到中國,他們把支援中國抗戰當作自己的職責,當作開展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任務。所有這些都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在中國人民抗日斗爭史上留下了輝煌的篇章。
一、從事新聞采訪
抗日戰爭時來華外國新聞記者在50人以上。其中著名的有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和夫人海倫·斯諾、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艾格尼斯·史沫特萊、伊斯雷爾。愛潑斯坦、哈里森·福爾曼、傑克,貝爾登、西奧多·懷特(自修德),英國記者詹姆斯·貝特蘭、岡瑟·斯坦因,德國記者漢斯·希伯等。他們歷盡辛勞訪問延安和抗日根據地,忠實報道中國軍民抗戰 情況,揭露日寇的殘暴罪行和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動行徑,在國內外產生廣泛的影響。
開展醫療活動抗戰時期在華開展醫療活動的國際友人,有姓名和事跡可考者達38人。其中加拿大美國醫療隊有白求恩(加)、帕森斯(美)大夫和瓊·尤恩(加)護士;印度援華醫療隊有愛德華(隊長)、巴蘇華、柯盛華、木克華、卓克華(後木克華、卓克華較早回國);國際紅十字醫療隊,有德國的貝爾、白樂夫、顧泰爾、馬庫斯、王道,波蘭的傅拉都、戎格曼、甘理安及夫人、陶維德,奧地利的富華德、嚴斐德、肯特,羅馬尼亞的揚固、何讓道及夫人,捷克的何理格、基什,保加利亞的甘揚道,匈牙利的沈恩,蘇聯的何樂經,英國的高田宜等;單獨來華或已在中國就地參加醫療工作的有美國的馬海德,加拿大的布朗、麥克盧爾、哈利生,紐西蘭的霍爾,奧地利的傅萊,朝鮮的方禹館等人。他們或到前方診治傷病員,或協助訓練醫務人員,或參與籌設醫療機構,都在多方面做出頗大成績。
參加各項建設在戰火彌漫的抗戰歲月中,還有一些國際友人來到中國參加各項建設。
在抗日戰爭期間不少國際友人包括戰斗員、指揮員及軍事觀察家等來到中國。在戰斗人員中,有以庫里申科為首的蘇聯志願飛行員大隊(連同技術人員700人,犧牲200人)(20),以羅伯特·山德爾、傑克·紐寇克為隊長的美軍駐華空軍人員(犧牲而有姓名可考者數十人);(21)在指揮人員中,有參加晉冀抗戰後被我軍授銜的原越南籍將領洪水,有美國政府派遣出任中國戰區統帥部參謀長兼中緬、印美軍司令的史迪威;在軍事觀察人員中有抗戰時期來華的美軍陸戰隊的埃文斯·福代斯·卡爾遜,有抗戰後期駐延安考察的美軍觀察組成員謝偉思、多姆凱、戴維斯等。他們置身實際戰斗,或浴血奮戰,或擔任軍事指揮,或進行軍事觀察,對增加抗戰實力以及幫助國外了解中國共產黨。增強國際反法西斯力量協同作戰都起到積極的作用。
8. 抗美援朝美軍的總司令是誰
共有三位,依時間先後順序分別是: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馬修·邦克·李奇微、馬克·韋恩·克拉克。
一、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介紹:
馬克·韋恩·克拉克(英語:Mark Wayne Clark,1896年5月1日—1984年4月17日),美國四星上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美國第五集團軍司令與朝鮮戰爭時的聯合國軍指揮官。
朝鮮戰爭
在1945年5月8日歐洲戰爭結束後,克拉克任美國駐奧地利的高級專員,並為美、英、蘇、法等四國佔領軍的代表。1947年任美國國務卿的代表,與英、蘇兩國的外長會議協商對奧條約。1947年6月返美,先任司令部設於舊金山的第六集團軍司令,兩年後出任美國地面部隊司令。1952年4月,克拉克任美國遠東地區總司令,並在5月接任聯合國部隊指揮官。當時戰線已經固定,他也沒有什麼表現的機會。1953年7月27日,克拉克將軍代表聯合國部隊,與朝鮮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板門店簽署停戰協定。
(8)抗日戰爭中國戰場美軍司令擴展閱讀
朝鮮戰爭指1950年6月爆發於朝鮮半島的軍事沖突,朝鮮戰爭原是朝鮮半島上的北、南雙方的民族內戰,後美國、中國、蘇聯等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而成為了一場國際性的局部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
1950年6月25日,朝鮮得到蘇聯默許,不宣而戰進攻韓國,歷時三年的朝鮮戰爭爆發。7月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韓國抵禦朝鮮的進攻。8月中旬,朝鮮人民軍將韓軍驅至釜山一隅,攻佔了韓國90%的土地。9月15日,以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美國、英國、法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希臘、土耳其、哥倫比亞、泰國、菲律賓、南非、衣索比亞)在仁川登陸,開始大規模反攻。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應朝鮮請求赴朝,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經過歷次戰役最終將戰線穩定在38線一帶。
1951年7月1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方面與聯合國軍的美國代表開始停戰談判,經過多次談判後,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朝鮮停戰協定》 。
9. 歷史上哪個美國將軍在抗日戰爭時向日軍投降
1942年率領美菲部隊向日軍投降的溫賴特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