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和日本的戰爭
1、唐高宗時期,唐軍在朝鮮半島大敗日軍。
2、元代忽必烈3次遠征日本版,但皆遭遇「神風」船權毀人亡
3、日本豐臣秀吉遠征朝鮮,遭中朝軍隊(鄧子龍+李瞬臣)痛擊,失敗
4、明代戚繼光抗倭寇
5、1894年甲午海戰
6、1905年日俄戰爭,在中國領土上展開,清政府居然宣布「局外中立」
7、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佔我國東北
8、1937年「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1937-19458年抗戰從現在才開始算,不知道東北的3000萬同胞作何感想)
9、可能沒有多少人知道,1950年抗美援朝,日本曾派出小股後勤部隊幫助美軍,我軍在朝鮮和小日本又有交手。
希望你能滿意~~
Ⅱ 中國與日本的戰爭
第一次中(唐)日戰爭
中日之間的第一次戰爭是663年8月進行的白江村之戰。
白江村之戰的慘敗,使日本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尚不足以與中國抗衡,於是此後的幾百年間,他們一直與中國修好,並派遣十幾批「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政治、經濟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技術,而其國內了經歷了天皇集權、攝關統治(由權臣擔任攝政、關白,實際掌權)、院政(由天皇讓位於子弟,自己稱「上皇」、「法皇」,實際仍行使政治權利)、戰國大名紛爭等時期,中日的和平一直延續九百餘年,其間雖有蒙元入侵,但和平基本上被維持,直到豐臣秀吉一統日本。而這一切,都是由於白江口中日一戰,創建了全新的朝鮮半島新秩序,以及日本方面經戰爭失敗後而對唐朝尊敬有加的雙重原因。
第二、三次中(元)日戰爭
元朝入侵日本之戰(公元1274年、1281年、元至元十一年、十八年,日本天皇文永十一年,弘安四年)。
從亞洲體系的角度來看,元朝侵日的失敗,使日本始終游離於東亞大陸體系之外,並保持著相應的入侵大陸的力量,蒙古入侵失敗後,很快發生的日本對中國大陸和朝鮮半島的入侵,都從另一個角度證實忽必烈有必要全面征服日本,以消除對元帝國秩序的威脅。而元朝的快速衰落,使其試圖建立大陸主導的東亞統一帝國秩序未能完成,而在中華帝國秩序外的日本、最終證明了是中國的心腹大患。
第四次中(明)日戰爭
明朝出兵援助朝鮮對豐臣秀吉之戰(公元1592年、1597年,明萬曆十九年,萬曆二十五年,日天皇文祿元年,慶長三年),所以日本方面稱為「慶長·文祿之役」,朝鮮稱「壬辰衛國戰爭」。
由於豐臣秀吉無法滿足於當時明朝中國在華夷體系內預留給日本的地位,此後兩年多的明日和談最終失敗。1597年1月,日軍再次進攻,黑田長政在稷山被明朝軍隊擊敗,海軍也被李舜臣在鳴梁海面重創,明朝援軍繼續入朝,進擊加藤清正和小西行長部隊。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憂郁而死,日本撤軍,到12月全部撤出朝鮮,第二次侵朝徹底失敗。另一位日本封建領主德川家康也了取代豐臣秀吉的勢力,建立統一的日本戶幕府。這次侵略戰爭的失敗,使日本又意識到與中國作戰的時機不成熟,於是江戶幕府馬上又採取對中國表面上睦鄰友好的政策,直到明治維新後,中日間又進行了長達半個世紀的第五次中日戰爭。
第五次中(清)日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1894年(農歷甲午年),日本以突然襲擊清朝陸海軍的方式挑起了第一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史稱甲午戰爭。甲午戰爭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開拓萬里波濤,布國威於四方」的必然產物。
甲午戰爭爆發後,由於清政府和清軍部分將領的腐敗無能,無論在朝鮮戰場還是在中國國內戰場,總是屢戰屢敗。早在日軍佔領遼東半島後,清政府便開始通過外交途徑向日本請和。威海衛失陷後,清政府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承認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和澎湖列島,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開辟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等地為商埠。由於沙俄等國出面干涉,日本把遼東半島歸還中國,但中國給日本3000萬兩白銀作為「贖遼費」作補償。《馬關條約》是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不平等條約,日本從中國掠奪的數億金錢,為其進一步發動侵華戰爭奠定了物質基礎,割佔台灣使得台灣寶島離開祖國長達半個世紀,台灣同胞從此陷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殘酷殖民統治。
第六次中日戰爭
