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分為幾個戰區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分為九個戰區。
分別是: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作戰地區:平漢路方面。
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西山,作戰地區:山西方面。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作戰地區:蘇浙方面。
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何應欽,作戰地區:兩廣方面。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作戰地區:津浦路方面。
第八戰區,司令長官蔣中正(兼)副朱紹良,作戰地區:甘寧青方面。
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岳,作戰地區:兩湖方面。
1938年11月25~28日,國民政府召開南嶽軍事會議,重新調整戰略區劃,將全國劃分為十大戰區。另外,撤銷了廣州,西安,重慶各行營,設桂林天水兩個行營,淪陷區設戰場黨政委員會,直屬軍委會,以發動敵後抗戰。
1945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在望。在中國戰場,為了整頓豫湘桂戰役後的潰軍,國民政府重新編組軍隊,調整全國戰區,將全國劃為九大戰區。
(1)抗日戰爭日本戰區擴展閱讀:
敵後戰場: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深入敵後,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游擊戰爭(如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圍困戰等),建立了大小十九塊抗日根據地。
取得了反「掃盪」、反「清鄉」、平型關大捷、雁門關伏擊戰、夜襲陽明堡機場、百團大戰等戰斗戰役的階段勝利,形成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
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記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八路軍、新四軍、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主要在日軍後方及日佔區進行游擊戰,共作戰12.5萬余次,殲滅日軍52.7萬人,殲滅偽軍118.7萬人,繳獲各種69.4萬余支(挺)、各種炮1800餘門,軍隊發展到130餘萬人,建立了約100萬平方公里、近1億人口的抗日根據地。
『貳』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有多少兵力
日本軍隊的來基本單位師團源,有22000餘人,下轄兩個旅團。裝備計有5800匹馬,汽車200多輛,步槍9500支,輕重機槍600餘挺,火炮108門,坦克24輛,裝甲車數十輛。
日軍:一個師團平均二萬二千人,BA1BX步槍九千支,輕重機槍六百挺,汽車一千輛,戰馬二千匹,山炮二百門,裝甲車二十輛,每個士兵每月消耗子彈三百發。日本總計飛機二萬架,軍艦二百八十萬噸,航空母艦至戰爭結束前有四十艘。
抗戰期間中國戰區總共擊斃日軍六十餘萬人(與上文40萬矛盾),中國軍民總共犧牲三千七百萬人。
『叄』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把中國戰場分為幾個方面軍,各派了多少個軍
抗日戰爭期間日本按照戰區劃分為華北方面軍、華南方面軍、華中方面軍等。
1939年日軍大本營發布大陸令362號,組建的抗日戰爭時期派遣到中國關內的侵略軍,按照戰區又劃分為華北方面軍、華南方面軍、華中方面軍等。
1939年9月日本大本營為了鞏固其在中國佔領區的統治、統一調配兵,以及便於對國民政府施行政治謀略,命令組成「中國派遣軍」,以西尾壽造為總司令、板垣征四郎為總參謀長,設總司令部於南京,同時撤銷華中派遣軍。
