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關於抗日戰爭的問題
正面完全不是日軍的對手。
不過這個時候的東北日軍已經沒有後援部隊了,軍隊會越打越少,中國軍隊最終會付出慘痛的代價將日軍徹底擊敗。
所以,收復東北是早晚的事情。
『貳』 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1. 從實力對比來看,抗日戰爭是弱國對強國的戰爭,中國是半殖民地辦半封建社會,政治專,軍事.經濟屬.文化等各方面綜合實力都很落後,是弱國.而日本是世界上一等強國,軍事,經濟實力和政治組織力量都很強大.
2. 從戰略對比來看.抗日戰爭是大國對小國的戰爭.
3. 從性質上看,抗戰時中國抵禦日本侵略的正義戰爭,中國是正義的,進步的反侵略戰爭,是得道的,日本是非正義的野蠻的,侵略戰爭,是失道的.
4. 從結果上看,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取得了近代以來的第一次反侵略戰爭的完全勝利.中國人民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使中華民族避免遭受殖民奴役的厄運.
『叄』 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對國際關系和國際戰略問題的基本看法
抗日戰爭時期國共兩黨基本上是團結的,但也有不少磨差,至於國際關系主要是國民黨在國際上發揮作用,並獲取國際援助,甚至蘇聯也是支持國民黨的,國民黨在那時在國際上代表中國,共產黨在國際上很少也無法有什麼作為,
國民黨的國際戰略問題主要是靠近英美等大國,同日本打持久戰
共產黨的國際戰略問題則是聯絡蘇聯,堅信反法西斯戰爭最後一定能勝利
『肆』 抗日戰爭的幾個問題
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抗日戰爭在中國近代史上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中國歷史上有多次大規模戰爭,中國近代有多次反對外國侵略的戰爭,像抗日戰爭這樣的規模、性質和勝利結局的戰爭,確實為前所未有。中華民族的空前覺醒,以中國共產黨為核心的中國人民力量的空前壯大,是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原因。抗日戰爭的勝利是民族的勝利,人民的勝利。50年以後回顧那場偉大的戰爭,我們可以深刻地知道它是怎樣轉換祖國命運的,並增進對它與現實生活聯系的認識。
關於抗日戰爭的性質
抗日戰爭一開始就叫抗日民族解放戰爭。日本對中國的民族壓迫,從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到「九一八」佔領中國東北,這里不去細說。盧溝橋事變爆發不久,日本提出建立所謂「東亞新秩序」,在中國實現「王道樂土」,也就是滅亡中國,把中國變為它的附屬國、殖民地。抗戰八年中,大半個中國土地遭到日軍佔領踐踏。中華民族真正到了存亡續絕的關頭。抗日戰爭就是中國人民用民族戰爭來掙脫日本施加的民族壓迫,收復中國領土主權,恢復自己的民族尊嚴。這是全中國人民的神聖事業。中國屬於反抗侵略的正義的一方,日本屬於施加侵略的非正義的一方。這個性質不僅僅是用種種文字、圖像記錄下來的,也是用中國人民流成河的血記錄下來的。這個性質不僅僅記載在中日雙方的文字、圖像中,也記載在《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和至今為全世界所普遍承認的《聯合國憲章》中,記載在遵循聯合國大會批準的國際法原則的東京國際法庭材料中。「侵略」這個詞人們可以改成別的什麼,日本侵略中國的歷史事實卻永世也無法改變。
人們也許要問,國際和日本歷史學者怎麼看。抗日戰爭是日本侵略中國的戰爭,國際和日本第一流的被稱為「主流派」的歷史學者的大量著作都是這么寫的。日本少數人宣傳「大東亞戰爭肯定論」、「皇國史觀」,學術界不認為那是嚴肅的科學性研究。