抗日戰爭是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根據遠東軍事法庭裁判:「中日戰爭」應從1928年皇姑屯事件開始)中國人民進行的8年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偉大的民族革命戰爭,也是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對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這場戰爭是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有社會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廣泛參加的全民族抗戰。中國的抗日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八年抗戰中國的損失,抗戰勝利後,抗戰賠償委員會作出的《中國責令日本賠償損失之說貼》指出,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自1937年7月7日至戰爭結束,我軍傷亡331萬多人,人民傷亡842萬多人,其他因逃避戰火,流離顛沛,凍餓疾病而死傷者更不可勝計。直接財產損失313億美元,間接財產損失204億美元,此數尚不包括東北、台灣、海外華僑所受損失及41.6億美元的軍費損失和1000多萬軍民傷亡損害。此外,七七事變以前中國的損失未予計算;中共敵後抗日所受損失也不在內。經過中國歷史學家多年研究考證、計算得出,在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傷亡共3500多萬人,中國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600餘億美元。
Ⅲ 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有過哪幾次戰爭
中日戰爭
第一次中日戰爭發生於1894年~1895年
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史稱甲午戰爭;
第二次中日戰爭發生於1937年~1945年
二戰期間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戰爭,史稱抗日戰爭。
詳情請登錄:
http://ke..com/view/32125.htm
Ⅳ 中國與日本開始戰爭了沒有
日本修憲成功,又是殘酷無情的國家,有美國老撐腰,遲早有一仗要打……
Ⅳ 日本和中國的戰爭有哪些
就我了解的有六次
第一次 唐朝時,中國和日本發生了「白江之戰」
此戰唐朝大勝,日本近1000年不敢和中國交戰
第二次 元朝忽必烈征服日本戰敗
統一全國的忽必烈並不甘心只擁有中國和歐洲的領土,為了擴張領土,消滅南宋後不久,便派人前往日本,要求其成為元朝的屬國。
日本並不同意,結果忽必烈大怒,派眾軍討伐日本。
中國軍隊先勝後敗,由南宋殘軍和元朝組成的聯軍打敗日本,結果後來由於台風而失敗。
此戰中國失敗。
第三次 明朝援朝抗日戰爭
1591年(明萬曆十九年),日本權臣豐臣秀吉統一日本,自稱太和,為了轉移國內軍閥的矛盾,於1591年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朝鮮當時隸屬明朝屬國,在日軍侵入朝鮮後僅僅兩個月,朝鮮境內已有7處要塞失陷,僅全羅道一處保全。
朝鮮一面命令李舜臣出任全羅道節度使,一面向明朝求援。
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明神宗任命李如松為東征提督,前往朝鮮作戰。12月,明軍40000餘人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抗戰。
明軍進入朝鮮後,中朝聯軍接連收復平壤等地。
1595年(明萬曆二十三年),豐臣秀吉被迫和明朝議和。
此戰日本軍隊退出明朝東部沿海,明朝勝利。
第四次 明朝第二次援朝抗日戰爭
明、日達成議和後,豐臣秀吉被封為日本王,豐臣秀吉由於不滿明朝使節的無禮,於次年(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發動第二次侵朝戰爭。
由於李如松奉命前往遼東平定蒙古等部的叛亂,所以,明朝命令麻貴為都督,前往朝鮮反抗豐臣秀吉的第二次侵略。
戰爭從1596年一直打到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為止,共歷時兩年,以明朝的勝利告終。
戰爭中,除了日軍的死傷,我方和朝鮮也傷亡慘重,老將鄧子龍和朝鮮名將李舜臣先後犧牲,成為兩國歷史上出名的民族英雄。
第五次 清朝中日甲午戰爭
1894年(清朝光緒二十一年,舊歷甲午年),日軍突然襲擊朝鮮,對中國不宣而戰,7月清朝對日本宣戰。
黃海之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有名的一戰。
1894年7月,北洋水師在完成護航任務後返航期間,一艘美軍戰艦向「致遠號」駛來,接近「致遠號」後,敵軍突然放下美國旗幟,升上日本軍旗,黃海之戰爆發。
戰中,鄧世昌、劉步蟾等人先後犧牲。
1895年3月,日軍攻打威海衛北洋水師基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此戰中國大敗。
第六次 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控制我方東三省,進行一系列的軍事挑釁演習。