中國派遣軍統轄華北方面軍、第十一軍、第十三軍、第二十一軍及第三飛行集團等,共有二十三個師團又十七個旅團,兵力八十五萬。
1945年夏,日軍中國派遣軍統轄有:在華北的華北方面軍、在湘鄂贛等地的第六方面軍(包括侵華日軍第十一軍和第二十軍等部隊),在江浙等地的第十三軍、第六軍,在兩廣及香港地區的第二十三軍和日本海軍中國方面艦隊。
1945年9月9日,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向中國戰區最高統帥部投降,次日岡村寧次遵命宣布取消中國派遣軍。隨後,中國政府將放下武器的一百多萬日本官兵遣送回日本。
『肆』 抗日戰爭戰區劃分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談話:"戰端一開,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宣布對日抗戰.8月,為適應當時的軍事形勢,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決定將面臨日軍進攻之區域劃分為5個戰區(以後又逐步將全國劃分為10個戰區與2個游擊區),並確定了各戰區的作戰任務.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任,作戰區域為津浦、平漢兩路北段之地域,轄1、2、14集團軍;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作戰區域為山西、察哈爾、綏遠三省,轄6、7集團軍;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作戰區域為江蘇、浙江、上海地區,轄8、9、15集團軍;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何應欽,作戰區域為福建、廣東地區,轄4、12集團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依然為蔣介石(後為李宗仁),作戰區域為山東及蘇北,三省,轄3集團軍及其它部隊。
9月11日,軍委會又劃津浦路沿線為第六戰區,調馮玉祥任六戰區司令長官,三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任。由於原定六戰區管轄的第5集團軍韓復榘不願意服從,馮玉祥也不願意指揮,故10月15日軍委會便撤消第六戰區。馮玉祥調升為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10月下旬,第七戰區成立,司令長官劉湘,不久劉湘病故,該戰區撤消。1937年8月,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第八路軍,9月改稱18集團軍,朱德為總司令,歸屬第二戰區。
1938年月 17日,國民政府公布修正過的《軍事委員會組織大綱》,並改組軍事委員會,蔣介石為委員長,馮玉祥為副委員長,何應欽為參謀總長。委員會下設軍令、軍政、軍訓、政治四部,全國劃分為6個戰區。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作戰區域平漢路沿線和黃河流域部分地區;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含18集團軍),作戰區域為山西全省及綏遠、河北、河南各一部;分;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顧祝同(含新4軍),作戰區域為江蘇、浙江地;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何應欽,作戰區域兩廣地區;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由李宗仁,作戰區域為津浦路地區;第八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任,副司令長官朱紹良,作戰區域甘、青、寧地區;此外,為鞏固武漢的戰略地位,又設武漢衛戍總司令部,總司令陳誠,負責湘、鄂、贛部分地區及長江防務。
1938年下半年,武漢會戰前夕,為保衛大武漢,又編組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陳誠,作戰區域鄂南、贛西和湖南全省。
抗戰8年,由於形勢的變化 及其他種種原因,各戰區司令長官也不斷在變換,大致如下:
一戰區:初為蔣介石,1938年下半年為程潛,1939年為衛立煌,1942年為蔣鼎文,1945年1月後為胡宗南。二戰區一直為閻錫山,朱德在1939年3月擔任過副司令長官。三 戰區:馮玉祥,1937年9月後由蔣介石兼任,12月為顧祝同。四戰區初為何應欽,後為張發奎。五戰區1938年9月為李宗仁,1945年為劉峙。六戰區1938年9月為馮玉祥
,1940年為商震,後為陳誠,1944年為孫連仲,1945年後為孫蔚如。七戰區1937年為劉湘,1940年重建為余漢謀。八戰區初為蔣介石兼任,1939年後一直為朱紹良。九戰區初為陳誠,1939年10月後一直由薛岳擔任。十戰區初為蔣鼎文,1945年重建為李品仙。冀察戰區,總司令初為鹿仲磷,後為衛立煌兼任,再為蔣鼎文、高樹勛。蘇魯戰區,初為於學忠,後為李品仙、黃琪翔。
『伍』 抗日戰爭第一戰區在什麼地方
中國戰區的首次劃分是於1937年8月;在日軍迅速佔領北平與天津,且中華民國政府確定與日謀和落空之後。而同年第一戰區的劃分是以河北山東兩省尚未被日軍佔領區域為主要戰區范圍。第一戰區總司令本為委員長蔣介石身兼,之後不久,蔣介石因全心投入淞滬會戰,將第一戰區總司令交由程潛擔任。另外在部隊編成方面,則有宋哲元率領的第1集團軍,劉峙率領的第2集團軍及衛立煌率領的第14集團軍。
『陸』 抗戰時期各戰區是怎麼劃分的
"戰區"的編制原為軍事委員會為抗日所作的軍事作戰部署,抗戰前夕為五個戰區,至1945年增至十二個戰區。這些戰區分別受到各地行營指導作戰。
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為最高統帥部,以蔣介石為陸海空軍大元帥,統一指揮全國陸、海、空軍。行政院所屬的軍政部、海軍部,歸軍事委員會兼管。
1945年後,各戰區陸續取消或改制。
1937年8月20日,軍事委員會頒布戰區及戰斗序列,成立五個戰區:
第一戰區為河北及魯北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下轄第一、二、十四集團軍;第二戰區為晉察綏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下轄第六、七、十八集團軍(八路軍);第三戰區為京滬杭地區,司令長官為馮玉祥(後改由蔣介石兼),下轄第八、九、十、十五、十九集團軍;第四戰區為閩粵地區,司令長官為何應欽,下轄第四、十二集團軍;第五戰區為魯南及蘇北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後改為李宗仁),下轄第三、五集團軍;另將西南各省部隊編為一、二、三、四四個預備軍,隨時聽候調遣。1937年9月17日,軍事委員會劃津浦路北段為第六戰區,以馮玉祥為司令長官。1937年10月26日,增設第七戰區,以劉湘為司令長官,下轄第八、十五、二十三集團軍,在長江下游沿岸布防。1938年2月,軍事委員會重新劃分戰區。
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為程潛,在平漢路作戰;第二戰區,司令長官為閻錫山,在山西作戰;第三戰區,司令長官為顧祝同,在蘇浙作戰;第四戰區,司令長官為何應欽,在粵桂作戰;第五戰區,司令長官為李宗仁,在津浦路作戰;第六、第七戰區撤銷,增設第八戰區,司令長官由蔣介石兼,守備甘寧青地區。1938年6月14日,增設第九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組織武漢保衛戰。1938年11月軍令部在南嶽召集軍事會議。會議決定撤銷廣州、重慶、西安行營,增設直屬於軍事委員會的戰地黨政委員會,並根據戰局變化對戰區進行了調整。
第一戰區,轄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長官為衛立煌(1947年3月改編為西安綏靖公署);第二戰區,轄山西及陝西一部,司令長官為閻錫山(1948年改制為太原綏靖公署);第三戰區,轄蘇南、皖南及浙閩兩省,司令長官為顧祝同;第四戰區,轄廣東、廣西兩省,司令長官為張發奎;第五戰區,轄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長官為李宗仁;第八戰區,轄甘寧青及綏遠一部,司令長官為朱紹良(後改制為西北軍政長官公署);第九戰區,轄鄂南及湘贛兩省,司令長官為陳誠(由薛岳代理);第十戰區,轄陝西省,司令長官為蔣鼎文;另設魯蘇戰區、冀察戰區兩個游擊戰區,分別以於學忠、鹿鍾麟為總司令。因南北戰區相距數千里,難於統一指揮,1938年12月,軍事委員會設立桂林行營、天水行營,分任西南、西北各戰區的作戰指揮。