事實上,中國抗日戰爭的性質,根本不需要那段歷史過去以後才能作出判斷。這里可以看一看就在抗日戰爭進行中正直的日本皇族成員是怎麼說的。1943年至1944年,裕仁天皇胞弟三笠宮崇仁擔任中國派遣軍總司令部幕僚,在中國戰地廣泛考察以後,有感於需要對派遣軍總司令部的佐、尉級軍官進行教育所寫的題為《作為日本人對中國事變的內心反省》文中說:「明治維新以來,伴隨歐美文化的輸人,日本人也感染了霸權主義的侵略壓榨思想,並與歐美諸國一起,對中國實施此等行徑,如二十一條要求」。「甲午戰爭以後滋長了侮華思想」。「滿洲獨立後,日本又對華北懷有野心」。「中國事變爆發以後,日本軍隊的殘暴行為又給中國的抗日宣傳提供了事實根據。如掠奪,強奸,殺害平民,放火等等。」「大東亞戰爭開始以後,把中國看成,『日本的軍事基地』,在中樞決策機構內還有人認為,戰爭的主角是日本,日本必須戰勝,所以日本必須榨取中國以自肥」。「如果是『有取有予』,尚可另論,而現在的日本是無所不取,掠奪殆盡。這還成什麼事體!」「烈犬是不狂吠的,回顧以前高喊『聖戰』、『正義』雲雲,叫喊的聲音越高,事實越近於相反」。三笠宮至今健在。這份文書當時被沒收,後來偶然發現。他在回答《讀賣新聞》編輯部負責人采訪的提問中,接著又講了許多親眼目睹的駭人聽聞的事實。對於日本從「九一八」佔領中國東北以後的所作所為,他的斷語足:「連侵入他人所有的土地都要構成非法侵佔罪,更何況侵佔他國的領土,這能說不是侵略嗎?」
抗日戰爭50年以後的今天,日本政界一些人極力否認中國抗日戰爭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戰爭,極力給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翻案。他們揚言日本侵略中國、侵略亞洲鄰國不但無罪,而是有大功。這個大功是把中國和亞洲國家從英美統治下「解放出來」了,促進了亞洲國家今天的經濟發展。那些人並非不知道聯合國憲章精神、東京審判材料,不知道日本和國際上一切嚴肅歷史學者的看法,不知道《作為日本人對中國事變的內心反省》那類文件上記述的基本事實。但是他們仍然無止無休地顛倒黑白,這表明日本至今仍潛在著一股軍國主義勢力,表明日本社會中至今仍有那麼一批蔑視、輕侮中國的人,盼望有朝一日重溫「大東亞戰爭」、「皇軍赫赫戰果」的舊夢。6月間,日本國會通過的《戰後50年國會決議》,受到東京各家大報猛烈譴責,認為「可恥,可悲,難以容忍」。這些言論鮮明地反映了廣大知識界、大多數日本人的良知,和他們要求保持民族榮音的情感,是應該受到尊敬的。但《戰後決議》大耍花招,顛倒原則,暗藏蒺藜,甚至有一天可能成為想要復活軍國主義勢力的所謂「法律根據」。中國人民有充分理由對此感到憤慨。日本政界一些人將把2l世紀的日本,把中日關系引向何處去,這就是問題的實質。
民族解放斗爭的勝利是國、共兩黨共同取得的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存在兩個矛盾。一為民族矛盾,二為階級矛盾,國民黨與共產黨的地位、作用,同這兩個矛盾的性質與相互關系直接相聯。抗日戰爭是全民族戰爭,這是民族矛盾居於主導地位所造成的。在全民族戰爭中起作用的有各派政治勢力,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由十年內戰轉為結成統一戰線合作抗日,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堅持下來的基礎。
蔣介石國民黨及其各派系,在抗戰爆發前基本上掌握著國家政權,有蔣政權參加,才有全民抗戰。共產黨先把「反蔣抗日」改為「擁蔣抗日」,抗戰實現以後又反復強調國共合作,強調全國團結抗戰,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興起、壯大,是抗日戰爭實現並取得最後勝利的基本條件之一。共產黨政治上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創導者,軍事上領導著敵後戰場,有共產黨領導的人民力量的參加,全民抗戰才有了力量重心。西安事變後,蔣政權由「攘外必先安內」轉為准備抗日。抗戰開始不久,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關於國共合作抗日宣言和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共產黨的應有地位和國共合作抗日,就是說明了這個事實。國共兩黨合作成為一個歷史關鍵。中國內部新的團結格局由此確定下來。全國各階級,各民族團結起來,一致抗日救亡。中華民族使自己的覺醒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抗日戰爭就是這樣實現的和雖然經歷驚濤駭浪終於堅持到底了的。從雙方合作奠定抗日戰爭的基礎來看,國民黨與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地位,基本是相同的。它們這時都站在爭取民族解放斗爭的關鍵位置上,力挽日本軍國主義洶涌而來的狂瀾。這是歷史事實。