1937年7月7日,日軍謊稱一官兵在演習中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被我方駐盧溝橋的部隊拒絕,日本當即炮轟盧溝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1940~1941年百團大戰後,中國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1945年德國投降後,美軍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9日向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發布《停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勝利。
抗日戰爭,中國傷亡極其慘重,死傷21000000餘人,抗日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近百年來第一次在反抗外來侵略戰爭中取得勝利。
Ⅵ 日本與中國發生的戰爭
元兩伐日本
明嘉靖年間抗倭
明萬曆朝鮮戰爭
八國聯軍進京
甲午戰爭
918
抗日戰爭(77事件為起點)
Ⅶ 日本和中國的戰爭有哪些
第一次 唐朝時,中國和日本發生了「白江之戰」
此戰唐朝大勝,日本近1000年不敢和中國交戰
第二次 元朝忽必烈征服日本戰敗
統一全國的忽必烈並不甘心只擁有中國和歐洲的領土,為了擴張領土,消滅南宋後不久,便派人前往日本,要求其成為元朝的屬國。
日本並不同意,結果忽必烈大怒,派眾軍討伐日本。
中國軍隊先勝後敗,由南宋殘軍和元朝組成的聯軍打敗日本,結果後來由於台風而失敗。
此戰中國失敗。
第三次 明朝援朝抗日戰爭
1591年(明萬曆十九年),日本權臣豐臣秀吉統一日本,自稱太和,為了轉移國內軍閥的矛盾,於1591年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朝鮮當時隸屬明朝屬國,在日軍侵入朝鮮後僅僅兩個月,朝鮮境內已有7處要塞失陷,僅全羅道一處保全。
朝鮮一面命令李舜臣出任全羅道節度使,一面向明朝求援。
1592年(明萬曆二十年),明神宗任命李如松為東征提督,前往朝鮮作戰。12月,明軍40000餘人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抗戰。
明軍進入朝鮮後,中朝聯軍接連收復平壤等地。
1595年(明萬曆二十三年),豐臣秀吉被迫和明朝議和。
此戰日本軍隊退出明朝東部沿海,明朝勝利。
第四次 明朝第二次援朝抗日戰爭
明、日達成議和後,豐臣秀吉被封為日本王,豐臣秀吉由於不滿明朝使節的無禮,於次年(明萬曆二十四年,1596)發動第二次侵朝戰爭。
由於李如松奉命前往遼東平定蒙古等部的叛亂,所以,明朝命令麻貴為都督,前往朝鮮反抗豐臣秀吉的第二次侵略。
戰爭從1596年一直打到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為止,共歷時兩年,以明朝的勝利告終。
戰爭中,除了日軍的死傷,我方和朝鮮也傷亡慘重,老將鄧子龍和朝鮮名將李舜臣先後犧牲,成為兩國歷史上出名的民族英雄。
第五次 清朝中日甲午戰爭
1894年(清朝光緒二十一年,舊歷甲午年),日軍突然襲擊朝鮮,對中國不宣而戰,7月清朝對日本宣戰。
黃海之戰是中日甲午戰爭中有名的一戰。
1894年7月,北洋水師在完成護航任務後返航期間,一艘美軍戰艦向「致遠號」駛來,接近「致遠號」後,敵軍突然放下美國旗幟,升上日本軍旗,黃海之戰爆發。
戰中,鄧世昌、劉步蟾等人先後犧牲。
1895年3月,日軍攻打威海衛北洋水師基地,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此戰中國大敗。
第六次 中國抗日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戰場)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控制我方東三省,進行一系列的軍事挑釁演習。
1937年7月7日,日軍謊稱一官兵在演習中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被我方駐盧溝橋的部隊拒絕,日本當即炮轟盧溝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1940~1941年百團大戰後,中國進入了戰略反攻階段,1945年德國投降後,美軍逼近日本本土,8月6日、9日向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發布《停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
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國勝利。
抗日戰爭,中國傷亡極其慘重,死傷21000000餘人,抗日戰爭,也是中國近代史上近百年來第一次在反抗外來侵略戰爭中取得勝利。
Ⅷ 中國和日本為什麼發生戰爭
因為中國國家極大,日本國家小,所以為了日本,想要佔領中國獲得更好的生活,才會發生戰爭
Ⅸ 歷史上,中國與日本的戰役有哪些﹖
中日第一戰:唐日血戰白村江;中日第二戰:忽必烈飲恨日本海;中日第三戰:明朝抗日援朝戰爭;中日第四戰:甲午戰爭;中日第五戰:抗日戰爭。