桂林行營統轄第三、四、九戰區,天水行營統轄第一、二、五、八、十戰區及魯蘇、冀察戰區。1939年2月,撤銷重慶行營,改在成都及西昌分別設立成都行轅和西昌行轅。10月,恢復設置第六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12月,增設昆明行營。1940年4月,撤銷桂林行營、天水行營。5月15日,撤銷第十戰區。1945年1月,軍事委員會再次調整戰區及戰斗序列,撤銷第四戰區、魯蘇戰區,恢復設置第十戰區(1945年10月改為衢州綏靖公署,1949年1月18日改為福州綏靖公署),增設漢中行營(即後來的華北剿總)、贛州行轅。抗日戰爭勝利前後,重慶國民政府在軍事上採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主要是為了接收日本佔領區與對抗中國共產黨做好准備。
1945年6月26日,增設第十一戰區(後來的保定綏靖公署)、第十二戰區(後來的張垣綏靖公署),分別以孫連仲、傅作義為司令長官,准備接收華北。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9日,蔣介石劃中國戰區為15個受降區,由中國國民黨所屬部隊分別接收侵華日軍128萬餘人投降。其中,第十一戰區接收平津和冀魯,第十二戰區接收熱河、綏遠和察哈爾。軍事委員會於1945年9月設立北平行營(也就是後來的華北剿總)、東北行營(後來的東北剿總)。10月,撤銷昆明行營。12月,設立武漢行營(後來的華中剿總)。1946年3月,設立西北行營(後來的西北軍政長官公署)。4月,撤銷成都行轅,改設重慶行營。
『柒』 求圖:抗戰時期中國各大戰區分布圖
一、蔣介石於1937年8月20日,按照戰斗序列,將全國劃分為五個戰區。
1、第一戰區為河北及魯北地區,蔣介石親自兼任司令長官。
2、第二戰區為晉察綏地區,山西王閻錫山擔任司令長官。
3、第三戰區為京滬杭地區,馮玉祥擔任司令長官。
4、第四戰區為閩粵地區,何應欽擔任司令長官。
5、第五戰區為魯南及蘇北地區,李宗仁擔任司令長官。
二、1938年2月,隨著戰事的進展,蔣介石重新劃分戰區。
1、第一戰區,在平漢路作戰,程潛擔任司令長官。
2、第二戰區,在山西作戰,閻錫山擔任司令長官。
3、第三戰區,在蘇浙作戰,顧祝同擔任司令長官為。
4、第四戰區,在粵桂作戰,何應欽擔任司令長官為。
5、第五戰區,在津浦路作戰,李宗仁擔任司令長官。
6、第六、第七戰區撤銷,增設第八戰區,守備甘寧青地區,蔣介石兼任司令長官。
7、1938年6月14日,增設第九戰區,以陳誠為司令長官,組織武漢保衛戰。
武漢會戰後,抗戰轉入相持階段。1938年11月,蔣介石再次劃分戰區。
1、第一戰區,轄河南及安徽一部,司令長官為衛立煌。
2、第二戰區,轄山西及陝西一部,司令長官為閻錫山。
3、第三戰區,轄蘇南、皖南及浙閩兩省,司令長官為顧祝同。
4、第四戰區,轄廣東、廣西兩省,司令長官為張發奎。
5、第五戰區,轄皖西、鄂北及豫南,司令長官為李宗仁。
6、第八戰區,轄甘寧青及綏遠一部,司令長官為朱紹良。
7、第九戰區,轄鄂南及湘贛兩省,司令長官為陳誠(由薛岳代理)。
8、第十戰區,轄陝西省,司令長官為蔣鼎文。
(7)抗日戰爭日本戰區擴展閱讀:
全面抗戰開始時,實力最強的當屬於第三戰區。這里集結了國軍的主力部隊,包括最精銳的中央教導總隊。
因此,當淞滬會戰打響後,第三戰區頑強堅守三個月之久,讓日軍損傷慘重,打破了日本「三月亡華」的狂言妄語。
1938年3月—4月,徐州會戰中,第五戰區在李宗仁率領下,奮起作戰,取得了台兒庄大捷,斃傷日軍約2萬餘人,取得了是抗日戰爭以來最大勝利。
1938年的武漢會戰從6月打到10月,中國軍隊第五、第九戰區在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與日軍英勇作戰,以傷亡40餘萬的代價,斃傷日軍25.7餘萬。
1938年11月後這八大戰區中,第九戰區實力最強。著名的長沙會戰,就發生在這里。當時,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4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持續近一年。
雙方總共投入兵力達到160多萬(日軍66萬人次,中國軍隊100餘萬人次),特別是第三次長沙會戰,薛岳率部斃傷日軍56000餘人,俘虜139人,取得了輝煌勝利。
『捌』 日軍在各戰區的最高指揮官是誰