抗日戰爭中,民族矛盾起主導作用,階級矛盾並沒有消失。蔣政權這時具有兩面性格。參加抗日民族解放戰爭,這一面是愛國的,帶著革命性的;堅持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專政,這一面是反民主、反人民,帶著反革命性的。前一面符合民族利益,後一面違反民族利益。抗戰初期,前一面表現得比較明顯。戰爭進人相持階段,日本對重慶加緊誘降,共產黨在敵後戰場上很快發展,國民黨的態度逆轉。蔣介石這時談話多次拿抗日、反共並列,甚至認為反共重於抗日。他要求美國給予軍事經濟援助時也把擔心「國內中共之猖狂」作為重點。中國因此幾度出現國共分裂內戰、抗日戰爭中途夭折的嚴重危險。
回答者: 太平洋颶風 - 江湖新秀 五級 2-18 16:08
我來評論>>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2 個人評價
好
50% (1) 不好
50% (1)
相關內容
• 下列關於抗戰勝利的意義評述不恰當的是
• 抗日戰爭的意義是什麼
• 抗戰勝利的意義
• 抗戰對中國的意義
• 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論文
『伍』 抗戰時期,( )寫了《論持久戰》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兩篇著作,進一步
無語 毛澤東唄 進一步在戰略上對抗日戰爭作宏觀的戰略分析,提出戰略決策,用以指導整個抗日戰爭,在戰術上從微觀方面提出有效打擊敵人的戰術,指導軍隊切實可行的實戰戰斗。
『陸』 《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有著什麼樣深遠的歷史意義
關於戰爭戰略問題的光輝著作,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創造性地解決了如何研究戰爭,如何戰勝敵人的一整套戰略戰術原則。這部研究和指導戰爭的偉大軍事著作,不僅總結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而且集中了古今中外的有益經驗,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軍事科學。這部著作的發表,為中國共產黨和在它領導下的軍隊迎接新的革命高潮,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打下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基礎。同時,它對於我們黨加強人民軍隊的建設,不斷奪取革命戰爭的勝利,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
『柒』 抗日戰爭問題
唉,我在這里解釋清楚下。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之前,國民黨內部受到蔣介石等人(還不是國民主席,那時主席是汪精衛)的類似「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一直封殺共產黨的部隊,但事實上,國民黨大部分軍隊在各境內會監守陣地,不主動攻擊日軍,除非被日軍襲擊。但其下層也有投降軍(在電影電視劇里常常能看到的,就是俗稱的偽軍)。在那時期,蔣介石的國民軍隊還是讓日軍比較頭痛的,原因一是國民軍裝備較好(但相對日軍捎差),二是人數上占絕對優勢(可惜我覺得大部分中看不中用)。但主戰力非國民軍莫屬。
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也是一樣,這一時期中共軍剛剛有了比較正規的軍隊(新四軍,但人數相對國民少之又少,戰鬥力還不錯,士氣很高)。所以在主戰場上,中共軍只有新四軍與日軍正面交鋒過,其餘的都是游擊部隊在日軍後方進行游擊任務(說白了就是裝備差,人數不多,只能在後面「混混」的),在正面戰場國民軍仍是主力部隊,象國民軍的委座下的54師55師,都是讓日軍棘手的部隊(其實電視劇上說的什麼日軍最害怕新四軍我覺得不全對,國民軍也是蠻強大的)。
