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國內戰和抗日分別是多少年
日本侵華戰爭從.9.18開始算起,到1945.8.15日本投降,共14年;
抗日戰爭從1937.7.7開始算起,到1945.8.15,共8年。
中國從民國初期開始就出現新舊軍閥混戰,所以內戰一直沒有間斷,後來又有國共內戰,其間只維持過形式上的統一(東北易幟),和脆弱的和平(國共合作)。
國共內戰可以從1927年4月算起
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戰爭時期;
第一次國共內戰:1927年4月-1937年2月——大陸稱為土地革命戰爭或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
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戰爭時期;
第二次國共內戰:1945年8月-1949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或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戰爭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在中國大陸戰敗後撤往台灣。
在大陸的主體戰爭結束後,是台海兩岸對峙時期,這一時期到1979年1月1日結束,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部長徐向前聲明「我已命令福建前線部隊,從今日起停止對大金門、小金門、大擔、二擔等島嶼的炮擊」。——兩岸結束正面軍事對抗
因此國共內戰應該是1927年4月—1979年1月,前後共50年。
前後發生大小戰役及簡稱:
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圍剿–長征
暫停:抗日戰爭(期間發生皖南事變)
上黨–隴海–定陶–正太–遼沈(長春–錦州)–淮海–平津–渡江–台海(古寧頭–登步島–南日島–東山島–一江山島–東引–烏丘)
⑵ 抗日戰爭後中國內戰打了幾年
3年,從1946年到1949年。
⑶ 八年抗戰十年內戰各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到結束的
八年復抗戰: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制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共歷時八年。
十年內戰:1927年8月—1937年。1927年8月1日,以周恩來為書記的中共前敵委員會和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領導由共產黨掌握和影響的國民革命軍(北伐軍)2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後,全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兩黨開始第二次國共合作,進行反抗日本侵略的抗日戰爭。十年內戰結束。
(3)中國抗日戰爭到內戰擴展閱讀:
嚴格來說,抗日戰爭時間應該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⑷ 我國抗戰和內戰分別是多長時間
第一次國共十年內戰是發生於1927年至1937年間的,也稱土地革命。
抗日戰爭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算起至日本無條件投降,為14年。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其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日本修築的南滿鐵路路軌,挑起「九一八事變」。
第二次國共內戰是1945年起爆發至1949年結束的,也稱解放戰爭。
一、14年抗日戰爭。
(一)1、國際上公認的抗日戰爭
這個時間是從1937年7月7日開始起算的。
抗日戰爭,在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是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由於全面戰爭時間約為8年(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亦被稱為八年抗戰、或簡稱為抗戰。
2、事實上,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是從1931年的9月18日開始的。
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挑起戰爭沖突,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才全面爆發。
當然,對於我國的抗日戰爭把1931年視為抗日戰爭的開始。
(二)抗日戰爭勝利日
1、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2、1945年9月2日,日本在中國戰區向國民政府正式投降。
中國人民把1945年9月3日視為抗日戰爭勝利日,這個時間是海峽兩岸公認的。
(三)抗戰的兩種說法
其實,八年抗戰和十四年抗戰,是與抗日戰爭從局部抗戰到全國性抗戰的過程相聯系的兩個概念。八年抗戰是指從1937年開始的全國性抗戰,十四年抗戰是包含從1931年開始的局部抗戰在內的整個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斗爭。
兩種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語言環境下使用,已經約定俗成。其實質內容沒有矛盾。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日的主張,在不同的階段都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我們既充分肯定1937年七七事變以後在中國共產黨主張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進行的全民抗戰,也充分肯定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的抗日斗爭、特別是東北抗日聯軍的英勇斗爭和其他一些中國軍隊的奮起抵抗。
抗日戰爭開端問題關繫到對九一八事變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關繫到九一八事變後中國抗日戰爭的特點和南京國民政府作用的評價;關繫到九一八事變歷史地位的認識等一系列根本問題的認識分歧。因而全面深入地探討這些問題,對於深入地客觀地全面研究抗日戰爭是有意義的。正是基於此,應該確立十四年抗戰的概念。
二、國共內戰
1、國共內戰,是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兩大政黨及其武裝之間在中國境內爆發爭奪天下的內戰。國共內戰最終以國民黨政府則遷往台灣而結束。
自1927年到1949年間,國、共之間發生過多次內戰。分別經歷國民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十年內戰時期也稱之為第一次國共內戰,解放戰爭時期稱為第二次國共內戰。 第二次國共內戰以國民黨政權經廣州、重慶、成都直至遷往台北而結束。
國共內戰,又稱國共戰爭。
廣義上指是1920年代末至1940年代末在中國境內發生的一場長期戰爭,也是近現代世界歷史中規模最大一場內戰;國共內戰大致分為兩個階段:1927年至1937年間為國共內戰第一階段,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為國共內戰第二階段;
而狹義上僅指第二次即解放戰爭。國共內戰交戰的組織共有兩方,一方為中國共產黨及其軍隊(第一次內戰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次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另一方為國民黨統治當局及其軍隊(「國民革命軍」以及1947年行憲後到1949年的「中華民國國軍」)。
整個戰爭共分為兩次,中國國民黨稱為「剿匪戰爭」與「抗共衛國戡亂戰爭」,中國共產黨則稱為「土地革命戰爭」(或「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與「中國人民解放戰爭」(或「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
2、第一次內戰
十年內戰是1927年至1937年間的第一階段國共內戰,中國共產黨稱之為土地革命戰爭或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而中國國民黨則稱之為「剿匪」。共產黨認為進行革命的目的是通過將沒收的地主資產分發給農村的貧雇農,從而改變農村貧富極度懸殊的經濟狀況而產生的戰爭。
戰爭期間,國民革命軍先後動用優勢兵力對共產黨的根據地實行五次「圍剿」,前四次遭到失敗,但在最後一次「圍剿」中步步為營及共產黨領導人戰略錯誤,迫使中央紅軍進行二萬五千里長征,從江西瑞金戰略轉移至陝西延安,損失慘重。
2、第二次內戰
1945年8月至1949年9月的第二階段內戰,中國共產黨稱之為解放戰爭,也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國國民黨稱這段時期為「動員戡亂」。戰爭的結果是中國共產黨取得勝利,共產黨方面統計共計殲滅國民黨軍軍約807萬,並於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國民黨政權於1949年在中國大陸戰敗後逃往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