一、華北地區約30萬人,隸屬於華北方面軍,司令部駐北平,歷任司令官:寺內壽一大將、杉山元大將、多田峻中將、岡村寧次大將、下村定大將和根本博中將;
二、華中地區約35萬人,隸屬於第六方面軍,司令部駐武漢,司令官:岡部直三郎大將;
三、華東地區約34萬人,包括駐南京的第6軍,司令官:十川次郎中將,駐上海的第13軍司令官:松井太久郎中將,各軍均附有陸軍航空兵部隊;
四、駐台灣地區兵力約17萬人,屬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大將;
五、關東軍序列:司令部駐長春,司令官植天謙吉大將,轄1、2、4、12師團,獨立混成第一旅團、獨立混成第十一旅團等)
六、駐華日軍最高指揮官為「支那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總司令部設南京。以上駐華和駐台、越的日軍總兵力約計119萬人。
(8)抗日戰爭日本戰區擴展閱讀
一、1937年8月13日中華民國則派出中央軍精銳和大批內地省份部隊合計70萬人,與日軍血戰三個月之久,粉碎其「三月亡華」之戰略,此即為淞滬會戰。指揮淞滬會戰的第三戰區司令長官先是馮玉祥,後蔣介石親自兼任。8月14日,《國民政府自衛抗戰聲明書》正式發表,這是中國從局部抗戰向全面抗戰轉變的重要標志。
二、1937年8月22日,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正式宣布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隨後主力在朱德、彭德懷率領下相繼挺進華北抗日前線。1937年9月中旬,太原會戰爆發,在第二戰區司令官閻錫山領導下,八路軍第115師取得了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等戰役的勝利,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三、1938年8月至10月的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的會戰,10月25日,湖北重鎮武漢三鎮相繼陷落。中國國民政府的作戰中心遷往重慶繼續抵抗。蘇聯空軍志願隊參加了保衛武漢的空戰。在歷時4個多月的武漢會戰中,中國軍隊傷亡40萬人,中國軍民以巨大的犧牲迎來了戰爭的戰略相持階段。
四、1943年10月和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在緬北、滇西也開始反攻作戰。1943年10月和1944年5月,中國駐印軍和遠征軍在緬北、滇西也開始反攻作戰。1945年8月21日,奉侵華派遣軍司令岡村寧茨之命令,日軍副總參謀長今井武夫交出了在華兵力部署圖,接受了令其陸、海、空三軍繳械投降命令備忘錄。
『玖』 日軍侵華時共有幾大戰區,日軍在各戰區的最高指揮官是誰,最好詳細點
按照戰斗序列,將全國劃分為五個戰區。駐華日軍最高指揮官為「支那派遣軍」總司令岡村寧次大將,總司令部設南京。以上駐華和駐台、越的日軍總兵力約計119萬人
1、第一戰區為河北及魯北地區,蔣介石親自兼任司令長官。第一戰區下轄第一、二、十四集團軍。
2、第二戰區為晉察綏地區,山西王閻錫山擔任司令長官。第二戰區下轄第六、七、十八集團軍。十八集團軍就是著名的八路軍。
3、第三戰區為京滬杭地區,馮玉祥擔任司令長官。第三戰區下轄第八、九、十、十五、十九集團軍。
4、第四戰區為閩粵地區,何應欽擔任司令長官。第四戰區下轄第四、十二集團軍。
5、第五戰區為魯南及蘇北地區,李宗仁擔任司令長官。第五戰區下轄第三、五集團軍。
日軍將領:第一戰區:松井石根 第二戰區:板垣征四郎
第三戰區:梅津美治郎 第三戰區:武藤章
第五戰區:土肥原賢二
(9)抗日戰爭日本戰區擴展閱讀:
戰爭總體評價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國民革命軍方面:馮玉祥、張學良、李宗仁、閻錫山、白崇禧、陳誠
中國抗日主要將領: 傅作義、何應欽、蔣光鼐、蔡廷鍇、宋哲元、孫連仲、衛立煌、張治中、張自忠、佟麟閣、趙登禹、戴安瀾、郝夢齡、王銘章、謝晉元、薛岳、杜聿明、鄭洞國、馬佔山、高志航、范築先、張發奎
日本將領二戰甲級戰犯 : 松井石根、板垣征四郎、梅津美治郎、武藤章、土肥原賢二、廣田弘毅、木村兵太郎、岡村寧次、阿南惟幾、杉山元、山下奉文、南雲忠一、石原莞爾、阿部規秀、寺內壽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