在第一次合作斷裂後,國民軍方面大部分權利集中在蔣介石手裡,這時期,他就開始多方面的封殺共軍,各軍隊仍是命令監守陣地不許主動進攻(這里就是他失去民心的時候,其實在江南一帶,他的抗日人氣很高的,但電視劇上一般不說這些的),中共軍開始得到了更多的支持與鼓勵,軍隊人數開始增加,後來的什麼師什麼師,什麼團什麼團,大都是由這一時期產生的。主戰場上,日軍就開始大肆侵略中國領土,南京慘劇就發生在這時期,但事實上,國民仍是主戰場的主力。
第二次合作是國民內部的政變,所以維持時間不怎麼長,但效果不錯,國民軍開始與中共軍合作抗日,主戰場上開始有了中國軍隊的統一旗號,主力上么中共與國民平分秋色(相對來說中共軍的戰斗更辛苦,損失教大,國民的裝備較好,損失相對少點,但我看也差不了多少,士氣不行在國民軍的大部分部隊里)。
直到1945年日軍投降為止,主戰場上的主力軍開始轉變為中共軍了。
『捌』 抗日戰爭的實力問題
就雙方軍力的比較而言,日本的陸軍常備兵力為十七個師團,三個航空司令部,以及炮兵、騎兵、戰車、化學兵等特種部隊,總兵力三十八萬,但是擁有四百萬服過兵役,可以直接動員參戰的後備部隊。當時日軍的師團,兵力編組上,相當於我國的軍,最高指揮官是中將;日本的旅團,相當我國的師,最高指揮官是少將編階;日本的聯隊,相當我國的旅,最高指揮官是上校編階。日本『軍』的編組,彈性極大,兵力比中國的集團軍還要大。 當時中國的陸軍部隊共有一百八十三個師,以及炮兵、騎兵等特種部隊,總兵力為一百八十萬人,但是這些部隊的編組、裝備、訓練,可以說是比『八國聯軍』還要復雜與混亂。真正經過整編的部隊,只有二十個師(同時多數的進口武器還沒有到手),同時華軍根本沒有受過軍訓的後備部隊,徵兵制度也才剛剛開始在部分地區試辦,因此當時中國的人口雖多,但是能夠徵用的兵源卻相當的缺乏,素質更低(單是體檢就有一半以上不及格),因此部隊的實際人數,比編制上的規定要少許多,當時叫做『空名』。 在陸軍戰力中,日軍擁有訓練嚴格有素的軍士官兵,以及重炮火力、加上戰車、靈活的通訊設備以及大殺傷力的化學武器,並有良好的海空火力支援,更為重要的是,日軍對於中國的情報搜集,可以說是非常的深入與完整,後勤與兵力補充非常的具有效率(日軍甚至擁有中國內地詳細與精確的地圖,但是華軍卻有時連粗劣的地圖都沒有)。反觀中國陸軍部隊在戰場作戰時,最為缺乏的是攻堅的重炮、反戰車(坦克)武器及步兵用的輕重支援火力,此外中國軍隊的通訊與保密均差,後勤、醫療(幾乎完全沒有醫療可言)與兵力補充系統,可以說是亂無章法。 在海軍而言,日本擁有完全自行設計與生產的世界一流的海軍武力,日本有全球首屈一指的主力艦、航空母艦等完整的艦隊,共有二八五艘大型的軍艦,海軍總噸位為一千四百萬噸。而中國只有能夠在內河與沿岸活動、小型、陳舊的艦艇五七艘,五萬九千噸。因此以海軍的戰力而言,中國海軍與日本海軍是連正面交火的能力都不具備,只能進行偷襲、爆破以及施放水雷作戰。 就空軍而言,日本擁有自己設計與生產的各式空軍飛機,其中屬於陸軍的航空部隊有三十個聯隊,一二八個中隊,一四四三架戰機。屬於海軍的飛機共有七三○架,布署在航空母艦上。而中國只有購買二手與拼裝的各國不同型的飛機三○五架,分成三十二個中隊,更不要提中國的訓練與後勤支援,在系統、經費與訓練上的復雜與落後了。 因此根據當時協助國民政府的德國軍事顧問估計,假如中日雙方一旦進行全面戰爭,中國的海軍在一星期之內就失去戰力,中國的空軍可以支持一個多月,中國的陸軍最多可以維持六個月,而中國的軍火後勤生產量,也最多能夠支持六個月的戰爭耗損。[4]最糟的是,中國主要的工業與軍火生產中心,只有點的分布,而且大都在日軍第一波攻擊距離之內。所以西方軍事專家的觀點看來,日軍只要在會戰的戰場上,殲滅中國幾個精銳的集團軍,再佔領以及摧毀中國的軍火工業生產地,中國實在就無法再打下去了。 從當時的國際局勢來說,日本與德國、義大利簽訂了軸心協定,至少在外交上,有歐洲強國的呼應。雖然蘇聯一直是日本最大的潛在敵人,日、美的關系也存在著矛盾,但是在當時,國際社會是以綏靖主義為外交主流,因此日本可以無視國聯的呼籲與九國公約(NinePowerTreaty)的要求,任意地侵略中國,而不至於擔心自己受到外交與經濟的孤立。而在當時,除了蘇聯要利用國民政府來消耗日本戰力,因此決定給予中國一些實質的戰爭後勤支援之外(還是在國民政府容共之後才開始),德國是考慮到蔣介石剿共的政策,以及防止蔣介石倒向蘇聯,因此是中國最大武器供應國(但是關鍵的三十個整編師、全德式武器的交易,並未成功),並且允許德國軍事顧問在華幫助蔣介石訓練軍隊,擬定戰略,而美國、英國都只願意和中國進行一些武器的交易,並不願意直接捲入中日之間的沖突。 除了這些國家不願與日本爆發戰爭之外,另外的原因,就是根據國際戰略專家的分析,中日之戰,日本將居於絕對的優勢,中日戰爭的時間單位將是以月來計算,因此任何對華的實質軍事援助,在時間上都來不及發揮功效,而只會平白的得罪日本而已(持這種論點的『專家』之一,當然包括當時美國使館駐華武官史迪威(JosephStilwell)上校,後來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當時西方國家的評估是,中日全面戰爭一旦爆發,最快一個月,最慢六個月,中國就會失去一切的作戰能力,而向日本無條件投降。因此『三月亡華』論,並非日本強硬派軍方一廂情願的誇大說法而已,而是有科學分析、實際數據來支持的專家共識。
記得採納啊
『玖』 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的寫作背景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侵華戰爭全面爆發,中國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從此開始。抗日戰爭初期,中國共產黨內和黨外都有許多人輕視游擊戰爭的重大戰略作用,而只把希望寄託於正規戰爭,特別是國民黨軍隊的作戰。產生這種認識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認識到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正確認識抗日戰爭的持久性以及由此產生的復雜形勢,是深刻理解抗日游擊戰爭戰略問題的關鍵。一、抗日游擊戰爭戰略問題的提出在毛澤東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中,開篇第一章就以「為什麼提出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為標題。文章首先指出,「抗日戰爭中,正規戰爭是主要的,游擊戰爭是輔助的。這一點,我們已經正確地解決了」。如何理解這句話呢,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中給出了具體的解釋:「我們說,整個戰爭中,運動戰是主要的,游擊戰是輔助的,說的是解決戰爭的命運,主要是依靠正規戰,尤其是其中的運動戰,游擊戰不能擔負這種解決戰爭命運的主要的責任。」可以看出,毛澤東是從戰術的角度分析正規戰和游擊戰在戰爭中的作用。
『拾』 中國抗日戰爭經驗教訓及青年愛國
中國抗日戰爭,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與一個法西斯強國間的生死之戰。最後,大而弱的中國打敗了小而強的日本,這是弱國打敗強國的典型範例。為什麼一個弱國能夠打敗強國?其成功的經驗極其豐富,擇其要旨而言,主要有以下幾點:
愛國主義得到了空前的激發
中國之所以能夠取得這場長達14年之久、規模空前的全民族抗戰的完全勝利,主要是由於百餘年來帝國主義侵略和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斗爭造成的民族覺醒和團結的程度超過了中國歷史上任何時期。這突出表現為,在抗日戰爭時期,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較以前任何時代都表現得更強烈、更廣泛、更持久、更具戰斗性,它超越了階級、階層、政黨、地方實力派和不同軍事集團的常規范疇。它既不同於中國歷史上如宋朝岳飛、文天祥的「忠君報國」的愛國主義,也有別於近代「義和團」的狹隘民族主義的愛國主義。抗日戰爭時期的愛國主義具體表現為:愛國須抗日,抗日即愛國,這成為全民族不同階級、階層、政黨、派別和各軍事集團的共同信條。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能夠建立、發展和壯大、堅持與鞏固,其核心是,在日本軍國主義滅亡中國的緊要關頭,中國各階級、階層、政黨、派別和各軍事集團均以民族、國家利益為重、至上,自覺地使自己的利益服從反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這個最高的民族利益,為祖國的危亡、民族的命運,捐棄前嫌,團結一致,攜手並進,共赴國難。這是中國歷史上任何朝代都沒有出現過的現象。抗日戰爭使中國人民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但同時又對中國人民的覺醒和團結起到了極大地促進作用,它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的斗爭都不能與之比擬。
中國共產黨起了中流砥柱作用
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代表中華民族覺醒的中堅、先驅者和凝聚核心。當時,日本帝國主義面對的主要對手,不是甲午戰爭的清朝政府,也不是簽署21條不平等時的袁世凱政府和「九一八」事變後坐視東北三省淪陷的蔣介石國民黨政府,而是一個用馬克思主義武裝起來,以國家和民族解放為已任的中國共產黨。建立、鞏固和發展由中國共產黨倡導的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共產黨從國家、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首先提出了武裝抗日的愛國主義主張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思想。此後,我們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促進全國性抗戰,進行了艱苦的努力,不斷調整政策,將「抗日反蔣」改變為「逼蔣抗日」及至「聯蔣抗日」,從而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中國從內戰走向抗日的轉折點,推動了國共兩黨的第二次合作,最終促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後,針對國內出現分裂、倒退的危險傾向,我們黨提出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策略方針和又聯合又斗爭的總政策,從而有效地阻止了時局的逆轉,維系了國共合作和團結抗戰的局面,一直堅持到抗戰勝利。
實行了正確的戰略方針及作戰原則
全國抗戰開始後,中國共產黨和一些愛國的有識之士,為提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抗日軍事戰略方針進行了艱辛的理論探索。1937年8月上旬,在國民黨政府召開的南京國防會議上,應邀出席的中共代表周恩來、朱德、葉劍英就全國抗戰的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提出:全國抗戰在戰略上要實行持久防禦,在戰術上應採取攻勢;一線臨戰戰區適時由陣地戰轉為運動戰,同時在日軍之翼側的後方組織民眾開展游擊戰,破壞敵人的交通運輸,牽制和消滅敵人。中國共產黨的上述方針、原則及其戰法,對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制定全國抗戰方略產生了積極影響。1937年8月18日,蔣介石正式宣布持久抗戰的作戰原則。他說:「倭寇要求速戰速決,我們就要持久戰消耗戰。」8月20日,國民黨政府軍事委員會頒發《戰爭指導方案》,正式確定「以持久戰為基本主旨,以空間換時間,逐次消耗敵人,以轉變形勢,爭取勝利」的戰略方針。在國共兩黨共識的基礎上,中國抗日戰爭實行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正式形成。
1938年5月至6月,毛澤東在總結抗戰10個月之經驗時撰寫並發表了《論持久戰》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等重要著作,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闡明了抗日戰爭的性質、特點、發展進程和勝利前途,以及游擊戰爭的戰略地位。中國抗日戰爭特別是敵後抗戰的實踐,正是按照毛澤東持久戰的戰略思想和游擊戰理論,一步步走向了勝利,創造了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抗日戰爭的歷史說明,先進的軍事理論,對弱國打敗強國,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有著不可估量的指導作用。
當然,世界各國政府和人民的廣泛支援,世界反法西陣線的浴血奮戰,也是中國抗戰取得勝利的重要外部條件。
^_^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